登陆注册
3746300000023

第23章 诗歌是献给神的礼物——泰戈尔

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主要作品:《飞鸟集》、《吉檀迦利》、《园丁集》、《采果集》、《新月集》、《叶盘集》、《游思集》、《爱者之贻》、《渡口》

你已经使我永生,这样做是你的欢乐。这脆薄的杯儿,你不断地把它倒空,又不断地以新生命来充满。这小小的苇笛,你携带着它逾山越谷,从笛管里吹出永新的音乐。在你双手的不朽的安抚下,我的小小的心,消融在无边快乐之中,发出不可言说的词调。你的无穷的赐予只倾入我小小的手里。时代过去了,你还在倾注,而我的手里还有余量待充满。

——《吉檀迦利》

讲个故事,讲个故事吧!悠久的往世啊,在这无尽的长夜里。为什么只沉默地呆坐着呢?讲个故事,讲个故事吧!无数朝代将它的传说,倾注在你的海底,多少生命的细流汇聚在,你浩瀚的海洋里。在那里它们不再是奔流的活水,它们消失了潺潺的低语——可怕的沉默,微波不起。你把它们带到哪里去呢?悠久的往世啊,你在我的心里。

——《故事诗集·序诗》

早晨我把网撒在海里。我从沉黑的深渊拉出奇形奇美的东西——有些微笑般地发亮,有些眼泪般地闪光,有的晕红得像新娘的双颊。当我携带着这一天的担负回到家里的时候,我爱正坐在园里悠闲地扯着花叶。

——《园丁集》

没有好久,哈梅西就搬回到他从前的住处来了。笼罩在他和汉娜丽妮的关系上的误解的乌云,现在已消散无遗。他现在几乎已像是这家子的一个儿子,随时参加他们家庭里的纵情的谈笑,遇有任何宴会的时候,他也总在场。

——《沉船》

梦,我心灵的流萤,梦,我心灵的水晶,在沉闷漆黑的子夜,闪射着熠熠光泽。火花奋翼,赢得瞬间的韵律,在飞翔中熄灭,它感到喜悦。我的深爱,如阳光普照,以灿烂的自由,将你拥抱。亲爱的,我羁留旅途,光阴枉掷,樱花已凋零,喜的是遍野的映山红,显现出你慰藉的笑容。

——《随感集》

我年轻时的生命犹如一朵鲜花,当和煦的春风来到她门口乞求之时,她从充裕的花瓣中慷慨地解下一片两片,从未感觉到这是损失。现在青春已逝,我的生命犹如一颗果实,已经无物分让,只等着彻底地奉献自己,连同沉甸甸的甜蜜。

——《采果集》

作家小传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的一个具有深厚文化教养的贵族家庭。泰戈尔的祖父是著名的企业家、慈善家和社会改革家,在他的壮年时期,家族的产业已经达到了鼎盛的阶段。

泰戈尔的祖父共有三个儿子,泰戈尔的父亲戴宾德纳特·泰戈尔是家中长子。他早年生活比较奢侈、腐化,后来积极从事宗教改革,成为了一位地方的印度教宗教领袖,同时,他还是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戴宾德纳特·泰戈尔和妻子养育了十五个孩子,泰戈尔是家中第十四个孩子,第八个儿子。在家族环境和父亲的影响下,泰戈尔的哥哥、姐姐也都是社会名流。比如他的大哥是哲学家;二哥是梵文学者,能用英文和孟加拉文写作;三哥是教育家;其中一个姐姐是印度第一位女作家。

在这样一个文化环境的熏陶下,泰戈尔从小就开始了文学创作,他8岁就开始写诗,12岁开始写剧本。虽然他由于讨厌当时的教育制度,在东方学院、师范学院和孟加拉学院都没能完成正规的学习,但是他从父亲、兄长和家庭教师身上学到了许多知识。

1876年,在加尔各答的印度节上,15岁的泰戈尔当众朗诵了一首爱国诗《献给印度教徒庙会》,后来这首诗发表在一家用英语和孟加拉语出版的周刊上。泰戈尔由此受到了鼓舞,不久他又发表了一首长篇故事诗《野花》。在诗中,泰戈尔赞美了爱情,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然而不久后,他就体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痛苦——他的母亲去世了。虽然他和母亲相处的时间并不多,母亲的离去还是让他感到失去了某种美好的东西。

1877年,泰戈尔的大哥创办了杂志《安罗蒂》,泰戈尔为其写稿,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女乞丐》,随后,发表了他的另外一首叙事诗《诗人的故事》。1878年,泰戈尔遵循父亲的意愿,跟着二哥到英国学习法律。后来,他又转入伦敦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和西方音乐。两年后,泰戈尔回到印度,专门从事文学创作。

进入19世纪80年代,泰戈尔发表了许多诗歌和戏剧作品,如抒情诗集《暮歌》、《晨歌》,歌剧《瓦尔米基天才》,戏剧《国王与王后》等。在发表的戏剧作品中,《报复》成为泰戈尔第一部重要的戏剧。

剧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苦行者,想要抛弃凡人的欲望和爱好,达到神的境界。但是,他却被一个女子吸引,又回到了人的世界。这部剧包含了泰戈尔的创作中始终围绕的主题:在有限之中达到神的境界时的那种欢娱。因此,《报复》被泰戈尔看成是“未来全部创作的入门”。不过,这期间的创作都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就是诗中的梦幻多过现实,这和泰戈尔本身所处的生活环境也有关系。

1884年,泰戈尔离开城市,到乡村去管理祖传田产。他定居在一条船上,泛舟江河,欣赏湖光山色。在接触农村生活的过程中,他目睹了农民劳作的艰辛和英国殖民者的专横。这样的生活经历对他日后产生的民族民主思想有很大影响。在随后的诗集中,泰戈尔开始表现出直面人生,直面现实生活的态度。

这个时期,泰戈尔发表了六七十篇的短篇小说,在这些作品中,主人公都是贫穷、淳朴的农民形象。同时,作者对那些在婚姻中遭受不合理对待的印度妇女也寄予了深切的同情。除此之外,他还撰写了许多抨击英国殖民统治的小说,如《光明和黑暗》。

《心中的向往》发表之后,泰戈尔陆续发表了《金帆船》、《收获集》、《缤纷集》等诗作。这些诗集中既有爱情诗、哲理诗,也有宗教诗和现实诗,而他的大部分爱情诗则写于这个时期。泰戈尔在爱情诗中不仅描写男女对爱情的渴求,情人偷情时的欢乐,还表达了印度妇女对自由爱情的追求。这些诗作奠定了泰戈尔在印度文坛的地位,也引领了印度的浪漫主义诗歌运动。

1901年,泰戈尔抱着改造现行教育的目的,投身于教育事业。他从小就反对英国人在印度建立起来的教育制度,反对要求学生死背书、脱离大自然的学校教育。因此,他按照自己的设想在孟加拉博尔普尔附近的圣地尼克坦创办了一所学校,这所学校就是维斯瓦-巴拉蒂大学的前身。在1921年,它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交流亚洲文化的国际大学。

1905年,英国人试图分裂印度和孟加拉,导致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进入高潮。泰戈尔只身前往加尔各答,投身到这场运动中。他发表演说,领导示威游行,创作了大量的爱国诗篇。不久后,泰戈尔和领导运动的其他人发生意见分歧,并于1907年脱离政治运动,返回了圣地尼克坦。

在圣地尼克坦,他按照自己的主张推行教育和文学事业,创建农村改革的中心机构,可惜,这些行动不断受到人们的批判,使他陷入了精神上的痛苦和矛盾之中。此时,他的创作也进入了复杂的阶段。在《吉檀迦利》、《歌之花环》和《颂歌》这些作品中,泰戈尔回避了个人生活和社会的问题,转而歌颂神、歌颂灵魂的净化。

诗人叶芝非常喜欢泰戈尔的诗,他曾经鼓励泰戈尔将他的诗译成英文。1913年,泰戈尔因为英文版的《吉檀迦利》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从此蜚声世界文坛。他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人,也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亚洲人。此后,各种荣誉和赞美纷至沓来,加尔各答大学授予他博士学位,英国政府封他为爵士。

英文版的《吉檀迦利》选自孟加拉文的《吉檀迦利》、《奉献集》、《渡口》和《歌之花环》等诗集,它几乎包括了泰戈尔写作宗教抒情诗的所有作品。“吉檀迦利”的意思是向神献歌,因此,诗句中的神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活动在一切自然中。可以说,泰戈尔的神象征着诗人的理想和他所追求的真理。

一战爆发之后,泰戈尔先后十几次远渡重洋,访问了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从事文化交流活动,传播和平和友谊。1924年,泰戈尔应蔡元培、梁启超、胡适等人的邀请,来到中国访问。泰戈尔从上海登陆,随后由徐志摩一路陪伴。在北京天坛,京华知识界为其举办了盛况空前的欢迎会。当时,林徽因和徐志摩陪伴在泰戈尔左右,而这三人同时出现的场面,也成了一幅极其动人的图画。

在法西斯势力兴起之时,泰戈尔通过作诗著文的方式,谴责法西斯的罪行,声援被侵略国家的人民。其间,他放弃了原本主张“宽恕所有人,爱所有人”的观念,转而通过作品来愤怒地指责殖民者和侵略者的罪行。

1941年,泰戈尔写下著名的政治遗言《文明的危机》,控诉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表达了祖国必定获得独立解放的信念。同年,泰戈尔与世长辞,享年80岁。

作品赏析

吉檀迦利

《吉檀迦利》是泰戈尔创作中期的作品,也是最能代表他思想观念和艺术风格的作品。在这部抒情诗集中,泰戈尔用清晰自然,甚至带着泥土芬芳的诗句,向神敬献了生命之歌。他用轻快、欢畅的笔调描写生命的枯荣、现实的悲哀和对祖国前途的关怀,写出了一部具有高度文化价值的作品。

在印度被英国殖民统治的年代,从英国传来的西方文化奴化了印度的古老文化,让印度人的传统和远古文明陷入边缘地带。于是,泰戈尔力图排除西方文化的影响,深入到印度最朴实的地方——乡村,从农夫、瓦匠和石工那里寻找古老的印度文化,从神话、歌谣和民间故事中搜集创作的素材,从而创作出最能够代表印度和印度文化的作品。因此,印度人视他为印度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

诗人叶芝特别赞赏《吉檀迦利》,他在看过诗篇后感叹道:“这些诗的感情显示了我毕生梦寐以求的世界。这些诗歌是高度文明的产物,就像灯芯草和其他草一样从土壤中生长出来。”美国的印象派诗人庞德读后也说:“这些诗似乎不是风暴或激越的产物,而只是显示了他往常的脾性。他与大自然浑然一体,没有任何矛盾。”所有读过《吉檀迦利》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他们在诗句中仿佛读出了音乐,读出了神性,读出了一种宁静的精神。

这部诗集中共有一百零三首诗,分别摘自泰戈尔的孟加拉文诗集《吉檀迦利》、《奉献集》和《渡口》等。泰戈尔亲自将这些诗从孟加拉文译成了英文。经过翻译的诗作虽然从原来的韵律诗变成了自由诗,但是泰戈尔认为:“散文诗应列于真正的诗歌之中,因为它可以不受诗体格律的限制而自由表达思想。”因此,读者还是可以从诗歌中读出诗人关注的内容和他的思想态度。

从这一百多首诗中,我们可以看见提灯顶罐的印度妇女;看到田间路上辛苦工作的工人和农民;看到弹琴吹箫的音乐家;也能看见在海边与波涛玩耍的孩子。诗人在呈现诗中人物和故事的同时,还为读者编织了繁密的雨点、浓郁的花香和轻盈飞舞的鸟儿,将这些最普通的事物化成了诗歌中美妙的诗句。作者在歌颂母亲、儿童、大自然的同时,也给读者营造了印度宗教充满神秘感的印象。

印度人常说:“我每天读泰戈尔,读他一行,可以把世上一切的烦恼都忘了。”的确,泰戈尔就是属于印度人民的。印度人的生活就是他创作的源泉,穷苦农民和手工业者的衣着打扮、朴素语言,就构成了他诗歌中的句子,他用这些来自人民的故事表达人民的悲哀和欢乐、希望与失落。

“吉檀迦利”在孟加拉语中是“向神献歌”的意思,因此,这部诗集是献给神的,以表达作者敬仰神,渴求与神沟通、与神结合的意图。不过,泰戈尔的献歌并不是一般的宗教颂神歌,他在诗歌中表达的是一种对生命、对人生追求和对祖国前途的关怀。

在这部生命的献歌中,泰戈尔笔下的神成了无限生命的象征和无限人格的象征。在他的生命哲学中,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生命是统一的,无限生命与有限生命是统一的,无限在有限中并通过有限来表现自己。

诗中写道:

就是这股生命的泉水,日夜流穿我的血管,也流穿过世界,又应节地跳舞。

就是这同一的生命,从大地的尘土里快乐地伸放出无数片的芳草,迸发出繁花密叶的波纹。

就是这同一的生命,在潮汐里摇动着生和死的大海的摇篮。

我觉得我的四肢因受着生命世界的爱抚而光荣。我的骄傲,是因为时代的脉搏,此刻在我血液中跳动。

诗歌中表现了神的无所不在,他存在于人类社会中,存在于一切的生命中,然而,这个“神”并不是某个宗教的神,而是一种与万物合为一体的神。这个神穿着破陋的衣服,在贫贱的人群中行走,和那些流离失所、没有朋友的人相伴。这个具有高贵品质、与穷苦人民冷暖相依的神,既是光明的所在,也是自由的象征。

诗中写道:

在那里,心是无畏的,头也抬得高昂;

在那里,知识是自由的;

在那里,世界还没有被狭小的家园的墙隔成片断;

在那里,话是从真理的深处说出;

在那里,不懈的努力向着“完美”伸臂;

在那里,理智的清泉没有沉没在积雪的荒漠之中;

在那里,心灵是受你的指引,走向那不断放宽的思想与行为——

进入那自由的天国,我的父啊,让我的国家觉醒起来吧。

由此可见,泰戈尔歌颂神,正是为了表现黑暗的现实和对光明、自由、民族独立的强烈渴望。

不过,泰戈尔虽然在诗中表达了要求民主、平等、自由和进步的社会理想,却回避了现实中的实现方法,选择在宗教中进行探索,将人神合一作为一种精神上的力量。这种思想为《吉檀迦利》蒙上了宗教的神秘色彩,却无法引导人们参与斗争,为了印度民族追求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

此外,诗歌中充满了爱人,爱穷人,爱劳动者的思想,泰戈尔试图用这种“泛爱”的人格去解决社会矛盾,寻求光明和自由。显然,这不过是幻想。

泰戈尔这种脱离实际的想法一直萦绕在他的意识里,在后期的文化交流中,他也屡次表达这样的观点。直到二战爆发,当他看到纳粹残忍地蹂躏善良而无辜的人时,泰戈尔才放弃了“爱所有人”的观念,转而对敌人投以“刀枪和棍棒”。他在诗歌《问》中写道:“那些毒污了你空气的,那些扑灭了你的光明的,你能饶恕他们?你能爱他们?”

同类推荐
  • 中国历史名人之一

    中国历史名人之一

    周公姬(jī)姓,名旦,亦称叔旦,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他是周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在周文王诸子中,周公排行第三。商朝末年,周公的长兄伯邑(yì)考被殷(yīn)纣(zhòu)王烹(pēnɡ)死,次兄即武王姬发。周公自幼为人诚实忠厚,孝敬父母,多才多艺,因此他和武王发都深得文王的喜爱。文王之时,周族在西方已经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文王去世后,武王继承父位,继续进行灭商的事业。在武王灭商的过程中,周公一直是武王的得力助手。
  • 为爱而来

    为爱而来

    40多年前,朱邦月的朋友临终时,将两岁的儿子和怀着5个月身孕的妻子托付给他。虽然是孩子的养父,但是朱邦月却奉献了连生父都不能给予的疼爱。本书是朱邦月的二儿子朱邵华以父亲的口吻写的自传体小说,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家庭几十年来遭遇的辛酸,屈辱,委屈以及磨难,但是,在这样外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下,他们一家四口相亲相爱,共伴今生。在当今社会下,这本作品极富教育意义,它能给人直面挫折的勇气以及面对苦难,永不言弃的力量。
  • 名人传记丛书:利文斯敦

    名人传记丛书:利文斯敦

    名人传记丛书——利文斯敦——沟通非洲与世界的桥梁:“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我的人生之路:陈先达自述

    我的人生之路:陈先达自述

    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陈先达老先生的自述,追忆了八十几年的人生历程,记载了儿时的欢乐和懵懂,成年后的人生高潮和低谷,老年时对师长、朋友的怀念和感恩,同时书中还体现了一位老人对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敏锐目光和真知灼见,体现了他关心国事民生的胸怀。在文中,作者有时轻轻带过,有时浓墨重彩,对人生中的光彩和落魄都勇于直面,能够比较真实地坦诚地还原个人历史,陈老的叙述能够让年轻一代的读者尽可能地捕捉整个时代的印象,其人格魅力也有积极影响。
  • 一代奇才吕碧城

    一代奇才吕碧城

    吕碧城,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吕碧城是《大公报》第一位女编辑,也是中国史上第一位女编辑,开创了中国新闻界先河。在任《大公报》主笔期间,吕碧城倡导妇女解放。“北洋女子公学”成立,吕碧城任总教习。她与秋瑾被称为“女子双侠”。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国师太腹黑

    国师太腹黑

    她,天昱第一女战神,一朝身死,重生在了勇宁侯府千金小姐独孤绾身上。他,王朝最神圣高渺的国师,尊贵如神,气度不凡,却有个致命缺点:爱记仇。不过是占了他点小便宜,就对她紧追不舍。她向来只对打脸小人,凌虐恶人有兴趣,他却势必要让她的兴趣中,再多添一项——自己。于是,他开始接近她,追逐她,爱护她,到最后,愿望实现,他也变成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能打架会哄人,居家旅行必备好夫君了!
  • 男人对自己狠一点,离成功近一点

    男人对自己狠一点,离成功近一点

    人生是洒满珍宝的荒原,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在通往目的地的路上。一路上有朋友,也有对手,更多时候,陪伴我们左右的只有自己的影子。当等不到黎明的时候,我们只能为自己充电;当冷雨来袭的时候,我们只能为自己取暖;对自己狠一点,我们才会变成马力强大的发动机,自我充电,自我发热。只有内心有了光和热,即使在最阴霾的日子,也会获得温暖和力量。对自己狠一点,如同点燃一支 火把,点燃沸腾的热血;对自己狠一点,如同你在春天里播下一颗成功的种子,总能等到金灿灿的收获季节。你准备好“狠”字当头了吗?当我们无法改变世界时,那就改变我们自己。
  • 算着时光等着你

    算着时光等着你

    莫轻狂上高中的理由就是不想回家继承“家族企业”。
  • 低调做人的哲学

    低调做人的哲学

    低调做人不仅是一种境界,一种风范,更是一种哲学。一个人不管取得了多大的成功,不管名有多显、位有多高、财有多丰,在这个纷繁芜杂的社会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低调”这一哲学思想的启示。清代著名商人胡雪岩就曾这样告诫他的儿子:“树大招风,低调做人。”可见,低调做人不单是普通人的处世原则,更是成功者的做人训条。古人亦有云:“地低成海,人低成王。”生活需要低调,为人处世更不可不“低调”,低调代表着成熟和理性。低调的人,往往是人群中的不凡之人,也是最后的强者。唯有低调的人才能够在现如今的世态纷扰之中坚持淡定从容的志趣,以平和乐观的心态来面对风云莫测的人生。
  • Door into the Dark

    Door into the Dark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69, Seamus Heaney's Door into the Dark continues a furrow so startlingly opened in his first collection, Death of a Naturalist (1966). With the sensuosness and physicality of language that would become the hallmark of his early writing, these poems graphically depict the author's rural upbringing, from the local forge to the banks of Lough Neagh, concluding in the preserving waters of the bogland and a look ahead to his next book, Wintering Out (1972).
  • 风华趁今朝之长生迷梦

    风华趁今朝之长生迷梦

    展靖谙:爹爹说,靖谙,就是尽毕生全力,护王土之境,佑众生百姓,平安稳定。这样好的名字,我绝不辜负。秦永珏:都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而出生帝王家,更是做不得主。可普天之下,又有谁能活得随心所欲了?你我苦,百姓更苦。赵遇铮:这世上,需要有人为侠义流血,也需要有人为侠义活着,哪怕苟且偷生。将甚:百年之后,我们无异于世间一捧昏色尘土,纷纷洒洒,毫无知觉,或埋葬山川,或沉迹瀚海,消逝无踪……但侠义不会。架空,女主武侠风,主角是四个妹子。女一男一cp,女三男一友情。兄弟情、姐妹情、友情、爱情、亲情各种感情都有,门派众多,少年少女、恩怨情仇多不胜数,偏江湖群像。
  • 燕尾蝶与松枝花

    燕尾蝶与松枝花

    她是环评师,高智商科学宅、环保一线的正义战士;他是刑警队长,警界精英、刑侦一线的热血干探;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人,却阴差阳错成了室友。警戒线划开了他们的分界线,却划不开两颗激情澎湃的心。一起连环凶杀案、一场环保官司……是高智商与高智商的较量,科学与刑侦的碰撞,热血与正义的抗争,顽强不屈的燕尾蝶与傲骨峥嵘的松枝花的赞歌!
  • 春日绯

    春日绯

    方茉姌被未婚夫退婚后大病一场,病重垂危之际脑子里多了段奇怪的记忆。病好方茉姌被爹娘送到了江南舅舅家修养,在舅舅家,她遇到了前世的两任丈夫。一个嘴里爱她如命,却在外面花天酒地作践她。一个待她冷漠无情,却好吃好喝的供养她。醒悟过后的方茉姌作了一个决定,这辈子她一定要换一个夫君,谁知却触犯了某人的逆鳞,被迫与他再续前缘。
  • 唐宫

    唐宫

    现代都市大学历史系的高材生,穿越到了唐朝末期,进入大理寺办案,与大理寺卿竹裕合力屡破奇案,后来进入朝廷,拜三公九卿,授金鱼,提督东厂。人道一声九千岁,对内打造东西二厂,结束牛李党争,平定河西四镇、河北道节度使。对外征讨胡人,收复西域,辅佐唐宣宗,再造大唐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