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46300000021

第21章 不息的理想之光——萧伯纳

192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由于他那些充满理想主义及人情味的作品——它们那种激动性讽刺,常蕴含着一种高度的诗意美。

主要作品:《鳏夫的房产》、《圣女贞德》、《卖花女》、《魔鬼的门徒》、《人与超人》、《巴巴拉少校》

总体而言,不论我们的理论是什么,或者可能根本没有什么理论,我们的习惯做法就是把孩子当成是亲生父母的财产:父母可以让孩子按照他们的想法行事,而孩子也允许他们这样做。孩子是没有权利和自由的:简言之,孩子的状况就是大人们在政治生活中可能受到的最痛苦最危险的状况,即奴役状态。

——《以子为父》

听我说吧,你们这些受过强迫教育的人。要知道,就像今天有一个旧的英国和一个新的英国使你们在两者之间不知何去何从一样,在我被人崇拜的那时候,也有过一个旧的罗马和一个新的罗马,当时的人们也是在两者之间游移不定。

——《恺撒和克莉奥佩特拉》

罗伯特——没鸡蛋!没鸡蛋!!一千个雷劈你,混账东西。你说啥啊。没鸡蛋?

管家——老爷,这不怪我。是上帝的旨意。

罗伯特——你这是亵渎上帝。你对我说没鸡蛋,又把责任推到上帝身上!

管家——老爷。我有什么法子呀!我又不会下蛋。

罗伯特——〔尖刻地〕哈!你倒挺风趣的!

管家——不是,老爷,上帝有眼。我们大家跟老爷您一样,都知道没蛋吃了。母鸡不下蛋啦。

——《圣女贞德》

世界不是这么一个清白的所在,像我们老是以为是这么的,这个世界么,很显然,它是一个受酷刑和赎罪孽的地方,在这个地方,得势的是愚人,好人和聪明人都要受到仇恨和迫害,凡是有良心的人一定都希望社会的现状能改善。

——《华伦夫人的职业》

斯泰芬:您不知您那一套有多可笑,……(您就没)上那些尚有古风、不屑与时代为伍的中学和大学去看看,我的思想方法都是在这两个学校养成的。所以您觉着统治英国的是金钱,却也难怪,可是您总得承认,这问题我比您知道得更多。

安德谢夫:那么统治英国的是什么呢?

斯泰芬:品质,爸爸,品质。

安德谢夫:谁的品质?你的还是我的?

斯泰芬:既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而是英国民族一切最优的品质的结晶。

——《巴巴拉少校》

作家小传

萧伯纳,直译为乔治·伯纳·萧,1856年出生在爱尔兰的都柏林。他的父亲是一个没落的贵族,曾经是法院的一个小官吏,后来因为经商破产。他整天无所事事,酗酒成癖,对妻子和儿子也是不管不问。萧伯纳的母亲出身高贵的乡绅世家,从小受过严格的上等教育。

幼年时,萧伯纳和一位研究音乐理论的学者成了邻居。受他的影响,萧伯纳从小就迷恋上了音乐。13岁时,他已经能用口哨吹奏一些歌剧的片段。因为家里经济拮据,15岁的萧伯纳不得不中止学业,进入都柏林的一家地产公司工作赚钱。

1876年,萧伯纳的父母离婚。他离开了贫穷的故乡爱尔兰,跟着母亲迁往伦敦生活。一开始,他们的生活只能靠母亲微薄的薪水维持,后来,萧伯纳在电话公司找到了一份差事,没过多久,公司就倒闭了。经人介绍,他为《大黄蜂》撰写音乐评论,可惜,这份报刊后来也停刊了。

无奈之下,萧伯纳想要以写作为生,却依旧不顺利。他接连完成的五部小说,纷纷被各大出版社拒绝。这些小说都是批判现实主义的风格,萧伯纳在宗教、婚姻和艺术等方面提出了反对传统的观点,尖锐地批判了中产阶级的愚蠢和势利。因此,在长达九年的时间里,萧伯纳都没有拿到过像样的稿酬。日子虽然难过,他却享受到了最大的精神愉悦。他经常到不列颠博物馆的阅览室阅读名家的作品,到伦敦美术馆欣赏精美的绘画,通过不断的自学提高写作水平。

在撰写评论文章期间,萧伯纳对当时的英国戏剧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嘲笑当下流行的戏剧不过是迎合市民低级趣味的“糖果商店”,同时,他也反对王尔德“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认为戏剧应该在思想冲突和意见相左的辩论中展开。在看过易卜生的剧本《培尔·金特》后,萧伯纳开始对戏剧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易卜生的影响下,他觉得戏剧可以成为一种武器,既能扫荡掉英国舞台的污秽,又能倾诉自己对黑暗社会的不满。此后,萧伯纳开始大力提倡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戏剧,并且完成了重要的论文《易卜生主义的精华》。同时,萧伯纳带着关注社会问题的态度开始创作新戏剧,1892年,他发表了第一个戏剧集《不愉快的戏剧集》,其中包括《鳏夫的房产》、《华伦夫人的职业》、《荡子》三个剧本。

《鳏夫的房产》是根据当时英国社会的情况写的。那时候,工人的住房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也是急需议会关心的社会问题。萧伯纳想要通过这出戏来提醒民众,引导他们在投票时选择具有进步思想的议员。

《华伦夫人的职业》是萧伯纳的代表剧作,它是一出四幕剧,于1894年首演。华伦夫人出身贫寒,年轻时在姐姐的引导下开始做妓女,后来开设妓院,并积累了大量的家财。华伦夫人有一群情人,后来她生下了女儿薇薇。

华伦夫人给女儿最好的教育,让薇薇得以考入剑桥大学女子学院,成为社会上少数几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薇薇才貌出众,毕业后在伦敦的一家法律事务所工作。她身边有一批求婚者,其中包括年轻的男子弗兰克。然而,她渐渐地发现,这些求婚者中竟然有母亲曾经的情人。

在薇薇的逼问下,华伦夫人道出了她的身世和职业。随着事情的发展,薇薇又得知对自己大献殷勤的弗兰克竟然是她同父异母的弟弟。薇薇经历了极端的痛苦之后,选择了离开母亲,回到律师事务所工作。她想要依靠自己的奋斗,过一种正直的、有道德的生活。

在这部作品中,萧伯纳批判了贪婪、腐朽的资产阶级生活,揭露了逼良为娼的社会罪恶,同时对华伦夫人的悲剧给予深切的同情。该剧1920年曾经到上海演出,遭受了诸多批评,但是影响很大。

1896年,萧伯纳结识了一位富家女夏洛蒂。夏洛蒂对上流社会的讥讽、对下层民众的同情和期待社会变革的立场赢得了萧伯纳的好感,两人迅速走到一起。当夏洛蒂用自己的私房钱为住在破烂小屋里的萧伯纳租了一个环境优良、设备齐全的房子时,萧伯纳深受感动,一个星期后就将她娶进了门。

1912年,萧伯纳根据希腊神话中皮格马利翁的故事写成了历史剧《卖花女》。皮格马利翁是塞浦路斯的国王,非常善于雕刻。他不喜欢凡间的女子,于是决定永远不结婚。后来,他用神奇的技艺雕刻了一座美丽的少女像,在雕刻的过程中,他将全部的精力和热情都放在了这座雕像上,像对待妻子那样装扮她,爱抚她。后来,皮格马利翁向神请求,希望将雕像变成他的妻子。爱神被他打动,于是赐予雕像生命,让他们结为了夫妻。

萧伯纳没有变动神话的情节框架,在戏剧中讲述了一个语言学教授和一个街头卖花女的故事。语言学教授希金斯和朋友打赌,通过自己的训练,要在六个月内将满口乡音、目不识丁的卖花女伊莱莎改造成大家闺秀,出席上流社会而不被揭发。

伊莱莎得知希金斯的这一计划后,想要借此摆脱穷困的生活,于是欣然接受了他的提议。伊莱莎住进了希金斯家,每天接受各种发音和仪态的训练。六个月后,伊莱莎第一次参加舞会就成为全场的焦点,一些出身上流社会的富家子弟纷纷对她大献殷勤。

由于和希金斯的朝夕相对,伊莱莎对他日久生情,应对追求者时便有些犹豫不决。当她得知,自己不过是希金斯眼中的一个赌注时,愤然离去。这时,希金斯才意识到,他已经像皮格马利翁那样,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的作品。

1938年,该剧被改编为黑白电影,和剧作中卖花女愤然离开,嫁给了自己的追求者不同,电影采用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欢喜结局。1956年,根据萧伯纳的剧本改编的音乐剧《窈窕淑女》在伦敦上演。1964年,音乐剧被拍成同名电影,由奥黛丽·赫本饰演卖花女伊莱莎。

当剧作中的男女主人公经历一波三折的爱情时,萧伯纳的感情世界也出现了小插曲。1921年,携手妻子走过二十多年婚姻生活的萧伯纳爱上了一个二十多岁的美国女演员莫莉·汤普金斯。这位有夫之妇并不貌美,也不够温婉可人,可是,萧伯纳还是不由自主地坠入情网,背着妻子一次又一次地和她约会。

当萧伯纳得知莫莉怀孕时,他带着老来得子的冲动劝说莫莉把孩子生下来。最后,莫莉权衡再三,选择了流产。这件事对萧伯纳的精神打击非常大,以至于三十多年后,当他垂垂暮年之时,心里还在想着这个比自己小四十多岁的情人。

1923年,萧伯纳创作了剧作生涯中唯一一部悲剧《圣女贞德》。他在阅读了大量关于贞德的作品后,将这个法国历史上的女英雄赋予了现实的意义,透过贞德,萧伯纳表达了他对宗教信仰、妇女问题和社会形态等众多问题的看法。从此以后,贞德这个身着男装、不谈恋爱的形象也成为英国舞台上一个新女性的形象。

1925年,由于萧伯纳“那些充满理想主义及人情味的作品”,他被授予了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仪式在第二年举行,萧伯纳将全部奖金捐给了瑞典的穷作家。此时,萧伯纳的政治观点也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

早已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失去信心,转而寄希望于“杰出人物统治世界”的萧伯纳开始对大独裁者情有独钟。当墨索里尼在意大利推行法西斯统治时,知识界大声疾呼,表示反对,萧伯纳却认为那是一种清理不合理因素的美妙行为。同时,斯大林政权进行的大清洗和集体杀戮的暴行,在萧伯纳看来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1931年,在75岁诞辰之前,萧伯纳受邀访问了莫斯科,并且对斯大林统治的苏联社会赞叹不已。高尔基在给他的祝寿词中说:“你活了一世纪的四分之三,对于人们的保守倾向和庸俗见解用你尖刻的俏皮话给以致命的打击,不知多少次了。我国对于你是极为珍视的。”

1932年,萧伯纳离开苏联,乘船来到了中国上海。宋庆龄、蔡元培和鲁迅等人曾经前去拜访这位大剧作家,宋庆龄还期待他对上海的反法西斯战争会议表示支持。然而,萧伯纳明确地说:“我宁愿信任‘国际联盟’的‘知识合作国际局。’”当时,萧伯纳相信,和墨索里尼紧密联系的“知识合作国际局”和希特勒、斯大林的独裁政权才能彻底摧毁资本主义。

1933年,希特勒成为德国的总理后,数千名知识分子被逮捕,德国所有的进步学术和文化都被摧毁。托马斯·曼、斯蒂芬·茨威格、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等人的著作全部被扔进柏林大学对面的广场上被大火焚烧。而萧伯纳的剧作,却意外地获得了纳粹政权的优待,继续在全国的各大剧院上演。

1950年,萧伯纳在赫特福德郡埃奥特圣劳伦斯寓所因病逝世,享年94岁。萧伯纳一生的创作都非常富有幽默感,他的墓志铭也继续保持了这种风格:“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迟早总会发生的。”

作品赏析

圣女贞德

在介绍萧伯纳这部重要的戏剧作品之前,先来了解一下这位法国历史上充满正义的女将——圣女贞德。

在英法百年战争时期,法军连连溃败,被英国侵占了半壁江山。眼看南方重镇奥尔良危在旦夕,一位17岁的农村姑娘挺身而出,带领法国军队顽强地对抗英军的入侵,保住了祖国的土地。她继续和英军战斗,却不幸被教会人士出卖,最后被逮捕并处决。

贞德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少女,16岁时,她声称得到了神的启示,要求她带兵收复被英格兰人占领的法国土地。几经辗转后,贞德得到了兵权,并且率领众将士解救了被围困的奥尔良,成为法国的女英雄。

后来,贞德多次带兵打败英国的侵略者,并促使查理七世顺利加冕。1430年,贞德在一次小冲突中被俘,后被勾结敌人的法国人出卖,被英格兰人重金买去,以“异端”和“女巫”的罪名判处死刑。20年后,英国兰军队被逐出法国,贞德的案子得以平反。

贞德在世时间非常短暂,可是她的故事一直在法国,甚至整个欧洲流传下来,从拿破仑时代到现在,法国的政治人物都以她为宣传,作家和作曲家也偏爱以她为题材创作电影、戏剧和音乐。其中莎士比亚的《亨利六世》、伏尔泰的《奥尔良少女》和席勒的《奥尔良少女》都以贞德的故事为题材。不过,他们的创作都是以传闻为基础的,人物形象和真实的贞德多少有些出入。

1841年,贞德案件相关的材料被公布于世。根据这些真实的材料,马克·吐温于1896年写成了小说《冉·达克》,萧伯纳于1923年创作了剧本《圣女贞德》。和马克·吐温不同的是,萧伯纳笔下的贞德不再是美丽娇小、温柔可亲的爱国女将,而是一个相貌不美、脾气急躁、头脑聪明、口齿伶俐、充满自信的爱国英雄。除了历史赋予贞德的意义之外,萧伯纳还糅合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将贞德塑造成一位宗教改革和妇女解放的先驱。

全剧共有六场,附有尾声。前三幕,主要描写贞德获得统领军队的资格,带领将士抵抗英军的过程;第四幕描写法国人和英国军队勾结,想要陷害贞德;第五幕描写贞德成功帮助查理七世加冕后,继续战斗,试图将英格兰人彻底赶出法国。与此同时,安于一时和平的国王查理七世和大臣却对贞德的想法不屑一顾。第六幕描写贞德被捕、受审和最后牺牲的过程。尾声中,法国人为贞德平反、封圣,当初陷害她的人也相继受到了审判。

《圣女贞德》上演后,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被认为是萧伯纳最好的剧作。萧伯纳打破了以往作品中对贞德事迹着重浪漫感情的描写,而是强调贞德身上超自然与神秘的一面,由此,萧伯纳的这一版本成为最符合历史事实的剧作,也成为“诗人创作的艺术最高峰”。

在这部剧中,萧伯纳用热情的曲调来讴歌贞德身上的正义力量,讽刺国王和贵族的怯懦、无能和教会的自私、虚伪。这部剧作上演后,给刚刚经历一战的法国人带来了希望,在后世的流传中,也让不同时代的人都能够思考自己所处的社会,让各个民族的人都能为了追寻自由和美好而奋斗。1925年,萧伯纳凭借着《圣女贞德》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作为传奇的主角,贞德这个人物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带着女子的身体,穿着男人的衣服,进行着男人的事业。在当时的社会里,妇女没有和男子平等生活的权利,她们的本职就是做一个贤妻良母,待在家里缝缝补补,抚养子女。

贞德和所有人都不一样。她像男人一样骑马,佩戴宝剑和盔甲,在交战中奋勇杀敌,用冷静的头脑做出理智的决策。当然,一些保守人士指责她穿男人的衣服是犯了“异端罪”,贞德辩解说:“我是个士兵,我不愿被看作普通妇女。我不关心一般妇女关心的事。她们向往爱人、金钱,我向往冲锋打仗。”因为她不像社会上的大多数女人那样,遵照社会习俗做事,听命于他人的安排,于是,她成为了妇女解放的领军人物。

然而,贞德并不是激进的女权主义者,要求和男人拥有平等的地位,甚至在议会中拥有一席之地。显然,目不识丁的贞德并没有达到如此先知、进步的地步,但是,在萧伯纳笔下,她显得更高于男人。

因为她是带着一种神秘宗教色彩的传奇人物,她或许纯真、无知,对宗教和教会都不了解。然而,她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她就会选择表达,选择坚持。在玩弄权术的政客面前,她或许显得太天真无邪,“看不到别人丝绒手套里的铁手掌”,但是,她却用自己的想象力和质朴的感情相信上帝,坚持着对宗教的虔诚。因为这种崇拜,她看到了奇异的景象,受到了“神的启示”。

剧作中除了贞德这个“圣女”的形象,萧伯纳还塑造了国王查理七世和代表天主教会的法国主教戈尚。在剧作中,查理七世是一个外表丑陋,看起来有些猥琐的平庸皇族。他打破了从古至今君王的形象,没有威严,没有性格,没有志向,也没有责任感,他就像是一个市井中的小人物,人生的终极追求就是温饱闲散。

正因为这样的心态,贞德拯救了国家危机时,即使他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也不会表达对贞德的感激之情;当贞德被教会判刑,即将被火烧死时,他也不会施以援手。萧伯纳没有指责这样不作为的国王,只是客观地呈现出他的性格、做事原则和人生追求。恰好就是这样缺乏责任感的国王,和这位与敌人英勇战斗、誓死保卫家园的乡村姑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另外,萧伯纳对戈尚这个人物也进行了客观的描写。作为一个主教,他和英国人勾结在一起,成为了害死贞德的罪魁祸首。在过去的作品中,戈尚的形象都是奸诈狠毒的人,是对英雄百般陷害的恶棍。在萧伯纳笔下,戈尚并非灵魂邪恶的魔鬼,而是一个忠诚于信仰,富有才干和品德的天主教徒。他认为,贞德的灵魂受到了“异端思想”的污染,一心想要拯救她的灵魂。从他对贞德苦口婆心的劝说中可以看出,他的本意并非执意要加害贞德的肉体,而是在尽力改变她的思想。

萧伯纳对戈尚的描写受到了评论界的批评,却恰到好处地突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贞德作为一个改革的先驱,目的必然是为了破坏旧的体制,建立新的体制。戈尚不过是身处在旧体制之中的一个,与其说是他害死了贞德,不过说整个社会容不下这样一个先驱的存在。

贞德死于火刑后,这一出悲剧应该告一段落了。然而,萧伯纳在第六幕之后又安排了一个故事的尾声。尾声里描写的是贞德去世二十多年后,法院重新审理她的案件,准备为她平反、封圣,罗马教廷也将贞德的故乡封为朝圣之地,每天为她举行纪念会。表面上,贞德的功绩被权贵们接受了,她成了历史上的伟大人物,被后代深重怀念,歌功颂德。可是,事实上一切并非表面上的那么美好。

在尾声中,萧伯纳还让国王查理道出了为贞德平反的真正目的——出于政治的需要。因为查理不愿意世人说他是在“异端”和“巫女”的帮助下加冕的,所以需要为她寻求一个光荣的名誉。戈尚说,他烧死贞德,同样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他需要让人们相信,贞德就是一个“异教徒”,是宗教的背叛者。

当然,这些人最后都失策了。贞德虽然死了,却在精神上战胜了所有敌人。她没有被法国人民当作异教徒,而是成为了“法兰西之魂”。鉴于此,恢复名誉与否,立碑纪念与否,对贞德来说都是一样的。

有趣的是,当所有人出现在查理的梦中,犯错的人开始忏悔自己的所作所为时,贞德问他们说,如果重新回到当初的场景,是否还会烧死她?所有人都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或许,人们总是在事后悔恨,在事情的当下,就只能按照现实来做事。于是,贞德在结尾处哀叹:“上帝啊,你的国度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到来?”

同类推荐
  • 狷介与风流:蒋百里传

    狷介与风流:蒋百里传

    他是清末秀才,也是传说中五百年才出现的军事奇才。他受袁世凯器重,被钦点为军官学校校长,他是蔡锷的密友,梁启超的学生,张学良、蒋介石等都要尊他一声“先生”,他有一个愿意陪他坐牢的朋友叫徐志摩,曾有一个副官叫蒋纬国,还有一个女婿叫钱学森……而他真正的传奇之处在于,仅以一人之力两次打败整个日本陆军。早年,他以步兵科第一名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中日朝野均为之震动,此为其一。其二便是他对中日之战的言论——“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它讲和”,初次形成了抗战持久论的思想。可是,为何终其一生他也只被称作军事学家,而非军事家?
  • 超越百年的人生智慧:周有光自述

    超越百年的人生智慧:周有光自述

    本书是当代著名学者、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的自述文集。包括“百岁口述传记”、 “记忆的碎片”、“ 回顾语言学界往事”、“ 我和语文现代化”等几部分,自述性质的序言、后记、谈话等也都一一辑录,酌情编入。本书系周有光先生自述文章在海内外的第一次系统结集。
  • 李叔同禅心人生

    李叔同禅心人生

    二十文章惊海内,一轮圆月耀天心。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音乐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闻名于世。他还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先驱、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他在中国美术史、音乐史和话剧史上都开辟了一个新纪元,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培养了不少艺术人才,许多著名音乐家、美术家皆得其亲传,如著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皆出自其门。这样一位艺术修为全面的艺术家,在历尽繁华之后,毅然皈依佛门,从此不问凡尘,立志埋名,不务名逐利,甘于澹泊,枯守孤寂,过起了参禅悟道的僧侣生活。
  • 为宪法而英勇献身的宋教仁

    为宪法而英勇献身的宋教仁

    《中华爱国人物故事》是一套故事丛书。它汇集了我国历史上80位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革命领袖、先进模范人物的生动感人史迹,表现了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 少年中国之少年:梁启超传

    少年中国之少年:梁启超传

    打开学生为老师撰写的传记,走近激变动荡的近代史和永远充满锐气的“少年”梁启超。梁启超是近代政坛上的风云人物,同时也是学术宗师,在读者中拥有较大的影响力。作者回忆恩师时笔端常带感情,富于感染力;他也是一位历史学家,精于选择和组织材料写作。本书是抗日战争时期吴其昌为恩师梁启超所撰写的传记。当时吴氏担任武汉大学历史系主任,随校西迁四川乐山,患肺病而咯血,仍强自振作,应约著作此书,写到一半就去世了。但这半部《梁启超传》,数十年来影响着无数读者。陈寅恪读后感慨颇深,特为撰写文字一篇。
热门推荐
  • 你就这样失去了她

    你就这样失去了她

    本书包含关于失恋的九个短篇,其中大部分曾刊于《纽约客》,也有作者首次发表的作品。草根出身的书呆子尤尼奥周旋于各色姑娘之间,他们相爱又失恋,在贪婪粗疏与乖张敏感的屡屡碰撞中,尤尼奥沮丧、失眠,陷入绝望,最终写下偷情者的真挚告白:爱的半衰期是永远。迪亚兹以激情的笔触书写了爱的毁灭与拯救,有爱情与亲情,也有忠贞与背叛。本书为美国国家图书奖决选作品,同时入选《纽约时报书评》、《出版人周刊》等主流媒体年度好书榜。
  • 石评梅大全集(超值金版)

    石评梅大全集(超值金版)

    本书本着优中选精的原则,斟酌再三,将石评梅最脍炙人口的散文、诗歌、小说、游记、戏剧、书信等作品精选出来,集结成书。鉴于石评梅的散文和诗歌的成就最大,因此本书内容的重点侧重于对其散文、诗歌作品的遴选上。
  • 余生泯于暖

    余生泯于暖

    城南花已开,你是否肯归来。最美不过少年时,红尘走马,步步相随。他们相遇在最美年华,红尘作伴,步步相随。然而某天他们在人海中走散,幸运的是多年之后的街口,他们于人群中重逢。“安暖,我何其有幸遇到你,这一切才重新赋予意义,三生有幸遇见你,有生之年娶到你,此生有你一人足矣。” 1v1,sc
  • 欲望之舞

    欲望之舞

    这是一部颇具时代和生活特点的都市生活小说,通过女记者唐婉、商人李亿源、演员香雪俪等各色凡人在精神物质欲望舞台上淋漓尽致的表演,勾勒出当代社会的众生百态,也展示了人在各种竞争中的情感世界,纷繁震撼。小说曲折哀婉,语言幽默风趣,可读性强,弘扬真善美,揭露假恶丑,针砭时弊,直抵人的心灵深处。作者为北京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欲望之舞》、《爱情多米诺》、《篮球少年》,中篇小说《燕泥香》、《相煎何太急》,短篇小说《走山》,以及多篇散文与人物传记、报告文学等,曾在《北京文学》、《青年文学》、《中国人物传记》等刊物发表作品。本书为第一届海峡两岸网络原创文学大赛入围作品。
  • 晚点再爱你

    晚点再爱你

    她名字里有个“榭”,朋友都叫她榭榭。小卖部里,男孩买完水,礼貌“谢谢。”她转过头,四目相望,故事开始。说真的,许榭也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和那么多人心中的白月光在一块。她不知道的是,这一切蓄谋已久。1V1双洁。
  • 重生始于1990

    重生始于1990

    1990年的夏天苏伟重生了穿着大马裤的青年微微一笑:“再来一次,可能我要的比较多!”
  • 生活窍门小百科(现代生活知识百科)

    生活窍门小百科(现代生活知识百科)

    如今的生活可谓是日新月异,发展变化迅速。不论在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和情况下,各个家庭都要面对诸如衣食住行、健康保健、家庭关系、交往处世等各种问题。同样是面对这种或那种问题,一般人看起来也许觉得困难重重,“生活的高手”却能够轻松应对,处理的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 荣禄与晚清政局

    荣禄与晚清政局

    从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到1904年立宪呼声高涨,近代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十年间内忧外患频仍,导致清廷朝局波动,政潮迭起,这个时期深受慈禧宠信的满洲权贵荣禄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本书通过研究和剖析这个时期荣禄的复杂表现,对了解清末政治的变迁和走向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 流浮年

    流浮年

    某年某月某日,一位不想面临选择的少年在异世界的故事
  • 穿越女帝摄政王的专属帝女

    穿越女帝摄政王的专属帝女

    他是人人皆知的废柴王爷,空顶着一个摄政王的名头,手不掌权,一朝被强塞进了一个和亲的公主,逆天崛起,“落儿,你的出现是我的救赎。”她是九州大陆的女帝,手握无上权利,眨眼间便可取人性命,谁知不过一箭,直接让自己重生到了一个废柴和亲公主身上,身重毒蛊,对不起,她有血蛊,专治毒蛊,什么,她是废柴,看她手握金凤,玩转天下,不过,不过救了他一命,这男人为什么一直缠着她不放了?看他与她,共赴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