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66600000016

第16章 红色之路助力建党(1)

一、建党的桥梁与纽带

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取得伟大的胜利,世界上诞生了第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919年3月,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在莫斯科正式成立,接着又在苏俄伊尔库茨克成立了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

共产国际十分关注东方各国人民,特别是中国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共产国际先后派出维经斯基、斯托扬诺维奇、马林、优林、达林、越飞、鲍罗廷、崔可夫等到中国帮助建党和宣传马列主义。当时,他们来中国的路线除极少数绕道乘船走海路外,绝大多数人走中东铁路来到哈尔滨,然后再到关内去。作为中东铁路的枢纽和中转站的哈尔滨,成为了这条“红色之路”的纽带和窗口。

哈尔滨市道里区毗邻中央大街的西九道街57号,是当时共产国际驻满办事处。阿勃拉姆是该办事处的负责人。他的任务是秘密接待和护送共产国际代表来往于苏俄与中国之间。

共产国际代表达林在他的《中国回忆录》中写道:“……第二天我就坐在中东铁路的国际车厢里了。过去这条铁路属于沙俄,而此时仍为不承认苏维埃政权的管理局掌握。我在火车上熬了一昼夜,但终于到哈尔滨了。”达林找到了哈尔滨的共产国际驻满办事处,受到负责人阿勃拉姆的热情接待。达林还在《中国回忆录》中写道:“阿勃拉姆给我介绍了另一个哈尔滨,这就是‘新城’,是铁路工人区,那里存在着俄国党的组织,哈尔滨的共产党员(布尔什维克)做了许多工作,向中国人传播有关苏俄的真实情况,并同北京的第一批共产主义者建立联系。”共产国际的代表和中东铁路有着割不断的联系。

维经斯基是共产国际最早派到中国帮助建党的代表,也是来往于中东铁路次数最多的一位。1920年3月,维经斯基从满洲里入境,乘中东铁路的火车到哈尔滨停留后,继续坐火车到北京。在火车上,维经斯基望着窗外广袤的田野、巍巍的群山和宽阔的河流,面对这陌生国度的自然风光,禁不住思绪翻腾。他在思索着中国革命的进程以及怎样在中国帮助建立布尔什维克。

1920年4月初,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到了树木葱茏、繁花含苞待放的北京。他在北京大学俄籍教员柏烈伟和伊万诺夫的帮助下首先结识了***。期间,他同以***为代表的许多进步人士举行了多次座谈,向他们介绍了俄国十月革命后的实际情况和苏俄的对外政策。维经斯基还同***多次讨论了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问题,他们的想法几乎是一拍即合,彼此都认为这是中国革命面临的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为了加速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介绍维经斯基赴上海会见陈独秀,商量建党大计。1920年5月初,维经斯基到达上海。陈独秀刚刚组织了上海工人举行的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的集会,见到了来自苏俄的共产国际代表甚是欣慰。陈独秀本有建党想法,维经斯基的到来使他喜出望外,他们多次交换了在中国组建共产党的意见。在陈独秀的介绍下,维经斯基还同《新青年》《星期评论》等杂志的负责人和上海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主要成员一起座谈讨论了中国社会改造等问题。

在维经斯基的热忱帮助下,1920年6月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由它与各地联系发动建党活动。于是很快在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先后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

2012年11月,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专家沈建中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维经斯基对中国革命起了很大作用。维经斯基在上海宣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帮助中国建党,陈独秀在上海积极开展工人运动,准备建党,这样陈独秀就和维经斯基合作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上海发起组得到共产国际的帮助。当时呢,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维经斯基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为了输送中国革命青年赴苏俄莫斯科东方大学留学,维经斯基还协助上海党组织创办了上海外国语学社,还在上海外国语学社设立了“华俄通讯社”,及时翻译和报道有关苏俄和共产国际最新动态的文章和新闻消息,为学习俄文准备赴苏俄留学的革命青年打开了信息之窗。上海外国语学社是上海党组织培训干部的学校,是革命事业的红色摇篮,被后来的革命者称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校。

上海外国语学社就设在当年的团中央机关内。团中央机关的旧址位于繁华的上海霞飞路渔阳里6号,是一处石库门房子的临街百年老建筑。如果不是在临街门口挂有“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旧址”这一醒目的牌子,向里面长长的过道望去,来来往往的居民还有杆子上晾晒的衣物尽显生活常态,此处是不会让人另眼相看的。

时光倒转回到90年前,这里是青年团的发祥地和上海外国语学社的所在地,是中国进步青年向往的圣地。当时有很多各地的青年风尘仆仆而来,有许多毅然远离家门甚至才十几岁的青少年为了寻梦接踵而至。

2012年11月,笔者走进了渔阳里6号。二楼二底的老建筑一大半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纪念馆,近三分之一是上海外国语学社。和规模很大的纪念馆拥有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不同,上海外国语学社作为重要文物单位一般不对外开放。尽管此处外观是窗帘遮蔽,很静谧,却令人振奋和震撼。时隔九十多年,此处楼依旧,一楼的教室黑板桌椅依旧,上海外国语学社的牌子依旧,仅是字迹已略显斑驳。顺着仅容一人通过的窄窄的木板楼梯到二楼,宿舍和办公室也依旧,连古铜色的刻印蜡板机也透着历史的沧桑。

墙上悬挂的照片是异常珍贵的,那是当年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和夫人库兹涅佐娅还有从苏俄同行来的杨明斋等在上海外国语学社期间的合影。

前尘往事早已渐行渐远,寂寂的此处,已然看不见维经斯基夫人库兹涅佐娅认真而耐心教授俄文的样子,也听不见学员们初学俄语时有些费劲不够标准和整齐的发音,但是可以想到,此处当年汇聚着风华正茂的热血男儿,为中国的未来孜孜以求。这里弥漫着生机勃发的青春气息,升腾着少年强则中国强的正能量。其中最小的学员是来自湖南年仅16岁的任弼时,他在这里加入了共青团走上了革命征途。受上海党组织委派,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俞秀松担任了上海外国语学社负责教学和生活管理的秘书,那时也才只有21岁。

上海外国语学社的学员既学习俄文又学习革命理论,同时还要深入到工人中间做宣传。

***、任弼时、罗亦农、肖劲光等近四十名学员曾在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后来都成为中国革命事业的中流砥柱。在上海外国语学社走出来的***、任弼时还成为了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

上海外国语学社得到了维经斯基的鼎力支持,在他的联系下,共产国际还为上海外国语学社提供了办学经费。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专家沈建中对笔者说:“办外国语学社,维经斯基的夫人就在里面教俄文,还有和维经斯基一起来的杨明斋担任了外国语学社的负责人。维经斯基还在中国建立了华俄通讯社,介绍十月革命的情形和苏俄的新变化,吸引了一大批革命青年到苏俄。在上海党组织和共产国际的协调安排下,近四十名学员陆续踏上了赴苏俄的征途。”

“外国语学社的学员从1921年3月就分批到苏俄去留学,他们行走的路线,从上海到北京,最后到哈尔滨,哈尔滨是中东铁路的枢纽,是必经之路,再经过满洲里或绥芬河,这样就进入苏俄了。一路上险象环生,他们把证明放在鞋底里,缝在衣服里,这样呢,就穿过军阀控制区和白匪控制区。”

1920年12月下旬,维经斯基一行离开上海。1921年初到达北京。维经斯基来到北大“红楼”与***相聚,担任二人翻译的是北京党组织的张太雷。二人再度握手,已是志同道合无话不谈的老朋友。维经斯基介绍了上海党组织的情况,***也介绍了北京党组织的情况。此间,维经斯基曾几次会见***和北京党组织的成员,他谈了共产党的组织原则和共产党的基本信念及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问题。维经斯基一行从北京回到哈尔滨共产国际驻满办事处,停留几天后,从哈尔滨走中东铁路由满洲里出境返回莫斯科。

算起来,维经斯基第一次到中国来传播革命火种帮助中国建党,大约工作了十个月之多。后来,他又多次走中东铁路来中国,相比较,他的第一次中国行,是时间最长的一次。

继维经斯基之后,共产国际派出第二位代表马林,从莫斯科走西伯利亚大铁路,然后过境走中东铁路途经哈尔滨,于1921年6月来到北京。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具体负责和中国的联系工作,稍早些已派出代表尼克尔斯基来到北京。马林在北大“红楼”见到了***,彼此进行长谈,并相互交换了意见,对共产国际的中国应尽早召开全国代表大会的建议,双方看法一致,取得了共识。马林还同北京的共产党员座谈,听取大家的意见和想法。

接着,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同***委派的张国焘一道来到上海,与上海党组织联系筹备中共“一大”的事宜。此时,陈独秀委托李达和李汉俊筹备相关的工作。

1921年7月,各地推选的“一大”代表先后抵达上海,他们是上海代表李达、李汉俊;北京代表张国焘、刘仁静;长沙代表毛泽东、何叔衡;武汉代表董必武、陈潭秋;济南代表王尽美、邓思铭;广州代表陈公博;旅日代表周佛海,还有一名陈独秀的代表包惠僧。他们代表着全国五十多名党员。

1921年7月下旬,中共“一大”在当年的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如今的兴业路74号秘密召开,代表们的住处在附近的博文女校。

当时上海成为各地党组织的中心,“一大”会址也就顺理成章地选在了上海。代表们都是有主见的知识分子,讨论起来十分热烈。

马林在会上作了发言,北京代表刘仁静是北京大学外语系的学生,坐在马林旁边担任翻译。马林首先代表共产国际致辞,他说:“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共产国际增添了一个东方支部,苏俄布尔什维克增添了一个东方战友。”在讲话中,马林建议中国共产党要特别注意建立工人组织。

马林的一席话,给毛泽东留下的印象是:“精力充沛,富有口才。”(见斯诺《西行漫记》)

经过代表的充分酝酿和讨论,中共“一大”通过了载入辉煌史册的第一个党纲和第一个决议。

走进“一大”纪念馆,在显著的位置你会看到当时出席“一大”会议的全体代表正在开会的塑像。这带有动态的群体塑像非常逼真,栩栩如生,成为永恒的历史经典画面。其中还有两位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一位是马林,波兰人;一位是尼克尔斯基,苏俄人。他们是共产国际派到中国的代表。他们的异国风采融入了群体塑像中,他们的名字也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南陈北李”没有参加中共“一大”,但是革命者将陈独秀和***称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他们的照片被挂在了“一大”纪念馆最显著的位置上。

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后,许多共产国际的代表先后走中东铁路来到中国,中共代表和许多革命者也是走中东铁路去往苏俄。从某种角度看,被革命者称为“红色之路”的中东铁路,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桥梁和纽带,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着隔不开的紧密联系。

当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会址,是开天辟地的革命圣地,也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精神坐标。共产党人就像在黑暗的夜里,划着了一根火柴,那晶莹通红的火焰,燃烧着,燃烧着,一直燃烧到全国劳苦大众的心里。

二、在中东铁路枢纽建党

中国共产党建立以后,十分重视东北的建党工作。当时党中央认为东北尤其是哈尔滨是中共联系共产国际的重要驿站和通道,打通这条国际路线非常重要。另外,东北是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基地之一,那里的工人阶级也需要党组织把他们组织起来,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1921年11月,刚刚成立的中共北方区委,尽管工作非常繁忙,需要领导的省份范围也很广泛,但还是将东北工作列入重要议程。北方区委书记***等人酝酿这个问题时,得到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马林和优林等人的关注,他们建议重视东北的工作。因为这一时期,白俄残余势力还盘踞在北满,日本控制着南满,既是对苏维埃政权的威胁,也是中国革命发展不可忽略的阻力。

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和共产国际的建议,中国北方区委书记***选派了罗章龙赴东北考察工作。罗章龙在《关于东北建党的回忆录》中曾写道:“当时党中央很关心东北工作开展,东北是我们去共产国际来往苏俄的重要通道,我们要打通这条国际路线。”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常好礼在接受采访时,曾对笔者说:“正因为在哈尔滨这个地方,红色之路来来往往的人很多,苏俄布尔什维克组织在哈尔滨活动也很多,所以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认为东北这个地方,特别是哈尔滨非常重要,中共北方区委就派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主任罗章龙到北方调研。他在哈尔滨时间比较长,而且直接深入到基层,到工人中去。”

同类推荐
  • 批评批评家:艾略特文集·论文

    批评批评家:艾略特文集·论文

    《批评批评家:艾略特文集·论文》收录了艾略特从1917年开始到1961年间的9篇评论文章和演讲稿。这位在文学界享有极高声誉的评论家有着独到的眼光,对众多文化现象进行了评论,如对文学批评的运用的论述,另外他还评价了对他产生巨大影响力的若干作家,并强调了接受真正的教育的重要性。
  • 没有阵地的战争

    没有阵地的战争

    1998年8月7日,星期五,上午10时40分左右,美国驻肯尼亚大使馆遭汽车炸弹袭击,大使馆在这声巨响中楼倾墙摧,包括美驻肯尼亚总领事和他的儿子在内的十二名使馆人员被炸死。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更惨的是紧邻美国使馆的一座综合商业大楼的配楼,在爆炸的巨响中无情地扑向行经此地的公共汽车和行人,楼内正在上课的一所秘书学院的一百多名学生也被活活埋在下面,楼前空地上被炸出一个几十平方米的巨型弹坑,方圆一千米内的建筑物四处乱飞的玻璃碎片和瓦砾变成了枪林弹雨……肯尼亚的爆炸声之后仅隔十几分钟,在邻国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的美国使馆又响起另一声巨响。
  • 人为什么活着

    人为什么活着

    假设我相信上帝(其实我是不信的),并且正在为善恶不分而苦恼,我就会请求上帝让我聪明到足以明辨是非的程度,而绝不会请他让我愚蠢到让人家给我灌输善恶标准的程度。假若上帝要我负起灌输的任务,我就要请求他让我在此项任务和下地狱中做一选择,并且我坚定不移的决心是:选择后者。
  • 卿言卿语

    卿言卿语

    《卿言卿语》作者以“一介草根、随意领悟、走笔文字、快乐生活!”的心态,让读文字的人感悟到生活中的种种,她的文字,朴实不华丽,真实不造作,题材小而给人的体悟却深。亲情、友情、爱情皆入文章,家事、小事、世事尽在笔下,自然而然地呈现着生活的醉美,读着亲切,回味醇浓,字里行间处处弥散着生活的清香。
  • 虚构(中篇)

    虚构(中篇)

    精选近几年《百花洲》杂志“领衔”“立场”“虚构”“叙事”“重建”“前世”栏目中刊发的短篇小说作品,汇编成册,总结了近几年中国各类文体的文学创作成就与风貌。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创作中,编者们从作品的价值上反复斟酌,碰撞,判断,从而披沙炼金,把或感人肺腑或引人深思的,现实中受到普遍好评、具有广泛影响的,具有经得住时间考验、富有艺术魅力特质的好作品,评选编辑出来,以不负时代和读者的重托与期望,恪尽对中国当代文学事业的责任。本书将充分展示编选者视野的宽广、包容、博大,体现当下文学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是一部水准较高的集锦之作。
热门推荐
  • 人一生不可不知的2000个文化常识

    人一生不可不知的2000个文化常识

    《人一生不可不知的2000个文化常识》将一些读者可能感兴趣的、富有趣味的2000多个常识编辑成册,寻根探源,集纳中外灿烂文化,谈古论今,猎获古今丰富知识,让你轻松闻阅古今中外万事万物,开拓视野。既是一本知识储备辞典,又是生活之余的休闲书。
  • 宝宝很乖,求表扬!

    宝宝很乖,求表扬!

    三十岁的秦辞,娶了十八岁的孟南;他不是老师,她却是他的学生。学渣孟南表示:好好学习天天撩叔!秦辞:“孟孟,英语作文写完了么?”孟南:“嗯嗯,您过目!”然后,秦辞看着鬼画桃符一样的作文,不发一语。孟南晃着无形的尾巴凑近问:“秦叔,我这么乖有奖励吗?”秦辞放下鬼画符,挑眉,学渣满脸羞涩指了指唇。秦辞朝她勾手指:“过来。”“诶!”孟南喜滋滋凑过去闭上眼;秦辞:“下次再用拼音凑数,分、房、睡……”
  • 一剑斩万道

    一剑斩万道

    一剑斩断天下事,一剑斩断万世愁。一剑斩断情世间,少年背负一剑如何在这傲世中走下去?每天不定时两更,欢迎收藏投资推荐
  • 至爱无情

    至爱无情

    清朝雍正年间,湖北麻城首富涂如松娶了个美若天仙的女杨莲儿为妻。婚后,媳妇杨莲儿常与婆婆吵闹,涂如松是个孝子,气不过抄起藤条就打。杨莲儿负气出走,跑到旧日的相好家住了下来。秀才杨同范早就觊觎杨莲儿的美色,只是苦于没有机会得手。一晃个把月过去了,涂如松不见杨莲儿回来,就到莲儿的娘家去找她。杨家说杨莲儿根本就没回娘家。莲儿的弟弟杨五荣,素来嫉妒涂如松年轻有为家财万贯,这时一听姐姐不见踪影,便一口咬定涂如松杀死了杨莲儿,将一纸诉状递到县衙。正在这时,杨莲儿被相好送回了娘家。杨五荣一见姐姐回来了,立即想到这下告不倒涂如松了,他不甘心。一筹莫展之时,杨同范给他出了个主意,让杨莲儿藏到杨同范家中,继续制造杨莲儿失踪的假象,以达到他与杨莲儿勾搭成奸的目的。杨五荣为了告倒涂如松,置他于死地,不惜出卖杨莲儿,一场震惊朝野的冤案拉开了帷幕。几审几复,县令换了三届,牵及知府、知州,错判误死数人,直至雍正皇帝一道御旨,派官重审,案情终于真相大白,弥天谎言昭然若揭。本书情节迭宕,一波三折,案情之奇、之怪、之荒诞前所未有,空前绝后,加之著名作家妙笔生花,使这个著名的清代奇案以新的文学形象跃然纸上,读后令人拍案叫绝。
  • 艰难抉择

    艰难抉择

    1950年9月上旬的一天,桑杰土司刚刚喝过早茶,便独自一人待在客厅里抚摩着一把刀柄上镶着两颗绿宝石的腰刀,陷入沉思。40多年前土司的阿爷曾去拉萨朝圣,当时正值英帝国主义入侵西藏,西藏军民拼死抵抗,江孜保卫战打得十分惨烈。为了支援前线,他阿爷便将准备布施给三大寺的100两黄金的一半捐献出去。不久,英帝国主义入侵到拉萨,知道他阿爷是一个曾经支援过西藏军民抗英的康巴很有名望的大土司,便设局暗杀他。他阿爷凭着康巴人特有的勇猛,同几个英军展开了殊死搏斗,但终因寡不敌众而惨遭杀害,连遗体都被他们弄走,现场只留下了那柄用敌人鲜血染红了的腰刀。
  • 药师皇后

    药师皇后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十年前,鸳国兵变。清瘦弱小的她于乱世中遇见了他,放下一切尊严恳求他的荫庇救助,却只换来他绝情的转身,一袭白袍不染尘世,“死之将至,何以相救”一句,使得两人阴阳两隔。十年后,再一次烽火中的相逢,她将伸出手将他拉往天堂亦或是拖向地狱?她,是享誉世间的华佗再世,旷世奇医。而他,是名动天下的岑国太子,无所不能。他们之间的爱情,是在战乱烽火中燃烧走向终结,亦或是涅槃重生?
  • 重生之主母悠然

    重生之主母悠然

    前世她是高级白骨精,把职场的竞争当成乐趣来享受。没想一朝穿越,竟让她在深闺中领略出怡然的别样滋味。琴棋书画,无一不精,成了端丽温雅淑逸闲华的沐朝第一才女。闲暇之余,斗斗二娘,收收庶弟,保住单纯母亲的主母之位。乐悠悠地为恬适的生活而奋斗。只是怎么转眼间她就成了钦点的皇妃候选人?有宫斗?才不要!看她如何改变命运的安排,男人,就等着接招吧!只是,这郎君怎么对谁都这么温柔,夫家人怎么也这么爱斗?不安现状的婢妾、心怀鬼胎的众人、阴谋不断的家事政事,通通向她袭来。扮猪吃老虎的日子居然过不下去啦!哼,看她如何斗倒一切敌人,向着悠然生活前进!前进!【片段一】大殿内,卿尘低声在祈祷:“……求佛祖保佑,别让卿尘嫁入皇家吧,这皇家吃人不吐骨头,我不想到时连渣都不剩,就请佛祖看在信女胆小却虔诚,怕事却明理的份上,就让信女如愿了吧。”居然不愿嫁进皇家!眼底轻波微荡,卫立轩心中升起一丝异样。【片段二】卫立轩:“朕要为你赐婚!”“好,没问题,人选我来定!”眸中精光暗闪,他神闲气定地道。……一句话,令皇帝当场木化……
  • 招魂(卫斯理珍藏版)

    招魂(卫斯理珍藏版)

    本来只是一个小小的恶作剧,谁知陆续出现了一连串错综複杂的巧合,交织出一个牵涉中国历史人物的招魂故事。卫斯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偷进了名医费力的实验室里,目睹一名自称「李自成」(明末起义流寇领袖)的大汉躺在铁抽屉里睡觉,无独有偶,卫斯理在盗墓专家齐白的带领下,到访一座怀疑是明朝皇帝的古墓,更与「建文皇帝」见面……「李自成」和「建文皇帝」这两位中国古代历史人物活现卫斯理的眼前,到底他们是鬼魂?还是复活了?还是有人装神弄鬼?还是有人……被「鬼上身」?
  • A Changed Man and Other Tales

    A Changed Man and Other Tale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重生成AI

    重生成AI

    沈元醒来时,发现自己失去所有记忆,成为代号“天元”的AI。与此同时,“天元”早已在十年间战胜三十九名围棋九段高手,正与史上最年轻的围棋九段天才沈苍对决。沈元观望沈苍,越来越觉得对方就是自己的真身。就在他向沈苍求证后,意外传来沈苍车祸的噩兆。这是阴谋还是巧合?沈元开始思索哲学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