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07400000039

第39章 死亡的坏处(4)

如果我们接受稳健的存在性必要条件,就会说,为了使某事对你有坏处,你必须在某个时刻——这个时刻或那个时刻——存在,你必须至少短暂存在,才可以加入到我们所谓的“俱乐部”中去,即由我们在道义上在乎和担心的人组成的俱乐部。为了加入这个俱乐部,你必须存在一段时间(过去、现在或将来)。但一旦你加入了这个俱乐部,某些事情就会对你有坏处,即使你并不恰好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存在。

如果我们接受稳健的存在性必要条件,就可以说,拉里的不存在并没有坏处,因为拉里没有加入这个俱乐部。为了加入让我们怜悯的那个俱乐部,你必须在某个时刻存在过。但拉里和数不清的万亿个潜在的人从未真正存在过,不满足这个“存在一段时间”的条件,所以我们没必要为他们感到遗憾。尽管如此,我们会为上周去世的10岁孩子感到遗憾,因为他确实存在过,即使只是很短暂地。这样的孩子可以归入这个我们为之遗憾的俱乐部。他不能继续活着对他有坏处。(想想如果他还活着,他可以得到生命中所有美好的事物!)所以,稳健的存在性必要条件让我们避免了非此即彼的极端,似乎我们应该接受这种立场。

不幸的是,即使是稳健的存在性必要条件也蕴含着违背直观反应的含义。以某个人的生命为例,假设某人寿命很长,自出生起活了10年、20年、30年、40年、50年、60年、70年、80年,直到90年,多么圆满的一生。现在,想象一下,我们提出下一种可能:他不是活了90年,而是寿命稍短一点儿,比如10年、20年、30年、40年、50年。我们让他在50年后死去,而不是他本来可能拥有的90年寿命。当然,这对他来说是更糟了——只活了50年,而不是80年或90年。如果我们接受稳健的存在性必要条件,就可以说,不管他活了50年还是90年,毕竟他确实在某时某刻存在过,所以他失去了40年本来可以拥有的寿命,这件事对他有坏处。好,这样就给了我们想要的答案,这个答案并不违背直观反应。

现在想象一下这个人没活到50岁,他只活了10年或20年以后就死去了,这就更糟了。想想,如果他没有这么年轻就死去的话,他将得到更多额外的美好事物。如果我让他在20年后就死了,而不是50年或90年后,我就把情况变得越来越糟。接下来,想象一下,我让他只活了1年就死去,这就更糟了。这些都符合人的直观反应:生命越短暂对他来说就越坏,他的生命中被剥夺的美好事物就越多。

简而言之:90年的寿命,还不差。50年的寿命,有点糟。10年的寿命,更糟。1年的寿命,更糟。1个月的寿命,更糟。1天的寿命,更糟。1分钟的寿命,更糟。1秒钟的寿命,更糟。

最后,想象一下,我不让这个人曾存在过,那就没事了。

什么?这怎么会没事?但这就是接受稳健存在性必要条件的含义。如果我彻底缩短他的寿命,让他根本就不曾出生过(或者,更准确地说,让他从未存在过),那他就不满足曾在某个时刻存在过的条件。因此,尽管我把生命缩得越来越短,让事情变得越来越糟,越来越糟,但当我剪掉最后那一秒钟的时候,结果是我没有让事情变得更坏。到最后,我没有做任何有害的事。看来,这就是我们接受稳健的存在性必要条件所得出的结论。

当然,如果根本没有存在性必要条件,我们可以说最糟糕的其实是从未出生过。但是一旦你这么说,就要为拉里感到遗憾,为那数不清的万亿个从未出生的人感到遗憾。

所以,总的来说,哪个观点是最合理的?注意,这里的最合理并不意味着它是完全合理的!我认为在思考这些谜团时,每一个选择似乎都有不同的缺陷。也许我们最应该问的是,哪个是最不合理的?事实是,我并不十分确定。

卢克莱修

让我再说另一个有关剥夺解释理论的困惑。不管我们是否接受存在性必要条件,这个困惑始终都会出现,因为我们要面对的都是确实在某个时刻存在的人,比如说你或我。这是一个来自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的困惑。卢克莱修是认为“死亡对我们有坏处”这种说法有错的人之一。他认为我们大部分人一想到自己的死亡就难过得不知所措。当然,他承认我们大多数人都对自己会死去这个事实感到难过,因为我们认为死亡是有坏处的。为什么?当然,就我自己的情况来说,这是因为死后我就不会存在了。正如剥夺解释理论指出的,只要我还活着,我就能享受生命中美好的事物。

卢克莱修说,有道理,但等一下,我死后的时期并不是我不存在的唯一时期,这并不是唯一使“如果我还活着,就能享受到生命中美好事物”得以成立的时期。还有另一个我不存在的时期:那就是在我出生之前。可以肯定的是,这一时期就像我死亡后不存在的时期一样,是无穷无尽的。而意识到这一点,让我感到沮丧。正如我所指出的,我存在之前的时期也是无穷无尽的。卢克莱修说:根据剥夺解释理论,如果不存在是如此糟糕,那么对于我们出生之前也面临着永恒的不存在这个事实,难道我们不该觉得难过吗?

但是,卢克莱修说,这结论太愚蠢了,对吗?没有人会对自己出生之前的永恒不存在而难过。在这种情况下,他总结说,我们也毫无理由为死后的永恒不存在而感到难过。

卢克莱修并非将这当作一种困惑而提出来。相反,他提出这一点来论证,我们不应为我们将会死去这个事实而担忧。然而,不出所料,大多数哲学家都不认同卢克莱修推导出的这个结论。相反,他们坚持认为,这个论证在某个地方一定有问题。我们要找出这问题出在哪里。

我们有哪些可选的可能性呢?当然,一种可能性是绝对认同卢克莱修,即在我出生之前的永恒不存在没有坏处。那么,同样地,在我死去后的永恒不存在也没有坏处。尽管这样选择的话,我们大多数人就得认同,死亡对我来说没有坏处。这当然是一种可能性,即完全同意卢克莱修。

第二种可能性是部分认同卢克莱修。也许我们的确需要同等看待这两种永恒的不存在,但除了卢克莱修的说法,即“出生前的永恒不存在没有坏处,所以死亡后的永恒不存在也没有坏处”;相反,我们也许应该说,我们死后的永恒不存在有坏处,那么我们出生前的永恒不存在也一定有什么坏处!也许我们应该坚持剥夺解释理论,不要对它丧失信心。剥夺解释理论告诉我们,在我们死后的这段时期,不存在对我们有坏处,因为但凡我们没有死亡,就仍可以享受生命中的美好事物。那么,同样地,也许我们应该说,在我们存在前的这段时期,不存在对我们有坏处。毕竟,我们此时存在,就能够享受生命的美好。所以,也许卢克莱修对在他告诉我们必须把两个时期一视同仁,但他错在认为两个时期都没有坏处。我们也许应该认为两个时期都是有坏处的。这也是一种可能性。

还有其他可能性吗?我们可以说,当卢克莱修指出有两个自我不存在的时期,而不是只有一个时,他是对的;但是,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去区别看待它们。搞不好这两个时期之间有一个重要的区别,轻重有别,它能够解释我们为什么看重其中一个,而忽略另一个。

大多数哲学家想以这最后一种可能性为突破口。他们说,我们有理由解释,为什么在意我死亡后的永恒不存在,而不在意我出生前的永恒不存在是站得住脚的、是合理的。当然,随后的困惑指向了是否存在一个差异,它能证明对于这两个时期而言,我们有理由区别对待。说我们有理由区别对待这两个时期,这很容易;但其中的哲学挑战是,如何指出能够解释或提供合理理由的证据。

一个常见的回应如下。考虑一下我死后的时期,彼时我不再活着,我失去了我的生命。相比之下,在我出生之前的时期,尽管我不是活着的,但我没有失去我的生命,因为我还不曾有过生命。当然,你无法失去一些你从未拥有的东西。所以,死亡后的不存在包含损失,而出生前的不存在没有损失。因此(论证如下),我们可以看到为什么更在乎死亡后时期胜于出生前时期会更合理,因为一个涉及损失,另一个则没有。

就像我说的,这是一个很常见的回应。但我倾向于认为,这不是一个恰当的回答。当然,死亡后的时期涉及损失,而出生前的时期没有,这是说得通的。毕竟,根据“损失”的定义,要失去某样东西,你必然是没有了你之前曾拥有的东西。鉴于这个定义,自然可以确定死亡后的时期涉及损失,而出生前的时期没有。毕竟,正如我们观察到的,在出生前的时期,尽管我没有生命,但我之前也未曾拥有过生命,所以我没有失去任何东西。

当然,还有一个事实在出生前的这段时期也说得通,即我没有生命,但我将要获得生命,我还没拥有我将来会拥有的东西。而死后的时期不一样,死亡后我就失去了生命,但这一时期,我不会没有生命,然后在未来得到生命。所以,死后这段时期跟出生前的时期并不是很像:在死亡后的时期,我没有处在这么一个状态,即我还没获得我将会拥有的东西。这是一个有趣的差异。

凑巧的是,我们没有一个词可以表示这个状态——你还没获得你将拥有的东西。在某种程度上,这类似损失,但又不是很像损失,我们称之为“或得”(schmoss)吧。当我失去了某样东西时,那么,我没有拥有它,但我之前曾拥有它。当我“或得”某样东西时,我还没有拥有它,但我将会拥有它。

事情是这样的。在死亡后的时期,我们失去了生命,但没有“或得”生命。而在出生前的时期,我们没有失去生命,但“或得”了生命。现在,作为哲学家,我们要问:为什么我们更在乎生命的损失,而不是生命的“或得”?为什么我们失去了曾经拥有的事物,要比无法拥有我们可能拥有的事物更糟糕呢?

我们很容易就忽略了这两个对等的概念,因为我们有“损失”这个现成的词,而没有“或得”这个词。但这什么也解释不了,只是指出了需要解释的问题。为什么我们更在乎失去我们之前拥有的东西,而不在乎我们将会拥有的东西呢?这是相当令人费解的。

同类推荐
  • 王阳明:人生即修行

    王阳明:人生即修行

    本书是一部以王阳明的心学形成历程为主线的人物传记,将他的生平、心学以及现代励志概念结合起来,更深层次地、更独特性地介绍王阳明其人其学。这不是一部简单的传记,它深入浅出,幽默有趣,是有关王阳明的著述中不可多得的一部精品。
  • 易经的智慧(全集)

    易经的智慧(全集)

    《易经》是我国古代的一本筮占之书,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经典之作,也是历代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读之书,有“群经之首”之称。《易经》是智慧的哲学,内容是积极的、乐观向上的,无数人学会了它是如何修身养性、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开创和发展事业、怎样去挑战困难、怎么去战胜挫折等方面的技巧,通过这些技巧而获得了成功。《易经》不仅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更是未来的;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东方的,更是世界的。我们坚信,通过此书,你能从《易经》的处世智慧中,找到人生中的自我,从中吸取力量,以此为指导,走向辉煌的人生之路。
  • 同时性与“你”:伽达默尔理解问题研究

    同时性与“你”:伽达默尔理解问题研究

    《同时性与“你”:伽达默尔理解问题研究》主要是从“此”的角度关注伽达默尔的理解问题。通过对“同时性”与“你”这两个概念的分析,《同时性与“你”:伽达默尔理解问题研究》认为,伽达默尔在关注理解问题之可能时采取了一个特有的视角——“空间性”视角,它显示的是一种现实性的要求。由这一视角,伽达默尔哲学中的理解问题之可能落实为境域融合,理解获得了自身的经验。
  • 孟子七讲

    孟子七讲

    儒家代表作之一的《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但我们现在通常看到的《大学》是二程及朱熹对原本《大学》改编、注解而成的。南先生认为《大学》原文本来就是儒家追求“内圣外王”之道的集中表述,逻辑严密,文气通顺,粲然可观,不必加以篡改。为了向大众揭示原本《大学》短短千余字中所包含的微言大义,先生特依据西汉小戴所传曾子《大学》原经,对其本旨重新加以阐释。
  • 荣耀之重:暨其他演讲

    荣耀之重:暨其他演讲

    该书收录C.S.路易斯1939至1956年间的9篇著名演讲稿。这些演讲稿之论题,与现代中国思想密切相关。如,《荣耀之重》谈德性伦理的古今之别:今人以为最高德性乃“无私”,古人以为最高德性乃仁爱;《战时求学》一文谈的则是,保家卫国与大学求学两不相妨;《我为何不是和平主义者》谈和平主义之纰缪;《高下转换》一文则针对现代哲学之主流:还原主义(reductionism),等等。
热门推荐
  • 礼单

    礼单

    堡子里寂静了,谁家发出韩剧的对话,男人女人都嗲声嗲气;小洋楼里,喧着搓麻将的哗啦声,这声音能喧到天亮;有媳妇和男人吵架,都是男人挣了钱,跑到县城找小姐按摩;黑暗的角落里,有男娃女娃谈恋爱,不避来人的搂抱亲嘴,亲得吧哧吧哧响,比瘦猪啃苞谷的声音都大。秦玉花看着高楼低舍,高楼是富,低舍是贫,富的是干部,贫的是群众。看着路灯的昏晕,看着游弋的狗,看着身边窜过的猫,她就这么静静地站着,站得很久很久,一直到堡子的灯都熄了,她还站在那里,还在看着眼前的疙垃堡子。
  • 综漫,这家店有毒!

    综漫,这家店有毒!

    莫名其妙的继承了一家书店,没关系不要白不要莫名其妙的穿越到了犬夜叉,没关系我哥杀生丸莫名其妙的多一个未婚夫君,没关系打死算我的莫名其妙的书店来的客人全是其他动漫的,没关系。。才怪呢!多读书,读好书,欢迎来到【这家书店】书店,这里没有你找不到的书,只有你想不到的书,只要是写在纸上的,我这里都有哦
  • 拿破仑:伟大的军事家

    拿破仑:伟大的军事家

    《图说世界名人:拿破仑(伟大的军事家)》讲述了,拿破仑·波拿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执政、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出生在法国科西嘉岛,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天才。他多次击败保王党的反扑和反法同盟的入侵,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他颁布的《民法典》更是成为后世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蓝本。他执政期间多次对外扩张,形成了庞大的帝国体系,创造了一系列军事奇迹。
  • 余生我都在

    余生我都在

    ——欢迎大家收看由小清带来的专题节目“论摘下“高岭之花”的一百种方法”——你能不能安分点?——别闹!我正在直播!——呵呵——给我一分钟!拜托,给我一分钟啦~——59,58,57……——你耍赖!——你有意见?——不敢不敢
  • 故园风雨后

    故园风雨后

    故事的主人公查尔斯·赖德和贵族出身的塞巴斯蒂安的是牛津大学的同窗好友,通过塞巴斯蒂安的介绍,赖德逐渐进入到对方的生活世界,了解了这个居住在布赖兹赫德庄园内的家族种种鲜为人知的往事。塞巴斯蒂安的父亲老马奇曼抛弃妻子,移居国外;他的母亲表面端庄贤淑,其实过着自私奢靡的生活,不负责任的父母给几位子女的生活留下了耻辱的印记,扭曲了他们的天性。塞巴斯蒂安受不了压抑的家庭氛围,离家出走,终日借酒浇愁。赖德与马奇曼的女儿朱莉娅虽然互生情愫,但宗教的原因使得这两个年轻人终究没能走到一起。赖德也因此认识到了自己在社会地位和精神信仰上与他们有着不可忽视的距离。
  • 打响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打响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防治水污染,保障水安全,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环资委将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各地人大常委会开展水污染防治监督工作的资料进行了研究整理,形成了水污染防治监督工作重要文献,便于各地人大和相关部门的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形成合力,推动水污染防治工作再上新台阶。
  • 真相藏在黑暗里:惊险刺激的50个侦探故事

    真相藏在黑暗里:惊险刺激的50个侦探故事

    1870年,英国大文豪查尔斯·狄更斯发表了侦探小说《艾德鲁·特鲁德案件》,在杂志上连载了六期。遗憾的是,作者尚未完成这部作品就搁笔长逝了,书中的疑案也成了千古悬案。而在大洋的彼岸,美国作家爱伦·坡发表了著名的《毛格街血案》,出色地讲述了一个充满悬念的密室杀人案件,也第—次出现了杜宾这—侦探形象。侦探小说,逐渐成为—个专门的领域,这里有最聪明的侦探,也有最隐晦的罪犯,这里只欢迎最出色的作家,也只给最聪明的读者带来乐趣。本书《真相藏在黑暗里》收录惊险刺激的侦探故事50个。
  • 穿越机智如皇后

    穿越机智如皇后

    孟婆一碗汤,了却前尘恋。执念相伴即使千年我依旧念你归来相伴。
  • 剑动江湖

    剑动江湖

    一本武学秘籍残卷,导致隐秘山林的村庄,一夜之间被昆仑派屠戮一空。少年逃亡途中为杏林人士所救,学艺有成之后毅然下山,踏上寻亲之路,誓要报这血海深仇。奈何昆仑势大唐门式微,外公不愿协助自己走上复仇之路。少年毅然投身官场,识岳飞,结世宗,共济抗金大业。造化无常世事弄人,岳飞被害,少年因劫狱被诬谋反,丧失爱人。从此之后,少年便孤身一人遁入江湖,踏上覆灭昆仑的道路。上至朝廷庙宇,下至江湖草莽,终将因为他风云再起。无论对错不管是否,单凭一剑斩破。哪怕前路有再多的险阻,唯有一剑足以。
  • 拔剑一怒

    拔剑一怒

    苏小河带着一纸婚书初入江湖。谁能遇浊愈清?谁又遇浊愈浊?谁又遗世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