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86900000019

第19章 国际传播新受众(1)

本章要点

新媒体环境下的一般受众及国际传播新受众的特征

影响国际传播新受众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国际传播新受众若干问题探讨

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地球村”概念的提出,曾经被认为是惊世之言;如今,以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数字新媒体已经织就了一张巨大的全球信息网,跨地域、跨国界、跨文化的信息传播早已不足为奇,各具特色的新型媒介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和文化的交流,前所未有地重构了人们的时空观,并引发“传—受”关系的极大改变。在国际传播领域,物理空间的阻碍几乎不复存在,借助新媒体的广泛使用,国际传播的受众正引起业界和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章主要讨论新媒体环境下国际传播受众的特征,为了与传统媒体环境下的国际传播受众相区别,特别冠以“国际传播新受众”这一称谓。这里,新受众并不意味着排斥传统媒体,他们可能同时使用新旧媒体,本章我们着重从群体意义上讨论他们与传统国际传播受众的差异。

第一节 新媒体环境下的国际传播新受众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指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互联网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媒体形态。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具有开放、融合和虚拟等特征,其传播的去中心、超链接、交互性等特征,可谓开辟了一个传播的新世纪。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一方面引领传媒行业的新革命,另一方面,随着媒介谱系中新成员的不断涌现以及传统媒介对自身的不断调整,“传—受”关系在不断变化,“受众”一词的内涵也在不断发生改变。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具有不同于以往传统媒体时代的风貌,新媒体环境下国际传播的新受众也具有自己的一些特色。

一、新媒体受众的特点

近些年来,新媒体已经催生出庞大的受众群。以互联网为例,据《2010年世界电信/ICT发展报告》(WTDR)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世界约有17亿人即世界人口的26%上网,全球互联网用户普及率从2003年到2009年翻了一番。2011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指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4.57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攀升至34.3%。

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显示出不同于传统受众的新特征。他们从扮演“受”的角色到具备更多“传”的能力,不再只是信息的接受者或解读者,而是时常成为传播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他们通过电子邮件、手机短信、BBS、播客、博客、微博等新颖便捷的渠道,传播各种及时、丰富、个性鲜明的信息。

面对新旧媒体环境下受众的巨大差异,一些人认为这意味着“受众的终结”(end of the audience)。法国学者弗朗索瓦·萨巴(Francoise Sabbah)曾经指出:“总而言之,新媒体决定了片段化、分化的观众。虽然就数目而言算是大众,但是从信息接收的同时性与一致性来说,他们已经不再是所谓的受众(mass audience)了。新媒体已不再是传统定义下的大众媒体:传送有限的信息给同质的视听大众。由于信息与信息来源的多样性,观众本身变得更会选择。目标观众群倾向于选择信息,因而强化了多区隔化,促进了传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个人关系。”但是,在丹尼斯·麦奎尔看来,所谓“受众的终结”这一说法,只是新理论的一个产物,也是受众概念建构方式的一种改变,显示出从传者视角向接受者视角的某种转变。而“受众”这一概念,即使在不同的媒介环境下,仍然与经典意义上的媒介和信息等密切关联,受众的媒介使用在其行为和心理方面所呈现出来的意义也几乎是相同的。他指出:“用受众这个常用术语来思考传播方式的变革和扩张形式,仍然是有益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受众”仍然是一个普适的概念,一个早已被人们所熟悉、习惯和接受的概念,也是具有一定弹性内涵和外延的概念。事实上,它已经被人们广泛地用于当下新旧不同的媒介语境中。本书为了表述和理解的方便,我们仍然沿用“受众”一词来称呼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环境下的网民、用户或使用者。他们的行为一般包括:浏览新闻、通信交流、消遣娱乐、自我表达和获得服务。他们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主动性、虚拟性和碎片化。

(一)主动性

数字新媒体传播的发展,彻底颠覆了传统单一的“传—受”关系,受众不再被动地处于传播活动的接收端,而是可以主动地搜寻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同时可以主动地与传播者进行交流互动,进而成为主动的信息传播者。

从传播过程来看,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在传播链条中拥有很强的主动性和自主选择能力,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大众传播中传播者与受众之间不对等的关系。一方面,受众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另一方面,“传—受”双方之间的身份界限在不断模糊,两者之间的信息鸿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弥合。比如,互联网的受众或许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众受众”,很多情况下,已经成为自主化、多元化、分散化、差异化的“公众”(public)或“群体”(group)成员。他们具有强烈的自主性和参与心理,行为上则表现为对热点事件或新闻积极地留言、反馈和发表评论,并通过BBS、博客、播客等渠道参与信息的传播和生产。除此之外,新媒体时代的互联网还是人们满足“社交需求”的主要渠道,越来越多的在线聊天软件和SNS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成为网络受众结交朋友和表达心情的“主战场”。

香港城市大学祝建华教授以受众的主动性为前提,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媒介选择机制理论,即“新媒体权衡需求”理论。他指出,“当且仅当受众发觉生活中某一重要需求已经无法被传统媒体满足并且认为新媒体能够满足该需求时,他们才会开始采纳并持续使用这一新媒体。”

新媒体受众主动性、互动性的增强,无疑与数字新媒体技术所提供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其积极作用在于:受众角色的转换体现了现今媒体的开放性和信息传播的进步,媒体与受众之间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展互动,为保证受众权利的实现和言论的开放自由奠定了基础。同时,媒体与受众的这种互动还起到了加强舆论监督、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例如,在“周老虎”事件中,正是广大网络受众的积极参与和议题推动,逐步揭示出事件的真相,并引发人们的深入思考。另一方面,其消极作用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比如,由于缺乏把关和调查,一些有害或是虚假信息在网络上流传,造成恶劣影响;有些言论往往游走在法律的边缘,难免触及当事人的隐私,对其造成极大的心理创伤,等等。

(二)虚拟性

1993年7月,美国《纽约客》杂志发表了一幅漫画,题为“在因特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On the Internet,Nobody Knows You’re a Dog)”。这幅漫画以辛辣大胆的调侃,形象地刻画了网络受众的虚拟性,甫一出现,便引起了人们的热议。

网络受众的虚拟性是网民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无法选择自己的性别,无法擅自改变自己的身份、职业,不能随心所欲地转换角色。而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使得用户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在网络上的身份、职业,乃至性别。人们借助各种各样的虚拟身份在网络世界游走,随心所欲地扮演各种角色,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五花八门的虚拟社群也不断涌现,人们在虚拟的世界里借助虚拟的身份重新塑造自我,寻找同伴,进而获得精神的满足。

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的存在使得人们能够跨越有形的疆界与外界进行交流,更多跨国界的虚拟社群借助互联网展现出巨大的力量。互联网社会学研究者巴里·威尔曼(Barry Wellman)和他的同事在1996~1999年间发表的论文里,根据广泛的资料来源分析了有关互联网虚拟社群的情况,说明虚拟社群不见得一定会和实质社群相对立,两者乃是社群的不同形式,具有特殊的法则和动态,以及其他形式的社群互动。当然,实质社群也可以选择互联网作为自己的另一个传播渠道,这只是网络社群的一种表现形式,更多的网络社群还是与虚拟性和匿名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互联网的日渐普及,虚拟社群和实质社群共同构成了新的社会网络,而虚拟社群由于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显示出具有不同于实质社群的更特殊的力量。

面对来势迅猛的网络力量,从正面影响来看,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可以让人们在互联网上解脱真实身份、现实地位的约束,展现自己不为人知的一面,满足自我实现、角色扮演的需要。一些平时不敢说的话、不敢做的事,在网络世界里却可以肆无忌惮地去说、去做。互联网为人们适时地转移、倾诉自己的不良情绪提供了机会。但与此同时,各种各样的负面问题也开始出现,网络成瘾、网络侵权、人肉搜索等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也比比皆是。以青少年为例,过度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直接导致他们社会交往能力的降低和责任感的减弱,甚至影响到他们认知、思维、逻辑能力等的良性发展。

(三)碎片化

所谓“碎片化”(fragmentation),原指完整的东西破成了诸多零块,通常用于表征一个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过渡时所带来的原有社会关系、市场结构、思想观念等的瓦解和破碎状况。碎片化在传播领域则表现为:一方面,传统媒介市场份额不断收缩,话语权威和传播效能逐步降低,另一方面,新兴媒体蓬勃发展,传播渠道和样态大量增加,海量信息的快速提供以及由此带来的信息传播和意见表达的多元视角。

与传播的碎片化相对应的是受众的碎片化,由大众、小众而至分众。以往由地域、渠道、人口统计特征所划分的受众,如今则按照生活方式和生活品味进行划分。随着受众对传播过程的参与和介入程度的加深,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的媒介接触习惯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沉默的螺旋”不再沉默,倾向于无差异的大众也开始自动分散为意气相投的“小众”。在这一背景下,传播要想取得效果,一个基本前提就是,重视每一个细分的受众群特征,以及每一位消费者的个性和心理需求。时下,传媒普遍采用多种形式来覆盖尽可能多的受众,媒体逐渐向多元化、分散化、个人化转变,与之相伴随的是,受众的专业化、小众化、分众化趋势更加明显。以互联网为例,新技术不仅保留了旧的传播渠道,而且为小群体和极其分散的公众开辟了新的传播途径。

理解与重视受众的碎片化这一现实,其意义在于启发我们思考如何将这些碎片重组和归聚起来。换言之,“分”,是从面目模糊的、庞大的社会大众的总体中,分出清晰的、有个性特征的小族群;而“聚”,则是将有着同一价值追求、生活模式与文化特征的众多个体,以某种传播手段和渠道平台聚合到一起。显然,分与聚的辩证法,可能是今后我们每天都要演练的社会习题。碎片化的受众给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新技术在推动媒体融合的同时,也引发了传播者与受传者身份的融合,即受众逐渐向“传受者”这种主客体统一的方向演变。按照丹尼斯·麦奎尔的说法,无论在国内或国际上,过去居支配地位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是从一到多的“训示”模式,如今这一模式正被不同的模式所补充或取代。其中有一种叫“咨询”模式,即由接受者决定和寻找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内容和接收时机;还有一种叫“互动”模式,这一模式表明,没有所谓中心,通过广泛延伸的、连接每一个人的网络,信息传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是可以实现的。而所谓被动的视听者、消费者、接受者或目标对象,这些典型的受众角色将会终止,取而代之的将是下列各种角色中的任何一个:搜寻者、咨询者、浏览者、反馈者、对话者、交谈者。“很显然,在大众受众兴起长达一个世纪后,这样一种变化也许的确堪称为革命。”

二、国际传播新受众的特征

在新媒体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媒体为我们编织了一张恢弘巨大、无远弗届的信息网。无论身处哪个国家、哪个地区,无论是政府、民间机构还是公民个人,都可以成为这个网络中的一分子、一个传播主体,都可以通过网络与他人产生相互联系;信息内容也从着重于政治交往和舆论宣传,进一步扩展到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生活在内的各个方面,这已经成为新媒体环境下国际传播的一幅写真照。

同类推荐
  • 我怎样学习当记者(增订本)(南振中文集)

    我怎样学习当记者(增订本)(南振中文集)

    本书是作者20年记者生涯的经验体会。30多年前本书第一版出版后,广受新闻学界和业界好评,并陆续被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等院校新闻与传播学院列为必读书目或者参考书目。增订版应读者呼声,精选作者的新闻作品,以便于学习者将记者工作的方法实践成果对照阅读。
  • 如何说,青春期男孩才会听 如何听,青春期男孩才会说

    如何说,青春期男孩才会听 如何听,青春期男孩才会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孩子其实就是一场心理战争。如果你觉得你的男孩不服管教,不懂事,不听话,那么你需要掌握孩子控心术。所谓的“孩子控心术”,并不是要使用心理控制让孩子对父母服服帖帖,乖乖就范,更不是什么邪门歪术,而是要与孩子达成积极的有益的沟通所需要的技巧。很多时候,父母只需要了解男孩的心理,改变一下说话的方式或语气,就会发觉:其实,男孩很听话!
  • 百日危机

    百日危机

    《百日危机》是第一部反映SARS病毒入侵人类的中国灾难文学的力作,因具有“备忘录”和“启示录”的双重意义而格外受到关注。作者不是为了简单地宣传铁腕治非典的官员、抗击SARS一线的医护人员、为找到对付病毒而呕心沥血的科学家以及为公众讲述抗击SARS一线真相的新闻记者,而是把他们还原成具有职业守精神的普通人,力图传达的是危机中人性的美丑以及更深层的生存境况,用文字做成警钟,提醒人们“悲剧常常重演”的危险存在。
  • 山西省情报告(2014)

    山西省情报告(2014)

    本书以研究和展述2013年度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为重点,兼及当下省情战略、基本地理历史,是一部从现实与历史相结合的角度动态研究山西省情的探索之作。本书分省情战略、地理历史、发展现状、发展比较、区域发展、大事记要六个部分,多角度、多层次对当下山西基本省情特别是2013年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省情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对认识和把握动态发展变化的山西省情颇具参考价值。
  • 北大微讲堂导读2

    北大微讲堂导读2

    北大微讲堂是北京大学为学生开设的科普讲座,邀请各学科教授、名家、院士等,讲解内容权威却又通俗易懂。
热门推荐
  • 大唐文青

    大唐文青

    本书用诙谐的文笔,以诗人们的作品为切入点,叙述了初唐、盛唐时期一些诗人的风骨与事迹。每一首诗歌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一段人生,首次将这些一千多年前的“文青们”有血有肉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些诗人们有的狂妄,比如说陈子昂;有的是杀人犯,比如说王勃;有的情感关系复杂复杂,比如王维;有的命途多舛,比如杜甫;有的是假土豪,比如李白……他们形形色色的人生,构成了中国文艺史上的一段又一段的绚丽,为我们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篇章。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流云散记

    流云散记

    本书是已故著名文史学家孟超先生的作品集,书中包含了孟超先生在解放前发表于各类进步报刊上的说文论史的文章共计49篇,包括对历史人物如李隆基、秦桧、武则天、杨玉环、黄天霸、贝多芬等人的解读;对京剧《珠帘寨》《四郎探母》《鸿鸾禧》等的评论;对当时时事的论说;对外国文学作品如《大雷雨》等的分析。
  • 穿越到武侠世界

    穿越到武侠世界

    主角喊道:“我有一剑,名曰倚天;上斩天地,下诛神仙。”“这就是你偷我倚天剑的理由?”郭襄如是问道。
  • 大哥自己人

    大哥自己人

    “大哥,放弃吧,别救了,给个痛快吧。”“兄弟在忍忍,马上就好…兄弟,你在干什么,快放下手上的刀,不要冲动啊!”噗,被救者自杀身亡!叮,恭喜宿主“救死”百人,完成百人斩称号!
  • 重生之傲世千金

    重生之傲世千金

    新文《我曾深深爱过你》外坑啦啦啦~~http://m.pgsk.com/a/972459/前世,云若安的心中只有陆少卿,而陆少卿也常常在她耳边低声的呼唤着“小安儿”。直到她的妹妹带着五岁的孩子找上门来,她被妹妹害到流产致死,他一直冷眼旁观。这一世,她傲视重生,顶着世界首席珠宝设计师的名头接近他。这一次,发誓不会再让他利用自己,残害自己。欺她辱她者,算计的你走投无路。破她家庭者,逼得你身败名裂,如过街老鼠。害她孩子者,对不起,这个世界上已经不需要你了!这一世,她不会再由着别人掌控她,她要活出自己的风采。......但是,这是怎么回事?渣男回头,抛弃小三,准备来找她了?哼!不好意思,本姑娘不吃回头草!有多远滚多远。对了,本姑娘还没有虐够你,乖乖的来回滚!青梅竹马风度翩翩,笑起来阳光灿烂:“小安儿啊,我可是全身心的为你付出了。”“对不起,我不需要。你的付出留给你心里的那位吧!”这一世,她只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从来都没有想要再次投入一份感情。但是,直到那个男人在她的生活中处处渗透......
  • 高冷男神相思入骨

    高冷男神相思入骨

    帝韩晨刚出生时,被父亲寄养在隐世唐家,十四岁时帝家内乱,被找到接回帝家,那时唐米才6岁。时隔12年,他也等了她12年,再次见面两人确是互不相识。他的一个决定差点把她推入别的男人怀抱。帝韩晨:“小薏米,你和我是什么关系?”唐米:“没关系。”帝韩晨:“很好。”于是帝韩晨吧唧一口亲在唐米嘴上。帝韩晨:“现在呢?”唐米擦擦嘴:“没关系!”帝韩晨一脸傲娇的笑:“宝贝你真好,你说没关系,那我继续了。”
  •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前世她活的憋屈,做了一辈子的小白鼠,重活一世,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弃之不肖!她是前世至尊,素手墨笔轻轻一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万物皆在手中画。纳尼?负心汉爱上她,要再求娶?当她什么?昨日弃我,他日在回,我亦不肖!花痴废物?经脉尽断武功全无?却不知她一只画笔便虐你成渣……王府下人表示王妃很闹腾,“王爷王妃进宫偷墨宝,打伤了贵妃娘娘…”“王爷王妃看重了,学仁堂的墨宝当场抢了起来,打伤了太子……”“爱妃若想抢随她去,旁边递刀可别打伤了手……”“……”夫妻搭档,她杀人他挖坑,她抢物他递刀,她打太子他后面撑腰……双重性格男主萌萌哒
  • 宦门毒女

    宦门毒女

    薛仪作为京都刑部侍郎家的嫡长女,在府中过得如同下人。生命终结那一刻,换了新的灵魂,亲娘早逝,亲爹不疼,嫡母刻意怠慢,嫡妹嚣张阴险,还有嫡母兄长一家子在后。上辈子身为政客,她习惯了呼风唤雨,这辈子!权力!地位!她都要!便是要将欺她辱她之人狠狠踩在脚下,踏着别人的尸骨往上爬!比阴狠毒辣,她只会比她们更加残忍卑鄙。想要寻得靠山,她步步为营涉入朝政,欲引诱当朝储君上钩,却怎么也没想到引来了那包藏祸心、残忍扭曲的王爷!待到储君找上门来,不得已,只得做个双面间谍,顺带谋得一番好婚事。明面上她是乖顺温柔的王妃,背地里和名义上的小皇叔为非作歹,狼狈为奸。通往权谋之路,从此阴谋诡谲、杀机暗现!可——每天这变态爬她的床调戏她算是怎么回事!若是早知道会遇到这么个大变态,她早在灵魂穿来那一刻就恨不得引刀自裁!自挂东南枝!
  • 主持人即兴口语训练

    主持人即兴口语训练

    当今时代,主持人节目正从文本话语操作向即兴话语操作转型。本书提供了一套科学的训练体系和训练方法。全书分为即兴语流、即兴成篇、即兴修辞、即兴描述、即兴解说、即兴评述、即兴听悟、即兴语智、即兴播讲、即兴访谈、即兴主持、即兴幽默等12个单元,将即兴口语的技能要素科学分解,遵循分进合击、循序渐进的技能习得规律,精心设计了48个训练课目,训练目标明确,语用理念新颖,以例引路,以趣激练,配有训练提示和解题参考,与主持人的口语实践紧密联系,适宜在职主持人的业务培训,也适用于大专院校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