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53700000004

第4章 东北秧歌(3)

第二节吉林秧歌

1、吉林秧歌多样的表演形式

吉林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高跷等形式,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是传统节日不可缺少的内容。秧歌在吉林流传广泛,拥有汉、满、回等民族的大量观众和表演者。目前,流行在吉林的秧歌,是一种舞蹈、歌唱、戏剧三者综合以舞为主的民间艺术,从表演形式上可分为地秧歌、高跷秧歌、寸子秧歌以及抬杆、背杆、撅杆等多种表现形式,通常还把耍龙灯、舞狮子、跑旱船、推车、打霸王鞭等民间舞蹈结合在一起。

2、解放前后吉林秧歌表演形式的异同

解放前农村秧歌又扭又唱,又叫唱秧歌;农村秧歌游屯串村,又叫“跑秧歌”;城镇秧歌光扭不唱,又叫“扭秧歌”。解放后的秧歌淘汰了“傻公子”、“老坐子”、“一副架”和“一棒鼓”,淘汰了男扮女装,男的扮男的,女的扮女的,无论城乡都是只扭不唱。

3、解放前吉林秧歌的角色及装扮

解放前的秧歌队全是男的,二人一小组,一个“上装”(扮女的,又叫“包头的”),一个“下装”(扮男的,又叫“斗丑的”),叫做“一副架”。四人一大组(两副架),叫“一棒鼓”。在秧歌队中“头棒鼓”、“二棒鼓”、“三棒鼓”……排列有序,每人都有固定的位置。“头棒鼓”是全队扭唱技艺最高的,“二棒鼓”次之,“三棒鼓”更次之。秧歌队的领头带队的戴文生巾,披斗蓬,持折扇,只他一人没有“上装”搭配,故称“傻公子”,又叫“拉衫的”。秧歌队的排尾叫“老坐子”,也是一副架:“上装”是一个扮相刁泼的老太太,手拿两根棒棰,耳戴红辣椒;“下装”是一个扮相滑稽的老头,驼背,拄拐杖。秧歌队中也有扮故事中人物的,如青蛇、白蛇、猪八戒、孙悟空等。秧歌队大的六七十人,小的二三十人。

一、高跷秧歌

舞队高跷表演,有“踩双跷”和“踩独跷”之分。

“踩双跷”是把两个带垫板的木制“腿子”(木跷)绑在脚上。

“踩独跷”是两只脚踩在一支木跷上,不绑带,只用两腿用力夹住木跷跳着表演。高跷秧歌讲究“跷功”,“跷功”好的艺人可以在跷上表演几十种惊险、难度较大的绝活。

“头跷备马”是高跷秧歌队中头跷表演的节目,清末随高跷秧歌传入吉林柳河县一带。舞者扮相似戏曲中的人物杨香武,舞蹈表现他牵马、喂草料、饮水、剪马鬃、刷洗马身,到给马上嚼子(辔头)、备鞍、系肚带,直至最后上马,并表演一些技巧动作。要求表演者跷上功夫深厚,技术娴熟,动作稳健,形态逼真,能体现出东北秧歌哏、俏、稳、浪的风韵。

(二)、地秧歌

不踩跷的秧歌为地秧歌,俗称“地蹦子”、“地出溜”。表演者不踩跷。这种秧歌最普及,群众喜闻乐见,遍布吉林城乡各地。

1、吉林地秧歌中的人物角色的作用

吉林秧歌中有各类人物近百种,最常见的角色有:

①“打头的”:秧歌队的指挥者和领队者,他以“扇子花”及手势的变化示意整个秧歌队变换场面。

②“老”:无论哪一种装扮的“老婆”,都是泼辣、健壮、风趣、逗人的关东老太婆形象,这个人物常在队尾出现,起压阵脚的作用。

③“傻子”:任何一个节目里,他都可以凑上前以端肩、对眼、眼、伸腰、伸脖子等傻相和逗相烘托着气氛。

2、吉林地秧歌中各种角色独特的装扮

①“打头的”

打头的也称“沙公子”(傻公子)、“耍公子”、“拉衫的”。他头戴小生帽,身着小生袍,敞怀,一手持扇,一手拉衫,扮相潇洒、俊俏。

②老婆,压队的俗称,也叫“老座婆子”、“老婆”和“压鼓婆”,都是男扮女装,以丑扮为主,脸上点麻子(或寤子),画鲜红的圆脸蛋,额头上系黑布带,画几个火罐子印,头后梳笊篱把子头(有的插几朵花),耳朵上垂挂红辣椒,身着肥大老式便衣裤,外罩大坎肩或身前带花兜兜,脚腕系腿带。双手持2尺左右的大棒槌,扭出各种棒槌花的称“棒槌会”。有的手持长烟袋,扭出多变的烟袋花,称“烟袋会”。有的手持一把大蒲扇,扭扇子花,称“蒲扇会”。

【傻子】

“傻子”是常和老座婆子在一起的活跃人物,涂黑脸,反穿皮袄,腰系一串响铃。

3、吉林地秧歌的艺术特色

(1)吉林地秧歌的表演形式

①走街:秧歌队串街行进时边走边舞的一种形式叫做“走街”动作简单,队形单一。常见的有双路纵队或四路纵队。

②打场:当遇有观众鸣鞭炮欢迎时则停下来进行“打场”,它是秧歌队在固定场地进行表演的一种形式。讲究队形流畅、对称、美观。走得好坏主要取决于“打头的”对秧歌场图熟悉和掌握的程度。

(2)丰富的小场节目种类

打完场之后就是内容丰富的小场节目,一般有好几种:

①绝活类的节目技巧性较高,如“高跷起架”、“高跷上梯”、“叼碗”、“耍袖头”和地功活中的“就地十八滚”、“乌龙绞柱”、“加冠”、“叠筋”等。

②情节类的秧歌多是根据群众所熟悉的民间传说、故事和戏曲中的片段内容而改编的秧歌舞蹈,如《棒打鸳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水漫金山》、《潘金莲》、《瞎子摸象》、《扑蝴蝶》等。

③竹马类的秧歌主要以舞大道具为主,如“跑驴”、“猪八戒背媳妇”、“跑旱船”、“老汉推车”等。

④灯彩类的秧歌一般没什么舞蹈,多是展示道具的精彩,如“灯官”、“撅杆”、“背杆”、“转杆”、“抬杆”、“鱼杆”等。

第三节黑龙江秧歌

汉族民间舞蹈在黑龙江的流传与关内山东、直隶以及辽东一带北徙的汉族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些舞蹈与本地民风民俗相互交织、融合,已在塞北边陲的黑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成为黑龙江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

一、鞑子秧歌

1、鞑子秧歌的历史脉络

(1)鞑子秧歌的起源

据满族民间故事专家讲,“鞑子秧歌”起源于辽金时期,流传于牡丹江宁安一带。宁安是满族先民肃慎的发祥地,满族民间文化艺术蕴藏丰富。

(2)“鞑子秧歌”的发展

据“鞑子秧歌”传人付英仁介绍,清初“鞑子秧歌”只有女真队和老鞑官队。民国时宁安秧歌迷张福秧歌表演很精彩,他去吉林学回花棍舞加入到自办的江东鞑子中很受欢迎。此后,“鞑子秧歌”队便由花棍队、女真队和老鞑官队组成。宁安民间秧歌中的“傻柱子”是老鞑官的变异;秧歌队中“老妈子”是“酋长”变形;女腊花戴的花帽既高又花哨,为女真人崇花的古老习俗,唯宁安独有。

2、鞑子秧歌的艺术特色

(1)鞑子秧歌的表演形式

“鞑子秧歌”为群舞表演,故事性强,情节清晰,人物性格鲜明,保持了秧歌大场套小场的特征。表演突出“逗”与“浪”,妇女动作优美欢快,猎人与武士动作刚劲粗犷,老妈和老鞑官则充分体现出“浪”。

(2)满汉交融的音乐与服饰

受汉族民间艺术影响,“鞑子秧歌”的服饰和音乐也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明显地表现出了满汉交融的特点:

①音乐由满族民间小曲与汉族乐曲(句句双)两部分组成,行进中用汉族曲牌,进入场地表演即奏满族民间小曲。

②服饰多穿具有满族特色的民族服装,猎人却头戴一顶汉族毡帽,舞花棍者则全部沿用汉族服饰。

(二)、沈阳大秧歌

1、沈阳大秧歌的发展

沈阳大秧歌,是明清时在继承唐代以来东北大秧歌传统特色而形成的地方乡土艺术。开始时,是少数民间闲散艺人在街头表演的谋生手段,到民国初年时,沈阳大秧歌艺术进一步发展。逐渐变成了节庆或庙会期间的娱乐活动。

2、沈阳大秧歌的角色及装扮

据文献记载,当时“大抵前导者反穿皮袄,斜披串铃,手执长鞭,前行开路。继其后者为一参军,靴鞋袍褂,挎腰刀。继为沙公子,汉装文生,手执折扇。继为老斐,伛倭执杖。继为老岖,耳佩红椒,手持蒲扇。继则丑旦相匹偶,或十数卖膏药者殿其后,行列环形,错综歌舞,间以科陈白,鼓拔和之,或加鼓吹。

3、沈阳秧歌的风格特色

现行沈阳大秧歌,除继承了东北大秧歌原有传统艺术形式、风格外,已同辽南、辽西的高跷艺术融为一体,形成了独有的粗犷、豪放、火爆、热烈、欢快、强劲而自由的艺术特色和时代精神。例如,在舞姿上优美洒脱、热烈奔放,可以即兴表演而不受步法约束;表演者可灵活地用腰、胯的扭动和步伐变化,采用走、摇、颤、跳、腾、挪、抖、闪等方式,以及扭、逗、浪、俏、哏等艺术手法,表演得挥洒自如、活泼、妙趣横生,既可表现传统故事人物,又可反映时代精神。同时,还可将许多民间绝活杂耍融于表演之中,如高跷秧歌,既有高、低、文、武、跑、跳等分别,又有“过街楼”、“倒爬城”、“芙水倒立”、“众星捧月”、“坚峭蜒”等高难动作。

第四节二人转舞蹈

1、标新立异的秧歌艺术——“二人转”

东北特色二人转主要来源于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莲花落亦称“落子”,是北方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边说边唱,且歌且舞)。二人转广泛流传于东北三省,在清代中期已有雏形,虽然后来有了独立的表现形式,但还是保留秧歌的要素,在“上装”(旦)与“下装”(丑)的角色设置和歌舞上都有秧歌的影子,它的舞蹈吸收了戏曲中的舞蹈成分,并不断从生活中提炼出一些舞蹈动作,形成自己的特色。二人转舞蹈主要有三场舞、上下场舞和演唱小曲、小帽、胡胡腔中的载歌载舞,以及甩腔过门中的舞蹈和叙事性的情节舞等。

2、二人转舞蹈的演出形式

二人转是东北的民间小戏。二人转不只是两个人转。它一树多枝,一类唱腔,却有多种演出形式,大体可分“单”、“双”、“群”、“戏”四类:

①“单”,指“单出头”,一个人一台戏,一人演多角。也有一戏一角一人演的,类似“独角戏”。

②“双”,指“双玩艺”。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二人演多角,叙事兼代言,跳出跳入,载歌载舞。

③“群”,过去把“拉场戏”也叫“群活儿”。现在是指群唱、坐唱或群舞。

④“戏”,指“拉场戏”。这是以小旦和小丑为主的东北民间小戏。其中由两个人扮演角色的也叫“二人戏”。

二人转最初由男性演员表演,换装成一旦一丑。以后出现女演员,由一男一女演唱,作简单化妆。

3、标准东北秧歌风的艺术特色

(1)与辽南高跷相类似的风格特点

二人转舞蹈与辽南高跷相类似,也有着“稳、浪、俏、哏”的风格特点。

(2)独特的表演手段

二人转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二人化装成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一种是一人且唱且舞,称为单出头;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出现在舞台上唱戏,这种形式称“拉场戏”。

(3)独具一格的表现手法

对于演员的表现手法,有“四功一绝”之说。

①“四功”,即唱、说、做、舞。“唱”为首,唱词以七言、十言句为主,兼有民歌长短句,讲究味、字、句、板、调、劲;“说”指说口,说口包括说白和数板,多用韵白,以插科打诨为主,单出头语言风趣幽默,滑稽可笑;“做”以虚代实,讲究表演手段和动作;而“舞”主要指“三场舞”,以东北大秧歌为主,同时吸取民间舞蹈和武打动作。

②“一绝”,指用手绢、扇子、大板子、手玉子等道具的特技动作。比如有“抖花”、“掏花”、“甩花”、“平抛绢”、“平抛扇”等都是高难度绝活。二人转的“一绝”,以手绢花和扇花较为常见,这部分与东北大秧歌相似;持大板子和手玉子的舞者倒是别具一格。

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风摆柳”、“仙人摘豆”、“金龙盘玉柱”、“黑虎出山”、“金鼠归洞”、“缠头裹脑”等高难动作。有的舞者双手持手玉子,这是小竹板,握在手中,每手两块,有“双臂旁平伸打扭”、“胸前打扭”、“轮腔打扭”及“碎抖花”等多种打法。

4、相辅相成的动作风格

二人转舞蹈,上装是主角,下装是配角,即“下装围着上装转”。舞蹈中为突出上装的身段、舞姿,下装应主动灵活地配合,下装的动作风格特点是体态低矮,扬头,脚下多走“矮子步”,上身动作灵活,以面部出相夸张,如装傻充愣的“傻相”,朴实的“蔫相”等各种丑态夸张的“怪相”,抱膀、缩脖、猫腰、端肩的“穷相”等,要求演员腰稳、腿灵、上身活,眼有神,出相逼真,做到神形兼备。

5、种类众多的二人转唱腔

二人转的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共三百多个。

6、二人转的伴奏乐器

唢呐、板胡是二人转的主奏乐器。击打乐器,除用竹板(两块大板和五块节子板)外,还用玉子板,也叫手玉子(四块竹板,一手打二块)。

同类推荐
  • 飞向太空港

    飞向太空港

    本书是对人类航天和中国航天的悲壮历程所能容涵的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历史、人生内容的一次顿悟,讲述了我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美国“亚洲一号”卫星这一事件。作者以这一事件的始末为经,以当时国际航天时势为纬,辅以史实,穿插人物介绍,加之作者的独到见解,将中国航天人为促进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发展所作的努力和所经历的艰辛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书中既有中美专家在大山沟里携手合作的秘密与友情,也有中西方两种文明在发射场上的碰撞与冲突,让我们在了解历史真相的同时,又能从人性的高度去反思生命的存在意义,可以说开创了中国文学书写“空间文明”的先例。
  • 山川如我

    山川如我

    那披着青松与白杨的岗峦,那映着鲜花与绿草的山泉,那阵阵的松涛和着悠悠的钟声,那绿茸茸的草地衬着古庙琉璃瓦上的夕阳……梁衡在文学创作方面独树一帜,作品大多视野宏阔,充满磅礴气势。作品融“大事、大情、大理”于一体,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气息,显示出大散文的气韵。本书为梁衡散文精选集。这里有政治历史的咀嚼,有山川风景的感怀,也有人生社会的思考。作为当代文章大家,梁衡的文章境界出立,运笔如风,而且总能将他的政治抱负,化成美好的文学意境。其思想内容、语言之美、遣词造句都无可挑剔,无愧于“教科书水平”。
  • 小鹿斑比

    小鹿斑比

    本书的主角是一只本来无忧无虑、天真无邪的小鹿,在人类入侵森林后他失去了母亲,得到老鹿王的指导,学会了独立生存,最终成长为鹿王。小鹿斑比的故事表现了生活的现实和残酷,谴责了人类的杀戮,同时不乏爱与温情。这本书在全世界范围内流传极广,收到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和追捧。以此书为基础的影视剧也被人们所喜爱。
  • 童年(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一辑)

    童年(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一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小小演说家

    小小演说家

    《小小演说家》由郑丽杰老师作为主编,共选录100位少年儿童的演讲稿,后附导师点评。小朋友们的演讲稿以成长故事、亲情、友情、环保、生活习惯、智慧故事等为主题,内容健康向上,故事生动有趣,文稿具备条理性且不失童真。本书旨在培养中国少年儿童语言表达能力,从说话之道培养孩子们自信独立的特性,为中国少年儿童树立新的榜样。
热门推荐
  • 小说月报·原创版(2017年第5期)

    小说月报·原创版(2017年第5期)

    《小说月报·原创版》创刊于2003年初,凭借强大的发行网络和发行数量,多年来一直居全国原创类文学期刊之首,并曾多次荣获省市级、国家级优秀期刊奖项。其影响已不仅仅在文学界,更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之中。许多作品一经发表,即被各大报刊转载,更有近半数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并产生巨大影响。本刊以贴近现实、关注人生的中长篇小说为主要内容,并力求在秉持沉稳、厚重的风格的同时,依然留有一片充满激情、活力的年轻声音。
  • 华月在凝云归

    华月在凝云归

    家族纷争,暂时无法娶心上人的顾月华剑走偏锋,预备找一个假太太当挡箭牌,以平衡商业帝国中的利益纠葛。季宛凝被抽烟、喝酒、烫头、偷窃的懒鬼老爸连累,无奈嫁给这个冷漠的男人。说好的,互不干涉;讲清楚,约定期满就桥归桥、路归路。“可是顾先生,你干嘛像狗皮膏药一样贴着本小姐呢?”抱着大眼萌宝的顾总,一脸苦相,“儿子不好带,老婆我不会做饭,你看小宝都瘦啦……”“没用的男人!”顾总腆着脸皮凑过去,悄悄说:“老婆,我错了!”
  • 快穿系统之拯救女王

    快穿系统之拯救女王

    【男∨女双洁】本书又名《拯救女王计划》刚获得了影帝的位置就失去了生命的叶安:……这是什么鬼操作?那他这些年的努力不是全白费了吗?为了复活自己,他绑定了一个系统,叫做女王系统。目的是帮助一个人,成为人上人,并且取得百分之百的好感。【这是一个男主绑定系统去攻略女主的故事。】
  • 最强吃鸡大帝

    最强吃鸡大帝

    转世异界皇子,开启异界吃鸡系统!一把平底锅,拍懵一切强者!一把大喷子,扫清一切障碍!来个顶级头,爆个超级甲……我去!信号枪?召唤空投吧!秦北:开局一系统,装备全靠舔!我要做异界吃鸡王者!
  • 万界始于斗罗

    万界始于斗罗

    家传一副阴阳太极图,穿越斗罗大陆成为唐三,然而命运却和原来完全不一样……好吧,升级是一样的……命运,由自己把握,为何要和原著唐三走一样的路?更何况,道路不止一条…… (想看女主后宫之类的同学要失望了,本书可能没有女主,小舞?直接扔了!唐家祖训起于唐昊,也终于唐昊!) PS唐三:“我的心中只有道,实力不过是附带的!我求道于万界,行走于时空纬度之上,俯瞰面位大千!”(……)
  • 捡了个萌宠带回家

    捡了个萌宠带回家

    新书已发《原来你喜欢我呀》失恋第一天,被他捡回家,好吧,先暂住一下!只是……大神,我们熟吗?只不过是友情客串一下你的女朋友,帮你撑个场面,就当做是报答在你这白吃白住之恩,你怎么就能真的这么亲密、亲切、又亲热呢?“大神,我们这样肆无忌惮地秀恩爱真的好吗?毕竟不是真的情侣啊……”“我们什么时候不是真的情侣了?”啊?什么时候?她……她也不知道啊……这是假戏真做了吗?
  • 狂龙

    狂龙

    内容间介身形如痴如醉,步法似醉非醉,醉中有拳,拳法似醉,人随意走,藏杀机于醉态之中。三指扣杯,取人性命于百丈之内?这是什么?传说?神话?不,这是醉拳,拳无拳,意无意,无拳之中是真意。表面看来洒脱自如,飘飘忽忽,摇摇晃晃,跌跌撞撞,形如醉酒毫无规律可循,实际却是拳寓法于醉形,招招势势,东倒西歪中暗藏杀机于跌扑中。王东,一个被大娘陷害而含冤被家族逐放在外的孩子,怎样在这个以强者为尊的天君大陆,一步步走上武者颠峰之路....为爱他自废武功,为情义他几经生死,他所做的所付出的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且看最新小说《狂龙醉天》……
  • 总裁的茶花女

    总裁的茶花女

    怎么会有这样的总裁,这样的大明星,明明盛世公司一群美女视而不见,偏偏扒着一个相貌平平的“清洁工”不放,大哥!你们这样让李晓云TZ很难继续卧底狗仔这项非常有钱途的工作诶……
  • 紫微诗话

    紫微诗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仲秋纪

    仲秋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