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想要幸福还是痛苦
很多人之所以没有过上他们“希望”的美好生活,主要是因为他们通常并没有专注于拥有这些事物,而是专注于他们没有这些事物上。
沙哈尔老师说:痛苦,在更大的程度上是来自于自身对痛苦的感觉,而并非痛苦这件事情本身。
在积极心理学上还有一个与之道理相同的概念,叫做吸引力法则:每个人都是一个活磁铁,生命中的所有财富、成功、幸福、健康都是由于人的内心感应吸引而来。同样的道理,一个人之所以失败、贫穷,也是他内心吸引的结果。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一个人最关注的事情往往就会出现在他的生活中。这一点著名的畅销书《秘密》当中也有介绍。
不过仔细想想,觉得这个法则似乎有点不近常理——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拥有健康、富裕幸福的生活,但是在事实上并非如此,难道是吸引力法则失效了吗?实际上,很多人之所以没有过上他们“希望”的美好生活,主要是因为他们通常并没有专注于拥有这些事物,而是专注于他们没有这些事物上。
福特有一句名言:“你认为你行或者不行,你都是对的。”思想决定现实,一个人关注什么,他就会做什么,最后他就会得到什么。“吸引力法则”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强调人的思想和信念对事件结果拥有决定性的影响。要想改变结果,就必须改变思想。
吸引力法则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不要去预期你不想要的事物发生,也不要去设定一个连你自己都不相信会实现的目标。如果你想着你不想要的,你就会吸引来你不想要的东西;如果你一直想着你想要的,你就会获得你想要的。
如果只是毫无根据地说积极的话,无论是这个人自己对自己的暗示或者是别人对他的的鼓励,都不能让他走向成功。从长远来说只是会损伤这个人的自信,会让人感觉自己和理想的状态差这么远。
当同学们都明白了积极的好处,这时就有同学提出问题:要如何做才能使自己的心理永远保持着积极的状态呢?沙哈尔老师教给同学们三个技能。
技能一:行动
沙哈尔老师教给学生们的第一个技能叫做行动。
有的专家通过了研究也可以得到发现:当一个人发现别人对他说的“你就是最棒的,你就是最优秀的”和他自己的实际情况并不相符的时候,人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如果只是毫无根据地说积极的话,无论是这个人自己对自己的暗示或者是别人对他的的鼓励,都不能让他走向成功。从长远来说只是会损伤这个人的自信,会让人感觉自己和理想的状态差这么远。
沙哈尔老师告诉他的学生说:最正确的做法是不断地行动,并且在行动中能够不断地发现自我,对自己做出最有肯定意义的评价。只有经历过这些从失败走向成功的经历,最终才能深刻地认识到失败原来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而且在失败中可以学到很多,这些都有利于一个人建立正面的心理。
技能二:想象成功
沙哈尔老师自述以前的经历:在他年轻的时候刚刚成为一名教师之后,就发现自己在公众面前演讲时很难放得开。
当时的沙哈尔老师对待工作有着强烈的上进心,他热爱自己的工作,同时也一直在很努力地工作。但是他对自己没有足够的自信心,不能够很积极地来面对自己。
而事实上,很多研究成果都表明:在取得成功的所有因素当中,其中有56%都是由自信所决定的。在美国曾经有一个流传很广泛的故事叫魔术手套。
杰姆在年轻的时候报名参加了一个棒球队,但是两个月过去了却从来都没有进过球,杰姆心理很焦急,同时认定自己是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棒球队员了。
这个时候,杰姆的棒球教练似乎看出来杰姆的困惑,于是就对杰姆说:“我观察过你好一段时间,你打球的手法都很正确,但是从来都进不了球,一定是你戴的手套有问题,不信的话,你试试我的手套,保证你可以进球。”
杰姆按照教练的建议,把自己的手套脱了下来,换上了教练的那副手套,结果第一个球就进了。
“真棒!”杰姆情不自禁地赞叹道,毕竟这是他进的第一个球。
教练说道:“我说的没错吧,就是你的手套有问题,把我的手套给你用吧,以后你就能百发百中了。”
“好的。”杰姆高兴地接过了教练的手套。
从此以后,杰姆的球技以一日千里的速度进步,他从心里很感谢那只魔术手套。
“你的手套有这么大的魔力,让我也试试吧。”杰姆的同伴戴上了魔术手套,结果没有进球。
“这分明就是一副很普通的手套啊。”同伴揭穿了魔术手套的威力。
过了一段时间后,杰姆的教练对他说:“杰姆,把我的手套还给我吧。”
“不行”杰姆着急了,“那我以后可怎么打球啊!”
“它的魔力早就已经起作用了,不信你再戴上你自己的手套试试一样可以打好球。”教练微笑着告诉他。
杰姆半信半疑地戴上那副原本不好使的手套,结果一样可以进球了。
这个在美国流传甚广的故事说明了想象成功的重要性。也许有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想象成功为何如此重要呢?这是由人的大脑所决定的,因为人的大脑是无法分辨出真实存在的和大脑中映像的区别。当一个人在不断地想象成功,不断地在模仿真实的场景,大脑中就会出现相应的反应。当然,这并不是百分之百地有效果,但是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是有用的。
当时的沙哈尔老师很清楚这样的道理,于是他就不断地鞭策自己,让自己不断地想象成功并且努力去做。而如今,沙哈尔老师可以自如地应对各种规模的演讲了。
技能三: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的的理论基础是:情绪决定一个人的想法。为了说明这个道理,沙哈尔老师就给同学们举了这样的例子:
Event(事件)—Evaluation(评估)—Emotion(情绪)
当一个事件发生时,人们会对此进行判断,并且会产生情绪甚至导致一些行动。比如说,当有一条鲨鱼袭来的时候,首先人们会判断它是吃人的,接下来就会产生情绪上的害怕,所以就会采取行动赶快逃跑。再比如说,当一个男子看到有个漂亮的女士从身边走过,会觉得这个女人是他理想当中的妻子,继而产生了爱的情绪,然后就会采取行动进行追求。
沙哈尔老师就这样对他的学生讲:人的情绪总是由人的想法判断来决定的,所以当一个人想改变自己的情绪时,先要改变自己的判断水平,这就是认知所起到的重大作用:如果这种认知是正确的、积极的,就会对人的发展起到促进的效果;而如果这种认知是消极的,那就会对人产生不利的影响。
举个例子来说明:每当有重大的事件来临的时候,也许就会有人感到担忧。A有一次在考试中失败了,于是就会得出结论认为自己很蠢,是不可能考好的,别的同学不会再看得起自己了。即便这样的想法是短暂的,但是的确会让A产生不会再有其他的同学理会自己的想法。
这种不好的想法如果一次次地加以强化,就很有可能会成为心理上一个解不开的扣。所以认知疗法可以让人重新建立认知:失败了是痛苦的,是难过的,那些都没有关系,在哈佛还有37000个学生呢,难道他们没有失败过吗?
沙哈尔老师说,认知疗法在和其他心理疗法的手段相比较更加有效,因为很多人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就是对于事物的认知并不正确,甚至仅仅是事物的表象,抑或仅仅从一个角度看待事物,这都是不正确的。
那么,一个人要怎样做才能为自己做出合理的认知呢?
有两个重要的关键点决定了一个人能否合理地认识自己:第一点是对事实下结论的方式,第二点是下结论的合理性,这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对待一件事情的态度,应该从全局的角度来看待,如果只是从消极方面来找证据,那就不可能建立起来合理的认知。当一个人能够客观地看待事情的时候,那么他就会对于那些消极事情的反应不那么强烈。赛格里曼曾经对于那些快乐的人群做过一项研究,这些人他们感觉痛苦的时间往往会明显少于其他的人。并不是说快乐的人就感觉不到失落,不是的,而是他们调适情绪的能力很强,能够迅速地恢复不好的情绪。所以,如何才能让自己感觉好一点呢?最好的方式就是对于事情有个客观的认识,然后缩短自己痛苦的时间。
如果一个事件的发生,已经消极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来判断呢?这时就需要积极心理学的“自我预言”招数:消极的人会说,实在是太痛苦了,忍不了啦;而积极的人却说,没有关系,痛苦总会是要过去的。在前面的内容中有提到的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在此同样可以给我们以启发:人类坚持不断问什么样的问题,人类社会就会朝所问问题的方向成长。所以如果是一个聪明的人,他是要选择关注不快乐的向下螺旋呢,还是选择积极的向上螺旋呢?
沙哈尔老师他的学生们说:无论是追求幸福,还是追求成功,都要相信自己的力量,努力地为之改变。
通向幸福的“特效药”——积极的自我暗示
“我们的神经系统是很‘蠢’的,你用肉眼看到一件喜悦的事,它会做出喜悦的反应;看到忧愁的事,它会做出忧愁的反应。”
哈佛大学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吉姆给自己找了一份兼职——照顾独居的威尔森太太,并帮她做一些家务。吉姆为人热忱,做事认真负责,深得老太太的信赖。
这天晚上,老太太敲响了吉姆的门:“吉姆,很抱歉这么晚来打扰你。我的安眠药吃完了,怎么也睡不着觉,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
吉姆睡眠很好,从来就不吃安眠药,突然他灵机一动,就对老太太说:“上星期我朋友从法国回来,刚好送我一盒新出的特效安眠药,我这就找出来。您先回去,我一会给您送过去。”
老太太走后,吉姆找出一粒维生素片,然后送到了威尔森太太的房间,告诉她:“这就是那种新出的特效药,您吃了之后一定能睡个好觉。”
老太太高兴地服下了那粒“特效安眠药”。
第二天吃早餐的时候,她对吉姆说:“你的安眠药效果好极了,我昨晚吃完很快就睡着了,而且睡得很好,好久都没有这么舒服地睡觉了。那个安眠药你能不能再给我一些?”
吉姆只好继续让老太太服用维生素片,直到服完一整盒。事情过去一年多之后,老太太还时常念叨吉姆给她的“特效安眠药”。
吉姆用一粒维生素片就让老太太进入了梦乡,这其实就是心理暗示的作用,由于老太太平时对吉姆十分信赖,因此丝毫没有怀疑吉姆给她的“特效安眠药”,在强烈的心理暗示的影响下,产生了服用安眠药之后才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