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89000000005

第5章 三国人的民族性

1“情”、“义”、“理”和中日韩三国

悲喜于情

我经常往返于中、日、韩三国,三国的人们总是提问使人为难的同样的问题,即如何分别只用一个字来定义三国的文化或三国的国民性?

每当新闻记者或电视台现场主持人提及这个问题时,我经常是先说“是啊”以掩饰我的慌张,然后再考虑如何回答。

因此,我常常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明知用一个词来归纳一种民族文化非常困难,但我还是想这样来下一个结论:韩国人——情,日本人——理,中国人——义。

首先来看一下韩国的“情”。在东方三国中,没有哪一个民族像韩国人那样多情、热情。韩国人自己也喜欢自夸为“情的民族”。诗人徐廷柱曾说:“如果说情字有商标的话,那肯定是made in korea。”

我在韩国遇见的很多人都坦白地说:“我们大韩民族是世界上最多情的民族。”

我十分赞同这句话,在“情”方面,这一点确实不容置疑。虽然我在《丑陋的韩国人》一书中对韩国人的“情”进行了批判性的评论,但主要是针对情绪方面,并不是想要否定韩国人的热情。

韩国人如果想喝酒,即使是深夜12点,也会跑到朋友家敲门;喝酒喝到很晚也会打电话叫朋友立刻出来陪着一起喝,正是韩国人的火辣辣的人情;半夜提着烧酒瓶突然奇袭朋友家的也是韩国人。因此,情多情少或情深情淡就成了韩国人评价一个人的价值标准。除能力之外,情便成了评判一个人的人品的尺度。这种人情的尺度,甚至还埋没了不少人才。所以也就有了“悲喜于情”的说法。这里的“情”并不仅仅是指男女之间的爱恋之情。

在“情”社会生活的韩国人,经常提起日本人的无情、冷淡,说日本人甚至在朋友和父母子女之间也恭敬地遵守礼仪。当然,从晚上12点敲门找朋友喝酒的韩国人的立场来看,过分讲究礼仪的日本人是有些冷淡无情。

在日本,甚至父母给孩子礼物时,孩子都要恭敬地说“谢谢”。还有,在政府之类的地方,日本人因过分受文件、制度、规定的制约而显得没有灵活性。其实,韩国人的“有情”与日本人的“无情”之间有根本性的差异。

与韩国人的以血缘、家庭为中心的人际关系相比,日本人的横向人际关系更为发达。因此,人与人之间不一定非得共同分享情谊才能成为朋友。相反,越是亲密的关系越要有礼貌。夫妇之间常常说“谢谢”之类的客气话也是因为如此。也就是说,“在日本的人际关系或社会中,贯通着一种超越情的东西,那就是原理、原则”。

原理原则社会

我在前面提到日本社会文化的一个标志是理。理绝不同于感情和人情,它意味着超越了情的一种普遍的原理和原则。

当然日本人不是无情冷酷的冷血民族,他们也有温情和善心。但并不像韩国人那样用人情支配社会,而是以超越人情的原理原则作为人际关系和社会的尺度。在东方率先走上近代化道路的日本,相当重视合理性和原理原则。

韩国人和中国人常常指责日本人在贸易关系上过分拘泥于合同,这难道不反过来证明了中国人和韩国人缺乏合同观念吗?在日本,人情或朋友关系之类是行不通的。

前面提过,在日本的政府机关几乎没有因认识或朋友关系而给予特殊照顾或开后门之类的事。中国人或韩国人常常抱怨日本的政府机构太麻烦,这只不过是按原理原则办事的意识与以人情来办事的意识、马马虎虎办事的意识三者之间的冲突罢了。

虽然中国也和韩国一样是人情的社会,但中国人际关系的同心圆比韩国的更大,如果说韩国是以家庭、血缘为中心的人情世界的话,那么中国人情世界的同心圆则是以家庭、血缘为中心,以义理为半径的更大的一个圆。所以中国人常常以义理和信义为基础建立帮会组织,海外华侨也不例外。

“屯”的共同体

我把中国的社会文化称为“义”的文化。“义”与韩国人的“情”相似,而范围更广,“义”是义理和信用的世界。所以我认为韩国人的意识世界更接近于大陆性的中国人的意识结构。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以宗族为别生活在屯里。“屯”一词源于表示军队驻地之意的“驻屯”。像今天陈姓的陈家屯、王姓的王家屯似的一个村子的人,如同一个军队组织一样住在一个屯里经营着一个共同体,并在村子周围挖上城池,筑上城墙,抵御外敌。在屯子里,比起人情,义理起着更大的作用。后来屯发展为国,现在在海外则发展为帮会组织。

比韩国人的情更大更牢的是中国人的义。中国自古重义,武侠小说多讲义气,因此今天中国的武打影片也举世闻名。说韩国人的“情”文化与中国人的“义”文化是同一棵树上结的大小两颗果实也不为过。

“理”的文化是线

日本人无论何时何地都以法规与秩序为先。我们以“线”为例来看一下日本人的“理”文化。

日本确实是一个“线”的国家。无论何时走到哪里,都一定有一条线。胡同里有区别行人与车辆的白黄线,学生上学的路上有名为通学路的线,地铁或地下道里有盲人专用线,运动场上有区分学校学生座和来宾席的线,甚至上下阶梯上都一一标有上行线和下行线。日本人总是自觉地遵守这些线。遵守线的原理原则主义已经深入日本人的骨髓之中。

不仅如此,没有标示出的线在日本也有很多。比如,银行窗口前顾客站的线,等电梯的乘客站的线,甚至电梯的左侧也为快速上下的人让出空儿来。

在日本,人们下意识地遵守各种“线”,因此,秩序得到了保障,法规得到了遵守。在以情和义理为首的中国和韩国,即使有线,人们也会适当地忽视并越轨,秩序意识和法规意识淡薄。线很好地实证了理、情、义文化的差异。

另一方面,日本的理文化又有精密性和正确性。通常按原理原则行动的日本人在建筑或制造产品的过程中,连一毫米的误差也不允许。日本的电子产品和汽车风靡世界也正是得益于这种精密性和正确性。

在挖隧道时,日本人总是事前从两端做精密的计算,依计划施工,但马马虎虎的中国人则会从两端一直打通到底,等隧道变成两条后,自己安慰自己道:“原来计划挖一条,没想到挖成了两条,这也不错。”

情、理、义的文化差异在服务质量、秩序意识、法规意识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限于篇幅,我无法一一举出这些差异,只好就此打住。我认为,与理相比,情和义的文化有点缺乏生产力。

把韩国的“情的文化”、日本的“理的文化”、中国的“义的文化”加以综合,一定会诞生出能激发惊人力量的新型的东方文化。

2紧张与放松

沙子与混凝土

近来,中国的沙尘暴经朝鲜半岛和日本越过大西洋刮到了美国。现在各国政府正在对来自中国的公害展开深刻的讨论,因为沙尘暴带来的危害日益加重。但我在此想说的不是沙尘暴的公害问题,而是关于被喻为“沙的民族”的气质。

早先,孙中山和梁启超就曾批评中国人像散沙一样没有团结力和凝聚力。韩国人也和中国人一样经常被指责有散沙的气质。日本人则被评为以集体为先并为了集体而抑制个人的民族,即日本人有使散沙凝结成团儿的混凝土的力量。因此,我认为把中国、韩国的文化看做“散沙文化”,把日本文化看做“混凝土文化”,也不过分。

如果放开视野观察,也可以把散沙文化看做活泼的文化,把混凝土文化看做紧张的文化。有些文化批评家也把它们称为“放松的文化”与“紧张的文化”。东亚三国有很多有趣的现象体现这种文化差异。下面就此做一下比较吧。

从服装来看,中国的传统服装长衫或旗袍都是从肩膀到脚腕垂直而下的连身样式,这样行动起来轻松方便。韩服也是十分宽松,适于脚部活动。但日本的传统和服与之相反,全部贴在身上没有一点空隙,腰部还系上紧紧的带子,甚至坐的时候由于衣服太窄而不得不跪下去。

中国旗袍和韩服是宽松和活动性的,而日本的衣服则是束身的、非活动性的。

也许是来自这种服装的差异吧,打仗的时候,日本人总是穿更紧的衣服,比如日本武士总是用头绳之类的东西把头发系住,肩膀、腰也用带子缠紧,下面则用日式内裤捆住。在相扑比赛中,选手们也用粗绳缠住腰,下边还穿着紧紧的日式内裤。

但中国人与此完全相反。不但头上没有系带子,而且在真正决胜负时,戴的帽子类的东西也要摘下扔掉,还要脱掉宽大的袍子袒露出胸来。韩国人也可以说与此几乎相同。“喂,脱掉上衣吧!”这就是挑战。然后两人脱掉上衣便开始一场决斗。

解除紧张情绪的中韩文化

在韩国日常用语中,有很多“解”字。“解闷”、“解恨”……甚至连生孩子都叫做“解身”。

汉语中也有很多带“解”字的词。从“解冻”到“解决”,“解”字系列的单词在词典中也收有近百种之多。

对进考场的孩子,日本人会鼓励说“坚持呀,努力呀!加油!”;中国人会说“不要紧张,不要慌张”;韩国人则会说“放心去做,放下心,放松……”,即使是在最紧张、最需要绷紧神经的紧要关头,韩国人仍然说有“解”之意的“放”字。

几年前,韩国评论家李御宁先生曾在一场以韩、日文化差异为主题的演讲中提过“紧的文化”与“解的文化”。最终他总结为:韩国人和中国人是从“解”中得到力量,是“解的力学”;而日本人则是在“紧”中发挥力量的“紧的力学”。

如果仔细考虑一下韩国人“情的文化”、中国人“义的文化”和日本人“理的文化”,我们也可以相应地把它们归结为“解的文化”与“紧的文化”。“情”和“义”的文化是多少有些散漫的“差不多”的文化,而原理原则的文化则是无时无刻不以紧张为先的自我克制的文化。

在韩国,情的文化十分发达,因此,朋友之间即使互相散漫一些,适当添一些麻烦,多少做一些过格的事,也不会失礼。去朋友家里不经朋友许可在书橱里随便翻找或进厨房边问“没好吃的东西吗”边翻腾冰箱也不会成问题,这反而是确认互相之间情分的亲密行为。

在中国的人际关系中,如果是朋友关系,情况与韩国基本相同。在古代中国,朝廷官吏之间甚至可以脱了朝服闲谈。据说这是礼仪森严的朝廷里的一种解除紧张的方法。现在中国人的情况就更不必说了。朋友之间本来就是最放松、最舒服的人情的空间嘛。

日本人的原理原则文化总是要求人们的行为要符合纪律意识、法规意识、公共道德等不可逾越的规范。因此,日本人的精神压力极大,其精神压力病——“肩痛病”已成为遍及日本人的社会病。在日本报纸上经常能见到日本人无法忍受精神压力而自杀的报道。

对情绪饱满、以适当散漫放松身心的韩国人和中国人来说,没必要在精神上设置安全出口。日本人为了解除精神压力,经常采取和机器人打架的方式,即喜欢玩老虎机。韩国人会通过几个人在一起玩牌或开玩笑或惩罚对方来解除精神压力。中国人也是通过几个人一起打扑克、打麻将来解除心理疲劳。

我认为日语中缺乏骂人的语言也是日本人的一大损失。在骂人语言极为发达的中国或韩国,实在不行还可以用骂人来解除精神压力。我在中国东北的农村里曾目睹过一件事:大概有什么事不顺心,一个50多岁的女人独自站在大街上对着整个村子破口大骂足有2个小时。这场景就是中国农村有名的妇女骂街了。骂过街后,那个妇女大概是解了气,于是就理直气壮地迈着轻快的步子回家去了。后来我把这件事讲给一位日本朋友听,他像听神话故事一样目瞪口呆,最后说这种骂街在日本不可想象。

我想指出的是,解的文化的最大缺点在于因为解而像散沙一样缺乏团结力。而三国人中,中国人因个人主义和自私自利而导致的凝聚力观念的淡薄尤为明显。中国人常常说“一放就乱,一统就死”。这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极端个人主义的弊病。

日本的中国学研究者曾这样进行过客观的分析:“中国与其说是一个大国,不如说是无数的分散的小国的集合,这些小国仅仅关注个人和小集体的利益,他们是私心的结合体。”虽然听起来不顺耳,但却是事实。这正是孙中山所说的“散沙”现象。韩国人也是个人主义极强的民族,韩国人也徘徊在血缘、地缘的狭隘的篱笆里谋求自己的小集团利益,而把他人置之度外。

3口的文化,耳的文化

善说与善听

在日本的留学生或在日本住了很长时间的外国人,包括中国人、韩国人甚至西方人,经常说,要想猜到日本人的想法简直不可能。

如果西方人说无法猜透日本人的想法,这可以理解,但同属东方文化圈的中国人和韩国人也这样说,其中是否有文化上的原因?

最近一个中国朋友K陪一个日本人N一起到中国滞留几天,一回来见到我就吵嚷着说:“哎呀,累死了!”我问他理由,K回答说:“是啊,我带着N去旅行,却始终不知道他到底在想什么……真是很累!”K一边吐着唾沫星子一边诉苦说累。

我和日本人N也是很好的朋友,但N也意外地说很累,因为中国导游K的话太多,所以要边听他说话边附和他,怎么会不累呢!

据N讲,日本人很难与话多的中国人真正地进行交往。日本人与韩国人之间也经常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中国人和韩国人都猜不透日本人的内心呢?为什么中国人、韩国人在与日本人交往时会感到很累呢?要想解答这个问题,也只能从民族文化上寻找答案。日本人本来就不喜欢多说话,而是喜欢听别人说,这与总喜欢各抒己见的中韩两国人形成有趣的对比。

中国有“口才好”的说法,韩国也有“口才好、有口才、演说家”之类的说法,两国都没有“听才好”的说法。但是日本有“善听”的说法,意思是善于倾听的本领强,即听力好,善于听人说话。

如果说日本人善听是“耳的文化”的话,那么韩国人与中国人善说则是“口的文化”。中国人与韩国人在听对方说话之前,总是先把自己的主张摆出来,试图借此压制或说服对方。

现在韩国的电视剧中经常出现为说服对方而展开舌战的场面,而日本电视剧中则很少有像中国和韩国那样的舌战场面,甚至给人太静的感觉。大概因为日本人不愿说话而更喜欢听对方说话,所以中国人和韩国人认为想猜透话少的日本人的内心十分困难。

中国人和韩国人必须满脸表情、语调抑扬地大声激辩才能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日本人却是话少得令人讨厌,只是边听边不断地点头微笑,这样自然就会让人猜不透心思了。

如果知道了日本人的这种性格和行为方式,我们就可以不再胡乱臆测对方了。日本人这种耳的文化充分发挥了其善于倾听的才能。日本人就是通过不声不响地学习中国文化和朝鲜文化,并把它们消化吸收为自己的东西,才创造了新的日本文化。

据说,隋唐时期,到中国留学的日本名僧空海听讲时精力特别集中,因此,中国青龙寺高僧慧果尽管门下有很多中国弟子,仍然把“金胎两部密教”(佛教的一种密教)的秘诀传授给了空海。

耳的文化就是这样放低自己的姿态,贪婪地吸收其他文化,从而起到“学习的文化、吸收的文化”的作用。与此相对,口的文化不是听别人说,而是通过教授别人东西从而发挥“教的文化、传播的文化”的作用。

这是十分自然的现象。因为有需要教的,所以产生了教的文化;比起教来,需要学的东西更多,所以形成了学的文化。总而言之,有着中华思想的中国和东方礼仪之国——韩国是师傅级,而日本是徒弟级。

直到近代化之前,日本一直奉行“和魂汉才”(注:以日本人固有的精神学习中国的知识、技术),努力向中国和韩国学习,近代以后,则是“和魂洋才”(注:以日本人固有的精神学习西洋文化之意),转而学习西方文明。有一个体现日本人学习本领的故事。假设日本人从德国进口了精密机器,德国人会得意洋洋地说:“日本人知道了这种机器的先进功能后,一定会继续来订购的。”但是左等右待,日本人也没来订货,德国人大惑不解,跑到日本一看,原来日本人早就研究制造出了相同性能的机器,而且外观比德国货还要精美。

这种不耻下问的文化创造了今天的日本。但是近代以来,教与学的师徒关系发生了180°的大转变,中日韩三国演义的悲喜剧交叉上演。因为一直处在师傅位置的中国和韩国突然跌落到了徒弟的位置上。

但对于历经明治维新一跃成为世界强国的日本奇迹,中国人心服口服,中国也曾企图从日本的维新方式中寻求富国强兵之梦。因此,当时曾掀起一股留学日本热。韩国近代史的情况也与中国没有太大差异。

日本学者曾指出,日本人好奇心旺盛、能虚心学习文化虽然不错,但另一方面也有过于好奇及精力易分散的缺点。日本人总是从外部学习吸收,只热衷于新的刺激,以后如果没有了刺激,就会患上一种不愿思考的中毒症。

不是有这样的笑话吗?英国人作诗,法国人作曲,德国人演奏,意大利人唱歌,美国人付钱来听,而日本人只会一边鼓掌一边喊“再来一次”。这个笑话正好讽刺了日本的模仿文化中缺乏创造性的一面。

那么中国人和韩国人干什么呢?坐着不动就是傻瓜。至少也要从日本人那里要曲谱复印件看看嘛!

不像话?!如果不愿意这样,自己重新作词赋曲来演唱不就可以了吗?

4国歌中的文化

富有挑战性的中国国歌

如果说国旗是一个国家的服装,那么国歌则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的民众的心声。

又名“爱国歌”的国歌能唤起人们的爱国心,给人们以强烈的一体感。

由于意识形态和体制的不同,各国国歌的政治色彩也各不相同,但其歌词和旋律中总是蕴含了该国的历史及文化。下面从比较文化论的角度来看三国的国歌: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不用说也知道这是中国的国歌。有一段时间,人们按原曲把歌词做过一些改动,其中“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改成了“中华民族的人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改成了“向着共产主义的明天前进”。

中国国歌的歌词和旋律十分有魄力,原来叫《义勇军进行曲》,是在被外敌侵略的背景下产生的,所以当然显得强劲而有力,具有浓厚的战斗气息。法国一名记者曾说中国国歌与法国国歌的歌词非常相似:

向前进,祖国的公民们,时候到了,正义在我们,旗帜正飘扬,没有听见吗,山野中敌人在叫喊,恶魔般嗜血如命。站起来,公民们,快举起枪,前进,前进,我们去报仇,把敌人埋葬。

虽然不知道中国国歌与法国国歌有什么关系,但同为大陆国家的国歌,二者都是极具战斗性和生命力的歌曲。

堪称流行歌曲的韩国国歌

韩国的国歌虽然也有魄力,但它没有表现与敌人的斗争,而只是希望将国家永久保持下去:

直到东海水枯,白头山石烂,上天永保我疆土!无穷花三千里锦绣江山,大韩人团结一致,永保大韩,愿我大韩民国万万年!

在这里,保佑国家永远辉煌的爱国心贯穿于整个歌词,旋律并没有进行曲的魄力但庄严华丽。

三国中,韩国人好像尤其喜欢国歌,很多韩国人珍爱国歌就像珍爱大韩民国这个名字一样,并以之为荣。

中国人只在某些集体活动中如运动会或毕业典礼等场合才唱国歌,但韩国人不同。国歌这种“爱国歌”早已像流行歌曲一样变成了韩国的大众歌曲,大概没有韩国人背不出“爱国歌”的歌词,但中国人中,却有不少人记不住国歌歌词,很多日本人也是一听到NHK广播中的国歌旋律就不自觉地调换频道。

直到今天大韩民国的公民仍然记得1984年《啊!大韩民国》一曲惊人的事情吧。

丁秀罗唱的这首歌至今仍是韩国人在练歌房最爱唱的歌曲之一。因为它在韩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仅次于国歌。

日本国歌使足球选手丧失斗志

日本国歌与中国、韩国表达爱国、保国意思的国歌形成鲜明对比:

我们的君主延续了千代八千代,直至砂砾成岩,遍生青苔……

不知为什么,日本的国歌——《君之代》与中、韩的国歌相比,太过平静和暧昧。全无热爱锦绣江山、爱国、魄力之意。它与其说是一个国家的国歌,倒不如说是情歌更为恰当。

令人遗憾的是,它称颂日本天皇,成了一个侵略亚洲的国家的国歌,因而被指责为有军国主义气息,最终变成了与歌词原意相悖的另一种形象。

事实上歌颂军国主义的国歌并非只有日本国歌,与日本的《君之代》歌颂天皇一样,英国的国歌《God Save The Queen》也是祈求神保佑女王,不断反复“神啊,请救助我们的女王吧”。它极力赞美“神所认可”的英国国王。

日本《君之代》的旋律与它的歌词一样,过于哀伤和平静。所以中国人说《君之代》的旋律和中国葬礼的葬曲相似,总有种让人不舒服的感觉,甚至有人说《君之代》使人斗志低下。

日本“足球王子”中田英寿说:“听了日本的国歌后,破坏情绪,它不适合在比赛前听。”中田的这一发言曾一度成为人们的话题。日本公民通常是在奥运会或国际足球比赛等国际性的体育会场上听日本国歌。它并不是像中国和韩国国歌那样的全体公民都爱唱并熟悉的旋律。

实际上现在也只有60%的日本公民赞成以《君之代》为国歌。日本国歌原是从著名古歌集《和歌集》中选出来的,是用于《天皇仪式曲》的歌曲,在昭和天皇时代即战争时期成为日本国歌。

作为歌颂天皇的爱国主义歌曲,如果从其具侵略色彩的背景来看,则不能忽视其岛国的客观性。直到明治维新以前,一直实行闭国政策的日本是始终在没有外敌入侵的和平岁月中缓慢发展过来的。但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与岛国日本有着根本的不同。它们没有日本的长期和平。因为周边总有语言和风俗不同的其他民族存在,所以常有“外敌”。这样,内乱和外战不断,它们总是为了保护自己而不得不面对外族的威胁,所以自然也就产生了在流血斗争中保卫祖国的国歌。

5三国的沐浴文化

钱汤和番台

如果说存在吃的“饮食文化”和排泄的“厕所文化”的话,那么当然不能忽视关于洗澡的“沐浴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将厕所称为“1 5平方米的文化馆”的话,那么把澡堂称作“裸体国民会馆”好像更确切些。通过观察、比较这个“裸体国民会馆”,不正好可以看到三国文化“赤裸裸”的真面目吗?

到过日本的外国人,没有一个不因日本人喜欢洗澡的习性而惊讶。日本人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喜欢洗澡的民族,洗澡不仅是日本人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其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日本湿度很高,特别是炎热的三伏天,即使坐着一动不动,也是浑身冒汗,身体像糯米糕一样黏糊糊的,不洗澡就特别难受。在中国大陆,即使是同样30°的三伏天,因为湿度低,也不至于到非洗不可的程度。

在日本,如果不洗澡,身心都难受。那种特别想洗澡的“心情”正是日本人的心情。温水澡会将黏糊糊的难受感觉一扫而光。所以日本人把洗澡称为“生命的洗涤”。随着身体的清洁,精神压力也被干干净净地清洗掉,因此感到了生命的洁净。

到过日本的外国人都会有想进日本澡堂的冲动。十多年前刚来日本时,由于我住的大学公寓有浴室,所以近一年来我也没能去过公共澡堂。坦白地说,虽然不好意思,但我看到“浮世绘”(日本的风俗画)后想去体验日本澡堂的冲动更加强烈了起来。在“浮世绘”中,日本人的生殖器太过硕大,并且被精致地描绘出来,看起来就像照片一样逼真。

据说初次看到这种“浮世绘”的一个西方青年在踏上日本国土时,曾为了确认这一事实,甚至跑到了妓院里。但是在妓院里只能确认女性,他只好又去了公共澡堂。结果当然不言自明了。即使这样,我也仍然半信半疑。在多少有些神秘而美妙的想法下,我来到了公寓附近的一家澡堂。虽然我这样为自己找借口,但主要目的仍然是文化体验。

日本的公共澡堂称为钱汤,这个名字来自于付钱洗澡的意思。通过《日莲御书录》中出现的“钱汤”一词,可以知道它始用于1268年左右,这样看来,“钱汤”一词可谓历史悠久了。

日本澡堂的内部结构与中国和韩国的大致相似,只有一点不同。掀开一块挂着“汤”字的布帘进去后,可以看到分开的男女两个入口,和一个称为番台的结账台,主人坐在番台上接待男女顾客,并且还卖给客人饮料。

坐在番台上,两边的更衣室兼休息室一览无余。也就是说,主人可以随意看男女更衣室里人们的裸身。我对此真是无法承受。

进入澡堂时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是在韩国和中国看不到的风景:幼儿园的小女孩夹杂在了男澡堂里。一瞬间我还以为是混浴呢,但事实并非如此。听说是孩子太小,跟爸爸一起来的。一开始,我觉着这让人不舒服,后来想这大概也算是初级性教育吧,于是反感便渐渐消失了。在“裸体国民会馆”里,男人们并不把小女孩看做异性。

另一个让我震惊的情况是,洗澡时会突然闯进来穿长靴的妇女。她们是澡堂的服务员,是进来打扫卫生的。当时我又一次感到不舒服,但想到这原来是她们的职业,便也就不在乎了。

环视三国的澡堂,我在日本的澡堂感受最强烈的是,澡堂作为市民之间平等交往的场所,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社会。我认为这是日本沐浴文化的最大特征。

现在几乎所有日本人的家里都配备了现代化的洗浴设施,但大街小巷里的钱汤仍然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就是澡堂是他们的社交场所。

看到澡堂里一边洗澡一边谈笑风生的老人们的幸福模样,一位外国记者甚至说:“人们说日本老人的自杀率很高,他们凭什么这么说呢?从钱汤里的老人们的样子来看,我真怀疑其统计数字的可信度。”

我曾经在钱汤里看到过让人十分感动的温情场面,那就是儿子和父亲之间亲密的“沐浴图”。平时,因工作忙而疏远儿子、总是威严地教训子女的父亲,在钱汤里与儿子互相搓着背,亲热地分享着父子之情、天伦之乐。日本人称之为“裸身的接触”。人一旦赤裸身体,便没有所谓的身份、阶层、地位之差异,大家都可作为完全平等的人进行交往。因此,日本人通常喜欢以家庭为单位洗澡。到了周末或纪念日,一家人便奔向附近的温泉或澡堂,甚至亲家之间有时候也一起去。在韩国和中国,亲家一起脱光衣服洗澡大概会成为没有礼貌的丢脸的事。而日本人则把洗澡视为举行晚会或看电影一样的社交手段。日本曾因在澡堂里进行国会议员选举宣传而招致过非议,因为这样做给平等的人际交往掺入了阶层的因素。所以说洗澡是日本国民的一种社交文化形态。

年轻人,给我搓搓背

如果说日本的沐浴文化是休息社交型,那么韩国的沐浴文化是何种类型呢?我认为与日本相比,韩国沐浴文化的特征在于搓背。也就是说,韩国人的沐浴更注重身体的清洁,而不仅仅是一种精神行为。韩国澡堂的内部设施基本上与日本无异,但人们在里面洗澡的情形却与日本人形成鲜明对照。日本人虽然经常洗澡,但一般不搓背,这是因为每天都洗澡,所以没有必要反复搓背。

我比较喜欢中国和韩国的澡堂搓背服务。躺在一张软床上,从专门的服务员的搓洗中得到的快感真是一种无法形容的美妙享受。由皮肤间的摩擦得到的快感多种多样,而搓背的快感却又别有一番趣味。现在,韩国的搓背文化正被大力吸收并引进到日本,在日本也极受欢迎。

中国的泡澡沐浴法

中国的沐浴文化又是如何呢?一提到中国的澡堂,不知为何我就想到了绝世美女杨贵妃的澡堂——西安华清池。实际上华清池是一个温泉而不是澡堂。

春寒赐浴华清池。

也许有人还记得唐朝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吧!据说杨贵妃洗澡用的华清池,现在已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的旅游胜地。据史料记载,中国人洗热水澡的最早记录是商朝汤王的浴盘。浴盘深1尺,宽4尺,长9尺。壁内刻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名句,大意即人必须像洗澡一样,不断地抛弃旧事物,创造新事物。

据传日本的沐浴是与佛教一起从中国经朝鲜半岛传入的。近代以来,日本的沐浴文化发展为多种形态,而中国则由于经济状况以及风土人情、气候等各种原因,其发展不及日本。在中国,公共澡堂称为“浴池”,即“沐浴的池子”的意思。以前在民间也叫做“澡堂子”。

与日本人和韩国人相比,中国人的洗澡才是真正以搓背和洁身为目的呢。

中国澡堂的情形与韩国的虽无太大差异,但令人遗憾的是卫生状况太差。人口众多,澡堂太少,必然导致室内卫生管理跟不上,同时,公共卫生意识低下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虽然前面提到了豪华高级的杨贵妃的华清池,但实际上大多数中国老百姓的澡堂的条件并不值得称赞。在韩国和日本,人们一般先淋浴后进澡堂,但是中国人不这样做。中国人往往脱了衣服直接跳进澡堂浸泡身体。因此,中国人又把洗澡称为“泡澡”,即把身体浸泡在水中的意思。这样人们可以一边闲谈一边泡澡,并且直接在水里面搓灰。

所以中国澡堂的水面上常常浮着厚厚的一层灰,以致连水底都看不清。既然每天沐浴的人都会搓下一些灰,那更不用说以几天或几个月为周期洗澡的人了。因此,水面上浮着厚厚的灰也就不足为奇了。在日本人写的有关文化冲击的书中,总少不了中国的厕所与澡堂的描写。

最后再说一点。日本的澡堂有中国和韩国的澡堂所没有的景观,即澡堂的墙壁上画有大型的风景画。这些风景画经常以富士山为主题,并且也有很多日本松林和海边的风景。据说这是为了增加人们洗澡时的放松感或身在自然的感觉。日本人常说,轻松地欣赏5月的绿色好像可以感觉到从风景中吹来的清爽的春风。澡堂作为休息场所或社交场所,风景画营造了必不可缺的气氛。虽然三国人赤身的样子都一样,但其中体现的文化和风俗却大为不同。

6中国人的民族性

浅谈中国人论

中国有种说法,“千古中国,万种民性”。拥有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人既有共性,又有地域差异,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国民性。统一和多样正是中国民族性的两个方面。

1987年10月,人类学家费孝通代表中国接受美国学者的采访时曾坦白地说:“我要努力去了解中国,为的是想解决中国的问题。但是直到现在,我尚未真正认识清楚显示于中国社会之中的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和形成中国人的行为方式的中国精神实质。”

长期以来,中国人一直以“五千年文明古国”自居,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然而,中国人往往不大深究自身是什么样子,不大想自己究竟是什么。

在中国,很少有人像日本人那样去研究和理解自身的民族性,但近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掀起了三场反省和改造自身民族性的热潮。第一次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学者对中国民族性弱点的解剖;第二次是五四运动对中国民族性的批判;第三次是80年代文化反思热对中国人自身的全面反省。

关于中国人民族性的著作共有500余本。先来看一下中国人自己解剖的民族性。

被称为“中国革命之父”的孙中山在1890年到1924年通过各种论文和演讲对中国人的民族性做了如下概括:

(1)没有排外意识

(2)勤劳、和平、守法

(3)守旧法,无变通

(4)崇拜鬼神

(5)犹豫不决

(6)知识水平低

(7)缺乏主人翁意识

(8)像一盘散沙

(9)夜郎自大

(10)停滞不前

(11)不崇尚自由

(12)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智慧

(13)家族主义和宗教主义

(14)世界主义

(15)重视道德

(16)民权主义

(17)极端主义

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1904年出版的《饮冰室文集》中,对中国人的民族性进行了如下概括:

(1)缺乏独立、自由思想

(2)奴性、为我

(3)缺乏公共道德观念

(4)愚昧、胆怯、欺骗

(5)武断、虚伪、不行动

学者康白情于1919年在《论中国之民族气质》一文中以东西南北地域为别对中国人的性格特征进行了如下概括:

(1)自高自大,自满自足

(2)畏惧困难,喜欢享受

(3)富有创造性和模仿能力

(4)崇尚平凡而不崇尚奇特

(5)事主实行,弃绝空谈,唯乏恒久之毅力

(6)厚古薄今,墨守成规

(7)富“个体”之独立性,而乏“群体”之独立性

(8)消极忍让,缺乏积极抵抗精神

(9)好刺探他人隐私而坚守个人秘密

(10)恩怨分明,有报恩意识

(11)体质强健,潜力甚大

20世纪最有名的文豪鲁迅从8个角度概括了民族性:

(1)自高自大

(2)看重面子

(3)懒惰

(4)协调

(5)破坏欲

(6)目光短浅

(7)奴性

(8)胆小、自私

知足常乐的中国人

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胡适客观地概括了中国人的民族性,那就是:

(1)知足常乐

(2)追求物质享受

(3)自欺、自慰

(4)缺乏思考

(5)注重个人修养

(6)信命,与世无争

(7)不知羞耻

(8)“差不多”主义

文豪林语堂在他的英文版著作《吾国与吾民》(中国译为《中国人》)(1935年)中从15个角度剖析了中国人的特点:

(1)稳健

(2)单纯

(3)酷爱大自然

(4)忍耐

(5)消极避世

(6)超脱狡猾

(7)多生育

(8)勤劳

(9)节俭

(10)热爱家庭生活

(11)和平主义

(12)知足常乐

(13)幽默滑稽

(14)因循守旧

(15)耽于声色

蒋介石在《中国人的命运》(1945年)一书中从5个方面概括了中国人的特征:

(1)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德;礼、义、兼、耻——四为

(2)诚实,忠诚,崇尚礼仪

(3)勤劳朴实,男耕女织

(4)自尊,自谦

(5)不喜欢法治

大儒学家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1949年)一书中指出:

(1)自私自利

(2)勤俭

(3)讲礼貌

(4)和平、文弱

(5)自足自得

(6)守旧

(7)马虎

(8)坚韧及残忍

(9)韧性和弹性

(10)圆熟老到

人类学家费孝通概括的中国人的特征是:

(1)自私

(2)家庭观念

(3)中庸思想

(4)篱笆思想

(5)人伦

(6)本我主义

台湾学者项退结在1986年的《中国民族性研究》一书中,从8个角度对中国人的民族性进行了剖析:

(1)数千年的传统使中国人认为家族具有最高价值

(2)中国人比较倾向全面性、直观性的思维方式

(3)有持久力和活力充沛,勤勉而有耐心

(4)对人际关系敏感,极怕失面子,极爱荣誉

(5)习惯于控制自发的冲动,能与他人保持距离

(6)喜欢安静的生活

(7)保守,互不信任,有“权威态度”

(8)中国人有大国与悠久历史的深厚意识,有时很傲慢,鄙视外国人

台湾人类学家李亦园、杨国枢在1988年主编的《中国人的性格》中如此概括了民族性:

A 自我观念:

(1)在他人面前不夸耀自己,力求谦虚

(2)根据不同的环境适当表现自己,保留过分的主张

B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通过人情关系形成互联网

(2)尊重权威,根据上下关系决定权利所在

(3)在以家庭为核心的小群体里维持良好的纽带关系

C 人与宇宙的关系:

(1)人是环境的一小部分

(2)顺应环境,不过多地去想如何征服环境

D 对时间的态度:

(1)喜爱怀古,重视传统

(2)不习惯变化,力求维持现状

E 对行为的态度:

(1)力求妥协,反对极端,主张中庸

(2)抑制情感,力求克己

守旧的民族

1987年,青年学者王润生在《我们性格的悲剧》一书中把民族性格中存在的缺点概括为如下几点:

(1)欺瞒症

(2)近视症

(3)非我症

(4)守旧症

(5)不合作症

(6)良知麻痹症

(7)依赖症

1999年我在韩国和日本出版的《中国人的反文化志向》一书中对中国人的劣根性做了如下概括:

(1)欺骗病

(2)偷盗病

(3)大同病

(4)奴隶病

(5)保守病

(6)幼稚病

(7)自私病

(8)势利病

我们暂且撇开中国人眼中的民族性,来看一下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实际上,中国人对自身民族性的反省主要始自与外国人的接触和外国人写的中国人论。

早在17世纪,德国最伟大的思想家莱布尼茨对中国人的和平思想和尚祖思想就做过论述。

亚当·史密斯也在他的《国富论》中说,中国之所以停滞不前是因为中国人具有自身的守旧性。

世界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曾指责中国人精神中的无个性倾向,马克思也曾批判中国人是“活化石”,并提到了中国人的保守。

从19世纪中期开始,无数欧美人士在不断与中国交流的过程中,对中国人的民族性做了概括。最早问世的是美国传教士A H 史密斯的《中国人的气质》。史密斯通过自身的体验,把中国人的性格概述为26条:

(1)面子

(2)节俭

(3)勤劳

(4)礼节

(5)缺乏时间观念

(6)缺乏精确度

(7)容易误解

(8)长于欺骗

(9)顽固性

(10)思维混乱

(11)反应迟钝

(12)鄙视外国人

(13)缺乏公共道德

(14)保守

(15)不求舒适和方便

(16)生命力强

(17)忍耐与坚韧

(18)知足常乐

(19)孝心

(20)仁慈

(21)缺乏同情心

(22)互相牵制

(23)不团结

(24)多疑

(25)缺乏信誉

(26)多神、泛神、无神

1915年国际知名的社会学者马克斯·韦伯在其名著《儒教和道教》中,把中国人的性格概括为以下7条:

(1)坚韧性

(2)勤勉性

(3)迟钝性

(4)小心性

(5)怀疑性

(6)缺乏同情心

(7)不诚实

引人注目的是一次也没有来过中国的他,竟断言“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不诚实的民族”。

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博士曾从道德、人道主义、谦虚和世界主义等方面对中国人的民族性做过论述。

对此,汤因比在与日本人池田大作的对话中也曾提及过。英国学者罗素把中国人的性格概括为乐观、追求享乐、贪婪、爱面子、诚实、民族主义、卑鄙、缺乏同情心等等。

此外,还有很多欧美人和日本人也对中国人的民族性做过论述,因其与上述特征基本相似,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中国大陆人的民族性就像神秘的大陆一样,富有魅力而又错综复杂。

7日本人的民族性

贬低自己的岛国根性

在这个地球上,大概再没有像日本人那样喜欢讨论自己民族性的民族。明治维新以来,有关日本人国民性的著述、论文、报道、随笔不计其数,直到现在,从各个层面加以论述的日本人论仍然层出不穷。

因此,除关于日本人论的专业研究书籍外,还出现了很多把这些日本人论加以概括的著作,如《外国人写的日本论名著》、《日本论系谱》、《日本论的变容》等。其中,日本著名心理学家南博写的《日本人论》一书综合选析了500余本颇具代表性的日本人论著作,可谓有关日本人论的大百科全书。

首先来看一下日本人自己写的日本人民族性。

在日本,最早对日本人民族性进行具体论述的是明治维新时期的权威国文学家芳贺矢一。他在1907年写的名著《国民性十论》中,把日本人的国民性特征分析为以下10条:

(1)忠君爱国

(2)崇尚祖先,珍惜家族名誉

(3)现实主义

(4)爱护草木,喜欢大自然

(5)乐观主义

(6)淡薄,潇洒

(7)清丽纤巧

(8)清净纯洁

(9)恪守礼法

(10)温和宽恕

在此之前,1891年,日本哲学家三宅雪岭曾在《真善美的日本人》、《伪恶丑的日本人》两本书中对日本人展开过正式论述。在其论述中,三宅雪岭不仅夸耀了“气候温和,风物清醇”的日本美,而且认为日本美之所以世界有名,是因为与之并行的日本人民族性优秀的缘故。另一方面,他又批判了日本人知识水平较低、自私自利、崇洋媚外等思想,并反思了日本人民族性的弱点。

大政时期的历史学家津田左右吉于1916年在《我国国民思想的研究》一书中,对日本人的民族性做了以下分析:

(1)爱好和平

(2)缺乏战斗力

(3)没有统一的宗教(神)

(4)公共意识不发达

(5)满足现状

(6)轻快,淡薄

(7)执著,不残酷

(8)缺乏坚强的意志和冒险精神

(9)适应外来文化,模仿性强

正当日本人在中日、日俄战争中胜利而自诩为“世界一等国民”时,为使国民好好反省一下,1916年大町桂月编辑出版了论文集《剖析日本人民族性》(共收录了35个人的76篇文章)一书,其中他就如下方面做了指责:

(1)日本人的谎言

(2)贬毁本国的恶习

(3)没有同情心的民族

(4)岛国的根性

(5)小国式人物

(6)产业的缺点

1935年,著名哲学家和迁哲郎发表了《风土》一文,他把地球的风土类型划分为季候风地带、沙漠地带、牧区地带三类,将日本归入季候风类,并因此认为日本人的基本性格应该是包容和忍让。

日本作家坂口安吾于1935年发表了《日本文化私观》一文,其中他剖析了日本人憎恶心太弱的旁观者性格,并指责日本人即使本土的传统被欧美风潮破坏也毫不关心这一共性。另外《世界国民性读本》一书对日本人的国民性做过如下概括:

(1)忠孝义勇

(2)清廉洁白

(3)高雅优美

(4)崇尚祖先

(5)外来文化的同化

(6)热爱自然

(7)喜欢海洋

(8)纯洁

(9)灵活

此书指出的日本人民族性的缺点是:

(1)缺乏公德,注重表面

(2)缺乏雄心壮志、冒险精神和创造精神

(3)没有创造出举世瞩目的辉煌文化

日本人的“背后主义”

1938年,日本学者长谷川如是闲在《日本的性格》、《续日本的性格》中对日本人的优点和缺点做过如下概括:

优点:(1)客观

(2)现实

(3)中庸

(4)俭省

(5)谦虚

(6)平凡

(7)守法

缺点:(1)不谨慎

(2)性急多变

(3)对外界刺激敏感

(4)擅长模仿

西村直次在《日本人及其文化》(1940年)中对日本人的优点概括为8点:

(1)适应性

(2)可动性

(3)包容性

(4)和平性

(5)道德性

(6)协调性

(7)创新性

(8)进取、合作、多产

著名心理学家南博在其名著《日本人的心理》中,从自我主义、幸福感、不幸感、不合理主义与合理主义、精神主义与肉体主义、人际关系等6个方面对日本人的心理进行了阐述,堪称理解日本人的指南针。

1970年,日本评论家山本七平的畅销书《日本人与犹太人》掀起了一股日本人论热。但由于其学术上的独断性和客观性的不足,现在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

西方历史学家会田雄次在《日本人的意识结构》(1970年)中第一次阐明了日本人的“背后主义”。他指出,日本人善于从背后体会感情,即使前面紧闭着,背后也仍然是敞开的。日本人缺乏自我主张和宣传,作为被动型的人即佣工,是很优秀的,但作为雇佣者却力量不足。

土居健郎在日本人论畅销书《撒娇的结构》中指出,日本人有一种类似撒娇式的依赖性格,即使到了不能再撒娇的年龄,也仍然不能摆脱心理上的母子关系。我认为这一点在韩国人和中国人身上也同样存在,只不过程度有别。

东京大学教授、社会人类学者中根千枝在《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中,对上下级关系尤为发达的日本人的性格做了概括,但实际上比起日本人来,韩国人的上下级关系更为明显。

文化人类学者深作光贞也在1971年的《日本文化及日本人论》中指出,日本人“在和睦交心、互助、团结等方面亲密无间地交往”。在这种关系下,越是感情深厚,集体就越团结,事情也就办得越好。

社会学家鹤见和子在《好奇心和日本人》中指出,日本人的好奇心促使日本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引进和吸收了外来宗教和西方的意识形态、制度、文化等。日本人对自身团体外的所有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热衷于海外旅行和外语学习。好奇心构筑了人际关系上的保守性与对外来文化的开放性并存的多重结构。

1972年,心理学者宫城音弥在《日本人是谁?》中阐述了东西日本人因地域差异而导致的性格差异与其地理历史背景。

1973年,民俗学者荒木博之在《日本人的行动方式》中指出了日本人的基本行为方式。对此,他用《畜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模式》做了简要阐释。书中指出:

(1)畜牧为本的基层文化——移动和个人中心的社会——自律性个性中心主义——男性原理

(2)农耕为本的基层文化——定居性农耕的共同体社会——他律性个性主义——女性原理

因此,日本人重视全民一致的统一行动,不以自律性个性为中心,在团体中不存在自我,经常是自我否定、自我批评、集体优先。

1989年,哲学家中村元的《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是从宗教方面入手对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加以观察总结的大作。他从现世主义、容忍大自然的放纵、强调仁爱、宽容性四个方面概括出了“对现实的容忍”;又从不合理倾向、缺乏逻辑思维、直观、情绪化、喜好象征性这几个方面概括出了“重视团体倾向”。

此外,从各个侧面进行分析的有关日本人论的著作和论文还有很多,在此就不多说了。

日本文化是“可耻的”文化

下面再来看一下外国人眼中的日本人民族性。

翻开《外国人的日本人论名著》一书,可以看到从50年代的《日本岛海记》到80年代的《自杀日本史》,共有42篇具有代表性的外国人所写的日本人论。

外国人写的批判日本人的代表著作首先要数留日中国学者戴季陶的《日本论》(1928年)。国民党上层人士戴季陶,作为孙中山的翻译兼秘书曾多次访问日本。

他批评日本的国体只不过是对“万事一系,天壤无穷”的神权的迷信和实为奴隶思想的武士道精神。

他还指出,日本国民性的优点是在吸收世界文明的同时,兼备自我保存、自我发展的能力。而作为缺点,日本人仍然具有卑微的岛国根性和崇拜欧美、藐视中国的倾向。在艺术上,好战精神与优美宁静的心境、精巧细致的形式相结合。其审美意识虽然优雅精致,但并不崇高伟大。在公共道德上,虽然有和平互助的习性,但被功利的商人根性所支配。对于明治维新以来一直藐视中国和韩国的日本人来说,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民族性的指责,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战后的1948年,美国人类文化学者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在日本翻译出版,一时间成为风靡日本的畅销书。因为《菊与刀》是历史上首次由外国人编写的正式的综合性日本人论,受其影响,不久出现了各色各样的日本人论著作。

将日本文化和西方文化视为“羞耻的文化”和“罪恶的文化”,是《菊与刀》一个意义重大的发现。本尼迪克特把日本人的社会行为概括为两大特征。第一,依据明治维新的既定标准,国民在其相应的位置上生存和活动,这是阶层意识的一种反映。第二,在义务体系中,施与受分明,有恩必报。这是本人为义气所下的定义。与之形成对照的是人情,日本人也追求肉体上的享乐,如洗澡、饮食、睡眠。

《菊与刀》突出强调了日本人的双重性格:一方面喜欢菊的高洁,另一方面又有刀一般的残忍。《菊与刀》是迄今为止外国人所写的最优秀的日本人论。当然,由于作者不懂日语,也没有在日本生活的亲身体验,所以日本学术界也曾指出其对资料有误解和缺乏知识等不足之处。

可以与《菊与刀》相提并论的是韩国李御宁写的《日本人的缩小意识》。李御宁的成功之处在于,以往的日本人论以欧美与日本的比较为基础,而他最早从东方人的角度阐述与众不同的日本人论。1982年,该书在日本出版发行并立即成为畅销书,同时还被《朝日新闻》评为“最优秀的日本人论”。李御宁最早发现了日本人的比起夸大事物来更趋向于缩小事物的特性,并从日本人的生活、文学、艺术、事物、物品等方面进行了证实。

当然也有人指责缩小意识虽然符合事实,但李御宁对这种特性心理来源的分析不够充分。

1970年后,出现了很多有关比较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如尾崎茂雄的《美国人和日本人》,宫城音弥的《美国人和日本人》,陈舜臣的《日本人和中国人》,松本一男的《中国人和日本人》等。

值得注意的是,与韩国人和中国人相比,日本人更爱用“与外国人相比,我们日本人怎么怎么样”之类的话,从这一惯用语不难看出日本人的国际文化比较意识,这源于日本人对外来文化的强烈好奇。比较才是日本人改变自己以求得发展的动力吧。

8韩国人的民族性

最初的韩国魂

韩国人论、韩国文化论与日本人论、日本文化论和中国人论、中国文化论相比,多少给人一种不及的感觉。当然,这与韩国的国家规模有很大关系,但如果考虑一下日本的国情,就很难下如此绝对的结论。有关日本人论方面的书籍足有1300余种,有关中国人论方面的书籍也有500余种,但有关韩国人论方面的书籍仅有100种左右。由此也可略窥其内情。在韩国,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才掀起了一场以韩国文化和韩国人的意识结构为基础的国民性研究热。

从19世纪末开始,欧美人和中国人就已非正式地开始了韩国人论的研究。可以说韩国人自身的韩国人论研究实际上是受到外国人的刺激,在与外国的比较中开始的。

谁也不能否认始于日本统治时期的李光洙的韩国人论《民族改造论》,是受到外来刺激而产生的。既然说到李光洙,就不妨再多说几句。实际上因为李光洙是不太光彩的“亲日派”,所以至今韩国社会甚至自称最客观最公平的学术界也仍然避讳对《民族改造论》做出公正评价,这真是令人遗憾至极。

不可思议的是,日本人池原卫的《做好了被揍死的思想准备而写的韩国和韩国人批判》不仅受到了无数读者的喜爱,甚至一度成为畅销书,而李光洙出于悲痛欲绝的爱国心而写成的《民族改造论》却至今仍被人们忽视。在这里不也体现了朝鲜民族互相揭短、互相压制的本性吗?但是无论如何《民族改造论》都不愧为近代韩国人所写的最早和最公正的韩国人论。

直到现在,李光洙所强调的朝鲜民族的本性也没有太大改变。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他所指责的朝鲜民族性格上的缺点:“宽恕别人,且没有生气或报复的想法;广交朋友,且能无心于物质上的利益关系而亲密愉快地交往;注重礼仪,过于自尊,所以不甘人下;淡于物欲,无狠毒之风,有悠闲之味,因此比起商业来,更喜文化艺术,爱好和平;路见不平,拼死相救。”

1965年,文化人类学者崔宰硕在《韩国人的社会性格》中把韩国人的性格总结归纳为五大特征:

(1)家庭主义

(2)官本位主义

(3)上下序列主义

(4)亲疏差别主义

(5)共同体意识

在此之前,虽然不是正式的研究论文,但1963年韩国的代表文人李御宁曾以随笔的形式写过《土地与狂风——这就是韩国人》。该书于1978年在日本被译为《恨的文化论》出版发行,并成为热门话题。迄今这本书仍作为畅销书给韩国人以深刻的影响,因此把它称作“20世纪的韩国人论”也不夸张。

在这本书中,作者把韩国人的心灵之谜“恨”解释为韩国人生存的力量源泉。该书从比较文化论的角度,把韩国与西方、日本加以比较,并通过韩国人的日常生活来观察讨论其性格。作者认为,如果日本文化是紧张的文化,那么韩国文化则是放松的文化,松懈、强硬、不动姿势正是韩国人的性格。

自卑于权威的民族

1971年,心理学家尹泰林在《从意识结构上看韩国人》中,以韩国文化、韩民族的起源、风土人情为出发点,对韩国人的国民性进行了论述:

(1)过分忍耐和以感情为主的思考行为模式

(2)过分执著,保守性强

(3)自卑于权威

(4)注重体面,易陷入形式主义

(5)功利性强,追求现世的思考方式

以系列丛书《韩国人》风靡韩国读书界的著名论客李圭泰的韩国人论令人耳目一新。他的系列专题片从多个角度对韩国人的意识结构进行了描述,称得上是“韩国人性格的百科全书”。其中作者尤为强调的有如下几点:

(1)序列意识

(2)向上意识

(3)我们主义意识

(4)结果意识

(5)过去意识

(6)故乡意识

(7)无时间意识

(8)奢侈倾向

(9)平均意识

(10)同类意识

(11)面子意识

(12)“快快地”主义

韩国国文学者全烈圭曾在《韩国人的心》中对韩国人的心理性格做了如下评述:

(1)家庭观:与崔宰硕的论述一致

(2)女性观:要求传统女性的顺从

(3)夫妻观:在儒教式家庭中的婆媳关系和婆婆的权威

(4)祖先观:崇尚祖先,对自己姓氏的绝对骄傲

(5)教育观:优先孩子的教育

(6)社交观:yes/no分明,社交能力比日本人强

(7)团体观:比起日本人来过于强调个人的主张

(8)劳动观:儒教伦理是劳动欲望的源泉,忠于国家

(9)出世观:官本位主义

(10)饮食意识:喜欢味美的食物,能吃得大汗淋漓

(11)娱乐意识:比起日本人来,喜欢有个性的娱乐

(12)幽默观:性格幽默。幽默的内容以对权威的攻击为主

(13)审美意识:喜欢曲线美和未经雕琢的自然美

教育心理学家金在恩的《韩国人的意识和行为方式》是在设问调查基础上写成的学术报告。他在书中指责说:

对韩国人而言,最重要的是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果是亲密的关系,韩国人就会连对方的私生活都想加以干预。所以,虽然经常对别人评头论足,却极其讨厌自己成为别人的话题。韩国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客观认识不足。韩国人的心灵深处潜藏着权威主义、利己性、无秩序主义等等。

首尔(汉城)大学教授李符永在《现代韩国人的国民性格》一文中列举了韩国人的80条缺点。在此仅挑选其中主要的15条来看一下:

(1)依赖性强

(2)对别人期望过高,一旦事与愿违就讨厌或憎恶别人

(3)性急,无耐性,常说“现在立刻,今天之内,明天之前……”

(4)如果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就转移注意力

(5)缺乏计划性

(6)只顾自己,不顾别人

(7)虚荣心强

(8)看重大而华丽的东西

(9)爱虚夸

(10)不守约

(11)对自己的话不负责

(12)缺乏严密性

(13)过于注重世界第一和名牌

(14)比起书面文件来,更重视口头承诺

(15)比起原理原则来,更注重人情,企图用人情解决所有问题

郑翰泽在《韩国人》中,从70个方面对韩国人的性格进行了论述。在此仅列举主要的几个方面:

(1)家庭主义

(2)依赖心理

(3)自尊心

(4)稳重

(5)乐观

(6)多愁善感

(7)注重外表

(8)尚祖

(9)奢欲

(10)宽容

(11)大义名分

(12)风流

(13)无为徒食(光吃不做)

(14)安贫乐道

(15)忠孝

(16)温顺

(17)保守

(18)爱好和平

(19)直观性强

(20)讲礼貌

从比较文化论的角度对韩日两国文化做出分析的韩国数学家兼文化评论家金容云在《韩国人和日本人》中指出,与日本人的商人、武人气质相反,韩国人具有文人气质。

韩准石在其著述《文的文化与武的文化》中也有类似的论述。最近,梨花女子大学教授崔俊植、韩国航空大学教授崔凤英等少壮派教授以韩国学为基础,掀起了一场新的韩国人国民性研究热。其中崔俊植的《韩国人有文化吗?》一书令人刮目相看:

(1)过于强调“我们”的团体观念

(2)无条件拥护“我们”的集体习惯

(3)对外国人有极强的排他性

(4)缺乏服务精神

(5)缺乏公共道德观念

(6)讲求序列和权威主义

(7)永远信奉巫俗

那么,外国人眼中的韩国国民性又如何呢?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在《朝鲜亡国史略》、《朝鲜灭亡之原因》、《日本并吞朝鲜记》等文章中,对沦落为日本殖民地的朝鲜的普通人的性格做了如下论述:

(1)爱开玩笑

(2)感情起伏波动大而容易生气

(3)讲究形式

(4)爱说空话

(5)内讧和帮派斗争严重

(6)厚颜无耻,性格阴险

(7)贪图安逸

H B 赫尔巴得也在《朝鲜灭亡》中对朝鲜人的性格做过类似的论述。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一直以新闻社特派员身份活跃在韩国的日本记者黑田胜弘在《韩国人是谁》、《韩国人的思维方式》等著述中,通过与日本人进行比较,对韩国人的性格做了详细论述。他还在以自己亲身体验为基础而写的散文中,对韩国人的官本位主义、形式主义、感情丰富等性格做了描述。

此外,从比较文化论的角度写的书还有很多,在此仅列举其中几篇。如:金两基的《辣白菜和咸白菜》、《火炕和榻榻米》、小室植树的《韩国的悲剧》、朴泰赫的《丑陋的韩国人》、古田的《读朝鲜民族》、吴善花的《芥末辣根和辣椒酱》、金文学的《告知韩国人》等。

比较韩国人与中国人、日本人的国民性可以看到,因为同属汉字文化圈,所以在性格上有不少相似之处,其中互不相同的性格是体现其民族特色的重要因素。

同类推荐
  • 古教遗珠 光彩夺目

    古教遗珠 光彩夺目

    玉树地处青藏高原腹地,茫茫昆仑山、巍峨唐古拉、雄奇巴颜喀拉山,苍山雪峰,环绕周边;滔滔通天河、蜿蜒澜沧江,汹涌澎湃,自北南流,哺育大地。境内地域辽阔,草场广袤,山原起伏,地形复杂,江河纵横,资源丰富;雄伟的雪山,美丽的河流,灿烂的阳光,清新的空气,织成五彩斑斓的自然风光图画;尤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藏传佛教文化,散射出夺目的光彩,是全省最具典型性的地方。纵览玉树地区的藏传佛教,主要有以下一些最为突出的特色。玉树地区是青海藏传佛教传播最早、保持古风最多、教派最全的地区。
  • 文明起源:河姆渡遗址(文化之美)

    文明起源:河姆渡遗址(文化之美)

    这里,是华夏文明的起源;这里,坐拥七千年的历史文化;这里,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旅游资源……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在新世纪曙光的映照下,折射出灿烂的光辉和无穷的魅力,也彰显出它顽强的生命力和永不枯竭的活力。
  • 中国古代乐器

    中国古代乐器

    古人认为声音是圣洁的,音乐可以洁净人的思想、灵魂,创作和谐的音乐就是要和谐地使用“八音”,所谓“八音”就是指分别由青铜、石头、陶器、木头、竹子、蚕丝、葫芦和皮革制成的金、石、土、木、竹、丝、匏、革八类乐器。中国古人是按照乐器制作的材质来区分不同的乐器,正是这些看似简单却凝聚了无数古人卓越智慧的乐器,在历史的深处。
  • 幽灵的白色魅影

    幽灵的白色魅影

    几千年来,为何幽灵的传说经久不衰?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幽灵吗?幽灵究竟只是传说,还是存在于人们生活中?《幽灵的白色魅影》带你一起探寻幽灵的行踪,追寻它产生的源头,带给你一个不一样的幽灵世界。
  • 误解的对话:德国汉学家的中国记忆

    误解的对话:德国汉学家的中国记忆

    本书共分三辑:在第一辑中,作者试图从阐释学和当代学术的角度,阐述海外汉学研究的正当性、合法性及其意义,并对民国期间汉学与中国学之互动进行梳理。第二辑主要考察了德国汉学家的中国叙事如何反映明清之变以及晚清民国之变,选取的人物有汤若望、福兰阁以及傅吾康父子。在第三辑中,作者选用了几个具体案例来说明中西互视与互释的重要性,涉及的西方人士既有经典翻译家卫礼贤,也有目前研究不多的白乐日、许理和、罗哲海。在学科分类愈来愈专业化的当今时代,重新审视汉学家们对中国文化的整体研究以及整体观点,会使我们获益匪浅。
热门推荐
  • 畅瀚行月

    畅瀚行月

    江湖风云四起,侠义扭转乾坤。红尘似水柔情,天涯有你相随......江湖尘世路,侠客孤中行。义字当前却,天涯勇者逢。一位侠肝义胆,背负家仇的年轻人初入江湖,结识有缘人......而那面具的背后是猜不透的人心,不经历练难入江湖风云......若喜欢本书,请多多支持!
  • 玉箓济幽判斛仪

    玉箓济幽判斛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黑衣大贤者

    黑衣大贤者

    在圣光教会一家独大的魔法王国里,拥有黑暗魔力的克罗斯在经历了黑暗仪式后,获得了黑魔戒,认识了黑魔导师瓦伦丁,进入魔法学校学习魔法,在神奇的魔法世界里,黑暗魔法一直都是藏在暗处的存在,克罗斯原本打算隐秘的学习黑暗魔法,直到成为一个魔法师,但是行走在黑暗中,难免会黑暗里的东西窥视着,克罗斯在第一学年遭到了来自黑暗里的袭击……。光有其存在的理由,暗亦是如此,力量没有对错,人才是对错的根源。
  • 风暴来临(1920-1929)

    风暴来临(1920-1929)

    中国历史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是国人精神底蕴之所在,是民族长盛不衰之根本。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是每一位中国人所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太子,娘娘又打架啦!

    太子,娘娘又打架啦!

    二十一世纪天才特工一朝穿越,竟成为人人奚落的嫡女,嫁与太子却遭亲父嫌弃。一日在外逍遥,婢女急匆匆赶来,“太子殿下!太子妃她又和人打架了!这有损东宫威严啊!您快去管管!”太子赶到,“谁和你打架?来人,快帮太子妃一起收拾!”转身牵起她的手,“怎么样,手痛不痛,下次把下人带上,别亲自动手了。”众人……--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梦归田缘:进击的小地主(全集)

    梦归田缘:进击的小地主(全集)

    叶箐箐魂穿到古代农家,倚靠空间灵水,带领一家人逐渐过上温饱日子。与裴闰之客套往来,叶箐箐买房过冬、扩大摊子、雇佣工人,成长的路上有裴闰之陪伴。受困后求助男主表白感情,终成眷属。
  • 无尽沉沦

    无尽沉沦

    地球的表面出现了九个巨坑,有人从其中挖出了一口石棺,里面躺着九具衣冠整洁的干尸。一棺九尸,开启了人类最黑暗的末日纪元。红颜薄命,英雄气短。荒唐年代,无尽沉沦。
  • 苍穹十二灵

    苍穹十二灵

    苍穹初始,混沌虚无,孤老山中生有一棵先天灵藤。十二元灵寄生其中,创造元灵觉醒,毁灭灵藤,打落元灵化作世灵脉。天地生,阴阳现,百族孕育,沧桑巨变,沧海桑田。先天灵脉相继觉醒,开启一场轮回争斗…决定世界的未来,是毁灭还是新生…
  • 就算繁华落尽依旧爱你

    就算繁华落尽依旧爱你

    当死神遇到可软萌可高冷的少女,孤寂了千年的心又一次活跃起来。收灵体修禁寺,本以为是他的职责,却没想到是为了她。前世今生,若是错过,一次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