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80000000005

第5章 同人杂志“精神之团结”

谈论作为一代名刊的《新青年》,首先必须将其置于晚清以降的报刊大潮中,方能理解其成败得失。不仅是主编陈独秀,几乎所有主要作者,在介入《新青年》事业之前,都曾参与报刊这一新生的文化事业,并多有历练。广为人知的,如陈独秀办《安徽俗话报》、蔡元培办《警钟日报》、吴稚晖办《新世界》、章士钊办《甲寅》、钱玄同办《教育今语杂志》、马君武协办《新民丛报》,高一涵编《民彝》、李大钊编《言治》、胡适编《竞业旬报》、刘叔雅编《民立报》、吴虞编《蜀报》,以及谢无量任《京报》主笔、苏曼殊兼《太平洋报》笔政、刘半农为《小说界》撰稿、周氏兄弟为《河南》、《浙江潮》、《女子世界》等撰稿并积极筹备《新生》杂志。周策纵曾提醒我们注意,“《新青年》是在中国近代第一份中文刊物出现整整一百年后创刊的”参阅周策纵著、周子平等译:《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第59页。所谓百年,是从1815年于南洋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说起。,言下之意是必须关注晚清的办报热潮。这个提醒无疑是必要的,尤其对于刻意拔高《新青年》在报刊史上意义的流行思路,更有反拨作用。可我更愿意指出,中国知识者大量介入新兴的报刊事业,是戊戌变法前后方才开始的。《新青年》的作者群及编辑思路,与《清议报》、《新民丛报》、《民报》、《甲寅》等清末民初著名报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就是说,陈独秀等人所开创的事业,并不是建基于一张“可画最新最美图画”的白纸,而是在已经纵横交错的草图上删繁就简、添光加彩。如果承认这一点,我们努力寻觅的,便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编辑技巧,而是陈独秀们如何修正前人的脚步,以便更有效地使用此一“传播文明之利器”。

清末民初迅速崛起的报刊,已经大致形成商业报刊、机关刊物、同人杂志三足鼎立的局面。不同的运作模式,既根基于相左的文化理念,也显示不同的编辑风格。注重商业利益的《申报》、《东方杂志》等,一般来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立论力求“平正通达”;代表学会、团体或政党立场的《新民丛报》、《民报》等,横空出世,旗帜鲜明,但容易陷于“党同伐异”;至于晚清数量极多的同人杂志,既追求趣味相投,又不愿结党营私,好处是目光远大,胸襟开阔,但有一致命弱点,那便是缺乏稳定的财政支持,且作者圈子太小,稍有变故,当即“人亡政息”。

陈独秀之创办《新青年》,虽然背靠群益书社,有一定的财政支持据汪原放《回忆亚东图书馆》(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年)称,群益书社每月提供编辑费及稿费二百元(32页)。,但走的是同人杂志的路子,主要以文化理想而非丰厚稿酬来聚集作者。前三卷的《投稿简章》规定,稿酬每千字2—5元,这在约略同期的书刊中,属于中等水平参见拙著《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76—8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四卷开始,方才取消所有稿酬,改由同人自撰。四卷三号的《新青年》上,赫然印着《本志编辑部启事》:

本志自第四卷一号起,投稿章程,业已取消。所有撰译,悉由编辑部同人,公同担任,不另购稿。《本志编辑部启事》,《新青年》4卷3号,1918年3月。

这固然表明杂志对于自家能力的极端自信,更凸显同人做事谋义不谋利的情怀。

晚清以降,不乏具有如此高尚情怀的读书人,只是同人之间,难得有持之以恒的精诚合作。《新青年》的成功,很大程度得益于大批第一流知识者的积极参与。在吸纳人才方面,主编陈独秀有其独得之秘。前期的利用《甲寅》旧友,后期的依赖北大同事,都是显而易见的高招。以至日后谈论《新青年》,单是罗列作者名单,便足以让人心头一振。

《新青年》乃陈独秀独力创办的杂志,第二、三卷的封面甚至标明“陈独秀先生主撰”;但《新青年》从来不是个人刊物,始终依赖众多同道的支持。1915年9月15日创办的《青年杂志》,草创之初,带有明显的《甲寅》印记,自家面目并不突出。经过短暂休刊,调整了编辑方针并改名为《新青年》,方才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二卷一号的《新青年》上,有两则通告,第一则是:

自第二卷起,欲益加策励,勉副读者诸君属望,因更名为《新青年》。且得当代名流之助,如温宗尧、吴敬恒、张继、马君武、胡适、苏曼殊诸君,允许关于青年文字,皆由本志发表。嗣后内容,当较前尤有精彩。此不独本志之私幸,亦读者诸君文字之缘也。《通告》,《新青年》2卷1号,1916年9月。

聪明绝顶的陈独秀,将因刊名雷同而不得不重起炉灶这一不利因素,说成是因应读者要求而改名,且由此引申出新旧青年如何具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参见陈独秀《新青年》一文,刊《新青年》2卷1号,1916年9月。,刻意制造杂志的“全新”面貌。此举不但博得当年读者的极大好感,也图四陈独秀手书《自传》让后世的史家马失前蹄萧超然《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称“陈独秀应读者的希望,更名为《新青年》,添加一个‘新’字,以与其鼓吹新思想、新文化的内容名实相符”(38页),属于想当然的猜想。事情的缘起是,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曾写信给群益书社,指责《青年杂志》与他们创刊于1901年的《上海青年》(周刊)雷同,陈子寿商得陈独秀同意,从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参见汪原放《回忆亚东图书馆》32—33页)。。

此“通告”开列的撰稿人名单,仅限于第二卷新加盟者,第一卷就有出色表现的高一涵、易白沙、高语罕、刘叔雅、谢无量等不在此列。预告即将出场的“当代名流”中,除张继落空外,其他各位均不曾食言。倒是当初没有预告,但在第二卷中渐露峥嵘的李大钊、刘半农、杨昌济、陶履恭、吴虞等,给人意外的惊喜。稍稍排列,不难发现,到第二卷结束时,日后名扬四海的《新青年》,其作者队伍已基本成型。

至于后人记忆中英才辈出的《新青年》作者群,尚未出场的,基本上是北大教授。1936年上海亚东图书馆重印《新青年》前七卷,其《重印〈新青年〉杂志通启》,开列了一大串值得夸耀的作者:

如胡适、周作人、吴稚晖、鲁迅、钱玄同、陈独秀、刘半农、苏曼殊、蔡元培、沈尹默、任鸿隽、唐俟、马君武、陈大齐、顾孟余、陶孟和、马寅初等。

这自然是按书店老板的眼光来编排,有许多策略性考虑。以第二卷方才加盟的胡适打头,可见其时胡氏声望之高;将创始人陈独秀夹在中间,则是因陈氏正服刑狱中,不好过分宣扬。至于“唐俟”乃周树人的另一笔名,不该与“鲁迅”重复,尚属小错;曾轮流主编的六君子中,竟然遗漏了李大钊和高一涵二位,实在不可饶恕。即便如此,一个杂志,能开列如此壮观的作者队伍,还是令后人歆羡不已。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日后真的成为“当代名流”的作者,是如何在恰当的时机恰当的地点“粉墨登场”的。第一卷的作者,多与主编陈独秀有密切的个人交往;第二卷开始突破皖籍为主的局面,但仍以原《甲寅》、《中华新报》的编辑和作者为骨干参见陈万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6页、11—12页。。第三卷起,作者队伍迅速扩张,改为以北京大学教员为主体。此中关键,在陈独秀应聘出任北大文科学长,以及《新青年》编辑部从上海迁到北京。

作为同人杂志,《新青年》之所以敢于公开声明“不另购稿”,因其背靠当时的最高学府“国立北京大学”。第三至七卷的《新青年》,绝大部分稿件出自北大师生之手。至于编务,也不再由陈独秀独力承担。第六卷的《新青年》,甚至成立了由北大教授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尹默六人组成的编委会,实行轮流主编参见《新青年》6卷1号(1919年1月)的“第六卷分期编辑表”。 。

比起晚清执思想界牛耳的《新民丛报》、《民报》等,《新青年》的特异之处,在于其以北京大学为依托,因而获得丰厚的学术资源。创刊号上刊载的《社告》称:“本志之作,盖欲与青年诸君商榷将来所以修身治国之道”;“本志于各国事情学术思潮尽心灌输”;“本志执笔诸君,皆一时名彦”《社告》,《青年杂志》1卷1号,1915年9月。,以上三点承诺,在其与北大文科携手后,变得轻而易举。晚清的新学之士,提及开通民智,总是首推报馆与学校。二者同为“教育人才之道”、“传播文明”之“利器”参见郑观应《盛世危言·学校上》(《郑观应集》上册247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及梁启超《自由书·传播文明三利器》(《饮冰室合集·专集》第二册41页,上海:中华书局,1936)。,却因体制及利益不同,无法珠联璧合。蔡元培之礼聘陈独秀与北大教授之参加《新青年》,乃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大事。正是这一校一刊的完美结合,使新文化运动得以迅速展开。

以北大教授为主体的《新青年》同人,是个有共同理想、但又倾向于自由表述的松散团体。谈论报刊与大学的合作,有一点必须注意——《新青年》从来不是“北大校刊”。六卷二号的《新青年》上,有一则重要启事:

近来外面的人往往把《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混为一谈,因此发生种种无谓的谣言。现在我们特别声明:《新青年》编辑和做文章的人虽然有几个在大学做教员,但是这个杂志完全是私人的组织,我们的议论完全归我们自己负责。和北京大学毫不相干。此布。《〈新青年〉编辑部启事》,《新青年》6卷2号,1919年2月。

如此辩解,并非“此地无银三百两”。有针对保守派的猛烈攻击,希望减轻校方压力的策略性考虑;但更深层的原因,恐怕还在于坚持以“杂志”为中心,不想依附其他任何势力。

同是从事报刊事业,清末主要以学会、社团、政党等为中心,基本将其作为宣传工具来利用;民初情况有所改变,出版机构的民间化、新式学堂的蓬勃发展,再加上接纳新文化的“读者群”日渐壮大,使得像《新青年》这样运作成功的报刊,除了社会影响巨大,本身还可以赢利《青年杂志》初创时只发行一千份,改刊后印数上升,最多时月销一万五六千本,参见汪原放《回忆亚东图书馆》32页。。因此,众多洁身自好、独立于政治集团之外的自由知识者,借报刊为媒介,集合同道,共同发言,形成某种“以杂志为中心”的知识群体参见李宪瑜《〈新青年〉研究》的《绪论》第二节。。

到了这一步,“同人杂志”已超越一般意义上的大众传媒,而兼及社会团体的动员与组织功能。世人心目中的“《新青年》同人”,已经不仅仅是某一杂志的作者群,而是带有明显政治倾向的“文化团体”。看看1921年初因杂志是否迁回北京所引发的争论中,《新青年》同人如何反对分裂,唯恐“破坏《新青年》精神之团结”参见《关于〈新青年〉问题的几封信》,见张静庐辑《中国现代出版史料》甲编7—16页,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可见此群体内部的凝聚力。

一旦成为“团体”或“准团体”,杂志的个人色彩以及主编的控制能力,必然明显下降。《新青年》前三卷各号的头条,均为陈独秀所撰;从第四卷开始,陈独秀的文章不再天然地独占鳌头。之所以由“陈独秀先生主撰”变成诸同人“共同编辑”,主要不是因文科学长太忙,而是作者群迅速扩大的结果。对于办刊者来说,面临两难的局面:广招天下豪杰,固然有利于壮大声势;可众多“当代名流”集合于此,又不可避免会削弱主编的权威。据周作人日记,1919年10月5日,《新青年》同人在胡适家聚会,商讨编辑事宜,结论是:“自七卷始,由仲甫一人编辑。”《周作人日记》中册52页,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年。尽管真正实行轮流主编的只有第六卷,但只要杂志还在北京,陈独秀必定受制于同人,无法像当初“主撰”时那样特立独行。之所以将《新青年》移回上海,有北京舆论环境恶化的原因,但也与陈独秀在京时被同人感情捆住手脚,无法实施改革方案有关。

与北大文科的联手,既是《新青年》获得巨大成功的保证,也是其维持思想文化革新路向的前提。重归上海后的《新青年》,脱离了北大同人的制约,成为提倡社会主义的政治刊物。1920年9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八卷一号,被改组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与群益书社脱离关系,另组“新青年社”办理编辑、印刷和发行事务。不久,陈独秀南下广州,将《新青年》委托给与北京诸同人“素不相识”的陈望道来主编,这更激怒了胡适等胡适是这样陈述为何必须将《新青年》迁回北京:“《新青年》在北京编辑或可以多逼迫北京同人做点文章。否则独秀在上海时尚不易催稿,何况此时在素不相识的人的手里呢?”(《关于〈新青年〉问题的几封信》,见《中国现代出版史料》甲编9页)后一句明显带有怨气,“素不相识”四字值得关注——可以体会到此次分裂中的“个人意气”成分。因此前陈独秀给李大钊、钱玄同、胡适等《新青年》同人的信中,通告他们:“望道先生已移住编辑部,以后来稿请寄编辑部陈望道先生收不误”(参见《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116页,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除了压在纸背的个人意气之争,第八、九卷的编辑方针确实与此前大相径庭,难怪北京诸同人要紧急商议。比如,八卷一至六号以及九卷三号连续编发的“俄罗斯研究”,集中介绍苏俄的政治、经济、社会教育、女性地位等,共收文35篇。胡适抱怨“今《新青年》差不多成了Soviet Russia的汉译本”参见《关于〈新青年〉问题的几封信》,见张静庐辑《中国现代出版史料》甲编10页。,有“道不同不相与谋”的意味;可如此明显的党派意识,确实有违“同人杂志”宗旨当年在北大讲授新闻学的徐宝璜,在其代表作《新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部,1919年)中,特别强调:“若仅代表一人或一党之意思,则机关报耳,不足云代表舆论也。新闻纸亦社会产品之一种,故亦受社会之支配。如愿为机关报,而显然发表与国民舆论相反的言论,则必不见重于社会,而失其本有之势力。”徐虽被蔡元培聘为北大文科教授兼校长室秘书,与《新青年》同人并无密切合作,但这段话有助于了解胡适等人的立场。。此前的《新青年》,也曾提倡“马克思学说”,或者鼓吹“劳工神圣”,可始终将其局限在思想文化层面。而且,作为整体的杂志,各种主义兼容并包。而今,“众声喧哗”转为“一枝独秀”,独立知识分子的思考,被坚定的政党立场所取代,《新青年》因而面目全非。

作为一本曾在中国思想文化界独领风骚的杂志,《新青年》完全有权利适应时代需要,及时调转方向,以便继续保持其“新锐地位”。问题在于,《新青年》的这一转向,逐渐失去“同人杂志”的特色。八、九两卷的《新青年》中,虽继续刊发胡适、鲁迅、周作人、刘半农以及后起的陈衡哲、俞平伯等人作品,但属于不太要紧的诗文及小说;唱主角的,已变成周佛海、陈公博、李季、李达等左派论述,以及有关苏俄文件的译介。即便如此,由于胡适等人作品的存在,第八、九卷的《新青年》,依然具有“统一战线”的表面形式,可以算作此前事业的延续。至于1923—1926年间陆续刊行的季刊或不定期《新青年》,作为中共机关刊物,着力介绍列宁和斯大林著作,自有其价值;但已经与此前的“同人杂志”切断最后一丝联系,应另立门户加以论述马列著作编译局主编的《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第一集从另一角度立论,批评出版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第九卷《新青年》“也还没有完全消除这个统一战线性质的某些较微弱的痕迹”,一直要到改成季刊后,《新青年》方才“成了纯粹以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为目的的刊物”(29页)。。

假如以“同人杂志”来衡量陈万雄称《新青年》第一卷为“同仁杂志时期”(见《五四新文化的源流》第一章第一节),李宪瑜将《新青年》四至六卷命名为“北京大学的同人杂志”(见《新青年研究》第三章),我则倾向于将一至九卷的《新青年》全都作为“同人杂志”来分析。,在正式出版的九卷五十四期《新青年》中,依其基本面貌,约略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以主编陈独秀1917年春的北上与1920年春的南下为界标。因编辑出版的相对滞后,体现在杂志面貌上的变化,稍有延宕。大致而言,在上海编辑的最初两卷,主要从事社会批评,已锋芒毕露,声名远扬。最后两卷着力宣传社会主义,倾向于实际政治活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颇有关联。中间五卷在北京编辑,致力于思想改造与文学革命,更能代表北京大学诸同人的趣味与追求。

同类推荐
  • 重生佞臣

    重生佞臣

    厉尽磨难,凤凰涅槃重生,奸佞之臣兴亡史。
  • 魏武王朝

    魏武王朝

    描述汉末三国曹魏集团的崛起,以及曹操的修炼成长过程。
  • 大唐您好

    大唐您好

    新书《高武足球》已经上架,喜欢的体育的朋友可以收藏一下,谢谢????第一卷李愔带着不靠谱的娱乐系统穿越了成了皇六子,有系统、有个好爹这样的人生猪都可以飞,李愔也确实在飞。第二卷李愔落水失忆了,“莫有”系统、“莫有”好爹,李愔继续在飞,奋斗的心比拼爹更重要。第三卷当然要征吐蕃踏高丽,身为大唐男儿不征服四方,岂不可耻?本文是一篇非常老实不博眼球的穿越文,希望你能喜欢。
  • 宋奴

    宋奴

    一个受到墨刑被永世为奴的阿全如何在风雨飘扬的北宋末年力挽狂澜……靖康耻又如何?四周强敌有何惧?“踏碎江山,吾将铸就盛世大宋!”——阿全
  • 战国终结者

    战国终结者

    “上次你说你叫啥来着?”“赵信。”“你跟我回咸阳,管吃管住管妞!”“去秦国搞毛?”“灭了六国呗!”“那你,我该怎么称呼?”“叫我阿政。我罩着你。”“可以,很溜。”……邯郸少年菊花信跟着基友阿政去了秦国。历史从而改写。当然,秦始皇还是那个秦始皇。“大秦却绝不可以二世而亡!”赵信发誓道。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小强最牛

    小强最牛

    霉运不断的白小强,也开始转运了。从飞机上坠落的他被闲的无聊的菩提老祖给救了,就是那个教孙悟空神技的菩提老祖。小强得老祖真传“地狱十八变”和鸿蒙紫气,从此脱胎换骨,倾倒绝代红颜,踏上无上仙道……
  • 燃情二婚:墨少命里缺我

    燃情二婚:墨少命里缺我

    在北城谁不知道墨司岑是炙手可热的钻石矜贵,是无数少女心想嫁的如意郎君。偏偏,他就要了一个被人唾弃的‘二手货’。记者采访:“墨先生,是什么愿意让你选择楚小姐呢?”墨先生先是秀出脖子的吻痕,则是高深莫测道:大概是,我喜欢她生龙活虎的样子。而此刻躺在床上的女人已经酸软的不能动,听见男人流里流气的话,发誓今晚让他睡书房。不,是睡一个月的书房!宠文,男主带女主灭渣男虐小三斗小妈~--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脉学阐微

    脉学阐微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奉使安南水程

    奉使安南水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海底探寻(走进科学)

    海底探寻(走进科学)

    本文主要内容为海底“浓烟”之谜、海洋中的淡水河、使人失踪的岛、海水是怎样形成的、珊瑚岛是如何形成的、海洋巨蟒是什么动物等。
  • 深庭晚照(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深庭晚照(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爱因青涩而美好

    爱因青涩而美好

    放弃了,大多过后心生后悔,会骤然觉得很多话还没有向对方说明白,会觉得自己伤害了对方,会觉得对方越来越好,失去了才知道珍惜,而执着地想回到从前。于是,因此陷入无尽的思念之苦,其实,既然放弃,就有当时应该放弃的理由,如果再回到从前,未必会真正珍惜,仍会不胜其烦而决意放弃,大凡放弃,就是因为这种爱的根基已不牢固,所以不必思念总在放弃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