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50900000010

第10章 神思的几个特点

神思,就是神化之思、入神之思、神来之思。神思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当神思用来指称文学家、艺术家的心理动作,其中突出的含义是创造性想象,如刘勰所说的“神思方运,万途竞萌”;当神思用来指称文学家艺术家的思维状态,它的含义主要体现为兴会或灵感,刘宋时期宗炳《画山水序》中有“峰岫峣嶷,云林森渺,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之句,其中的神思就是指称画家的艺术思维状态。

神思用来指称艺术创作中的心理动作,其基本内容围绕着主体与对象即心与物的关系;神思的过程,就是处理心物关系的过程。刘勰说:“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在这种关系中,神思论既肯定心对于物的依赖,更强调心的主动性、心的创造性。东晋诗人孙绰,写过一篇《游天台山赋》,在序中说,天台山“所立冥奥,其路幽迥”,“举世罕能登陟”,他既然不能登上山顶,就转而靠想象——“非夫远寄冥搜,笃信通神者,何肯遥想而存之。余所以驰神运思,昼咏宵兴,俯仰之间,若已再升者也”。这里的“驰神运思”,就是主体集中心力去完成一种心理动作,也就是艺术思维过程的一种心理动作。

神思作为心理动作有三重特性。第一,是超时空性。文艺家描写、表现的时空范围,既可以上溯远古洪荒也可以遥想未来世界,既可以远达太空外星也可以近在一室之内。《文赋》说:“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文心雕龙·神思》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文镜秘府论·论文意》说:“凡属文之人,常须作虑。凝心天海之外,用思元气之前。”神思的第一个特点是“远”,这个“远”,既是指空间距离,也指时间间隔。他们所说的“神”,包括了视觉、听觉、触觉……主体驰神运思,在他所有的感觉、知觉范围,在“声”、“色”等各个方面。《庄子》的文章就善于驰骋想象,它的第一篇是《逍遥游》,开头写道: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这岂不是万里无阂、亿载相通吗!《庄子》说,神人“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这可以借来作为对神思的一种描述,神思也就是逍遥游。《庄子》给后世文学家的创作思维垂示了典范。李白的《大鹏赋》说:“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南华老仙(指庄子)发天机于漆园,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李白从庄子学习了神游。他写天姥、写蜀道,都是倚仗着神思。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说:“庄子之文,以无为有;《战国策》之文,以曲作直,东坡平生熟此二书,故其为文,横说竖说,惟意所到,俊辨痛快,无复滞碍。”苏轼从庄子学习了以无为有、唯意所到,他的《赤壁赋》并非纪实,湖北黄冈的赤壁矶,不过是一座山丘,哪里有什么“断岸千尺”,哪里有什么状如虎豹、虬龙的“巉岩”?诗评家说苏轼是学《庄》、《骚》文法,“如乘云御风而立乎九霄之上”。王世贞《读庄子》说:“凡庄子之为文,宏放驰逐,纵而不可羁。”王世贞从庄子学习了宏放驰逐,所谓“不可羁”者,就是艺术想象。他们所取于庄子的,都是神思,都是发挥神思的超时空的长处。

为什么文学家能够超时空呢?就因为主体运用想象力去主动召唤物象。想象是对记忆表象的加工,包括对原有经验的转移和重新组合、粘连,把事物的某种或某些特性加以突出夸张。英国学者李斯托威尔说:“‘创造性的想象’,由于它把从先前经验中所获得的心灵意象彻底地加以修正、变化和重新组合,所以一般说来,它不同于‘再现的想象’,或者通常的记忆。虽然这种不同只不过是程度上的差别而已。创造性想象的活动,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理智的想象’,为追求纯粹知识的没有利害感的愿望所决定;‘实践的想象’,为指导实践行为的自然的利害感所决定;最后,‘审美的想象’,为支配创造性艺术家的心灵的那种感情和情绪所决定。”神思显然主要属于审美的想象。虽然哲学、科学和各种社会实践都需要想象,但想象对文学艺术确实格外重要。波德莱尔把艺术家称为“想象力和精神最珍贵的能力的热情的代表”,他说:“我认为,对一个艺术家来说,不相信想象力,蔑视宏伟的东西,喜爱并专门从事一种技艺,这是他的堕落的主要原因。”想象使主体得以把握他无法直接了解的东西。宗炳《画山水序》说:“神本无端,栖形感类,理入影迹,诚能妙写,亦诚尽矣。”“栖形感类,理入影迹”,就是画家对象化于山水之中,所以就能够“妙写”。把想象作为文学家艺术家首要的、基本的思维能力,承认文艺家有权突破时空限制而驰神运思,这是中国古代神思论对文艺创作思维研究的贡献。

神思作为心理动作的第二层涵义,是虚构性。神思之神,在于它能够“规矩虚位,刻镂无形”,化虚为实,也就是《文赋》说的“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明代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评论苏轼的《武王论》,说“通篇将无作有,转展不穷”。宋代楼昉编的《崇古文诀》说,韩愈的《毛颖传》“笔事收拾得尽善,将无作有”。《毛颖传》把写字用的毛笔假拟为一个人物,写成一篇文章,实际上是一篇小说。小说比诗歌更加需要虚构。虚构,是艺术思维的品性与特长,是它的优势所在。在文学家、艺术家的思维中,原来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是自然、社会生活或人的心理状态的映象。这类映象出现于主体脑海里,就是再造性想象,这些只是他创作的原材料。一个作家、一个画家、一个音乐家,都需要很强的形象记忆能力、再造想象能力,他的原料仓库越是充实,创作的基础就越是雄厚。但是,仅此还不够,创作主体还要把这些映象改造制作、冶炼熔铸,塑造出艺术形象,艺术想象主要应该是创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需要更强的思维能力,科学思维对原料进行加工依靠的是抽象力,文学家、艺术家创造艺术形象既要概括性,又要具象性,靠的是艺术想象。艺术想象用虚构的形象来概括原始映象。清代初期的著名画家、诗人方士庶《天慵庵随笔》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宗白华认为:“中国绘画的整个精粹在这几句话里。”炼金成液,蹈虚揖影,就是再造出崭新的、生动的形象,用艺术的具象来概括深广的内容。清代恽南田题唐洁庵的画说:“谛视斯境,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洁庵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其意象在六合之表,荣落在四时之外。将以尻轮神马,御泠风以游无穷。真所谓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尘垢秕糠,绰约冰雪。时俗龌龊,又何能知洁庵游心之所在哉!”“灵想”也就是神思,杰出的文艺作品里,从细节到整体,都非现实世界所本有,而是作者神思之独造。艺术想象之高于生活现象、高于再造想象,就是因为有文艺家心灵的参与,赋予了形象以意义,主体对象化带来了对象的主体化、人化、心灵化。

神思作为心理动作的第三层涵义,是强烈的情绪性,这是科学思维通常不会具有的。刘勰说,神思运作之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艺术家登山观海与科学家有不一样的心理状态。北宋画家郭熙论山的画法说:“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看此画令人起此心,如将真即其处,此画之意外妙也。”他带着真挚的情感看山、画山,所以作品才有感染力。苏轼多次写诗赞美他的画,说是“玉堂昼掩春日闲,中有郭熙画春山。鸣鸠乳燕初睡起,白波青嶂非人间”。

文艺家的创作思维达到高潮,他的情绪同时也出现高潮。情绪是艺术想象的动力,是神思的动力,古今论者对此说得很多,但是,人们侧重的多是与想象的内容相关的情绪,多是与对社会生活评价相关的情绪。至于由艺术想象的效率和质量而派生出来的情绪,与主体对艺术形式的琢磨相关的情绪,人们则往往忽视了。当创作者文思受阻时,他会焦急、烦愁,这焦急、烦愁迫使他竭尽全力寻求最好的传达方式。苏辙的孙子苏籀《栾城遗言》记载:“先生(苏轼)尝谓刘景文与先子(指苏籀的父亲苏迟)曰,某生平无快意事,唯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苏轼屡遭贬谪,生活在困窘危苦之中,他的快乐是自如地驾驭语言文字,自如地驾驭格律规范,在写作中实现自我肯定的快乐。苏轼本人在《自评文》中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这里没有直接说到快乐,其愉悦得意之情则流荡于字里行间。以上,无论是焦虑还是快意,都属于文艺创作的工作情绪,是神思的构成成分。

中国古典诗学与“神”密切相关的理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就创作主体的心理而言,指作家、艺术家进入高峰状态,并因此而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二是就表现对象而言,神思是指其超乎外表的精神性的特征得以呈现;三是就文本而言,神思是指其独特而生动的审美品质。这三者在古代文论中分别在神思论、传神论和神韵论中得到阐述。从孔融《荐祢衡表》的“思若有神”,到《文心雕龙·神思》,都是讲创作心理。从顾恺之《论画》的“以形写神”和“传神写照”,《南齐书·文学传论》的“属文之道,事出神思”,宋代韩拙《山水纯全集》的“凡未操笔,当凝神着思,豫在目前。所以意在笔先,然后以格法推之,可谓得之于心,应之于手也”,到《水浒》评点中“真是传神写照妙手”和脂砚斋所说“《石头记》传神摹影”,都是讲从对象的外在形貌透视出其内在质性,并且将其表现出来。“神”和“韵”结合在一起,被用来品赞绘画和书法作品,如谢赫《古画品录》讲到“神韵气力”,后来被用于品赞诗歌和散文,如胡应麟《诗薮》称盛唐诗“神韵轩举”,直到清代发展出神韵说。所以,下面再分别对传神论和神韵论作简单介绍。

传神论,原来出于六朝的画论。《世说新语·巧艺》称,顾恺之“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传神是顾恺之的美学追求。宋代陈郁《藏一话腴》说:“写形不难,写心惟难……夫写屈原之形而肖矣,倘不能笔其行吟泽畔、怀忠不平之意,亦非灵均。写少陵之貌而是矣,倘不能笔其风骚冲淡之趣,忠义杰特之气,峻洁葆丽之姿,奇僻赡博之学,离寓放旷之怀,亦非浣花翁。盖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宋代邓椿《画继》则说,画家所以能曲尽万物之态者,“止一法耳。一者何也?曰,传神而已矣。世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此若虚(郭若虚)深鄙众工,谓虽曰画而非画者,盖止能传其形,不能传其神也”。止于传形,只配叫做画工、画匠,能够传神才是画家。山水诗和山水散文也要求传神。李贽将传神论引入小说评论,他谈《世说新语》和《类林》道:“今观二书……传神写照于阿堵之中,目睛既点,则其人凛凛自有生气;益三毛,更觉有神,且与其不可传者而传之。”“益三毛”就是颊上添毫,是指抓取特别的细节,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传达人物的风度、情态。《世说新语》里记述,顾恺之画裴叔则,在脸颊上添了三根毛,人问他为什么要添加,他回答:“裴楷俊朗有识具,正此是其识具。”看画的人仔细观赏,觉得“益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文学家、艺术家能从很细微的地方抓取对象的特点。中国的各类艺术,一般来说,不愿意精细、全面地追摹对象的外部形貌,而都是着力于其精神性特征。美国的苏珊·布什在她的博士论文中阐释中国画的传神论说:“艺术呈现了视觉世界可信的形象;这种形象为一颗杰出的人的心灵所渗透时,能够比未加解释的自然更加真实。”她的这一体会很敏锐也很深刻,传神是有普遍性的审美原则。

神韵论是清代王士禛所提倡的一种诗论,但其渊源却可以上溯到很早。“神”开始本来多用于评画,“韵”则多用于论音。宋代范温《潜溪诗眼》说:“有余意之谓韵”,“测之而益深,究之而益来,其是之谓矣”。最先把神韵作为评价诗歌的基本标准的是明代的胡应麟,他的《诗薮》说:“古人之作,往往神韵超然,绝去斧凿”,诗“惟以神韵为主”。“诗之筋骨,犹木之根干也;肌肉,犹枝叶也;色泽神韵,犹花蕊也。筋骨立于中,肌肉荣于外,色泽神韵充溢其间,而后诗之美善备,犹木之根干苍然,枝叶蔚然,花蕊烂然,而后木之生意完。”与之同时的陆时雍在《诗境总论》中也谈及神韵:“诗之佳,拂拂如风,洋洋如水,一往神韵行乎其间。”王士禛说的神韵,有专门指向,他在唐诗中宗尚王维等人,而不取李杜。他的《池北偶谈》由孔文谷之语而议论道:“诗以达性,然须清远为尚。薛西原论诗独取谢康乐、王摩诘、孟浩然、韦应物……总其妙在神韵矣。神韵二字,予向论诗首为学人拈出,不知先见于此。”作为诗学概念的神韵,不能如此狭窄。钱锺书指出:“神韵非诗品中之一品,而为各品之恰到好处,至善尽美。”神韵概念的提出,表明人们不满足艺术作品只是真实、准确地反映对象,而要求艺术形象体现活力、灌注生气,给欣赏者持续、稳定的美感享受。

思考题

1.神思论表明古人对艺术思维的特性有怎样的认识?

2.神思作为心理动作和作为思维状态分别有怎样的含义?

§§第四讲 顿悟与渐悟

同类推荐
  • 求用·求美·求在:夏丏尊语文教育思想论

    求用·求美·求在:夏丏尊语文教育思想论

    本书在现代课程论、教学论视野下,结合现代语文教育史,从语文教育本体思考、语文课程思想、教材编制思想、阅读教育思想、写作教育思想、语文测评思想、形式美学思想这七个方面,系统、深入地梳理了民国时期的语文教育大家夏丏尊先生的思想,其对夏丐尊语文教育本体思想的阐发和表述,关于其阅读教育、写作教育思想中“为什么读”“为什么写”等方面的梳理与论述尤其具有创新性。
  • 说东道西

    说东道西

    本书中收录了鲁迅、周作人,林语堂等大家的散杂文。他们以"世界民"自居的全球意识,站在平等、独立的角度,体现了他们爱的博大情怀。同时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幽默感,这些幽默包孕着慈爱与温馨,包含着苦涩,这样的幽默,丰厚而不轻飘,既耐品位,又引人深思!
  • 陌生的朋友

    陌生的朋友

    本书收录的作品主要包括:陌生的朋友、抠字眼的小女孩、顺手帮一把、千年古参、上边有人、考验爱情、我的群主,我的“群”、你追我涨、年度最佳慈善家、笔记本上的秘密等。
  • 国色重庆

    国色重庆

    你是一个到处散落和播种神话的城市,巴山夜雨下的每一个传说,都可以令世人绝唱千载;巫山神女的艳羡与爱怨,只是其中一个关于人性与爱情如何得以充分张扬的美丽传说而已。你是一个可以怎么夸张都不为过的城市,长江和嘉陵江在你的脚下永不停歇地奔腾,铸造出你刚强的灵性和独特的气质。大山架构的骨骼和江水连结的血脉,支撑的是一个天地人和又充满鲜活生命的世界。而这自然容貌只是这个鲜活生命的部分躯体的展现。
  • 网络文学透视与备忘

    网络文学透视与备忘

    本书立足于网络创作现实,对网络文学的表现形式、审美特征,及其与时代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对少数民族网络写作、网络类型小说的文本价值,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和差异等也有细致、独到的论述。
热门推荐
  • 丁甘仁医案

    丁甘仁医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倾世雇佣兵:女王万岁万万岁

    倾世雇佣兵:女王万岁万万岁

    闻名于世的雇佣兵魅夜在一次执行任务时被最信任的搭档背叛,临死前发誓若是能够再活一次决不相信任何人!体弱多病的冰之国公主殷汐媛被姐姐以修炼为名骗到令人闻风丧胆的迷幻森林,结果被自己的姐姐亲手杀害!再次醒来已在冰之国的公主身上重生,当现代雇佣兵面对眼前与21世纪全然不同的世界,又将掀起一股怎样的风波?且看现代雇佣兵魅夜如何在迈罗大陆一步步的壮大,如何一次又一次的创造神话!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未来生物崩坏时代

    未来生物崩坏时代

    方开元原本是人类聚集区凉州的州长,他正在进行自己的研究,然而,却被机械人的谈判团请到了谈判桌上,让自己成为他们奴役之下的员工。实际上,在机械人统治下不是无休止的工作到死,就是被送给托利威亚人当食物。方开元直接拒绝,并且杀死这个谈判者。随后,他赠与凉州居民他的星光符文,自己则夜间离开。离开的时候,被天人黄思维追击,方开元直接大败,改造他,带他一起上路,前往庇佑之城。
  • 农女木棉的开挂人生

    农女木棉的开挂人生

    (推荐作者新书:《农家福女的娇宠日常》)沈木棉一睁眼发现自己穿越成农家小媳妇了!相公虽然偶尔犯抽,却长的貌美如花;儿子虽哑,却软萌可爱。只是,有些极品不友好!二妹惦记她的脸(嫉妒她长的美),大妹惦记她的夫(看上了她的男人),娘惦记她的钱。沈木棉奸笑:“对付极品,你得比她更极品!”(本文架空,内容纯属虚构,文中一切行为不要模仿,否则后果自负)
  • 钢铁战庭

    钢铁战庭

    人类步入星际时代,却几乎丢失了一切的文化传承,唯有探索与战争成为永恒的主题。且看来自地球时代的灵魂如何在这波澜壮阔中生存、战斗、探索、恋爱,以及延续丢失的传承
  • 古印度与拜占廷历史纵横谈(世界历史纵横谈)

    古印度与拜占廷历史纵横谈(世界历史纵横谈)

    本套书用生动的文字, 再现了世界历史进程的恢弘画卷, 堪称一部贯通整个世界历史的简明百科全书, 串联起全部人类发展的瑰宝, 并以其光辉不朽的价值与流传恒久的魅力, 成就一部好读又好看的世界历史通俗读物, 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知识性和可读性, 不仅是广大读者学习世界历史知识的读物, 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版本。
  • 边境守护神

    边境守护神

    高进。身负九阳神功与六脉神剑。守卫边境,震慑群敌!杀入帕卡里山,震惊世界!功与过!是与非!得与失!自有历史证明!*《边境守护神》交流群:660668219,希望广大书迷朋友进群交流!*
  • 静静燃烧的日本雪

    静静燃烧的日本雪

    川端康成的父亲川端荣吉是个医生,毕业于东京医学院。他的兴趣颇为广泛,曾跟大阪的一位儒家学者学过汉诗和绘画。在他的藏书中,汉文典籍相当丰富,此外还有大量的日本和西洋的文学作品。在川端康成不满两周岁的时候,因为患肺结核病,他就与世长辞了。躺在病床上的时候,他还惦记着儿女,希望他们长大了能有所作为,并且还挣扎着坐起来分别为儿子川端康成、女儿芳子写了“保身”、“贞节”两个字,作为遗训。也许是由于年龄太小,和父亲作最后告别时,川端康成好象没有感到悲伤。这是川端康成出世后经历的第一次死别。正因为有这样的童年,成就了他从无家可归的孤儿到独立于世的青年作家。
  • 幸福成长

    幸福成长

    本书收录了“小神童”谢梓硕的部分文学作品,谢梓硕用笔记录自己的幸福成长历程;包括已经发表的作品、随笔、个人日记,绘画;体裁分为散文、诗歌、故事等,包括谢梓硕在北京皮皮鲁讲堂的讲课。收录作品有《第一次升旗》、《画出小小新天地》、《美丽的锡林郭勒盟草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