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762900000002

第2章 大大小小那些人物

姜桂题和他的老毅军

在进入民国之后,中国的军队,还有三支部队是清朝的旧模样。这三支分别是张勋的定武军,俗称辫子军,倪嗣冲的安武军,以及姜桂题的毅军。在晚清新政时期,新式陆军的编制,已经西化了,军、镇、协、标,就是西方的军、师、旅、团。但是,这三支军队,在民国之后,依旧是清朝的旧制,基本单位是营,十个营设一个统领,若干统领之上,是军统。

晚清的军队,分为新军和巡防营两个系统。北洋军和各省的新军,都属于新军,完全西式编制,原来的练军和淮军,以及招安的土匪,都编成巡防营。但是,进入民国之后,原来的一些巡防营,比如张作霖和陆荣廷的部队,都改编成了新军模样的国军,只有这三支部队,还保留了原样。

这是因为,这三支部队,都跟袁世凯有着不寻常的关系。姜桂题的毅军和张勋的定武军,都是北洋的支系;而倪嗣冲的安武军,则是由北洋军衍生出来的军队。三人虽说跟袁世凯关系密切,但都对清朝有很深的感情,定武军甚至连辫子都不肯剪。毅军剪辫子,差点儿闹出风潮。所以,袁世凯特许他们保持旧制。其中,姜桂题和他的毅军,由于在鼎革之际特别配合,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袁世凯对之青眼有加,毅军的军饷和待遇,居然比正牌的北洋军还要好。

毅军是淮军的一个分支,靠剿捻起的家。而姜桂题,则是由捻军投靠过来的一员悍将。在甲午战争中,守旅顺兵败,被褫夺了官职,留任军中。袁世凯接掌小站新军之后,把姜桂题调来任翼长,所以,姜桂题也算是小站旧人。鼎革之前,继马玉昆之后,接掌毅军,按兵力来说,要算是当年京师的一支重要武力。所以他的配合,对于袁世凯顺利上位,至关重要。

姜桂题跟毅军的创始人宋庆一样,都是大高个,身材魁梧,跪着跟人站着一样高。当年的西太后,特别喜欢这种高大魁梧的武夫,无论怎么都会高看一眼。庚子过后,西太后回銮,颐和园里照样演戏。宫里演戏,少不了要请文武大臣来观看。别人进宫看戏,都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咳嗽一声都不敢。可姜桂题头一回进宫看戏,看着唱得好,就大声叫好。西太后叫太监去看看,哪个敢这么大胆,回奏说是姜桂题。西太后听闻是他,不仅没有生气,反而笑了,说,甭管他了,那是个粗人。

姜桂题的确是个粗人,不识多少字。但是,他的人缘却相当的好。不仅西太后喜欢他,李莲英喜欢他,连后来的摄政王载沣以及载沣的弟弟涛贝勒,也都喜欢他。在北洋系里,派系纷纭,但各个派别的人,都跟他关系不错。如果不是大的矛盾,让他出来做调人,保险能调和好了。

姜桂题跟士兵,也一贯嘻嘻哈哈。麾下的将士有了过错,也不怎么责罚。姜桂题个子高,背有儿点驼,人送外号“姜罗锅”,而他说话,口头禅是“光景”,也就有人叫他“姜光景”。同僚这样叫他不生气,大兵们这样叫,他也不生气。他的兵看戏不给钱还砸了场子,他不管。民国元年曹锟的第三师奉命兵变,他的毅军也跟着变。后来人家不闹了,他的兵挪到通州,还接着闹。

不过,如果是他自己惹事,被人抓着,却会认罚。姜桂题有个毛病,撒尿从来不上厕所,也不用马桶,不管走到哪儿,内急了,路边一靠就撒尿。晚清新政,开始设立警察,讲究街面卫生。一次在浦口,他在街边撒尿被警察当场抓住,要他交罚金一元。他马上认罚,交了一块钱。他的卫兵不肯,要跟警察理论,被他拦住。为人随和不拘小节的姜桂题,并不认为交了罚款,是件丢人的事儿。

毅军在民国的北洋时期,人数不少,但基本上不起什么作用。不管谁打谁,他们都在边上看着。所谓的毅军,就是军阀混战中的鸡肋,兵老将疲枪械差。一度,姜桂题有过一块地盘,鸡肋一样的热河。在这个地盘上,他跟张勋一样,开种鸦片。但是,这个像鸡肋一样的地盘后来也丢了,他被任命为莫名其妙的陆军检阅使,带着毅军,驻扎在北京。姜桂题也无所谓,断然不会举兵反抗死保地盘。反正只要他这个老资格的陆军上将不死,无论哪个上台,都不会把这支部队给拆了。而他自己,只要有戏看,有酒喝,别的也就无所谓了。1922年他死了,毅军也就到寿了,被拆得七零八落,卷进了军阀混战之中,烟消云散。

在北洋历史上,没人记得姜桂题和毅军的战绩,但是,人们都记得姜桂题这个人。

半个遗老北洋之龙

“北洋三杰龙虎狗”,王士珍位列第一。但论起来,王士珍比起段祺瑞和冯国璋,明显差了节气,好像没干过什么。当然,他是可以干点儿什么的,只是,另外两位都是民国才成了气候的,而对于民国,王士珍很有想法。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之后,袁世凯再度出山组阁,王士珍担任权位相当重的陆军大臣。跟冯国璋一样,他不满老把弟段祺瑞打电报拥戴共和,曾经去电责备。清帝退位诏书一下,他毅然决然不顾袁世凯的死命挽留,不辞而别,回了他直隶正定的老家隐居去了。冯国璋也眷恋清室,但他比冯国璋的态度更为坚决。冯国璋不满意袁世凯,但袁世凯要他给他抬轿子,他还是抬的,王士珍则撂挑子了。

在老家,他有一个不大的庄园,庄园的堂屋里供着光绪皇帝写的“福”字,日日膜拜。他本人辫子不剪,长袍马褂。有客来访,则一身清朝官服,顶戴花翎,让人先拜“福”字,然后再跟他见礼。无论谁来劝他,他都表示从此以后在家隐居,再也不做官了。

但是,他是小站的旧人,北洋顶梁柱似的人物,眼见得北洋人坐了天下,自己就在近在咫尺的正定闲居,说他内心完全没有波澜,怎么能做到呢?所以,在袁世凯“二次革命”扫荡了国民党之后,派了大儿子袁克定请他出山,忸怩半晌,最后还是跟着袁克定进了北京,见了主公袁世凯。

此时,北京政府最为关键的陆军总长,由段祺瑞在执掌。段祺瑞是个敢当事的人,在他眼里,只要是为北洋好也为袁世凯好的事儿,即使袁世凯不答应,他也敢先斩后奏。又加上段祺瑞做事不细,经常大撒把,大事小事,都交给他麾下的“小徐”徐树铮来办。而徐树铮又是一个喜欢玩弄权谋、独断专行之人。这么一来二去,袁世凯未免对段祺瑞不放心起来。成立了一个陆海军大元帅统帅处,把陆军部、海军部再加上总参谋部都搁了进去,实际上等于把最有实权的陆军部总长段祺瑞给架空了。这个统帅处,袁世凯就让王士珍来主持。北洋之龙压着北洋虎,段祺瑞就是想有意见,也没法发作。

袁世凯称帝,段祺瑞辞职不干了,王士珍还在上班。只是,他内心深处,却也不以为然。如果说段祺瑞反对洪宪帝制,是为了民国,而王士珍不赞同洪宪帝制,则是为了清室。在王士珍这些具有遗老思想的人看来,如果袁世凯做总统,还可以说是服从民意,不得不如此,做了皇帝,那可就是篡位的王莽和曹操了。

不甘追随莽操的王士珍,在袁世凯事败之后,追随张勋可是相当积极。张勋复辟,如果他要出面反对的话,这个“辫帅”连北京城都进不来。毕竟,北京的守城部队,还有三万多人,这些大兵,对北洋之龙的话还是听的。可是,复辟那十几天,王士珍一直如影随形,成天穿着朝服跟着张勋,还做了复辟朝位置最高的议政大臣。不仅如此,他还急电他的学生第七师师长张敬尧,让他从洛阳赶到北京,为复辟保驾。只是由于段祺瑞动作太快,而且各个军头转向更快,形势急转直下,他才临时转舵,让张敬尧离开的。

不消说,脑后的小辫子一直留到1915年的王士珍,对复辟的失败,是相当遗憾的。复辟失败之后,两位老把弟段祺瑞和冯国璋,把个陷得很深的王士珍轻轻带过,不仅不追究,还让他做总参谋长。

王士珍在民国,自打出山之后,一直都在最高层转。不是参谋总长,就是陆军总长,再不就是总理。然而,骨子里,他从来都没有信任过民国,没把民国的官儿当回事。跟那些死心塌地的遗老不一样的地方,仅仅在于他还在做民国的官。但他的内心,则跟复辟元凶张勋、陈宝琛、刘廷琛、胡嗣瑗这些人没有什么两样。不仅忘不了清朝的深恩厚泽,而且不信任共和制度。

这个王士珍,算是半个遗老。

中将汤变节记

汤芗铭在民国初年,是个人物。他是湖北谘议局议长、著名立宪派首领汤化龙的弟弟,在法国学的海军,回国之后,一直在海军服役,深受清末海军司令萨镇冰的器重,是萨镇冰的秘书。武昌起义,萨镇冰受命率海军舰队去镇压,把个挂名的鄂军都督,也是出身海军的黎元洪吓得半死,说是海圻号重巡洋舰上的重炮,可以把武昌轰平。

然而,海军没有怎么向起义军开炮,因为汤化龙的关系,汤芗铭说服了萨镇冰,把舰队交给了他,海军起义了,炮口对准了前来镇压的北洋军。后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汤芗铭做了海军次长。袁世凯做总统之后,原本对革命党就不感兴趣的汤芗铭,很快转向。所以,在袁世凯政府里,他依旧做海军次长。

二次革命,汤芗铭率领部分的海军舰艇,在攻打江西革命党人的过程中立了功,然后进军湖南岳州,逼得国民党人的湖南都督谭延闿不战而交出政权。为了酬他的功劳,袁世凯把湖南都督的位置给了汤芗铭,后来又改成湖南将军。

汤芗铭的政治立场,跟乃兄一致。当时二次革命的时候,梁启超和汤化龙这些进步党人,对国民党很不以为然。漫说汤化龙的胞弟汤芗铭,就连受梁启超影响的蔡锷都坚决反对。所以,汤芗铭对国民党下狠手,也可以理解。由此登上湖南都督的宝座,汤芗铭是相当意满志得的。

湖南是革命党的老巢,也是会党的大本营。坐镇湖南,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仗着有曹锟第三师在岳州镇守,替他撑腰,汤芗铭在湖南下手相当狠。对革命党和会党,能杀就一定杀,因此人送外号“汤屠户”。但是,北洋的人都叫他“中将汤”。中将汤是一种中药汤剂,但恰好汤芗铭也是中将,又姓汤,刚刚好。当年,他才28岁,是封疆大吏中最年轻的一位,年轻气盛,不知仕途的险恶,已经站在了袁世凯一边,就死心塌地地为袁世凯卖命,没考虑给自己留条后路。

但是,更严重的问题是,汤芗铭毕竟是海军出身,做了湖南将军,没法像李纯他们那样带着自己的部队上任。组建自己的基本队伍,得从零开始。而他学的是海军,又过于洋气,所以只能找曹锟要人,替他组建部队。原本,他看上的是曹锟的副官长吴佩孚,但是他赞美得太狠,曹锟觉得,既然吴佩孚是个这么好的人才,我留着自己用好了,于是给了他另外一个人。这个人恰好比较平庸,折腾了两年,也没有组建好一个能打仗的混成旅。到了袁世凯要称帝的时候,中将汤的麻烦来了。

首先,他的哥哥汤化龙跟梁启超一样,是反对帝制的,这让他对袁世凯的认识出现了动摇。虽说劝进什么的,他都跟着做了,但内心深处却很是彷徨。其次,在广西的陆荣廷也开始讨袁之后,湖南面临两个方向上的压力,一边是加入讨袁队伍的贵州兵进入了湘西,一边则是更危险的敌人桂军在南边虎视眈眈。而原来驻在湖南的北洋军第三师,则已经被调到四川去了,在湖南的都是一些杂七杂八的部队,相当的零碎,从奉天调来的范国璋一部,从河南来的唐天喜一部,还有一些倪嗣冲的安武军,谁也指挥不了谁,谁也不听汤芗铭的。而他自己组建的一个混成旅,在湘西跟黔军的交锋中还被打散。一时间,所有在湖南的北军,都风声鹤唳。

在这种情况下,汤芗铭出于自保,唯一的选择是响应护国军的号召,宣布湖南独立,在名义上加入讨袁阵营。当然,他也就真的这么干了。自然,湖南的独立,对袁世凯阵营的打击是相当大的。毕竟在北洋人看来,这个汤芗铭是受了袁世凯重用的,如此干法,等于变节,没有良心。湖南独立之后不久,袁世凯就一病不起,人们哄传,袁世凯的死是因为喝了“二陈汤”。二陈汤也是一种中药汤剂,原本是救命的,喝不死人。但是,两个反叛的封疆大吏汤芗铭和陈宧,一个反叛的镇守使陈树藩,却真的要人命。袁世凯的大局,因为这些人的变节倒戈,变得风雨飘摇。

但是,汤芗铭变节之后,讨袁这边的一些人并不肯放过他。当年他在湖南杀戮过甚,得罪人太多,一旦大局不稳,群雄并起。人们传说,桂军马上就要杀过来了(其实桂军根本没动)。在湖南的北军,一夕数惊,纷纷撤离。在这种情况下,没有自己嫡系武力的汤芗铭,只好悄然走路。

此后,恨透了他的北洋人,当然对他不会客气,而国民党这边,因为他在湖南的旧怨也恨他。两边不讨好的汤芗铭,从此以后,在政坛上就基本上消失了。其实,他还是个蛮有才华的人,白瞎了。

一个轶事,两个林虎

在民国的历史上,林虎是个人物。但是,这个人物在国民党的记录中,却面目不佳。早年的林虎是一个坚定的革命党人,参加过辛亥革命,而且是革命军的中坚;“南北议和”之前,在南京的江西军队兵变,黄兴就是靠他平的乱;“二次革命”,江西的军队大多首鼠两端,只有他的一个旅,在湖口跟精锐的北洋军李纯部两万多人打了一个多月。当年,唯一给国民党人挣了点儿面子的,就是林虎。

后来林虎成了陈炯明的悍将,也是孙中山手下唯一能打仗的部队。孙中山在北洋时期所有的作为——讨袁、护法、建立广东根据地,背后都有陈炯明,也有林虎在支撑。

然而,在陈炯明和孙中山闹翻、陈炯明的另一个部下叶举炮轰孙中山总统府之后,作为陈炯明的干将,林虎此后的种种作为,都有了罪过。最大的罪过,是国民党党军三次东征,林虎都站在对立面,成为东征最大的障碍。在任何时候,叛徒都比较让人讨厌,于是乎,林虎的面目也就变得狰狞起来。

所以,在国民党史学家笔下,林虎的形象很不怎么样。甚至因为他的后来,抹去了他前期的功劳。

不过,全面评价林虎不是我今天想要做的,我想写的,是林虎的一桩往事。林虎早年家境一般,父亲不过是候补县丞,有差事可派,就有点儿收入,没有,就坐吃山空。所以林虎早早地就寻求出路,补贴家用。1902年他15岁,因为长得高大,虚报了年龄,投考江西武备学堂。据他自己讲,在武备学堂读书期间,基本上都在前五名以内,所以可以拿到奖金。17岁那年,眼看就要毕业,他却惹出了事儿。他自己说,有天傍晚,跟五个同学在学校旁边的东湖岸上散步,听见有男子的笑声和妇人的叫骂声。过去一看,原来是四个闲人拦着一架坐着三个妇人的独轮车,有意调戏。他带头,和四个同学过去,把四个闲人教训了一顿。第二天,学堂的监督陈伯文集合同学,问昨日谁在外面打架了。他出来说明了原委,被监督稍加训斥,事儿就过去了。但四天以后,学堂居然挂牌将他们五人处分,除了他之外,其他四人都被开除——因念他成绩优异,记大过三次,打手板20下。但是他不肯单独留下,遂与四人同进退,一起离开了学堂。

这个事儿,林虎的部下却是这样记录。

说是那天他们在学校附近的灵应桥上纳凉,适有江西候补知县刘某乘肩舆过桥,仆役随从很是招摇。林虎他们几个看着不顺眼,就对其指指点点,发声讥讽。刘某的仆役很是不满,大声喝止,双方发生争执,最后开打。刘某的仆役被打得落花流水,刘某也被拉出肩舆吃了老拳,最后,连肩舆也被砸毁。

第二天,刘某告到学堂,才有了监督陈伯文的集合队伍,找出犯事者加以申斥的过程。由于没有得到打人者被惩罚的结果,刘某咽不下这口气,最后不知通过什么关系,告到了当年的江西巡抚夏时那里。大概是托的关系有几分面子,夏时下令武备学堂查办,于是才有了四天之后的惩罚。后来的事儿就都一样了,林虎和四位同学一起离开了学堂,都投军去了。

这个事儿,比较起来,显然林虎的叙述不大合情理。如果是他们仗义相救,就算打人了,学堂也没有道理开除他们。而且要想查清此案,找到那几个妇人和车夫应该不难。更没有道理第二天轻描淡写地训斥几句,第四天却兴师动众,开除了四个,记大过一个。很明显,是林虎他们闯了祸,没有太大来由地打了人,还砸了人家的轿子。林虎的部下,将之说成是看不惯刘某的招摇,痛打狗官,其实也是夸大其词。一个候补知县,还没上任呢,怎么说人家一定是狗官呢?即使招摇,又能招摇到哪里去呢?晚清捐班之滥,无以复加,这样级别的候补官如过江之鲫,除了极个别来头大的,剩下的不饿饭也就不错了,哪里可能有那么大的威风?这也是为什么刘某告到学堂之后,学堂监督并没有当回事的原因。当然,官场的事儿比较复杂,正好赶上刘某多少有点儿来头,能托人找到巡抚,巡抚也就真的当事给办了,于是呢,林虎他们就只好走路了。

这点事儿,对于当年包括林虎在内的五个年轻人来说,的确是大事,害得他们没了眼看到手的文凭。但是,的确是他们自己闯的祸,这个祸没什么道德含量,既不是仗义救人,也非痛打狗官为民出气。这件事如果有亮点的话,唯一的亮点就是林虎比较仗义,不肯独自留下拿文凭,跟着那四个人一起离校。

只是在后来的历史上,那四个人都籍籍无名,只有林虎挣出了名头,仅仅后来因为跟错了人站错了队,才被涂抹成了白鼻子。我最早做北洋军阀研究的时候,拿到的资料,关于林虎的,净是些负面的说法。

段祺瑞这个人有多好?

最近这些年,北洋的事儿有点热,北洋大佬段祺瑞的声誉看好,大有蒸蒸日上之势。当然,过去讲北洋人物基本上都漫画式的,段祺瑞注定是一个要被涂了白鼻子的角色,其实很没有道理。但是,有一些评论则把这位北洋之虎,说成是民主的捍卫者,道德的化身,又有点儿过了。

的确,段祺瑞不爱财,生平不聚财,不置产业,到死无论在北京、天津还是上海连栋房子都没有。大权在握,不受贿,不拿回扣,也不任人唯亲,大公子段宏业,一直都没有正经的工作,当年众多的军头,动辄父子将军,姑爷舅爷横着走,跟他比起来,简直像两个世界的人。一个妻舅吴光新得到重用,也多半是因为此人资历、学历和学识,确实有过人之处。

段祺瑞在世的时候,其拥趸说他是“三造共和”的元勋。辛亥革命期间,袁世凯跟南方谈判,逼清帝退位,北洋诸将像王士珍、冯国璋都不配合,只有段祺瑞参与其间,随袁的意思起舞;袁世凯称帝的时候,他不表赞成,辞官不做,袁世凯临死,拉他出山,他做实权的总理,毕竟恢复了临时约法和民元国会,这就是算是再造了;至于三造,则是讨平了张勋复辟。

段祺瑞在北洋军人中也的确是个讲规矩的人,跟一个空头总统黎元洪相处,与一个不听话的国会相伴,大体上还能尊重约法,尊重国会,尊重总统,有事有商量。“五四运动”学生闹得那么不像话,坊间都传说他要镇压,但他就是没镇压。不仅自己不镇压,而且要各地军头也不动横,客客气气地把这些学生娃子弄烦了,弄疲了,自己收了兵。第二届国会选举,改革方案是“研究系”提出来的,在段祺瑞自己,选举也还是要按规矩来的。组织“安福俱乐部”,操纵选举,是徐树铮的事儿,段祺瑞未必事事都清楚。

但是,事情就怕细究,细细追究起来,很多事儿似乎就不大是那么回事儿了。先讲所谓的“三造共和”吧。所谓一造,打造共和倒未必,但推袁上台,他的确是首功;二造,其实也是袁世凯的意思,袁世凯临死推举段祺瑞主掌北洋系,让黎元洪继任总统,本身就有让民国回到原地的意味;而只有三造,才名副其实。但是,作为北洋大佬,这一造也忒容易了些。受到日本支持的六万多讨逆军,打两千辫子军,这叫个什么仗?

其次,段祺瑞的确不要钱,但是段公馆的一切花销,都是公家包圆,连家里的仆人都在陆军部领干薪。他爱下围棋,若干清客陪着他下,这些人名义上都是陆军部的顾问,每月百多大洋养着。他是不蓄财,但需要钱的时候写个两寸宽的条子,到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甚至北四行,就可以取出几百到几千元来。他没有房产,但到哪儿都有人给他房子住,而且相当奢华。他自己不弄钱,却从来不挡着部下弄钱的道儿,在皖系当家的那几年,据八大胡同的人说,就数皖系的军头和政客花钱大方,千把万地往窑子里砸。他自己不好色,但手下的干将,自徐树铮、王揖唐以下,几乎个个都娶了八大胡同“清吟小班”里的苏妓做姨太太。段祺瑞跟袁世凯一样,用人舍得给钱,无形中纵容了手下人的贪腐。

段祺瑞用人,有容人之量,信任哪个一定大撒把,惹出娄子来,他却能出面给你担着。他手下的确有聪明人,比如徐树铮,但这个小徐过于胆大妄为,每每独断专行。段祺瑞讲规矩,奈何小徐不讲,府院之争之所以最后闹得不可开交,冯国璋和段祺瑞差点儿决裂,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拜小徐所赐。同时,段祺瑞也不大识人,吴佩孚也是他的学生,但他却从来没看上这个山东来的小个子,而对于酒色财气俱全的段芝贵,他却青眼有加,在跟直系决战的生死存亡之际,居然把兵都交给这个小段。对于早就腐化的第七师师长张敬尧,他也是相当偏爱,如果不是为了张敬尧,对吴佩孚有功不赏,他还不至于得罪吴佩孚,最终导致吴佩孚刀兵相向。

当然,段祺瑞最大的失误,还是发动“南北战争”。本来,听从梁启超的建议,站在协约国一边参加一次大战,决策无疑是正确的。不仅得以暂缓支付庚子赔款,省掉了德奥部分的庚款,而且得到了日本大笔的贷款,为中国赢得了自庚子以来最好的国际环境,给在战后争取逐步废除不平等条约,争取关税自主,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作为最有钱的北洋政府,却把本应投到基础建设上的钱,完善共和制度的钱,都投到了无谓的“南北战争”里。原本孙中山搞护法、另立政府是一场儿戏,没有地盘,没有军队,没有人拥护,北京政府根本就可以无视之。然而,段祺瑞却非要借这个机会向南扩张,搞武力统一。扩张激起西南军阀的恐惧心,反而使得孙中山的护法政府有了后盾。段祺瑞自己没有嫡系武力,要想开战只能花钱雇军头们打仗,代价之高,绝非当年的政府所能支撑,结果是把日本贷款大把大把地丢在了水里。何况在运行过程中,又用人不当,赏罚不明,得罪了能打仗的吴佩孚,最后铸成大错,导致北洋系大分裂,直皖开战,活生生断送了原本的大好局面。

至于第二次直奉大战之后,段祺瑞短期出任执政,实际上已经成了傀儡。当然,当年“三一八惨案”为什么执政府的卫队会向请愿群众开枪,至今是个谜。可以肯定的是,开枪不是段祺瑞的命令,但事情发生之后,段祺瑞也没有像很多人说的那样,长跪不起,忏悔不已。至于吃素念佛,是他老早就做的,跟惨案无关。

舅爷吴光新

在北洋历史上,如果要给吴光新写传的话,史家一定会将之排列在段祺瑞的附条之中,而且不会有几句好话。其实,吴光新官阶不低,带的兵也不少,而且,资历很老,属于小站旧人,履历也很漂亮,是北洋系不太多的日本士官生。当年,他随着段祺瑞进了小站,在小站新军的随营学校读书,随后被送往日本官费留学。士官学校毕业之后,又进入陆军大学深造,从学习履历看,算是北洋系中最光鲜的几个人中的一个了。

进入民国之后,早在袁世凯做总统的时代,他已经是二十师师长了,跟曹锟平起平坐,吴佩孚此时还仅仅是个团长。如果说,这一切仅仅是因为他是段祺瑞前妻的弟弟,倒也未必。段祺瑞的确不大会用人,但要说任人唯亲,却还谈不上。他的大公子段宏业,始终没有得到像样的一官半职。哪里像张作霖,儿子六岁,就给挂上了陆军少将的肩章。据他的同学说,吴光新这个人非常聪明,在日本留学期间,尚在士官学校的预备学校成城学校的时候,一口日语就相当流利了。此后进陆大,也是经过考试的。在日本学习期间,由于日语好,对日本的政治和社会也相当留意,有比较深的了解。

只是,履历好看的人,一般都比较傲,加上他又是段祺瑞的妻舅,身份特殊。当年北洋系,所有的军校,段祺瑞都做过监督(校长),所以,绝大多数北洋将领,都是他的学生。他的为人又比较豁达,道德自律也相当严。因此,段祺瑞这个北洋之虎在北洋系的地位,仅仅次于袁世凯。而作为段家唯一一个进入军界的亲戚,自然人人都哈着他,人前人后,大家都喊他舅爷。这位舅爷也就更加鼻孔朝天,眼高于顶了。

当年的民国军界,没有几个人能入吴光新法眼。北洋人还是老派作风,即使看不上哪个,当面也断不会让人下不来台,不好听的话,只会在背后说说。然而,当年的吴光新却经常当面让人下不来台,即使有人圆转,他也不领情。所以,在北洋系,尽管人家看段祺瑞的面子处处让着他,他的人缘却坏得不能再坏了。每当这种时候,人家不会认为此人的傲是因为他有学识,学历高,而是将之归为他的舅爷身份。

这样傲气的人,带兵也不行,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势,动不动就发火,给人难堪。就算这些兵是你自己招的,军官是你提拔的,也未必能忠于你。所以,尽管吴光新官不小,带的兵也不少,跟曹锟、吴佩孚比起来,他的部队跟他的关系却很疏淡,一旦散了,就聚不起来。

直皖战前,吴光新的官衔是长江上游总司令,带了六个旅,驻扎在川鄂边界一带。这个头衔,原来就是曹锟的。此时的吴光新想做一省的督军,看来看去,也就是河南督军赵倜相对来讲比较弱,手下只有一些毅军,不像能打的样子。于是,他就跟段祺瑞说,他想做河南督军,只要北京政府下令,他自己带兵进入河南就可以搞定。然而,尽管总统徐世昌是段祺瑞捧出来的,总理靳云鹏是段祺瑞的爱徒,但是,由于吴光新人缘太差,靳云鹏也不乐意多事(毕竟得费周折把赵倜赶走),于是拒绝了吴光新的要求。政界的事儿,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个消息很快被赵倜得知,自然是气得不行。原本直皖之间就剑拔弩张,选择站在直系一边的督军并不多,这样一来,等于把赵倜赶到了直系一边。

靳云鹏被皖系赶下台之后,直皖之间开战已经不可避免了。作为奇兵,吴光新这一万多人,原本是段祺瑞用来从背后侧击吴佩孚的。但是,走到常德就被冯玉祥给打了埋伏。部队被打散了,吴光新逃到了武汉。皖系战败之后,躲在汉口租界的他又被湖北督军王占元诱捕,上了直系列名通缉的十大祸首的名单,在北京的家也被抄了,多年积攥的家底,都没了。别的祸首都逃了,只有他一个人在武昌坐牢。第二年免除牢狱之灾后,作为段派的人,销声匿迹了一段时间。在段祺瑞和奉系合作期间,再度出山,第二次直奉战争,直系战败,段祺瑞的执政府中,他是陆军总长。可惜,此时的段政府只是一个傀儡,而他则是傀儡中的傀儡,执政府歇菜,他也就从此歇菜了。

袍哥范哈儿

范哈儿就是范绍增,原名更典雅,叫舜典,因为他的祖父,是个教书先生。此公在川中军阀里,是个二流人物,但在袍哥中,却是一等一的双龙头大爷。天下帮会是一家,但是,能让上海的杜月笙亲自接待,吃喝嫖赌全包的袍哥大爷,也就范哈儿一个。

范哈儿长得憨头憨脑,用今天的话来说,显得有点儿萌,别的不讲,单论长相,就讨人欢喜。所谓哈儿,四川话就是傻子的意思。范哈儿从小不爱读书,五年私塾,大字识不了几个。但是上山打猎抓鸟,淘气惹祸,却是行家里手。十五六岁上就“嗨了袍哥”。据说,收他的人,同时也是革命党。晚清四川甘陕一带的革命党,跟帮会彻彻底底混成一家,不像别的地方,还多少有点儿分别。所以,嗨袍哥“嗨”成了革命党,再正常不过了。

不过,范哈儿却不知道什么叫革命,对孙中山、黄兴都没感觉。他的意中,这就是嗨袍哥,拜关公,拜王伯当,讲义气。保路运动,扯旗拉起保路同志军,那就变成浑水袍哥,原本也无所谓的。革命后,在袁世凯治下,各路同志军接受改编的接受改编,没有接受改编的散的散,蛰伏的蛰伏。真正被消灭的,其实没有,因为即使依旧占山为王,来剿的官军,原本也是袍哥武装的底子,自家人何必跟自家人为难?

袁世凯称帝,讨袁战事一起,进入四川的蔡锷讨袁军点燃了多事的四川,各路大大小小的英豪应势而起。从此以后,四川就打成了一锅粥。当然,就算是军阀混战,并没有我们后人想象得那么不堪,仗主要在有兵的人中间打,民间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川人嘛,玩性大,麻将照打,茶照喝,龙门阵照样摆,有的时候,胆子大的闲人,还搬上板凳,去看人家开仗,就像看人家喜庆日子放鞭炮一样。

范哈儿的好日子来了。此公为人仗义,胆子比天都大,关键时刻顶得住。单这两样,袍哥人家都服。拉队伍的时候,待弟兄们好,自己吃干的,绝不会让弟兄们喝粥。跟人搭伙,合就合,分就分,干净利落。四川的规矩是,袍哥的队伍,都是成伙地归在某个大头目的名下,除非被人吃掉,一个一个的大小团伙,成建制地保存。范哈儿胆儿肥,一次上司排下鸿门宴,想要干掉他,并掉他们的队伍。范哈儿袖子里掖着把手枪,独闯鸿门宴,一个黑洞洞的枪口,逼得名义上的上司放弃了吞并的念头,客客气气地送他出来,一件天大的事,消于无形。

最早,范哈儿跟的是国民党人熊克武、但懋辛,但是,四川的国民党人,跟别的军阀一样,无非争权夺利。而且治军无方,有功不赏,有过不罚,显得很不仗义。在各路诸侯的围攻下,一度称雄四川的熊克武和他的“九人团”昙花一现,退出四川,范哈儿就跟了新起的杨森。

不过,无论跟上哪个大头,他都有始有终。跟上杨森,在杨森败落之后,把队伍挂在赖心辉名下,别人这时候都心照不宣,可他却明明白白跟赖心辉说,他只是暂时跟着他,等杨森一回来,他还是要归队的。后来又跟了刘湘,“二刘大战”之前,刘湘的小幺爸刘文辉收买他,给了他一张五十万元的支票。他把支票拿出来,给刘湘看了,问该怎么处理。刘湘要他留着自己花。他也不客气,一半儿盖了公馆,一半儿拿去上海,捧戏子去了。

范哈儿跟谁,都不会朝三暮四,轻易言去。但如果主公不仗义,他也会翻脸,而且一定报复。杨森黑他,没有黑成,反而自己一败涂地。但是老奸巨猾的刘湘,不露声色就把他队伍的几个旅长都收买了,让他做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副军长,把他黑得相当彻底。这种时候,范哈儿二话没说,离开刘湘,飘然他去。没过多久,抗战爆发,刘湘图谋跟韩复榘合作,一起反蒋。范哈儿利用自己的眼线,拿到了刘湘图谋的黑材料,向蒋介石告发。结果那边韩复榘被抓了枪毙,这边刘湘在医院里受惊病重身亡。

他的队伍,几起几落,但跟过他的袍哥弟兄,都乐意跟他。只要他想拉队伍,没几天就能聚拢万把人。抗战爆发,蒋介石给了他一个军的名义——一个人没有,一支枪也没有。他大旗一竖,把家底掏出来,呼啦啦,袍哥弟兄都来了,要枪有枪,要人有人。开出四川,打了不少好仗。他的队伍人倒不多,但论装备,比四川好多的部队都要好。抗战胜利后,他再一次成了空头将军,看到蒋介石要完蛋,最后居然回四川又拉了一支几万人的队伍,蒋介石给了他一个“挺进军总司令”的名义,拿了这个名义,他就带队伍起义了,投共也有了本钱。从这点看,范哈儿还是挺识时务的。

范哈儿一辈子袍哥规矩中的坏事,一个也不沾。显然不是所有的袍哥大爷,行事都跟他一样。此公行侠仗义,急人之难,挥金如土,有恩报恩,毫不吝惜,有仇报仇,也毫不容情。对军政两界以外的人,大抵比较宽容。一次,他安排他一个姨太太的贴身丫鬟做女儿的伴读,请了一个男教师教英文。另外的姨太太争风吃醋,伪造证据,让范哈儿相信男老师跟这个丫鬟有了奸情。这种事儿,如果放在杨森头上,这位男家教加上丫鬟肯定性命不保,因为这丫鬟就等于是范哈儿的婢,也算是他的女人。可是,范哈儿却将错就错,把丫鬟嫁给了这位家教,还搭上一笔重重的陪嫁。

这就是江湖上大大有名的范哈儿,难怪至今川中盛名依旧。

傅良佐的悲剧

傅良佐是个会做官的人,由于父辈跟段祺瑞是世交,自己是段祺瑞的学生,人又聪明伶俐,所以,很得段祺瑞的赏识。加之又是小站的老人,所以袁世凯待他也不薄。特别被送去日本士官学校深造,成为当年不多的北洋系士官生。

其实,此人充其量是个做机关的材料,放到外面,漫说不像个军人,就是地方官也不是个有办法的。一句话,办事能力有限。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当家,傅良佐任陆军次长。陆军总长由段祺瑞兼任,而段又是个不大管事的人,所以,那阶段陆军部的家,都是傅良佐在当。此时的北京政府,对地方诸侯没什么办法,但对直属的国军,还能控制。由于对第十六混成旅旅长冯玉祥不满意,傅良佐居然撤了冯玉祥的职。但他没有想到,这个旅是冯玉祥一手编练的,换人,下面的人不同意,此事就这样搁下来了。直到张勋复辟,段祺瑞要组织讨逆军,才给冯玉祥官复原职。

经此一事,按道理段祺瑞应该知道小傅同学办事不行了,但是,由于平时对他的印象太好,而且,讨逆的时候,小傅又鞍前马后地跑,解决了张勋之后,段祺瑞居然撤了湖南督军谭延闿,让谭去做省长,而把督军给了傅良佐。谭延闿自己掂量一下,没有本钱抵抗,也不想做一个空头的省长,于是就去了上海。

一个军人,做到封疆大吏,无论如何都是值得高兴的好事,湖南又是一个比较富庶的省份,所以,得到任命之后,傅良佐很高兴。虽然小傅手下并没有统带过的兵马,但按一般的规律,只要政权在手,不愁编练不出自己的人马来。

但是,此时的湖南,却是一个烫手的山药,不大好接。一来,傅良佐名义虽说是湖南人,但一天也没在湖南待过,父亲那一辈,就在外地做官。因此,他跟湖南,既无渊源,也没有根基,在湖南人眼里,他就是一个北人。他的到来,等于是给一直呼吁湘人治湘的湖南人,当头一盆冷水,傅良佐的到来,等于代表北人来“殖民”湖南。其次,也是最重要的,自打袁世凯死后,西南的分立状态,已经成为事实。而孙中山又得了德国人一笔钱,策动了护法运动,在广州成立了护法军政府。孙中山不足惧,但是,广西的陆荣廷和云南的唐继尧,却是大患。湖南是南北的缓冲地带,湖南督军是弱势、且对西南有亲和感的谭延闿,陆和唐都可以接受,但换了北人,就不大行了。段祺瑞在傅良佐到任之后,还派了王汝贤和范国璋两个北军的师,进入湖南,这就让陆和唐,尤其是湖南的近邻广西的陆荣廷无法容忍了。

自己坐在了火药桶上,却全然不知。傅良佐刚一上任,居然就敢动人事,一个命令,就把零陵镇守使刘建藩给免了。刘建藩抗命,宣布独立。傅良佐不知深浅,居然派王汝贤的第八师去打,这一打,就把南北战争给点燃了。

刘建藩是打不过北军,但是,战端一开,桂军就入湘了,其他的湘军也跟着响应。陆荣廷派来的,是自己的主力。桂军是土匪老底子,清末被招安之后,一直在剿匪,久经战阵。王汝贤的第八师,原来的师长是李长泰,段祺瑞讨逆的时候,李长泰听老婆的话,讨价还价过了。于是打完了仗,就让李长泰做了北京的步兵统领,师长就给了下面的旅长王汝贤。第八师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打仗了,李长泰在的时候,比较贪财,没有地盘,只能靠吃空饷弄点儿钱,所以,这个师并不满员,训练什么的,也没有起色。讨伐张勋,不能算是打仗,不过一场儿戏。碰上桂军这样的硬骨头,仗可是没法打。

像王汝贤、范国璋这样的小师长,部队就是命根子,部队打光了,就啥也不是了,哪里能这样的玩儿命呢?不想打,撤退得找个理由。王汝贤自以为聪明,想了一个高调的“不打内战,呼吁和平”的借口,连招呼都不跟傅良佐打一个,就带兵北撤。他们这边一撤,仅仅有一个卫队营的傅良佐胆儿都吓没了,湘桂军还在衡山呢,傅良佐就撒丫子开溜,跑得比王汝贤和范国璋还快。

这下,可把段祺瑞的脸都丢尽了,下令撤了傅良佐的职,命令王汝贤代理。王汝贤此时已经自顾不暇了,哪里有心情做这个代理湘督。他没想到,“呼吁和平”一撤军,等于兵败如山倒,两个北军师,被追得稀里哗啦。连累刚被段祺瑞指使来的山西商震一个旅,也被冲垮了。等到三支部队撤到岳州,已经都是残兵了。商震被俘,王汝贤和范国璋仅以身免。本来想保住部队的王汝贤和范国璋,嘴说得好听,但腿不够快(都是山路,北方兵也不习惯),被惯于爬山走路的湘桂军,打得丢盔卸甲,结果部队基本上没了。

最后的结果是,傅良佐被一撸到底,受了刺激,躲到天津租界,得了精神病。而这两个“呼吁和平”的师长,部队没了都被撤职,一个不久就翘了,还有一个也从此退出江湖,北洋系再也没这个人了。

后来的历史学家,都说王、范两位“呼吁和平”背后是冯国璋指使的,说他们是直系的人,这从哪儿说起?当时冯国璋是总统,如果冯国璋有这样的意思,段祺瑞断然没法撤他们职。而且,撤职令,最终是冯国璋签署的。如果说冯国璋先授意后出卖,那么,这两人又不是哑巴,怎么从来没听他们说起自己的冤?最关键的,哪里有证据能证明这两位是直系的人呢?如果非要扯派系的话,说王汝贤是皖系的人倒更有道理,毕竟,他这个师长,是段祺瑞从别人手里抢来给他的。

段祺瑞收湖南,用人不当,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蒋世杰守信阳

民国北洋时期的内战,自打第二次直奉战争以来,是越打越频繁,越打烈度越大。此前的内战,由于烈度比较低,打仗的时候,好事的老百姓还会搬着板凳去看热闹。但是到了后来,则枪林弹雨,炮声隆隆。飞机、大炮、坦克,甚至毒气弹都用上了。此前的战争,对民众的扰害,还是有限度的,但是,1924年年底之后,战区的民众,可就遭殃了。北洋时期有四位著名的守城将军:杨虎城守西安,傅作义守涿州,刘玉春守武昌,蒋世杰守信阳。四位都出在1924年以后,不是赶巧了,而是这阶段的仗打大了。

蒋世杰是国民二军的一个师长。所谓国民二军,是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之后的产物,参与政变的冯玉祥、胡景翼和孙岳,成立国民军。冯部为国民一军,胡部为国民二军,孙部为国民三军。其中,国民二军占了河南。胡部是由陕西靖国军发展过来的,刀客的底子,所以,纪律不怎么样。挂个招牌叫国民军,一样扰害老百姓。所以,河南人都挺恨国民二军的,他们的红枪会,这一时期,主要对付的就是国民二军。

吴佩孚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输得只剩条内裤了。一路逃难,人人喊打,旧部都不买他的账了。还好,湖南的赵恒惕讲义气,收留了他。他还摆谱,带来的两千卫队,驻在岳州,但他自己却待在决川舰上,装着不领赵恒惕的情。

然而,过了不到一年,面对大肆扩张的奉军,长江沿线的大小军头们感觉要团结起来,一起抗争。抗击奉军,总得找个领头的。所以,此前人见人烦的吴佩孚,突然之间“行情看涨”,被旧部们拥戴为“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

只是最初的时候,军头们心目中的“贼”,是张作霖和张宗昌们,然而,等到吴佩孚真的出山了,“贼”却变成了冯玉祥。因为吴佩孚最恨的不是张作霖,而是倒了他的戈的冯玉祥。他要先活捉了冯玉祥,然后再跟奉军算账。

大小军头们已经把他捧出来了,想要借他常胜将军的威名,也只能依他,走着看,到时候再劝他改道。反正不管打冯玉祥还是打奉军,人在湖北的吴佩孚,北上都得路过河南。于是,他派使节去开封,要国民二军让出一条道来。

此时的国民二军,胡景翼已经突发疾病死了,继承者是岳维峻。比起胡景翼来,岳维峻是个平庸之辈,但也知道这种假道,不过是假途灭虢,自己没准先就完了。所以,岳维峻死活不肯,命令信阳守军蒋世杰部死守。

岳维峻这个师,只有五千多人,还有一多半包括他自己都是大烟鬼。但是,守城还是有一套,早在吴佩孚大军到来之前,就在信阳城外修筑了众多的防御工事。号称十万大军的吴佩孚麾下的寇英杰部,仅仅扫清外围,就花了差不多半个月。好不容易打到信阳城下,只见城高沟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死活都攻不进去了。那时节的火炮威力有限,轰不塌城墙,而挖地道埋炸药,又一直没法得逞。信阳城不大,里面只有三万余居民,但富户存粮不少,守军一时半会儿不愁没有吃的。一直围攻了一个多月,进攻的一方死伤枕藉,就是没有进展。蒋世杰唯一的麻烦,是岳维峻给他派来了田维勤一个师的援军,没有打破围困,反而把两千多人逼进了城里,平白增加了守城的粮食负担。

然而,坚守快两个月的时候,蒋世杰的兵有点儿受不了了。别的几位守城名将,都是快弹尽粮绝了才守不住的,而信阳粮还有,弹药也没有用光,不想打了是因为别的事儿。信阳城不大,没有下水道系统,原来城里的粪便,都由城外的农民进城拉走,这下子将近四万人拉屎撒尿,这么多天下来,城里到处都是粪便,熏得人受不了,而且导致疾病流行,病倒的比战死的多多了。另外,更要紧的是,蒋世杰的兵尽是大烟鬼,快两个月了,大烟早断顿了。没有了鸦片,烟鬼们无论如何都无法忍受。

军心不稳,而且越来越不稳。实在撑不住了,没有办法,蒋世杰只能求和。他让城里的商会派代表跟寇英杰商量,能不能放他一条路,他把城让出来。寇英杰决定不了,把代表送到武昌去见吴佩孚。吴佩孚答应改编蒋世杰的部队,给蒋世杰一个参议。蒋世杰也只能答应,部队开出城外,接受改编,结果是全体官兵都被搜光了细软(守城的时候,这帮士兵把城里的富户都给抢了),缴了械,然后打发他们去陕西老家。蒋世杰倒是被拉到武汉,做了个空头参议。这个时候,国民二军在岳维峻的“英明领导”下,已经在镇嵩军和红枪会的打击下溃散了。

吴佩孚真是今不如昔了,北上第一步,让一个大烟鬼就给挡了将近两个月,自己没有兵,靠别人打仗,就是不行。值得提一句的是,此番攻城的府帅刘玉春,实际上是指挥攻城的主将,战后因功升官了。后来,守武昌的就是他,也成了一个守城名将。由于他对抗的是国民革命军,所以,城破之后,还被革命法庭判了罪,成为中国第一个犯反革命罪的人。

马桶将军不是个恶人

王怀庆在民国,人送外号王拉,或者马桶将军。因为此公有几分便秘的毛病,跟马桶亲。办公室常年备马桶,就喜欢坐在马桶上办公。反正那个时候来往的人里,也没有什么女眷。外出公干,一个漆金的马桶,是必须带的,一顶大轿坐他,另一顶抬着马桶。

不过,王怀庆不是个恶人。相反,待人接物,脾气蛮好。徐世昌做大总统后,由于王怀庆曾经在徐世昌东三省总督任上,做过徐世昌的中军,感觉不错,所以,把他调来做北京的步兵统领。这个步兵统领,是清朝的遗留,当年又称九门提督,是要由亲王做的。因为北京达官贵胄太多,一个顺天府尹管不了,于是另设一个带兵的衙门来震慑一下。但是,民国了,清朝的王公贵胄没了,达官却依旧很多,王怀庆做这个官,谁也得罪不起,送往迎来,伺候贵人,伺候得圆通八面。五四运动后半截儿他在步兵统领任上,对闹事的学生一直都客客气气。所以,皖系在台上,他做步兵统领,直系和奉系联合当家,他还是做这个官。到了直系一统天下,步兵统领改京师卫戍司令了,司令还是他。后人都说,他是直系将领,其实,他跟哪个派别的人关系都不错,能放一马,肯定放一马。

王怀庆做这个步兵统领,跟他的前任李长泰不同,他还兼着陆军第十三师的师长——无论他军衔升到多高,贵为陆军上将,这个师长他也不放。手里有了这个师,他的步兵统领或者叫卫戍司令,才做得踏实。步兵统领衙门,的确有一帮老爷兵,但这些老爷兵什么事儿都不顶。

其实,陆军第十三师也不顶什么。王怀庆是淮军的兵,聂士成的部下,带兵还是淮军那一套。只能用老粗,不肯用军官学生。不打不骂不升官,本是李鸿章的作风。李鸿章待他那些老粗部下,非打即骂,能打打骂骂的,才显得亲切。经常被训得像个孙子似的,一般来说,升迁都快。但是,王怀庆用这一套特别生硬,但凡看上了谁,要升他的官了,就故意找碴儿打骂一顿,如果对方帖然接受,第二天升职的命令就下来了。这种干法,部下早就熟悉了。所以,但凡哪个无缘无故挨打挨骂,都会服服帖帖,诺诺连声。出门,同事就会让他请客,因为明天人家就升官了。这样的军队,没有训练,现代化程度也低。都20世纪20年代了,别的军队,都讲究步炮配合,拉散兵线了,他们十三师,还是扛着大旗往上冲,被打下来,就一哄而散。

第二次直奉战争,吴佩孚用冯玉祥做第三路军司令,是用错人了,但用王怀庆做第二路军司令,也同样错。王怀庆碰到的是奉系的偏师张宗昌的部队。张宗昌自己的部队倒不怎么样,但是,他有一个几万人的白俄军团,可不是白给的。军事素养,比当年的北洋军可是强多了。所以,王怀庆加上毅军,被打得一败涂地。逼得没办法了,带着残兵躲到围场,给张作霖捎信,还说十三师可以让你接收,能不能保留他的京师卫戍司令。都到这个份上了,他对这个卫戍司令,还是这样的眷恋。显然,做这个京师的官儿,油水是太大了。

由于当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的时候,王怀庆对一败涂地的奉军多有照顾,所以,张作霖倒是乐意满足他的要求。可惜,第二次直奉战争之后,占领北京的是冯玉祥。冯玉祥可不买他这个账。虽然,前脚儿俩人同在北京直系帐下为官,倒也相敬如宾,但是,冯玉祥跟这个马桶将军,有笔旧账。

那是辛亥年,北洋第二十镇的若干小营长王金铭、施从云和冯玉祥,受革命思想影响,发动兵变。而二十镇的驻地滦州,就在王怀庆所部的边上。王怀庆奉命前去招抚,结果被王金铭他们扣押。他们要王怀庆跟着一起干。王怀庆假装同意,趁他们不备,抢了一匹马,逃了出来。结果,兵变遭到镇压,王金铭和施从云被处死,而冯玉祥因陆建章的缘故,得以免死被关了起来。按冯玉祥的说法,王怀庆欠着他战友的血债呢。

当然,冯玉祥在倒戈之后,忙于扩张势力,倒是没有急于跟王怀庆算这笔账。可是,王怀庆自打部队丢了之后,也没戏唱了。在北京的产业,基本上也都跟着丢了,在天津租界,坐吃山空,到了晚年,相当潦倒。

兽医张作霖

张作霖早年,出身贫寒人家,生活困苦,什么都干过。做过小贩,学过木匠,还做过兽医。他个子小,力气不大,木匠手艺估计没有学成,但兽医的本事,在当年就小有名气。

兽医是个跟医人的中医差不多同样历史悠久的行业,虽说干这行的属于下九流,但没这个行业,还真的不行。比起医人的医生来,兽医的效用,要好得多。但凡一个能站得住脚的兽医,十里八乡的牛马,都能得到医治。

在一个中世纪的农耕社会里,畜力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动力。所谓畜力,无非就是牛马。牛相对比较皮实,而马的病比较多。能医马的,才算是兽医中的高手。比较起来,马的作用要比牛更大些,不仅农家耕田拉车都离不开马,官家对马的依赖也更重,驿站和军队离开了马,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当年做兽医做出名气的,大抵凭两个东西。一个是经验,看看马的状况,掰开舌头瞧瞧,就知道得了什么病;第二个是手艺,得会掏结。马病十有八九,都是结症,即肠子被腐草塞住了,得由人把手伸进去,从直肠隔着两层肠壁,抓住结塞的部位,把结塞的东西捏碎。或者由另一只手配合,把它敲碎。这俩本事说说容易,办起来很难。张作霖的绝活,就是治马,俩本事他都有。

那年月,一个好兽医,都是一个懂马爱马的人。张作霖当然也不例外。有人分析过,张作霖的大帅府上,有很多的浮雕,主题都是马。虽说马也是很多吉祥图谱里的主角,但是有这么多马,还是不寻常。跟过他的人也曾说过,即便张作霖发迹了,爱马之心也非常的浓郁,有事没事,就往马厩溜溜,看着马,总要抚弄几下。如果马夫有了疏失,怠慢了他的骏马,他一眼就能看出来。当年做“胡子”的时候,他已经是个头目了,但兽医的本行并没有搁下。好多地方的胡匪头子,甚至官兵的马病了,都会来找他医病。就因为这个手艺,张作霖得以交结各路的朋友,好些官府的人,都因为这个,成了他的座上客。

最有意思的是,进入民国,张作霖做了二十七师的师长,在奉天,已经是数一数二的大人物了。二十七师招募兽医,他却要亲自做主考官。考试那天,他问的问题,让这些来应考的兽医,个个口服心服。进门之后,张作霖待这些兽医也格外好,经常来往。当年东北的“胡子”,人称马贼,骑马的多。张作霖的部队,由“胡子”招安而来,老传统当然保留,所以马队多,即使步兵,也有很多马。因此,部队是离不开兽医的,每个部队都有兽医,而兽医又跟张作霖有特殊的关系,因此,这些兽医就无形之中成了张作霖的耳目。通过跟兽医的闲聊,每个部队的动向,张作霖都掌握得一清二楚。

孙传芳投壶

投壶是一种西周贵族的娱乐活动。当年贵族的娱乐,往高大上了说,都有礼的意义,所以,也可以说是投壶之礼。有人说,此礼源于射礼,是贵族的成人礼,彼此比试射箭,看哪个本事大,后来这个本事不行了,就转为往酒壶里投,比较省力。显然这是不对的,西周贵族无论什么时候,六艺都是要讲究的,而投壶,跟武艺关系不大,就是一种玩法。至于玩的人是不是会寓教于乐,那就看他们自己的了。

按《大戴礼记》上讲,投壶是在招待宾客时举行,宾主分两队,每人四支没有箭头的箭杆,投中多者获胜,负者饮酒。从这点看,所谓的投壶,本质上就跟现在的猜拳相似,本是一种饮酒宴享时的游戏。如果非要将之解释成修身正己的一种形式,穿什么衣服,采取什么姿势,达到什么效果,说白了,都是后人的过度解读。当然,后世的儒家这样的过度解读,是一种惯性,不这样的话,自己的饭碗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当然,儒家的礼制,对于约束人的行为,使循规蹈矩成为一种习惯,无疑是有用的。但是,这种礼制一般体现在朝礼、官仪和人际礼仪上,经过长期的演练,耳濡目染,形成一种生活习惯,从身体到肌肉,都认可上下尊卑、官场等级秩序。至于投壶,则用处不大。越是强调其正身修身作用,规规矩矩,严严肃肃,一本正经,就越是没用。谁在喝酒享乐的时候,不去放纵一下,反而假装正经呢?所以,宋代以后,这种玩意儿渐渐就消失了。

民国之后,文化人的反传统和军头们的恢复传统,是两股迎头相撞的潮流。文化人越是激进,军人越是保守。反之,军人越是保守,文化人也就越激进。当然,这里说的文化人,只是一部分,那些文化保守主义者,不在其列,他们站在军人一边。

孙传芳是北洋的后起之秀,1925年底,他打跑了南下的奉军,江南五省归附,异军突起,变成屈指可数的大人物。尽有江南锦绣之地,孙大帅扛起的是“克己复礼”的大旗。当时,他以师事之者有两位,一个是兵学家蒋方震,一个是儒学大师章太炎。每月聘仪多达千元,但凡有点事儿,还会多给。那个时候的千元大洋,相当于现在的钞票百万元不止,可见执礼之殷。

师事蒋方震,是他的军人本色,但是,尊礼章太炎,却是为了恢复传统。但是,不像袁世凯恢复传统,实行祭天之礼,重新提倡尊孔。他孙传芳提倡的,是恢复投壶之礼。

孙传芳提倡的投壶,当然不是玩的,而是一种过于正经的仪式,为了让这桩早已被人淡忘的仪式再现,在章太炎的指导下,江苏的大同音乐会等团体,已经演练了多次。正式举行时,已经到了1926年的春天。第一次,在江苏督署的大厅里进行,各级官员和各省热衷此道的士绅们,云集于此。原本是要请章太炎来亲临指导的,但不知为何,章太炎本人没来,只派了一个代表。参加仪式的人,文官一律长袍马褂,武将则一身笔挺的戎装。所有人都正经地端坐在特意摆放好的“亚”字形的宴席桌旁,看着身着古装的礼乐生在古乐声中投壶。投壶者分成两队,一队四人,在司仪的喊礼声中,依次投壶。每投一次,行礼一回,互相揖让。胜负已经无所谓了,参与者感受的,就是这份正经和庄重。此番投壶之后,不久,又在乐山公园(即前江苏督军李纯修的公园)的英威阁大厅来了一次,第二次参加的人更多,声势更大。

孙传芳的投壶之礼,让进步的文化人感觉很搞笑,而且是在开历史倒车式的搞笑。作为章太炎的学生,鲁迅先生还撰文对老师参与投壶的行为感到遗憾,说他在“拉车屁股”。但是作为孙传芳,煞费苦心做这样的事情,还是有他的道理的。跟吴佩孚崛起的时候选择站在激进一边不同,孙传芳崛起后,选择了站在激进的对立面。因为他发现,吴佩孚的路没有走通。

他的路走通了吗?当然也没有。过不了多久,事实会告诉他,他的失败来得更快。儒家传统真是一种遗憾的文化,每每在人们需要的时候被拾起,拾起之后,又发现除了费钱费力之外,毫无用处。孙传芳提倡恢复古礼,但是,他自己连北洋系传统的打仗不杀战俘的规矩都不讲,将战败被俘的北洋老将施从滨一枪就给毙了。由此埋下了他下野之后,被施从滨女儿施剑翘暗杀的种子,比多数北洋人,下场都惨。

孙传芳心中的“义和团大师兄”

孙传芳是北洋军阀的后起之秀,跟吴佩孚和冯玉祥一样,都是北洋系的第二代,也都是小旅长出身。只是比较起来,他比吴佩孚和冯玉祥的履历都要好看得多。冯玉祥是大兵出身,吴佩孚也就是北洋系的军校毕业生,而孙传芳则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在当年,属于“海龟”。

跟其他的“海龟”同学相比,孙传芳是个能踏踏实实练兵带兵的人,因此,他的基本部队无论带到哪儿,都不会轻易散伙。曹锟、吴佩孚一统江湖之际,实际当家的吴佩孚,没有看上孙传芳,把他打发到福建山沟里去了。而孙传芳趁着江苏的齐燮元和浙江的卢永祥开战,从后面杀出来,占了浙江。第二次直奉战争,吴佩孚战败,但在浙江的孙传芳却站稳了脚跟,随后突袭南下的奉军,将大肆扩张的奉军打蒙了,受东南各省拥戴,成了“五省联军总司令”。

当北伐军进入湖南,跟东山再起的吴佩孚交锋的时候,孙传芳根本没当回事。能插手的时候也不插手,看着两下恶战,然后去捡便宜。可惜,吴佩孚此时已经是个纸老虎了,空有“十四省联军总司令”的名头,没有自己的嫡系部队,靠着别人替自己打仗,哪里有这样的好事?可是,纸老虎吴佩孚是当时名头最响的军头,他一败,等于替北伐军做了最佳的广告。一瞬间,大批的大小军头都换了旗帜,变成国民革命军了。等到孙传芳跟北伐军交手之时,他进退失据,接连犯错,最后一次大错,是把主力拉到江北,然后再渡江杀回来。由于海军的拦截,渡江过程中就有大损失,然后轻敌冒进,在龙潭大败。多年训练出来的看家基本部队,损失殆尽。

丧了元气的孙传芳,只好投靠他一向看不起的奉军。在张作霖的支持下,他虽然把部队补充了一些,但是,精气神儿已经没了。当年做“东南五省联军总司令”的孙传芳,还算是一个新派人物,能引进洋派学者丁文江管理上海,对自己的老学长、著名军事学家蒋方震言听计从。在浙江和江苏,都用了一批洋学生,参与地方管理,整理财政。甚至一度还拉起一帮学者,搞联省自治,制定省宪,选举省议会。在那时,孙传芳唯一不够时髦的举动,是不许美术学校用人体模特,惹得刘海粟很生气。

然而,精气神儿没了,孙传芳居然开始信神信鬼。吴佩孚信神信鬼,还只是占卜算卦,而孙传芳信神信鬼,则开始搞“义和团”了。

当年的河南、山东和安徽北部一带,兴起了红枪会。红枪会本质上,跟义和团一样,都是通过喝符念咒,请神附体,然后就说自己刀枪不入了。只是,当年的义和团,专门跟洋人和信洋教的中国人为难,红枪会基本上跟洋人洋教无涉,是对付军阀的。1924年以后,北方数省军阀混战愈演愈烈,把地方上祸害得不行。为了自保自救,农民们就练红枪会。红枪会虽说相信神术,但也不排斥新式的枪炮,大刀也用,枪炮也用。练的人多了,形成了气候,小规模的军阀部队,还真就不敢下乡滋扰了。甚至岳维峻国民二军这样大规模的部队,也会被河南红枪会搞得没有办法,最后在前面有截兵的情况下,居然溃散了。

孙传芳退到北方之后,见识了红枪会的威力。感觉像红枪会会众这样不怕死的精神,可以借来用用。于是,他请来了红枪会的老师,打算在每个师建一个“神机兵团”,模仿红枪会的样子,请老师教士兵喝符念咒练气功,变成“刀枪不入之体”,或者说,让士兵相信自己是刀枪不入的。为此,他还带了一个红枪会的老师,拎了一只大公鸡,到了上官云相做师长的这个师里,请老师在公鸡身上贴上符咒,然后自己拿着手提机关枪冲着公鸡开枪,结果一梭子子弹打完,鸡居然没有死。以此向士兵们说明,红枪会老师的符咒是可以避枪子的。

可惜,上官云相死活不信,坚决反对。没办法,他只好在直属的军官学校的直属队中,选了一些人组织了神机兵团,练习红枪会的神术。结果一上战场,该死的还是死。老师推脱,说是因为死伤的人前一天沾了女色,然后就开溜了。孙传芳的神术,也就算拉倒了。

像义和团、红枪会这样的招法,孙传芳这样的人,原本该是打死都不会信的。谁能想到重用科学家的孙传芳,后来会重用红枪会的老师?可是,到了病笃乱投医的时候,这样的分裂,居然真的出现了。这说明,其实很多中国人心里,都有一个“义和团的大师兄”。

讨人喜欢的段芝贵

北洋的要人,人们一提就是“北洋三杰”,其实在之外,跟三杰比肩甚至有所过之的,还有一位,这人就是段芝贵。段芝贵人称“小段”,以区别于段祺瑞,因为他比段祺瑞小几岁,而且是段祺瑞的学弟(同为北洋武备学堂的毕业生)。这位老兄跟段祺瑞一样,早早地就被袁世凯网罗,进了小站新军。

此公有什么本事,我们不知道,但袁世凯却超级喜欢他。所以,一路升迁甚速,在天津巡警道任上,已经开始巴望封疆大吏了。如果不是色贿庆亲王的公子商部尚书载振的事儿(收买了一个载振见了迈不动腿的女艺人杨翠喜送给载振),被政敌揭发,功亏一篑,此公就成了新建的黑龙江省的巡抚了。此事砸了,也多亏了袁世凯为之弥缝,得以平安无事。

进入民国之后,他官运亨通。袁世凯称帝的时候,少数几个一等公中,就有他一个。袁世凯死了,段祺瑞接掌政权,依旧爱他爱得不得了。张勋复辟,段祺瑞成立讨逆军,张罗的时候没有他,但偏用他做总司令。六万多讨逆军,对付两千多辫子军,不劳他指挥,这个仗也能打赢,打赢了,他就有一份大大的功劳。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直皖交恶,段祺瑞成立定国军对付吴佩孚,居然还是让段芝贵做总司令。这回的对手,可不是缺兵少将的张勋。此公会打仗吗?天知道。当年“二次革命”,讨伐革命党的主力之师,袁世凯也用段芝贵做指挥官,麾下的师长李纯不肯听他的指挥,自己打自己的。那一仗,算是整个“二次革命”中最大的恶仗,其实也没段芝贵什么事儿。至于讨伐张勋复辟,就更是儿戏。等于是说,虽然历史上有两场胜仗挂在他的名下,但明白人都知道,他什么都没做。

直皖大战,是北洋历史上一件转折性的大事,标志着北洋团体从此走向分裂。对于这个局面,段祺瑞当然并不乐见。此前吴佩孚种种犯上作乱,他都忍了。直到吴佩孚悍然率兵违令北撤,他也没有认真对待,只是让河南督军赵倜把吴佩孚截住,又派自己的妻舅吴光新抄后路。如果早早派兵把直系的老巢保定拿下,这个仗的结果真就不好说了。待到双方剑拔弩张,看看要打了,才匆忙调兵,派了这个小段做总司令。

小段也没有把此仗太当回事。但是,他自己知道,论打仗他是不行的,多少年都不摸枪了,于是推荐了皖系的另一员大将曲同丰做前敌总指挥,替自己实际操作。曲同丰的军事理论素养还算不错,多年在军校做教官,是吴佩孚的老师,但也是纸上谈兵,没有真干过。

段芝贵把自己的司令部设在一列火车上,自己在一个头等车厢跟幕僚打麻将,其他的车辆载着卫队还有大量的洋酒、火腿、板鸭等好吃好喝的东西,把自己府里的厨师,也带到了车上,专门给他做饭。小段非这个厨师做的饭,是不肯下咽的。小段还有一个毛病,每天都要换几身衣服,上战场了,也是不改。所以有副官数人,专门负责这个事儿,车上还装了他的专用衣柜。后来有人传说,他把八大胡同的妓女也带上了车,但据当时他的身边人讲,这倒是没有。

战事一起,他就在车上打麻将,还一直抱怨,张作霖前几日跟他推牌九,输了四十万,结果只给了四十万的公债券,连半数都不到,说张作霖抠门,不够朋友。他绝没有想到,这个张作霖,不够朋友还不限于此,居然在背后捅刀子,让战败的皖军腹背受敌。

然而,久经战阵的吴佩孚的确不白给。仗打了没几天,曲同丰的前敌指挥部就被吴佩孚亲自带兵给抄了。曲同丰做了俘虏,前线的兵稀里哗啦就乱了。枪打到段芝贵的专列附近,车上牌局未了,段芝贵吓得钻到牌桌底下,一个劲儿叫:不要乱打枪,不要乱打枪!看看枪声越来越密,不是好玩的,就赶紧让卫队上车,专车急速后退。过琉璃河大桥的时候,桥上有许多溃兵,他也不顾了,碾压着就过去了,一直退到良乡。然后再退长辛店,脚没沾地,就回北京了。其实,直军大部队还没有上来,总司令一走,皖军就垮了。最后,段芝贵一溜烟儿躲到天津租界,打死都不露面了。

用错人的段祺瑞倒是没走,就待在他府学胡同的家里。直皖交恶,直系的人恨的是“小扇子”徐树铮,对段祺瑞倒是还客气。吴佩孚是他的学生,当然也不会把他怎么样。只要他下野不干了,也就算完了。段祺瑞在民国,还算一流的政治家,政治眼光独特,但就是不善于用人。此前如果不用一个饭桶将军张敬尧做湖南督军,也不至于这么快就得罪了打下湖南立了大功的吴佩孚。此后,如果不用另一个饭桶将军段芝贵,皖军也败得不会这样惨。

袁世凯和段祺瑞,都是能干的强人,但强人也有一个惯有的毛病——喜欢用讨人喜欢的人。段芝贵这样的人,八面玲珑,脾气超好,上司见到的是听话,平级见到的是讨喜,下级见到的是宽厚。唯一的缺点,就是百无一用。可是,偏偏这样的人,讨强人上司的喜欢。

关键时刻掉链子,怎么办?活该呗。

屠夫陆建章

在北洋历史上,陆建章算不上是大人物,但时不时地会冒出来,露上一小手。此人是小站旧人,跟段祺瑞资格相若,也深受袁世凯的赏识。只是官阶总比段祺瑞矮一点儿,有性格,而且有嗜好(鸦片瘾),虽是安徽同乡,段祺瑞看不上他,两人早早就结下梁子。

但是,陆建章还是有点儿本事的。当年,山东曹州是个出土匪的地方,有一阵儿匪患又大发了。袁世凯派陆建章带一协(旅)人马去剿,陆建章还真的就让当地太平了些日子。所谓的剿匪,就是杀人,做匪的杀,疑似做匪的也杀,杀狠了,也就消停了。不过曹州这个地方,当年毓贤也是这样剿了的,过后,匪炽如故。多匪的地方,如果不做根本治理,匪就像韭菜,割了一茬还有一茬。陆建章也就是割了一茬,还捎带着伤及好些无辜。

民国了,袁世凯做了大总统,让陆建章做执法营务处长。当年的官阶,跟今天不一样,他的这个处长,跟警察总监和步兵统领平级,等于是袁世凯的特务头子,干的就是抓人杀人的买卖。袁世凯跟革命党闹翻,革命党死在他手上的可是不少。武昌起义元勋张振武,就是他给杀的。当然,这事首先要怪黎元洪。张振武进京,黎元洪密报袁世凯,说这人想要作乱,杀了算了。袁世凯原本就对起义者没好印象,就命令陆建章办了张振武。张振武住在六国饭店,没法进去拿人,陆建章就派便衣在门口死等,等张振武出来,拿下就给毙了。那时的国民党人,人人都恨陆建章。只是,陆建章对付章太炎却客气得紧。“章疯子”砸了总统的接待室,陆建章把他软禁起来,每月五百大洋,派了一堆警察伺候。“章疯子”对警察非打即骂,还逼得警察管他叫老爷,陆建章都随他。在他眼里,这个人是民国的郑康成,有学问,不能按寻常的党人看待。

又一次剿匪的差事,让他做了陕西将军。白朗这股悍匪流窜数省,袁世凯花费巨资,投入数万兵力,也没有剿灭。最后白朗虽说不是死在陆建章手里,但他的确出力不少。他所偏爱的冯玉祥,也就是在剿白朗过程中升任第十六混成旅的旅长,陆建章还把自己的内侄女嫁给了他。陕西是革命党加刀客的大本营,辛亥革命之后,这些人都变成了官军。陆建章狠,先用这些人剿匪,等白朗灭了,再把这些人都给遣散了,只剩下了陈树藩一支,还是因为此人善于拍马,显得特别恭顺。

然而,洪宪帝制令讨袁战事再起,天下将乱,陕西原来的革命党加刀客死灰复燃,陈树藩见有机可乘,兴兵讨袁。陆建章派自己的长子陆承武带一旅前去应敌。没想到,这个纨绔子居然被只有一营兵力的胡景翼来了个偷袭,部队散了,自己也做了俘虏。

陆建章舍不得儿子,在陈树藩和胡景翼的武力压迫和绑了人质的要挟之下,让出了陕西将军,带上被放回的儿子走人。由于行李太多,遭刀客的忌,道上还被劫了。这事儿,当年经媒体报道,闹得沸沸扬扬。全中国的人都知道,陆建章做陕西将军,捞了不少钱。

捞了不少钱的陆建章,实际上落空了。但毕竟多年宦海,积蓄还是有的。从此以后,没了地盘,又没了军队的陆建章,只能在将军府做空头的将军。只是他不甘寂寞,但凡国家有事,就会溜达出来凑热闹。

张勋复辟的时候,他出来了。那是由于冯玉祥那个旅驻在廊坊,段祺瑞组织讨逆军,要用这个旅。而此前段派的大将陆军次长傅良佐把人家给撤职了,但新派进去的旅长,由于官兵反对,又到不了任。这回只能请冯玉祥重任旅长,这需要请陆建章出面。然而,张勋失败之后,陆建章没捞到什么正经的职位,这下可把段祺瑞恨结实了,此后,专门给段祺瑞捣乱。

1918年,段祺瑞派冯玉祥旅南下作战,在陆建章的挑唆下,冯玉祥走到武穴,居然通电和平,不肯走了。事情最后虽说在曹锟的调和下得到了解决,但段祺瑞的鼻子都给气歪了(段有这个毛病)。而段的谋士徐树铮,更是气得火冒三丈,黑下心来,要杀陆建章。可是陆建章还觉得自己做事机密,人家不知道。结果被“小徐”骗到了他的司令部,背后一枪,就给了了账。

当然,陆建章自己不知,他的死,却给仇敌段祺瑞和“小徐”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毕竟,北洋规矩,小辈得礼让老辈,而且,即使开仗,也轻易不伤害对方的身体和家人。“小徐”坏了规矩,让众人寒心。在直皖之争中,皖系不得人心,此事影响最大。

杜月笙的另一面

眼下,对杜月笙的评价是越来越高了。上海滩上的青帮,最高等级的被称为“闻人”,够得上闻人的只有三位,黄金荣、杜月笙和张啸林。其中,杜月笙其实堪称闻人中的闻人,宝塔尖上人物。当年杜老板过生日,排场之大,超过民国任何一个人,就是袁世凯和蒋介石也没法跟他比。真叫个党政军民齐动员,工农兵学商,一起来祝寿,还有在上海的外国人,也都来凑趣。不消说,杜月笙的面子,在当年的中国是最大的。

杜月笙手面之大,无与伦比。上海乃至全国,几乎没有他摆不平的事儿。无论事情发生在哪个角落,只要他一纸二寸宽的条子,任你是军阀、土匪、袍哥,三教九流都会买他的账。上海几乎所有像样的学校,他都是校董,所有的慈善事业,他都参与。杜老板的堂会,全国的名伶都会排着队来捧场,即使白唱,也心甘情愿。

上海的老板都跟他关系好,哪怕你是留学欧美的洋派人物,谁都可以不甩,杜老板的面子是一定要给的。有了杜老板的关系,哪怕再难的事儿,也不是事儿了。上海的穷人最崇拜的人,就是杜老板,因为只有杜老板,才会在过年的时候给他们撒钱。工人罢工,无论在北洋时代,还是国民党时代,都是靠杜老板的接济,没杜老板做后台,没有一次罢工能撑下来。当然,最终劳资双方能坐下来谈,也得靠杜老板调停。

有人说,杜月笙是把一个义气的“义”字,做到极致的人。民国期间,上至政坛大佬,下至孤儿寡母,受过他接济的人不可胜数。眼高于顶,无视袁世凯和蒋介石的章太炎,一生唯一一次给人写的马屁文章,送给的就是杜月笙。因此,青帮大佬杜月笙,无论是里子还是面子,似乎都是一个好人。

但是,青帮毕竟是青帮,尽管杜老板一直在刷洗自己,做了越来越多的白道生意,甚至把自己的帮伙改成恒社,弟子称为社员。但他依旧是青帮老大,手下的这帮子人,还是没有被洗白,也洗不白。这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贩毒。

当年上海的毒业,主要是贩卖鸦片。进入国民党时代之后,上海的烟土行依旧有将近二百家,被称为“特业”。而特业的组织特业公会,领袖人物就是杜月笙。从北洋到国民党时期,杜月笙尽管白道的生意越做越大,却从来没有撒手特业,毕竟,整个上海滩的白道生意加起来也抵不上特业的一个角。因为,当年的上海在全国的鸦片销售中,居于龙头地位。单单上海一地的鸦片税收,就可以养几十个师。杜月笙的关系网巨大,鸦片一项,深入云贵川,西南的军阀和袍哥,都在为他打工。在国民党统治之初,由于需要跟各个大号的军阀争胜,蒋介石也需要鸦片的收入补充军费,所以一直对这个老相识的生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随着蒋介石统治的稳固,他开始需要清理鸦片了。不仅仅是为了面子上好看,而且也是为了正常的经济发展的需要。

1936年,也就是国民党黄金十年的顶峰时刻,原来做过蒋介石侍从副官的蔡劲军被派到上海担任警察局长。蔡劲军一上任,就摆出一个跟此前所有上海要员不一样的架势,不再接受特业公会的任何好处,拉开架势,准备拿特业开刀。

当时,上海的要员从市长吴铁城到警备司令杨虎都拿杜月笙的好处,连他们下面的喽啰,也定期接受特业公会的补贴,这种补贴,远远超过他们的工资。至于在南京的政府要员,接受杜月笙招待的也如过江之鲫。的确,国民党一统天下之后,杜月笙的毒品生意做得比北洋时期大了,但付出的代价,也更多了。由于考虑到蒋介石需要鸦片的收入,所以精明如杜月笙,也一直觉得没有必要放手这块肥肉。然而,这一回,他看错了。

上海警察局长蔡劲军上任几个月之后,突然采取行动,搜查上海滩所有的烟馆,将烟馆的老板几乎一网打尽,全都抓了起来。这让杜老板感到十分没有面子。一来,他一直向这些烟馆老板拍胸脯,说有他在,一切尽在掌握中,不会有事的;二来,就算警察要行动,他也会事先知道,早做安排。然而这一回,全部落空了。

虽然事情发生之后,杜月笙动用了他全部的资源,通过警备司令杨虎的关系,把这些烟馆老板都给放了,但是,经此打击,杜老板觉得天可能真是要变了。这个生意,看来是没法做了。尽管如此,真正放手,还是到了抗战爆发以后。

上海的特业告诉我们,杜月笙的确救了好些的人,但是,他害的人也一样不少。

同类推荐
  • 重生之胖子在大唐

    重生之胖子在大唐

    宅男胖子,不慎被人害死,心中不甘,一缕执念,横穿云间,便来到了公元626年,太子李建成的一个士兵身上。看胖子如何逆转乾坤,助太子上位。
  • 这个唐朝太有意思了(第一卷):从群雄逐鹿到玄武之变

    这个唐朝太有意思了(第一卷):从群雄逐鹿到玄武之变

    《这个唐朝太有意思了》主要讲述607年到907年这三百年间关于唐朝的一些故事,以官方正史为基础,野史论文为补充,以年代和主要任务为主线,采用小说、单口相声的叙述形式,对唐朝二十一帝及文臣武将、布衣士女的人生进行全景式展示,并涉及对大唐政治经济制度的阐释和评价,是作者历时五年时间打造的一部心血之作,也算是一部白话正说唐朝大历史的作品。本卷从唐高祖李渊出生开始讲起,写至玄武门之变结束。叙述了隋亡唐兴,群雄逐鹿天下,李渊父子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扫平十八路藩王,六十四处烟尘,瓦岗寨众英雄归心,天下一统。李世民大战王世充、窦建德,虎牢关对决,大唐玄甲军一战成名。李靖南征北战,平岭南,定北疆。还有千古疑案玄武门之变,太子与秦王的皇位之争到底真相如何。波诡云谲,惊心动魄,让人不忍释卷!
  • 重振大明朝

    重振大明朝

    穿越,又是穿越,不过怎么穿越到了崇祯皇帝身上?掐指一数,搞不好自己只有十七年的皇帝命啊!怎么这么苦逼?为了不吊死在煤山,为了能和一起来的妹子幸福生活,只能拼命去改变大明,重振(崇祯)大明朝了!魏忠贤,打倒!东林党,打倒!女真人,打倒!......打倒!打倒!凡是破坏阻碍我美好生活的,统统打倒!既然都叫崇祯了,怎么能够不重振大明朝!
  • 再兴炎汉

    再兴炎汉

    刘勇,一个21世纪的屌丝,穿越到了三国,成为了刘备的第二个儿子,看他如何成功崛起,创建属于自己的霸业!!!
  • 闽侯简史

    闽侯简史

    《闽侯简史》是一部简明介绍闽侯历史的通俗读本,面向青少年读者以及文史爱好者。记述时限,上溯远古,下迄1949年。按历史编年体例,划分若干发展阶段,分专题纪事。本书记述重点是史事及其相关人物,包括各时期重大政治活动、军事事件、经济贸易与文化成就等,并根据地方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特点而有所侧重。本书由曾江主编。
热门推荐
  • 烂尸于心

    烂尸于心

    沐槿本来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后来遇到了改变她生活轨迹的两人,从此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许多看似普通的一切也有另一面
  • 侵入你的梦

    侵入你的梦

    你做过梦吗?如果有东西可以进入你的梦境,噩梦来临了……
  • 他的无上宠爱

    他的无上宠爱

    “作为补偿,你要从这里出来吗?”在宋轻染最落魄绝望的时候,是慕斯年将她接出来,给她尊严,给她快乐,给她娇纵。宋轻染在这温柔中一点点沦陷,他却自始至终都冷静自持,从容得很。那时候宋轻染才真正明白了这男人骨子里的薄凉。后来,慕斯年终于锒铛入狱,宋轻染以胜利者的姿态去看他。他嘴角带笑,平静地问:“你还想要什么,我都给你。”*慕斯年生来就不甘平庸,喜欢四处征战,建立属于自己的商业帝国。他出手狠辣,从不在一个城市扎根超过两年,却在这小小的凉城停下了脚步。有人问他原因,他抿唇不语,心中却早已有了答案。因为这里有他的女人,和他那颗遗落了半生的心。她在的地方,就是要去的远方。
  • 爱上双面总裁

    爱上双面总裁

    他是集团总裁顾东风的男秘书,私下里虽然被很多人评头论足,但他只想认真工作。他是集团总裁,工作时一丝不苟,还很冷酷,可是私底下却完全是截然不同的类型。直到有一天,他发现了老板的双面性格,更发现了他的秘密!可是他不知道,顾东风从第一眼见到他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拿下他的准备!从此以后,你就是我的总裁夫人!从此以后,你就是我的双面总裁!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公关办事要有“心机”

    公关办事要有“心机”

    本书的目的是教人应付人生最难办的事,让关键的那些事情都办成功。同时本书引用了大量成功人士的实例,帮助读者了解他们在关键时刻是如何把事情办得圆满融通。书中所选用的事例都是人们熟知的或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具有现实的借鉴性和可操作性。如果读者朋友能够认真通读全书,一定能找到公关办事时的最佳心态和解决方法,在事业上找到自己的成功之地,也希望本书能为千千万万个读者朋友们解决公关办事中遇到的困扰和难题。
  • 凤尊邪皇

    凤尊邪皇

    她,是在地狱中赎罪的一抹灵魂,却被不知名的力量拉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宠爱、财富、地位、权利,这些几乎所有人都梦寐以求的东西眨眼间集聚到了她的身上,她是黄昏大陆四大古家族之首墨家的独女——墨可清。视她如命的爹爹明知道她已经不是原来的‘墨可清’,却还是对她百般宠爱,一句‘你还只是个孩子’将她冰封的心墙打开了一道小小的口子,她发誓,她会守护他同样重视的墨家,不让任何事物对墨家构成威胁。视她如仇的同父异母的哥哥对她百般刁难,外界将他们不合传的沸沸扬扬,只是那种不用言语来说明的默契,是谁也无法理解的。人前,她是纤弱温和,没有半点脾气的墨家小姐;人后,她是带着笑脸,做坏事没有半分愧疚的墨可清。她可以笑着无视并原谅他人的挑衅和错误,但也坚持着自己的原则——事不过三。然,附加一点,全看心情!欺我者,当下不报,只想借他人之手而已;辱我者,当下不回,只是他日毁之其家罢了;风轻云淡的笑着,转手间,便可决定一人或一族的生死!不要把她的温柔和不争当作可欺可辱,她只是不想为了一点芝麻绿豆大的事情动手而已;不要把她的从容和谦逊当作怯懦怕事,她只是懒得为了一些破铜烂铁什么的劳累出汗而已。她温柔吗?收养了几只小动物算是温柔吗?她残忍吗?打断了别人的骨头也算残忍啊?【人前的她】稍稍拉开裙摆,屈膝:“谢谢。”面对任何人,她不会失礼。良好的礼仪是竖立自己形象的奠基,也是巩固家族形象的开始。【人后的她】‘主人…我感受不到其他同伴的气息…’唔,它好失败。“我知道。”意料之中。‘主人怎么知道的?’奇怪了,它还没说主人怎么会知道,它这几天乖乖的不说话,其实是在探寻其他同伴?“脑子不发达,只有靠行为来补拙了。”揉揉眼睛,把书册放下,闭上眼睛,慢慢的集中精神,按照书上所记载的方法来寻找空气中存在的元素力。‘主人你又毒我!’======★=======【1】一巴掌拍飞在她面前说三道四的女人,一身火红的臧红长袍如同地狱盛开的妖娆彼岸。阴狠的模样和怒火烧红的眼让人不敢直视,但将视线放到神游天外的某人身上时,又立马化为一汪chun水,温柔的模样让人深深沦陷:“小、清、清~人家要奖励~!”说完,扑之。【2】兽域圣山,各种兽兽应有尽有,前来等待神兽出世的人蠢蠢欲动,雪一样净美的男子出口如荼毒:“他们以为兽域圣山是他们家开的啊?说契约就契约啊?白痴!”【3】
  • 凌云奇闻录

    凌云奇闻录

    靖康耻,犹未雪。靖康之变后,中原生灵涂炭,无数仁人志士,无不梦想着光复中原,还我河山。一曲壮丽的英雄悲歌就此上演。
  • 兼职医师

    兼职医师

    程强本是龙华国一个小小的普通人,但最后不知道怎么滴,就变成了整个九霄的王,程强其实并不想当什么王,他也想低调,可实力ta不允许啊!(轻松搞笑文,喜欢请收藏投票支持,谢谢!)
  • 你说你到底是谁

    你说你到底是谁

    葛新蒙了,几乎晕倒在地。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兄弟姊妹们居然认为他是个冒牌货,这让葛新心里产生巨大的烦恼与痛苦。过去穷的时候兄弟姊妹们在一起还挺正常,现在突然暴富,性情就变得乖张,心理变得怪僻,说话不着调,思维也变得很滑稽。葛新的不好情绪也影响到了他的这些兄弟姊妹们,最小的徐八耳不耐烦了,站起来,梗着脖子说,日他娘,别废话了,我还有牌局呢,我走了。说着,徐八耳走了。其余“耳们”也说有这事那事走了。葛新看兄弟姊妹们都不想搭理他,也都不好惹,只好垂头丧气地去和他母亲告别,他说,妈,我走了。他妈坐在床上说,事情说的咋样?葛新说,他们都说我是假的。他妈头一点,口水从嘴角流出来了,他妈撩起被子擦擦嘴说,……拆的好,都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