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643000000005

第5章 自然与造作

引言

《老子》25章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用这一逐层铺垫的句式,无非是要凸显“自然”这一最高原则,凸显“自然”是大道的本性,凸显“自然”作为天地万物和人类的终极价值。“道”虽是天地之根和万物之本,可“道”的本质特性或基本原则就是“自然”,因而崇尚“道”也就是凸显“自然”的价值与原则。

不管是为人、治国、用兵、养生还是审美,在每一个领域老子都崇尚自然。自然生成的东西样样真而且美,一经人的手就变得造作而又丑陋。随着人类的发展和文明的推进,人为的东西越来越多,自然的东西越来越少,就是大自然也经过了人工的雕琢,至于人自身就更是如此了。

人类并不是越文明就越自然,相反越文明就越不自然甚至越反自然。现在难得见到赤身裸体的粗野,可也难得见到剖肝露胆的赤诚;难得听到高声大气的粗鲁,可也难得听到发自内心的声音。我们从一个人的表情不能了解他的内心,从一个人的语言不能了解他的思想;笑不见得就真的高兴,哭也未必就真的悲伤;到处是言不由衷的应付,到处是客客气气的敷衍,人间难得是真情。老子说,要想人类能生活得幸福,彼此能够真诚相待,大家就得重新回到赤子的状态——纯真、自然。

这一章我们将阐明什么是自然,我们又怎样才能返回自然。

1.道法自然

尽管现代人对宇宙的形成提出了种种科学假说,做了种种猜想论证,做了种种实验分析,可人们望着浩渺星空和茫茫大地,仍然还是满眼狐疑与困惑,仍然还是要像古代诗人一样地追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其实两千多年前先哲就告诉过人们,“道”是天地万物之母,它虽然浑然一体不可得知,既听不到它的声音,也见不到它的形状,可万物由之以成,天地因之而生,在时间和逻辑上它都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前提与依据。

“道”无物相匹而廓然无偶——它“独立”无待;不断变化却不失其常——它万古不改;往复运行而永不停息——它“周行不殆”。它既内在于天地万物,又是天地万物之母。

名号根据事物的形体与性质而确定,称谓则根据人们的主观认识而产生。“道”其外既混成无形,其内又不可把握其本质,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考之不得其性,它既不可抽象和规定,人们自然就不知其名。

然而,名字是对一事物的规定,也是对一事物的肯定。“道”虽无形无声无影,但万物无不由它而生因它而成,所以我们勉强将它称为“道”;又因为天下万物无与其匹,廓然旷荡莫之能加,高而无上,旷而无外,我们又勉强将它称之为“大”。其所以说是“勉强”,一方面是由于名之为“道”称之为“大”并不是它的准确称谓,它压根儿就不能“名”不可“称”,称“道”名“大”只是言谈方便的一时权宜;另一方面这又见出人类自己在“道”面前的无奈,也显示了人类语言在它面前的苍白。譬如将它称为“大”吧,有所“称”必定有所“分”,有所分别必定有所对应,有所对应必然就有所对待,因为称“大”就必有“大”“小”之分,说“高”就必有“高”“低”之别,有了“大”“小”之分和“高”“低”之别,“道”就不是无限至极和混成不分的了,这样,对“道”的肯定就变成了对“道”的否定。

“道”之为“大”并非如天那样常覆在上,也不像地那样常载于下,它不固守一方,也不待在一处。不固守不呆滞便周流不息无远弗届,无远弗届便回归本原,它从不随其所适而改其混成之体——“道”永远就是“道”。

常言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说“道大”,因为它包罗天地无所不容;说“天大”,因为它笼罩万物无所不覆;说“地大”,因为它辽阔无垠无所不载。那么,说“人大”又是指人的哪些方面呢?就其形体来说,人显然不能与天地相比,但天地之性人为贵,万物之中人为灵,所以人得以与天地相参,能够与道、天、地并列,宇宙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四大”之中而“道”尤大。

说“道”在“域中”或宇宙之中,是指“道”内在于万物而言的,是指它其小无内的一面,但“道”同时又有其大无外的另一面,它在时间和逻辑上都是“先天地生”,它在本质上又是超时空的。

道、天、地、人四者之中,人法地之清静而万物生长,地法天之无言而四时更迭,天法道之无为而宇宙生成,道法自然而不违其本性。

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逐层铺垫的句式中,无非是要凸显“自然”的最高原则。“道”作为宇宙的本原和最高实体,其本质就是“自然”。可见,“自然”是贯穿于道、天、地、人的终极价值。

取法自然就是要人们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不无端扰乱世事的进程,不无理干涉事物的变化,不蛮横破坏外物的特征。

(参见原第25章)

2.什么是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此可见“自然”不仅是“道”的根本特性,也是天、地、人的终极价值,岂只是“道”纯任自然,天、地、人何尝不视“自然”为自己的最高存在状态?

那么,什么是“自然”呢?

后世注家王弼认为自然是“无称之言,穷极之辞”(《老子》第25章,王弼注),它是指宇宙万物没有人为干扰时的本来面貌,是一种无须用语言也无法用语言解说的存在状态或天然本性。西哲海德格尔对自然的言说与王弼某些地方不谋而合,他在《存在与时间》第一篇第三章中说:“从存在论的范畴的意义来了解,自然是可能处在世界之内的存在者的存在之极限状况。”(《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99年第二版第77页)

听上面两位哲人解释“自然”,就像是在寺院里听和尚念经,或者是在教堂中听牧师布道,越听越糊涂,越听越乏味,越听越烦躁,要是听着听着能昏昏欲睡还算八辈子福气。

庄子关于“自然”的警言妙语倒是趣味横生,我们来听听他是怎么说的:“河神分不清什么是自然,什么是人为,一天他跑去问北海神:‘请问什么是自然?什么是人为?’北海神给他打比方说:‘牛马生下来就有四只脚,这就叫自然;用辔头套在马头上,用缰绳穿过牛鼻孔,又在马脚底钉上铁蹄,这就叫人为。不要用人为去毁灭自然,不要以造作来破坏天性,不要因贪得去求名声,谨慎地守护着自然之道,这就叫回归到了本来的天性。’”

两千多年前人们讲的“自然”与今天大家说的“自然”内涵并不相同。现代汉语中的“自然”常指自然界或大自然。先秦人一般用“天地”或“万物”来指代自然,而他们所谓的“自然”则是自然而然,指万事万物未经人为干扰的天然状态,这一层面的“自然”与“人为”相对。

现代文明使人样样都崇尚人为,样样都用机械来代替天然。我们强使北方的土地种出南方的庄稼,强使冬天的季节长出夏天的瓜果,强使直木变成弯曲畸形,强使河水流往高处……我们人为地灭绝某一类动物,又培育出另一类动物,把浩瀚的湖泊改为万顷农田,把翠绿的森林砍成荒山秃岭,把天然草场弄成无边沙漠……把自然的生态平衡完全破坏,如今我们已得到了大自然的无情报复。人自己也不愿意接受自然的安排,譬如老天已经给每人造了一张脸,有些人偏要去想法给自己另造一张——美容院里不知制造了多少人间的悲喜剧;又如老天已给每人指定了一种性别角色,有些人偏要男变女或女变男——变性手术台上天天在为人间制造假“男”假“女”。

落实到人类自身,“自然”是指人们的天然本性,或者是指生命存在的本真状态,也就是人的真思想、真性情,这一层面的自然又与虚伪相对。

在道家那儿“自然”与“真”这两个概念是同一的——“真”的也就是“自然”的,“自然”的也就是“真”的。套用卢梭在《爱弥儿》一书开端的名言来说:出于自然之手的东西真而且好,一到人手里就变得伪而又坏。

自然是一个人生命真性的真实展露。无论是谁,不真诚就不能动人,勉强挤出来的泪水,看起来悲痛却不能使人哀伤;佯装火冒三丈的大怒,尽管样子吓人却并不叫人害怕;违心地和别人拉关系、套近乎,虽然笑容可掬但并不让人觉得可亲。真诚的悲痛,即使没有哭声也让人落泪;真正的愤怒,即使不发火也使人觉得威严可畏;真心相爱,哪怕不露笑容也使人觉得甜美亲切。

可悲的是,人类并不是越文明就越自然,相反越文明就越不自然,甚至越文明就越反自然——如今人们不像先民那样茹毛饮血,可也不像先民那样质朴纯真;不像先民那样粗声大气,可也不像先民那样坦露真情。

人呵,什么时候我们大家才能真的“返回自然”?

(参见原第25章)

3.“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从古到今历史上并不缺少清正廉洁的官吏,施政以仁,待民以慈,居己以俭,他们生前受到百姓的欢呼爱戴,死后受到人们的怀念追思,辖地人民还为他们树碑立传,有的甚至还修庙立祠,代代祭奉,如成都祭祀诸葛亮的武侯祠,柳州祭祀柳宗元的柳侯祠,潮州祭祀韩愈的韩文公祠。由此可见人们对这些官吏是如何感恩戴德,如柳宗元在柳州刺史任上惠政爱民,使其治内百姓各安其业,“宅有新屋,步有新船”,少有所养而老有所归,所以老少相互勉励“莫违侯令”,柳州人民至今仍然崇敬他、悼念他。

不过,这些人虽算得上廉吏但还算不上最好的官吏,他们在任上实行仁政,利泽施于人,恩惠昭于时,美名传于后,老百姓将社会的安宁、经济的繁荣和生活的幸福都归功于他们,他们也理所当然地赢得了老百姓由衷的尊敬和赞誉,众口一词地说:要是没有某某我们仍然处于泥涂之中,要不是某某我们仍然生活得穷困潦倒,要是没有某某我们可能还在做亡国奴,某某是我们的大恩人,某某是民族的大救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最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是古代儒家所谓三不朽。立德也好,立功也罢,无非是自觉地为国家为百姓做些好事,让国家更加强大繁荣,让百姓更加富裕幸福,也好让自己流芳百世。虽然其德可怀,其功可嘉,但他们仍心存功名之念,百姓因而也以美名相报。心存功名之念便会着意立善行施,在上的一“着意”便使自然朴散淳漓,在下的颂德报恩便使官与民裂而为二,上与下不能相忘于“道”。

因而,最好的统治者从不有意立善施仁,也从没有想到要百姓感恩怀念。他们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让万物生长而不滥施影响,让百姓生息而不横加干涉,人们按着自然的节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全然感觉不到统治者的恩惠仁慈,只是知道有一位国君罢了。

到有意为百姓施恩行善,让百姓为其树碑立传、修庙祭祀,就已经远离无为而治的精神,这样的统治者自然也就稍次一等了。相传舜处处标榜仁义以收买人心,虽然也能讨得人们的欢心,但他本人并没有超脱功名的牵累;而更古的国君泰氏就大不一样,其德性是那样高尚,其言谈是那样诚信,任别人称自己为牛,任别人称自己为马,任别人说好说坏、论是论非,这些都无妨他睡时的香甜安适,无妨他醒后的自在清明,他完全摆脱了一切外物的拘系。舜为政与为人的境界远低于泰氏。

再到统治者对百姓指手画脚的乐趣取代了对百姓的仁慈之心的时候,仅仅靠刑法来威吓人民,靠政教来统治人民,人民虽不敢不老老实实地听命就范,但他们只畏其威而不敬其人,只避其刑而不耻其心,这样的统治者就更次一等了。

最后到刑法已被当权者践踏,政教对人民也毫无作用,那些自诩为百姓“父母官”的统治者,就不得不用奸诈来欺骗百姓,用权术来愚弄百姓,用极刑来恐吓百姓,百姓也用冷嘲热讽和诅咒反抗来作为回应。不用说,这样的统治者最凶残、最糟糕。

今天西方的政客们利用现代传媒,成天叽叽喳喳地自吹自擂,经济稍有改善便贪天之功据为己有:“这全归于民主党的有效管理”“这应归功于共和党经济政策的正确”“这应归功于社会党的及时动员”……社会一出现问题都连忙推卸责任:“问题出在共和党捣乱”“这是民主党的政策失误”“这是社会党无能的必然结果”……竞选期间每位候选人都大开空头支票,一登上宝座便将从前的许诺忘得一干二净。统治者本来就没有任何诚信可言,叫老百姓如何去相信他们呢?

英明的统治者从不轻易发号施令,功绩广被天下却像与自己毫不相干,恩泽遍施万物而百姓却感觉不到有所依靠。

等到大功告成万事如意,老百姓并不认为这是什么人的恩赐,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参见原第17章)

4.大道废弃,才尚仁义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百病不生,那还要医院和医生干什么呢?如果我们每个人都遵法守纪,世界上还要那么多警察干什么呢?如果社会上没有任何纠纷和官司,那律师不是都要失业了吗?如果天下太平百姓幸福,谁还去歌颂尧舜这样的英明君主?如果社会上的官吏个个正直廉洁,又会有谁去盼望包青天?

的确,身患疾病才去求医生,有人违法才少不了警察,处处是纠纷才离不开律师,世逢纷扰才颂贤尊圣,官吏腐败才称道包公。

我们几千年来一直在赞美仁义,孔孟将“仁”作为“人”最本质的规定,是区别“人”与“兽”最重要的准绳。孔子称“仁以为己任”,也即把推行仁义于天下作为自己毕生的使命。后世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然而有多少人知道正是大道废弃才倡导所谓仁义,出现了聪明智慧才有了奸猾虚伪,家庭陷于纠纷才推崇所谓孝慈,国家昏乱不堪才显出忠臣义士。

想想看,我们天天喊着学雷锋,就是因为雷锋这样的人太少了,假如大家都是雷锋,还用得着去“学”雷锋吗?报纸、电台总在宣扬大公无私,就是因为如今人们各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假如人人都公而忘私,那大公无私还是值得讴歌的品德吗?社会上大力提倡和表彰什么道德品质,不正是由于社会上太缺乏这些品质吗?我们称赞孔繁森、焦裕禄这样的干部,不正是由于这样的干部还太少吗?

在远古大道尚没有废弃的黄金时代,人们的心灵坦诚而不虚伪,为人朴素而无须装饰,内在心性合于道,外在表现合于义,言谈简略但合于理,行为随便而顺乎情。大家安闲而无所为,优游而无所往,口中含着食物嬉戏耍闹,挺胸拍肚四处遨游。君主就像树梢上的枝条,虽然高高在上却全然无心,绝不因为自己所处的地位而颐指气使。老百姓就像快乐悠闲的野鹿,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从不知道什么君臣之礼,更不知道向什么人磕头谢恩。人们与禽兽同居,与万物并处,压根儿就没有君子与小人之分。彼此都不存机心,生命的本性就不会扭曲;彼此都没有贪心,人人都会朴实真纯。大家一身正气却不知道什么是义,相亲相爱却不知道什么是仁,真诚实在却不知道什么是忠,任真得当却不知道什么是信,互相帮助却不知道什么为恩赐。

等到那些“圣人”出来急急求仁、汲汲为义之日,就是天下人心开始迷惑混乱之时;“圣人”痴痴为乐、拘拘行礼之日,也就是社会中各色人等开始分离之时。

完好的树木如果不被砍削雕刻,怎么能做出酒杯?洁白的玉如果不被毁坏琢磨,怎么会制成玉器?原木残破后才有器皿,人患疾病后才会找医生,本性破坏后才讲仁义。大道尚未废弃的时候,每个人都按自己的本性生活,性情从不偏离自然正道,要礼乐有什么用呢?天然的情感没有被损害,要仁义教化干什么呢?有道是:

太平治业无象,野老家风至淳。只管村歌社饮,哪知舜德尧仁?

(参见原第18章)

5.归于婴儿

民族的发展也像个人的发育一样,存在幼年、青年、中年和老年的不同阶段,当然整个人类的发展也有类似的情况。一个人在幼年的时候十分纯真,高兴时就开怀大笑,痛苦后便放声大哭,爱就表现出亲热,恨就流露出厌恶,自己的天性没有任何扭曲、压抑和摧残,一举一动没有半点虚伪和造作,从内心到外表都透明澄澈。婴儿看起来是那样柔弱,而生命力却极其旺盛。《庄子》里有一则描写婴儿的段落:“婴儿每天长时间大哭大叫,而咽喉从不会沙哑,那是由于柔和之气已到极致的缘故;婴儿整天紧握着小拳头,而手却从不会疲倦,那是由于这合于自然的道理;婴儿可以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注视一件东西,而他盯着某东西时却毫无意识,他的思想和情感仍然天真无邪,对这一东西没有任何贪婪占有的欲望;婴儿走路没有明确的目的,在家里也不知该做什么,他的一切行为都顺应事物的自然变化,不掺杂一点人为的因素。”

等到长大成人以后,见惯了世事的不公,经历了人事的打击,成熟了因而也世故了,失去了早年的幼稚,也失去了早年的天真。

有一次我们一家三口去朋友家吃饭,他家的主妇热情好客,为我们操办了一大桌菜肴,可惜我那位朋友和他的太太都不善于烹调,菜的碗数虽很多,有味道的却太少。

女主人十分歉意地说:“你们随便吃。我这位老公是个地道的书呆子,我自己更笨手笨脚,两人都不会弄饭菜,你们千万别饿着肚子回家。”

女主人说的倒是实话,满桌的菜不仅没有什么味道,有些菜不是太生就是过熟,而且不少应热吃的却成了凉菜。道道菜都不可口,我们不知道该如何下筷子。

女主人仍在一个劲地劝吃,还把蒸得半生不熟的鱼夹在我们面前:“别讲客气,别放筷子,是我的菜不可口吧?”

我妻子摆出一副非常真诚的样子说:“你做的菜很合我们的口味,爆猪肝我们也喜欢爆老一点,蒸鱼我们家也从来是刚熟就吃。今天的菜我吃得很多,再填也填不进去了。”

其实,她并没有动筷子。

女主人又把鱼夹到我儿子碗里,儿子马上把鱼肉倒回原处,直言不讳地对阿姨说:“这些东西不好吃,一点味道也没有。”

女主人满脸通红。

我满脸尴尬。

我妻子连忙表示歉意说:“小孩娇惯得不成样子,什么好东西都说不好吃。”她还随口瞎编了一些例子,一边又批评孩子嘴太娇。

儿子虽然给朋友家带来了难堪,但他是怎么想就怎么说的,完全依自己的天性行事,从外表到内心都是透亮。我妻子当然顾全了主人家的面子,但这是通过违心地说谎来达到的。

时下人们的日常交往中,敷衍和说谎成了主要手段,甚至成了涵养的主要标志。试想当时我妻子要是也随着儿子说:“这些菜的确一点也不好吃。”我和朋友全家都不会夸奖她为人真诚直率,反而定会认为她精神出了毛病;而她所说的“这些菜味道都不错”,谁都知道是在敷衍和说谎,但大家都觉得这样说是理所当然。

这就是我们文明的一大特点:说真话的被认为幼稚,甚至被认为是犯傻,而所谓修养就是把自己真实的思想情感隐藏起来的技巧。

于是,虚伪就可以招摇过市,直率反而畏畏缩缩地不敢出门。

于是人与人之间没有真诚,人与人之间缺乏理解,因而人与人之间也不可能有同情,彼此都礼貌周全地欺骗,大家都温文尔雅地敷衍。

假如我们都能像赤子一样真诚,人们的理解和沟通将多么容易!猜忌、冷漠、暗算和讹诈就找不到市场。

假如我们能像赤子一样直率,虚伪和造作就会感到脸红。

(参见原第28章)

6.知道白,守着黑

我们是些被文明化和世俗化了的社会动物,社会和父母教会了我们许多做人之道。

当子女刚刚牙牙学语的时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就要告诉他们说:“要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话到嘴边要留三分,逢人不可露真情。”

这些为人之道,即使父母不教,我们长大后也不学而会、不教而能,因为周围的环境逼得你非如此不可。你不“话到嘴边留三分”,心中怎么想嘴上就怎么说,那你就会与周围的人都闹僵;你逢人就露出自己的真情,有些人转脸就来给你小鞋穿。吃了几次亏,自然就学了几分乖,见人就知道打哈哈了事。

“会做人”在今天的真实涵义就是会敷衍、会欺骗,待人能八面玲珑,在任何人面前都能巧舌如簧,在不同场合都能随机应变,已经成了比变色龙不知精明多少倍的“人精”。越会做人就越世故,离自然的天性就越远。

我们怎样才能返璞归真?怎样才能找回久已失去了的自然天性?

人们当然不可能闭着眼睛生活,眼睛一睁就能见到逢迎讨好,眼睛一闭就能听到阿谀奉承,谁在社会这个染缸里面能不变得圆滑世故呢?有的人用心计阴谋一夜暴富,有的人靠吹牛拍马平步青云,叫我们如何归真呢?

两千多年前的道家创始人同样也看到了这些现象,他认为要保持自己的天性,我们就要做到虽然明知圆滑的好处,自己却甘于诚实;虽然懂得谄媚会给自己带来利益,自己照样挺起胸膛来做人;虽然知道在众人面前抛头露面会扬名四海,自己还是坚持默默地耕耘;虽然明白富贵荣华使人羡慕和尊敬,自己却安于过贫贱卑微的日子;虽然也知道美味佳肴能使人享口腹之乐,自己还是津津有味地享用粗茶淡饭。

做人应该像天空一样,虽然有不少乌云在它上面飘过,但雨过天晴,乌云散尽,它仍然还是湛蓝如洗,一尘不染。

做人又应该像白玉,不管埋在什么地方都不改变自己洁白的本性。

(参见原第28章)

7.顺应自然

“道”生成万物,“德”畜养万物,自身的物性使万物呈现出各种形态,具体的环境又使万物得以长成。“道”与“德”是万物生成化育的根本,所以万物无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所以被万物所尊崇,“德”之所以被万物所珍惜,全在于它们从不干涉万物而任万物自然生长。

天地无心于为而物自生,无意于成而事自成,天地尚且因任自然,人类岂能妄施造作?

人生天地之中当然应法天效地。

体“道”者无一不委任自然,甚至连儒家所推崇的尧、舜也同样如此。《周易·系辞下》说:“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垂衣裳”就是垂衣拱手自然无为。《论语·泰伯》记载了孔子对尧的由衷赞叹:“尧这样的君主是多么了不起呵!只有天最伟大,只有尧能效法它。舜和禹是多么了不得呵!他们身为天下的君主却不干扰天下的事务。”尧、舜遵循天道自然的原则行事,不刻意去“励精图治”,不存心追求“流芳百世”。可他们无心于教而风俗淳厚,无心于治而人民安乐。五六十岁的老人击壤嬉戏于村头,五六岁的小孩欢歌笑语于路旁,谁也没有想到这是尧善于施政的结果。旁观的人看到此情此景感叹说:“今天头发斑白的老人和牙牙学语的儿童都怡然自乐,真是多亏了尧的英明德政呵!”正在击壤游戏的老人听后反驳说:“我们太阳出来便下地种田,太阳下山便荷锄回家,凿井而饮甘泉,耕地而食稻谷,这里哪有尧的什么功劳呢?”百姓不为尧歌功颂德恰恰说明尧自然无为的德性。

“天道”自然无为而不别出心裁,春到并非为了万物的萌生,夏至并非为了万物的成长,秋降并非为了万物的成熟,冬临也并非为了动物的冬眠。然而,春来花开草绿,夏至枝繁叶茂,秋来遍地金黄,冬至万类休藏,天地无心施与而仁厚,无意于为而无不为。

天地对于万物都一任其自然,从来不违背它们的本性,让鱼儿畅游于河中,让野兽奔驰于山上,让鸟儿翱翔于天空,为的是让它们能适其性任其情。我们什么时候看到过天地赶着鱼儿上山丘,逼着老虎下江河,强迫鸟儿钻入地下?天地只会让万物适性安生,绝不会破坏它们的自然本性。

体“道”者与天合其德性,与地同其操行,据说在上古的黄金时代,居者从容安详,行者优游自得,人民心中没有什么君主,君主眼里没有什么贱民,就像鱼虾相忘于水,又像禽兽相忘于林,人们相忘于世,君臣相忘于治。

天道生成万物却不据为己有,化育万物而不自以为有功,因为这一切都是委任自然所致。春天不为花开而至,花草也无须回报春天;秋风不因枯叶而来,落叶也无须埋怨秋风。有“道”之君没有需要治理的人民,淳朴的人民也没有需要报答的君主,这样的世道才可以称为至治之世,这样的君主才称得上有道之君。

(参见原第51章)

8.再说顺应自然

“因任自然”的原则可用于治国也可用来治身,用于治国则国无不治,用于治身则身心坦然。

陶渊明是东晋深受老庄影响的大诗人,为人与为诗都达到了一种最高的境界:自然。前人称其诗“淳真高古”,赞其诗“质朴自然”。他说自己特别喜欢饮酒,可“家贫不能常得”,亲戚和朋友知其如此,有的特地买酒招他去家里饮酒做客,每次做客总要把酒瓶喝得底朝天,不醉不算,醉了便摇摇晃晃地回来。他在《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一文中阐释了酒中妙趣:畅饮能让人融然远寄任真自得,在酒中可以使人“渐近自然”。

同样他也将个人的生死看作自然的事情。“既来孰不去,人理固有终”,“运生会归尽,终古谓之然。世间有松乔,于今定何间?”他一百多首诗歌中几乎有一半讲到生死,每次提到死时态度总是那么平静,语调尤为安详。他说那些一听说死就吓得面如土灰的人不明自然之理。生死对于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从三皇五帝到平民百姓,从白发老翁到黄毛孺子,每个人都要从出生走向坟墓,他在《形影神》一诗中写道:

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

诗中提到的彭祖是传说中的高寿翁,据说他一生经历了夏、殷、周三个朝代,共活了八百多岁。这样的大寿星也免不了一死,三皇大圣和彭祖如今都在哪里呢?既然每个人都难免一死,那么我们要如何面对死亡呢?还是来听听诗人在同一首诗中是怎么说的:

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对于死亡的过度恐惧表明恐惧者还心中有“私”。他们把自己的生命体验作为自己的一种私有财产,因此想死死抓住自己的生命不放。有占有的欲望就有害怕失去的忧虑,有“私”有“欲”就不可能“渐近自然”,就不可能平静坦然地面对死亡。要超脱死亡的束缚就得让自己从自我占有中解脱出来,让自己与宇宙大化融为一体,只有“纵浪大化中”才能“不喜亦不惧”。对生死明智的态度是任其自然,当生命该完结时就让它自然地完结,这样才能达到一种无挂无碍、不沾不滞的精神境界。他在《归去来兮辞》中也说:“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委心”是听任内在的自然,“委运”是听任外在的自然。可见,他完全是以“任其自然”的方式对待死亡,认为个人生命是自然大化的一部分,死亡不过是“回归自然”罢了,“去去欲何之,南山有旧宅”。返回自然便与自然和同一气,“纵浪大化”便随大化而永存。

他临死前两个月写一篇《自祭文》,说自己活了六十多岁死去“可以无恨”,“从老得终”是人之常理,自己一生都“乐天委分”,现在死去还有什么割舍不下的呢?

写了《自祭文》后不久,他又接着写《拟挽歌辞三首》,一下笔就说: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有生就必然有死,生死属于天理自然,对此他倒没有什么顾虑和忧伤的,唯一的遗憾就是:“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死倒没有什么值得悲哀的,只是生前没有把酒饮足有点遗憾,真是幽默而又豁达。

只有以“任其自然”的态度对待死亡,我们才能死得豁达坦然;只有死得豁达坦然,我们才能活得洒脱大度。

(参见原第51、64章)

9.人算不如天算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现已成了常用的成语,我们用它来形容作恶者最终要受到国法的制裁,可它的原意是指“天网”(即“天道”或“自然之道”)所覆盖的范围广大无边,“网孔”虽然稀疏却无半点失漏。

常言道“人算不如天算”,“天谋胜过人谋”。人勇于坚强反而可能丧命,勇于“不敢”反而可能得生;工于心计反而会失算,老实笨拙反而会有成。

孔子弟子子路也许是个因勇敢而掉脑袋的典型例子。据司马迁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这位老兄从孔子问学之前为人粗野,头上戴着雄鸡状的帽子,腰间缠着画有公猪的佩带,遇事总要逞凶斗狠。师事孔子后还询问老师说:“君子也崇尚勇武吗?”孔子警告他说:“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老师这些忠言他哪里听得进去?孔子看到他仍然我行我素,曾痛心地说:“像子路这样好勇逞强的人,将来一定不得好死。”老师的话不幸而言中,后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的邑宰,因不愿跟随孔悝迎立蒉聩为卫公,蒉聩命令将他杀死,死时还戴着那顶帽子。

纵然神机妙算也可能遭人暗算。《庄子·外物》篇说:宋元君半夜梦见有个披头散发的人在侧门探头探脑地说:“我来自宰路的深渊,本是作为清江的使者到河伯那里去,不料半路被渔夫余且捉到。”元君醒后使人占卜才知道这是只神龟,侍臣还告诉他的确有个叫余且的渔夫。余且奉命向宋元君献上神龟,宋元君杀死神龟用来占卜,占了七十二卦没有一卦不灵。庄子借孔子之口感叹说:“神龟能托梦给宋元君,却不能躲避余且的渔网;机智能占七十二卦而且卦卦灵验,却不能避免刳肠剖肚的灭顶之灾。由此看来,再机智的人也会陷入困境,哪怕神灵也常有智所不及。”

就为人来说,或因机巧而致败,或因勇敢而招灾,老天之所好恶,谁知是什么缘故呢?

就身体而言,或厚自奉养却早衰,或因任自然而高寿,老天的好恶爱憎,谁又能猜测得到呢?

不过自然之道最显著的特征是:不争斗而善于取胜,不言说而善于回应,不召唤而自动到来,虽迟缓而善于谋划。

无欲就不会“争斗”,无为也用不着“言说”,无求又何须“召唤”,无心又怎么去“谋划”?

寡私欲而弃机智,守柔弱而去雄强,为无为而戒争斗,尚淳朴而绝巧伪,做到无为、无欲、无心、无求,就能坦然地顺应自然的变化,就能与天同一,就能与“道”同体。

(参见原第73章)

10.儒道两家能说到一块吗?

人们渴求真、善、美的统一,也就是孔子所谓“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的境界,它的实现必须有一定的外在条件或逻辑前提——就个人而言应天真未丧,就社会而言应世风淳朴,就其本质而言应大道未裂。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任性而行不待安排,称心而言无须矫饰,高兴了就开怀大笑,苦闷时就失声痛哭,亲爱就现出亲昵欢悦之情,憎恶就形诸鄙夷不屑之色,从人们的表情就能了解其内心,从人们的语言就能知道其思想,此时真、善、美就能统一甚至同一——真的也就是善的和美的,美的同时也就是真的和善的。

等到混沌既凿、天真全丧、大道已裂之后,美和真、善也同时分裂甚至对立了,装出来的笑脸并不能表明内心亲热,挤出来的眼泪并不真的说明精神痛苦,每一个人都不敢坦露自己生命的真性,不敢向人敞开自己的心扉。既想追逐世俗的浮名,又想得到社会的实惠,在疯狂的贪婪追逐之中,生命也逐渐丧本离真。人们酷似舞台上的戏子和电影中的演员,一辈子都在为观众们“做戏”,总是在扮演世俗所期望和指定的角色:诚惶诚恐地侍奉君王,满脸堆笑地讨好上司,恭恭敬敬地对待父母,客客气气地对待同事……总之,他们是大家称道的忠臣、孝子、同事、正人,但从来就不是他们自己。谁都不敢在人生舞台上卸下自己的面具,人们的形象就是他们的假像,人们的身份就是他们的伪装:奸贼时时要装扮成忠臣,忤逆也要装扮成孝子,负心郎不得不装成痴情汉,偷情的荡妇更要在自己的丈夫面前表露忠贞。

当人们的一言一行都是为了捞取世俗的“好处”——如高官、显位、美名、暴利——的时候,语言就不是用来表白真情而是用以遮蔽真性。真心话用不着漂亮言辞来修饰,漂亮的言辞说不出真心话;巧舌如簧的人就不善良,善良的人就不会花言巧语;真正知“道”的人不卖弄广博,卖弄广博的人并不知“道”。

《庄子·知北游》中也说:“炫耀广博的不一定有真知,能言善辩的不一定有慧见。”体“道”者从来就不炫博善辩。得“道”在于向内抱“一”守“真”,不在于向外贪多求博,因而得“道”的人从不叽叽喳喳,叽叽喳喳的人就没有得“道”。“道”既不可“名”又不可“道”,所以我们应该像维特根斯坦所说的那样:凡是不能言说的就应当沉默。庄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告诫过人们“明见无值,辩不若默”。

然而,人们既不可能无为也不可能沉默,为了巴结上司,为了取悦观众,为了讨好情人,为了……一句话,为了实现个人的野心,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每个人都得学会“包装”或“化装”。只有学会了“包装”和“化装”术,才有可能在官场上骗取要职,在竞选时骗取选票,在情场中骗取爱情,在舞台上骗取喝彩和掌声,在学术界骗取赞美和尊敬……

“智慧出,有大伪”,在这一点上儒道两家总算是有了共同语言。孔子在《论语》中也多次感叹说:“巧言令色,鲜矣仁!”“木讷近仁。”巧言令色所“包装”的可能是一个虚伪的小人,滔滔雄辩所“包装”的可能是一颗丑恶的灵魂,斯文渊博所“包装”的可能是一颗浅薄无知的心灵。

饰其外者必伤其内,炫其形者必累其神,重其文者必丧其真,这是伴随着大道分裂所出现的必然现象,陶渊明早就给人们提过醒:“真风告逝”后必然是“大伪斯兴”,要想真、善、美重归于统一,人们就得返朴归真。

(参见原第81章)

同类推荐
  • 易经与人生大智慧

    易经与人生大智慧

    《易经》是我国古代先哲在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长期观察的基础上。对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的高度总结和概括。它集中反映了宇宙万事万物的现象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一部指导人们利用自然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进行实践活动的哲学著作.是我国先人智慧的结晶。在这些经过时间检验的先人经验与智慧的指导下。我们会少走许多弯路.也会对人生多一些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生的每一步。 本书是一部汇聚中华民族古老而神秘智慧的经典之作!
  • 鬼谷子智谋全解(第三卷)

    鬼谷子智谋全解(第三卷)

    《鬼谷子》立论高深幽玄,文字奇古神秘,有一些深涩难懂。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中深刻的思想内涵,易于好读和好懂,编者在编著本书时,根据《鬼谷子》分章分段集中逐个立论阐述的特点,进行了合理分割划分,再一一对应地进行了注释、译文和感悟,还添加了具有相应思想内涵的故事,以便于广大读者阅读理解。
  • 如果我们错了呢?

    如果我们错了呢?

    《如果我们错了呢?》是美国知名哲学思维畅销作家查克·克洛斯特曼挑战传统文学、文化与科学知识的上乘之作。在本书中,克洛斯特曼从奥卡姆剃刀定律谈到鲍勃·迪伦,从“超对称性”宇宙谈到斯蒂芬·金在2112年的文学地位,从时间的本质谈到NASA对摇滚乐发展的意义。通过谈论这些或传统或流行的知识,他不断向读者发问:如果换个角度,是不是这些被称为“事实”的东西就会被推翻?我们确信十足的观点有多少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究竟看问题重要还是看未来重要?
  • 老子与道德经

    老子与道德经

    本书重在对《道德经》文本的译注与解析,同时对老子生平事迹、著作进行评价。全书内容各章独立,又具内在的逻辑联系。先从宏观视角阐述老子生平行迹和对老子其人、老子思想的总体看法。继而分章对译,注释和解析,将老子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注释与解析中,注文严谨,分析独到,令人耳目一新。将老子淳厚、和蔼、睿智、大气的形象展示给世人。本书为《道德经》普及读本,内容上对老子生平行迹勾勒清晰,注文严谨独到,解析自然流畅。
  • 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学者卷(中卷)

    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学者卷(中卷)

    本书汇集了当代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种种解说和阐释,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当代境遇凸显出来,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课题的联系多方面地显示出来。这套丛书所选材料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不一致,它们之间的差别有时非常大甚至可能是对立的,但也正因为如此,这些研究材料的作用和意义就会是多重的,其中所包含的一致、差别和对立能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提供不同的参考维度,提供较大的思考空间。
热门推荐
  •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前世她活的憋屈,做了一辈子的小白鼠,重活一世,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弃之不肖!她是前世至尊,素手墨笔轻轻一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万物皆在手中画。纳尼?负心汉爱上她,要再求娶?当她什么?昨日弃我,他日在回,我亦不肖!花痴废物?经脉尽断武功全无?却不知她一只画笔便虐你成渣……王府下人表示王妃很闹腾,“王爷王妃进宫偷墨宝,打伤了贵妃娘娘…”“王爷王妃看重了,学仁堂的墨宝当场抢了起来,打伤了太子……”“爱妃若想抢随她去,旁边递刀可别打伤了手……”“……”夫妻搭档,她杀人他挖坑,她抢物他递刀,她打太子他后面撑腰……双重性格男主萌萌哒
  • 谢国忠的忠告

    谢国忠的忠告

    本书由凤凰卫视知名财经主持人曾瀞漪与谢国忠的对话组成,对中国楼市、股市如何挤除泡沫、政府在市场中如何定位、怎样做一个理性投资者、中国经济如何转型、全球化时代中国怎样维护自己的利益、冲击全球的金融风暴给中国提供了什么教训等焦点问题,作出了独到的分析,同时提出了大量极具冲击力的政策建议。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女主播的殇

    女主播的殇

    女主播有真情么?在镜头前历尽千帆的她,哪一个才是她眼里心里的那个他,镜头前那个拥有完美颜值,多才多艺的女孩拥有怎样不为人知的经历!每天和不同玩家的接触,要练就怎样的铁石心肠才不会伤痕累累?
  • 药房里买得到的传世名方(新版)

    药房里买得到的传世名方(新版)

    本书遵循“上医治人”的中医观点,列出了18类62种经典中成药,这些中成药都是出自中医典籍,由历代名医精心创制的经典药方传承演化而来,已经使用了成百上千年。《药房里买得到的传世名方》针对现代人经常罹患的疾病,如头痛、感冒、上火、便秘、腹泻、胃痛、肥胖、肾虚、失眠、痛经等,解析如何选择合适的中成药,来进行日常的自我治疗与保健。同时为那些被我们用反、用窄、用歪了的中成药正名,纠正日常生活中的用药错误。让那些被“埋没”的古代国医经典换上新装,继续为今人所用,发挥它们的神奇魅力。
  • 重生神医娇妻驭夫记

    重生神医娇妻驭夫记

    季小凡咬牙切齿道:我就是单一辈子,也不会再做韩家的媳妇!真理实践证明:真香!韩景沉听说,父亲把朋友家的女儿给他带来做未婚妻,暗暗咬牙:我如果喜欢她,我是狗!此后余生:汪汪...汪汪......【宠妻宗旨:这一生荣宠备至,守你一世芳华。】甜宠度:五颗星。季小凡浴火重生,带着异能回归,开挂的人生无需解释。秉承的座右铭是:学霸医术走巅峰,爱情不在考虑中。然鹅,日常生活却是:青梅竹马娇娇宠,我家媳妇超难哄~(超甜超宠) 推荐作者已完结长篇《重生影后驭夫记》,朝天超嗨超爽。
  • 毒妇难为

    毒妇难为

    她是相府嫡女,本该众星拱月如霓虹初升,却因顾婉容的出现失去所有,直到临死她才明白,当年的接连失利不过是有心人的蓄意为之。重生一回,她必将前世之债一件件地全数讨回!害我母者,反噬其母;害我兄者,断其手足!害我声名狼藉者,你便好好活着,看我一次次将你踩入泥底!
  • 英文爱藏:天使吻过那片海

    英文爱藏:天使吻过那片海

    《天使吻过那片海》既是英语学习爱好者、文学爱好者的必备读 物,也是忙碌现代人的一片憩息心灵的家园,让读者在欣赏原法原味和凝 练生动的英文时,还能多角度、深层次地品读语言特色与艺术之美,再配 合文章后附加的多功能、全方位巩固题型,更有助于理解并学习英……
  • 卿绫

    卿绫

    大祭司:“天神将庇佑我们,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她被他称为神女,为了这个国家,所以他们就要烧死她?“如有下世,我定让你生不如死!”咦~六皇子。喜欢我?可我不能和你在一起,既不想,也不敢。
  • 留守家园

    留守家园

    清明一过,天气就稳定了下来,风不再像前一阵子那么可劲儿地刮,日头也不再像前一阵子那么躲躲闪闪在云里藏,只要从远处的山峁上一弹出,就那么鲜鲜亮亮地挂在天边,鲜鲜亮亮地照着这大片的山野。磨子觉着身上有些热了。磨子弯腰撅屁股埋了脑袋在自家的麦地里锄草。噌——噌——噌——磨子耷起两只硕大的耳朵,他清晰地听到了锄刃切割土中草根和其他杂物的清脆声响,这声响对他好像是一种同报,无形中又给他增添一些力气,运了双臂,谨慎却有力地拉动着锄把,让锄面在麦行间入土、拉动、切割、运行、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