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394100000005

第5章 广场

玉砂利乱步

东京,皇居外苑广场,印象最深刻的,一是草地,二是大树,三是大片大片的碎石子路。

广场而又绿草如茵,自然令人驻足流连;外加古木苍翠,繁阴匝地,越发使人心旷神怡;而在其外沿,靠近护城河的一侧,却出现纵横交错、灰白相间的石子路,既出人意料,又对比鲜明,过目,总也忘不了。

初访皇居,是1981年,记得在二重桥外,我问日方的陪同:“为什么要铺这么多的石子?”

陪同回答:“防忍者夜袭。石子路么,人走在上面,嘎吱嘎吱响,尤其夜里,响声格外清脆。倘若有忍者偷袭,石子路一嘎吱,就把他暴露了!”

啊,似乎在哪儿读过,一时想不起来:日本多山,多暴雨,因此也多山洪冲刷的砂石,古代的贵族们喜欢把它铺在院墙外,作为一道安保防线。

转而问皇居的守卫,回答也是这个意思。他还伸手比划了一下:“忍者在石子路上跑不快,容易抓。”

这话一下子就把我逗乐了。心想,若说忍者跑不快,抓他的守卫不也跑不快?!

四年后再访东京,一天路过一处墓地(日本很多墓地就在城市当中),看见那里也铺着大片的碎石子,疑问瞬间袭上心头:难道死人也要防卫?

仍是问日方的陪同,他说:“不清楚,查了以后再告诉您。”

次日,陪同告知:“是防治杂草生长。”

等等又补充了一句:“日本雨水多,石子便于渗透,人走在上面,不至于溅起泥泞。”

嗯,这说法有理,日本人爱洁净,想必阴世也跟阳间同调。

数日后到京都,参观龙安寺石庭。石庭?石庭!果真名不虚传。但见满院铺的都是明晃晃的白石子,耙出一道道的曲线(波纹),状若雪浪滚滚的大海大洋,当中垒几块怪石,宛然屹立海天的岛屿。完全排除花草树木,也排除水,以无水之境写有水之意,顿时悟出:白石子,是日本一种重要的庭园语言。

本世纪初,读到李御宁的《日本人的缩小意识》,会心于他对白石子的解读。在“三万里程缩于尺寸”的小标题下,李御宁写道:“掠过自然生命的时间流向何方?在紧闭的石睑或是石缝中旋转,即便无树也成苍翠之山,即便无水也成急流瀑布,用扫帚扫一下白沙,留下的细细曲线宛如凝结住的大海波浪——自然无限的世界就这样被压缩、凝结,不让其成长也不让其毁灭,而是把它停留在空间,这就是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假山假水的石庭。”

又后来,在新宿御苑,我看到在西式草坪的一侧,差不多是与之等大的碎石子广场;在明治神宫、春日大社、水前寺,脚下踩的也是黑白不匀的碎石子;还有,在黑泽明执导的电影《罗生门》中,血案目击证人与杀人嫌犯跪坐的公堂,以及,江户时代某些电视剧的切腹场面,也都是铺的白灼灼的砂石。

2015年暮春,我与夫人随一个旅行团赴日,4月20日到了伊势神宫,发现沿路铺的都是碎石子。

到了一处正殿,未开放,隔着栅栏看,里面主道,铺的是纯净的白砂石。

这是防偷袭,还是防杂草、防泥泞?

或者,又是一种什么庭园语言?

问年轻的守卫,他支支吾吾地说不清楚。

我下决心把它搞个水落石出,在一处休息室,我见到上了年纪的日本老人就问,五六位之后,终于得到清晰的回答。

那是一位当地的长者,他说:“您这问题,很多来这儿的外国人都问过。”接着给我详细解释,大意是:

路上铺的白石子,日文叫“玉砂利”。“砂利”,就是石子,“玉”,除了它高贵的质地,在日文里,它还和“灵”与“魂”同音通义。

神宫前铺玉砂利,为的是清洁、净化心灵。

伊势神宫为了长保清洁无秽,每二十年就要迁宫重建一次。每次重建,这些用来铺设的玉砂利,都是非常讲究的,产地必须是流经伊势市的宫川河的上游,颜色要洁白无瑕,颗粒要珠圆玉润。天神生命力的万古常新,离不开玉砂利的滋养。日本人的一举一动都讲究仪式,何况参拜本身,就是一种最庄重的仪式。人们在参拜之前,要在入口处洗手、漱口,洁净身心,然后才诚惶诚恐,一步一步,踩着玉砂利缓缓而行,这是又一种禊祓,精神上的,就像佛教徒脚踩莲花,自然会感到灵气上涌,浊气、邪气消弭。

——如梦初醒,茅塞顿开。啊,原来如此!

两天后到了东京,随团重游皇居广场。但见草地依然,大树依然,石子路依然,只是多了若干流浪汉,傍午了,游人如潮,来来往往,他们却一副旁若无人之态,躺在绿草之上、浓荫之下困大觉。

转转,就转到石子路前。我没讲话,自然就有同行者问了:“好好的一个广场,铺这么多石子干什么?走起路来一崴一崴的。”

导游说:“防刺客呀……”除了将忍者换成刺客,回答和我三十多年前听到的一模一样。

可见,他们是有范本的。

只是,这三十多年来无意中吸纳的各种知识,开始在脑海中打架。比方说,皇居前身是建于室町时代的江户城,那时外苑这一带,是面海的低洼地,江户时代扩建城池,削山填海,这一带被辟为高官住宅区,明治维新,天皇从京都迁移到江户,入住皇居,又过了二十年,这里才兴建成公园式的广场,那个时候,忍者已经从历史舞台上消失,当然,刺客还是有的,但是,然而,堂堂的皇居,内有高墙,外有护城河,难道还要靠这些砂石,充当第一道保卫线吗?

再说,皇居有多道大门,只见外苑广场有砂石路,没听说其他门外也有,难道日本的刺客都是死心眼,只晓得走二重桥这道门吗?

实在惶惑,于是,又跑去问皇居的守卫。

守卫说:“这叫玉砂利,把它铺在院墙外,用来防备刺客……”

他也称石子为玉砂利,明显长学问了。

我反倒陷入了糊涂。不晓得这皇居前的玉砂利,与墓地的玉砂利,以及石庭的玉砂利、神宫的玉砂利,究竟是一码事呢,还是两码事?

2015年5月1日

银座流浪汉

银座大街,霓虹闪烁。

这地方我来过多次,熟悉每家店面,此番没有采购任务,纯粹闲逛,压力没有了,逛街反而逛不出兴致,东张张觉得无聊,西望望觉得无趣,因此草草了事,早早回到约定的登车地点。站着傻等,消磨金贵而又换不来金子的时间。

俄然下起了小雨。

掉头看,身后是一座大厦的橱窗,橱窗北侧,是两座大厦的交界处,有一个凹进去的“山洞”,大约两米多宽,一米多深,可以避雨,我立即闪了进去。

雨中银座,行人都加快了本来就比别地快得多的脚步。

仍有人漫步从容,这是一位五十来岁的汉子,斜挎着一个大包裹,大得出奇,低着头,黑衣,黑裤,黑发蓬松,形容有点儿古怪,正诧疑他是何方神圣,此公径直冲我走来,手指“山洞”,示意我让开。

扭头,贴洞壁竖着一块大幅的纸板——豁然醒悟,他是流浪汉,这是他的领地。

我只好迅速撤出。

转身,跨进附近一家珠宝商店,铺面不大,饰物名牌,价钱忒贵,耐着性,楼下楼上白相了一气,出门,雨已经不下了。

欣欣然踅回原处。

偷眼看流浪汉,他把纸板铺在地上,当榻榻米,包裹解开,衣服、杂物散落一地,人盘膝而坐,左手一块三明治,右手一罐啤酒,正在享用他的晚餐。

居然慢条斯理,一本正经。

听说,日本的流浪者不用担心饿肚子,自有人给他们送——日本的食品保质期极短,有的只有几个小时,在“大限”到来前卖不出去怎么办?出路之一,就是请这些“流浪大哥”帮忙消化。

正遐想悠悠,对方忽然停止享用,仰面盯着我,目光激射出怒意。

我有什么得罪他的地方吗?

正好导游回来了,见状,她提醒我:“人家不喜欢你盯着看。”

我把手伸进口袋,导游以为掏钱,忙制止:“他不接受施舍。”

掏出来的是数码相机,导游一笑,说:“未征得同意,最好不照,他有自己的尊严。”

转身,走开,也没走多远,料他听不懂汉语。

“夜里就睡这儿吗?”我问。印象中,他们一般选择车站、公园。

“就睡这儿。”

“警察不来干涉?”奇怪,这可是银座,东京最繁华的地面,相当于北京的王府井,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纽约的第五大道。

“谁也不会干涉,这是他的自由。”

“自由?”听起来有点儿不对味,这话需要太多的诠释。

我想知道他们的身份背景。

导游说:“各色各样。有性格孤僻,不能融入社会的;有感情受挫、看破红尘的;有懒惰成癖、不爱干活的;也有本来是大老板,因为公司破产了的。”

“等等,”我说,“公司破产,他也得负家庭的责任,岂能一走了之?”

“正是因为负责任,他才离家出走。”导游回答,“过去,公司破产,老板常常以自杀谢罪,现在,政府不提倡自杀,他们有些就选择当流浪汉。在破产前,他们会先离婚,以保护妻子、儿女的权益。”

“我看过一个奇怪的标语,与自杀有关,内容是:自杀会给大家带来麻烦的哦!”

“这是日本政府的宣传。日本人的信条之一,就是尽量不给别人添麻烦,所以对那些潜在的自杀者,你不用讲什么生命可贵,家庭珍贵,就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们,自杀将给别人带来麻烦。”

电光石火,脑中立刻又勾起一条新闻。今年1月,汤川遥菜遭伊斯兰国武装势力杀害,媒体采访他的父亲,按中国人的思维,首先应表示悲痛或愤怒,汤川遥菜的父亲却一开口就是道歉,因为他的儿子给政府和社会各界添了麻烦。

难怪日本人要把“对不起”、“不好意思”、“给你添麻烦了”等等作为口头禅。

导游是位山东姑娘,来日本已有七八年,她接着先前的话题说:“对于那些破产的老板,选择流浪,就等于宣布从前的我已经死亡。”

“不是明明还活着吗?”我觉得有点儿偷换概念。

“活着也等于死了,他们流浪前,要销毁所有身份证件,甚至磨掉手上的指纹。”

“不再回归正常社会?”我吃惊于日本人的死心眼。

“想回,首先要还清债务,所以一般很难。另外那些,比如感情受挫折的,经过一段流浪,伤口平复了,死结解开了,可能还会重新恢复正常生活。”

“你看他属于哪种?”我指的是方才的那位。

“难说,”导游瞟了一眼,“你看他那副神色,虽然落魄,架子没倒,像个有文化的人,说不定有过体面的工作,后来,碰上了大坎,实在跨不过去了,就离家出走,当流浪汉,也是一种自我解脱。”

“政府不管吗?”我听说,因为经济持续不景气,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露宿街头的队伍。

“管的,政府对于这一类的人,设立了专项社会保障基金,但他们很多人都不去领,他们能养活自己。”

“靠乞讨?”我问。

“不,他们不是乞丐,只是没有了家,或者是有家不归。从前叫‘流浪者’、‘浮浪者’,现在用了一个英文词——homeless。政府对他们有很多照顾,只要稍微干点儿活,就能自食其力。”

——Homeless?听着有点怪怪的。怪在哪里?瞬间想起北大教授李零先生,拿这个词比附过“丧家之犬”的孔子。孔子和眼前的流浪汉岂能相提并论?啊,这不是李零论说的错,是我的联想越过了界。真理只要向前一步,哪怕是一小步,就会成为谬误,何况一个特定状态下的比喻。国人习惯拿中国的眼睛看待日本,这是永远看不到点子上的,我也是。

“老百姓对他们不反感吗?”我的思绪收回,转而想到了寄生虫,想到了日本人的洁癖。

“这也是一种活法。我在一些公共场所,超市啦,书店啦,常常碰到他们,大家都习以为常,没有人表现出歧视。”

不可思议!

分明煞风景,却公然容忍它的存在,而不是设法掩盖或根除,一种文明世纪的尴尬点缀。

也许生存压力太大,人人心底都蛰伏着流浪情结吧。

也许,日本列岛本身就像一艘漂泊中的船。

也许……

同伴陆续回来了。

巴士准点到达。

登车之前,我最后睃一眼流浪汉——但见他戴着眼镜,斜靠墙壁,茫然而又恬然地翻着一份捡来的报纸。

2015年2月15日

天上掉下一支毛笔

东京,闹市中的一块绿地。

不大,也不小;纵横偃蹇着十来株古木,形容奇崛,翠色扑人。

徜徉其中,前后,左右,并无一人,是正午,静。

忽然,啪地一响,从天上掉下一截树枝,可可落在面前。我吓了一跳,低头瞧,不是树枝,是毛笔,小号的,带着笔套。

仰首,透过扶苏的枝叶,是星星点点的蓝天,无鸟盘旋,无飞机经过,也无云彩驻留。

四望,最近的楼房,也站得远远的,起码在三十米开外。

咦,这笔是从哪儿掉下来的呢?

弯腰,伸手欲捡,且慢!耳旁似有无数声音提醒:老爷子!这是日本,不能随便捡别人丢失的东西!

这是铁则!将近三百年前,日本人就这么办了。路不拾遗,拾遗统统上交,违者严惩。严到什么程度?据说,幕府有两个小官吏,一时让糊涂油迷了心,把人家搁错了地的衣服,当作无主失物,悄悄匿为己有,结果事情曝光,弄得脑袋搬家,身首异处。

又记起,电视剧《龙马传》披露:土佐藩的下级武士山本琢磨夜游江户,街头与一个商人擦肩而过,他认为那商人瞪了自己一眼,有辱尊严,顿时恶向胆边生,不由分辩,拔刀砍将过去。商人吓得魂飞天外,拼命逃窜,慌乱之中,将手里捧着的锦盒,丢弃在地上。山本琢磨捡起一看,里面是一块金光激射的怀表,这在当时,是西洋才有的稀罕物,禁不住诱惑,就把它贪污了,私自拿到旧货店变卖。店家看出来路不正,向官府告发,你猜最后如何处置?山本被赐自我了断:切腹。

明治政府文明开化,化潜规则为法律,一部《丢失物品法》明确规定:捡到失物,必须上交,违者以盗窃论罪;上交者,待物归原主,可获相当于失物价值百分之十的奖励。

东瀛自古少“三只手”,“俗不盗窃,少争讼”,这是记录在咱们的《后汉书》上的。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当与法律有关。试举两例:一、镰仓幕府规定,偷盗两百文以下者,判以加倍偿还,三百文以上者,处以流放、监禁;二、战国时代,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又相继实施严厉的“一钱斩”,即是说,哪怕偷一文钱,也要砍头示众。人心趋利避害,习惯经久必成自然,借用唐人包佶《送日本国聘贺使晁巨卿归国》的诗,“野情偏得礼,木性本含真”,一种道不掇遗、民不妄取的风尚,就这样在边陲岛国水到渠成。

反观吾邦,则是另一番做派。司马光《资治通鉴》记录: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文中的“上”,指的是唐太宗。史谓贞观之治,就是建筑在儒家“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唐太宗强调反腐倡廉,强调“衣食有余”对“盗心”的遏制,是有其高明的视角的。但不能停于此,“止盗”还得靠见素抱朴、执之如山的法治。事实证明,贞观之后,历代俱未能再现“拾金不昧”的升平。借用孙中山的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因此,每次来东瀛,听陪同或导游交代:“在日本,您不用担心丢东西,只要您报失,肯定会回到您的身边。”心头不免五味杂陈,半是钦羡,半是惭愧。

韩国学者李御宁雕镂人性,他举例说:“假设有这样一个场面:宇宙人为了测试地球各国人的国民性,把一个地球人从没见过的物体扔到大道的正中,而他们则藏在盘旋于空中的圆盘中,观察地球人拾到这东西后的反应。”结果呢,无论是法国人、德国人,还是西班牙人、英国人,他们的反应都是重在实证,千方百计要弄清那玩意儿究竟是什么;唯有中国人例外,他们“首先小心环顾一下四周,在确证没有人看到的情况下,再如君子般不慌不忙地把它捡起,放入袖筒里,并不急于探明那是啥,重要的是先把它保存起来”。

歪打正着,说的是对未知事物的态度,拿来对照某些国人的“小节”,也是恰恰吻合。

东瀛当然不全是君子,在可见的将来,小偷和大盗都不会绝迹,此乃人的天性。笔者见过一份警方通报,说某些混迹江湖的惯偷,作案记录竟长达五六十年之久。再者,举最近的例子,2014年仁川亚运会,日本蛙泳国手富田尚弥没能上演在泳道率先触壁,却私下把手伸向了韩国记者的相机,闹出国际丑闻。

你还可以举出其他案例。

不管怎么说,这一百多年来,日本成功地利用制度把小偷小摸给治住了。

(联想到网上传言,近年,日本一位寿司店老板利用经济杠杆,把猖獗一时的索马里海盗,变成了为自己捕捞鲔鱼的良民——但愿是真的)无论彼邦在国际场合有多少“大偷大摸”,这事还是值得称道的。

诚信就是战斗力,它以规章制度凝聚,以精神气概输出。

哈,眼前这支毛笔,倘若在国内,我会如何处理呢?

首先,如李御宁所说,我要看看四周,不是确定有没有人看见,而是弄清有主还是无主,如果有主,肯定告诉人家:“笔丢了!”如果无主,且笔完好,尚能使用,我会收起。你说上交?问题来了,交给谁?曾经有过捡到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的佳话,还编了儿歌来唱,无奈那唱歌的小孩和警察叔叔已老,那歌声已歇,那一分钱也已不再具有上交的价值。幸亏碰到我是作家,幸亏我还记得“江淹梦笔生花”的传说,我么,实话告诉你,我会怀着中签的喜悦,郑重其事地把它纳入囊中,带回家,置于案头,供若天赐“神来之笔”。

毕竟这是千载难逢的奇遇!

但这儿是日本,入乡随俗,三尺之上有法律,十步之内有监控,瓜田李下,多一举不如少一举,我挥挥手扬长而去,任它躺在原地,自生自灭。

也没走多远,又听到背后呼啦一响,回头看,是乌鸦,啊!乌鸦把毛笔叼走了!

2015年2月7日

夜餐店的漫画眼

晚间十点,街头拐角处的日本餐馆,七八张桌,呈反凹字形摆开,这在东京都,不算小了,在咱北京人眼里,当然也算不得大。让我出乎意料而又倍感温馨的是,每张桌的外沿,都码着两列排成直角的图书,既供食客翻阅,免却等待的无聊,又可隔开邻桌,形成相对独立的空间。

我与夫人,择了角落一处空位坐下。冷眼旁观,店里约有十四五位客人,清一色的大老爷们,待餐的,几乎人手一册图书,聚精会神,读得津津有味;正在用餐的呢,也是一手拿筷,一手拿书,边吃边瞧,物质与精神享受两不误。

不由得一凛:日本真是个重阅读的国家!

点罢菜,趁等待的空闲,我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嗨,是漫画,翻了两页,插回,重新取出一本,还是漫画,我把架上的书逐本检查了一遍,嘿嘿,全部是漫画。

见过漫画咖啡馆,这漫画餐馆,还是头一回遭遇。

入乡随俗,我挑了一本手冢治虫的《火之鸟》,随便翻。手冢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崛起的画师,有“漫画之神”之誉,80年代初央视引进他的《铁臂阿童木》,让吾邦的观众结结实实地领教了一番东洋动漫旋风。

手冢治虫同期应邀访华,他坦承,创作《铁臂阿童木》的灵感,来自中国万氏兄弟的《铁扇公主》。

《铁扇公主》是1941年的产品,起步远远早于日本。这么说来,日本的漫画,同它的文艺、科技一样,多是从国外拿来,或是受其影响,然后再改进、创新的。千百年来,日本走的都是这样一条从学到创的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汤川秀树称之为创造性的模仿,他说:“有时创造力偏偏就起源于这种重复过程之中。”

中国学学者内藤湖南把学与创的过程比喻为做豆腐,日本文化好比成熟的豆浆,外来先进文化是促使其凝聚的盐卤。

我一边翻阅《火之鸟》,一边浮想联翩——

此番来日旅游,飞机上,与一个日本青年并肩而坐,整个航程,但见他不声不吭,一直埋头于漫画阅读,左也是一本,右也是一本。抵达大阪,担当旅行团司机的,是一位退而不休的老爷子,每到一处景点,团员下车游览,他老先生不是玩手机,就是看漫画。一路行来,我注意到,凡是卖书籍杂志的店铺,公开的招贴,总离不开漫画。那天,在新宿御苑,两株晚樱下的草地,一位母亲和她三四岁的儿子席地而坐,各自一本漫画,神情近乎陶醉。

联想展开,记得在一些资料上读过,日本前首相麻生太郎、鸠山由纪夫也是漫画发烧友,前者当年在海外留学,经常让妈妈给他寄漫画包裹,后者在首相任上,一次逛东京丸之内书店,买了二十五本书,其中有两本是漫画。

对了,还有桥本龙太郎,当年在首相任上,晚上与夫人各捧一册漫画刊物,消遣金子似的光阴。

拿首相说事,这已成了漫画的经典广告。

日本人为什么如此喜欢漫画?

名作家养老孟司从文字着手研究,他说,日文既有表意的汉字,即“画”,又有表音的假名,即“文”,日本人从小就习惯于“画”到“文”到,这种同时处理表意符号与表音符号的独特功能,使他们在阅读漫画时,能一目了然,一览无余,毫无障碍。

日本人既然有此特长,加上传统的匠人气质,在上世纪末把漫画发挥到极致。有资料显示,日本的漫画挟声光化电之威,已发展为国内的第三大产业。如今,日本动漫产业的出口额已经超越钢铁、汽车,彰显了强大的软实力——乃至在创造力、竞争力、影响力领域,继“读书力”之后,又涌现出一个新名词,叫“漫画力”。

是不是与文字构成有关,我没有研究,曾经,我指的是明治维新那一代,日本人的思维显示出过人的严谨、精细。他们的大脑,就像安着无数中药店使用的那种小抽屉,把天地万物万事,分门别类,装进一个又一个小方格。譬如,就“读书力”、“漫画力”这种构词法而言,说句让某些“大中华主义者”不快的话,现代汉语中凡是词尾为“化”“式”“炎”“性”“的”“界”“型”“点”“观”“线”“论”“率”“感”“法”之类的词——像革命化、方程式、原则性、思想界、世界观、唯物论、生产率、辩证法等——不是径直从现代日语中挪用而来,就是利用这种构词法重新创造。

搂草打兔子,顺便说一句,坊间有人主张抵制日货(其心可鉴),不知是否也包括文字,曾经是你中有我,于今早就是我中有你了,你你我我,我我你你,你我我你,我你你我,教人如何区分?又如何抵制?

言接前文,严谨、精细过头,则会落入死板。日本人号称“一根筋”,讲规则,认死理,这一点,凡是跟他们打过交道的,相信都能举出一二三四。

也有任性率意的灵活,凸现出日本人的二重性。以姓名为例,譬如这本《火之鸟》的作者手冢治虫,他这四个字,拆开来,我都认识,组合在一起,却一读就错(出过洋相),原因在于,日本的人名,不按常规发音,而是名字的主人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手冢治虫”的陷阱在于,明明是四个字,但他规定只发前三个字的音,末尾一个“虫”字,属于“配相”,供看不供念(这其实是最简单的,繁杂的,连日本人都望名兴叹)。

菜端上来了。我是一碗乌冬面,上面洒了少许裙带菜、牛肉丝、葱花,夫人是一份米饭,三碟小菜,一碗酱汤。日本的饭菜有画面感,像宋元小品,清雅,淡远,耐看。至于中吃不中吃,那就要看各人的口味了。传闻位于四国的香川县主打乌冬面牌,一度宣称把县名改为乌冬,尽管属于一厢情愿,倒也着实借改名风波红火了一把。我搛起一根乌冬面——对我来说,面条就是面条,所谓乌冬面,不过是以小麦为原料,比阳春面粗胖点儿软和点儿罢了,其来源,嘿嘿,也是咱们中国——一边心不在焉地往舌尖送,一边仍冷眼旁观,这回取向与先前相反,不是在数有几个食客贪恋漫画,而是看,在铺天盖地的漫画热中,有没有几个能依然冷静,对它保持适当的距离。

你这是什么意思呢?是讨厌漫画?是嫉妒人家的漫画力?啊不,我非“愤老”,对漫画其实顶喜欢,比较起吾国的连环画,日本的漫画在故事性之外,还兼具逗笑功能,是消闲解闷的佳品;对它带来的滚滚金元,尤为击节赞叹,十二分的佩服。无奈呢,我一路看来,想来,总觉得它是以整体的娱乐化、消遣化、空虚化、弱智化为代价,与真正的“读书力”不可同日而语。

凡物之长,必有所短。吾国智者从前说,看人看赌相;现在则说,看人看他如何玩手机——大意是指,看一个人每天耗费多少时间,以及讲什么,发什么,转什么,赞什么,就能掂出他是几斤几两。日本的智者怎么说,我不清楚,那么,是不是可以代他说:看人,就看他如何对待漫画。

哈,沉溺于漫画的日本,本身就是一幅世界的漫画。

2015年4月29日

足球场上的“第12人”

门司开往大阪的海轮,晚餐之后。

我坐在大堂的电视机前,看一部日本老片,关于维新志士伊藤博文、井上馨的留英故事。看到伊藤博文,不由得想起李鸿章。想起李鸿章,又不由得想到下关。下关旧称马关,就在门司港斜对面,一峡之隔,有渡船、隧道、长桥相连,登船前我仔细眺望了的。想到下关,不,马关,自然想到《马关条约》,李鸿章在此被钉上耻辱柱,伊藤博文在此跻身凌烟阁。1899年,康有为从美洲返国,途经日本关门海峡,曾吟诗一首:“碧海沉沉岛屿环,万家灯火夹青山;有人遥指旌旗处,千古伤心过马关。”1911年,流亡日本的梁启超穿峡而过,亦有诗记之:“明知此是伤心地,亦到维舟首重回。十七年中多少事,春帆楼下晚涛哀。”两诗俱指马关为伤心地,梁诗所云“十七年前”,说的是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方惨败,随后才有1895年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甲午之役,胜败乃两国整体实力的较量,非一时一地一仗一人之高下。西方报纸却有人评论:“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梁启超认为:“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由此可见清廷的溃不成军与李鸿章的悲催。

斯人已逝,殷鉴长存,思绪纷乱,欲理还休。

不知什么时候起,身后悄悄聚拢了十来个日本小学生,在门司码头候船室,我和他们交谈过,是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大阪、京都等地旅游的。我知道他们这个年纪,对老片子不感兴趣——譬如我,亦是不看也罢——于是主动让开,把遥控器交给一个高而瘦的男生。

“谢谢!谢谢!”男孩子大概喜出望外,跟着来一个标准的日式鞠躬。

我也得到轻松。出游,本来是为了散心,何必为一个老掉牙的故事,勾起吃了苍蝇似的回忆呢。想到洗澡可以改善心情,便回房拿了毛巾、内衣,打听了温泉浴室的所在,径直寻去。

途中经过大堂,看到那帮孩子围着电视机全神贯注,匆匆溜了一眼,是在看足球,日本迎战一个外国队(队名显示的是片假名,念了一下,不熟悉),日方先失一球,0:1。

一刻钟后从浴室出来,孩子们仍围在那儿叽叽喳喳,比分0:3,日本队又丢了两球。然而,如果不看比分,光看他们那份兴奋劲,你会以为是日本队赢了。日本队员一旦球权到手,他们就兴高采烈,恨不得亲自上场,待到日方队员盘球到禁区,凌空一脚,呀!尽管射高了,越过横梁,直飞场外,他们还是起劲鼓掌。都说日本人安静,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可我看他们那份喧哗劲,一点儿不亚于中国儿童。

站了一会,觉得“空气”不对,真的,日本队跟外国队过招,日本队处于劣势——我这个多余的第三者,戳在这儿干什么?

回到舱房,随便翻了一阵子书,总觉得灯光不够明亮,休息吧,时候还早,索性披了外衣,上到二层甲板,欣赏濑户内海夜景。

海天空阔,黑魆魆的,说是夜景,只有远方的隐隐灯火。凭直觉,那儿应该是周南市,并非去过,只是在地图上查过,因为《诗经·国风》中有“周南”篇,好记,而我的熟人中也恰巧有位叫周南,担任过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参与了香港回归全过程,如是激起联想而已。

重新回到大堂,球赛已经结束,孩子们散去了,电视机前坐的,是几位欧美老年游客,屏幕上闪烁的,是纯粹东洋风的歌舞伎。

在小卖部前,碰到那个高而瘦的男生,我问他:“刚才谁赢了?”

他一笑:“我们踢进了两球,我们很棒!”

答非所问。

再想问,他已经离开了。

嗯,踢进两球,就是说,在0:3落后的局面下扳回两球,确实很棒——棒归棒,最好的结果也只能是2:3,日本队终归输了。

但是,那孩子在回答时,满脸笑意,没有一丝失败的阴影,他强调的是“我们踢进了两球”,注意他的语气,他是把日本队当作“我们”,就是说,他也成了日本队的一员。

忽然想起白天读过的一篇文章,作者加藤嘉一,题目是《南非世界杯:败局中的反思》,收在《日本的逻辑》一书中。回房把它找出来。文中写的是八分之一决赛,日本对巴拉圭,打到加时,仍是平局,最后点球决战,日本输了。加藤写道:

输了点球决战,遗憾是一定的,点球被扑出的驹野友一绝对不会受到国人的抱怨和指责。因为他代表的是我们的国家,是替我们在踢球,这个失误理应由包括我在内的“第12人”,也就是全体日本国民共同承担。大家为一人,一人为大家。一个运动员有时状态不好是没办法的,有点紧张,当然不能怪他。我深知,国家大赛,世界大赛那样的大舞台,任何运动员都曾经犯过错误,有过失误。这次只是轮到驹野大哥而已。他做不到的事,我们也做不到。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资格骂他。

那位小学生把国家队当作“我们”,或者说把“我们”看作了国家队的“第12人”,尽管没有再多说一句,已足够供人联想。加藤嘉一则把失败后的思考上升为理性,即便一场足球赛,也把日本人的集体主义、国家主义,展露无遗。

记得加缪说过:“关于人类的道德和种种责任,足球给我的教育胜过任何书籍。”

国人爱说日本是一流的人民,二流的官僚,三流的政治家,后面两点姑且勿论,至少,你承认它的人民素质是一流的。其实,这是真正可敬而又可畏的。

我懊悔不该问那位小学生谁输谁赢,比赛中,最重要的并不是比分。

2015年2月16日

看日本人排队

看日本人排队,别是一般滋味。

日本人曾被称为“经济动物”,莫如说他们是“排队动物”:等车排队,过马路排队,超市购物排队,餐馆吃饭排队,进影院、剧场、舞厅排队,看科技展览、艺术展览、日用品展览排队,在邮局、在银行、在汽车加油站、在彩票发售点排队,逛动物园、逛植物园、逛游乐园排队……漫步扶桑,放眼望去,无处不见排队。

攘攘大千,排队乃创造谐和的一定之规。话说英国人排队,排出了文质彬彬的绅士派头;德国人排队,排出了严谨、刻板的日尔曼意志;俄国人排队,排出了与“北极熊”不相称的淡定;美国人排队,排得让少见多怪的台湾作家柏杨眼花缭乱,初起满怀赞叹,久而渐渐生厌,建议人家把“美利坚合众国”,改为“美利坚排队国”。呜呼,请允许我在此哈一次日:上述诸国,在排队的自觉、执著、痴迷上,比起东瀛,还差得远!

英国人的极端派头,是为了购买一张“温网”入场券,不惜坚持排队数小时,甚至提前彻夜等候——然而,比起日本人为了一份“金子半之助”的炸虾盖饭,就要排上三四个小时的队,那又算得了什么呢?

德国人的非常意志,体现在为了一睹世界闻名的露天摇滚音乐节,提前数天到场占位——然而,若告诉他们日本人仅仅为了购得苹果专卖店推出的“元旦福袋”,就提早五天立于门外鹄候,他们又将做何感想?

一个日本人,看不出有什么特殊,长相、衣着、举止,东亚人而已,与中国、朝鲜、韩国,没多大区别。然而,只要一排队,就立刻脱亚入欧,不,脱亚胜欧。

欧美人的排队意识,据说源于“二战”时的食品短缺,政府计量分配,民众不得不老老实实地排队恭领。日本人呢,不排除这一段苦难的训练,但从根子上说,还应归于建立在村落共同体上的团体主义,以及“年功序列”的职场人事制度。

团体主义注重前后左右,“年功序列”讲究先来后到,其共同点,就是目中有人,清楚自己应予站立的位置。“年功序列”近来招致恶评,因为它按部就班,障碍年轻人脱颖而出,助长随大流的混日子思想;但它孕育的秩序观念,还是个好东西,不能倒洗澡水连同婴儿一起倒掉。

也有人认为,日本人的排队意识,源于信仰。日本是个多宗教多神灵的国家,光本土的神道教,即有神祇八百万,加上外来的佛教、基督教等,可以说神灵无处不在,真正是“人在做,天在看”,“举头三尺有神明”,出门行事,排队如仪,正是敬畏之心的一种体现。

拔得够高的了。吾乃局外人,没理由说是道非。反正,在我看来,有底线总比没底线好,有敬畏总比没敬畏强,纵使未臻信仰,起码也是一种修行。

写排队最怕掺合国人,尤其写日本人排队,免不了要令仇日恨日的同胞火冒三丈,其反驳的逻辑是:“你说底线、敬畏,那他们侵略起别国怎么那般肆无忌惮、无法无天?!”

无语——火气那么大,皆因国人不爱排队。

五十、六十、七十年代,吾邦也是兴排队的,只是不够彻底,“加塞”、“代排”是寻常事。举一个毕生忘不了的例:1970年3月,笔者离开北大之前,在大饭厅托运行李,队伍排得老长老长,在饭厅内拐了几个弯。这时,眼见一个外系的学生拖着行李箱进来,眼见他大大咧咧笑笑嘻嘻地径直走到最前面,眼见他堂而皇之顺顺利利地完成托运手续,然后又笑笑嘻嘻大大咧咧地扬长而去。这位仁兄恰巧与我分到同一省,又在同一农场、同一连队锻炼——他那份插队时的潇洒、干练,永远在我记忆中定格。

国人信奉的是插队文化,大至工作调动、官场升迁,小至儿童入托、入学,都要找关系、走后门、抄近路。此种无视规则、践踏秩序的投机取巧、躐等躁进,敢说是自古皆然,于今为烈。

又要搬出日本人了。

报载,2015年11月16日早晨,日本神户线火车因故停驶,车上有五千人,都是赶着上班、上学的,怎么办?最好的选择,就是徒步去下一站。不远,也不近,约二十分钟。一声通知,全体下车,并无人出面组织,自动排队,沿着铁轨鱼贯而行,途中,没有抱怨,没有拥挤、掉队,一切都是那么训练有素,秩序井然。

情不自禁在心头点一个赞!

最震撼的画面,还要上溯至“3.11东日本大地震”(2011年),那些失去家园、平静而又肃穆地排队领取食物的灾民,那些在地铁站外排成长龙、默默等待归宅的难民,让全世界为之一凛!

华裔日籍教授叶千荣就是被狠狠“凛”了一下,他著文记述:同一天,东京“每条大街的每条车道上都排满了车,两旁的人行道上全是摩肩接踵的人群。但是,他们都在一种异样的沉默中缓缓移动脚步。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好像遗体告别仪式时的那种静默和步履。虽然没有哀乐,但是所有人脚步挪动的节奏都是一致、有序的。大部分的人戴着口罩,背着包,穿着大衣,互相没有交流,也没有人抢先或插队,上百万人在一步一步往家的方向走,这一刻他们肯定都明白至少要步行三四个小时才能回到在郊外的家。但他们依旧平静地走着,车道上虽然塞车,但没有一个人试图走到车道上,尽管这样可以走得更快。当时感觉仿佛这个民族在一个巨大悲剧到来的时刻,开始了一场全民族的出征。于是,我在车里发出了地震后第一条微博,说好像是一个巨大的无声电影的场面,仿佛是《出埃及记》里的一幕。”

“就好像遗体告别仪式时的那种静默和步履”,这个比方的确是不恰当的。难怪刘亚洲从中看到“压抑和窒息”,看出“万人一面”的“机器”。在一篇题为《精神》的文章中,刘亚洲忍不住诘问:“明朝末期中国人在扬州和嘉定不也都出现过类似情景吗?人一旦成了机器还叫人吗?恰恰是两个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民族都被人称为‘机器民族’(另一个民族指德国——笔者),难道其中有什么深奥之处吗?”

刘亚洲是军事专家,他的眼光越出叶千荣的博文,契入一个民族精神的负面。

感谢新媒体,写到此处,我从网上调出“3.11大地震”的实况视频,东京街道上固然是“摩肩接踵的人群”,但并无惊慌失措,“所有人脚步挪动的节奏都是一致、有序的”,这是一种惯性,“互相没有交流,也没有人抢先或插队”,沉默、隐忍、自律源自长期与灾难共存的训练有素,也表明他们对危险的预判:灾难虽然大了点,然而,没有关系,无论是物质的,还是心理的,咱们能扛住。

日本这个岛国,在动荡不安、漂泊无依的宿命中,亦已培植出赖以抗命的集团性坚韧。

最近一次,直观日本人的排队,是在京都一处风景点外的生活区。出于内急,我下了旅游大巴,低头往前直冲,将进男厕,愕然收步——在我侧后,已排出一条十来米长的队伍。

排队者(多半是日本人)似乎对我刚才的莽撞视而未见,并无谁恶声制止或善意提醒,如果我耍一耍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把他人都排斥掉了,自然用不着排队),假装没看见队列硬闯进去,相信也就捷足先登的了——异邦异质的“目中无人”,更令我倍增愧赧。

2016年2月3日

附记:

2016年4月16日,日本熊本地区发生7.3级的强烈地震。网上流传一则微信《日本,让人深思!》,开头是一幅大厦楼梯的图片,两侧坐满了沉默不语、等待归家的日本人,其解释词为:

“受灾的日本人坐在楼梯两侧,确保中间畅通。这是教育的结果,不是GDP能换来的。”

说小真小,说大也大

在生活中,越是微不足道的细节,越见出人性的幽辉。

中国文化的磊落洒脱之处在于不拘小节。

日本文化的精致缜密之处在于细节为王。

偶尔,无端地自作多情:中日两国的长短,互补多好!

傍晚抵达大阪,入眼的第一个细节,是机场的行李传送带。但见一个又一个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箱子,宛如流水线上新装配的汽车,排列有序,鱼贯而出。凡物一整齐,就焕发出一种朝气,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这么感觉。而且,你仔细地看,箱子的提手,一律朝向前方,这当然是经过调摆,为的是方便主人一把拎走。

入住市区一家宾馆,双人房。拖鞋、毛巾、肥皂、口杯、牙刷、浴衣之类,自然也是一式两样。

翌日晨起,我粗心,忘了昨晚用的是哪一支牙刷。问夫人,她答:“你的是白色的,我的是深黄色的。”

体贴在细节中。你瞧,连两支牙刷,也为同栖共宿的客人,用颜色区别得清清楚楚。

时值盛夏,天气又湿又热。奇怪,司机总要等游客全部到齐,坐定,发车上路,才启动空调。因此,登车之后,在等待发动的那段时间,实在热得难熬。

日本人不是心细如发么,怎么就没想到在发车前打开空调,把车厢里的温度降下来呢?在一处旅游景点,当大伙参观完毕,陆续登车之际,我向导游郑重提出建议。

导游摆手,她说:“不可以的。预先打开空调,我们这车是凉快了,但是你看,停车场其他的车辆和游客,就得遭受我们车喷发出的热浪和废气。”

商场扶梯,乘客自动靠左边站,把右边空出来,让急于赶时间的人通行。

国内也有提倡,只是左右相反。

再看,扶手有两层,一高一低,高的供大人用,低的供儿童用——起先没注意,待看到前面有小女孩把手搭在上边,才恍然大悟。

商场格局不大,提醒你这是岛国,土地资源有限。

洗手间更是迷你,小归小,但精精致致,而且明光锃亮,纤尘不染——想起高桥敷在《丑陋的日本人》中曝光的脏、乱、差,尔来不足半个世纪,已彻底换了人间。

厕有厕神,其实是把自己当作了神。你看,马桶盖是智能的,这点早就领教,曾经掀起国人到东瀛抢购的风潮,想想真让人闹心,怪谁呢,只怪自家制造不争气。卫生纸居然有四卷,搁这么多干嘛?有两卷就够,顶多三卷,也许,这就叫温暖体贴。还有感慨:洗手池和马桶的水箱是连着的,就是说,洗手用过的水,接着又用于冲洗马桶。

这是谁的金点子?咱们为何想不到?想到了又为何做不到?

京都,下榻一家日式旅馆。手指甲长了,给前台打电话,借一把小剪刀。

数分钟后,服务员送来了一把指甲钳,试了试,能自动收集指甲屑,鬼心眼真细,特别是还带着一个放大镜,这又是专为我这样的老人考虑的了。

晚饭后无事,逛街。

走过一台自动贩卖机,没几步,又是一台,大街上到处都见这玩意,主要销售饮料,也有卖冰淇淋、香烟、杂货的。机器的侧面,一律标着它所在的地址——这是我在一个电视节目上看到的,万一发生紧急事件,需要报警,而你又不知道自己的确切方位,这时,只要走近一台自动贩卖机,就可以准确报出所处的位置。

自动贩卖机之外,则数便利店为多的了,走上一小段路,准能碰见一家。

随便进去瞧瞧。

日用百货,应有尽有。

我买了两盒牛奶、一盒蔬菜汁,这是同伴推荐的。

不想买笔,但为花色繁多、琳琅满目的阵势吸引,左挑右挑,最后选了一支。

无意于创口贴,但为它的创意惊讶,型号居然是分指关节的,还有一种是液体的。

付款时,又有发现,收银台的下方,配备着一个小小的洗手池。忍不住拧开龙头试了一下,体会顾客在挑了若干物品之后的生理、心理需要。

东京。地铁四通八达,这不奇怪。心折的是入口处竟然有一排排的储物柜——自然是为需要轻装的旅客着想的。更心折的是,车厢内鸦雀无声,无人交谈,更无人打手机。多半都在读书看报,坐着读,站着也读。挨着我坐的一位老人,读的是一种文库本,大小正适合于装进口袋的那种。

出站,过马路,绿灯已亮了一会,趁它还没改变,一路小跑过去。回头看,夫人正不慌不忙,慢慢悠悠地走着,那绿灯居然也通人意,一直陪着她亮。

末了,问她是怎么一回事。

答:你老土,绿灯不是为我,是为我身后的一位残疾人亮的,他事先按了路边的一个专门按钮,绿灯接到指示,时长就增加一倍。

午前,在新宿地铁站口等人,等一位日本友人的女儿,谈她的著作在中国翻译出版的事。

将到约定时间,突然接到对方的电话,说在路上捡到了一个手机,要交到警察署,得耽搁一个小时,请我原谅。

我说:“不能下午或明天再去交吗?”

她说:“不行,按规定,必须立即上交。”

除了诚信,一定还考虑了丢失者的焦急心情。

我为彼国的规则叫好。

一小时后,她急急忙忙赶来了。

见面,稍作寒暄,她含着浅浅的笑,轻声说:“卞先生,您的日文真好,办公室的同事都夸奖您。”

“怎么?他们都听到了?”

“我们的办公室是完全开放的,数十人集中在一起。”

嗳——?唉……

你听出她的话外音了吗?

这就是日式批评,也是日式礼貌——批评也讲含蓄。

她这是在暗示我,打电话声音太大,影响到了别人。

千叶。一户人家的篱笆旁,摆着两只垃圾袋,白色,袋口向上,系成一双长长的耳朵,下面还有表示眼睛和嘴巴的三个红点,看上去,活像两只可爱的小白兔。

从篱笆墙的上方,垂下一只巨大的充气乌鸦,正冲着“小白兔”的脑瓜,晃来晃去,威风凛凛。

“猜猜,那只乌鸦是干什么用的?”导游说。

众人七嘴八舌,但没有一个猜对。

导游揭开谜底:“是用来驱赶鸟雀的,怕它们觅食,把袋子啄破,垃圾散落,影响环境卫生。”

成田机场宾馆的小卖部,我买了一点儿零食,以及一把指甲钳,带放大镜的那种。

付款时,前面排着两位同胞。收银员是一位上了年纪的妇女,她每收取一笔钱,都要用日文唱一遍,找零时,又要唱一遍,再从大到小,把纸钞、硬币一一数给客人看,然后用双手捧着,恭恭敬敬地交还,跟着说上一句,感谢光顾,欢迎下次再来。

完全程序化,连嘴边眼角的笑纹,也分毫不差。

西方人爱说“顾客是上帝”。日本崇信神道,诸神有八百万之众,这一买一卖,让人觉得,也成了神与神的交换。

2016年3月16日

浮光,掠的却不止是影

——在日本,一望无际的不是奢华,而是整洁,而是敬畏,而是约束。

如果抽掉这档“司空见惯寻常事”,日本就不成其为日本。

此番访日,为我们开车的,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司机。瘦,精瘦,眼睛特大,令我想起川端康成;鸭舌帽,白手套,制服,标准的职场打扮;天气再热,也不脱——因为,他在工作。

除此而外,我没有太加注意。老人重出江湖,在日本很普遍。一是主观需要,一辈子服务于一个单位,老了,退出那个圈子,尽管有养老金,生活不愁,精神还是觉得没有着落,于是,就到社会上找事做,也是找回一份尊严。从前有“弃老”之俗,那是叫穷困逼的;现在老人不甘心被工作所弃,那是叫闲寂憋的。

二是,客观也有需要,日本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劳动力严重匮乏;你看满大街的出租车司机,差不多都是启用的老人。

当然还有三,日本人平均寿命世界第一,眼前这位老先生,六十大几,视力良好,反应敏捷,技术娴熟,当司机,绝对胜任。

记得上世纪末赤濑川原平出版过一本《老人力》,为老人的智慧、潜能正名,“老人力”还入选那一年度的流行词。

我坐在前排,一路上,除了车子发动前听他和导游的一问一答,此外再无多话,专心致志,敬职敬业。

到了一处景点,下车之前,我问:

“这包可以放在车上吗?”我指的是自己的挎包,太重,不想拿。

“没问题,您放在车上好了。”他挺拔腰杆,仿佛在做保证。

跟着就是一个鞠躬。

这景点我来过两次,兴趣不大,稍微看了一下,便回到停车场。

他正在擦洗大巴右后侧的轮胎,一会儿蹲着,一会儿跪着,一会儿又仰卧在车底。我肃然起敬,旅途间歇,见过擦洗车身的司机,而如此卖劲清洁车胎的,还是头一回见。

我一直在旁默默观看。

同车的游客回来了。导游见状,把我拉到一边,悄悄说:“您懂日文,又在写日本,见了谁都想聊聊,我得提醒您,如果跟司机拉话,尽量不要涉及他的家庭。”

“为什么?”

“他太太不久前去世了。”

“那为什么还要他出车?”我本能地反应。

“他自己一定要出车,反正葬礼已经完毕,在家呆着也是呆着。”

“这未免不人道吧?”

“您这是中国人的想法,”导游说,“对于日本人,这事很平常,几年前(2011年)那场地震加海啸,我公司同事中有两位亲人遇难,秩序恢复后正常上班,如果你不了解内情,从外表看,绝对猜不出谁是当事人。不是没有悲伤,日本人善于克制,把悲伤都压在心底。”

哦……我对仰卧在车底擦洗轮胎的老司机更加肃然起敬。

岐阜县一隅,中山道马笼宿,一条依山而建的老街,幽远沉静,古色古香。

在一家卖杂货的老铺,我买了一筒抹茶冰激凌。出门下台阶,没站稳,一个趔趄,将手里的冰激凌倾撒了一地。

正懊恼间,掌店的老汉快步走过来,二话没说,接过我手里剩下的半筒冰激凌,转身,扔进柜台内的一个垃圾箱,然后,返身给我换了一筒新的冰激凌。

我满怀歉意(这责任肯定在我),讪讪走开。

老汉又过来了,弯腰,蹲下,拿一沓纸巾,使劲擦地。

这才注意到,脚下是碎石板地,凹凸不平,冰激凌溅在石缝里,擦起来很费劲。

老汉擦了一回,清理得差不多了,又换了一块湿抹布,再擦。

然后,我就走了,转进隔壁一家店。

当我从店里出来,看见老汉提了一个桶,到街对面的小溪汲山泉,走路颤颤巍巍的,大概有80岁了吧。

汲了一桶水回来,他开始冲路面——就是刚才被冰激凌弄脏了的地方,然后,蹲下来,又拿出一块干抹布,仔细擦。

而我,手里正拿着尴尬的空纸筒和小木勺,之所以觉得尴尬,是因为找不到地方扔,街道两旁没有垃圾箱(据说,受1995年“东京地铁大规模沙林毒气事件”刺激,日本撤掉公共场合的垃圾箱)。

我只好把它们带上旅行大巴,搁进导游事先发放的塑料袋。

川崎。一家普通超市。

晚上要去看望一位大学时期的校友,我打算买点儿礼品。

水果之外,我还看上了一种生鱼片,装在盘子里的,外面包着保鲜膜,价格,拿水果比,一点儿不贵。

不,与其说看中的是生鱼片,毋宁说看中的是盛鱼的盘子,直径约在45厘米,胎质极为细腻,色彩也相当鲜艳。我觉得,光这盘子,就应该不止这价钱。

拿到收银台。

“请问,这盘生鱼片所标的价格,没有错吗?”我说。

收银员回答:“是的,没有错。”跟着又递了一句:“您喜欢吗?”

“喜欢。不过,这个盘子十分精美,为什么卖得如此便宜呢?”

“哦!对不起,怪我没讲清楚,价格只是生鱼片的,不包括盘子。”

“那,我怎么将生鱼片拿走呢?”

收银员说:“您就这样原封不动地拿走好了,等您吃完后,抽空再把盘子送回来。”

“明白了。那么,是否要办个手续呀,比如写个借条,或交点儿押金?”

收银员笑了:“不用,不用,您只管拿去就是了。谢谢您关照啦!”

静冈东部的一个小村,西侧是山,东侧是有限的平原,家家门前栽着一圈花木,修剪整齐,像篱笆,又像围墙,院子清爽,但无人,一个也看不见。

一家门前摆着蔬菜、水果。

在日本用餐,感觉最缺的就是蔬菜、水果。蔬菜那是没办法,只有等回国了,水果,眼前就有。

四顾无人,问导游,她说,都干活去了,你没看见,那旁边标着价,还搁着一个装钱的篮子,你把钱丢进篮子,拿走水果就是。

同伴纷纷解囊。

我挑了一个大苹果,握在手里别有感觉,在接下来的旅程,一直带在身边,舍不得吃。

“您看那位老人。”

“哪一位?”我顺着小蔡手指的方向。

“那个骑自行车的。”

哦,老人白发、白衬衣、灰裤,已骑出三十米远。

“怎么啦?”我问。

“他就是村山富市。”小蔡说。

村山富市?脑筋急转,啊,没错,这儿是大分市,是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士的老家,他退休后就住在这里。

“怎么,老爷子有九十了吧,还在骑车?”

我想起一篇报道,是关于村山富市的退休生活的,没有秘书,没有保卫,没有专车,没有特殊经费,日常百事,一律自己动手,这篇报道触动了国人的神经,在网上炒得滚烫。

“还在骑,也就在家附近,买买菜什么的。”小蔡回答。

我无语。关于村山富市的退休生活,实在不值得惊奇。日本官员跟金钱保持距离,想当官,就不要想发财,在这方面稍一逾矩,触犯红线,就要倒大霉。这是人家的制度设计,很好,至少我们在村山先生身上看到了心向往之的清廉。

我到大分市只是路过,这会儿停车买一点地方特产。望着村山先生远去的方向,我想:倘若能住一晚,我也要去见见这位老爷子,不为别的,就为他在首相任上发表了著名的“村山谈话”,正式就日本过去的殖民侵略,向中国和东南亚国家道歉。我特别记得他说过的一个词,叫“杖莫如信”,这是咱们古代的熟语,现代人大多听不懂的了。

叹口气,把这意思向小蔡说了。

小蔡说:“叹什么气呀,您瞧您运气多好,停车几分钟,就让您看到了村山先生的背影,还是骑在车上的,简直像上帝为您特意导演,多珍贵的缘!”

2014年-2016年

西乡隆盛的头颅

《最后的武士》

这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著者为美国作家马克·莱维纳,主人公为日本明治政权的开国元勋暨叛军首领西乡隆盛,翻开前言《对生命的超越西乡隆盛的死》,作者劈头盖脑、吸睛夺神地提出:

1877年9月24日清晨,政府军对这些叛乱军的残党发起了最后的进攻。数小时内,西乡军被彻底击溃。西南战争——在之前300多年来日本最为血腥的冲突——就此结束。然而,政府军的胜利却听似为一场空谈。政府军找到了西乡的身体,但却不知其头颅的去向。没有西乡的首级,政府的胜利就不是完整的胜利。

为何西乡隆盛的头颅如此重要?

读到这里,任谁都要一凛:西乡隆盛的头颅为什么如此重要?!

作者分析:这要归结于武士阶级的一种庆典。在东瀛列岛,中世纪以降,战胜者照例要割下战败者的脑袋,向上司进献,一来表示验明正身,二来显示尽忠竭力,三来,展示本方对敌方压倒性的完胜。

然而,政府军是由平民构成的现代化队伍,跟西乡的封建士族武装恰成尖锐对立,他们是用不着以武士的传统欢庆大捷的,因为那样一来,反而显得是在为对手招魂。

不是政府军需要,那么是谁需要?

是舆论在层层压迫。

舆论,说到底就是民心。西乡曾为明治政权的台柱,在“维新三杰”(另二人为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中排名居首,他魁梧的身躯及其散发的魄力、魅力,颠倒苍生,无与伦比。当其生前,已经被奉为神祇,人们盛传他飞升天界,从一颗大星上俯视尘寰。报纸、画刊跟着推波助澜,绘声绘色,神乎其神。当其死亡之期,更被说成是远走高飞,去了中国、印度,也有说成是俄罗斯,卧薪尝胆,厉兵秣马,行将卷土重来,东山再起。

即便作为一位死者,西乡也拥有令人谈虎色变的强大气场,没有对西乡首级的确证,其他的一切斩获都功亏一篑,流于空洞苍白。

同名电影

莱维纳的《最后的武士》被改编为同名电影,由美国的汤姆·克鲁斯和日本的渡边谦联袂主演。

汤姆·克鲁斯扮演的是纳森·欧格伦,一位美国退休上尉,1876年,他受聘前往日本,操练明治政府的新军。

渡边谦扮演的是森胜元,一位以西乡隆盛为原型的士族首领,他曾任明治天皇的老师,是推翻江户幕府、返政于王大业的中坚,可惜,随着革命进入资本主义的阶段,他和他的封建士族已沦为前进的障碍。

欧格伦接手训练新军不久,因鲁莽上司的瞎指挥,被迫仓促上阵,与胜元的武装短兵相接。

他重伤被擒。

故事就此展开——

欧格伦在搏斗中刺死了胜元的妹婿广太郎,作为战俘,他被带回武士聚居的村落,胜元不仅没有杀他,还让广太郎的妻子多香为他疗伤。

欧格伦面对胜元,满腹狐疑:“我可是杀死了她的丈夫?”

出乎意外,胜元平静地回答:“广太郎死得光荣。”

欧格伦在村中闲逛,又是出乎意外,村人明明对他心怀敌意,表面上却都恪守待客之道,彬彬有礼——这是怎样的一种隐忍、克制!他想起自己当初血腥屠杀印第安人,那是在国内,在南北战争中,不禁心生愧怍,陷入噩梦般的自责。

村里的男人一律习武,不分老幼;他们坚忍、勇敢、顽强、朴实、礼貌、仁义;实言实行,一往无前,蔑视任何危险和灾难;对首领和天皇绝对忠诚;宁死不屈,视死如归。

欧格伦向武士学习剑道,获知:

格斗中的最高境界,就是剑心合一,摒弃任何杂念。

武士之生,如樱花般绚烂。

武士之死,如秋叶般静美。

在一呼一吸中感受生命。

在一刀一剑中体悟大千。

死亡毫不可怕,重要的是保持尊严。

欧格伦跟胜元讨论尊严。胜元抽出自己的武士刀,告诉他:“这把刀,是四百年前天皇赐予我们家族的。我的许多先祖都是为天皇光荣战死。生命无关紧要,尊严至高无上。”

欧格伦摇头:“在我国的南北战争中,南军也声称为尊严而战,结果成千上万的人白白送掉了性命。”

胜元纠正:“那是死得其所!”

欧格伦反驳:“不!他们的土地被践踏,他们的家人流离失所,难道你认为他们的死亡是有价值的吗?”

胜元语调略高,微微动容:“你懂得什么是人的尊严?你到这儿来杀人是为了挣钱。你的家人在哪里?你的妻子、儿女在哪里?你给他们留下的是什么?”

欧格伦耸肩,摊手:“那么你能留下什么呢?尊严并不能阻止铁路、城市和机器的发展!南军没能阻止,印第安人没能阻止,你也同样不能阻止!”

……尽管争论没有结果,谁也不能说服谁,欧格伦还是坦率地承认,他从这帮武士身上,感受到了某种神圣的力量。

他惊奇地发现,“武士”的汉字写作“侍”,原义为“服务”,所谓“武士道”,并不是一味厮杀打斗。

……

历史发展有它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新兴的帝国向前走一步,武士阶级注定要向后退一步,直至灭亡。

情知如此,胜元和他的团队还是坦然面对新兴帝国发起的总攻,视死亡为武士的必然归宿。

欧格伦选择了与胜元并肩作战。

影片结尾,劫后余生的欧格伦来到东京,遵照胜元的遗嘱,将家传的武士刀归还给天皇。

天皇接过武士刀,面色凝重,感慨万千:“武士已经成为过去,但武士的精神将会永存!”

天皇低眉,转问欧格伦:“请你告诉我,他是怎样死的?”

欧格伦直视天皇:“我要告诉您,他是怎样活着的!”

铜像

时间:1898年;地点:东京上野公园。西乡隆盛的铜像拔地而起,巍然耸立。

这是明治天皇的旨意。先是,1889年,天皇借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之机,大赦天下,其中,包括赦免西乡隆盛在西南战争中的叛乱罪,恢复其名誉,追赠其正三位官阶。继而,四年后的1893年,天皇又决定为西乡隆盛立碑勒铭,铸造铜像,并带头捐献五百日元(相当于现在一千万日元)。天皇发起,士庶自是热烈响应,踊跃捐款者,达两万五千之众。

海军大臣桦山资纪兼任监工,他是西乡的萨摩藩嫡系,在其顺风顺水的仕途中,曾得西乡大力提携;在西乡发动的那场叛乱中,他坚决站在中央政府一边,与“恩公”对垒。设计伊始,就遭遇方案之争,一派政要,如首相伊藤博文,主张让西乡以陆军大将之姿,跨马佩剑,立于皇居正门。另一派反对,认为西乡虽经赦免,既往不咎,总归是“怨灵”,让他横刀立马扼守皇居大门,则朝廷的正气何在?威仪何存?桦山揆情度理,权衡利弊,拍板让西乡脱下戎装,穿上和服,跨下战马,牵上猎犬,攫取的是他生平最超凡脱俗的一面;基座上镌刻的是他生平钟爱的座右铭:“敬天爱人”;地点,则选择在上野“恩赐公园”,那里,西乡曾率领新政府军与维护旧幕府的彰义队血战,恰好设有安抚双方死难者的慰灵台。

——所谓“怨灵”,就是含恨而殁;不含恨,又何来怨?让西乡戎装守卫他失望乃至绝望了的皇居正门,不是荣,而是耻,武士到阴间也不会忘记尊严。

桦山是入世者,从未出世,但他设计的方案又貌似出世,堪谓用心良苦。

雕刻家为高村光云,截至创作,他没有搜集到西乡的一张照片。坊间流传有多幅西乡的肖像画,均是其身后所绘,画家并没有见过西乡本人。高村的定稿,参考了西乡的胞弟及其子孙的相貌,亦实亦虚。

1898年,铜像揭幕。在场的西乡遗孀系子突然脱口惊呼:“我的丈夫长得不像这样!”

系子说不像,是出于瞬间的直觉。

她不明白雕塑不是照片,照片不等于真人,真人不代表最佳定格,眼前的铜像是政治加艺术的神化,不是她耳鬓厮磨、司空见惯的凡夫。

就说那头颅吧,做得特别特别的大,肩背也是特别特别的宽,乍一看,活似引人发笑的大头娃娃。不,这不是科学,这是艺术,是人仰望时,因基座加身高产生的特殊视差需要,而不是平视时人体的正常比例。

西乡隆盛的弟弟、海军大将西乡从道从后边拉了系子一把,示意她噤声。

若干若干岁月后,这是近年了,据说发现了西乡生前的照片(其真实性,有待进一步考证),从公布的材料看,和雕塑相去甚远。但是,这毫无妨碍,当事人俱已物化,上野的铜像亦已深入人心,人们认定那就是西乡,或谓西乡的容貌就应该是那样:沉毅,浑穆,高迈,坚定。令人想起他在安政大狱(1858年)中所作的述怀诗:“朝蒙恩遇夕焚坑,人生浮沉似晦明。纵不回光葵向日,若无开运意推诚。洛阳知己皆为鬼,南屿俘囚独窃生。生死何疑天赋与,愿留魂魄护皇城。”喂——,如果你站在铜像背后,位置又足够高,告诉你一个未必是精心安排、但肯定是遂了天皇心意的细节(天皇一定会十分在意的啊):顺着西乡的视线望过去,你会发现,入眼的不是草坪、不是街道、不是城市上空的浮云,而是远处吞吐百川、涛生涛灭的东京湾,以及更远处长波拍天、鱼龙竞逐的太平洋!

东京有三大名人雕塑:皇居前的楠木正成(14世纪的武将)、靖国神社的大村益次郎(明治时代的“战神”)、上野公园的西乡隆盛。百年岁月弹指过,时光雕塑历史,也雕塑人的魂魄;蓦然回首,还是西乡隆盛的人气遥遥领先。

西乡隆盛在千里外西南战场失落的头颅,如今“物归原主”,正稳稳安放在上野公园铜像的肩上。西乡生前有言:“有两种机运,一种是我们偶然碰上的,另一种是我们创造的。”那么,西乡身后的机运,又是怎么碰上或创造的呢?一言以蔽之:汲汲于帝国主义征途的明治政府,毕竟离不开“以武为本”、“忠诚至上”、“重名轻死”的精神和骨气,大赦西乡,树碑铸像,实乃借尸还魂——还大和民族武士道之魂——的一项阳谋。

2015年7月12日

同类推荐
  • 民间婚俗

    民间婚俗

    婚姻礼俗是男女建立婚姻关系的必要途径。由于结婚是人生最大喜事,关涉到家庭幸福、家族香火的延续和社会的安定,因此有关婚姻的习俗也就特别繁多。哭嫁仅仅是婚俗中的一个插曲。以上简单梳理了哭嫁习俗流变的轨迹,从中可以看出,婚俗的历史非常悠久,并且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婚俗还包含丰富的文化意蕴,充溢着美好的情感以及人们对幸福家庭生活的向往。本书将依照婚礼的程序,展示婚礼中重要环节的风俗画面。
  • 印度,漂浮的次大陆

    印度,漂浮的次大陆

    为什么所有的人都喜欢把中国和印度做比较?印度和中国同样是古老的国家,到底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他们穿着纱丽、练着瑜伽、谈论着玄之又玄的精神生活,却又讲着英语、玩着鼠标……作者跋涉两万公里,走遍了印度70个城市,上百个景点,同时结合大量史实,穿越于历史与现实间,用一步步的脚印去丈量印度这片土地。从不同的宗教根源入手,以政治、经济、历史等多个视角去拷问印度的文化,描绘出一个多姿多彩的印度浮世绘。《印度:漂浮的次大陆》一书为作者“文化旅行”系列作品第一部,后续作品《一半印度、一半中国》、《骑车去元朝》等即将出版。
  • 故事荆门

    故事荆门

    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讲好具有地方特色的家乡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必先传播具有正能量的乡情乡音。荆门素有“荆楚门户”之称,是传统道家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一个盛产故事的地方,也是一个善讲故事、爱听故事的地方。本书撷取了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人物故事、红色故事等,归分九个篇章,以飨读者。
  • 哈罗!美利坚:一个中国家庭的美国生活琐记

    哈罗!美利坚:一个中国家庭的美国生活琐记

    本书分为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工作娱乐、社会生活、五十述怀共五个部分,是一部中国人在美国的生活秀,作者用十分生活化的语言介绍了美国的方方面面,记录了旅居美国20多年的点点滴滴,在嬉笑怒骂中饱含人生哲理。本书反映的一些问题,比如华人子女在美国的教育和身份认同问题,折射出中西两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具有深刻的意义。
  • 贞观政要(全集)

    贞观政要(全集)

    《贞观政要》是一部以记言体为主的政论性史书。全书记录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徵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作者从古今借鉴的意图出发,将君臣问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为君之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教诫太子、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善终等一系列专题进行归类,使这部著作兼史实与政论性于一身,既是贞观之治的历史写照,又蕴含着治国安民的政治观点和成功的施政经验。本书在参阅不同版本的《贞观政要》基础上,按照原文、译文、注释、评析的体例,作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为读者奉献上具有现实意义的管理学大餐。
热门推荐
  •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前世她活的憋屈,做了一辈子的小白鼠,重活一世,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弃之不肖!她是前世至尊,素手墨笔轻轻一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万物皆在手中画。纳尼?负心汉爱上她,要再求娶?当她什么?昨日弃我,他日在回,我亦不肖!花痴废物?经脉尽断武功全无?却不知她一只画笔便虐你成渣……王府下人表示王妃很闹腾,“王爷王妃进宫偷墨宝,打伤了贵妃娘娘…”“王爷王妃看重了,学仁堂的墨宝当场抢了起来,打伤了太子……”“爱妃若想抢随她去,旁边递刀可别打伤了手……”“……”夫妻搭档,她杀人他挖坑,她抢物他递刀,她打太子他后面撑腰……双重性格男主萌萌哒
  • 帝女归来:将军别惹火

    帝女归来:将军别惹火

    前世,她是天成国人人羡慕的承欢公主,与驸马相敬如宾;今生,她化天真为利器,用宠爱为毒药,用非常的手段,手刃身边仇人!天成三十九年,兵临城下,国破家亡,而这一切,竟然都是因为她的驸马密谋造反,并且将她送入军营……让她沦为军妓……一朝重生,她回到十岁,这一次,她要所有负她之人,死无葬身之地!重生洗牌,她重新择婿,这一次,她只要最强的那个……凤羽霖!--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我真的吞噬无敌

    我真的吞噬无敌

    《超火爽文》一不小心就穿越了,还穿越成宗门少主,急,在线等,我是按部就班的继承宗主之位,纵横一方,还是逆天崛起,征战天下?江辰皱眉说道:小朋友才做选择。
  • 武媚娘传奇

    武媚娘传奇

    君临天下威风凛凛,憔悴心事有谁知怜。她只是一个女人,一个生活在封建制度下的女人,一个中国历史上最辉煌朝代的皇帝。她叫武则天。看一个女人如何从纯情的少女蜕变为一代女皇。看一个女人如何历经坎坷主宰浮沉,她的内心,她的少女怀春,她的爱,都给了谁?是李世民?还是李治?还是一直陪伴在她身边的人?是什么让她变成后面那个重用酷吏,残害忠良的女皇?一个女人的悲歌,一段历史的长调就此唱响。
  • 徒然喜欢你

    徒然喜欢你

    谁都知道萧墨寒英俊,多金,还有深情。可对她。他误会她,折磨她。殊不知,这三年来,与他心意相通的人就是她,承诺厮守终身的人也是她。当得知真相那一刻,他后悔莫及,可是她却已经离奇失踪……“
  • 俗人富豪

    俗人富豪

    脑海里的梦境变成了现实,看一个俗人的暴富人生。
  • 花田喜事:傲世医女斗邪夫

    花田喜事:傲世医女斗邪夫

    人家都说,穿越是为了世界的平衡,而沐槿熙却是很特别的……沐槿熙的一朝穿越,成为了一代村姑,村姑不要紧,还是一个地区出名的老姑婆?我倒,明明是18年华,为什么叫老姑婆?没人要?才不信,正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她才不信堂堂一个医院主刀医生,凭借着她的天才医术,才不信在这个鸟不拉屎,猪不生蛋,鱼不产卵的地方会没有她沐槿熙的一席之地?【喜欢谨可进群哦!℡喃宮谨の家族-58456455】
  • 不正经先生

    不正经先生

    普通人的末世,没有异能,没有进化,只有苦苦挣扎的人,只有崩溃的社会,只有无尽丧尸和无穷的危险。
  • 流离的萤火爱情

    流离的萤火爱情

    抬头看到的就是他那双孤傲的眼睛,散发着无数的寒气,让人不寒而栗,那张脸简直无懈可击,与哥哥相比似乎更胜一筹,但是他满脸的高傲和不屑,瞬间拒人于千里之外。那个冰山男依旧惜字如金,没有表情,我开始有些怀疑,老哥是不是认错人啦?呼呼,不理他们啦,走咯“答应我一个要求!”说得这么爽快?是早有预谋吗?可是不应该,总不至于他是策划者吧“要求?行,但是你不可以说…”委屈啊,莫名其妙地要答应冰山男一个要求。“不管如何,你都要信我!”那是你对我的乞求吗?一次次的错过,一次次的误会,他们之间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可爱善良的韩雪柔能够等到幸福钟声响起吗?面对昔日的男友、今时的未婚夫,她该如何抉择?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嘻嘻,我会再接再厉的~~~推荐——http://m.pgsk.com/a/450433/《邪魅总裁:女人,乖乖躺着!》推荐新作温馨治愈系列:听说,爱情回来过。http://m.pgsk.com/a/702512/
  • 消失的地平线

    消失的地平线

    这是一部带有神奇色彩的、披着神秘面纱的作品,描述了一段不同寻常但又好像欠缺点什么的“历险”故事。四名西方人意外闯进了神秘的中国藏区,从而开始了一次奇妙的历险,到最后,他们自己都不知是身处于现实,还是虚幻。作者希尔顿也因其以“香格里拉”为主题的小说而闻名于世,读者会跟随作者的妙笔在“香格里拉”来一次旅行,无论香格里拉在哪里?只要我们心中有香格里拉,哪里都是香格里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