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232200000014

第14章 “读书无用”,是个伪命题——答《解放日报》记者王一问

【采访手记】近来,沉寂了多年的“读书无用论”再次潮起。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在接受《解放周末》独家专访时说,“读书无用”是个伪命题,它的真心声是人们对于当下大学教育所持有的怀疑。这是大学的问题,又不只是大学的问题。

强调“有用”,而且希望马上就显现出效果,那是在做职业培训,不是办大学

《解放日报》:媒体不久前聚焦了这么件事,说成都一位父亲为即将读大学的女儿算了一笔账:读4年大学大约要花8万元,而如果女儿高中毕业就打工则差不多能挣8万元,来回差了约16万元。他说读大学不仅浪费钱,读完还不一定找得到工作,觉得这书读得“没用”。您怎么看这位父亲算的这笔账?

陈平原:读大学到底有没有用,最好别一概而论。我承认,不是所有人都因读大学而受益。某种意义上,大学读得怎么样,获益有无或大小,是由个人的家庭、心境、身体、兴趣、才情等因素决定的。不能说不读大学就没有前途,我们知道有不少著名作家和企业家都没读过大学。毕竟,现在不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了。

不过,虽然有这样或那样的抱怨,每年高考还是挤破头,竞争非常激烈。可见,大多数人并不真的认为“读书无用”。

《解放日报》:可是很多人开始算这笔账,这说明什么呢?

陈平原:其实,算这笔账的背后是不少人抱怨我们的大学没办好。这些大学的办学理念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课程设计、教授水平、管理制度等都有明显的缺陷,上这样的大学浪费时间,拿了文凭也是浪得虚名。

除了抱怨大学本身,这里还牵涉很多社会问题,比如就业时存在的一些不公平竞争等。在一些人看来,“拼学问不如拼爹”。还有,因为我国的“学历高消费”,社会上普遍对职业教育存有偏见,很少有人主动选择这类学校。可要说就业前景,算投入与产出比,职业教育可能更有优势。

《解放日报》:有人说这是第三次“读书无用论”,您怎么看?

陈平原:我不认同,甚至觉得这是一个伪命题。很多人说“读书无用”,主要是在发泄对现有教育制度的不满。你看每年高考竞争的激烈程度,再看看有多少人是真的考上名校而不去读的,就能明白其中的奥秘。

但是此前我们国家确实曾出现过两次“读书无用”的思潮,我都经历了。“文革”时期,所谓“知识越多越反动”,人们真的认为读书没有用。那是由于政治偏见。20世纪90年代初,商品经济大潮刚兴起时,又一波“读书无用论”来袭,当时的说法是“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那是因为经济压力。我记得很清楚,1993年,那时北京市出租车司机的收入大概是北大教授的四到五倍。出门打车,出租车司机喜欢问,你们北大教授一个月赚多少钱呀,听了我的回答,有人就很骄傲又语重心长地说:“国家对不起你们呀。”

《解放日报》:在很多人眼里,“有用”就是“实用”。

陈平原:这是另外一个“用”。1910年,王国维写《国学丛刊序》,其中有这么一句话:“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凡立此名者,均不学之徒。即学焉,而未尝知学者也。”这里谈的是学问,也可以理解为教育的精神与境界;但对一般人来说,所谓“有用”与“无用”,说的是教育的具体用途,甚至落实在毕业生的就业状态上。

《解放日报》:您怎么理解教育的“有用”?

陈平原:谈到“用”,有大用,有小用;有长用,也有短用。有的知识你今天学,明天就能用;有的则要十年、二十年后才显山露水;有的甚至潜移默化,终生受用。所有这些,都不一样。如果整个教育都往一个方向走,都在强调“有用”,而且希望马上就能显现出效果,那是在做职业培训,不是办大学。

我承认职业培训的重要性;但职业培训和大学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大学里读的很多东西,不是马上就有用的,比如哲学、音乐、数学等,很可能一辈子都没有用武之地;但这是人生的基本修养。修养不是商标,不能挂在脖子上到处炫耀;但如果有需要,修养可以转化为技能。大学提供的基本上是学识与修养,而不是具体的技能,因此不该追求立竿见影式的“有用”。

不管高处适不适合自己,就是要拼命往上爬,为什么不换一种思考方式呢

《解放日报》:现在很多学生上课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师写论文是为了评职称,在这种风气影响下,大学里的教学是否会越来越实用化?

陈平原:谈这个话题,我们不妨拉长视线,回过头看看以前的中国大学。这方面,西南联大是很好的榜样。在抗日战争的连天烽火中,西南联大并没有过分讲求实用性。那时的口号是“战时如平时”,还坚持原有的课程设计和学术水准,整体水平没有下降。

战争结束后,很多西南联大等名校的学生出国留学或继续做研究,后来成为新中国建设的主要力量。记得当年杨振宁先生从西南联大毕业后去美国留学。他说他到了美国,感觉自己不比美国一流大学的学生差,甚至比他们还要强。那是因为,除了有很好的师资与生源,还有这样的理念——不因为战争而把教育给扭曲了。而目前的状态是,很多大学太实际了,没有超越职业训练的志向、旨趣和想象力。不只是学生如此,教授如此,有的校长也不例外。

《解放日报》:这种纵向比较,值得人们反思。

陈平原:我们再来看看横向的,比如美国的大学。

曾长期担任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的罗索夫斯基,在《美国校园文化》一书中提到:美国大约有3000所大学,一端是1000多所二年制学院,数量约略等于我们的专科;另一端是高高在上、名列前茅的研究型大学,也就50所左右;剩下的就是文理学院或其他专业性院校。值得关注的是,美国的文理学院固守本科教学,不要求教师发表那么多论文,主要任务是教学。这些学校有融洽的师生关系、丰富的校园生活、完善的课程设计,是真正的大学教育。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前景非常好,学生取得的业绩以及对母校的回报,也不比哈佛、耶鲁的学生差。

《解放日报》:这种学校为什么只培养本科学生?

陈平原:他们不是没能力培养研究生,而是更看重本科教学。这是一种自觉的选择,或者说是明智的放弃。而我们国内的大学,要是只做本科教育,往往会被人看不起,认为它级别不够、办得不好。因此,只要有可能,这些学校都要争取升级,申请硕士点,成功了就再加把劲,申请博士点。

《解放日报》:很多学校以招收博士生、博士后为荣。

陈平原:有的学校真的是“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因为评价体系在那里摆着。我们的很多问题出在不管做什么事,好像都是“自古华山一条路”。感觉像登山一样,你最初处在较低的位置,不管高处适不适合自己,也不管方向对不对,就是要拼命往上爬。为什么不能换另一种思考方式,或者说另一种生活态度、另一种教育理念呢?

这哪里是在挑学者,分明是在选演员;可这出大戏演给谁看

《解放日报》:如果所有大学都奔着一个目标,也会导致“千校一面”。

陈平原:顺应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大学升格也很正常。问题在于,在此过程中,如何守住自己的根基,不人云亦云。

农业大学开办文学院、林业大学设立金融学院、工业大学里又有了新闻学院,这都是在往综合性大学的方向发展。可很多大学其实并不具备这样的师资力量,社会也不认可其毕业生。为了“上档次”,追求“大而全”,就忽略了自己学校的特色,真的是得不偿失。我们很多大学的最大缺陷是没有个性,没有明晰的发展目标与自家面目,“千校一面”这样的教育布局,很让人担忧。

《解放日报》:现在,还有个口号常被挂在嘴边,叫“与国际接轨,建世界一流大学”。

陈平原:我再三说过,同样是向外国学习,大学和工厂不一样。工厂只要拿到图纸,人家的模式基本直接就能用;可大学必须接地气,其中的文化氛围、历史传统、教授水平、管理制度等,都决定了你的办学方向。你想弄一个理想的样本,或者拷贝哪所著名大学的模式,肯定水土不服。

《解放日报》:我们学的也往往是皮毛,甚至舍本逐末。

陈平原:最近几年,不少国内的大学都在努力国际化,提了不少好笑的指标。比如,招聘年轻教师,要求无论学什么的,都必须有出国留学的经历。以至今天全世界稍微有点名气的大学里,都有自带经费前来“合作研究”的中国教授。我们的大学怎么这么没有自信,逼着人都往国外跑?这么一种制度设计,慢慢地会把我们自己的根都给砍断了。

《解放日报》:这样的大学,也只是披着“国际化的皮”。

陈平原:是这样的。日本的大学就不一样,它们能够留住最好的学生,原因就是本国大学的毕业生在就业时非常有利。当然,他们也会出国拓展视野,但根是留在本国的。我们现在是一点点把根都拔掉了,然后拿在手中,向全世界炫耀。如果有一天,中国大学都变成了“海归”的天下,我认为这不值得庆贺。

最近这几年,有些大学有钱了,就想聘名教授装点门面。这时候你就会发现,他们选教授的标准是:内地的不如港台的,华裔的不如外国的,东亚的不如欧美的。有位主管一语道破玄机:“最好一看就是外国学者。”这哪里是在挑学者,分明是在选演员;可问题是这出大戏演给谁看?这不是三五个人的问题,而是社会风气使然。

想要的太多了,而又力所不及,就很容易造成浮夸与浮躁

《解放日报》:在您看来,什么是大学教育的根?

陈平原:说到底,大学教育的关键是“人”。现在叫“教书育人”,古时候叫“传道、授业、解惑”。这应该是整个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但因为“育人”的效果怎么样不太好量化,评价起来比较麻烦,今天就有意无意地被忽略了。大学的功能,其实就是在一个很好的精神氛围中,不同世代的人进行诚挚的对话,传递专业知识,并共同寻求真理。当然,还要努力培养学生们合作的精神、向善的意志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解放日报》:现在很多老师基本上是到时间来上课,下课夹包就走。他们只在授业,传道和解惑的环节越来越少了。

陈平原:教育讲究“熏陶”,除了课程设置,还得靠整个校园文化,靠教授们的言传身教,让学生们知道如何治学、如何做人。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现在似乎被遗忘了,连搞教育的也都热衷于“多快好省”。如此急功近利地苦干蛮干,短期看效果很好,长远看后患无穷。

北大百年校庆时,我曾写过一篇小文,题目叫《即将消逝的风景》。说的是,那些学养丰厚、有精神、有趣味的老学者,是大学校园里最为靓丽的风景。当年我在中山大学、北京大学求学时,看到过很多这样的风景。老教授们在校园里闲谈、漫步,望着他们的身影,你会特感动,觉得这校园很有文化。

对于学生来说,在大学念书,不仅阅读书本,也阅读教师。而现在的大学校园,教授们来去匆匆,忙着做课题、写论文,或者眼睛长在头顶上,随时准备下海或另谋高就,还有多少人真正关心学生的喜怒哀乐、得失成败?

《解放日报》:校园因此少了很多风景,多了不少浮躁气。现在校园问题也接二连三,比如让人痛心的大学生自杀、杀人等事件,是不是也和校园刮起的这股“浮躁风”有关?

陈平原:全世界的大学都会有不测事件。问题是用什么办法,尽可能预防这样的事情发生。我特别感慨,大家都在说今天中国大学的“氛围不好”;但想出来的办法却仅仅是“加强管理”。其实,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我们的很多大学里,从校长到教授再到学生,都显得过度亢奋,缺乏脚踏实地、不卑不亢、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挪的意志与精神。想要的太多了,而又力所不及,这就很容易造成浮夸与浮躁。

当然,我能理解,身处一个急遽变化的时代,不光是大学,有的时候,整个社会就像一个热气腾腾的工地。我们在不断地开弓、射箭,这是好事;就怕过度亢奋,很快就成了强弩之末。有志向是好事;但想“多快好省”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在我看来不现实。

对于观察家来说,大学何尝不是我们当下社会的一个投影呢

《解放日报》:有人说,我们的大学培养出了很多专家;但不少是“砖家”。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陈平原:现在我们国家每年培养的博士人数是全世界最多的,超过了美国。不仅是招生人数天下第一,毕业人数更是遥遥领先,因为我们的淘汰率很低。

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除了中国的大学规模在迅速膨胀,最关键的还是用人单位对高学历的迷信。其实,很多工作岗位不一定需要博士、硕士。你看西方国家的政府首脑、商业精英、公务员,大部分都没有博士学位。日后做出成绩,被某大学授予名誉博士,那是另一回事。一方面是莫名其妙的“博士热”,另一方面则是过早的专业化,导致我们的很多专家,有学问但无见识、无趣味、无人情。如此“货真价实”的专家,不见得真有治国平天下的本事。

《解放日报》:您是一位文学史家,可十多年来,您却从事着大学教育的研究,出了好几本书。为什么对大学教育这么感兴趣?

陈平原:我的博士论文讨论的是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在逐渐深入的研究中,我发现小说形式及欣赏趣味的转变,与清末民初整个教育制度的转变密切相关。因此,我开始关注科举制度的取消以及现代大学的崛起。当然,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对我来说是个很好的契机——借讲述与阐释“老北大的故事”,进入现代中国大学史的研究。在我看来,理解20世纪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文学,最好能兼及大学教育。因为,政治思潮、文化生产、文学潮流等,都和现代大学的兴起与演进息息相关。

《解放日报》:您把中国大学当作观察和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

陈平原:是的,关注大学校园,也是关注当下的中国。我们的大学一方面浮躁不安,另一方面生机勃勃。正因为在蜕变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我们思考中国大学到底该往哪里走,参与其“寻路”的努力,说不定能发挥某些作用。另外一点同样重要,大学的迷人之处,不在于它“办”在中国,而是“长”在中国。对于办学的人来说,你不理解国情,你就无法“办好”大学;而对于观察家来说,大学何尝不是我们当下社会的一个投影呢?

(初刊2013年10月18日《解放日报》)

同类推荐
  • 邹韬奋作品集(1937)

    邹韬奋作品集(1937)

    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
  • 宋明理学概述

    宋明理学概述

    中国思想史上,两汉以后,儒学渐微,庄、老代兴,而佛学东来,递兴日盛,至隋唐而臻全盛。然佛学盛极转衰,继之则宋学崛起,而为新儒学之复兴,另辟新局。宋初诸儒,其议论识见、精神意气,有跨汉唐而上追先秦之概。周濂溪以下,转趋精微,遂为宋明理学开山,而后有二程、张载、朱熹乃至于王阳明之学术盛世。本书成书于1953年,自宋学之兴起,下迄晚明遗老,分五十六目,将此六百年间理学发展衍变之迹,溯源穷流,作简明扼要之叙述。
  • 鲁迅大全集(超值金版)

    鲁迅大全集(超值金版)

    本书收录了鲁迅最具代表性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文学论著、书信、演讲、序跋等作品中的精品,在尊重历史、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尽全力展现其作品的全貌,以给读者呈现一部真实、丰富、完整的鲁迅作品。同时采用分门别类的方式进行编排,读来脉络清晰,方便查阅。
  • 一个人生活

    一个人生活

    本书是日本著名诗人谷川俊太郎年近古稀时的作品,在这期间他经历了父亲去世,孙子出生,好友离别,也开始了一个人的生活。一个人生活并非完全地独处,而是更加自由地与自己、朋友、世界交谈,朴实、热情、有趣、自在、优雅的一个人生活中有着无法言说的秘密。作者用细腻而充满禅意的笔触,记录下那些容易被日常琐事所湮没、难以捕捉的心情波动,从细碎平凡的衣食住行等日常小事入手,写信、吃饭、听音乐会、诗歌创作,描写对亲情、友情、爱情的体悟,坦诚豁达地谈论生与死、婚礼和葬礼。人生一言难尽,作者却什么都坦诚相告,成就了这本充满人生轻哲学的散文集。
  • 我在美国读高三

    我在美国读高三

    我在美国读高3》就是以日记的形式细致而真实地描述了这样一位中国高中生在美国留学上高三直至顺利高中毕业前前后后的学习、生活经历。优美而朴实的文字中无不透露出美国的高中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美国高中生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作者和接待家庭一起快乐的生活等等。
热门推荐
  • 好口才好前程(全集)

    好口才好前程(全集)

    好口才一定会让你拥有好人缘;好口才一定会让你拥有好工作;好口才一定会让你拥有好职位;好口才一定会让你拥有好业绩;好口才一定会让你拥有好前程! 本书就想向大家介绍一套完整的快速掌握说话技巧的方案,通过本书的学习,你既可以看到卓越口才的实例,又可以了解到卓越口才的精髓,同时你也将学习到锻炼卓越口才的实用方法。
  •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叶勐,河北省作协会员。作品见于《人民文学》《芙蓉》等期刊。小说《老正是条狗》入选《2005年短篇小说年选》。《亡命之徒》电影改编。《塞车》被译成英文。《为什么要把小说写得这么好》获2008年度河北十佳优秀作品奖。现为河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
  • 医贯

    医贯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独家宠爱:总裁紧追不放

    独家宠爱:总裁紧追不放

    她只是不小心认错了人,却为此变成了他的假冒女朋友,被他各种调戏不说,还要替他挡女人,更甚者他更是理直气壮的搬进她家来与她同住,最后还说想要与她弄假成真,她到底是不小心招惹了个什么样的男人呢?且看小白兔女主被大灰狼男主一步步的吃下肚子……
  • 都市之至尊龙主

    都市之至尊龙主

    十二年前,他遭人迫害,她陪他同甘共苦背井离乡,筚路蓝缕十二载,无怨无悔。十二年后,他为她遭人暗杀怒而归来,杀尽天下欺他挚爱之人,护她万世平安无波岁月静好!
  • 命中注定:天降宝贝娇妻

    命中注定:天降宝贝娇妻

    六年前,一场陷害,她背井离乡;六年后,重登巅峰,她携子归来。她誓要夺回她所失去的一切,不过……她家宝贝好像有点破坏她禁欲女神的形象。宝贝,不要追在男人的后面,逼他娶你妈咪!“雷先生,听说你是我爸爸,求求你娶了妈咪吧!”--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最囧学霸系统

    最囧学霸系统

    杨晨无意间得到了一件学霸系统,人生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英语,数学,物理,化学…“他是那样拉风的男人,走到哪里,都像漆黑中的萤火虫,亮的鲜明,亮的出众。”诺贝尔委员会撰文评价道。“过来,哥哥给你个玩具…一个太少?我这里还有十个!”杨晨拿着诺贝尔奖杯递到小朋友面前。
  • 以之为梦

    以之为梦

    她在机缘巧合之下,开启了一段段奇遇……这究竟是梦境还是现实呢?
  • 大牌巨星:恶魔的乖丫头

    大牌巨星:恶魔的乖丫头

    白雨忆、乖宝一枚,从不管闲事,却好心遭雷劈地惹上了一个可恶的家伙!他是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超级巨星,上帝眷恋的臣子。他冷漠、霸道、自我、腹黑。什么?当他的助理!她这不是给大家演绎小绵羊和大灰狼故事的节奏吗!随便使唤她就算了,还说她结婚以后不是好妻子,这关他什么事!这不是结束,谎言背后,隐藏着她另一个身份。韩流偶像、影视巨星、尔虞我诈的娱乐圈中,看小呆萌如何逆袭!
  • 魔王在路上

    魔王在路上

    女魔法师卡瑟琳意外进入地下世界的封印之地,与封印万年的地狱魔王的灵魂相融合。为逃脱魔王宿敌恶魔大领主的追杀,女法师迷失在神秘的地下世界。自此,新生的女魔王踏上了寻找归路的旅途。异世大陆,奇幻探险,女法师卡瑟琳的魔王之路。新书《末世之虚拟主宰》已经发布,科幻题材,欢迎大家继续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