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58400000054

第54章 艺术典型理论的历史发展(2)

这段话把亚里士多德典型理论的优点和缺点表现得十分明显。亚里士多德比苏格拉底高明和深刻的地方,在于他不只是注意到艺术形象的量的普遍性,而且特别强调了质的必然性。他认为,诗里边所描述的事之所以带有量的普遍性,根本上是因为表现了质的必然性——符合“可然律或必然律”,“富于哲学意味”。对艺术典型的这种认识,就从表面现象深入到内在本质。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的几个地方反复强调诗要表现必然性,强调性格要符合生活的本质规律。并且,他从这个基本观点出发,阐述了典型化问题。如在第八章中,他认为荷马之所以高明,是因为在创造俄底修斯这个人物时,“并没有把俄底修斯的每一件经历,例如他在帕耳那索斯山上受伤,在远征军动员时装疯(这两桩事的发生彼此间没有必然的或可然的联系)都写进去”。亚里士多德在括号中的话值得注意,他认识到典型化过程是删除缺乏必然联系的非本质的东西、选择和写出具有必然联系的本质的东西的过程,这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本质化的思想。同时,亚里士多德也认识到典型化与理想化的一致性,主张艺术应当按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摹仿”。在他看来,“可能的”、“应当的”和“必然的”,这三者是统一在一起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亚里士多德典型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倾向。亚里士多德虽在个别地方也谈到过“诗人就应该向优秀的肖像画家学习;他们画出一个人的特殊面貌,求其相似而又比原来的人更美”。称赞荷马写的人物“各有‘性格’,没有一个不具有特殊的‘性格’”。但是,他的大量论述却主要是强调必然性、普遍性,相对忽视偶然性、个别性。并且有把这两方面对立起来的倾向。例如,上面我们引述的《诗学》第九章中的那段话,就要求诗人首先追求必然性,“然后才给人物起名字”。这就如后来席勒那样为普遍而找特殊,为一般而找个别,这特殊和个别,只能成为普遍和一般的某个例证。亚里士多德还总是说,诗要描述带有普遍性的事,“至于‘个别的事’则是指亚尔巴德所作的事”。这就把个别与一般、偶然与必然对立起来了,而没有看到艺术中个别与一般、偶然与必然是辩证统一的,既不能没有一般、必然,也不能没有个别、偶然。此外,亚里士多德的典型理论还常表现出类型化的倾向。例如《诗学》第十五章中要求“性格必须善良”、“性格必须适合”(即必须适合人物的身分,男人象男人,女人象女人,奴隶象奴隶,贵族象贵族)、性格必须相似”(即与一般人的性格相似),等等,显然提倡类型化。在《修辞学》中谈“乡下人和有知识的人”的性格差别,也是从类型的观点出发的。

亚里士多德的典型理论尽管有某种类型化的毛病,但总的说是在他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美学上的最高成就,而且对后世发生了深远的、广泛的影响。后来的美学家和艺术家们有关典型问题的论述,都不同程度地继承了、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包括他的思想中积极的方面和消极的方面。例如,从古罗马时期的美学家和艺术家们的典型理论中,就明显地看到亚里士多德的影响。

古罗马时期

考察古罗马时期的典型理论的时候,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古罗马共和制末期的思想家、演说家和散文家西赛罗(公元前106~43)。他的有关艺术典型问题的论述,使我们想起了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特别是苏格拉底的有关论点。西赛罗在《演说家》中说,菲狄亚斯在“雕刻朱庇特神像或者米涅瓦神像的时候,他看的一定不是任何一个模特儿,他的心目中有一个绝世无双的美的形象,他注视的是这个形象。”这实际上谈的是典型化即理想化,典型创造过程就是艺术家把自己的审美理想外在化、客体化的过程。另一方面,西赛罗也认识到美的理想、美的典型是从现实生活的人物身上集中概括而来的。他在《论取材》第二卷中,谈到古希腊著名画家宙克西斯为了画海伦像,要求克罗顿地方的人把他们最美的姑娘给他做模特儿,让他能把真正的美从活的模特儿身上搬运到哑的人像上去。当地人把他们的美女聚在一起,宙克西斯从中选了五个人从而把她们各自的种种美集中在一起创作出海伦像。这里所讲的也就是苏格拉底总结过的典型化原则。而且,西赛罗也同苏格拉底一样,认为现实中没有(或者用苏格拉底的话说“不易找到”)完美无缺的人:“自然从来不把一件东西的每部分都造得完美无瑕。她好象唯恐一人占尽了秀气,别人就要落空。所以有人得到她这点好处,有人得到那点好处,可是一切好处总连带些缺陷。”因此,只有通过艺术加工,通过选择、集中,避短扬长,才能创造出美的理想,美的典型。

如果说西赛罗较多地受到了苏格拉底典型化理论的影响,那么稍后于西赛罗的罗马帝国初期的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公元前65~8)则更多地受到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但是他接受的主要是亚里士多德典型理论中的类型化倾向,并且加以发展。贺拉斯在其理论名著《诗艺》中也注意到艺术创作须真实地表现人物,不能虚假,不能违反生活本身的逻辑,不能画一个美女头长在马颈上,不能在树林里画上海豚,在海浪上画只野猪。他也反对只求琐碎细节的肖似而不注意整体的真实。他说:“最劣等的工匠也会把人像的指甲、鬈发雕得纤微毕肖,但是作品的总效果却很不成功,因为他不懂得怎样表现整体。”但是,贺拉斯所要求的人物的真实,却主要是人物类型的真实,量的普遍性的概括,而不是质的必然性的把握。他要求诗人“必须(在创作的时候)注意不同年龄者的习性,给不同的性格和年龄者以恰如其分的修饰”;他还说:“我们不要把青年写成个老人的性格,也不要把儿童写成个成年人的性格,我们必须永远坚定不移地把年龄和特点恰当配合起来。”贺拉斯也谈“不同的性格”,但他所谓“不同”,不是如我们今天所说个性的不同,而是性格类型之间的差别。他说:“神说话,英雄说话,经验丰富的老人说话,青春、热情的少年说话,贵族妇女说话,好管闲事的乳媪说话,走四方的货郎说话,碧绿的田垄里耕地的农夫说话,柯尔库斯人说话,亚述人说话,生长在底比斯的人、生长在阿耳戈斯的人说话,其间都大不相同。”而且,贺拉斯把某种类型的性格定型化:“你想在舞台上再现阿喀琉斯受尊敬的故事,你必须把他写得急燥、暴戾、无情、尖刻,写他拒绝受法律的约束,写他处处要诉诸武力。写美狄亚要写得凶狠、剽悍;写伊诺要写她哭哭啼啼;写伊克西翁要写他不守信义;写伊娥要写她流浪;写俄瑞斯忒斯要写他悲哀。”这些论述,比起亚里士多德所说艺术必须表现必然性的思想,是浮浅的,是一种退步。

艺术创作要进行集中、概括——典型化,这在古罗马时期已是比较流行的观点。例如,稍后于西赛罗和贺拉斯的博物学家、作家老普林尼(公元23/24——79),也同西赛罗一样举了宙克西斯以五个姑娘作模特儿画海伦像的故事,说明艺术典型化的方法。甚至世界观和哲学思想很不相同的美学家和艺术家,例如无神论者琉善(约公元120~200)与唯心主义哲学家普罗提诺(公元204~270),对典型化问题也有相近的认识。琉善说,“阿特柔斯和埃洛珀的儿子(即阿伽门农)应该是众神的综合”;普罗提诺说艺术中所描写的“如果是人,却非任何个别的人,而是由一切的美所组成的”。只是,一般地说他们所谓集中、概括的典型化方法,大都是从量的普遍性着眼,因而基本上是类型概括;只有传说为朗加纳斯所著《论崇高》中,谈到对事物“特质”的“积聚”“按照自然规律,一切事物都有它的特质。特质生存在事物的本质里面。如果能够从一件事物的各个部分里选出最适当的特质,又能把这些特质挨次积聚成一个整体,这样不是准能使风格崇高么?”这里本来谈的虽是如何形成崇高风格的问题,但这几句话实际上接触到了从质的必然性的角度进行典型概括的问题。如果把《论崇高》中这段话看作是包含着后来典型理论中“特征概括”的萌芽,也许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吧。

文艺复兴时期

中世纪的欧洲,处于宗教桎梏之中的美学,在典型理论方面没有、至少是我们没有发现有价值的建树。到了十四——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如同寒冬之后大地回春,艺术和美学也焕发生机。当时,新兴资产阶级逐渐冲破封建的和宗教的樊篱,在文学和艺术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塞万提斯的巨著《唐·吉诃德》,莎士比亚的不朽戏剧,达·芬奇为代表的一大批画家、雕刻家的杰出作品,等等,大大丰富了、提高了创造艺术典型的能力和方法。特别是莎士比亚塑造性格的典型化、个性化方法,后来被马克思和恩格斯特别加以推崇,甚至提出了一个专门用语:“莎士比亚化”。

一般地说,美学理论往往落后于艺术实践。要求当时的理论家立即对当时的典型创造的新经验作出全面、深刻的总结,似乎不太现实。事实上,当时美学家和艺术家们关于艺术典型问题的论述,总是不同程度地残存着类型说的痕迹,或者限于重复亚里士多德关于诗比历史更富有哲学意味的言论。但是,也必须看到,这时的典型理论在某些方面比前人、包括亚里士多德在内,有可喜的进展,甚至可以说有新的突破。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开始注意总结人物创造中的个性化规律。例如意大利诗人、画家、雕刻家阿尔贝蒂(1404~1472)在《论雕刻》中指出:自然界有生命的东西,一方面,每一个个体都跟同类的另外一个个体极其相似;“另一方面,在成群的人中间,找不到这样的一个人,他的声音、鼻子等等,完完全全跟另外一个人的声音、鼻子等等相似”。雕刻家“雕刻的任何作品,在它完成的时候,应该活象有生命的东西,例如象人。至于这件雕刻作品是否象苏格拉底、柏拉图,或者象别的什么人,并不至关重要。另一方面,雕刻家们不仅力求再现和刻画一般的人,而且力求再现和刻画这一个人或另一个人——例如凯撒或者卡图——的面部特征和体态,他们的外形、举止的全部与众不同的特征……”达·芬奇(1452~1519)也提出艺术虚构要“借哲理的、敏锐的思辨来探讨各种形态的特征”,“力求通过表现各个局部来反映完善的美”,并且,达·芬奇还特别强调要通过“人的肢体的姿态和动作去表现”“人的心灵’,他说:“应该这样描绘人物的每一个动作,以使它能够表现出心灵的活动。凡是构思的动作符合人物的精神状态,就应该非常果敢地画出来,使它展示人物蕴含的巨大激情。”

第二,开始注意了普遍性与个别性的结合。稍后于达·芬奇的意大利文艺批评家卡斯特尔维特罗(1505~1571)在《亚里士多德〈诗学〉的诠释》中,一方面注意到“诗的题材应当跟历史的题材相似”(即描写个别的事物);另一方面又注意到诗的题材与历史的题材“不应当一模一样”,诗要“按照逼似真实的原则”描写“具有代表性的事儿”。这里已经包含着把个别性与普遍性结合起来的意思。更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诗人和文艺理论家塔索(1544~1595)在《论诗的艺术——致西庇昂·贡扎加》和《〈解放了的耶路撒冷〉的辩护》中所阐述的思想,他一方面注意到“诗的每一部分都是描述按照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即“遵循逼似真实的原则”;另一方面,诗人“并不排除他的另一个职责,即遵循惊奇的原则”。他说:“我认为,同样一桩事既可以是惊奇的,又可以是逼真的。我相信,有许多方式可以把这对立的两者结合起来”。所谓“逼真”的,指的是普遍必然性;所谓“惊奇”的,指的是个别偶然性。塔索主张应将二者结合起来。在另一个地方,塔索还曾强调“真实”可以“同时寓于个别的事和带有普遍性的事”。与塔索几乎同时的英国诗人和批评家锡德尼(1554—1586)表述了同样的思想。锡德尼说,“道学家(哲学家——引者)和历史家,一个凭箴规,另一个凭实例;但是二者都不是两个条件都具备”。“历史家缺乏箴规,他是如此局限于存在了的事物而不知道应当存在的事物,如此局限于事物的特殊真实,而不知事物的一般真理,以致他的实例不能引生必然的结论”;“那无与伦比的诗人却二者兼能做到;因为无论什么,道学家说应当做的事情,他就在他所虚构的做到了它的人物中给予了完美的图画;如此他就结合了一般的概念和特殊的实例”。其中“他就在他所虚构的做到了它的人物中给予了完美的图画”一句话,疑有误。诗人“不但胜过历史家,亦胜过哲学家”。锡德尼认为诗人能够把历史家与哲学家二者的特点、即历史家的“个别”与哲学家的“普遍”结合起来,这与塔索等人一样,把艺术典型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步。

十七世纪古典主义的典型理论

社会历史的发展有时会有局部的回流,美学也如此。例如,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的典型理论,就又从文艺复兴时期已经取得的进展之中,退回到古罗马贺拉斯的水平上。在法国,古典主义艺术是以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为社会背景,以笛卡尔(1596一1650)理性主义哲学为思想基础的社会现象,它的代表作家是创造了许多著名悲剧和喜剧的高乃依、拉辛和莫里哀,而布瓦洛则是古典主义最著名的理论家。古典主义美学的主要特点是崇尚“自然”(人性)、崇尚“理性”,而这所谓“自然”和“理性”又都被认为具有普遍性、必然性、永恒性。这些特点具体化在典型理论中,就表现为重共性而轻个性,强调性格类型而忽视个性特征,而且将某种性格类型定型化、凝固化。这在布瓦洛(1636-1771)的《诗的艺术》中表现得最明显。布瓦洛认为,艺术创作最要紧的是抓住普遍永恒的自然(人性),逼真地表现出某种固定不变的性格类型。他说:

……你们,作家啊,若想以喜剧成名,

你们唯一钻研的就应该是自然,

谁能善于观察人,并且能鉴识精审,

对种种人情衷曲能一眼洞彻幽深;

谁能知道什么是风流浪子、守财奴,

什么是老实、荒唐,什么是糊涂、嫉妒,

那他就能成功地把他们搬上剧场,

使他们言、动、周旋,给我们妙呈色相。

这就是说,人物是“老实”、“荒唐”、“糊涂”、“嫉妒”等等抽象品质、永恒人性的化身。布瓦洛有时也说到“人性本陆离光怪,表现为各种容颜,它在每个灵魂里都有不同的特点”;但这所谓“不同的特点”同贺拉斯所说一样,不是个性特征,而是类型差别。例如他说,“每个年龄都有其好尚,精神与行径”“青年人经常总是浮动中见其躁急,他接受坏的影响既迅速而又容易……”;“中年人比较成熟,精神就比较平稳,他经常想往上爬,好钻谋也能审慎……”;“老年人经常抑郁,不断地贪财谋利”,“进行计划慢吞吞,脚步僵冷而连蹇……”而且布瓦洛也将性格类型定型化,要求作家和艺术家们不要“使青年像个老者,使老者像个青年”。

同类推荐
  • 现代中国经典作家阐释

    现代中国经典作家阐释

    本书以现代中国文学的历史发展为总体参照框架,以“传记批评”为主要研究方法,在传记性与文献性并重、学术性与可读性兼顾的旨趣中,着重介绍、阐释现代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几位经典作家(包括鲁迅、徐志摩、沈从文、戴望舒以及张爱玲)的生平、思想、性格,尤其是人生经历与创作历程的相互关系。
  • 樗下读庄

    樗下读庄

    《樗下读庄》一书是学者止庵先生研究《庄子》及后人评注《庄子》的心得。止庵先生认为,如果有一本书能够让人不厌其烦花费一生精力翻来覆去读,也无非就是《庄子》了。《樗下读庄》一书中,止庵先生认为,“吾丧我”是庄子的主体,贯穿庄子的全部思想;“自适其适”是《庄子》的终极之处。在止庵先生看来,其他先秦哲学关心的是都是两个人的事——“我”之外,还有“你”“他”;《庄子》关心的是一个人的事——这世界上只有“我”,一切都发生在“我”的头脑中。《樗下读庄》一书,从体例上,以先出《庄子》原文,之后是止庵先生的读庄心得,和对前人读庄的评议。从学术研究的意义上来讲,《樗下读庄》也是研究庄学不可不读的著述。
  • 打开另一扇窗户

    打开另一扇窗户

    此书中相当一部分篇什作于立勤生病前后。生动地记录下她面对疾病、面对死亡的心态和她向疾病和死亡抗争的经历。生与死本是人生难免碰到的课题,然而,当一个正处于人生灿烂季节的二十九岁的女人面对死神狰狞面目时,她的心灵该承受着何等的重压和磨难呢?
  • 空杯

    空杯

    《空杯》由张宗子著。注满前的杯子空虚无物,饮后的杯子,仍然是空。空是完成,空是期待,空是两次充盈之间的短暂休息,一头连着往事的回味,一头连着未来的希望。中流容与,前瞻后顾,是犹豫,是彷徨,又是逐渐引满的弓,在无限的敬畏中蓄势待发。
  • 明清十大奇案

    明清十大奇案

    本书精选了明清十大奇案,解读其中的扑朔迷离的案情,包括洪武丁丑科场冤案、永乐帝错斩周新案、锦衣卫烈女奇案等。
热门推荐
  • 妾微凉

    妾微凉

    洛家富可敌国,滔天权势。唯有一女,名唤微凉。初次的相遇,豆蔻霜华,她婉转的唇角,他肆意的笑容。微微有些迷茫了她的双眼。是谁说这个世界什么你都能够争到,除了死去的人。他的双眼藏着另外一个人得影子再见时那个爱笑的少年神情冰冷“我娶你。”甚至不曾问过她的意愿她对他的恋眷显露太过所以她连拒绝的权利都没有“我知道你喜欢我,甚至是爱我,但是我的妻子永远都只会留给她。”一个人的爱情到底能够付出到什么时候你要你的滔天权势,恋着一个逝去的身影微凉成全你,微凉要的只是一点点的眷恋当那双手选择了握住灵位,选择放弃了她的手的时候这个世界已经没有洛微凉。。。。。。。。。。。。。。。。。。。。。。。。。。。。。。。。。。。。。。。。还想说句就是,文的风格,毕竟不可能每个人都喜欢,喜欢的朋友,我也很开心,能够一起慢慢的延续故事。如果不喜欢的朋友,我并不勉强,毕竟不可能每个人都满意,也请表拍砖,直接可以点右上方的小叉,谢谢,我辛苦写文并不是让人没事来喷的。
  • 我有个暗恋想和你谈谈

    我有个暗恋想和你谈谈

    神经大条的学渣许晶晶暗恋校草高湛,外号“方便面”的学霸康家伟暗恋女神徐婧婧,许晶晶为了能够靠近心仪的男神,拆散高湛和徐婧婧,与康家伟组成“暗恋阵线联盟”——她督促他减肥,激励他追求徐婧婧;而康家伟帮她复习功课,让她成绩突飞猛进。两人的关系在互相帮助的过程中发生微妙的变化,似乎超出了友情以上……直到康父病逝,康家伟不辞而别去了美国,这段朦胧的感情无疾而终。
  • 明末大神棍

    明末大神棍

    萧平进行了一次史上最为声势浩大的穿越,开着汽车,带着手机,身份证,香烟,打火机等事物,一头撞入大明朝的皇宫。这下他想隐瞒也隐瞒不了了;面对所有古人震惊的眼神,萧平默默按动打火机,点燃一支香烟。在紫色的尼古丁中缓缓开口:“我是天上的神仙”他再指向闪着应急灯的汽车:“这是我的坐骑:奥迪兽”且看萧平在明末当神棍!其实萧平还是有理想的男人,嗯…… 萧神仙说:政治就是这样,愚蠢的人被欺骗,聪明的人假装被欺骗,只有疯子才会公开表示自己没有被欺骗,然后被打成汉奸卖国贼,钉死在耻辱柱上。欢迎加入汃叔叔的座谈会,群聊号码:807030715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今天甜度超标了吗?

    今天甜度超标了吗?

    这是有很多个甜甜的小故事组成的哦,希望大家喜欢
  • 史上第一控卫

    史上第一控卫

    美国篮球学院编撰的教材这样评价王松:“在此之前,人们对控卫(PG)的印象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控卫,他们以传球为先,现役球员里的代表是克里斯·保罗,另一种是现代控卫,他们擅长投射,鲜明的例子为斯蒂芬·库里,而王松无疑是兼二者皆有之,他的出现无疑是史诗级和革命性的。”相比而言,NBA名人堂对王松的入选评语则简单得多:“王松,入选理由:史上第一控卫。”这里,没有超级系统和特异功能,世界上也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有的……只是一个天赋卓越和勤奋努力的人。
  • 谋断九州

    谋断九州

    相士曾发出预言:此子闭嘴则为治世之良贤,张嘴必为乱世之枭雄。十八岁的公子张开嘴,果然看到天下大乱,看到群雄逐鹿,看到民不聊生。他以为,谋能生乱,亦能止乱,他要找出一位真龙天子,结束这乱世。
  •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前世她活的憋屈,做了一辈子的小白鼠,重活一世,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弃之不肖!她是前世至尊,素手墨笔轻轻一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万物皆在手中画。纳尼?负心汉爱上她,要再求娶?当她什么?昨日弃我,他日在回,我亦不肖!花痴废物?经脉尽断武功全无?却不知她一只画笔便虐你成渣……王府下人表示王妃很闹腾,“王爷王妃进宫偷墨宝,打伤了贵妃娘娘…”“王爷王妃看重了,学仁堂的墨宝当场抢了起来,打伤了太子……”“爱妃若想抢随她去,旁边递刀可别打伤了手……”“……”夫妻搭档,她杀人他挖坑,她抢物他递刀,她打太子他后面撑腰……双重性格男主萌萌哒
  • 新民说

    新民说

    《梁启超:新民说》以1936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的《新民说》为原本,结合编者搜集甄选研究《新民说》问世百年来的影响的学术论文集、社会舆论关于梁启超于中国启蒙思想史上的贡献,依据全书20节文字,在体例上精心设计了发表背景、社会反响、原文赏析、今日看点四个栏目,以求在保留梁任公“笔端常带感情”、催人奋进、令人热血沸腾的文字韵味的同时,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和消化这些跨过百年,仍然具有强劲生命力、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宝贵文化遗产。《新民说》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中国社会要实现近代化,首先应当实现中国人的近代化。
  • 破天灭灵

    破天灭灵

    洪荒大地,万物皆灵。一切皆有度,凡是都有定数。一个人冲天大喊:“我要走我的路,人挡我,我杀人,天挡我,我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