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164700000009

第9章 好的孤独(9)

心安则为之

真正的“道德”并不意味着完全的“利他”。

不可否认,道德在很多时候确实体现为一个人“牺牲小我、成全大我”,有时候甚至会舍弃“小我”的生命。这样的“道德”确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已然化为彻底的“利他”。但容许我们在面对这样悲壮的事件时追问一句:“一个人的生命何其珍贵,每个人只有一次机会。为什么会有人甘愿放弃自己如此宝贵的、唯一的生命而去‘利他’?”换言之,生活中人们常说“舍得”,常说凡事“有舍才能有得”,那么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个人宁可舍弃自己宝贵的生命而去捍卫“利他”,他能从中得到什么?很多人敬仰道德,但并不以它为生活的信念,正是因为我们耳闻目睹太多这样的事实:一个人若坚定地追随道德,注定要舍弃很多。而我们不明白的是,从道德中,我们究竟能得到什么?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孔子一个著名的弟子宰予,字子我,亦称宰我,名列“言语科”的第一名,被誉为“孔门十哲”之一。他思想活跃,好学深思,善于提问,是孔门弟子中唯一一个敢于正面对孔子学说提出异议的人。他向孔子指出“三年之丧”的制度不可取,理由是“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主张“一年之丧”。孔子不反驳,只问他:“汝安乎?”宰予回答:“安。”孔子回答:“汝安,则为之。”

其实,道德不道德,其得失全在于一个人独处之时的“扪心自问”——问一问我们的这颗心:我这么做,“安”乎?——“心安则为之”。

这样看来,“道德”不只是“利他”,也是“利己”。我们之所以这么做,不图美名,不求人知,只因唯其如此,我才无愧,我才心安;如果不这么做,我什么也不会损失,除了“心安”。所以,人们之所以追求“美德”、践行“道德”,不单纯是为了“利他”,更是通过这样的“利他”实现最高境界的“利己”——问心无愧、心安理得。

或许对于真正的有德之人,这才是他精神向往的至高“荣耀”。就像孔子73岁时预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反观一生,自认“大节无亏”,可以安然去也。当人对世界有了“告别意识”,反躬自省之下能问心无愧,实在难得,因为这意味着,对他而言,这一生已没有一个必须要说的“谢谢”,也没有一个必须要说的“对不起”,外无愧于人,内无愧于心。那是何等骄傲、何等气派!

道德是人性的“孩子”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似乎总把道德看得不食人间烟火,好像全然忘我而一味利他的才称得上“道德”,就像歌中唱的那样“把我的悲伤留给自己,你的幸福让你带走”。其实,这不一定是高尚,有时可能是矫情。

人性天然是复杂而多层次的,既包含了一些恶意,比如荀子在性恶论中提到的“好利”(贪婪自私)、“好色”“疾恶”(嫉妒仇恨),也包含了一些善念,就像孟子论证“人之初,性本善”时提到:一个人只要还能被称之为“人”,还有“人性”,那么他的内心就必然存有这样一些“道德”的种子——“恻隐之心”(仁慈)、“羞恶之心”(正义)、“辞让之心”(谦逊)、“是非之心”(理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与生俱来的“良心”。即使一个人后天做了坏事,背弃了道德,不代表他没有那些“种子”,“种子”还在他先天的人性之中,只是后天的种种因素遮蔽了它们的存在,阻碍了它们的成长。正如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再十恶不赦的坏蛋在人生的某一刻也会有“良心”的萌动和流露。

因此,不要把道德误以为是人性的束缚,它不压抑人性,恰恰相反,它内在于人性,归属于人性,是人性最古老、最原始的“善端”(善的种子)。我们常常感觉“幼小的心灵”特别富有同情心,具有一副天然的“好心肠”,这样的“良心”正是人性之初未受污染、未经磨损的本色。

所以,道德本就是人性的一部分,又怎么会压迫人性?可以说,道德源自人性,是人性的“孩子”,道德爱护人性,所以对人性善加引导,以免其骄狂失度而自食恶果。

真正的道德发乎天性,落于心安,类似于“本能”,不是一个人再三权衡后去“行善”,而是心有不忍,于是身体力行。因此,对人进行道德教化不能通过诱之以利或者以权威相迫的方式,这只会教出更多阳奉阴违、表里不一的伪善之徒;同样,对自我的道德修养也不能靠自我压抑来达成,那只会演变成一场自己对自己的暴力镇压,结果只能是在意识层面上制造更深的自我分裂。

逼迫他人从善可谓一种道德绑架,这不道德;那么逼迫自己从善也就是对自己的道德绑架,同样不道德。因为这“善”只是被迫无奈的服从,而不是心甘情愿的承担。换言之,这样的“道德”基于对他人或对自我的“不道德”,这样的“善”源自对他人的逼迫和对自我的专制。而道德又怎么能建立在这些“不道德”的基础之上?不自相矛盾吗?

真正的道德从来是在“利他”中实现精神的“利己”、在“立人”中完成真正的“自立”,是“利己”与“利他”的和谐统一。如果我们能对“他人”的困境“设身处地”“将心比心”,那么我们的“利他”行为,就会变得格外自然;如果我们能对他人转危为安、生命得救、重回校园、衣食有保……有着切身的“感同身受”,那么他们的幸福又会带给我们多大的幸福!我们选择了“利他”,却又是多么的“自利”!

就像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名言:“他人是我,他人是另一个我,他人是那个不是我的我,他人是我所不是的那个人。”也就是说,大多数时候,他人与“我”之间并不是全然隔绝的,“他”或许就是往日的那个“我”,而“我”也曾是、正在是、或将是某一个“他”。

“感同身受”,或者说“恻隐之心”连接起了“他”与“我”,也就连接起了“利他”与“利己”,这便是“道德”温柔的起源。

自律的种子,开出自由的花

心是内在的“世外桃源”

真纯的“道德”固然会实现“利他”,同时也成全了一种至高境界的“利己”——心安理得、问心无愧。“合情”才能“心安”,“合理”才是“理得”,“合乎情理”便是真正的“道德”,它自然而然能使人“问心无愧”。

“心”是何等重要,它是我们内部世界的“世外桃源”,它只属于我,只有我才找得到通向桃源深处的曲径幽道,它也只为我一个人提供逆境之中可以喘息休憩的安宁之处。除了我们自己的“心”,可能我们再也找不见其他一个能伴随我们一生,与我们一同出生入死、始终不离左右之物。现实生活中的一切——财富得失不定、权势涨落无序、祸福起伏难测、身体发肤旦夕间逐渐老去,我们虽对此心有不甘、心存不安却无计可施、只得认命。“无可奈何而后有思”,无能为力之下,我们却从未停止寻找人生可以恒久之物的渴望,于是我们将深情的凝视转向亲情、友情、爱情。深情厚谊的纽带使我们无常的生活得到了巨大的慰藉,我们不再显得那么孤孤单单、飘飘荡荡、形影相吊、无家可归。但是,纵然有亲情包围、高朋满座、妻儿相伴,偶尔当我们在昏黄的台灯光晕中暗夜独坐,仍时不时感到世界离我们很远。这时,“心”成了我们最后的栖息地——一个足以与世俗生活相抗衡的“彼岸世界”。

前面说到,道德让人“问心无愧”,这便是在滋养这片内在的彼岸世界,因为“无愧”才能“坦荡”,而“坦荡”即是精神的“真自由”。

因此,与我们很多人对道德的理解正相反,真正的道德不是对个人自由的“剥削”,恰是对精神自由的“成全”。若远离道德,心灵便无自由可言。

道德是精神的自律

或许会有人提出,马克思对“道德”的定义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在这位伟大的德国哲学家看来,“道德”是“自律”。“自律”?!在我们平时的生活经验中,“自律”给我们的最直接最显而易见的感觉就是“不自由”!“自律”何以能成全“自由”?若“道德”意味着“自律”,何以可能导向“自由”?

这样的疑问不无道理,即使在与之相对的我们东方文化中也有相似的结论。比如儒家常说“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毋庸置疑,“君子”是“有德之人”,或者说,在儒家的概念中,“君子”之为“君子”,其首要条件便是“道德”。那么一个人若渴望成为“君子”,他必须坚守“道德”,他要做的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而“有所不为”就是“有不可以做的事情”。“不能”“不可以”不就意味着“不被允许”吗?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还能是“自由”?

儒家的“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是他人的要求,不是社会的律令,而是君子的自律。于是问题又回到了前面——“若‘道德’意味着‘自律’,那么‘自由’从何而来?”

其实,要说清这个问题,只需回答另一个疑问:一个“有德之人”为什么要“自律”?

所谓“君子”说到底就是“有情有义之人”,只做有情有义的事。那么君子为什么要“有所不为”?因为那些事无情无义,做了那些事,自己也就成了无情无义之人了。那些事君子断不会做,因为做了,心里有愧,心不安。为“可为之事”,誓死不为“不可为之事”——行合乎情理之事,做有情有义之人——这就是一个君子、一个有德之人的“精神自律”,如此他才能长久“心安”。所以“道德”需要“自律”,这样的“自律”使人心灵舒展,使人精神自由,使人更看得上自己这个人。

这样的“自由”可能与日常生活中我们认为的“自由”有着极大的不同。生活中我们常常把“自由”想象为一种近乎绝对的“无拘无束”,或是“应有尽有的丰富”,或是“为所欲为的放纵”,或是“肆无忌惮的言行”。我们总觉得那才是真正的“自由”。其实不然,所谓“为所欲为”,就是“为‘欲’之所为”,也就是做我们的欲望要我们做的事。换言之,“为所欲为”意味着我们已然被欲望所左右、由贪婪驱使,不是我们在主宰或支配自己的欲望,相反,倒是欲望在主宰和支配我们,牵着我们的鼻子走。我们以为只有当一个人成为其他人的奴隶时,他才失去了“自由”;事实上,当我们沦为自己欲望的奴隶时,我们同样也失去了“自由”——二者看似天壤之别,却是共性鲜明:我们都不是自己的主人,不论是对他人还是对自己的欲望,只能俯首听命。为所欲为,不等于自由,而是做了欲望的奴隶,仅此而已。

自律比放纵更接近自由

其实很多时候,“自律比放纵更自由”[13]。为了说明这个听起来不可思议的结论,我在脑海里构想了这样一个极端的场景:如果生活窘迫的我们面对两个选择,要么继续饱受饥寒;要么接受他人为我们提供的另一种锦衣玉食的生活,条件是为他陷害一个无辜的人,使之锒铛入狱、家破人亡。我们会怎么选择?毫无疑问,这两种选择中,无论哪一个都不是我们愿意接受的,但即使如此,我仍然相信在慎重的权衡之下,很多人会选择前者,即使那会使我们错失荣华富贵的机会。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这么选择?当我们选择了前者,其实我们是选择了对自己的欲望加以节制,也即“自律”。我们之所以如此抉择,是因为比起“饥寒交迫”的皮肉之苦,我们更无法忍受自己良心的卑污;比起“贫穷”给我们带来的“不自由”,我们觉得“良心不安”“心存愧疚”“食不下咽”“睡难安枕”是更大的不自由。换言之,在这个情境中如此这般做选择的人业已用行动证实,对他们而言“自律比放纵更自由”,内心更安宁而更趋自在。

我们都明白,一个人不可能达到“绝对自由”,就像一个人不可能彻底“无拘无束”。有一些“自由”,作为人类,永不可得,比如“长生不老”。作为一个凡人,我们注定会衰老、会生病、会死,我们必须服从这些令我们“不自由”的自然规律。同时,我们还注定了要受到来自生活的种种“限制”,比如求而不得、得而复失、失不再来,有时我们把这样的无可奈何又不可抗拒的“限制”称为“命运”。还有些“约束”,是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不得不承受的,比如“法律”。不论我们愿意不愿意,不论我们自我感觉自由不自由,其实我们每天都身处于约束之中,我们从未享受过也终不会享受到所谓的“完全的自由”。

所以,从人的一生来看,“无往不在枷锁之中”[14]。所谓的“自由”,不是跳脱于所有枷锁之外的轻盈无碍,而只是“戴着枷锁尽情舞蹈”,从最终的效果来看,人终究不是神,不可能真正“心想事成”,所谓的“自由”“并不意味着能做自己想做的”,而是意味着“能拒绝自己不想做的”[15]。

如果生命注定伴随着枷锁,那么一个人的自由就体现在他面对不同的“枷锁”时做了何种选择:如果他选择心灵的“轻歌妙舞”,那么他也就选择了给冲动的“欲望”套上枷锁;如果他选择的是在纵欲的享乐中尽情舞蹈,那么他不得不给自己的理性戴上了镣铐。前者在理性的“自律”中实现了内心的自由——安宁,后者在激情的“放纵”中满足了欲望的自由——快感。

同类推荐
  • 道德客观性及其限度:伦理学与政治哲学的边界问题研究

    道德客观性及其限度:伦理学与政治哲学的边界问题研究

    《道德客观性及其限度:伦理学与政治哲学的边界问题研究》讲述我们生活在一个价值碎片化的时代,当代哲学家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寻求道德客观性,但都陷入理论困境之中。这说明伦理生活包含有无法合理解决的价值冲突是我们必须接受的事实,而不是为了理论的一致性而应该清除的东西,从而要求伦理学调整对自己的本性与限度的理解,重新思考伦理学与形而上学以及与政治哲学的边界与关系问题。
  • 心、脑与科学(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

    心、脑与科学(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

    约翰·塞尔(1932—)是美国当代最具影响的、以研究语言哲学问题著称的分析哲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主要著作:《言语行为》、《词语与意义》、《意向性》、《心、脑与科学》、《心灵、语言和社会》。本书是初稿系约翰·塞尔在1984年英国广播公司举办的里思学术系列广播讲座上的演讲稿,经修改后以《心、脑与科学》书名于当年出版、被西方哲学评论家誉为“比他以往任何著作都更广,更深地表述了他的心的哲学观点”。当代英美分析哲学及语言哲学往往拘泥于命题,语词的研究,而忽略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塞尔将语言哲学的观点用于研究心身问题。塞尔将语言哲学的观点用于研究心身问题,使语言哲学也开始回归传统的哲学基本问题,而且,其研究方法富于当代语言哲学的色彩。
  • 吕氏春秋(中华国学经典)

    吕氏春秋(中华国学经典)

    《吕氏春秋》作为一部包罗万象的杂家著作,系统地反映了吕不韦的政治思想主张,但在秦王政统治时期,和崇尚法家的赢政有所冲突,遭罢相而不被重用。但其主张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智慧启发了汉代的统治者,在汉初的几十年里,由于施行“无为”政治,保证了民众休养生息,经济恢复发展,社会平和稳定。可以说,汉帝国正是吕不韦施政纲领的执行者。因此,大历史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给予了吕不韦和《吕氏春秋》以很高的评价,将其视为在逆境中诞生的不朽之作。为了方便读者了解深邃博大的思想,《吕氏春秋》配了注释和译文,能帮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他们的思想。
  • 卢梭谈生活品质(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卢梭谈生活品质(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本书包括:正确判断人的自然状态、奴隶制和权力、政治社会的建立和流弊、财产权的问题、主权是不可分割的、公益与众意之间、人民与政府等内容。
  • 中国文化名人谈治学

    中国文化名人谈治学

    科学之事,困难最多。如古来科学家,往往因试验科学致丧失其性命,如南北极及海底探险之类。又如新发明之学理,有与旧传之说不相容者,往往遭社会之迫害,如哥白尼之惨祸。可见研究学问,亦非有勇敢性质不可;而勇敢性质,即可于科学中养成之。纵观中外几千年的学术史,在学问中,真正杂而精的人极少。这种人往往出在学艺昌明繁荣的时期,比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以及后来德国古典哲学家中的几个大哲学家。
热门推荐
  • 错过风景错过你

    错过风景错过你

    安小小看着顾海的背影越来越模糊,好像从来都不属于她。她很孤独,很害怕,她不知道为什么他们的关系会冷的像块冰一样,而曾经的欢声笑语,仿佛从未出现过。
  • 姑姑

    姑姑

    我爷爷抱走我姑姑送人,我爷爷这一送,送走我父亲一生的幸福和安宁。我爷爷送走我姑姑,我父亲哭了一天一夜,绝食三天。第四天一早,我父亲坐在门槛,两眼空洞,身子软如面条。我爷爷揉搓咣当响肚子,喉咙打出冒番薯汤酸味儿饱嗝,脑袋昏昏,说:不吃,饿死你,我还能多一口饭吃,看你硬还是我硬。
  • 宝石之国的噬石

    宝石之国的噬石

    这个凛冬,宝石的国度诞生了一个新的宝石人——噬石,携带着残缺的人类记忆,通过吞噬其他宝石获得能量的他,将在这个世界创造出自己和其他宝石们的故事!
  • 我的前生不是铁

    我的前生不是铁

    火车走到蒋村,没有它走的路了,我们只好自己走。大人们都去扶妈妈,二舅不让,除了我和弟弟,谁也不准靠近妈妈。妈妈像一团没有骨头的瘦肉,被二舅堆在一头瘦瘦的灰毛驴驴背上。二舅一只手托住妈妈,一只手撩起缰绳塞到妈妈手上说,妹子,坐稳了,兜紧缰绳。妈妈垂着头不说话,缰绳松松垮垮地搭在驴脖子下,二舅刚要松手,妈妈就往下出溜。大人们捺不住,又都上手帮扶,二舅急了,朝人们吼喊一声,自己蹦上驴背把妈妈搂住。我们上路了。没有人管我和弟弟,都转圈护定了驼着妈妈和二舅的瘦驴。我拉着弟弟的手,一声不吭地跟在驴后头。
  • 野蛮新娘 (全本)

    野蛮新娘 (全本)

    她:生为副校花的蓝羽却在一失足之下,变成了蓝昕羽。在刚刚为自己的幸运而暗暗鼓掌之时却传来噩耗什么?嫁给他?凭什么?既然扭不过命运,那就即来之则安之,井水不范何水。可是~~~~,可是~~~,他怎么这么不让人省心啊。他:被皇帝下令迎娶一位体弱多病的女子,可她怎么看都不像体弱多病啊,她竟然要休夫?她竟然要跟自己比武?她竟然`~~~~,这是什么新娘啊?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轻松活泼,让你在工作之余,来一次轻松之旅。请支持飞飞的另一个文:《【酷总裁系列】恶魔总裁》http://m.pgsk.com/a/83883/谢谢!不好意思,此文突然就成了VIP了,我也是刚刚知道的,为了大家能阅读完整,我把VIP充值的流程告诉大家,辛苦了`~~关于VIP阅读的一些问题,大家可以参照看下。一、注册后在个人管理中心充值就自动成为VIP用户。二、指通用红袖网站的一种虚拟货币,其计量单位为:1元人民币=100点红袖币。它可消费红袖上所有需要收费的服务。每消费一次,红袖系统都将扣除相应数量的红袖币。三、充值步骤是:登陆个人管理中心后点击“VIP用户充值”,输入您要充值的用户名。四、VIP作品的阅读价格根据会员等级划分:初级会员阅读收费章节的消费价格为0.03元/千字(即3点红袖币/千字)高级会员和至尊会员阅读收费章节的消费价格为0.02元/千字(即2点红袖币/千字)不足1点红袖币的零头忽略不计;已经订阅过的章节再次阅读时不需要再次付费。五、充值的红袖币可以转化为积分,人民币1元相当于100点红袖币,也即积分1000分。目前,积分可以兑换一些特殊项目的服务,但积分无法直接转化为红袖币。建议有网上银行的读者还是一次性充值20元,那样的话就自动成为了红袖的初级VIP会员,看文3分钱1000字,3000字一章就是9分钱,不是普通会员的4分钱1000字,还是能节省不少钱的。
  • 总裁的追妻日常

    总裁的追妻日常

    两年前一场车祸,她失忆,意外跟他结婚生子。谁料这女人生了孩子拍拍屁股就走人了。转身遇见,她把他忘得一干二净!……男人把她堵到了墙角,“跟我玩失忆?”墨染嘴角微抽,“总,总裁……您是不是误会了什么?”“误会?”男人把一只软萌可爱的小包子塞到她怀里,“女人,你生的!你负责!”墨染:“……”负责个鬼啊!别说她没生过孩子,她连婚都没结过好吗!这时,怀里的小包子对她咧嘴一笑,吐了个口水泡泡…………本文又名:《豪门奶爸:爹地,妈咪在哪儿》《豪门暖婚:妈咪,快回家》本文1V1,双洁,甜宠文,喜欢请收藏,多多支持哦,么么哒
  • 是什么让我变成这样的你

    是什么让我变成这样的你

    科学家说:7年的时间人体的细胞就会替换一次也就意味着说:现在的我不再是7年之前的我,7年,是一个终结,也是新生。
  • 快穿之幸运女神帅翻天

    快穿之幸运女神帅翻天

    【1v1甜宠】俗语有云:不怕反派坏,就怕反派帅,还深情专一!阴郁少年一脸落寞,“我不需要朋友,我要的是你。”禁欲影帝一脸戏谑,“荧幕情侣?不存在的!我要假戏真做,撒狗粮!”病娇师父一脸深情,“一日为师,终身为夫。徒弟啊,挑个日子我们把亲事办了。”这简直也太会了!沐欢笑容灿烂表示:反派如此优秀,不能放过!系统略沧桑:它真的不是个恋爱系统。莫得恋爱,莫得攻略,更莫得狗粮。为什么宿主永远都在不务正业?
  • DIY:知道这些就够了

    DIY:知道这些就够了

    Do It Yourself,自己动手做,知道这些就够了。作者戴尔·沃勒在圣路易斯长大,现居匹兹堡。他曾在海军服役,目前是一名核能工程师,写作是他的兼职工作之一。他自2013年开始自出版创作,至今已有百本涉及人文社科领域各类话题的作品与读者见面。
  • 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在讲座中,方汉奇教授首先对中外新闻史研究做了简单回顾,并充分肯定了中国新闻史研究的成绩,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对中国报纸起源、苏共报刊史的影响、对个别报刊报人评价的偏颇以及对封建报刊态度等突出的四个问题做了分析。方汉奇先生对我国新闻史研究提出了多谈深度,多做个人,多集材料的主张,而我们也从中看到了中国新闻史研究的整体提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