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626700000001

第1章 关于他人的痛苦(1)

献给戴维……那些被压倒的!——波德莱尔

经验,这肮脏的保姆……——丁尼生

1

一九三八年六月,弗吉尼亚·伍尔夫[1]出版了《三几尼》,对战争的根源做了勇敢的、不受欢迎的反思。这本书写于出版前那两年间,当时她与大多数好友和作家都对西班牙日益嚣张的法西斯主义气焰感到忧心忡忡,而这本书实际上是对伦敦一位著名律师一封信的迟到的答复。那位律师问道:“你对我们如何防止战争有什么看法?”伍尔夫在开头即辛辣地指出,他们之间也许不可能有真正的对话。因为,尽管他们属于同一阶级,也即“有教养的阶级”,但是有一条鸿沟隔开了他们:那律师是男人,而她是女人。男人制造战争。男人(大多数男人)喜欢战争,因为对男人来说“战争中有某种光荣、某种必要、某种满足”,而女人(大多数女人)并不如此感觉或享受。像她这样一位有教养的——意思是享有特权的、生活富足的——女人是怎么理解战争的呢?她对战争诱惑的忌惮有可能跟他一样吗?

伍尔夫提议说,让我们来测试这一“沟通困难”,办法是一起来细看战争的影像。这些影像是被围困的西班牙政府每周两次发出的照片;她注明写作日期是“一九三六至三七年”。伍尔夫说,让我们比较一下“当我们细看同样的照片时,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她继续说:

今天早上这一辑,包括可称为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的尸体的照片;另一方面,由于肢体如此严重损毁,它也有可能是一只猪的尸体。但那几具显然是儿童的尸体,而那无疑是一座房子的残存部分。炸弹把房子一边炸开一个缺口;那应该是客厅,还挂着一个鸟笼。

要传达这些照片造成的内心骚动,最快捷、最干脆的办法,是指出我们难以完全看清对象,因为照片呈示的东西已血肉模糊。伍尔夫由此快速地奔向她的结论。我们的确有些相同的反应,“不管我们背后的教育和传统如何迥异,”她对那位律师说。她的证据:“我们”——这里的“我们”是女人们——极有可能用和你相同的话做出反应。

先生,你称它们是“恐怖和恶心”。我们也称它们是恐怖和恶心……你说,战争讨人厌、野蛮,战争必须不惜任何代价制止。我们附和你的话。战争讨人厌、野蛮,战争必须制止。

今天谁会相信战争可以废止?谁也不相信,哪怕是和平主义者。我们只希望(迄今都是徒然)停止种族灭绝,依法惩处那些严重违反战争法的人(因为战争是有法可依的,作战者必须遵守),以及通过谈判达成其他办法来替代武装冲突,从而制止某些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终于明白欧洲给本身带来的毁灭,但要让人相信这次大战的余震所催生的和平决心是多么强烈,可能并不容易。在一九二八年“凯洛格—白里安公约”[2]这一纸上狂想刚签署之际,谴责这样的战争似乎并非完全无益或无意义。在公约中,十五个主要国家,包括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庄严地放弃战争作为国策手段,就连弗洛伊德和爱因斯坦也卷入这场辩论,一九三二年以公开信交流意见,题目叫做“为什么打仗?”。伍尔夫的《三几尼》是在轰轰烈烈地对战争进行了近二十年谴责的尾声时出版的,它以其独创性(这使它成为她所有著作中最不受好评的),把焦点集中于被认为是太明显或不适合提及、更不要说深思的事情:战争是男人的游戏——这部杀人机器是有性别的,这性别就是男性。然而,伍尔夫版本的“为什么打仗?”尽管够大胆,但她在表达对战争的反感时,其辞令、其总结却未能摆脱陈词滥调,充满重复的语句。战争受害者的照片本身,就是一种辞令。它们反复强调。它们简化。它们煽动。它们制造共识的幻觉。

伍尔夫提出这种假设的共享经验(“我们与你看到同一些尸体,同一些被毁坏的房子”),表明她相信这类照片带来的震撼不能不使有良好愿望的人团结起来。果真如此吗?毫无疑问,伍尔夫和这封长信的匿名收信者,并非两种人。尽管他们被各自性别的情感和行为造成的由来已久的取向所阻隔,但是就像伍尔夫提醒那位律师的,他绝非那种标准的好斗男性。他的反战意见与她一样,是无可置疑的。毕竟,他的问题不是你对防止战争有什么想法,而是你对我们如何防止战争有什么看法。

伍尔夫在这本书开头所要挑战的,正是这个“我们”:她拒绝让她的对话者把“我们”视为理所当然。但是,在花了几页篇幅从女性主义观点谈论之后,她便放下了“我们”。

当问题涉及观看他人的痛苦时,任何“我们”也不应被视为理所当然。

谁是此类震撼性的照片所对准的“我们”呢?这“我们”显然不仅包括一个为其生存而战的小国或一个亡国的民族的同情者,而且范围应广得多,包括那些只是名义上对某场正在另一个国家发生的肮脏战争表示关注的人士。照片是一种手段,它们把那些也许会被享有特权者或仅仅是安枕无忧者宁愿忽视的事情,变得“真实”(或“更真实”)。

“接着是摆在我们面前这张桌上的照片,”伍尔夫在谈到她向读者和那位幽灵似的律师提出的思想实验时说。一如她指明的,那位律师是够资深的,其姓名后有“皇家律师顾问”头衔——当然,他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一个真实人物。接着,想象从一封在上午送信时间抵达的信封里抽出一叠松散的照片。它们展示残缺不全的成人和儿童的尸体。它们展示战争如何造成疏散、毁坏、分离,如何夷平已建立的世界。“炸弹把一边炸开一个缺口,”伍尔夫在谈到其中一幅照片里的房子时说。城市景色当然不是肉做的。不过,被铲平的建筑物几乎像大街上的尸体一样有说服力。(喀布尔、萨拉热窝、东莫斯塔尔、格罗兹尼、二〇〇一年九月十一日之后下曼哈顿的十六英亩土地、杰宁的难民营……)瞧,这些照片说,这就是事实。这就是战争干的。还有那,那也是战争干的。战争撕裂、撕烂。战争撕开、掏出内脏。战争烧焦。战争使人身首异处。战争带来毁灭。

不因这些照片而痛苦,不被它们吓坏,不努力去消除造成这大灾难、大屠杀的原因——这些反应,在伍尔夫看来,是道德怪物的反应。而她说,我们,这些有教养阶级的成员,并非怪物。我们的失败是想象力的失败,同情心的失败:我们未能把这一现实牢记心中。

但是,这些记录非作战人员被杀而不是军队冲突的照片,真的能够激起人们对战争的谴责吗?不用说,它们还可以促进共和派更大的战斗性。难道这不就是它们的用意吗?伍尔夫与那位律师之间的一致性,似乎完全是预设的,这些可怖的照片无非是在证实一种已获大家认同的意见。如果那个问题是“我们如何才能抗击穷兵黩武及服膺教权势力的法西斯主义,为捍卫西班牙共和国做出最大贡献”,则这些照片可能会加强他们相信那场斗争的正当性。

伍尔夫援引的这些照片,实际上并没有展示战争——这样一场战争——干下的事情。它们展示的是发动一场战争的特殊方式,这种把平民当成目标的方式在当时通常被称为“野蛮”。佛朗哥将军所运用的策略,即轰炸、大屠杀、酷刑和杀害及摧残囚犯,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他作为指挥官在摩洛哥运用的策略如出一辙。那时,对统治势力来说更可接受的是,他的受害者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臣民,肤色更黑,还是异教徒;现在,他的受害者是同胞。像伍尔夫那样只在照片中阅读一般厌战观点所证实的事情,等于是回避与西班牙这样一个有历史的国家的接触。这等于摒弃政治。

在伍尔夫眼中,就像在很多反战辩论家眼中,战争是通称,而她所描述的影像,则是无名的、通称的受害者。马德里政府发出的照片,似乎不大可能不加说明(或者,也许伍尔夫根本就假设照片应自己说话)。但是反战的理据,并非依赖有关何人、何时、何地的资料;残酷屠杀本身的专横就是铁证。对那些认定某一方是对的,而另一方则是压迫的和不公正的,因而战斗必须继续下去的人士来说,重要的恰恰是何人被杀和被何人所杀。对一个以色列犹太人来说,一张有关耶路撒冷市中心“斯巴罗”意大利餐厅袭击事件中一名儿童被炸碎的照片,首先是一名犹太儿童死于巴勒斯坦自杀式炸弹袭击的照片。对巴勒斯坦人来说,一名在加沙被坦克炮弹炸碎的儿童的照片,首先是一名巴勒斯坦儿童死于以色列炮火的照片。对好战分子来说,身份即是一切。所有照片都有待说明文字来解释或篡改。最近的巴尔干战争爆发时,在塞尔维亚人与克罗地亚人战斗期间,一个村子遭炮击,死于炮火的儿童的同一批照片,被塞族和克族各自拿到宣传简报会上传阅。只要把说明文字改一改,儿童的死亡就可以一再被利用。

死去的平民和被粉碎的房屋的图像,可用于加强对敌人的仇恨,就像设在卡塔尔的阿拉伯语卫星电视台“半岛”所做的那样。该电视台在二〇〇二年四月份每小时重播杰宁难民营被摧毁的画面。这些镜头对世界各地许多收看半岛电视台的观众有极大煽动性,至于他们已经不打算相信的任何关于以色列军队的事情,该电视台则只字不提。相反,若是影像所提供的证据有悖于那些受珍视的虔敬行为,就会一概被指是在镜头前刻意安排的。如果照片提供自己一方犯了暴行的证据,则标准的反应便是,照片是捏造的,绝没有发生过这种暴行,尸体是另一方用货车从城里停尸间运来扔在街头的,或者,没错,确实发生过,但那是另一方自己干的。因此,佛朗哥的民族主义叛军的宣传头目坚称,是巴斯克人自己往下水道放置炸药(后来的版本则说,那是巴斯克土地上生产的炸弹),于一九三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摧毁了他们自己的古城和前首都格尔尼卡,以便在国外引起愤慨并加强共和派的抵抗。因此,居住在塞尔维亚或国外的塞族大多数派,直到塞族包围萨拉热窝结束时,甚至在结束后,也依然坚称是波斯尼亚人自己在一九九二年五月发动恐怖的“领取救济品大屠杀”和一九九四年二月的“集市大屠杀”,向他们自己的首都市中心发射大口径的炮弹或埋地雷,以便为外国记者的镜头创造令人不寒而栗的场面和为波斯尼亚博取更广泛的国际支持。

尸首不全的照片确实可被用于更生动地谴责战争,就像伍尔夫所做的那样,也许还可以短暂地把战争的部分现实带回给国内那些完全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士。然而,认为战争在这个如此分裂的世界将变得不可避免甚至有其合理性的人,也许会回答说,照片没有、完全没有为放弃战争提供证据——除了为那些不再觉得勇气和牺牲之类的概念有任何意义和任何可信性的人士提供证据。战争的毁灭性——还不是完全毁灭,因为完全毁灭已不是战争而是自杀——本身不能成为反对发动战争的理据,除非你认为(就像有些人确实认为的那样)暴力永远没有正当性可言,认为武力永远是并且在任何环境下都是错的——之所以错,是因为,就像西蒙娜·薇依[3]在她那篇关于战争的卓越论文《伊利亚特,或武力之诗》(一九四〇)中所说的,暴力把任何服膺暴力的人变成物。[4]不,那些在特定环境下认为除了武装斗争别无选择的人士反驳说,暴力可以把某个服膺暴力的人升华为烈士或英雄。

事实上,现代生活提供了无数机会,人们可通过各种方式利用这些机会来看待——从远处,透过照片这媒介——他人的痛苦。有关暴行的照片,可以引发相反的反应。要求和平。要求复仇。或在源源不绝的照片资料的补给下,仅仅是茫然地意识到正在发生可怕的事情。谁会忘记《纽约时报》二〇〇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在该报为美国的新战争而做的每日专辑《一个受挑战的国家》的头版上半版刊登的三幅泰勒·希克斯[5]拍摄的彩色照片?这三幅相联的照片,展示北方联盟士兵挺进喀布尔途中在壕沟里捉到的一名穿制服的塔利班士兵的命运。第一幅:仰天被两名俘虏他的人沿一条石子路拖着走——一个抓着他一只手臂,另一个抓着他一条腿。第二幅(镜头很近):被团团围住,当他双脚离地面被提将起来时,眼神充满恐惧。第三幅:死亡时刻,腹部朝上,双臂摊开,双膝弯曲,全身赤裸,腰以下血淋淋——他正被一群围过来杀他的士兵干掉。要消化每日刊登在报纸上的大量实录,你得有足够淡然处之的心态:你所见的照片随时有可能使你失声痛哭。而你不应因为像希克斯这类照片所唤起的怜悯或反感而分神,忘了诘问还有什么样的照片、哪些人的残酷、哪些人的死亡没有被展示出来。

同类推荐
  • 精忠报国

    精忠报国

    坚持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究其动因,当然少不了朋友们不断给我的鼓气,希望我不要半途而废。同时也是剧中人物在时时无形地推动着我,越写越感到非把他们写出来不可。这期间也有一些朋友劝我何必自找苦吃:你写得好吗?你写出来有人看吗?有人用吗?你有钱将它推向社会吗?知道吗?现在“触电”难呢!他们说的都是实实在在的问题。但是,我最终毫不回头地走自己的路。
  • 认识古典音乐的40堂课

    认识古典音乐的40堂课

    古典音乐入门指南,30年教学经验凝结而成的经典著作。此书是台湾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彭广林撰写的关于古典音乐的知识普及读物。书中通过对音乐知识、乐器和音乐家的全景介绍,让读者爱上古典音乐。当然,书中更是讲述了音乐家的趣闻轶事:据载,莫扎特当红时,演出一场音乐会的酬劳,大概可购买五至六台奔驰汽车,而他一天要演出三场!法拉利引擎装配完成以后,质检员们竟然是以小锤子轻敲引擎汽缸,再根据敲出来的音高,决定是否达到制造标准……看完这40堂彭广林富有个人特色的音乐课,你会发现,你以为很有“气质”、很难亲近的古典音乐,其实很有趣!让孩子爱上古典音乐一点都不难,你也会跟孩子一起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 造形本源

    造形本源

    本文是对于中国画造形本源问题的研究。中国画造形的本源问题,即中国画造形从哪里来的问题,在本质上是一种“形而上”性质的问题。“形而上者谓之道”,所以,中国画造形的本源问题,亦即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的范畴及与道所相关范畴的关系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本文也是一种带有“哲学”性质的画理研究。本文关于中国画造形本源问题的研究,不但能够从根本上拉动中国画造形本体问题的研究,而且,对于中国画“画道”的真正建立,具有关键性与核心性的价值。
  • 米芾与“米家山”画法

    米芾与“米家山”画法

    米芾与“米家山”画法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青少年爱玩的魔术全集:校园魔术

    青少年爱玩的魔术全集:校园魔术

    本书是专为青少年和魔术初级爱好者量身打造的魔术全集。通过轻松活泼的语言,图文并茂的方式,将一个个奇妙、有趣的校园魔术展现在青少年面前。本书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选取了生活中简单易学的小魔术,通过直观的图解和明白简洁的语言,让人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更能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成为魔术高手,成为朋友中最受欢迎的开心果。
热门推荐
  • 碧血洗丹青

    碧血洗丹青

    走一趟,尘世,酒茶未冷。笑一句,江湖,君子无赖。
  • 中华营养百味:女性营养菜

    中华营养百味:女性营养菜

    《女性营养菜》详细讲解了日常生活中常用、最适宜女性食用的食物及其营养成分、养生功效、烹调应用、搭配宜忌,及细的制作方法、食用方法及功效,让女性朋友既享受到美味,又增加了营养。助女性朋友全方位保护自己的健康。
  • 一枕江山醉潇然

    一枕江山醉潇然

    某游戏女主播既傲娇又诈娇,怼天怼地怼空气,最后就连自己也不放过。她怼自己道:“我就是有毒怎么了?我告诉你们,我以前干过三份兼职,这些老板最后都破产了。”某经纪人内心:我们工作室和你有什么仇什么怨啊?《天下》国际赛夺冠之后,某个小记者对这个队伍做了一次采访。某记者:大家觉得这次夺冠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队员1:因为夺不了冠江神就娶不了老婆。所以江神拼尽了洪荒之力。队员2:因为夺不了冠江神就娶不了老婆。所以江神拼尽了洪荒之力。队员3:因为夺不了冠江神就娶不了老婆。所以江神拼尽了洪荒之力。某替补:因为夺不了冠江神就娶不了老婆。所以江神拼尽了洪荒之力。某记者:你们是复读机吧?某女主播:你们给我闭嘴!某大神:老婆别生气,他们就是嫉妒。某记者:我又被塞了一把狗粮……
  • 重生之末世大魔王

    重生之末世大魔王

    【认真讲故事,走过路过别错过】重生末世,开局六个娃!怎么办?很急!在线等!!!作为一名末世的孤儿院长,求助要怎么才能快速搞定这群嗷嗷待哺的大魔王?
  • 空中楼阁(感动青少年的文学名家名作精选集)

    空中楼阁(感动青少年的文学名家名作精选集)

    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是人生的一面镜子。好的文学作品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它能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我们的情操。
  • 大学之窗

    大学之窗

    大学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即使你只是一个穷人,只要你具有某种美德,也是可以过上一种富有尊严与简朴的生活,从中获得纯粹的乐趣。许多人都会犯这样的一个错误:即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用言传来解决的,而事实上,身教才是真正具有巨大威力的。真诚与简朴!若是要我说从哪一点上尊敬他们,或者说希望让自己按照什么样的气质去塑造人生真诚与简朴就是我想追求的,我将会学习这种气质,并且在生活中机敏地捕捉这种气质,无论它是来自于老年人或是年轻人身上,这种精神才是最重要的。失望本身往往是催发你再次尝试的动力。我渐渐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但并不纠缠于此。我明白了希望的曙光比悲伤的痛楚更加不可征服。因此,这让我认识到,即便在逆境中,在看似一事无成或是痛苦的经历中,人其实还是可以收获比想象中更多的东西,这是千真万确的。这也许不是一种激昂或是离别时那让血液沸腾般的精神,但却是一种更为沉着、更为有趣与快乐的充实。换个角度来看,幸福本身就是连带着某些灰暗面的,那些把灰暗面都算进去的幸福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去找寻的幸福。
  • 从未拥有的你

    从未拥有的你

    在韩千颜心中,欧可可是可有可无的,而在欧可可心中,韩千颜是她一生中的阳光。
  • 佛说出生一切如来法眼遍照大力明王经

    佛说出生一切如来法眼遍照大力明王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天之炽Ⅱ:女武神1

    天之炽Ⅱ:女武神1

    “你们全新的战马和刀剑已经在那座城市里准备好了,”楚舜华指向悬崖之下的帝都,“现在,全速行军!太阳落山之前,我要入宫面君!”风忽如其来,吹动他素白的长袍。王屋之巅,白衣临世!
  • 捡回一只老公

    捡回一只老公

    某天,她捡到了一只流浪狗,后来上网查询确定它是一只血统纯正的德国牧羊犬虽然狗狗食量很大,她养了…后来…有一天狗狗突然变成了个超级大帅哥。他说,他是一个吸血鬼。而且还是吸血鬼王…狂汗…虽然他长相妖孽,而且八竿子打不出个响屁。可是…他却霸占着她家不挪窝。还经常不穿衣服在屋子里闲晃,还…她都忍了…奇怪的是,在那之后…所有敢找她麻烦的家伙…看着她之后就集体变成发抖的鹌鹑再后来,有一天…她突然发现,这只老兄还是她老板更无语的是,他居然在某日掏个贴着他和她的照片的红本本出来,霸道宣布:你是我老婆…昏倒…这都是什么世道?她搞不清他到底是什么了到底是该说他是一个人呢?还是一只?她的世界开始混乱了…&&&&&&&&&&&&&&&&&&&&&&&&&&&&&人物关系列表:主角:洛塔斯.卡帕多西亚*****卡帕多西亚家族*****血族:号称灭亡氏族骨子里为人冷酷傲慢,腹黑残忍,睿智镇定,我行我素。平日里高贵绅士,偶尔会温柔。行事作风擅长不按理出牌。不露声色,手段狠辣。心思深沉,没有人能看透他的目的。目前为止,能看透他情绪的人只有女主。影子侍卫:伊莎,罗瑞丝。职业:卡帕多西亚家族的族长(无冕之王,在血族中相当于王的存在。)年纪:不详(他自己说:忘了!……囧……)(伙伴?):伊罗,艾伯特(魔族)易寒:女主(过去的身世为谜。知道她的过去的人只有洛塔斯。就目前,她曾经用自己的血肉锻造了血族猎人武器:血蔷薇鞭和血镰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