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滦创建人之一唐廷枢,具有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其办事效率之高,达到了令人惊奇的地步。
档案资料记载,130多年前的1876年11月3日,直隶总督李鸿章任命原上海轮船招商局总办唐廷枢兼任开平矿务局总办,唐廷枢奉李鸿章“面谕”[8]察勘开平煤铁矿务。第二天(4日)便“乘坐小轮船,由大沽而至北塘口进发……二十日辰刻(阳历11月5日,即第三天早上7点至9点——编者。下同)抵芦台,即由陆路东北五十里至王兰庄歇宿……二十一早(阳历6日,即第四天早上)由王兰庄向东北行八十里,是晚抵开平……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阳历7、8、9日)连日在开平一带东三十里至古冶,西南十五里至唐山,北二十里至风山,逐日将煤窑铁石细看……将煤块铁石采回倾试成色……”
前面所说的“面谕”,是1876年11月3日在李鸿章在天津当面交代给唐廷枢的任务。档案资料没有写明唐廷枢是在3日的什么时间接受的任务,是上午还是下午无从查考了,但是第二天他就带领一干人马包括探矿专家“由大沽而至北塘口进发”,这短短的时间内有多少组织准备工作要做,我们该不难想象,怕是他晚上连觉也睡不了多少,也许根本没有睡。第三天早晨就到了芦台,很显然是在河水航道上星夜兼程,在当时快不到哪里去的小轮船上睡觉或打盹而已。接下来弃船走陆路奔波,到开平后连续三天跋山涉水,在开平一带百多里范围内勘察。他们钻进当地村民的小煤窑里采煤样,爬到山上捡石块作标本,寄给北京的同文馆和英国的化验师化验。11月14日就根据化验结果写出了《论山川形势》、《论开平煤之价值》、《由开平至涧河口筑铁路情形》、《论满盘筹算》四篇调查报告,立刻交给李鸿章。其报告材料有理有据,详尽而科学,提出的设想和计划现实而可行。唐廷枢和他的部下简直就是一部连续地快速运转的机器,工作效率令人惊服。
另外一件让我们感到他办事效率之高的事,是13年之后的1889年11月28日,李鸿章札饬[9]唐廷枢,拟开办细棉土厂(即水泥厂)。李鸿章的信中指出:“此间官工需用此土颇多,各局当可凑搭股银一二万两,即由该道(指唐廷枢)迅速妥议章程,克期开办,以资应用”。12月7日,即九天之后,唐廷枢就将拟议合资开办唐山细棉土厂所需工本费及创办章程十二条呈报给李鸿章。报告中说,拟建立年产9,600吨的细棉土厂一座,机器设备及建厂费共需银63,000两。其股金由军械所各局、开平矿务局、广州香山五中堂泥田主三方面各出资2万两,该厂盈亏按三股分认;所产成品尽先供应军械所官用,余者再售给民用;主要原料粘土从广州香山挖运,燃煤由开平矿务局廉价供给。
别小看唐廷枢给李鸿章呈报的这十二条,这是一份详尽的规划报告书,是唐廷枢通过一系列调查、论证和核算的结果。在上交这份报告前,还要联系“军械所各局、开平矿务局、广州香山五中堂泥田主三方面各出资二万两”股金。这样一件规划建厂和筹措银子的大事,要在九天之内完成,谈何容易!更何况,这个“札饬”是李鸿章作为上级给下级的一封公函性质的信,这封信什么时间到的唐廷枢手里,还不敢说。假如是李鸿章把这封信从天津或保定(保定设有总督府)发到唐廷枢手里,中间会耽误多长时间,那还真没准儿。事实上,做这件事的时间绝对不够九天。
还应该提到的是,李鸿章的批复也是极为慎重又神速的,他收到报告的第二天即12月8日,就马上批示:“应准照办”。后来又批复说:“……应准照议另招新股,仿招商、开平等局章程由公司发给股票交个人收执,以期便捷得体,仰即妥为筹办,其从前已入官股一体核给股票。”由于唐廷枢和他的领导都十分重视,故于批复当月(12月),20天内就将所购各种机器、锅炉转运到唐山。而机器到唐山时,大城山下细棉土厂的厂屋工程也早已施工过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