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401600000004

第4章 美国如何行走世界

从外部来看,美国战略的走向包括对世界的变革原则、调节方向、溶解目的、统领观念的理解。美国发展到今天的第二步就是用这些变革、调节、溶解、统领的理念来行走世界的。从时间上看,主要是从1900年以后到目前。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变革政局、调解冲突、融合对抗、统领全球。

美国通过这四个阶段,逐渐地从一个不受重视的小兄弟变成了超级老大。

(一)变革政局的基本原则

至19世纪末,美国人基本上是关注国内的问题。虽然也出现过一些海外扩张行为,如1867年购买阿拉斯加、1882年与朝鲜谈判并促使其对外开放、1884年参加欧洲列强会议、干预刚果的贸易权问题、在加勒比海地区的冒险行为以及对远东中国市场的参与等,但基本上都不是主动行为,没得到美国社会大多数人的响应。此时的美国发展战略还只是在基础阶段,看不出什么走向来。因为当时美国主流政治心理有两条界线,一是没有被统治者同意而实行强力霸占是违背美国原则的;二是不应卷入国际争端,不该同化有传统的民族和人民,不能到外国去谋求土地。这就是所谓的“大陆主义”。从“美国体系”到“大陆主义”,都是注重自身的发展和完善。1885年克里夫兰上台时,国务院共有60多名雇员,海军不过是一堆陈旧的木船,陆军已缩小到一支仅能应付印第安人的部队。到1889年,这个民主党的政府还坚持从华盛顿时代留下来的原则,如禁止结盟、反对获取遥远国外的新土地。但随着1889年共和党人哈里森上台,尤其是任命了布莱恩为国务卿,向外发展的要求日益强烈,开始突破主流的政治心理限制。

首先是外交口气逐渐强硬。1889年秋,布莱恩强力邀请拉丁美洲各国代表来美,商谈缔结贸易与仲裁条约,实际是想建立泛美联盟,同欧洲对抗。布莱恩还极力主张参与解决国际争端,如同英德两国共同解决萨摩亚事件。1891年3月,11名意大利裔囚犯被处刑后,美国报纸上就公开叫嚣“同意大利开战”。同年10月,“巴尔的摩”号水兵在度假时被智利暴徒殴打致死二人,哈里森总统明确表示,不惜以战争来解决。好在智利道了歉,赔了钱了事。其次是国内大谈战事。面对欧洲和拉美局势,美国国内好战情绪不断高涨。特别是中国于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国及亚洲市场的可分割性已成为现实,不仅海军军官们对战争喋喋不休,而且国会中也满是备战动手的言论。再次是出手兼并了夏威夷。1893年1月,莉莉俄卡拉女王被革命委员会要求退位。布莱恩亲自派史蒂文斯任公使,立即带领海军陆战队登岛并升起美国国旗,迫使女王屈服。2月15日,哈里森总统向国会提交了兼并夏威夷的议案。虽然克里夫兰再上台后搁置了该案,但美国对外政策明显强硬。1895年,克里夫兰指使国务卿奥尼尔要求英国遵守门罗主义。他向国会递交咨文,一方面为自己过去的屈服而悔恨,另一方面要求授权他任命一个委员会来划定边界,并不惜一切代价付诸实施,迫使英国软化。尽管这样,许多美国人还是嫌民主党总统软弱,极力推崇主战的共和党人执政。

1897年,共和党人麦金利上台,6月16日向国会再次提交兼并夏威夷提案。1898年打响美西战争,这是美国真正向外扩展的开始。美西之战的导火索是古巴的骚乱。1895年2月,古巴爆发了大暴动,古巴人和西班牙人都使用了野蛮手段。古巴人破坏糖厂、甘蔗田等财产;西班牙人采取“再集中”政策,把古巴人统统赶进城镇,围上铁丝网。结果两年内,古巴人死亡数超过20万,即总人口的1/8。麦金利上台后虽然态度强硬,但还力劝主战派,不想动硬的。1898年2月,西班牙驻华盛顿公使德洛梅的密信被公开。这封信把麦金利说成是一个“软弱无能、哗众取宠的角色”,建议西班牙当局应用武力镇压古巴人的反抗。六天后,美国“缅因”号战列舰在古巴哈瓦那港被炸,260名官兵丧生。主战派认为是西班牙所为。3月27日,麦金利向西班牙提出让古巴独立的方案,“让该岛人民自己治理该岛”。西班牙不从,于4月24日向美国宣战。翌日,美国应战。

开战后不久,西班牙司令部于7月16日接受投降条件。10月1日,美国以胜利者姿态和西班牙进行谈判。12月10日,双方签订了《巴黎合约》。和约规定西班牙放弃对古巴的权利,并将其管辖的波多黎各岛、关岛、菲律宾群岛等让给美国。在这场战争中,美国不仅接管了西班牙的殖民地,还于1898年7月正式兼并了夏威夷,而且获得了一种新气势。从战略上看,加勒比海变成了美国“内湖管区”,夏威夷、菲律宾群岛、关岛和西印度群岛等变成了美国在太平洋地区重要的战略基地。从此,美国开始积极参与列强在太平洋及远东地区的角逐,变革了它在世界之林中的政治格局。

1.“门户开放”是针对谁的

战争造就了一代主战新人,著名的有约翰·海、罗奇·马汉、西奥多·罗斯福等人。他们不仅力挺总统麦金利对西班牙开战,而且,也极力主张趁美西战争之机一举拿下菲律宾一带。

当时的中国已处于被列强分割的境地。1897年11月,德国已派军队在中国胶州湾登陆,俄国舰队也在旅顺港停泊。1898年3月,他们又强迫中国签订协约,允许他们分别在山东和“满洲”享有专门的特权。再加上日本已占领了朝鲜并觊觎中国,法国则租借了广州湾,这些列强都想瓜分、吞并中国,这都使得美国在远东的贸易及其利益受到威胁。美国人早就看到了这一层。在美西战争之前,约翰·海就已力促麦金利总统寻求美英联手,以先发制人的手段遏制别国吞占中国主权和市场。美国占领了菲律宾实际上是占据了亚太地区的咽喉。菲律宾向北延伸是以中国为主的亚洲大陆,菲律宾无疑成了美国向东半球开辟太平洋通道的远东停靠基地。有了这个基地,美国就有了同欧洲列强角逐中国乃至亚太地区市场的强力后方。

接手菲律宾后,美国加速挺进中国。1899年9月,国务卿约翰·海正式向英、德、俄三国递交了主张“门户开放”的照会。而后,又向日、意、法三国递交了同样的照会。美国要求各国同意以下三条原则:(1)不得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干涉他国的贸易往来;(2)由中国政府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3)不得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征收歧视性的入港费和铁路运费等。英国表示有条件地同意,俄国态度含糊,德、法、意、日四国表示,如果其他国接受,它们也同意。美国就此宣布,既然大家都不反对,那就被认为是“最后的定论”。这就是美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个态度——门户开放的策略。

在美国宣布“门户开放”政策的几个月后,即1900年5月,中国爆发了义和团运动。愤怒的民众杀死了231名外国侨民及基督教徒。6月,义和团开始包围驻京外国使馆。于是西方列强和日本联合出兵组成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美国当时出兵5000人。在中国处于危机期间,美国政府努力防止战火蔓延和外国势力范围就此扩大,1900年7月3日,国务卿约翰·海发表声明,提出美国的解决办法是既要中国保持领土及宪政完整安全,又要使门户开放政策在中国得以全面实施和保护。英、法、德三国积极响应,其他各国也不愿冒险瓜分中国,以避免引起全面战争。于是,各国被美国劝说不要求割地,只接受赔款。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庚子赔款。美国得2500万美元,后来把1000多万退回给中国。中国清政府为了表示感谢,用此款做了两件美国要求的事情,即派送青年学生赴美留学和在国内兴办学堂,清华大学就是由此而来的。

“门户开放”让美国的一条腿伸过了太平洋,给美国带来的商机及其利益绝不是一个马尼拉湾可比的。更为重要的是,这个策略实际上早已为后来美中联手、遏制其他列强,保障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和发展奠定了战略基础。

太平洋彼岸的亮相不仅让美国赢得了中国清政府的些许好感,其他列强也对美国刮目相看,美国自己在新世纪的信心和威力,“新型帝国”的影像在美国人民心目中已是无可争议的事实,麦金利从而获得“繁荣总统”的美名。1900年的大选让民主党人“收获”了比上一次大选更大的惨败,原因就是在任总统麦金利及共和党代表的是繁荣与发展。新世纪的第一次大选不仅是共和党人以优势获胜,而且重要的是选民认可了军人出身、只有42岁的西奥多·罗斯福作为副总统。

2.均衡世界是怎样做到的

作为美国四大野景之一的拉什莫尔山上的总统雕像群,是由华盛顿、杰弗逊、林肯和罗斯福头雕构成。许多人都认为这个罗斯福是二战时期那个战胜法西斯的罗斯福,其实错了,这个是1900年获胜的副总统老罗斯福。称之为老,是为了区分后来的富兰克林·罗斯福。美国人为什么给他这么大的尊敬呢?

1901年9月,麦金利遇刺,罗斯福继任入主白宫,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此时美国虽已走向了世界,但在世界中却无法同其他列强相比。列强们在世界中造成的混乱,已不只是在远东,甚至波及了美国所在的美洲。罗斯福主政后,为美国行走世界迈了三大步。

一是强军强国。在他看来,新世纪里的世界已是整体。每个国家,尤其是强国都与世界秩序有关,因而都有责任维护世界的平衡局面。美国要想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必须备战强军。罗斯福的强军政策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军力本身的加强。1902年,他请求国会授权建立总参谋部,要求对军队组织进行改革,创建陆军军事学院,对军官晋升实行严格考试,并注重服役人员的数量、装备及运用新技术等问题。他还要求建立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海军,且必须有能与德国和日本海军相抗衡的作战和技术能力。另一方面是对国力资源的重视。他多次强调保存和发展自然与人力资源,提倡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1902年,他促使通过了新土地法,收回了许多藏有煤、石油和各种矿物的土地及水域。此后又召开了全国保护自然资源代表大会,有44位州长参加,建立了各州保护自然资源委员会。同时,他还鼓励美国人提高生育率,把各州民团并入正规军,并注重精神和道德的培养和训练。

二是两手维安。罗斯福认为,相互有利才能安定,而有了安定才能有正义。1902年5月,古巴政府成立,保留了美国的干预权。为了回报古巴,罗斯福极力要求对古巴糖给予特殊的关税率,以援助其经济。1902年,他又要求国会废除菲律宾的军政总督,委任塔夫托任民政总督,实行大赦,以达到民众自治。

但是,对“蛮横不正当的行为”,罗斯福采取了强硬的手段。在维护加勒比海地区秩序时就是这样。1902年12月,英、德、意三国向委内瑞拉讨债,并炮轰其港口。委内瑞拉向美国请求仲裁,但德国不服。罗斯福便采取强硬态度,暗示德国大使,加勒比海地区是美国的势力范围,如德国不同意,那就没有好果子吃。罗斯福命令美国海军前往委内瑞拉海域巡逻。在1904年,他推出更加咄咄逼人的“罗斯福政策”,即为了避免第三方在拉丁美洲采取行动,美国必须自行维持西半球的秩序。如果出现行为不轨的国家,美国有权进行军事干预。更为强硬的是关于巴拿马运河一事。巴拿马原是哥伦比亚的一部分,北临加勒比海。1880年,法国人在这里开工凿河。但挖了几十年,花了许多钱,死了几万人,还未完成一半,法国公司濒临破产。1903年1月22日,美国与哥伦比亚谈判代表,驻美使馆一秘埃尔兰签订了《海约翰—埃尔兰条约》,美国用1000万美元和每年再付25万美元租金,换取了运河的一切权力。但这项协议遭到了哥伦比亚政府的否决,他们想要更高的价码。罗斯福认为这是敲诈勒索。于是,他支持巴拿马革命者起义,并于1903年11月承认新独立的巴拿马共和国,新的共和国立即接受了美国关于运河的条件及要求。

三是均势制衡。罗斯福认为世界秩序需要强国共同维护,这些强国不仅无权相轧,而且都有国际警察维持均势的权利。为了保持欧洲的均势,罗斯福对英法友好,对德国日益不安。1905年,法德在摩洛哥对抗紧张时,德皇曾秘密请求罗斯福劝说英国切勿支持法国。罗斯福进行了平衡,既劝说了英国,也向其代表表明了他的反德倾向,支持英、法两国友好协作是欧洲均势局面的基础。为了维持亚洲的均势,罗斯福关注的是日本和俄国的力量对比。他对1902年英日防御同盟表示欢迎,支持两个缔约国都承认维护亚洲现状的义务。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时,他担心一方全胜会做大,会失去相互制衡的节制作用。他一方面积极从中调停,维持均势;另一方面重申门户开放的原则,要求保护中国的领土完整。1905年夏,罗斯福不放心,又借日俄双方陷入困境时把他们请到美国举行会谈。他对日俄进行了均衡调解,让俄国控制北满和整个西伯利亚,并劝说日本放弃它所要求的巨额赔款,而日本则得到旅顺港和南满铁路及朝鲜的最高权力。相比之下,美国偏向日本,让日本制约俄国。所以日本政府不仅满意美国的调解,而且热烈欢迎美国军舰驶入东京湾。甚至日本大使建议两国发表一项友好声明,这就是1908年的《鲁特—高平协定》。美日双方都允诺维护太平洋现状,遵守门户开放的原则,尊重中国的领土完整。正因为这一点,罗斯福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3.为民执政的战略性质

罗斯福这样做自有他的道理。他早就看明,美国要想向外发展,必须首先让自己成为世界的一部分,然后再让它这一部分变成世界不可缺少的依靠。然而,想让自己的国家成为世界的依靠,必须同时让它成为本国人民的依靠。而要人民依靠它,那就必须对人民主持公正,合理地保障每个人的利益。罗斯福深受美国人尊敬,还在于他对国内进行了一系列公平合理的改革。

首先,公平合理执政,解决劳资问题。新世纪在新战略下带来了新繁荣,城市扩大,财富增加。但是,贫富不均、社会不公等现象十分显眼。1900年,2%最富裕的人拥有60%的国民财富。劳资纠纷事件频繁发生。1902年5月,美国矿工联合会发动煤矿工人大罢工,威胁城市取暖燃料供应。矿工联合会要求资方承认工会,将工作时间从每天10小时缩短到8小时,让工人得到10%至20%的加薪。但矿主们宣称这些要求毫无道理,很多人也劝罗斯福不要干涉。到了10月初,日渐寒冷,百姓生活需要燃煤。罗斯福本来就同情工人,便召集矿主们和劳工领袖到白宫协商。工会愿意交给政府仲裁,但矿主们不仅不从,而且要求总统发令停止罢工,还说必要时总统可以动用军队强压。罗斯福当时就对矿主们说:“我是可以动用军队,但不是对工人,而是对你们,剥夺你们的所有权,由军队来掌管煤炭。”这吓得矿主们不得不妥协,将工人的工资提高10%,工作时数减至9小时,有些情况下实行8小时。同时,政府也允许矿主们提高煤价10%。

罗斯福的做法是美国历史上的首创。在罗斯福看来,政府的目的不是追逐利润,而是公平执政。只要公平合理,政府就有能力、有威望来解决社会的纠纷问题。

其次,维护公共利益,打击托拉斯。1901年,在罗斯福对国会的第一次演说中,他就要求国会对托拉斯的经营活动给予合理的限制。1902年,他命令司法部长诺克斯起诉北方证券公司。该公司是由三家铁路公司在争夺北方太平洋铁路公司股票中联成的庞大控股公司,控制和垄断着西北交通要道,其成员包括摩根财团、洛克菲勒财团、希尔和哈里曼集团等。他们在1901年的争夺已造成了华尔街的金融恐慌,给不少小公司和投资人带来了灾难,引起了公众强烈不满,特别是令西北部农民不满。联邦政府的控告宣布后,整个华尔街为之愕然,以摩根为首的财团派出律师与政府协商,但未成功。1903年,联邦法院下令解散北方证券公司。罗斯福还发起44个针对大企业的法律诉讼。1902年,对“牛肉托拉斯”起诉,因为出售生牛和购买牛肉的人都不满这家托拉斯的控制。其中,比较难对付的是1906年、1907年起诉的一些公司,不仅大且有名,如杜邦公司、美孚石油公司、美国烟草公司、纽黑文铁路公司等,因此人们送罗斯福外号“托拉斯驯兽师”、“托拉斯爆破手”等。

罗斯福打击托拉斯的目的是反垄断及不正当行为,维护公共利益,并不是破坏托拉斯本身。他要求恢复《谢尔曼法》,反对的是垄断,促进的是那些通过降低成本、提高技术的托拉斯的正常发展。所以,他在打击托拉斯的同时,也保护了正常发展的托拉斯,特别是蒸汽、电力等方面的大企业。

第三,倡导民主改革,促进人权进步。罗斯福上台时,美国已出现了改革的呼声。尤其是著名的心理学家詹姆士强调心理的变化及恢复的主动能力,警告不要人为地把思想的创造力禁锢在僵化的体制中,人的思想及行为是否合理,要看其结果如何。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也指出,思想,尤其是哲学思想能指导人的行为,是行为的工具。所以,要充分发挥人的思想能动性,必须要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必须要有足够的社会宽容。经济学家维布伦、康芒斯、詹克斯、亚当斯及伊利等也都提出资本的不平等挫伤了普通人的创造力,主张平权原则仍然适用企业和政府的管理。在现实中,争取平权的运动已兴起。1900年后,西尔奎尔和德布斯领导的社会主义团体运动;1905年海乌德创建的世界产业工人联合会,以杜波伊斯为首的黑人尼亚加拉运动;1906年,亚特兰大黑人暴动抗议;还有妇女总联主席德克尔领导的改进妇女儿童劳动条件的运动,以及吉尔曼、戈德曼和桑戈领导的把妇女从家庭中解放出来、争取选举权的运动等,都显示了这个国家需要一场进步的改革运动。罗斯福不仅接受了他们的想法,而且成了他们的代表。罗斯福曾说:“有人错误地认为,一切人权同利润相比都是次要的。但现在,这样的人必须给那些维护人类福利的人民让步了。”他首先改组了联邦机构,不仅任用了同共和党传统政见相左的人,还任用了黑人、天主教徒、犹太人及匈牙利、爱尔兰裔担任公职。他邀请黑人教育家华盛顿到白宫做客,请他兼任顾问。1901年12月,他向国会提出了一系列机构改革的议案,包括建立专门关注重大公共问题的机构。此后,他又提出了多个社会改革的议案,包括政府人员的自由录用制、雇主责任法、废除童工与工人赔偿法、食品药物检验法、肉类检验法等。其中《肉类检验法》就是在辛克莱揭露肉类工业的不良状况的《屠场》发表后,他立即下令调查而提出的议案。

罗斯福的对外均衡世界、对内为民执政理念深得人心。1908年,许多人提名他再度竞选总统,但他拒绝了。老百姓尊敬他,不仅让他的继承人塔夫脱于1908年以高票当选,还在1927年,把他与华盛顿、杰弗逊、林肯并列,雕刻在拉什莫尔山上。除了他,20世纪后的美国总统没有一位享受此殊荣。

4.道义原则的双重性

塔夫脱上台后向右转,脱离了罗斯福奠定的均衡制强和改革为民的轨迹。他坚持老卫士派的保护关税法,重新向私人出售早已被罗斯福禁止买卖的几百万亩公地,并且要同英、法两国签订仲裁条约。罗斯福怒斥这种涉及领土和国家尊严的问题,怎么能采取仲裁呢?

在一个内部要求民主平权、外部要求门户开放的正在走向世界的国家里,不要说塔夫脱向右转,就是罗斯福本人重新出山提出的向左转的新纲领,也在1912年大选中失去了吸引力。因为民主党更加彻底,要求大幅度地降低关税,加强州权,宣扬“自由的人不需要保护人”。这就是民主党人威尔逊的“新自由”的竞选纲领。

如果说当年共和党及罗斯福注重公平,那么此时民主党及威尔逊更注重道义。1912年威尔逊上台时,美国已通过“门户开放”、“均势制强”等策略在世界格局中崭露头角。但只顾商业及利益的竞争,势必会把美国推向困境。所以,大多数美国人认为,一方面要进一步改革国内,树立一个真正民主的国家榜样;另一方面尽量不诉诸武力,通过外交手段来维护国际和平。这种观念就是威尔逊政府的道义原则。威尔逊明确地说,“美国的力量就是道义原则的力量”。在这种原则支配下,威尔逊推进了向民主自由方向的改革。

首先,改革税法,平衡社会不公现象。就职后,威尔逊立即召开国会特别会议,要求修订关税法。1913年5月,众议院把税率降低11%,并将一些消费品列为免税品,取消对托拉斯的多种产品的保护办法。参议院在通过时又把税率降低4%,而对个人收入所得税的最高额度却提高了一倍。这个新税法是重大改革,它把部分负担转给那些最有能力且富有的人群承担,从而改变了联邦税收结构,平衡了不公现象。

其次,改革银行,建立美联储。1907年的金融恐慌虽有一些大财团诸如摩根财团捣鬼的因素,但根本上是体制上存在通货不能变通、信贷缺乏适应性、少数金融寡头控制银行系统等弊端。威尔逊敦促国会改革银行系统,要求建立一批由联邦委员会监控的地区储备银行。此案于1913年12月通过。这就是著名的《欧文—格拉斯法案》,又称《联邦储备法案》。它要求组建一个包括7个成员的理事会和12个地区性储备银行的系统。这个系统拥有控制通货和信贷的权力,以增加国家金融系统的灵活性和稳定性。虽然私人银行以其资金支撑着地区银行,但理事会掌握着领导权、管理权、决策权。该理事会的7名成员,须由美国总统提名、参议院批准,这就保证了国家对银行业的控管性,给金融这匹野马套上了调教的笼头。

除此之外,威尔逊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人道的改革法案。1914年,为弥补《谢尔曼法》的不足,威尔逊促使国会通过了《联邦贸易委员会法》、《克莱顿法》,增加了消费者权益保护和禁止不正当竞争行为等内容,明确了垄断违法行为的范围。至此,美国反垄断法形成了自身完整的体系。同年,威尔逊还提出了管理工业计划,主要是防止大集团操纵控股公司,要求建立专门委员会监察执行,并规定不准把劳工作为商品,对不公平的商业做法作了明确的规定。1916年,他又促使通过了联邦农场贷款条例、禁止童工法等,还命令建立铁路工人工作8小时可得10小时工资的制度,这就是后来的亚当森法。

重要的是威尔逊政府在国际关系上坚持所谓的道义外交。

首先,贬斥武力,注重协约。威尔逊政府不相信军事武力能很好地解决国际争端,而是看重国际间的商谈与约法。对于欧洲,威尔逊政府先后与英、法、意等27国签约,倡导一切国际争端都提交给常设调查委员会。对于亚洲,威尔逊采取了贬日本、挺中国的怀柔政策。亚洲最具核心地位的是中国及沿海,而对中国领土和主权的最大威胁就是日本。在威尔逊上台的1913年,刚好加州开始禁止日本人在该州拥有土地。他未加阻止,日本人觉得受到侮辱。日本大使提抗议,民众骚动反美。日本政府乘机向中国提出21条要求。当时的美国陆海军联席委员会建议派遣军舰进入中国和菲律宾海域,但威尔逊不同意,而是展开道义外交活动。一方面他拉上英国一起向日本施加压力,严厉警告日本,美国决不会承认任何损害门户开放政策的协定;另一方面他又对日本安抚,劝说其改变要求和条件。同时,威尔逊也自己做表率,撤回塔夫脱曾允诺的美国对中国铁路国际财团的支持资助,并声明“美国不与他国干涉中国事务,要保持中国的主权”。作为大国,威尔逊政府第一个承认了新成立的中华民国政府。对于拉丁美洲,威尔逊要求放弃“金元外交”的做法,不侵犯弱国的主权,对罗斯福在巴拿马的强硬政策表示道歉并赔偿。

其次,对善则和,对恶则惩。威尔逊执政期,美国正值青春善良年华。平权和民主运动让大多数人都相信,人类能理智平和地改善自己的命运。道义协商和对话谈判也能解决国际间的大部分争端。但是,太善良了,就会遭到蛇咬。没过多久,欧洲的战事即第一次世界大战让美国人在道义原则中加进了军舰、大炮和坦克。

当时的欧洲分成两大阵营。一边是德国控制的包括奥匈帝国和土耳其的三国联盟,另一边是英法俄的协约联盟,后有意大利加入。面对这种局势,威尔逊一直恪守中立态度。1915年5月1日,德国击沉一艘美国船只。6天后,德国又击沉了英国客轮“卢西塔尼”号,致使包括128名美国人在内的1200多人丧生。美国上下震惊,多数人要求参战。但威尔逊还主张要外交来解决。1916年2月,德国道歉赔偿。威尔逊也正是借助这种道义原则的态势,再次在1916年获胜连任。但没多久,1917年2月3日,德国再次击沉美国商船“豪斯图雅克”号,3月1日美国报纸公布了德国反美联盟的密电,3月18日即在威尔逊第二次就职的两周后,德国又击沉了美国三艘船只。美国国内反德开战情绪已到高潮。此时,俄国发生了推翻沙皇专制的二月革命,英法俄联盟已具有民主光环。如果这个联盟败下阵来,将意味着世界民主运动的倒退。再加上美国同这个协约联盟各国的贸易经济的紧密关系,此时的威尔逊无法再中立下去。4月2日,他向国会要求对德宣战。4月4日、6日,参、众两院分别以82对6、373对50票的绝对优势通过参战决议。

再次,扩展军力,重振国威。开战时美国根本没准备好,既缺少军队人员,也缺少武器和给养,威尔逊只好要求国会通过他的征兵提案。战争总动员带来了美国军事、军队、军人的变化,1917年6月已有900多万男子登记服役,先后有300多万人应征入伍。美国的出征改变了欧洲战场的局势,尤其是对法国战局的改变影响最大。1918年5月,法军已被击退到马恩河,离巴黎只有50英里。美国派了8个师参加法军的反攻。6月,将德军赶出贝勒伍德;8月,消灭了那里的敌军。尤其是潘兴指挥的美军第一军在9月控制了圣米伊尔的南部战线后,独自击溃了那里的德军。之后,潘兴又对凡尔登与色当之间的德军防线进攻,赢得了关键性的胜利。美军的出战,为彻底打败德军,迫使其停战谈判创造了条件。虽然美国在法国牺牲了5万多人,但美国经受了磨炼,尤其是军人不仅在指挥战术、军事技巧,而且在野外适应、意志效力等方面都得到了相当的锻炼。对于美国来说,一战是真正的第一次大战,第一次真正有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参战前,美国军队不过几十万人,到战争结束时已近500万人。其中海军军力的提高尤为突出,战前,美国海军只有7艘军舰、6艘货船,总吨位不过9.4万吨;到战争结束时,已有2000多艘舰船,53万多人,成为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大海军。

更为重要的是,军工生产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发展。1917年7月,威尔逊任命成立了战时工业委员会。1918年3月,又重新修正该机构,让其担当负责确立工业的优先项目与计划。为协助战时工业委员会的工作,陆军总参谋部对一些技术专职部门进行了监管和改组,并选派经验丰富的军官担任领导。正是在这种军工的条件下,美国的许多大企业都得以特别的发展,如著名的波音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美国钢铁公司、美孚石油公司等,尤其是杜邦公司就是借助一战才从三流的公司发展成一流的企业。

5.自治联盟的预见性

在美国人看来,一战所以会发生就在于德国人想支配他人、日耳曼民族企图统治其他民族。因此,要想走向和平,必须遵照两条原则,一是不得夺占他国领土,保证民族自治;二是以协商仲裁代替武力,组建世界和平联盟。

威尔逊认为,和平的前提必须是承认民族不论大小,一律享有自由、自治和经济平等等权利,和平的宗旨必须建立在各民族的权利而不是政府的权力之上。要真正结束战争,不再相互残杀,首先必须结束军人政权,必须从德国政权中清除军人,包括德皇在内;其次必须废除德国统治其他民族的权力,让解放出来的各民族建立自治政权;最后由所有国家组成一个世界性组织,以其民主协商、集体仲裁来保障和平。具体内容就是他于1918年1月提出的14条原则,即公开外交、自由航行、裁减军备、自由贸易、公正对待殖民地要求、德国撤出俄国、恢复比利时、将阿尔萨斯-罗林归还法国、建立波兰国、同盟国占领地的各民族实行自治、建立国际联盟、保证各国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等。

各协约国对14条虽反应不一,英国反对自由航行,法国要求肢解德国,意大利有看法,日本也有不同要求,但对建立国际联盟都表示支持。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2月,盟约委员会以威尔逊的草案为基础,通过了联盟章程。

联盟议案后来遭到了美国参议院的否决,但威尔逊政府推动的这个世界联盟不仅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是二战之后成立联合国的雏形。

凭借军力、道义及联盟形式,美国在一战期间不仅仅发了军事财、经济财,还发了政治财、道德财。头脑简单的人经常看到的是美国得到的钱财,并且把它归于美国人的飞机、大炮等强势。可问题的关键是别的强国为什么不能继续发财、更不能把大家拢到一起呢?其实,美国在有机可乘的情况下,不占领土地还让你独立,在于美国人看明白了,世界各国和平的本质是自由贸易、民主制度和人民自治。只有这种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平等观念,才能让美国真正地行走世界。

(二)调解冲突的必要手段

挺好的一个维护和平的国际联盟议案,美国的参议院为什么会否决呢?历史学家们倾向于民主党总统的固执和共和党及首领罗奇的偏见所致,认为党派之争是真正的祸根。但党派之争从来都有深刻的原因。

作为参议院多数派领袖,罗奇和他的共和党议员在一战初始时就批评威尔逊的所谓“道义原则”是软弱有害的,不仅致使美国遭受了海上人员及船只的损害,而且在1917年4月宣战时竟然毫无准备,要人员没人员,要装备没装备。特别是威尔逊不重视军力,拒绝了罗斯福组织的志愿师的做法,都让德国及奥匈帝国坐大成祸害。罗奇及共和党人相信世界均势首先是力量的均势,没有足够强的军力,无法摆平世界的格局。所以,他们认为威尔逊搞的世界联盟及和约是对美国国家主权的威胁,必须附上一系列强硬的保留条件,尤其是要附上“未经国会批准,美国不得承担维护他国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的义务”条款,才能通过。在威尔逊看来,这样的附加规定是不道德的,明显地放弃了国际联盟的保卫世界和平的道义责任。

抽象地讲,威尔逊也没有错。但具体到当时美国的情况就不大一样了。当时大部分美国人虽想步入国际舞台,但不想干预国际社会。即使是干预,也是要靠军力,不想用道义和理想把美国整个与其他国家绑在一起。况且,布尔什维克主义者已把革命的火焰蔓延到了欧洲邻国。威尔逊的道义原则及理想主义正在蜕变为战后美国的一系列问题。

当时美国至少有五大社会问题。

一是失业状况加剧。成千上万的退伍军人本指望作为英雄受到欢迎,可回来后连工作都找不到。加之威尔逊政府碍于国际道义,无整体的恢复计划,致使失业大军遍地都是。二是通货膨胀席卷全国。老百姓不但工作丢了,而且生活费用还不断上涨,1919年比战前上涨了70%,1920年又上涨了28%。三是劳资矛盾尖锐。劳资矛盾一直存在,过去罗斯福政府采取的是同情劳工组织的做法,但威尔逊政府现在开始支持资方。工人为了自身的利益不得不罢工,著名的有1919年2月西雅图中央劳工理事会号召的总罢工、1919年9月波士顿劳联举行的警察大罢工、1919年9月劳联组织的钢铁工人大罢工、1919年11月刘易斯领导的煤矿工人大罢工等。四是种族仇恨激增。由于战时缺乏劳工,几十万黑人从南方迁到北方工业中心。随着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加剧,白人开始把心中的不满发泄到黑人身上。有的白人甚至动用了私刑。1919年有70多名黑人丧生,其中有10名是退伍军人。新三K党发展到10多万人,专门恫吓黑人。在首都华盛顿和芝加哥等大城市都发生了白人攻击黑人的骚乱。五是“赤色”恐惧病流行。1919年4月,几个激进分子将炸弹寄给了38位社会名流,包括邮政局长、司法部长、法官及资本家等。6月,又发生了几起炸弹事件。其中一起是在华盛顿司法部长帕尔默的住宅前。全国对此一片惊慌,认为这是共产主义的红色进入,是布尔什维克主义者挑动的结果。宣传机构开始猜疑工人罢工和黑人反抗与赤色分子有关。报纸耸人听闻的大标题和政府相关调查的紧密性加剧了红色恐惧。白人视黑人的要求为赤色分子的煽动,资方视工人的罢工为赤色分子的操纵,政府则对守法的公民进行迫害。最为极端的是司法部长帕尔默下令进行的一系列搜捕。1919年11月,他下令逮捕了250多名俄罗斯工人联盟会员并拷打他们。12月,在劳工部的协助下,又将249名侨民驱逐到俄国。1920年1月1日,在全国大搜捕中,共逮捕了6000多人。

上述诸多问题让人民看到了民主党及威尔逊政府的道义原则的无能。尤其是赤色恐惧使成千上万美国人的合法权利遭到侵犯,数以百计的无辜人被驱逐出境,许多州都颁布了比战时还严格的惩治叛乱法,这都更让美国人感到心寒。这些都与威尔逊政府为宣扬道义原则而进行舆论控制紧密相关。早在1917年4月美国参战一周后,威尔逊便设立了宣传委员会来控制舆论。该委员会主席克里尔不仅制定了一套新闻检查制度,还雇用了几百名艺术家和作家来为政府搞宣传。这种控制的做法就把反政府、反威尔逊、支持罢工、提倡平权的现象和言论看成是不爱国、站在敌人一边了。1917年,威尔逊要求通过惩治言论的法案,1918年2月,授权联邦政府惩治一切对政府、旗帜等不忠的人,哪怕只是言论。政府不仅对有异议人士施加攻击,而且常常将其监禁。最典型的就是德布斯由于反政府的言论被监禁了十年之久。从控制舆论到企图支配民众思想,威尔逊政府已经戏弄和伤害了美国人言论自由和信仰自由的宪法权利。一个连宪法明文保护的公民基本权利都敢伤害的政府,怎么能赢得选民的支持呢?1920年,选民们不仅抛弃了威尔逊,而且抛弃了他的良好构想,让共和党以绝对优势上台执政,开始了新的战略调整。

1.以整体利益来均衡军力

在1920年大选中,共和党不仅以绝对优势赢得了总统选举,还在国会选举中也大获全胜。在参议院拥有的席位比民主党多23席,在众议院则多167席。1921年哈定上台后,首先否定了威尔逊的联盟做法,强调美国的整体利益,要求与德国单独和谈。1921年7月哈定签署决议,并派国务卿休斯随即同德国、奥地利及匈牙利谈判签约。这些条约都保证了美国在《巴黎和约》中所规定的一切权利和利益,不需美国承担任何国际责任。其次缔结裁军公约以求军力均势。1921年在华盛顿召开了第一次国际性裁军会议,邀请了当时海军大国英、日、法、意和一些有关国家如中国、葡萄牙、比利时和荷兰等。会上美国国务卿休斯作了关于世界局势与裁减海军的讲演,受到欢迎。五大海军国和与会国签订了《五强海军条约》和《九国公约》。《五强海军条约》规定美国减少30艘主力舰,英国减少23艘,日本减少17艘,三国拥有主力舰的比例应为5:5:3,法国和意大利各应为美国的1/3。《九国公约》要求各国遵守门户开放的政策,保证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以维护远东的和平。日本答应将山东主权归还中国,并从西伯利亚撤军。

华盛顿会议标志着美国在军事协商上介入国际事务。美国所以这样做,在哈定总统看来,维护世界和平固然需要道义和谈,但重要的是均衡各国的军事实力。再次提出保护美国利益首要是保护美国企业。1921年,哥伦比亚政府准备收回私人石油开发权,哈定政府对其施压并签订了一项专门保护美国石油公司特许权的条约。当时美国公司在那儿的投资并不多,只有200万美元左右,但到了1929年却增长到1.24亿美元。在国内方面,为了支持企业,哈定于1921年签署了预算决算法,实行国内低税率、设法节约政府开支等来保护企业的发展。

2.保护企业不能牺牲社会追求

1923年8月哈定逝世,继任的是靠自己做工读完大学的柯立芝。他同哈定一样,赞同美国的根本就是企业的信条。他曾公开宣称:“美国的事业就是企业,而企业的核心便是那些敢于献身于企业的杰出人才。”他不仅尊重财富,还尊重拥有财富的人。这些人不仅为社会生产了所需的产品,而且带来了社会革新与扩展。柯立芝对企业的促进政策非常明确,有两条。一是放任自流。他认为,政府对企业的促进就是不干预企业的经营,给予前所未有的企业自主和自由。他甚至说,“只要企业存在,哪怕联邦政府不存在,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老百姓都不会觉察有什么不同”。二是降税减负。他认为,政府对企业的最大贡献就是将自身规模、活动和支出压缩到最小程度,不应该把社会负担转嫁给企业。

柯立芝关于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的理解是共和党后来的“小政府、大人民”理念的雏形。为了贯彻这个原则,柯立芝采取了正反两手。反手就是彻底打击贪官污吏。他上台后,就委任正直的律师对政府贪污腐败官员进行起诉,以致司法部长本人都被迫解职。柯立芝执政年代是美国历史上比较清廉的时期。正手就是鼓励自由创新。这种创新不仅表现在物质的机器设备上,而且还在于精神的管理观念上。所以,在柯立芝时期,美国人对生活、社会的观念都有较大的变化。

在柯立芝上台前,美国的企业管理已出现了科学管理的概念。泰勒在研究了制造过程、工序以及工种和工人的操作能力后,于1911年创立了一套“工厂管理系统化”的办法。而后,福特把这套理论用于自己的汽车生产流水作业过程中,取得了惊人的效果。但是,这种效率只是一个企业的内部、现在时的管理效应,即它只注重工种专业化、机器流水线、能限最大化的生产效率。走出工厂大门,管理家们便发现了生产效率是直接同社会分配和消费市场连在一起的,并且这个市场不仅同国际相连,也与未来连在一块。这就是柯立芝政府的社会效率论。

在柯立芝充分放权的支持下,许多大企业积极创新、相互联手、互不竞价、保护消费、共同打入国际市场。由于企业有了自主权,可提留当年的利润用于未来的投资,尤其是用于企业的研发、扩大、多样化和新技术发明等,加大了美国企业竞争的后劲儿。企业不仅在掌握技术、设备、流水线和成本及价格等方面得到了空前提高,而且在发展新技术、新品种、新市场等方面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到1923年,绝大多数工业的失业情况都基本上得到了消除。产业工人的平均收入是1914年的2倍,并且这种上升一直持续到1929年。这就是历史学家们所称的“20年代繁荣”。

企业管理科学,尤其是市场销售战略的应用,改变了旧有的采用削价竞争的小把戏,突破了过去“有啥卖啥”、“好酒不怕巷子深”及“王婆卖瓜”等直接推销手法,带来了提倡享受更好、更丰富生活的新观念,刺激了消费者对旧产品的不满情绪和对新产品的需要热情。饮料公司宣扬橘子汁可增健康,化工公司宣传香皂能去垢洁身,服装厂大谈穿时髦衣服有助于谈情说爱,汽车公司年年都有新款式,激励消费者的不仅是时髦,而且是显示自己气派豪华的心理。新的观念打造了新的需求和消费,而新的消费又刺激了新的追求。人们似乎找到了自身的创造、从贫穷到富有、从失败到成功的生活意义。人们喜欢那些描写农村小伙子如何征服大城市而仍保持淳朴本性、出身穷苦的孩子怎样发奋努力终于发财致富、青春少年怎样巧遇豪门小姐终成眷属的文学作品。自俭自勉、边工作边学习也是普通美国青年人的生活方式,自强敢闯的独立精神受到人们的追捧和社会的赞扬。1927年春天,一位名叫林白的年轻人驾驶一架飞机独自东飞,横越大西洋,最后安全着陆法国。他的大胆举动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欢庆,柯立芝特派巡洋舰接他回来。

崇拜新式管理观念及其个人生活独立的人,也容易导致追逐个人努力,商业成功。再加上客观上带来的财富占有和享用的诱惑,人们就会在个人自我的陶醉中离经叛道,忽视那些为社会努力、为人类造福、照顾贫穷阶层的公益行为,甚至会把这些默默无闻的举动当做嘲讽的话柄。由陶醉、嘲讽导向反叛。特别是年轻人,有相当一部分表现出对传统观念的反叛。这种反叛在当时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爵士音乐。这种音乐表面上看是底层年轻人放荡不羁的感官发泄,它用原始的歌舞节奏刺激身体的摆动及其相依的扭曲,但实际上是他们寻找自己、表现自己和享受自己的一种独立形式。妇女也愈来愈要求更多的自由,包括个人的住房、吸烟、饮酒、性生活和离婚等。尤其是年轻女性,不仅婚前性行为和私通行为迅速增加,而且性行为的开放造成了她们对其信奉的宗教的背离。反叛与背离都时常伴随着空虚和痛苦。

面对社会的矛盾化,许多思想家向社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文学家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成功地描绘了巴恩斯这个人物形象。他在战争中失去了性爱能力,却努力在混乱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不幸之间保持人格的完整,因为他心中保持一套自我的准则。哲学家杜威在《人的天性和行为》中敦促人们在教育中培养公民的无私品德,并强调这种培训要由政府而非私人来规划,以达到为社会而不是为金钱的目的。历史经济学家比尔德在《美国文明的复兴》中指出了经济变化的历史意义,号召国家进行社会整体规划,以便为社会的共同利益发展科学技术。经济学家康芒斯提出了社会保险的理论。经济学家费希尔强调为了实现人们满意的社会目的,政府必须控制全国货币的流通供应量。经济学家福斯特和卡钦斯批评了那种认为积蓄会自动转化为投资、商业循环会自行调节的观点,明确指出当私人投资停止时,政府必须实行为公共事业开支的办法。

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描述和论证,揭示了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所面临的新问题:政府发展经济、依靠企业、保护富人投资的积极性是应该的,但由此就可以撒手不管而让人们成为经济的奴仆吗?政府不应该带头建设一个人人都可以分享社会财富的公平社会吗?保护个人权利需要保护个人私有财产,但一味地这样保护个人财产又反过来会侵害大多数人的个体权利,政府不应该在这两者之间做些什么吗?社会的发展需要保护经济的创造、商业的成功,但它一定要牺牲人的原则和追求吗?

3.政府干预与金融外交

繁荣中虽然显露出矛盾及其不合理现象,但这些在1929年大选时表现得并不充分。共和党人胡佛不仅以高票当选,而且他公开宣称,只要奉行过去8年的政策,我们不久会看到贫穷将从这个国家消失。胡佛为人做事严肃认真、讲求效率,既不像罗斯福那样固执或威尔逊那样满怀梦想,也不像哈定那样不能自制或柯立芝那样无为谨慎。他入主白宫后,立即改组了效率不高的总统办公厅,成立了秘书处,提倡廉洁奉公。当时大部分美国老百姓都相信他会使国家继续繁荣。

为了保持繁荣继续,胡佛首先提出绝不能让私人企业受政府的严格限制,而且还建议撤销联邦政府对公共土地的管理,不再经营新的开垦和灌溉工程。他直截了当地说要尽量地缩小政府的干预。其次主张提高关税保护农民,1929年通过了农业销售法,设立了联邦农业局。随后又通过了《霍利-斯穆特关税法》,将关税率由32%提高到40%,目的就是要保护国内的农业和企业。

胡佛的这两招应该说也不差,因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就得需要企业及资本的自由发展,需要国家对它们的保护。但是,自由的企业和资本的本性是追逐利润、唯利是图。只要能带来丰厚的利润,它们不仅会扩大投入,而且会不顾规则地进行投机。1929年,胡佛上台的最初几个月股票猛涨,投机活动如脱缰野马。虽然到了夏天已开始显露危机的征兆,住宅建筑工业收入下降了10亿多美元,企业库存增加了二倍,消费增加率下降了80%,可胡佛的放任自流使得7、8月份股票市场仍然火爆,投机者购进股票时出的价连创新高。9月初,工业股票指数平均为452点,较之前一年上涨了200点。经纪人的货款在一周内增加了1亿3千7百多万元。此后的一个月里股票市场摇摆不定,行情日益看跌。10月23日出现狂抛,股票价格猛跌。次日银行家们聚集在摩根公司协商对策,摩根的合伙人向记者们保证,这次抛跌不过是技术方面原因引起的,绝非根本原因。第二天胡佛宣布,“全国的重要工业是建立在健全和繁荣基础上的”。但此后不到一个月,股价一落千丈,平均指数降至224点。纽约证交所各种股票的面值减少了260亿美元,超过了总价值的40%。

工业企业及其收入的情况更糟。1929年投入的企业总资本达100亿,1930年降为70亿美元,1931年降为30亿美元,1932年降为10亿美元。企业的利润减少,由1929年的84亿美元下降到1932年的34亿美元。企业破产数从1929年到1932年期间超过了10万个。银行倒闭数1929年是659家,1930年是1352家,1931年是2294家。工业生产水平1929年下降了26%,1932年下降了51%。失业人数1930年为400万,1931年为700万,1932年秋为1100万。工人的年收入总额从1929年的530亿美元减少到1933年的315亿美元。制造业的平均工资减少60%。农场主的总收入额从119亿美元减少到53亿美元。1929年全国国民收入近810亿美元,到1932年缩为490亿美元。

泡沫破灭,繁荣很快变成了关门、倒闭、失业、饥寒交迫的大萧条。胡佛不得不进行政府干预。他力图说服企业界不降低工资和物价,要求联邦储备银行为企业贷款提供方便,鼓励联邦农业局提供资金,建立国内信贷银行系统和复兴金融公司,还前所未有地动用了联邦经费和行使联邦权力来援救金融业和工业。应该说,胡佛做到了共和党观念下最大的努力。但他不仅认为经济救济纯属地方之事,而且认为这一切混乱都始于欧洲、旧大陆,不是美国自身的问题。他说欧洲的战争不仅把世界经济消耗到难以恢复的地步,而且把美国拖入战争,陷入了大笔呆账的泥潭。所以,当股票市场的恐慌冲击到其他国家经济,特别是欧洲市场时,胡佛的外交就转向了金融。

首先,修正对德贷款,签订“暂停偿付”协议。美国银行曾给欧洲各中央银行短期贷款,尤其是给德国央行贷款达17亿多美元。但在危机中储户进行挤兑,不仅使贷款难以收回,而且威胁到美国银行的偿付能力。美国要求停止对德贷款,但德国又需要这些贷款偿还他国的战争债。所以,胡佛派国务卿史汀生于1930年7月同欧洲相关国签订了一项紧急“暂停偿付”协议。其次,尽力保护金本制。1931年9月,迫于人们纷纷挤兑黄金,英国政府放弃金本制。到1931年底,除意大利和法国外,其他欧洲大国都放弃了金本制。胡佛为了保护美国的金本制,于1932年2月要求国会拨出价值10亿美元的黄金,应付欧洲人用美元兑付黄金的要求。胡佛的做法有助于强化对美元的信心,促使经济循环。但是,黄金继续不断地外流,使银行的储备进一步减少,必然会导致为企业贷款数额的减少,加重经济危机。

从理论上说,保护金本制是符合古典经济学原则的,但现实中这样做却使萧条加重。其原因是胡佛及共和党没有看到,这场经济危机既是过剩又是不足,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生产的产品,投入的资金是过剩,而消费力、需求市场则是不足,并且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挤兑的。这根本上是美国人的收入与财富的分配分化了,想消费的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百姓挣到的工资非常有限,而不想消费的占人口5%的人却拥有美国收入的1/3,并且这些富人手中的钱可以自由活动,造就了贪得无厌的投机活动。要想真正走出危机,政府必须调整政策,给“每个人安排一条出路,使他通过自己的工作获得足以满足其需要的一份儿”。这就是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在1932年总统竞选中讲演的宗旨。

在任何一场经济危机中,受灾受害的最终还是老百姓。危机的根源不管有多少,都会与政府的政策有关。与胡佛政府不同,罗斯福提出了一系列救助贫困阶层,优惠保护农民和工人等的“新经济政策”。正是这些新政策,把腿脚不好的罗斯福推上美国的前台。

4.罗斯福的“新政”新在哪儿

坐落在首都华盛顿的罗斯福纪念公园很特别,它按照罗斯福的四届任期分成四个部分,而在第一部分的南墙上刻着一段话:

我向你们保证,也为自己立下誓言,我要为美国人实施新政。

这是罗斯福1932年7月2日在民主党代表大会上发表的著名演讲。他所以这样信誓旦旦,因为经济危机进一步恶化,《纽约时报》的平均指数降到了最低点,只有58点。经历了失业及贫困的普通百姓,特别是工人和农民都加入了支持罗斯福的行列,使得他在11月投票中以472张选举人票对59张的绝对优势获胜。

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宣誓就职。他发表了富有激情的演说,宣告了新政的开始。新政的第一步,就是整顿金融市场。由于大危机是从股市投机活动引起的金融危机开始的,新政的实施也是先从治理金融业入手。罗斯福就职的第三天,他发布了全国银行“休假”的命令。接着,他要求召开国会紧急会议,主张即刻采取整顿措施。3月9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令,对银行采取个别审查、实行许可制度。3月12日,他亲自向全国人民就银行危机问题发表讲话,承认现在银行的状况很糟,失信于储户。3月15日,银行经过审查,分批陆续营业。罗斯福又向人民承诺:“我向你们保证,把你们的钱存到重新开业的银行。”为了让老百姓心里踏实,6月16日国会通过了《1933年银行法》,即《格拉斯-斯蒂高尔法》。此法将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分开,私人银行要接受美联储监管;建立由联邦承担责任的储备系统,成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对5000美元以下的存款由联邦政府保险。同时,对黄金市场进行整顿,1933年3月10日宣布停止黄金出口;4月5日宣布禁止私人储备黄金及黄金债券;4月19日禁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制;6月5日废除以黄金偿付债务;1934年1月10日又宣布发行以国家证券担保的30亿美元纸币,使美元贬值40%左右。稳定金融市场创造了重建经济的必要条件。

新政的第二步是保护农业。1933年5月12日,通过了农业调整法。农业是基础,但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农业的元气一直没有恢复过来,农产品过剩在大萧条中情况更糟。农产品滞销,农民负债累累。农业调整法是新政的重要一环,强化了政府的干预作用。罗斯福是用政府的计划来减少农业的分散性,用份额分配来替代“自行乱种”等现象。该法案和计划规定如何保持农产品供需平衡,由农场主、农业部和地方农业部门共同商定来解决,然后通过农业调整署地方委员会告知农场主的耕作份额。减少的部分带来的损失由农业部予以补偿。这就是著名的“减耕运动”。

新政的第三步是复兴工业。1933年6月16日,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工业是主导,是骨干,而这主导和骨干中的活主体部分即劳动工人却一直没有得到公平的对待。在大萧条中,他们甚至无法出卖自己的劳动。1933年5月上旬,罗斯福就向资本家们说,要遵守公平竞争的规则,给工人定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标准。5月15日,他把法案正式提交国会。该法案规定企业界在政府同意下建立同业公会,订立本行业要求的公平守则,违者处罚;消灭童工制度,制定合理的工资标准,缩短工时;雇员有权组织集体来谈判协商订合同等。罗斯福的理念是如果雇主都同意付给工人以同样合理的工资,遵守同样的合理工时规定,那么对他们来说,这不仅没有损害,还比让工人失业和低工资更有利,因为这会带来对他们产品的更大消费力。

新政的第四步是以公就业。罗斯福上台后立即要求压缩政府开支,省下的钱去投资和兴办大规模的公共工程。1933年5月18日,通过了田纳西流域工程计划方案,即由联邦政府投资兴建水力发电和大规模的灌溉工程。此工程一开工,就吸收了成千上万的劳动力。1933年3月31日,通过了护林保土计划方案。此工程之大,由陆军部、劳工部、内政部和农业部共同管理,主要从事造林、水土保护、道路铺设等。头4个月就招收了25万人,此后几年又吸收了150万人,开辟了740多万亩林区,新建了多条公路和大量设施。实行新政期间,罗斯福还成立了一系列管理公共工程的机构,如负责长期工程、包括负责建造航空母舰等军工项目的公共工程署,负责中小项目及工程进展的工程规划署,还有青年工作署、农电管理署等,通过它们,国家先后投资上百亿元,兴建大小工程项目几十万个,建造和维修了学校、医院、展览馆等达几万座,安排了就业人员达几百万。

新政的第五步是建立社保。社保就是要求政府从政治与经济两方面来保证每一个公民,尤其是劳动阶层的基本权利和利益。1935年7月通过了全国劳工关系法,即《瓦格纳-康纳利法》,规定禁止雇主干预或企图控制劳工组织,雇主不得禁止罢工,不得拒绝集体谈判,不得歧视工会成员等,并规定政府劳工局有权处理劳工对雇主的申诉,对雇主发出强制命令等。更为重要的是1935年8月通过了社会保险法。该法的主要内容是为失业者和老年人提供失业补助及年金,增加儿童保健和公共卫生方面的服务,这些保障都是着眼于平民百姓的。为了保护他们的权益,1937年5月24日罗斯福又向国会提交了关于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议案。他说:“我看到有1/3的人吃不好,穿不好,住不好。这些人都是普通的平民百姓。”次年国会通过了该议案,规定每周40小时工时,每小时工资不得低于40美分。当时在木材厂工作的男工,每小时才挣5美分。

社保法对经济恢复也许不如前几步作用直接,但它后劲儿挺大,以至影响到美国的今天。社保法是新政的政治核心。所以这样说是在于它给政府提出了一个实质性问题,大萧条对于企业、资本、市场、消费来说无疑是经济危机,但对社会、国家、政府、政党来说却是政治危机,政治中的平等公义原则受到了伤害。这就是为什么设计者在罗斯福纪念公园最核心部分的墙上,刻上他最著名的那段话:

衡量我们进步的标准,不是看我们给有很多财富的富人带来了什么,而是要看给那些几乎什么都没有的穷人能否提供基本的保障。

没有社保这一步,罗斯福不能实现新政的调整。“新政”所以新,就是新在它是从客观现实而非道德良心上来关注经济发展中的平等公义原则的必然性,恢复经济中真正主体即劳动群众这个主体的应有和应得权益。所以,整顿金融业、治理黄金市场,就是整治损害劳动主体的投机行为;保护农业,就是保护农民;工业复兴,其核心就是复兴劳动工人、企业主体的活劳动的力量,并不是复兴资本、机器、技术的能量;而以公就业,则更加明显地是按照公平原则、非价值规律办事的。罗斯福最后要创立一整套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就因为他所保护的人们是美国社会中人数最多的消费集团,如果他们在生活中无法购买食品、衣服等生活必需品,这样的经济循环怎能不断裂,工厂怎能不停产,社会怎能不乱呢?因此,把罗斯福的“新政”仅仅视为“新的经济政策”,那是经济学眼光;从哲学上看,“新政”是一种“新经济的政治”,一种“新政治的哲学”。

正是通过经济和政治两方面的一系列调整,罗斯福才领导美国走出了萧条,恢复了资本市场、自由企业和良性循环的活力。从历史的角度看,“新政”不仅为美国在经济上找到了一条新路,避免了欧洲列强、尤其是奥匈帝国的极端手段——战争,而且在政治上为世界展示出了一块真正的民主阵地,防止了苏联集权形式的形成。因此,走出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美国,不仅仅是经济强国,而且已预示了它将会在政治上击败希特勒法西斯式的独裁、非人道的政权。

(三)溶解对抗的全球理念

“新政”让美国人重振信心,使国内的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但国际问题突出出来。1933年1月30日,德国希特勒上台。此后国际风云险恶,狼烟四起。1933年10月,德国宣布退出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1934年8月,兴登堡去世后,希特勒继任了总统;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年,希特勒进军莱茵区;1937年,日本对中国发动卢沟桥事变;1938年,德国同英、法肢解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9月1日,德国大规模侵入波兰。随后,英、法两国忍无可忍,对德宣战,二战爆发。战争的爆发对美国既是一次危机,又是一次机会。所谓机会,是指让它在战争中及其战后重建中,建立并发挥了自己的全球优势,实现了全球的战略理念。

1.联合国、世界银行、货币基金组织为啥都建在美国

二战期间的美国是先失后得。

战前孤立纵容,战初中立谨慎。美国虽然与战争的爆发地远隔大西洋,但也逃脱不了干系。二战时的美国外交政治与一战时的差不多,都是由民主党执政,都是软弱无力的不干预,奉行孤立主义。所谓孤立主义就是不卷入战争,不与他国结盟,保持中立立场。说美国是孤立主义,有点不准确。实际上的意思是既不卷入大西洋那边儿欧洲的纠纷中,但也决不允许欧洲来干预大西洋这边儿的事。参加一战,是因为德国炸沉了美国舰船。小罗斯福上台后,又回到了中立的状态中。尽管在大西洋那边儿德国已侵吞了别国的土地,在太平洋那边儿日本已霸占了中国的领土,但罗斯福及民主党还是坚持不出兵。即使在1940年德军开始正式全面入侵法国本土后,罗斯福还是明确地向选民保证,“你们的孩子是绝不会被送去参加任何外国的战争”。法西斯的猖獗固然有其内部原因,但美国的明哲保身的孤立与中立做法也促使了德国和日本的邪恶势力坐大。

中期积极参与,宣战全面抗击。随着德、意、日法西斯及军国主义的不断横行,在国内共和党及主战人士的压力下,罗斯福在战争中期开始改变了策略,在“中立”的招牌下,支持英、法、苏、中等国的反抗行动,从只是卖武器转变到租借军舰,再到出军保护船只,充当民主抗战的兵工厂。1941年3月,美国通过了《租借法案》,向反法西斯主义国家提供军事援助;1941年8月,同英国和谈,签订了《大西洋宪章》,支持英国反法西斯主义斗争;接着,又同苏联签约,对苏联提供反德援助。但真正促使美国动真格的,是珍珠港被炸。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8日,美国对日宣战。之后,英国、中国和荷兰等国相继对日宣战。日本的盟友德国和意大利对美宣战。美国很快派出陆、海、空三军开辟大西洋和太平洋两条战线,分别在欧、亚、非三大战场与英、法等盟军同时对德、意、日等轴心国作战。

1943年后,随着著名的三大战役即欧洲战场上的斯大林格勒战役、非洲战场上的阿拉曼战役和太平洋战场上的中途岛战役的胜利,以美国为首的同盟国在战略上已战胜了法西斯主义轴心国。

后期战略联盟,创建世界组织。1944年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同盟国逐渐取得优势,轴心国则渐渐衰弱。很多乐观的估计认为战争在1944年底就可结束。凭借巨大的国际影响,罗斯福于1944年底第四次获选成功。战争的胜利虽然明显可见,但战争带给人类的损害已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次。死伤人数及经济破坏都是前所未有的。造成这种惨局的罪魁祸首当然是德、意、日法西斯主义者,但政治家和平民百姓们也认识到这与英、法当初的绥靖政策,美国开始时的中立态度有相当密切的关联。为了维护世界的安宁,不使此类灾难再发生,尽快恢复世界生活秩序,罗斯福提出和倡导了建立多种国际性的合作组织。

1944年7月,美国在新罕布什尔州主持召开了44个国家参加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称为“布雷顿森林会议”。这次会议通过了《联合国货币金融协议最后决议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两个附件,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同时决定成立世界货币基金组织,设立国际复兴银行即世界银行,规定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美国给予的是世界经济复兴的信心保证。

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逝世,杜鲁门继任。4月25日,来自50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了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会议的目的是起草《联合国宪章》。6月26日,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于1945年10月24日生效。当时波兰没有派代表参加此次会议,但后来签署了《联合国宪章》,因而成为联合国51个创始会员国之一。联合国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这实际上是来源于威尔逊的“国际联盟”的构想。

二战带给美国的变化要多于一战。如果说一战使美国变革了世界的经济格局,那么二战让美国变革了世界的政治格局以及文化格局。二战的结局不仅是轴心国的德、意、日三国落败,而且同盟国的英、法、苏、中也是国力耗尽。整个世界格局的重新洗牌只能让美国的光彩格外明亮。在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上,美国都起到了中心的作用。从丘吉尔、罗斯福和斯大林三人的合影照中,罗斯福的中间位置便可见一斑。尤其是由美国倡导的在美国本土筹建的一系列国际性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等,都使美国不仅进一步确立了以美国为主导地位的国际金融与经济的新秩序,而且确立了美国在国际政治及文化发展中的领导地位。

2.马歇尔计划、北约是怎样出现的

二战让美国凸显出来,美国人也认为自己该领导世界了。1945年12月,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咨文中就宣称,“胜利已使美国有必要来领导世界了”。但二战的胜利也使同盟国中诞生了以苏联为主体的社会主义阵营。苏联地位的变化,对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构成了明显的威胁。加之两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体制以及意识形态的不同,美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便明显起来。

起初,美苏的矛盾主要集中在战后如何对待东欧各国的重建问题上。苏联计划在东南欧建立一条“防御带”,以便形成对本土的防卫。而美国则设想在那儿建一条“防疫带”,使其形成反共的前沿阵地。当时的情况对美国不利,一些东欧国家是在苏联红军帮助下才从法西斯统治下解放出来的,自然是受苏联的影响大一些。新建的国家不仅政治上信奉马列主义,经济上实行国家计划,而且外交上也融进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特别是它们都认可由共产党或工人党来领导重建。面对这种不利的格局,美国采取了尽量避免与苏联直接开战的其他方式,这就形成了所谓的“冷战”。在冷战期间,美国主要采取了以下的国际战略。

首先,联合英国,支持自由。杜鲁门上任后,随着战争的结束,改变了罗斯福时期同苏联的合作政策,实行强硬的“杜鲁门主义”。1946年1月5日,杜鲁门就要求国务卿贝尔纳斯强硬:“我们不应该再做任何妥协。在伊朗问题上我们应该表明我们的坚定立场。”1月16日,美国邀请丘吉尔来访。丘吉尔向杜鲁门建议美、英联合,共同抵御苏联的扩张。杜鲁门接受并赞赏。3月5日,在杜鲁门的运作下,丘吉尔在密苏里发表了呼吁英、美联合共同对抗苏联的演讲:“共产主义已在欧洲安置一道铁幕,英、美有必要联合起来。”这就是他的著名的铁幕演说。这篇演讲引起很大反响,因为当时苏联和西方国家的关系还未破裂。3月6日,美国照会苏联,要求其从伊朗撤军,否则,美国将采取行动。面对美国的强硬态度,苏联只好撤走军队。除此之外,原属英国势力范围的希腊,在1946年底已被希腊共产党解放了大部分地区。英、美担心如果希腊落入共产党人手里,土耳其也会发生变化,甚至会冲击整个西欧和中东地区。但英国此时已无力承担对该地区的援助,只好于1947年2月21日请求美国援救希腊和土耳其。杜鲁门于3月12日向国会发表了要求提供希腊、土耳其4亿美元援助的演说。他的理由是现在世界已分成“集权政体”和“自由国家”两个敌对阵营,集权政体通过侵犯,削弱人民的自由,因而破坏国际和平的基础,危害美国的安全。所以,美国必须支持各国人民的自由。这就是杜鲁门政府的“冷战宣言”,后来被人们称为“杜鲁门主义”。

其次,抗击“赤色”,掌控西欧。为了重建欧洲,挽救其面临崩溃的经济,1947年6月5日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帮助西欧恢复经济的计划,这就是著名的“马歇尔计划”。根据这个计划,美国四年内先后援助16个国家,共130亿美元,占当时美国联邦收入的6%—9%。这个计划的实施促进了西欧各国沿着西方民主道路的发展,抑制了共产主义的“发展”蔓延。1948年6月,苏联封锁了进入西柏林的水陆通道。美国同英国一起进行了反封锁,派出了大批运输机空投物资救助老百姓。美国、英国各起飞277、246架次,空运物资达2343315吨,平均每人1吨。同时,美国将运载核武器的B-2飞机派驻英国,苏联只好退缩,1949年5月解除封锁。同年9月,西占区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归属以美、英为首的西方自由国家阵营;苏占区于10月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归属社会主义阵营。1948年4月,美国鼓动意大利裔美国人给意大利亲友写信,劝告他们不要投共产党的票。杜鲁门也公开发表声明,如果共产党上台,美国将停止对其提供援助。美国于4月18日阻止了意共上台。为了所谓保护西欧国家的安全,全面遏制“赤色”侵袭,美国于1949年4月同英、法等欧洲11国成立了防控苏联、东欧国家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个组织就是以美国为盟主的军事联盟。它表明美国改变了和平时期不参与美洲之外军事联盟的对外政策。这个组织的成立标志着美国掌控西欧战略的形成,即以德国为界的北起波罗的海、南到亚得里亚海的横贯欧洲大陆的控制战略。

再次,重保日、韩,圈定亚洲。在亚太地区,美国开始时是把中国作为自己的战略重点。不仅历史上“门户开放”政策保的是中国,而且二战让美国更加倚重中国,美、中两国更加团结紧密。从罗斯福到杜鲁门都重视中国,抓紧国民党,联系共产党,派军事代表团访问延安,提议中国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成员等。但由于1949年中国共产党打败国民党、建立的政权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美国为此而改变战略,重新扶植日本和南朝鲜作为重点。尤其是通过朝鲜战争把势力扩展到了整个亚洲,形成了对亚洲社会主义阵营的包围圈。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10月,美国同泰国签订军事援助协定。1951年8月,美国同菲律宾签订《美菲共同防务条约》。9月,美国同澳大利亚、新西兰签订《澳新美安全条约》,同日本签订《日美安全保障条约》。1953年艾森豪威尔上台,更加贯彻了这种战略。1953年8月,同韩国签订《美韩共同防御条约》。1954年9月,美国又同英、法、澳、新、菲、泰和巴基斯坦等国签订了《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1954年12月,同中国台湾签订《共同防御条约》。1955年1月,在美国的支持下,由美国、土耳其、印度、伊朗和巴基斯坦在巴格达成立了中东军事联盟“巴格达条约组织”。这个组织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同东南亚防御条约的各国连在一起,形成了从西欧经过中东到东南亚,再以日本、韩国、菲律宾及中国台湾地区等重要基地为支撑点的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弧形军事包围。

第四,经济援助,控制中东。1949年初,杜鲁门在他就职演说中就提出,要对贫困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提供经济技术援助。据此,1950年6月,国会通过了《对外援助法》,规定美国向落后地区提供经济援助,鼓励和保护私人企业向这些地区投资。从1949年到1953年,美国仅向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就援助了40亿美元。1951年,国会又批准了对北约和亚洲国家的军事援助,总额达72.83亿美元。艾森豪威尔主政后,提出要执行比杜鲁门的遏制政策更有力、更主动的“解放”政策。竞选时他就提出结束朝鲜战争,增大经济援助和加强军工研制。1953年就职后,美国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1955年7月,批准了卫星研制计划。1958年1月31日,又成功地发射了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即探险者1号。特别是他提出了如何更好地控制中东地区策略。1957年1月,艾森豪威尔在致国会的《对中东政策特别咨文》中提出,在中东实行“军事援助和合作计划”,两年内拨款4亿美元提供经济援助,并借口对付“共产主义侵略”,要求动用美国武装部队。这个提案于3月7日被美国国会通过,就是后来被称为“艾森豪威尔主义”的决议案。1958年7月15日,美国应黎巴嫩政府的请求,出兵黎巴嫩。

冷战政策最基本的特征是遏制共产主义但不诉诸武力,不与敌对国家进行经济、军事合作,不助长敌对联盟国的经济发展,封锁其可能变得强大的渠道。然而,“冷战”的结束为什么会以苏联解体、美国独霸的局面出现?从军事战略上看,就在于美国是以这种走到战争边缘、又不卷入同苏联直接开战的政治艺术,包围着苏联这个阵营的。因为在美国政治家眼中,“冷战”不是不战,相反,是战略之战,是以军事的战略包围为基础、以经济为核心的政治和文化大战。苏联好像是输在了军事和经济上,但实际是败在了政治和文化上。

3.美国人为什么要上月球

1960年7月15日,肯尼迪在接受总统候选人提名时说:“美国需要开拓新的边疆,即要探索空间和科学领域,解决战争与和平问题,摆脱无知和偏见的落后,消除贫困和过剩状态。”这个“新边疆”不是地理概念,而是指新的领域和新的挑战。开创新边疆就是要利用美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去开拓新的领域,是美国优势于苏联的又一大战略。

首先,美国实施了“阿波罗登月计划”。1961年4月12日,发生了一件令肯尼迪恼怒的事,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首次进入太空。这表明苏联在航天技术上已领先美国一步。1961年5月25日,肯尼迪提出了“必须在10年内将美国人送上月球,并保证其安全返回”。于是,美国宇航局制订了著名的“阿波罗登月计划”。该计划要求研制能载飞相当重量的巨大火箭和飞船等系统,而这些都要有极精密的通信设备和安全生活的环境及条件。为了实现这个计划,美国共动员了120多所大学、2万多个企业、400多万人参加,耗资多达240亿美元。

1963年5月15日,美国成功地发射了“水星9号”飞船,绕地球飞行21圈,历时34小时。1966年至1968年进行了6次不载人飞行试验,在近地轨道上鉴定飞船指挥舱、服务舱和登月舱的质量,检验登月舱的动力装置。1968年至1969年,发射了阿波罗7、8、9号飞船,进行载人飞行试验。1969年5月18日发射的阿波罗10号飞船进行了登月全过程的演练飞行,绕月飞行31圈,两名宇航员乘登月舱下降到离月球表面15.2公里的高度。1969年7月16日成功发射了载有三名宇航员的阿波罗11号飞船,人类由此真正登上了另一个星球。从1969年11月至1972年12月,美国又相继发射了阿波罗12、13、14、15、16、17号飞船,其中除13号因服务舱液氧箱爆炸中止登月任务,宇航员驾驶飞船安全返回地面外,均登月成功。共有12名宇航员登上月球,他们在那儿停留了300多小时,建立了5座核动力试验站,带回来岩石和土料384.6公斤。

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实验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电子通信科学、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控制、材料、力学和能源等方面的发展。“登月”的实现不仅是美国撩开另一个星球神秘面纱的科学跃进,而且是美国甩下另一个超级大国的政治成功。

其次,强硬回应苏联挑衅。1962年8月至10月,美国O-Z飞机在古巴上空侦察时,连续发现了苏联在古巴修建中程导弹发射场。对此,肯尼迪大为恼火。10月22日他发表讲话,宣布对一切运往古巴的军事设备实施海上“隔离”,并扬言这种在古巴布弹就是对美国的袭击。所以,美国迅速派出舰队封锁加勒比海,下令陆、海、空三军进入最高戒备状态,集结大量登陆部队,摆出了进攻古巴的态势。同时,美国向联合国安理会提议案,要求苏联必须迅速撤走它的导弹。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首先退让,于11月8日至11日将导弹撤离古巴,并在公海上接受了美国的检查。11月20日,美国宣布解除封锁。

古巴导弹危机中的较量是美国直接对苏联的一次回应,美国吃透了苏联。美国得到了它所想要的东西,而苏联却失去了世界政治家们所敬畏的大国态势。

再次,力挺民权,构建伟大社会。种族歧视造成的动荡是肯尼迪时代最大的国内问题之一。虽然联邦最高法院已于1954年在布朗诉托皮卡教育局案中裁定,在公立学校实行种族隔离制度是违背宪法的,但在很多学校,特别是在美国南部的学校,并没有服从最高法院的相关规定。种族隔离在公车上、餐厅里、电影院里、厕所里和其他一些公共场所都在继续着。1955年12月1日,一位名叫帕克的黑人妇女在公共汽车上拒绝给白人让座位,因而被蒙哥马利当地的警员以违反公共汽车座位隔离条令为由逮捕。马丁·路德·金立即组织了蒙哥马利罢车运动,号召近5万名黑人进行长达1年的抵制。1956年12月,美国最高法院宣布亚拉巴马州的种族隔离法律违反宪法。后来这位帕克被美国人称为“现代民权运动之母”。1961年,肯尼迪签署了行政命令,建立了妇女地位总统委员会。1962年,莫瑞德斯尝试去密西西比大学上课,但白人学生对其百般阻挠。肯尼迪派了400名法警以及3000名士兵以确保莫瑞德斯去上课。1963年春天,在亚拉巴马州的伯明翰发生了武装警察与徒手示威的黑人的冲突事件,总统肯尼迪立即做出了回应。他向国会提出放宽民权立法的要求,这促成了1964年民权法案的形成。1963年8月28日,在“为工作与自由的华盛顿游行”集会中,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馆的台阶上发表了“我有一个梦想”的著名演讲。1963年11月6日,亚拉巴马州州长乔治·华莱士堵住了亚拉巴马大学教室的门以阻止两个非裔学生薇安·琼斯和詹姆斯·霍德去上课,肯尼迪总统派去了国民警卫队和法警对此进行了干预。

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在达拉斯遇刺身亡,副总统约翰逊继任。在任总统不久,约翰逊1964年5月22日在密歇根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出:“我们不仅有机会,走向一个富裕、强大的社会,而且有机会走向一个以人人富足和自由为基础的伟大社会。”“伟大社会”的核心内容是保障民权,向贫困宣战。为此,他极力促使国会通过了一系列立法,其中包括《经济机会法》、《阿巴拉契亚地区发展法》、《公共工程与经济法》等,帮助失学者、失业者和穷人,促进就业,改善了穷人与黑人的教育状况。1965年,约翰逊又批准了老年人医疗援助法案。

要想让社会伟大,就是要在平等教育、解决失业、提高最低工资等方面为底层百姓做些事情。约翰逊的“伟大社会”实际上是罗斯福“新政”的延续。1944年,罗斯福提出每一个美国公民除了宪法规定的政治权利,还应当享有包括就业权、合理报酬权、公平竞争权、健康医疗权、社会保障权和受教育权等一系列社会经济权利。美国的这些民权优势不仅稳定着美国的社会,而且也必然影响着国际社会。联合国人权委员会1954年将草案提交联大审议,1966年修改完毕并通过,1976年生效的《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就直接吸收了美国保障公民经济和社会权利的内容。约翰逊之所以要搞“伟大社会”,因为他明白了罗斯福的用心良苦,要力挺你的政府,必须先力挺你的人民。

4.尼克松为什么要与中国和好

究竟是谁杀了肯尼迪,说法不一。有的说是苏联克格勃,有的说是卡斯特罗。1991年好莱坞出了一部纪录大片《刺杀肯尼迪》,影片从新奥尔良检察官吉姆·加里森的角度,重新检视肯尼迪谋杀案。加里森发现肯尼迪身中数弹,均来自不同的方向,而这一明显事实,却被当时的官方调查团所忽略。所以他推论出,肯尼迪是被美国政府的高层人士、高级部门包括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等有计划地谋杀的。因为这种周密又非常严格的实施,其背后没有一个训练有素的强大集团是无法做到的,这明显影射的是五角大楼。这部影片当年在美国上映后引起巨大反响。

肯尼迪之死究竟是否是美国高层及五角大楼所为,有待历史回答。但是,历史的事实却不可否认。从时间上看,越南战争已从1959年就开始了,可肯尼迪上台后一直未增加兵力,除了1961年5月派遣一支特种小部队进驻南越帮助当时的政府外,没什么大动作。然而,他死后不久,不仅接任他的新总统约翰逊态度积极,而且美国国会于1964年8月7日通过《东京湾决议案》,授权总统动用包含武力在内的一切行为权力。此后美国在越战中的参与程度不断攀升。1965年2月,美国空军发动了报复性打击。3月8日,3500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在岘港登陆。7月24日,约翰逊总统将在越美军提升至12.5万人;翌日,第101空降师的4000人进入越南;11月27日,五角大楼要求把美军数目提升至40万人,以便实施计划中的大规模扫荡行动;到了年底,美军在越人数已高达18.4万。到了1966年8月,已有多达42.9万名美军士兵驻守在越南。这就是在肯尼迪死后不到三年里美国高层和五角大楼对越战采取的行动。

美国高层和五角大楼原以为会轻易取胜,可却越陷越深。美国公众对政府越来越不满,由此导致了美国国内经济和社会生活矛盾尖锐起来。1968年,尼克松在接受共和党提名时说,“我们必须改变现状,否则,这个最强大的国家会因为已打了四年而仍看不到结局的越战所拖垮”。尼克松是明白人,因为他还看到了更深一层。越战所以看不到希望,不是在于越南本身,而是因为越南的背后靠着中国。所以,尼克松在1969年上台后立即着手干了两件大事。一是撤军结束越战。1969年,美国驻越南有54万军人,到1970年减至34万,1971年减至17万,1972年减至2万。1973年1月,美越双方在巴黎签署和平协约,越战结束。二是结交中国。本来美国同中国的关系一直不错,只是在1949年中国建立了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政权后,美国对中国采取了敌视态度。但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不仅是人口众多、地盘广大、亚洲之重,而且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政权同美国开过战,同苏联也已公开地决裂了,成了一个政治大国。美国想在亚洲、乃至整个世界舞台上战败另一个超级大国,必须结束同中国的对抗局面。1971年,尼克松顶住美国国内各种反对派的压力,派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又亲自偕夫人访问中国。他是第一位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美国总统。随后中美双方发表了联合公报,美国政府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结束了20多年的冷冻关系。

5.星球大战的战略意义

1976年,借助“水门事件”风波当选的民主党人卡特实行的是人权外交,固然缓解了国际上的许多矛盾和冲突,但总的说来还是软弱无力。在他执政期间,美国不仅眼睁睁地瞅着苏联于1979年入侵了阿富汗,而且导致了伊朗肆意扣押美国大使及人质事件。后来连他自己也承认美国人失去了对未来的信心。人质事件直接导致了卡特的失败,里根成功获选。

在1980年11月美国的大选中,共和党候选人里根以压倒性多数票获胜,当选为美国第40任总统。里根上台时,美国面临的不仅是国际危机,而且还有国内危机。1977年至1980年间,美国通货膨胀率剧增到10.8%,到1980年物价上涨到历史最高水平。经济下跌幅度创历史新高,失业人数达800多万。里根认为,美国经济衰退的根源,在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以来形成的干预性膨胀型经济制度与政策。从30年代罗斯福新政开始,美国历届政府都以凯恩斯主义为指导,实行大政府、高税收、多规章、大开支的政府干预经济政策。里根的骨子里就认为政府不仅不是答案,而且其本身就是问题。1981年2月5日晚,里根在向全国发表的电视演讲中提出了“经济复兴计划”。该计划长达300页,其宗旨就是减少政府的干预,主要内容为控制政府经费,压缩非国防开支,增加国防预算,大幅度降低个人和企业的税率,减少政府对企业经营所设置的各种规章条例,稳定货币增长速度,改革社会福利政策,使其转入私人经营轨道等。许多学者们都说,里根这项计划的理论基础来自货币主义和供应学派的学说,实行小政府、低税收、少规章、小开支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但从治国的哲学上看,里根一定相信真正解决问题的答案在于人民、企业,要打破美国经济的停滞局面,恢复增长能力,必须发挥和尊重美国人民的创造力,维护企业的自由,让美国人深感自己生活在一个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里。

要顺利实现“经济复兴计划”,除了内部调整外,还需外部的改变。在面对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专制、恐怖势力,尤其是苏联发展起来的强大军事力量,里根提出必须重新武装美国,重振美国的国际雄风,这就是著名的“星球大战”。

1983年3月23日晚,里根在电视上宣布了“战略防御计划”。他说:“如果自由的人民知道他们的安全,不是靠美国对苏联进攻的立即还击,而是凭我们在其导弹飞抵美国及盟国的国土之前就截毁它们,那该是怎样一种安乐的情景啊!”新闻媒体借用科幻片之名,把里根的防御计划称为“星球大战计划”。

此计划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反导弹防御计划,二是反卫星作战计划。反导弹计划,是在地面和空中建立对远程导弹进行拦截和摧毁的防御网。从苏联发射到美国的导弹一般都会经过初、中、末三个阶段,该计划就是要在导弹飞行的每个阶段进行相应的分层拦截,力图在每个阶段上打掉99%。反卫星计划就是要摧毁对方卫星,保护自己卫星。它的主要方法是用改造过的F-15战斗机在30000米以上的高空发射射程为1256公里的反卫星导弹。“星球大战计划”分四个阶段进行,1985—1989年为研制阶段,1990年后为系统发展阶段,2000年后为部署阶段,2005年后为最后完成阶段。此计划于1984年获国会批准。同“阿波罗计划”相比,这是更加具有高难技术性、耗资磨人的巨大工程。原计划至少需几千亿美元,但后来已远远超出了当初的计划。

里根抛出“星球大战计划”,拖垮了苏联,独霸了“和平”。他曾多次表示,“俄国人永远不会赢得军备竞赛,因为我们可以在开支上永远超过他们,在技术上优越他们”。在1982—1986年里根政府投放的军备总额达16000亿美元。苏联也想和美国试比高,1984年11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决定,1985年的军费增加12%,比1984年多30亿美元。苏联的国民经济总产值是美国的一半,加上贪污腐败、挥霍浪费、管理技术落后等因素,使得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不得不放弃同美国的竞争,甘愿认输。

(四)统领世界的主要招数

苏联的危机直接导致了东欧各国政权的垮台及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柏林墙的推倒,东欧各国开始了向西方的靠拢。作为西方世界的老大,美国自然地成了世界老大。

1.老布什的强力威慑

老布什与他儿子小布什是不同的。他入主白宫伊始,就在国内发动了一场关于美国在新形势下的国家战略讨论。1990年,老布什提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确立了美国的主要目标是维护和发展以美国民主自由为蓝图的世界战略。第一,继续坚持“星球大战计划”,发展军力与军工技术,以实力保护自由世界的安全;第二,推销美式价值观,全方位支持各国向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的多党制方向的改革与和平演变;第三,遏制独裁,威慑专制,打击恐怖。根据这个战略,老布什加速推进了苏联的解体。

让老布什大显风头的还有击败萨达姆、打胜海湾战争。1990年8月2日,萨达姆命令部队侵占科威特;11月29日,联合国作出第678号决议,要求伊拉克1991年1月15日前必须撤军;1991年1月17日,美国与多国部队开始攻击萨达姆部队。仅历时42天的战斗就让伊拉克死伤10多万人,被俘17万多人,损失坦克3700多辆、装甲车2000多辆、火炮2000多门、飞机150多架,经济损失达2000多亿美元。美国和多国部队的损失则微不足道。萨达姆不得不老实下来,接受联合国对他的各种制裁。

海湾战争明着打的是萨达姆,实际打的是所有独裁者,威慑的是那些企图破坏以美国为首的自由世界的专制国家。以实力为基础,用正反两手来保障和维护美国的利益,正手诱导你走向民主自由,反手打击你独裁专制。这就是美国行走世界、独霸全球的国际战略。这种战略既可以让美国得到经济利益上的便宜,又可以使美国赢得道德上的赞赏。后来的克林顿及小布什奉行的基本上也是这个原则。只是老布什执政期间由于世界激烈变动,需要大力支持军力和援助新回归的东欧国家,致使国家财政赤字猛增,经济下滑,在1992年的大选中他败给了民主党人克林顿。

2.克林顿的经济优先

1993年克林顿上台,世界局势基本上稳定。虽然克林顿仍然把保障美国安全、推进全球民主化作为首要目标,插手了波黑战争,轰炸了南联盟等,但是,他的执政重点放到了经济发展上。对内他提出了要削减国防开支,加强新能源和技术开发,增加社会福利和教育经费等政策;对外他主张加强同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提出“新太平洋共同体”计划,重新加强同中国的经济合作。克林顿的政策措施带来了美国生产总值的迅速增长,股市突破一万点,失业率降到历史新低。但是,克林顿的另一手运用得不怎么好,致使恐怖主义坐大。1993年2月26日,纽约世贸中心被炸,5人死亡,1000多人受伤;1995年4月19日,位于俄克拉何马首府的联邦大楼被炸,169人死亡,数百人受伤,其中不少是儿童;1998年8月,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的大使馆被炸,257人死亡,5000多人受伤;2000年10月12日,在也门亚丁港的美军科尔号驱逐舰遭袭,17人死亡,军舰严重受损。这些事件接连不断地发生,表明克林顿及民主党在国际政治上的软弱。尽管他在经济方面做得不错,但最后还是让自己的民主党在2000年11月大选中败给了共和党。

3.小布什的三招重拳

2001年初,小布什入主白宫,预示了美国在国际政治上强硬原则的再现。本来,民主党人卡特的人质事件让美国人在世界上丢了面子,而克林顿的民主党政府又使美国人在国内外屡遭袭击。小布什在竞选期间就力主反击国际上的邪恶恐怖势力,批评民主党削减国防开支、撤销军事基地等做法。2001年的“9·11”事件正好给强硬的小布什的施展提供了契机。当助手向小布什报告“9·11”发生时,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一场恐怖主义向我们发动的战争”。既然是战争,那就不是美国同某一个集团、阶层、个人之间的事儿,而是美国同其他国家之间的对抗。上升到国家之间的对抗,不仅让小布什找到了攻打阿富汗、伊拉克等国家的合理借口,而且使美国又一次轻而易举地以我画线,重新确立了世界格局:要么跟我反恐,要么助恐反我,没有第三条路或中间路线可走。独霸战略的威力就是你得服从,否则你就难办,没好果子吃,你就得明晃晃地贴到以伊朗、朝鲜等为“邪恶轴心”的一边儿去。

其实,恐怖主义根本不成气候,美国只不过是抓准机会,借题发挥。阿富汗、伊拉克不仅是中东地区的核心,而且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上千年的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恩恩怨怨,加上现实中的各种切身利益冲突,必然使这个地区成为掌控世界的战略要地。只要掌握了这两个国家,就可挟住伊朗,控制整个中东地区。在美国的“大中东地区”的战略中,仅石油一项就既可制衡俄罗斯,又可制衡中国。

粗看小布什有点憨,但细看他还真有点道道儿。除了恐怖主义外,小布什还需面对渐硬的俄罗斯、渐大的欧盟、渐强的中国。对于这三者,小布什的正反手运用得比较好,尤其是反手。针对俄罗斯,小布什强化了美国的东欧政策,支持东欧各国的经济和政治改革,促使“北约”东扩,以至于波兰总统强烈请求美国去建导弹基地。尽管俄罗斯自称军事实力犹在,但支撑的空间已非常有限。对于制约欧盟,小布什支持“新太平洋共同体”,强化与中、日、韩等合作关系,特别是抓住中国来平衡与德、法两国的经济利益冲突。就中国来说,小布什实际上是明压暗助、联手为主。因为小布什也看明白了,中国离不开美国,但美国更离不开中国。中国要发展,是从温饱阶段向小康阶段发展;而美国是想独霸世界,是从超级大国升为独霸帝国。这就是小布什为什么在台湾问题上坚定地支持“三不”原则,为什么不顾国内的众多压力,第一个作为美国总统到国外去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联中、东扩、反恐是小布什摆平世界格局的三条战略主线。

然而,自由经济、民主政治和多元文化也是有两面性的。美国可以凭竞争、投入、发明和创新等不断地把生意做大,可以靠科技、管理、融合和战略赢得超额利润,但是,这种“大”与“超”都会既增加投机生产,又增大取巧消费。美国在世界中的行走越是顺利,它在生产和消费中的泡沫生长就越快。2008年,泡沫开始破灭,次贷危机浮现,很快致使全国陷入金融危机。许多选民都把这危机归于小布什的共和党政策以及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在11月的大选中支持了民主党的候选人奥巴马。

4.奥巴马的社会改革

奥巴马上台后首先把小布什救助方案中的7000亿美元追加到了8700多亿美元,继续整治金融机构,协商解决汽车公司问题以及就业问题。同时推进他的医改等社会福利计划的进行,并尽量减少赤字。

奥巴马的基本原则是要提高对富人的税率,削减不必要的军事武器系统。在他看来,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的税率,并没有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如果能恢复到克林顿时期对富人的税率,就可以增加收入1万亿以上。他相信政府和国会能在今后10年减少赤字4万亿左右。但是,经济的发展有它客观的规律,美国的金融危机只是个表层,更深的会涉及生产中的资金投入、人工成本、流通竞争和分配消费的一系列调整才能慢慢恢复。

在对待中美关系政策时,奥巴马从“务实派”转向“战略派”。

务实派是从经济角度来考虑问题,他们认为中、美两国的经济关系已经是难分你我,故此两国更应成为战略伙伴,追求双赢,而非对抗竞争。两国的一切纷争都是可商量的,紧张关系也只是源于一些小误会。他们也认同两国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立场差异,但只要解决了实务问题,彼此之间的阻碍也会随之消融。战略派则认为中美关系就是竞争关系,两国仍然存在利益和价值观上的冲突,除非任何一方有根本上的改变,否则冲突对抗是不可避免的。两国也应增加交流、减少摩擦,但这些都必须基于战略考虑。开始,奥巴马认为中、美应成为伙伴,国务卿希拉里和财长盖特纳也呼吁中美展开对话。但慢慢地他认为中国经济发展会对美国构成危险。限制中国的钢管、轮胎进口就是他的举动。在国际政治上,进行东海、黄海军演,插手东亚区域事务,透过日本、韩国、泰国、菲律宾、新加坡、印尼、印度等国家,形成对中国的新包围圈。

如果说,奥巴马对待国内的政策是要从社会不公的角度来解决社会的问题,还是有些战略的,至少这能保持社会的活力及其循环。但在国际上的策略,可能就不如克林顿、小布什。不管你来软的,还是来硬的,你务必得抓住中美这条根本的线。他不好好想想,不进口中国的产品,你美国人自己造啊?你能造,但是没等卖呢,就亏本了,原因是人工成本太大了。靠这招儿,解决不了美国的失业问题。而且,自己不造,还得买外国的。外边儿发达的国家,东西比中国贵;不发达的国家,质量不如中国好。如果断了中国这条线,美国里外都占不着便宜的。

其实,在美国建国的200多年里,比较平庸的总统不少,但有战略性思维的也很多。例如,仅在20世纪,就有提出“门户开放”的老罗斯福,主张建立“世界联盟”即后来的联合国的威尔逊,实行“新政”的小罗斯福,支持“平权运动”的肯尼迪,结交中国的尼克松,搞“星球大战”的里根,帮助中国加入世贸的克林顿等。这些支撑美国的战略理念,有的是三五年就能看清,有的则需要更长一点儿时间。当然,这些战略理念的形成,同政治家们的个人修养,同美国面临的国内外环境要求十分相关。但是,能把具有战略理念的人推到政治的前台,则在于美国老百姓有着与别人不一样的社会理念。

没有好的老师,不会有好的学生;没有好的演员,不会有好的观众。但是,没有好的学生,没有好的观众,也不会有好的老师、好的演员。美国如果没有胸怀良好社会理念的公民,也就不会产生具有战略眼光的总统了。

同类推荐
  • 上海特色餐厅

    上海特色餐厅

    本书选取了59家地处上海最热门消费娱乐区域的特色餐厅,荟萃了中外不同菜系,囊括了传统和创新各种烹饪流派,是探寻上海风味餐厅的可靠依据,也是了解上海美食潮流的极佳指南。无论你是想了解上海的饮食文化还是想为旅游准备实用的参考书,这都是不错的选择。
  • 论语日记(下册)

    论语日记(下册)

    《论语日记(全2册)》以日记的形式把《论语》二十篇作别开生面的解读,如道家长里短般向读者娓娓道来。作者注重对《论语》每一个重点字词和句子的详细解读,且汇集历代儒学名家的不同解构形式,让读者可以从不同角度梳理《论语》所反映的内涵。同时,作者还深挖《论语》中每一个字的来源及引申义,让读者可以了解汉字的由来和该字的微言大义。《论语日记(全2册)》在阐述《论语》文本所包含的深意时,还结合经典佐证,以及史料、文献、文学资料进行侧面的阐述和对比,读者从中得到的不仅是视野的扩增,更重要的是知识的累积和智慧的提升。总之,《论语日记(全2册)》堪称一本阅读《论语》的工具书。
  • 灯谜趣事

    灯谜趣事

    全书分10章,计灯谜知识、名人灯谜、名著灯谜、名句灯谜、名胜灯谜、历史灯谜、汉字灯谜、成语灯谜、杂项灯谜、网络时代。章内设节,以第五章《名胜灯谜》为例,共分中国名山谜、中国名水谜、中国名寺谜、中国地名谜等四节。该书使灯谜这种独到的艺术形式融入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值得品读。
  • 你不该知道的犹太人隐秘

    你不该知道的犹太人隐秘

    你知道犹太人在安息日不允许撕厕纸吗?你知道犹太女人为什么不能读圣经吗?你听说过有一种特殊的专门给犹太人喝的可口可乐吗?你知道犹太人要去厕所之前要念一段特殊的祈祷文吗?圣经里哪个字母是倒着写的?犹太人为什么不吃奶酪汉堡?犹太女性为什么要戴假发?犹太妇女为什么不能让男人看到手肘或膝盖?犹太人可以纹身吗?犹太人什么时候要睡在外面?希伯来语里没有脏话是真的吗?了解真实的犹太人的世界一定会让你感到惊讶,甚至让你目瞪口呆。
  • 非洲民间故事

    非洲民间故事

    本书译自African Folktales&Sculpture(Paul Radin,1952),包含了80篇非洲黑人民间故事。原著是最早介绍非洲黑人民间故事的经典之一,是珍贵的文学和民俗遗产。保罗·拉丁是20世纪美国颇具影响力的人类学家,他的著作融合历史与文化,探讨了诸多非洲和印第安的文化现象和民俗他从黑非洲(包括豪萨、班图、阿善堤、布须曼、祖鲁等)的口述传统经典中精选和编译了这80篇民间故事。这些故事主题多样,大致分为四个类别——宇宙及其起源、动物及其世界、人的世界以及人与他的命运,表现了非洲黑人民族的生活经验、社会风俗、文化传统和哲学思想。故事情节曲折、通俗易懂,语言保留了非洲方言在语音、节奏等方面的特色,富于音乐性和趣味性,读者面广且具有很强的文学和文化价值。
热门推荐
  • 快穿主神之神秘boss极致撩

    快穿主神之神秘boss极致撩

    作为三千世界的最强主神袭凰唯一的不满大概就是她失去已久的记忆了。为了寻找自己失去的记忆,带着一只上能萌天下能萌地的萌萌系统520小白猫,穿越三千世界寻找记忆碎片,顺手修补一下各世界中的BUG,没想到正是因为这个BUG,竟然让她的生活搅得天翻地覆,从此她的身边不断缠上了一只神秘boss。?然而当过往尘封的真相被鲜血淋漓地揭开,往事如烟云般围绕在她身边,她又该何去何从?预知后事如何,敬请收看本快穿文。PS:女主清冷淡漠,男主神秘霸道,任期期间不断撩女主,恢复记忆后女主反宠男主。
  • 艺术品在线销售

    艺术品在线销售

    本书为艺术品在线销售提供了简洁有效的策略,包括曝光策略、现有与潜在市场维护及促销折扣策略等。书中添附有五百个相关网站,为艺术品市场调研、网站设计及销售策略等提供支持。另有关于在线画廊、eBay、亚马逊、Etsy、拍卖行及设计行业展销会等渠道的销售技巧。
  • 血灵都市

    血灵都市

    一本红色的书,一个死而复生的人,一场突如其来的浩劫,一段曲折的旅途。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基因编辑

    基因编辑

    平行宇宙地星史:2018年,人类基因编辑元年……2028年,基因编辑大爆炸……2038年,地星开始升维,新纪元开启……本以为从新纪元元年开始,是一个更美好的新时代,但没想到仅开端便无比艰难。身为一个小人物,王旭在这个巨变的时代中拼尽全力生存,但不得不在升维终极之战中,随着地星毁灭而战死沙场。这一世,重新开始!PS:新书《华夏第一宗》已发布,欢迎来看。
  • 源星之星神传说

    源星之星神传说

    总是悄然间,一逝而过!抓不住你的脚步,看着你远行。
  • 春到田野百草青:夕阳杂俎

    春到田野百草青:夕阳杂俎

    我的前半生,在故乡生活不过二十来年,长期在杭州、金华和台州工作,1973年才回离故乡横溪仅20千米的宁波落脚,我对故乡的那份感情永远不会淡薄和磨灭,而随着年岁的增长,进入耄耋之年,思乡之情更为浓烈。在拙作《春风吹酷溪边草》中有“故乡”的栏目,本书又设“故乡新颜胜旧貌”一栏。故乡,在我的写作中犹如“爱情”一样,成了永恒的主题。
  • 反派不开心

    反派不开心

    替反派重活一次,去掉执念后,好考地府公务员。肖恩轻松的表示:没问题……大概……吧……尹志平想再睡小龙女一次,结果娶了李莫愁!超级病毒想扩散到星辰大海,最后成了人类之友……这次又变成了树,一帮女鬼叫自己姥爷!那姥姥是谁?哎……?!你是不是……聂小倩?肖恩表示:临时工,真特么不好干!
  • 我的教育信条

    我的教育信条

    《我的教育信条》以杜威的名篇《我的教育信条》命名,分为教育心理、教育哲学、教育实验三个板块,既着意澄清了人们关于一些心理现象的误解及相关概念的误用,又表达了杜威关于教育学的核心主张和儿童研究的重要观点,还介绍了杜威任职于芝加哥大学期间所进行的富有创意的学校实验。
  • 隐身人

    隐身人

    格里芬是一个丧心病狂的科学家,就像为数众多的灾难都由丧心病狂的科学家引起的一样,格里芬对光学和生物学进行了彻底的研究之后制造出了可以使人隐形的药物。他尽情地享受着这种药物带来的好处。没有人可以看见他,没有人可以阻挡他。他可以杀人、可以盗窃、可以颠覆整个世界……直到寒冬来临,人可以隐形,衣服却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