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11900000021

第21章 转换:现代视野中的以意逆志(1)

文化转型的背景中遭遇西学而生成的以意逆志命题现代诠释,首先开始的是在历史批判的价值立场上揭示其历史边界的诠释方式,随后也生成了现代视野中转换以意逆志命题意义空间的诠释主题。从中西文化冲击-反应关系模式的视野看,历史批判立场上的以意逆志命题边界限定显示了西学的冲击;传统认同观念中以意逆志命题意义转换显示着传统文化的反应。本章论说现代学术语境中建构以意逆志命题意义空间的诠释方法。

$第一节 以意逆志方法

以意逆志是某某样的方法,这种在种差与类属中形成的论断形式是现代语境中以意逆志命题诠释的主要论说样式。这种论说形式显示了方法论建构是现代语境中以意逆志命题诠释的一个共同取向。这种取向与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文学批评史论域中主要是在历史批判的立场上展开的以意逆志诠释有所不同,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研究凸现传统文学批评方法论建构,侧重从逻辑的角度论说以意逆志方法。

所谓方法论,《辞海》的解释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也就是人们运用一定的世界观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与传统依据孟子权威与论者经验为基础建构以意逆志方法不同,现代语境中方法意识的需求更盛,其方法论建构更具有自觉性,更显理论化与体系化。

一、儒家精神与以意逆志

在分析性学术话语建构的现代语境中,以意逆志命题诠释首要问题就是以意逆志是什么?以意逆志命题是作为一个儒家精神的表现对象而存在于现代诠释视野之中的。

所谓的“文”指的是用字,“辞”指的是由字所组成的句,“志”指的是作诗者的动机及其指向,“意”是读者通过文辞的玩味,摆脱局部文句文字的拘限性,所把握到的由整体所酿出的气氛、感动、了解。由所得到的这种气氛、感动,以迎接出(逆)诗人作此诗之动机与指向,使读者由读诗所得之意,“追体认”到作者作诗时的志,这才真正读懂了,才可以说《诗》。孟子所提出的方法,是含有普遍妥当性的,由此可以了解他对《诗》所下的功力之深。

自从孟子提出“以意逆志”为说诗的方法之后,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意逆志”遂成为一种运用范围最广、运用时间最久的文学批评方法,从而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也起了极大的作用。

孟子首倡的“以意逆志”说,是中国古典解释学史上第一个具有自觉理论意识和深厚理论内涵的心理解释方法论。在当时,它显示出了可贵的创造性和开拓性;对后世,它显示了深远的启示性与奠基性,受到了历代学人的由衷推崇和继承发展。

说《诗》、说诗、解释是徐复观、张伯伟、周光庆对以意逆志命题所涉主题的不同认定。因此,徐复观、张伯伟、周光庆在中国经学史、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中国古典解释学等不同论域中论说以意逆志,分别设定了其作为中国经学方法、中国文学批评方法、中国古典解释学方法的不同属性。但他们都是在思想史的研究方式中关注以意逆志命题的。思想史的对象设定与研究方法构成了以意逆志命题诠释的现代范式。

徐复观关注到“经学史应该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经学的传承,一是经学在各个不同时代中所发现、所承认的意义。已有的经学史著作,有传承而无思想,等于有形骸而无血肉,已不足以窥见经学在历史中的意义”。所以,以思想史研究为主业的徐复观“在写《两汉思想史》的历程中,随时留意此一问题”。他1980年写成《先汉经学之形成》,在“孟子与经学”论题中归纳孟子说《诗》的态度而提出对孟子以意逆志命题的理解。徐复观强调:“孟子所提出的方法,是含有普遍妥当性的,由此可以了解他对《诗》所下的功力之深。”并整体上考察孟子的思想贡献,论说“站在经学发展史的立场看,孟子除发展了《诗》、《书》、《礼》的意义外,他特别提出了孔子作《春秋》的意义”。

徐复观以思想史范式建构以意逆志的说《诗》方法。张伯伟更是明确表示:“我所理解的古代文学批评方法,就研究对象而言,属于文学思想史的范围。”他认定古代文学批评方法是文学思想史的对象,主张使用思想史方法研究古代文学批评方法。因此,张伯伟对“以意逆志”的阐释从人心、人性入手,而不是一般地对“意”、“志”进行训诂考辨。其首先从思想内核的角度,对孟子提出的“仁”、“心”举例剖析,得出“仁”根源于“心”;然后将孟子对“心”的认识分为四层,即人皆有心、失却本心、求其放心和推扩此心;再在儒家修身治学、内省心性的基础上,自然导出孟子的治学方法是在“心”普遍存在的条件下求志和求仁义。这就自然要求“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即从人心相通的共性出发去解《诗》释诗。

张伯伟论说“以意逆志”法,既在历史背景中诠释孟子命题的思想内核,又在历史发展的动态中诠释其意义空间,更在中西比较中显示其民族特色。周光庆《中国古典解释学导论》同样在诠释学论题中、在思想史视野中论说以意逆志方法。

我们认为,“以意逆志”说既然是孟子在他那个时代本着他自己的学术思想创立起来的一种诗歌解释方法论,那么,我们今天要分析它的理论内涵,就应该尽可能的将它返回到那个特定的时代,放回到孟子本有的学术思想体系,观照其诗学背景,参阅其人学理论,结合其本来语境,由表及里地发掘其丰富的意义。

从文学解释学的角度系统研究孟子的“以意逆志”说:考察其诗学背景,论列其理论基础,我们就可以从另一个视角较为深入地分析其理论内涵,充分地论证它在中国古典解释学史上的开创意义,即“以意逆志”说是中国第一个具有自觉理论意识和深厚理论内涵的心理解释方法论。在当时,它具有可贵的创造性;对后世,它具有深远的启示性。

不同论题中的以意逆志诠释共同呈现了思想史建构的共同路向,思想史范式是现代语境中以意逆志命题诠释的方法前提。具体来说,思想史视野之中的以意逆志命题是作为儒家精神与思想的产物,呈现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与中国阐释学等学科论说之中。

现代语境中,以意逆志命题诠释以儒家精神为其属性。早在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建构初期,以意逆志作为儒家文学批评方法的论题已经提出。与这一时期顾颉刚、郭绍虞的论说相比,徐复观、张伯伟、周光庆等是在思想史视野中建构以意逆志方法,不仅是通过考察历史文献还原其作为历史陈迹所指向的历史现象,还更注重以重返历史语境建构其作为思想产物背后的精神世界。这种精神世界的建构在论说形式上不是客观中立地分析其优缺点,而是在思想重建中凸现其不朽的精神;其精神世界的建构具有强烈的现实诉求。

“‘以意逆志’……作为先秦儒学中最重要的阐释思想在后代中有广泛的影响。”论者以其所理解的儒家精神为基础,阐释以意逆志的方法内涵与价值意义。所以徐复观从经学史的立场考察孟子的思想贡献,强调“孟子所提出的方法,是含有普遍妥当性的,由此可以了解他对《诗》所下的功力之深”。张伯伟从大量文学艺术的实际批评中归纳出三种最能体现传统文学批评精神的方法,建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的独特结构。他系统论说了“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以意逆志’法,受学术传统影响的‘推源溯流’法,以及受庄禅思想影响的‘意象批评’法”。周光庆从文学解释学的角度系统研究孟子的“以意逆志”说,“放回到孟子本有的学术思想体系,观照其诗学背景,参阅其人学理论,结合其本来语境,由表及里地发掘其丰富的意义”,全面论证它在中国古典解释学史上的开创意义。

儒家精神作为以意逆志命题的观念基础,这种论说关注的中心不是历史事件的事实还原,而是思想建构的精神复活。因此,徐复观强调孟子所提出的追体认的以意逆志方法,含有普遍妥当性;并以追体认、追体验的方法实现真正的文学欣赏与思想研究。张伯伟提出:“我写这篇博士论文,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方法,之所以要将它纳入文学思想史的范围,是因为其内篇三章,归根结底,所希望加以探讨的不只是有关文学理论的问题。在‘以意逆志论’中,我抓住这一方法的人性论基础,并指出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坚持人文主义的原则,是希望人们能保持住只有人才具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使这颗心不被权力、名利所浸染,因而异化乃至非人化。”

以意逆志命题的现实有效性是建立在儒家精神的建构性基础上的。儒家精神是现代语境中以意逆志命题诠释的观念起点。整体来看,思想史范式是现代语境中以意逆志命题诠释的方法前提,儒家精神是现代语境中以意逆志命题诠释的观念共识。因此,思想史方法建构以意逆志命题的儒家精神内涵,成为现代语境中以意逆志命题诠释的新特色主题。这个主题落实在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与中国阐释学研究两个课题中,并涉及儒家文学批评方法、一般文学批评方法与儒家诠释方法、一般阐释方法等不同层面论题。

二、以意逆志文学批评方法

现代学术体系中生成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凭借“文学”、“诗歌”、“作家”、“作者”、“意图”、“理解”等现代术语展开的诠释建构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以意逆志命题的学术范式。这种研究方式正是陈寅恪在《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概括王国维学术提到的“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

“‘文学批评’一语不用说是舶来的。现在学术界的趋势,往往以西方观念(如‘文学批评’)为范围去选择中国的问题,姑无论将来是好是坏,这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以“近世文学之义界”、依据“远西学者言‘批评’之涵义”,参照“远西自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以来,迄于今日已独立之学科”的“文学评论”,从陈中凡开始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是中国20世纪现代学术建构的产物。它是一门古代的学问,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古代与文学批评相关联的材料;它更是一门现代的学问,因为它是以受西方文化影响生成的现代学科体系中文学批评史这一学科的结构方式去组织古代的材料。

在中西文化碰撞的历史语境中,整理传统文化的现代欲望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内在动机,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的学术方法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以意逆志命题的合法方式。“写中国文学批评史,就难在将这两样比较得恰到好处,教我们能以靠了文学批评这把明镜,照清楚诗文评的面目。”在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现代观念与中国文化传统生成的历史材料之间张力场中,形成了现代学者书写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动力与资源。

虽然“孟子本意不在探讨文学阐释的规律,而只是将之作为理解《诗经》作品的一种方式,但经过后人不断探讨、总结,‘以意逆志’说已经上升为中国古代文学阐释的主要法则”。“孟子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这样的论题,就是把经过后人提升而成中国古代文学阐释法则的以意逆志,认定为孟子命题的本有意义空间。以意逆志文学批评方法之观念与论题的形成、定型和西方文学理论的观念引进、中国现代之文学批评方法的论题建构紧密相关。

“中国古代并没有现代汉语语境中的‘文学’意识,现代汉语语境中的‘文学’之语义又绝非古代汉语语境中‘文学’语义的自然演变。现代汉语语境中的文学意识完全是外来的,它指的是在前述的艺术学和语言学诸关系结构中对一种特殊的语言艺术的意识,西方文学理论史是这种意识的发生与发展史。十分显然,中国古代并没有这种意识,更谈不上有表现这一意识的理论。”包括“文学”在内的“作者”、“方法”等受外来文化影响的现代概念成为研究以意逆志命题的知识前提。在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范式中,从陈中凡《中国文学批评史》直到21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书写,以意逆志命题内涵或有差异,并有着逐渐清晰的逻辑;但在性质上以意逆志命题都是验证现代观念的传统材料。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书写使“文学”、“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方法”等观念合法化、术语普遍化。郭绍虞在1934年《中国文学批评史》中提出:“宋人解诗与汉儒异,但其所用的方法,也仍是孟子的以意逆志的方法。”中国文学批评史开始了论说以意逆志的儒家文学批评方法。

从20世纪初至今,各种版本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书写都涉及以意逆志的孟子文学批评方法或儒家文学批评方法的论题。关注“从孔子的‘思无邪’说到删诗说到汉儒说诗,诗的义理由仁义一旨而涵括,从逻辑发展的理路层次上考察,孟子的诗论尤其是‘以意逆志’说也应是此中之一环”。在孔孟沿革、先秦儒家与汉代儒学说诗方法等论题中论说以意逆志命题。

中国文学批评史中的以意逆志命题诠释从孟子儒家文学批评方法扩展到文学批评方法论的论题。傅庚生1947年《中国文学批评通论》是建构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的萌芽:

文学之品鉴亦以入化为极诣,就有形之文字体味其无形之情愫,彼我互糅,悲喜与共,无差无失,相若而相通;所谓“以意逆志”,入而与之俱化也。

从孟子方法到儒家方法再到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文学批评方法论的不断扩展中,以意逆志文学批评方法的论题逐渐凸现出来。萧华荣《中国诗学思想史》提出:“‘以意逆志’是要求读者、批评家不拘挛于诗的文饰,也不迷执于语言的表达方式,能够透过文、辞的表面意义,用古今相通的情理,去探究作者志趣之真正所在。这可以说是坚守作品自身的‘本文批评’。”刘明今《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方法论》提出,“附辞会义”类型中经典解释方法的以意逆志。邓新华论说“‘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一个有关文学释义的纲领性理论命题”。在这系列论说之中,徐复观、赖力行、张伯伟代表着其基本类型。

同类推荐
  • 价值理性与美好生活: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

    价值理性与美好生活: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

    本书是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第20届(2015年)年会暨“价值理性与美好生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收集了20余篇会议论文,集中展示了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进行研讨的成果以及近年来陕西省价值哲学的研究成果。书中收录的论文分别从价值理性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价值理性、中国传统价值理性、西方价值理性、价值理性综合研究、价值理性应用研究等不同专题展开讨论。
  • 曾国藩冰鉴(第三卷)

    曾国藩冰鉴(第三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人生的九项修炼

    人生的九项修炼

    成功的人生离不开修炼。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由此可见,无论是谁,要想实现梦想,改变命运,都必须脚踏实地地进行自我修炼。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努力提高自己、不断完善自己,从而站在时代潮头,走在时代前列。“不但要在艰苦的、困难的以至失败的革命实践中来锻炼自己,加紧自己的修养,而且要在顺利的、成功的、胜利的革命实践中来锻炼自己,加紧自己的修养。”时时、事事、处处修炼自己,才能获取创新的灵感,赢得成功的自信,把握人生的命运。
  •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世界是我的意志,世界是我的表象。”叔本华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系统而全面的阐述了作者建立在他的哲学本体论——意志学说的基础之上的人生哲学。通过“生的智慧”,尤其是通过对宗教信仰的追求与实践,人可以克服意志,战胜欲望,从而解脱痛苦。作为叔本华的第1本书,《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不仅是他哲学思想的完美展示,也是他对人类的看法的完整记录。
  • 新国学(第七卷)

    新国学(第七卷)

    本书是第7卷《新国学》,书中具体收录了:《蔡琰的号啕,美杜莎的笑——蔡琰研究的性别反思》、《“儿女情”与“风云气”——论张华文学及其玄儒思想》、《唐代华亭德诚禅师《拨棹歌》所呈现的意涵》、《林希逸诗学思想的特色及其学术基础简论》等研究文章。
热门推荐
  • 感恩的心

    感恩的心

    “感恩”是个舶来词,“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给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感恩”是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切的一切,包括一草一木都对我们有恩情!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星际龙战

    星际龙战

    来自异度世界的灭世危机,人类的快速发展,异度空间的危害近在咫尺。看沐风如何从一个平民变成一个灭世高手。
  • 仙洛传

    仙洛传

    浩瀚神州,历来仙人都只是存在于传说中,少有人能真正见过。平凡的少年在机缘巧合之下见识到了世界的真实一面。然而,是选择出世,做那不问红尘的仙,还是选择入世,做那奉天行道的侠?这是在一个波云诡异的仙侠世界中,少年成长为大英雄的老套故事。
  • 重生穹顶之下

    重生穹顶之下

    四方上下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张智的名字起得很不智,上学起便有人给他起外号叫智障。但他是一个钢琴整音调律师。末世来了,丧尸遍地,然而这仅仅只是开始。原来地球仅仅只是一个牧场书友群:203569347
  • 盼君一生一诺

    盼君一生一诺

    孟纾自小就知道,她喜欢许廷安。为了他,她可以不顾性命的将他的毒引到自己身上,宁愿忍痛放弃孩子,甚至毁了容貌。可他却用死换来一句,欠了你的我还清了,你忘了我吧……
  • 樱花逝

    樱花逝

    当宣扬“以暴治暴”的暴力女从天而降遇上从“天树而降的寂寞却温得似水的耀眼男”,她的反应竟会是用美腿圈住别人的腰想要看清别人的长相,以便自己在不爽的时候随时攻击别人,结果却害得自己和耀眼男被自己的天敌在这羞愧难当暧昧的关头捉个正做!!于是乎,帅气得俊美邪恶滥情男、当短胖脑袋绣豆女做为第三、四者插足,一段带着六月飘雪之冤的清爽、凄美动人的N角恋爱情故事便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 天幕战场

    天幕战场

    黎阳是一名高考结束的学生,暑假第一天就被父母安排去舅舅公司实习,这更像是一个局?
  • 女人若能柔弱,何须动用坚强

    女人若能柔弱,何须动用坚强

    生活的多元化,让当代女性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得不去独当一面。身为女人,即便想柔情万种,也会被“女人不狠,地位不稳”“女不强大天不容”“女人要做狠角色”等口号狠狠地扇一记耳光,终硬起头皮,披甲上阵。其实,没有哪个女人天生就很坚强,更不会表现得强势。她们披着“坚强”的外套,告诉别人“我过得很好”,只是想掩饰内心的无奈与落寞。世间时有险恶,岁月时有薄情,人生时有波折,不坚强,她们要怎么活下去?坚强是这个时代给女人的附加属性,柔情才是女人的处世能力、生活意趣和必备技能。希望所有女人都能释放温柔天性,不必去讨好谁,也不必去取悦谁,而是回归原本的样子,做真实的自己。毕竟,女人若能柔弱,何须动用坚强。
  • 废柴宫女惹欢宠

    废柴宫女惹欢宠

    家道败落进宫为奴,荒乱的年代,谁能给我挡风遮雨的,是我喜欢的他,还是那尊贵的他。权势弄人,一切都是别人的阴谋。左手是爱,右手是心动,不管谁都难以决择,偏偏被禁固,落了无尽相思。--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