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高山仰止——林先生
今天再次学习《说“木叶”》时,作者林庚先生的精神拨动了我心中的琴弦。
林庚年少时曾与吴组湘、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在清华执教多年,他生活得很淡然,也很纯真,他是一位不太为人知的作家。但他为人的风骨、执教的态度打动了我。
他是一位衣着非常讲究的老师,学生说,林老师从外到内都是干净的。
林庚先生讲课很有风采。林庚在大学执教50余年,不知多少桃李曾领受他在课堂内外的辛勤浇灌。这是他的弟子对他妙语连珠的课堂的描述:
上课了,林庚先生身着丝绸长衫,神采奕奕。台下学生屏息凝神,但等开讲。林先生并不匆忙,虽眼神灼灼,说出话来却慢条斯理,京腔京韵。可不要以为先生会平铺直叙,上来就是一串问题:
“屈原为什么几乎等于全部楚辞?”
“《离骚》为何从《诗经》的四言一下子拉长到十几言?”
“楚辞为何句句都用‘兮’字?……”
这些问题,好似凭空划出了一根根金线,在同学们的心里引起了轩然大波。他们紧紧盯住台上狠狠挠了一下他们痒处的先生。先生清癯儒雅,微笑不答,静静地站在这些路标处等待同学一一跟上。好了,同学已经聚精会神,手里的笔也整装待发。果然,先生开始旁征博引,扎实的材料,严密的论证,充盈着诗意的语言,真知灼见若珍珠抛洒,却又被问题牵引,不蔓不枝。提到前贤,语蕴敬意;谈及谬论,言藏锋利。台上台下,激荡着美的灵光,似乎不是在讲课,而是在写诗,先生和同学交换和传递的,也是对文学和艺术生命的一份默契。
学生回忆林庚先生的一堂“告别课”。那天,林先生穿着一身笔挺的新衣服,满头的白发也梳得“一丝不苟”。他讲《红楼梦》,讲古典诗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那风度,那气派,学长们回忆起来至今依然为之而神往。为了这一堂课,林先生整整准备了两个月。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本来已经不用备课,可是先生说要讲出最高的水准来,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好教案。讲完这节课,先生回家后大病一场。学者孩童般的心,文人风骨,“高山仰止”之情,若出其里。
他留给我们的是太阳般明朗的形象。
一流的学问背后一流的人品。我这样评价先生。
今天不少年轻的老师,沉湎于沽名钓誉,对学生敷衍了事,早忘了什么叫做“为人师表”。
今天再次走近林先生,我亦汗颜。
2009年12月12日
)第二节 活在世人心中的真豪杰
两千多年,风云变幻间时代造就了多少英雄男儿!成则为王败为寇,历史的长河冲刷着一代代英豪。然而,项羽,这位所谓的“败者”却被太史公写进了《帝王本纪》,这位被毛泽东点评“不可沽名学霸王”的人物,却让后人无法遗忘。他的真情,他的真男儿的豪气被人们一次次一遍遍地咀嚼着,推崇着,敬仰着。
曾记得垓下之战,四面楚歌困住了一位旷世英雄,也演绎出种种令后人无法不动情的故事。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的详载: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在汉军的四面楚歌声中,项羽夜不能寐,于是在帐中饮起了酒。在这样危急而生死抉择的时刻,虞姬还在军中大帐内陪着项羽,项羽的数行泣下,他的“虞兮虞兮奈若何”的不舍,真真让人震撼!这是一个凄美的故事,但在爱情的角度我认为这是一个完美的故事。美人会有迟暮的时候,在她最美的年龄,有这样一位英雄软肠万千爱着她,至死都不离不弃,此生还要渴求什么长生殿?!渴望什么地老天荒?!
后人一直在探讨虞姬是不是项羽唯一的女人,是不是他的妻子,我觉得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生死关头互不舍弃的这份专情令我们动容。传说中虞姬怕连累爱人突围而自刎,项羽不忍舍弃其尸身,将其头颅拴在腰上带着出去面对汉军,这种生死的在乎,每每读之千万次的泪下。想起他俘虏了刘邦的妻子吕雉,并让其与虞姬为伴,吕雉当时也是“质慧貌美”的佳人,项羽其目的是告诉刘邦:你的女人已在我手里了,你投降吧!他完全是以己重情义之心去揣测别人了。在政治面前,刘邦在乎的永远都是他的政治,不要说一个吕雉,十个、百个吕雉又能奈刘邦何?
项羽的突围路线从垓下到东城,这一行程应该在二百华里以上,而且还处在沼泽的困境,如此一个豪气干云天的“西楚霸王”,竟然怀揣着一个死去的女人的头颅几百里地艰难地行进,他的情深义重的爱如何不令人叹服而欷!
与虞姬一起出现的还有项羽那匹叫“骓”的骏马。在自己的生死关头,他仍费心安排“骓”的归宿。对乌江亭长说:“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史记·项羽本纪》),时时读来都让人心痛不已!
对项羽的不肯渡江,选择自刎,历来让人扼腕叹息。唐宋时期分别有三位大诗人写过诗句:
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我看来,项羽的自刎,不是一种迷信天命、缺乏长远谋略的表现,恰恰是一种重情性格的表现。东山再起,对于身经百战的项羽来说,不是没有可能,但我相信,他经过一番考虑后,心中更多的是对父老乡亲的愧疚。“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史记·项羽本纪》)。征战多年,给百姓造成的损失、伤害太多太多,经历过了太多。醒悟间,他再也不想因为自己的名利去赔上父老乡亲的身家性命。“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项羽本纪》)。他的这种想法为刘邦所取笑,是的,项羽不能算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因为他单纯。但正因为单纯,他才成为后人心中真正有血有肉的男儿,成为真正有情有义的豪杰。他生的壮烈,因为他成就了西楚霸王的一代英雄;他死的有尊严,因为他心中装着百姓,装着一颗滚热的心和一份真挚的情义。
鲁迅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项羽的重情让他区别于冷酷无情、虚情假意玩弄权术的政治家,而正是他的情义让历史的长河没有风干了对他的记忆,他不是僵硬的“王”,而是鲜活的触手可及的,让所有女人艳羡的高大站立的真正英雄!于是后人仰视、叹息、沉思、反思——永远难以忘却!
)第三节 孔子的色彩
于丹说:“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易中天说:“孔子是灰色的,却又链接了多彩的世界。”
喜欢孔子,是因为《论语》,年少岁月,懵懂之间记住了那些朗朗上口的语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今天,这些文字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民族的心理底色和精神的明灯。
孔子是圣人,神于天而圣于地,充盈于天地之间,传达出一种饱和的力量,引领着我们的生活。他像一位慈父,温情地引导着你生活;像小溪,缓缓潺潺,洗去你心灵的疲惫。他的敦厚、庄严、温情已成为一种理想人格的审美化身。
数语寥寥,不成所谓的体系,仅有感而发,也正是我喜欢《论语》的一个理由。他简单、率性、不矫揉造作。他的理论源于生活,自然朴素,因着简单才能触摸灵魂的底色,也因着真诚才能让心靠得更近。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自然无语,却告诉了我们所有的生存法则,真理总是朴素的。因着朴素,孔子是灰色的,也是永恒的。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行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是啊,真正的幸福应该源于内心的一种安宁、满足,这才是绿色的幸福。颜回安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回亦不改其乐,所以最得孔子赏识。
今天经济浪潮的冲击,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却也刺激了很多人的欲望。贪官污吏,不择手段;巨商富贾,为富不仁。在这种膨胀的欲望里,我们究竟想要得到的是什么?如何抵制诱惑,滤去不必要的浮华,做自己该做的事,享受自己该享受的幸福,走进孔子的世界,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坦荡冲淡,一切如此的自然。
孔子孜孜不倦,对于治学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这需要的是一种心胸、一种气度、一种涵养、一种朴素而伟大的人格魅力。
读《论语》如穿行山林之间,明月、清泉,一切是那样的安静。聆听谆谆教导,如沐春风,恰似慈祥长者,那么温和友善。也像一位恩师,不愤不启,含蓄蕴藉。他处处都是有温度的,所以孔子无关乎色彩。
半部《论语》治天下,也足以肯定了他的治国价值,《论语》的核心是“恕”和“仁”。
人至察则无徒,宽恕别人,解放了自己。一个“恕”字,最平和、最柔软,亦最刚硬。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何等的境界。显然孔子想要激活的是人性中最善最美的良知,筑起处世的艺术和智慧的长城,也留给我们一份清醒和闲暇的自由。
然而在那个践行武力的年代,这一切是那般的不合时宜,他周游列国,绝粮七日,那份执著与坚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向他的弟子们表明了一种态度。也正是这一份美好,才更能穿越千年,感动你我。
关于水,孔子有一段精辟的言论:“水有五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普及一切生物,好像有德;流必向下,不逆成形,或方或长,必循理,好像有义;浩大无尽,好像有道;流几百丈山间而不惧,好像有勇;安放没有高低不平,好像守法;量见多少,不用削刮,好像正直;无孔不入,好像明察;发源必自西,好像立志;取出取入,万物就此洗涤洁净,又好像善于变化。水有这些好德处,所以君子遇水必观。”
上善若水,水至柔也至刚,至纯也至上,用这段话来概括孔子,绝不为过。水善利万物,是宏其德;利而不争,为谦其德;处而守卑,为厚其德。
《论语》传达出的正是一种朴素简单而又温暖的理念。
2011年4月1日
)第四节 为师当如沈先生
一位没有学历而有学问的人,沈从文先生,26岁时被胡适破格聘任中国公学讲师。
上)第一节课时,面对台下满堂的莘莘学子,沈从文竟足足呆了10分钟,紧张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后来开始讲课了,原先准备的一堂课,10分钟就讲完了。剩下的25分钟,他没有天南海北地瞎扯来硬撑“面子”,而是老老实实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到:“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课,人很多,我害怕了!”后来,一位当时听过这堂课的学生在文章中写到:“沈先生的坦率赤诚令人钦佩,这是有生以来听过的最有意义的一堂课。”
今天读到这段文字,给我莫大的震撼。我们一些教师放不下自己所谓的面子,即使自己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或者学生们已经当面点出了自己的错误时,还是不敢承认,或是不置可否,或是找出千百个理由搪塞学生。记得有次公开课,教师板书上写错了一个字立即被学生指了出来,弄得这位授课教师很是难堪。然而这位教师却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好法子:“哈,老师是故意写错这个字的,就是看同学们哪位听课最认真,这位同学第一个指出了老师的错误,老师要好好地表扬他一下,其他同学可要向他学习哦!”虽然说得冠冕堂皇,却让人感觉有失教师的品德。陶行之曾经说过一句经典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不做真人又如何教学求真?不诚信的教师如何教育出诚信的学生?教师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还变着法儿为自己狡辩,找理由,又如何成为学生们的表率呢?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为师当如沈先生,你的坦率、赤诚就是最美的天籁之音,就是教育这块土地上最纯的甘霖。它会拨动莘莘学子心中最美的琴弦,奏出人间和美而铿锵的乐章;它会润泽莘莘学子心中最美的花朵,绽放成姹紫嫣红的花的海洋。
2010年3月5日
)第五节 一朵叫“海子”的百合
呼啸的岁月总是挟裹着文明一路向前。
想停下脚步深情沉湎一番,怎奈行驶的船没有铁锚;想回头追忆美好的过往,身后也早已没有了归途。倘若那道金色玄妙的时间之门为我们敞开一秒,我会去寻找那个依旧伫立于诗歌之中,绽放着金黄麦子般光芒的海子。
他为诗而生,他为诗而去。
我要看看他那苍白瘦削的手如何在深夜写作?我要看看他那如洗碗水一般的清贫,他是如何生活的?我要问他,如果一株百合至今仍没有开出美丽的花朵,它应该安分地做一株草,还是不放弃百合的骄傲?
海子沉默不语,因为他短短的一生已经给出了答案。上帝给了他最神圣的才华,也在天平的另一头放上了最苦难的生活。天平一定要向着他的傲世之才倾斜,因为这块小小的黄金里面有海子全部的生命。
海子沉默不语,因为一株百合只有用百合才能证明自己不是野草。他悲惨地来,悲惨地走。25个年头,他拼命绽放,甚至没有白天和黑夜,然而百合仍是一株野草,在平静的走后,百合的芬芳才开始覆盖整个世界。
海子沉默不语,因为笔才是他的嘴,文字才是他的声音。纵使生命重来一次,他依旧是“为诗而生,为诗而去”,他依旧是追逐“太阳”。这是他唯一的生活方式,是人类最崇高的生命旅程,散发着我从未见过的金色羽翼般的光芒。
时光是流动的,生活是流动的,但海子却永远是面朝春暖花开的大海,让穿枝拂叶的后人,读着他诗中的阳光,感受着温暖、光辉,而心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