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51900000003

第3章 历代经济与商业的发展

第一节 秦汉时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秦汉重农的原因

重农主义,可以李悝和商鞅做代表。李悝生在商鞅之前,是重农主义的开山祖师。据《前汉书》所载,李悝重农的方法,大概如下:“至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谊,先富有而后礼让。是时,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以为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除山泽邑居参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减,辄为粟百八十万石矣。又曰:‘粜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善平粜者,必谨观岁有上中下熟……大熟则上粜三而舍一,中熟则粜二,下熟则粜一,使民适足,贾平则止。小饥则发小熟之所敛,中饥则发中熟之所敛,大饥则发大熟之所敛,而粜之。故虽遇饥馑水旱,粜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行之魏国,国以富强。”(见《食货志》)

李悝所谓“尽地力”和“平粜”是重农主义的两种实施方法。到商鞅更着重实施重农主义,要求“壹民于农”,“搏以于农”,而抑制其他一切,可说是一种极端的重农主义。《商君书》说:“凡治国者,患民之散而不可抟也,是以圣人作壹,抟之也。国作壹一岁者,十岁强;作壹十岁者,百岁强;作壹百岁者,千岁强;千岁强者王……唯圣人之治国作壹,抟之于农而已矣。”(见《农战篇》)

《农战篇》虽为战国时人推衍商鞅主张的作品,然其说法确能代表商鞅的主张。所谓“治国作壹,抟之于农”,是此李悝的重农主义更见进步、更彻底。据《史记》所载,商鞅所定变法之令有下列一条:“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见《商君列传》)

由此可知商鞅一面用免役的方法奖励耕织,一面用收为官奴的方法惩罚工商和懒怠贫穷的人,实在偏激到极点!商鞅何以这样极端重农呢?大概可分为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三方面理由。

一、经济上的理由,便是要借着重农以富国。《商君书》说:“是以明君修政作壹,去无用,止畜学事淫之民,壹之农,然后国家可富,而民力可抟也……故其民农者寡而游食者众。众则农者殆,农者殆则土地荒……此贫国弱兵之教也。”(见《农战篇》)“国好生粟于境内,则金粟两生,仓府两实,国强……按兵而农,粟爵粟任,则国富。兵起而胜敌,按兵而国富者王。”(见《去强篇》)

“欲农富其国者,境内之食必贵,而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则民不得无田,无田不得不易其食。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粜食不利,而又加重征,则民不得无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矣。”(见《外内篇》)

二、政治上的理由,便是要借重农使民壹易治。《商君书》说:“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见《农战篇》)“故为国之数,务在垦草……私利塞于外,则民务属于农;属于农则朴,朴则畏令。”(见《算地篇》)“治国者贵民壹,民壹则朴,朴则农,农则易勤,勤则富。富者废之以爵,不淫;淫者废之以刑,而务农。”(见《壹言篇》)“善为国者,仓禀虽满,不偷于农;国大民众,不淫于言,则民朴壹。民朴壹,则官爵不可巧而取也;不可巧取,则奸不生;奸不生,则主不惑。”(见《农战篇》)

三、军事上的理由,便是要借重农以强兵。《商君书》说:“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壹则少诈而重居,壹则可以赏罚进也,壹则可以外用也。夫民之亲上死制也,以其旦暮从事于农。夫民之不可用也,见言谈游士事君主之可以尊身也,商贾之可以富家也,技艺之足以糊口也。民见此三者之便且利也,则必避农。避农则民轻其居,轻其居则必不为上守战也。”(见《农战篇》)

总之,商鞅实行重农主义的主要目的,在求国富兵强,而民朴易治,以促进法治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实现。言谈游士和商贾、技艺三种人都足以妨害这种目的的达成,所以商鞅要极力抑制他们。只有农民才能帮助这种目的的完成,所以商鞅要极端“壹民于农”、“抟民于农”,而形成一种极端的重农主义。

秦汉抑商的原因

重农的反面便是抑商,汉代对于这种政策的执行更严。然而汉初为什么贱视商人?商业,尤其大规模的商人活动,在农业社会中常常受到人为的压抑,其原因实由于商业上最能获利的商品是奢侈品,而奢侈品之售卖常能刺激人们的嗜欲,以致使一般人陷于穷困之境。而且商人因其收入与得来比较容易,所以商人本身的行为常常是浪费的,与农业社会胼手胝足,日日辛勤,而其所获仅不过为粗衣恶食者,大不相同。所以农业社会和商业社会是两个根本立场不同的社会组织。更因商人赢利的来源,是由于机会;所谓投机取巧,逐什一之利,是商人的本色。而农人则正正道道,规规矩矩,一定时间的播种,经过相当长的时日,方能获得可以事前制定数额的收获。所以农业社会是稳定的,农人的心理亦是稳定的,农人的习惯、道德、信仰以及其与人交往是诚恳的。

商业社会恰恰与此相反,尚机智,重投机。如果持重稳健,遵行和农业社会同样的行为信条,那便是失败亏赔的种因。所以重农的社会,对于商业一定贱视,因为它的道德信条,行为标准,彼此都格格不相入。因此统治农业社会的统治者,为其统治权之安定,必不愿见其人民的道德、行为、信仰诸方面,向不易统治的方向改变。明白了这一点,则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社会中,所以常常发生压迫或贱视商人的事实,就可以明其大半了。只要它的农业生产,足以维持其人们的生活,对于初发生之商业,总是有如此的态度。除非如欧洲的威尼斯等,其土地的收入,实不足以维持其居民的生活,才把商业视为其社会的经济基础。

汉高帝初起时,入武关,欲击秦峣军。良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欲连和俱西袭咸阳……又上(高帝)问陈豨将谁?曰:“王黄、曼丘臣,皆故贾人。”上曰:“吾知之矣。”乃各以千金购黄、臣等。商人这样的忘恩负义,只知唯利是图,如何能获得农业社会出身的汉高帝的尊重!果也,汉高帝为皇帝之后,便一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使商人的社会地位,异常低落;使在农民中间受贱视,不使其发生作用。到孝惠皇后时,虽以为天下大定,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为宦吏”,这样,便树立了中国重农贱商的传统。自秦吕不韦以来,所树立的“农”“商”并重政策,至此,乃根本发生了改变。终汉之世,对于商人抑压的程度,基本政策并未改变,不过因国土之完成统一,关旅之禁已无,交通方便,生产力加大,农商有了剩余生产。是以虽然法律上对商人贱视,而实际上,商人的活动,则日见其重要。如文帝时晁错说:“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梁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这样的话,出之于重农主义者晁错之口,或难免稍有夸大之处,然当时商人在经济上实际的重要,必已超过了法律所限制的程度,那是毫无疑问的。不过,商人虽实际重要,而受法律的禁制,在汉代仍无减于初。

第二节 唐宋市舶司的设置与影响

唐宋市舶司之沿革

东西海道交通,两汉以来,已渐发达,不过当时操中外海权的,大多是叙利亚或波斯人。唐初,不少伊斯兰教教徒来中国传教及通商,而中国的商船也开始向西方发展。由于对外贸易发达之故,政府欲从中取利,购买外国商品,征收关税,对蕃舶往来贸易,每采鼓励政策,遂于沿海各主要港口,设市舶司以司其事,此即中国海关之起源。

市舶司何时创始?不可考。其前称“市监”。《唐六典》卷二二云:“诸互市监各掌诸藩交易之事……监各一人,从六品下。”据《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一三〇:“贞观十七年,诏三路市舶司,蕃商贩到龙脑、沉香……并抽解一分。”卷一〇四则有“自唐设结好使于广州”语,则结好使亦市舶使别名,实同职异名,可知市舶司于唐太宗时已有之。

据日人藤田八丰著《市舶源流》载:“市舶创于何时,无明白记载,其成常制,约在开元以后……又当时任市舶使之职者,大概似为宦官或以帅臣兼领。”而据《新唐书·柳泽传》,知唐开元中有周庆立任“市舶使、右威卫中郎将”,可证藤田氏之说。至于唐设立市舶司的三大城市中,当以广州之贸易为最盛。

至宋,承其政策,开宝四年即设市舶司于广州,其后又于闽浙沿海各地增设市舶司。太宗雍熙四年,且遣内侍八人,携金帛及敕书赴南海各国,邀其入贡。及宋室南渡,宋廷对海舶之利,较之北宋更为重视。

市舶司之职务

《宋史》卷一七六《职官志》曰:“提举市舶司掌蕃货海舶征权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综合各书所记,其职务可分:

一、检查入港海舶之货物及征税,名为抽解。抽者按官价抽买,细色(容量小而价贵者)抽一分;粗色(容量大价贱者)抽三分,解送中央。其余皆为商人所有,但时有变更(最初分良瓠,后分粗细)。

二、收买、出售、保管及运输专卖品与其他船货。当时称为“禁榷”之货物凡三类:香料、药材及宝货。太平兴国初年京师成立榷易院以司其事,又名榷易署,或称榷货务。其下有香药库,官称香药使。其负挑选估价之任者,为“编估局”及“打套局”;负保管之责者为“寄椿库”。太平兴国七年曾放宽部分药物,准人民自由买卖。至于禁榷之宝物,初为珠贝、珊瑚、玛瑙等八种,后加紫砺、瑜石而为十种。市舶司除收买细货上供以外,另有部分细货和粗货,则出售与一般商人。其用以收买者则以钱帛为主,计有金、银、缗钱、铅、锡、杂色帛、瓷器等。

市舶库主者名为“监门官”。对部分粗重不易起落者则留于市舶司,收息出卖,利不过二分,其目的在平抑物价,此亦市易法之一。另一作用,则为海舶到时,先将全船货物送存库中,待抽解收买完毕,方能取回其余部分。

三、发给出国贸易之公券,又曰公据。其目的在防止:(一)出口货之偷运,(二)前往不许通航之国家,(三)入口货之偷漏。回航时须回至原出发地,并缴还公据。其视船之大小而异。《续文献通考》载:诸舶商大船给公验,小船给公凭。每大船一,带柴水船、八橹船各一,验凭随船而行;或有验无凭及数外夹带,即同私货贩。至于不许前往之地,则时有不同。

四、发给卖货之公凭引目。舶货经抽解后,其余即许自行出售,不再课税,但限于本州范围内。且须有公凭引目,又曰文引,或单称引,上载货物名及数量。若运销外州,则另有税。公凭引目之发给,最早见于太平兴国七年。

五、为往来商舶祈风。每年凡二次,上半年多在四月,下半年多在十一月,前者为归舶,后者则为去舶而祷也。祈风人员有知州、市舶使及其他舶官、知县等。若论性质,则虽行庙内,而宗教意味绝淡,故多由官府主持。其目的多在借此雅集,以为饯行。

官制及场务

市舶司最初设立于广州时,以知州为市舶使,以通判为副使,与管理财赋之转运使共司其职。中央另派京朝官三班内侍三名为专任市舶官,后以通判为监官而无副使,知州亦失市舶司长官之实,而转运使为其长。知州、通判及使臣均称“管勾市舶司”,三班内侍则称“勾当市舶使臣”或“市舶使臣”,与通判共为“市舶监官”。

市舶司之长官曰提举市舶使,其下有监官、专库及手分等。宋初有司无务,在州者即曰市舶司,如杭州、明州之类;后以总辖一路之市舶者为司,在各州之支司为“务”,又名“场”,“务”设监官,海舶出入不多者,由知县兼监官。

无市舶司之处,间有设“觉察抅栏”者,其职务在侦查往来沿岸之海舶;未缴税者,则封存并押往附近市舶司。

市舶司之影响

一、都市繁荣。唐代由于对外交通发达,加上市舶司之设置,商业都市也随之兴起。黄河沿岸的长安、洛阳,及黄河、运河相接处的汴州、扬州与滨海的广州、杭州、泉州等地,都出现空前的繁荣景象。

二、财富增加。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后,社会财富日益增加,政府税收也日形充裕。《宋会要》记高宗诏言:“市舶之利甚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于民!朕所以留意于此,庶几可以少宽民力尔。”日人桑原鹭藏更谓: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财政总收入为四千万缗至四千五百万缗,而市舶司竟获二百万缗,居岁入总数二十分之一,可见市舶贸易于国家财政所占的重要地位。

三、文化交流。唐末的对外交通与贸易,既因市舶司之助而日益发展,所以中西文化,也不断交流。唐代的造纸技术,传入阿拉伯;西方的音乐、科学、天文和舞蹈,也开始东传。国人对外国的兴趣日渐增强,也造成了日后华人向外移殖的倾向。影响达于日木,引起了日本史上著名的“大化革新”。

四、市舶司收买舶货率颇高,各货分十五份,已取其七,商客所剩,仅有其八,且货皆低价收买;故商客往往漏报,不肯抽解,有以“与商贾争利”而提出反对者。《通鉴》载杨范臣奏曰:“陛下前年焚珠玉锦绣,亦不复用,今所求者,何以异于所焚者乎?彼市舶与商贾争利,殆非王者之体。”

第三节 宋代交子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宋代交子的渊源

中国的纸币,有些人以为始于唐的飞钱,但飞钱不过是一种汇票的性质,其本身并非纸币,真正的纸币当始于北宋的交子。纸币本属信用证卷之一种,其产生约在十世纪之末,即宋太宗淳化至道间,其始名曰“交子”,后复有“钱引”、“关子”、“交钞”、“宝钞”等种种变名。然曰“交”曰“引”曰“钞”,最初似皆为别种信用证卷之名称,而非纸币之名称。盖在纸币之交子应用以前,已有茶盐等交、引、钞、卷,流通于公私间;而茶盐等交、引、钞、卷,则由唐之飞钱(即汇票)蜕变而来。

各种茶盐交、引、钞、卷,虽属政府发行之有价证卷,可于市面上转变为钱币(当时已有“交引铺”),然其自身非代表钱币也。代表钱币之交子,依《宋史·食货志》谓创自真宗时,志云:“会子、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真宗时,张咏镇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调剂之法:二交一缗,以三年为一界而换之。六十六年为二十二界,谓之交子。”又云:“富民十六户主之,后富民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不息,转运使薛田、张若谷请置益州‘交子务’以榷其出入,私造禁之。仁宗从其议,界以百二十五万六千三百四十缗为额。”按此所记,交子似由张咏所创造,创造之时期在真宗,然证以宋人所记,皆与事实不合。李寿《续资治通鉴长编》真宗景德二年二月庚辰条云:“先是益、邛、嘉、眉等州,岁铸铁钱五十余万贯,自李顺作乱遂罢铸,民间钱遂益少。私以交子为市,奸弊百出,狱讼滋多,乃诏知益州张咏与转运使黄观同议,于嘉、邛二州,铸景德大铁钱,如福州之制,每贯用钱三十斤,取二十五斤八两成。每钱直铜钱一,小铁钱十,相兼行用,民甚便之。”

此不言张咏创交子,而言因民间私以交子市易,发生流弊,招致狱讼,乃令咏铸大铁钱以济钱荒。又按李顺之乱在太宗淳化五年(994年),是年五月李顺即被俘,乱后,民即私以交子相市易,直奸弊百出,狱讼益多,则民间私行交子必有相当之长时间,略可推想而知。既由民私以交子市易,其非张咏创,亦甚明显。

交子之创始者,实为蜀中豪商,但在地方政府负担特种权务条件下,经地方政府之许可,并受其保护而已。此创始之时期,应在真宗以前,太宗淳化至道前后。至天圣初因交子铺信用失坠,不能如数兑现,寇王咸乃奏请封闭。然因市面行用既久,铁钱又携带不便,封闭后商业骤行凋敝,乃从张若谷、薛田之建议,特设国营交子务于益州,由国家发行。

宋交子发行的原因

一、官币紊乱。宋代官币紊乱,而货币流动亦随地域不同而异。宋初,以铜钱为主,铜钱以外另有铁钱,尤以四川一带沿用之。四川铁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而大铁钱十贯重一百二十斤,携带不便;以交子代替,实最便利,故四川亦成为钞币发源地。

二、铜币价格动摇不一。铜币品质愈铸愈差,铜质之含量愈少,他种原质渗入愈多,重量亦愈铸愈轻,以致价格动摇不定,日趋低落。

三、政府采矿困难。官币大事铸造,然时现缺乏,私币充斥市场。官铸不绝,而私铸亦不绝,虽严申法令,并无效力。自从交子转到国家手里后,三朝便一贯地由政府发行纸币,国家因为采矿不易,乐得取此轻便之道。

四、筹措战争经费。自开禧年间起,南宋政府因为战费的筹措,大量发行纸币。这些纸币的发行额,自乾淳间(1165-1189)的二千万缗,至淳祐六年,已增至六亿五千万缗。

五、商业日益繁盛。自唐末、五代至宋,由于交通渐次发达,中外贸易日增,加以中央集权统治,经济交换日益繁盛,货币需要量大增,其中纸币,因其轻便的特点,更成为商业发达社会中一种自然的产品。

宋代交子的内容

一、有一定之发行额。每界发行额为一百二十五万六千三百四十缗。

二、有一定之发行准备金。大凡铸造一界,准本钱三十六万缗。

三、有一定之流通时限。以三年为一界,界满,持旧换新。

四、有一定兑换方法。持旧换新,每贯输纸墨费钱三十文。

五、有一定之流通区域。限于川蜀。

制度的演变

由交子变名为钱引。神宗熙宁间(1068-1077),交子发行之地域已扩展及于河东之潞州及陕西,然此二境皆因盐矾钞引之销售,旋即罢废。唯陕西之发行虽罢,而蜀地所发行之交子,则流转入陕西不绝。至哲宗绝圣时(1094-1097),蜀之交子发行愈滥,陕西亦明令复行交子法。至征宗崇宁间,则京西北路亦行交子法矣,旋改名曰“钱引”。时蔡京当国,除闽、浙、湖、广外,钱引遍行于诸路。大观元年改益州“交子务”为“钱引务”。因旧日所发行之交子价值日落(盖因西夏用兵,借川蜀交子以助边费,交子之发行,每界逾原定额二十倍,故价值日落),欲以新名救济之。然未几钱引之价亦日落(因滥发行无准备金),则北宋之纸币制,至徽宗时已大坏。

南宋再变为交子与会子。交子之初,亦属汇票之性质。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因婺州屯兵,不通水道,兵费运输甚艰阻,乃用“入中”之法,召商人入钱于婺州,持卷赴杭越“榷货务”请钱,每千搭十钱为优润(政府优给商人)。此种钱卷,谓之“见钱交子”,明属汇兑票。然未几竟用交子充粜本(用以实粟),抑配于民,而“榷货务”又仅能以每日收入三分之一为兑现之用,信用大失。六年,诏置行在所“交子务”,欲行交子诸路,谏官越时需以“官无本钱,惧民不信”反对之,遂罢,仍改为交子,令“榷货务”备钱兑现。

会子之名。起自临安之豪右,初名“便钱会子”。观其名,殆亦近于汇兑票。钱端礼为临安守,收其权以售于官。绍兴三十年(1160年),钱氏升任户部侍郎,遂由户部行之。三十一年乃置行在“会子务”,后隶于都茶场,悉视川蜀钱引之法,行之东南诸路。凡上供军需,并同见钱,仍赐左帑钱十万缗为本。

此外,南宋的纸币更可分为“行在会子”、“川引”、“淮交”及“湖会”数种,其流通地点,各有一定范围。大致来说,“行在会子”行使于浙西、福建、江东、江西,“川引”行使于四川、陕南,“淮交”行使于南准,“湖会”行使于湖广。这些纸币,在南宋上半期,因为措施得当,发行谨慎,尚能维持币值,没有通货膨胀的现象。

宋代纸币衰落之原因

一、为战争费用的筹措,大量印行纸币。南宋上半期,因为措施得当,发行谨慎,尚能维持币值,没有通货膨胀的现象。可是,从宁宗开禧年间(1205-2107)起,这种发行纸币的审慎政策,因庞大战费的筹措而被迫放弃。从这时起,南宋不断对外作战,开禧年间,韩侂胄举兵伐金;嘉定十年至十七年(1217-1224),宋金屡次交战;理宗绍定五年至六年(12321233),又与蒙古一同灭金;金亡后,端平元年(1234-1235),又屡与蒙古作战,国境日蹙。政府为筹措战费,除加税外,只好以通货膨胀的形式把人民的购买力转移予政府。这样一来,政府大量发行纸币的结果,有钱来打仗了,可是人民却因纸币太多,价值低跌,从而物价腾贵,损失了一大部分的购买力,等于无形中向政府缴纳一大笔重税。

二、纸币价值下跌。俗语说“物以稀为贵”,在需要不变的情况下,物品供给多了,其本身价格是要下跌的。宋末纸币越来越多,其价值自然要低跌下来,尤其是中央政府发行的会子。

三、准备金不足。当日纸币的发行,并没有健全的准备金来作保证,更足以加重价值下跌的程度。纸币既因滥发及没有充分的准备金而跌价,人民对它自然采取怀疑的态度。人民不信任政府发行的纸币,对于政府前途非常不利。为着巩固纸币的信用,政府遂借法律的力量,强迫人民使用,从而生出种种流弊。

宋代纸币发行的影响

一、降低一般购买能力。物价高涨,一般薪水或工资不能因着物价的飞涨而按比例增加的人民,薪水或工资所入的购买力不及以前远甚,只好把生活标准降低。这样一来,生产者也就因消费者购买力之降低而买卖不好。

二、通货膨胀。宋末物价太贵的结果,倒霉在生产者;至于清费者,尤其是固定收入的人,因为高涨的物价足以压低他们的购买力,使他们不得不放弃原来的生活标准,当然大受其害。

三、影响公务员与军人阶级。当日中下级的公务员及军人,都是固定收入的消费者,物价腾贵对于他们的毒害也非常之大;军人之士气,亦受影响。

四、导致南宋灭亡。宋末因通货膨胀而物价飞涨,不仅对于一般民众、军人及公务员的影响,影响非常恶劣,就是政府本身,也不见得有什么好处。自然,在最初,通货膨胀的程度很轻微,物价也不特别昂贵的时候,为着弥补战费的不足,而增发数量不太多的纸币,对于政府相当有利。可是当通货膨胀恶性化,物价急剧飞涨以后,政府实行这种政策的结果,都是得不偿失。除外患的原因以外,此与促使南宋亡国亦很有关系。

第四节 宋代的对外贸易

宋代与阿拉伯贸易发达的背景

十世纪中叶至十三世纪初,伊斯兰教东大食帝国雄霸西亚,是西亚各国的盟主。其建立的突厥王朝,屡屡攻击基督教徒,并虐待前往耶路撒冷的朝圣者,进而威胁在东亚交界的东罗马帝国。为此,不少虔诚的教徒、冒险家、罪犯等,通过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的呼吁,共同起来对付伊斯兰教教徒,在衣上绣上“十字”,“为圣地而战”,激起了震动世界的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历时二百年,由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至宋度宗咸淳六年(1270年)止。因十字军品流复杂,纪律甚劣,而当时的塞尔柱突厥民族,其军纪亦不下于十字军,所以在这二百年的七次(有谓九次)战争中,死亡达九百万;此外财物上的损失,更难以计算。东西两世界均因此而贫困。伊斯兰教教徒在这期间,为了弥补财政上的困难,锐意发展商业,所以宋代阿拉伯人来华贸易的甚多。

伊斯兰教帝国因贫困,所以要向东发展商业。伊斯兰教自穆罕默德于公元622年创教后,分东西两方发展。伊斯兰教教徒大量东来,则在中唐以后。安史乱时,曾借伊斯兰教教徒的兵力镇乱,伊斯兰教因此在中国建立其根基。此后伊斯兰教教徒借经商和传教来华的日多。而伊斯兰教向西的一支,因与由基督徒所组成的十字军发生冲突,伊斯兰教教徒死伤甚重,财政困难;为要开源,不能不发展商业。时西方是基督教的国家,发展受到障碍,自然要向东方发展了。故自公元八世纪末,阿拔斯王朝奠都于巴格达后,即从事海上贸易。夏德氏在其《赵汝适中古地理新资料》中曾谓:中世纪在东洋(南海)海上贸易之最活跃者,当推阿拉伯商人,彼等曾独占东洋贸易数世纪之久,直至与彼等竞争者之葡萄牙人出现为止。当时西自摩洛哥,东自日木、朝鲜之大海域,全属阿拉伯商人的贸易范围。

宋建国后,财政上呈现紊乱与困难的现象,原因有:

一、版图细小,外族威逼。宋立国初,便丧失了燕云十六州之地,使北方失去了屏障,无险可守。所以终北宋一代,辽、西夏、金等相继为患;至南宋以后,更是积弱,蒙古勃兴,南宋亦随之而亡。统括宋三百二十年的天下,无日不在外族威逼之下,可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弱的王朝。金灭北宋后,南宋疆域仅限于淮河以南。因为版图细小,收入减少,加之外族威逼,为求安全,兵额不能不增,所以巨大的军费,便是宋财政困难的原因。

二、外有岁币,内有冗员。宋代积弱,与外族战争,败多胜少,每年需“岁币”甚巨。北宋时,单是每年予辽夏的岁币已达银三十多万两,绢四十多万匹了;何况每年节日,皇帝及皇属的生辰特别赏赐,也是一个巨大的数目。当时岁入约六千万至一亿多万,岁币已占全国收入十五分一至二十分之一左右。南宋岁币只予金一国,但版图细小,收入更少,所以岁币仍是宋代财政困难主因之一。

三、宋初“杯酒释兵权”一事后,为安抚众将,不能不厚禄以待。各官吏除了“正俸”外,多有“职钱”、“元随傔人衣粮”、“茶酒厨料”、“薪蒿炭盐”、“公用钱”等,此外又时有赏赐,更有恩荫之例。但恩荫之人多是冗员。真宗咸平四年,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时距开国仅四十年,冗吏已如此之多,其浪费可知。财政上的困难,唯有开源与节流两办法;裁冗员是节流之法,王安石的新法是开源办法之一。而政府更锐意发展对外贸易,尤以设立市舶司专责对南洋各国的贸易,获利最厚。《宋史》卷二六八《张逊传》载:“太平兴国初……各国朝贡犀象、香药、珍异充溢府库,逊请于京置榷易署……岁可获钱五十万缗,以济经费。”太宗雍熙四年(987年)更派遣内侍奖励外商(主要是阿拉伯人)来华贸易。

宋代对外贸易发达所具备的条件

宋代对外贸易发达,除了客观形势影响之外,主要的还具备航海种种优良设备,现分述如下。

一、海舶庞大。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六载:“浮南海而南,舟如臣室,帆若垂天之云,舵长数丈,一舟数百人,中积一年粮……又大食国更越西海至木兰皮国,则其舟又加大矣。一舟客千人,舟上有机杼市井。”由此可见一斑。大食人伊宾拔都达曾记曰:“中国船有三种,大者曰Junk,次曰Zao,小者曰Kakam。大者张三帆,至十二幅,载水手千人……且有小船三随行……其船皆制造于广州、泉州两处……船上有私人及公共房厅,以居商人,设备亦极方便……大船所用之橹似桅樯,每橹须用十人至三十人牵引。”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二“江海船舰”条载:“浙江乃通渡海之津道。且如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可载二三百人;余者谓之“钻风”,大小八橹或六橹,每船可载百余人。其船身长约五六十丈之间,阔在十四丈左右。此乃指来往沿海与江河间的船舶。由泉、广二州出海之船舶,当然更加庞大了。

二、船上设备完善。

1.置纲首、副纲首、杂事等员,取缔乘客;不从命者,得笞治之。可见船上官职制度完善。

2.为防海贼计,备有兵器若干,碇泊时存于官库,开航日还给之;且船上多有射手、盾手及发射火箭之弩手。

3.船幅松为四角形,下侧渐狭尖如刃,以便破浪。船材以松为主,侧面为欲坚牢,用二重松板;大型之中国船更有四层甲板。

4.有布帆与利篷,正风用布帆,偏风用利篷。帆以席为之,仅一端附桅上,可利用各方之风力;普通四至五桅,有多至十二桅者。

5.锚有二,一正一副,俱在船首,维以藤索,自辘轳上下之。

6.无风时用橹,一艘八或十橹;多者尚不止(伊本谓有二十橹),其橹更大,每橹四人。

7.船室多在船之后部,每至五六十人之多,起居室中。

8.每舶有小舟若干,碇泊时,采柴汲水等上岸事,以小舟任之,《元典章》称曰柴水船。

9.有黑奴干船中杂役。

10.船之内部,划为数区,界以严壁,庶一部有损,不致危及全体。

11.航行时,以钩系长绳,取海底泥,以泥质捕定位置;又下铅锤,测水深浅。

12.《萍洲可谈》载:“舟师……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高丽图经》作指南浮针;《梦粱录》作南针,又作针盘。大概由指南鱼再加改良,便成指南针(罗盘)。船上置有指南针,当然便于海上航行。

三、通信鸽之利用。航海亦常遇险,为传递危急音讯,唐代即知利用鸽以通信。中国陆上最早以鸽通信者似为张九龄,其时外国船亦养鸽以寄家书。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六云:“大理丞郑复礼言,波斯舶上多养鸽,鸽能飞行数千里,每行数百里,辄放一只至家,以为平安信。”这种信鸽对航海的安全帮助甚大,亦间接促进了南洋与阿拉伯船舶的往来。

四、市舶司的设立与祈风的习惯。市舶司之设立,不仅在管理与保护外国侨商,同时鼓励外商来华,征收货税以增加国家的收入。唐代设市舶司之地仅广州一处,宋代增至九处,元及明亦仅七处。由宋代市舶司设立之多,亦可窥知宋代对外贸易的发达。

宋时的市舶司有祈风之举,每年二次,上半年四月者为归舶,下半年十一月者为去舶。此为华侨航海出国而设。外商之祈风多在伊斯兰教礼拜寺举行,可见宋时伊斯兰教教徒颇多,由此亦可窥见中国与阿拉伯贸易之盛。

五、季候风之利用。公元后,西方对东方之海上航行,已开始发达,其原因则为双方在物质上之需求;但促成航海发达者,则为季候风之发现。公元五十年左右,埃及之喜帕拉斯住民,始觉知印度洋上季候风之流行,遂利用于航海之用;自是印度以东海之上航行,亦利用季候风。于是由南洋来交州、广州入港之贸易船,大抵限于五六月之交。《萍洲可谈》卷二亦明言曰:“舶船去以十一月、十二月,就北风。来以五月、六月,就南风。”

益见当时海上交通贸易之盛况。

第五节 南北经济文化之转移

南北经济交化转移之情况

唐中叶以前,中国经济文化之支撑点,偏倚在北方。唐中叶以后,中国经济文化的支撑点,偏倚在南方。这一个大转变,以安史之乱为关键。唐代后期,社会经济崩溃,中央政权瓦解;安史乱后之中央政权,需赖东南财赋,以维持其形式上之存在。北部各道、州、县,自河南、河北以至两京,皆残破萧条,奄奄欲绝。自此以后,中国经济文化逐渐向南转移。

以漕运一事而言,唐初漕运集中于黄河一带。至开元期间,唐代江南户口日多,租调日增,漕运几成问题。安史乱起,唐室遂专赖长江一带财赋立国;以后河北、山东藩镇割据,租税不入中央,唐室的财政命脉,遂永远偏倚南方。但此乃唐代一时政治形势所致,北方经济依然可以自立,其仰赖于南方者尚不甚大。宋都汴京,主要原因即为迁就漕运,其财赋来源也大部偏倚于南方;而南宋岁收,转更超出于北宋之上。元代建都燕京,米粟依然全赖江南。而明代期间,漕运凡五变;以南北粮数比较,北方仅及南五分之一,整个的中央,几乎全仰给于南方。

耕织为农事两大宗,粟米与布帛亦为国家租调两大类。蚕桑事业中国发明甚早,其先皆在北方。唐代桑土调绢,麻土调布。开元二十五年,令江南诸州纳布折米,可见其时江南诸州尚不为桑土。唐代全国各州郡贡丝织物数量,以定州为第一。大体论之,重要的蚕桑织作,在北不在南;汴京织锦,尤为有名。宋金分峙以后,宋岁币以银绢分项,是丝织品又渐渐地要北仰于南之证。元代北方向见有大规模之种桑区域,然而蚕丝桑织事业之自北南迁,在大势上终于不可挽。明初南北绢税数,恰成三与一之比。

陶瓷亦是北方农民很早就发明的一种副业。唐代河南府有贡瓷;至宋,精美著名陶业,尚多在北方;至元明则最精美的瓷业,全转移到江南来。木棉亦为宋后大利所在,而其种植,亦南盛于北。这是北方经济情形渐渐不如南方的显征。换言之,亦可说北方农人的聪明、精力,及其品性、习惯,似乎在各方面都渐渐不如南方。

再以商业情况而论,亦是南方日见繁荣,北方日见萎缩。天然出产品如盐以两淮为主,茶则产于南方,铜铁矿冶亦南盛于北,渔业尤为南方所独擅。交通方面,南方水利日兴,舟楫之便远超北地。此可证明当时全国经济命脉集中在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带,重心转移至南方。各种趋势,反映在社会文化上,亦可见北方人物在逐渐减少,而南方则在逐渐增多。如以应科举人数论,南盛北衰。再就宰相籍贯言之,唐宰相世系多在北方;宋中叶以后,南方多于北方;明宰辅数目南方占了三分之二强。

南北社会文化经济之升降,还可以从政治划分区域的大小繁简来看。自唐至宋的政治区分,大体上是南方愈见繁复,故分割愈细;北方无分而有并。与政治区域相随而可知者,最主要为户口之盈缩。开元期间,南方县数只占全国四分之一。宋代北方户口,即远逊南方。据《文献通考》神宗元丰三年之户口记录,可知当时淮以南之户口,远盛于北方,户数上南多于北,超出一倍;口数则北方约当南方三分之一;至于丁数方面,北方不及南方之半。至宋室南迁,南方之经济与人口,更超出北方之上。至元代时,南北户口几成十分一之比。明代户口比数,特见增进者,莫如东南,而西南次之。户口比数特见凋落者,西北为甚,而东北次之。在政治区域方面,唐初十道,南北各半;明十三布政司,南得其九,北仅得四。即此已见南北经济文化轻重之不平衡。而明代西南诸省之开发,以及南海殖民之激进,尤为中国国力南移之显征,为近世中国开新基运。向南开发之尤显见者,则为湖广、四川、贵州、广西诸行省土司之设置,其开发亦随诸地经济民户之自然扩展而俱起。

南北经济转移之原因

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之重心,何以有自北移南之倾向?此事论者不一。或疑北方气候,古代较温暖,以后逐渐寒冷;或疑北方雨量古代较多,以后逐渐减少;或疑北方民族血统,后代混杂渐多,故见退步;或疑黄河为中国之患,长江为中国之利。以上诸说,均无确证,或与历史适得其反。其原因则与黄河以北方之水患,北方社会受外族及恶政治之摧残,以及南方江浙一带之水利兴修颇有关系。

黄河为中国患,汉以后推宋,历元明清三代多年不绝,却正是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已在逐渐落后的时期。自东汉治河成功,此后又九百年未见河患,这正因北方经济文物尚在盛时,沟洫河渠时有兴修,故水不为害而为利。但至宋元明清,黄河为中国患,可见水患由于人事之不尽力故也。

宋代河患,远因则在唐中叶以后,河朔一带之藩镇割据,近因则在五代时之长期兵争。黄河水患的起落,恰与北方社会经济文化的盛衰,互为因果。而宋以后河患不绝,约有几因:第一点,常为他种原因而牺牲了河流的正道;第二点,因政治之腐败,河工之黑暗,政府常花不少的财力,而修最少的工程;最重要者,还是北方整个水利网之破坏。以关中水利而言,唐已不如汉,而唐后又更不如唐。至明代,河南、山东困于水患,而运河的开浚,其目的既专在通漕,对于北方原来水利,亦有损无益。尤为甚者,为顾存运河水量,而强抑河水南行与淮合流,以致河患频仍,即淮水亦成大害。

北方水利之逐步变坏,既如上述;而北方社会之屡受摧残,犹不止此。始见于唐中叶以后,藩镇之长期割据;再见于五代之兵争。此两期间的政治黑暗,盖达极点。唐代后期之中央政府,全倚东南财赋为生命,盖安史乱后之藩镇,其割据仅在河南、河北各道;江淮以南各道,犹受中央之控制。

唐宋农民起义,遍及南北。唐王朝救之不暇,偏顾北方,南方地区遂为当时乘机而起之镇将或地方官吏豪强等所分占。由是割据之势力,遍布于江南岸,遂开前此未有之局。要知,唐末五代时,东南各区域经济上之发展,表现于商业兴盛;商业兴盛,促进农业与手工业之生产。故值北方中央政权分解时,南方各个势力皆能倚此经济基础,据地以自雄。

辽宋之对峙,边界受蹂躏,不得生聚种养。而宋夏之对峙,东北与西北,遭到同样命运。关中、河南社会元气,在外寇压迫下,不断破坏。至于金人之统治,一般的政治情况均退步,受兵争中签兵制度之骚扰。而尤甚者,为金之屯田兵所加于北方农村之损害;一因种姓之别,二因耕稼游牧生活习惯之异。屯田兵多不耕作,乃至于鬻田亩代桑枣;好多农民,多失其祖产,或沦为佃农。而蒙古军队之残杀,据当时户口数字统计,殆十不存一。加以元末北方之残破,在辽金元相继统治下,社会经济复逞逆转之象。盖契丹、女真、蒙古皆属北方之游牧攻战民族,以虏俘生口为务,故群雄渐起。中国北方社会,自安史乱后,直至明兴,五六百年内,大体上在水深火热下过日子。

明代三百年统一,北方稍得复苏亦承袭元制盛行赐田;皇帝乃至勋戚之庄园,为害于北方农业进展者甚大。大体上说,北方是中国史上前方的冲激区;而南方则是中国史上的后方,为退循之所。因此,北方受祸常烈于南方。安史乱后,中国国力日见南移,则北方受外祸亦益烈。而且自唐以下,社会日趋平等,贵族门第渐次消灭,其聪明优秀及在社会上稍有地位的,既不断因避难南迁。留居北方者,平铺散漫,无组织无领导,对于政治兵祸天灾种种,均无力抵抗,于是情况日坏;日久之后,亦淡焉忘之。

南方的发展,最显著的在长江下游江浙一带。所谓江浙水利,并非自始即尔,乃由人事上不断的精心努力所造成。江南水利乃借政治推动社会,充分改造天然环境供人利用。宋代南方文化日高,自有人出来不断注意和提倡。仁宗时,开始对水利有计划的修筑;神宗时,同样重视苏州的水利。南方水田之利,既渐渐受人注意;南人在政治上的地位,也渐渐增高。于是政府在江南特置提举官董其事;而南人之有力者,亦在此盛事殖产,开置大批水田。然北宋东南漕米,江西居三分之一;江浙一带,仍未占江南农事之最高点。

至宋室南迁,江南更急激开发,那时大抵北方难民都参加了开发工作。水利计划,继续有人提出注意;而江南兼并之风,仍是有加无已,有奴使多至万家者。那时的江南,形成少数大地主与多数佃户的局面,而财赋则占天下之什七。明代籍没土豪田租,一依租额起粮;天下的租赋,江南居其十九,浙东西又居江南十九。而苏、松、常、嘉、湖五府又居两浙十九,苏州尤甚。

唐中叶以前北方的财富,到明代已全转移到南方来。但是明代南方民众的生活,却较之唐中叶以前的北方民众苦得多。明代国运似不如唐代,但是政府的重赋与富豪之兼并,虽使江南一带之小民水深火热,而巨家富室依然发荣滋长。亦正因为江南为财富所集中,所以人物日盛,仕臣日进,而他们对于社会兴革事宜,到底还有几分心力顾到,农田水利人事方面,不时有所进修,得以维持不坏。至于北方,渐渐从国家的重任下逃离,而民智民力亦逐渐萎缩,终至担负不起国家重任来;而社会事业,亦逐渐败坏于日常堕退之中。

同类推荐
  • 大唐绘卷

    大唐绘卷

    高智商学霸魂穿大唐,成为没落的青楼小郎君。在这美女如云,胡姬如雨的风花雪月之地,“喵~喵~”夜夜听着猫咪在屋顶撕心裂肺地嚎叫。您能够把持得住自己,依旧保持蛋定吗?好了,说点正经的。偶尔得一神奇的绘卷,它指引您运用高智商赚钱泡妞、招募天下名士为己所用、上官场与老辣的权臣撕逼夺权、顺便学点武功防痴汉欺负妹纸、跃马扬鞭长剑一指,去教化蛮夷打穿欧洲。
  • 三国之盖世雄兵

    三国之盖世雄兵

    穿越成为魏延长子魏昌,来到群雄退场,人才凋零的三国后期。身负系统,智斗孔明司马,江东陆郎、姜维邓艾不过尔尔!且看主角如何从已然稳固的天下大势中谋取一线生机!
  • 群雄争霸:中国历史演义春秋战国篇

    群雄争霸:中国历史演义春秋战国篇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从镐京迁到了洛邑。因为镐京在西边,所以历史上就把周朝京都在镐京的时期称为西周;洛邑在东边,就把平王东迁以后到秦统一中国前这一时期叫做东周。
  • 洛冥传

    洛冥传

    每个人,都有死亡的时候。“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每个人,都有在死后的九时辰内完完全全回顾自己一生的权利。任何细节,一览无余,没有欺骗。勾魂使者,又曰冥使。乃收人魂魄之神。洛冥,不仅是神秘的勾魂使者,她又是,那上古时期,远古洪荒的时候,最初的神灵之一,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多少爱恨情仇,多少悲欢离合,尽在,洛冥两千年的收魂之中。还有那段无法忘却的,不堪回首,却又精彩绝伦的上古众神时代
  • 朝阳探秘

    朝阳探秘

    这是2013年6月19日至2014年1月23日发表在《辽沈晚报》“摆渡辽河”栏目中的有关朝阳历史文化的六十篇文章集成,共二十五万字。文章以崭新的视角、生动的笔触介绍了朝阳的历史沿革、发展概况及有关朝阳的化石故事、考古成就、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秀美风光、风土人情。文章使用来自事件原发地的第一手资料,侧重于探秘揭秘,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诠释朝阳的神奇过往和至今仍众说纷纭的难解之谜。
热门推荐
  • 克夫农女倾富天下

    克夫农女倾富天下

    拥有空间和木系双系异能的林心兰被男友闺蜜双双背叛,被他们下药之后送到基地实验研究所当实验体,只为换取一个月的粮食。承受身心双重折磨之下,选择自暴,与实验的研究人员同归于尽!一朝醒来,已然成了不知名朝代的另一个林月兰林月兰十二岁,九岁时被一讨水喝的道士断言——克夫!流言非起,从克夫到克双亲,再到克所有亲戚朋友,最后传成了将来会克天下。爷爷奶奶,大伯小叔等等一大堆极品亲戚,害怕被克死,毅然与九岁的林月兰断亲绝义,把她从族谱上划掉,让她自已单过,愚孝父亲遵从,懦弱娘亲哭哭啼啼,弟妹更是毫无办法。九岁分家,一间进风漏雨,颤颤微微随时可能倒塌的小茅屋,一分下水田,两分旱田,把林月兰给打发,从此林家再此林月兰,林月兰成了无根女。颤颤微微的活到十二岁,一招不慎得罪了村里的小霸王,被同村的小伙伴们给拳打脚踢给踢死了。迎来了,穿越过来的林心兰空间异能我有,天下由我走,看我林心兰如何威风八面,成为一代女土豪!
  • 兵器:高科技的大较量

    兵器:高科技的大较量

    海军的舰艇通常分为战斗舰艇、登陆作战舰艇和勤务舰船等。战斗舰艇是装备有专用武器、直接进行海战的舰艇,包括水面战斗舰艇和潜艇。水面战斗舰艇执行水面战斗任务,按其基本任务的不同,又区分为不同的舰种,有航空母舰、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鱼雷艇、导弹艇、猎潜艇、布雷舰、反水雷舰和登陆舰等。在同一舰种中,按其排水量、武器装备的不同,又区分为不同的舰级,如美国的“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苏联的“卡拉”级导弹巡洋舰等。
  • 冬境领主

    冬境领主

    这里是一片极寒之地,林立的冰之巨剑不规则的斜插在这片萧索的冻土之上,像是古老的守护者一般层层围绕在最中心的冰座四周。落座在冰之王座上的是一个黑发黑瞳的人类少年,他和眼前的这片冰之领域一样面如冰霜,唯一能给他送去些许温暖的是蹲坐在他肩上的一只黑猫和那如烟火一般明艳的赤发。阴谋、诡计、迷局,一切都隐藏在看似简单的表象之下,诈欺者露出得逞的冷笑。坚信着“一无所有就不会失去”的魔王候选人最终学会了握紧手中的剑,他要守护自己仅有的珍视之物……
  • 嫁到侯府每天都想和离

    嫁到侯府每天都想和离

    睡上一觉也能穿越!!还莫名其妙遭遇一妖孽!!据说,这只妖孽是天下第一美人,据说,这只妖孽有着冠世武功,据说,妖孽很冷血,很冷血。坏心眼的将她嫁给别的男人,又坏心眼的从别人手中把她抢走。。。“璃儿,这一生一世,你都是我的,任何人都别想抢走你!”“想走可以,除非是我死了。。。”“沐烟璃,既然这么恨我,那就亲手杀了我。。。”这是爱,也是恨,爱恨纠缠,最终,她该何去何从?
  • 玫瑰太子妃

    玫瑰太子妃

    龙宝珠做了一场长梦,梦里自己不但成了古代的权臣之女,还意外卷入了储位之争。她以为太子洛昭言是个傻白甜,替他操碎了心不说,还渐渐被太子的温柔所打动……然而新婚当晚,洛昭言却仿佛变成另一个人……他根本不是她以为的温柔暖男,而是步步为营,答应娶她也不过是为拉拢龙家势力。太子妃的生活正式拉开序幕,你以为错爱渣男的龙宝珠会就此消沉?错!她啊,干脆事事与太子洛昭言对着干,当街骑马遛狗,洛昭言不喜欢什么她就偏要做什么,看他能奈她如何!
  • 帝国之召唤武将系统

    帝国之召唤武将系统

    关羽:“如若将军不弃,关某愿随将军左右,为将军诛贼讨逆!”“好!”刘德大喜,对关羽道:“我得云长,如虎添翼也!”……这是一个手握系统的青年,带领着手下文臣武将征战沙场,平定四方乱世的故事,有柔情,有铁血,主角性格也在不断杀伐中逐渐冷血起来。里面数据参考游戏《三国志11威力加强版》,我挺喜欢玩11的。还有谢谢大家的支持,万分感谢!
  • 徒儿爱你:师父请放心

    徒儿爱你:师父请放心

    本书又名《千年雪尘换我心》她只有十几岁孩童智商时,“师父,你可不可以离我远一些。”她嘟囔着嘴,小声嘀咕了一声。“乖!为师给你吃桂花糕……”陆生笑看着她。“吃了你是不是就可以坐过去一点点了?”她眨巴眨巴看着他。“不会,但是如果你不吃,那为师便只好……”他话还未说完,白子雪只觉身上被绑了捆仙索,她果然还是逃不开师父的怀抱啊啊啊。她恢复心智后。“师父,求你不要这样。我是你徒弟!”她哭得上气不接下气。而后,他当着三千弟子的面,高声宣布:“从今日起,白子雪不在是我陆生的徒儿。”如此,你便能跟我永生永世在一起罢!【新浪微博搜索(木子玲说),欢迎来玩哦】
  • 被浪费的凉溪的一生

    被浪费的凉溪的一生

    闺蜜篇——顾子倩:我为什么要骗你?因为我觉得你这样不对,你父母是真的很担心你。岑湘:我相信你,我们凉溪的梦想一定会实现的。宁安安:无论你做什么,我都支持你,你有什么需要,一定要来找我。——恋人篇——田淼:我知道她对我没那个想法,所以我不会捅破这层窗户纸,就这样看着她幸福就够了。徐简言:你现在说答应我的追求,不过就是寂寞而已,你根本就不喜欢我。等你什么时候喜欢我了,我们再在一起。蒋文武:既然要分手,先把我给你买的东西都还给我。——父母篇——顾建国:我们家穷,你不要跟别人比。/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天天都在努力读书,怎么就你天天不务正业拿着笔在那里画画画!李若水:高考都完了你捧着书装样子给谁看啊!/画画没前途,你考个公务员找个有钱人嫁了多好。我都是为你好,除了父母,还有谁会对你说这些。——后来顾凉溪发现,自己这辈子糟糕极了,虚度光阴,学习没有好好学习,被人骗了还掏心掏肺,友情支离破碎,爱情转瞬即逝,而亲情,更加不是她的救赎。【现实向,主角无金手指、不开挂,身上缺点一大堆,偏重友情与亲情,内容可能引起不适。】
  • 明园杯 2015上海市民文学大赛佳作选(卷三)

    明园杯 2015上海市民文学大赛佳作选(卷三)

    我们一提到上海,想到最多的就是灯红酒绿,红男绿女,高楼林立,钢筋铁泥下的一座时髦的现代化都市。但是在这本文集中,许多生活在上海多年或正在上海打拼的人们,用他们的文字为读者讲诉一个普通人对上海的记忆。本书包括《永久牌自行车》、《上海地铁实录》、《我的文艺小时代》、《悬崖上的樱花树》等篇章,为您展示一场来自上海的生活秀!
  • 网游之枪刃法师

    网游之枪刃法师

    轻小说叙事型虚拟网游文。套路少,不传统。这是一个更有人情味的冒险故事,若看厌了传统的打怪、升级、下副本,不妨来试试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