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99600000039

第39章 一九四二年约春夏致傅斯年(5)

在那几年里,母亲还为建筑系研究生开过住宅设计和建筑史方面的专题讲座,每当学生来访,就在床褥之间,“以振奋的心情尽情地为学生讲解,古往今来,对比中外,谑语雄谈,敏思遐想,使初学者思想顿感开扩。学生走后,常气力不支,卧床喘息而不能吐一言”(吴良镛、刘小石:《梁思成文集?序》)。这里我想特别指出,母亲在建筑和美术方面治学态度是十分严谨的,对工作的要求也十分细致严格,而决没有那种大而化之的“顾问”作风。这里,我手头有两页她的残留信稿,可以作为这方面的一个例证。为了不使我的这些记述成为空洞的评议,这里也只好用一点篇幅来引录信的原文,也可以算是她这部文集的一个“补遗”吧。一九五三年前后,由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编,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建筑彩画图案》,请她审稿并作“序”,她对其中彩图的效果很不满意,写信提出了批评,其最后几段如下:

……

(四)青绿的变调和各彩色在应用上改动的结果,在全梁彩色组合上,把主要的对比搅乱了。如将那天你社留给我的那张印好的彩画样子,同清宫中太和门中梁上彩画(庚子年日军侵入北京时,由东京帝国大学建筑专家所测绘的一图,两者正是同一规格)详细核对,比照着一起看时,问题就很明显。原来的构图是以较黯的青绿为两端箍头藻头的主调,来衬托第一条梁中段以朱为地,以彩色“吉祥草”为纹样的枋心,和第二条梁靠近枋心的左右红地吉祥草的两段藻头。两层梁架上就只点出三块红色的主题,当中再隔开一块长而细的红色垫版,全梁青、绿和朱的对比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也不乱。

从花纹的比例上看,原来的纹样细密如锦,给人的感觉非常安静,不像这次所印的那样浑圆粗大,被金和白搅得热闹嘈杂,在效果上有异常不同的表现。青绿两色都是中国的矿质颜料,它们调和相处,不黯也不跳;白色略带蜜黄,不太宽,也不突出。在另外一张彩画上看到,原是细致如少数民族边饰织纹的箍头两旁纹样,在比例上也被你们那里的艺人们在插图时放大了。总而言之,那张印样确是“走了样”的“和玺椀花结带”,与太和门中梁上同一格式的彩画相比,变得五彩缤纷,宾主不分,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聒噪喧腾,一片热闹而不知所云。从艺术效果上说,确是个失败的例子。

从这段信中,不仅可以看出她对自己的专业的钻研是怎样地深入细致,而且还可以看到,她在用语言准确而生动地表述形象和色彩方面,有着多么独到的功夫(这本大型专业参考工具书后于一九五五年出版)。

母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所参与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和建造。这里,她和父亲一道,也曾为坚持民族形式问题做过一番艰苦的斗争,当时他们最担心的,是天安门前建筑群的和谐,会被某种从苏联“老大哥”那里抄得来的青铜骑士之类的雕像破坏掉。母亲在“碑建会”里,不是动口不动手的顾问,而是实干者。五三年三月她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

“我的工作现时限制在碑建会设计小组的问题上,有时是把几个有限的人力拉在一起组织一下,分配一下工作,做技术方面的讨论,如云纹,如碑的顶部;有时是讨论应如何集体向上级反映一些具体意见,做一两种重要建议。今天就是刚开了一次会,有某某等连我六人前天已开过一次,拟了一信稿呈郑主任和薛秘书长的,今天将所拟稿带来又修正了一次,今晚抄出大家签名明天发出,主要要求:立即通知施工组停轧钢筋;美工合组事虽定了尚未开始,所以趁此时再要求增加技术人员加强设计实力;第三,反映我们认为去掉大台对设计有利(原方案碑座为一高台,里面可容陈列室及附属设施——梁注),可能将塑型改善,而减掉复杂性质的陈列室和厕所设备等等,使碑的思想性明确单纯许多。……”除了组织工作,母亲自己又亲自为碑座和碑身设计了全套饰纹,特别是底座上的一系列花圈。为了这个设计,她曾对世界各地区、各时代的花草图案进行过反复对照、研究,对笔下的每一朵花,每一片叶,都描画过几十次、上百次。我还记得那两年里,我每次回家都可以看到她床边的几乎每一个纸片上,都有她灵感突来时所匆匆勾下的某个图形,就像音乐家们匆匆记下的几个音符、一句旋律。

然而,对于母亲来说,这竟是一支未能完成的乐曲。

从五四年入秋以后,她的病情开始急剧恶化,完全不能工作了。每天都在床上艰难地咳着、喘着,常常整夜地不能入睡。她的眼睛虽仍然那样深邃,但眼窝却深深地陷了下去,全身瘦得叫人害怕,脸上见不到一点血色。

大约在五五年初,父亲得了重病入院,紧接着母亲也住进了他隔壁的病房。父亲病势稍有好转后,每天都到母亲房中陪伴她,但母亲衰弱得已难于讲话。三月三十一日深夜,母亲忽然用微弱的声音对护士说,她要见一见父亲。护士回答:夜深了,有话明天再谈吧。然而,年仅五十一岁的母亲已经没有力气等待了,就在第二天黎明到来之前,悄然地离开了人间。那最后的几句话,竟没有机会说出。

北京市人民政府把母亲安葬在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决定,把她亲手设计的一方汉白玉花圈刻样移做她的墓碑,墓体则由父亲亲自设计,以最朴实、简洁的造型,体现了他们一生追求的民族形式。

十年浩劫中,清华红卫兵也没有放过她。“建筑师林徽因之墓”几个字被他们砸掉了,至今没有恢复。作为她的后代,我们想,也许就让它作为一座无名者的墓留在那里更好?

母亲的一生中,有过一些神采飞扬的时刻,但总的说来,艰辛却多于顺利。她那过人的才华施展的机会十分短暂,从而使她的成就与能力似不相称。那原因自然不在于她自己。

在现代中国的文化界里,母亲也许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多少带有一些“文艺复兴色彩”的人,即把多方面的知识与才能——文艺的和科学的、人文学科和工程技术的、东方和西方的、古代和现代的——汇集于一身,并且不限于通常人们所说的“修养”,而是在许多领域都能达到一般专业者难以企及的高度。同时,所有这些在她那里都已自然地融会贯通,被她娴熟自如地运用于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得心应手而绝无矫揉的痕迹。不少了解她的同行们,不论是建筑界、美术界还是文学界的,包括一些外国朋友,在这一点上对她都是钦佩不已的。

谈起外国朋友,那么还应当提到,母亲在英文方面的修养也是她多才多艺的一个突出表现。美国学者费正清夫妇一九七九年来访时曾对我说:“你妈妈的英文,常常使我们这些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都感到羡慕。”父亲所写的英文本《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前言”部分,就大半出自母亲的手笔。我记得五十年代初她还试图用英文为汉武帝写一个传,而且已经开了头,但后来大概是一个未能完成的项目。

总之,母亲这样一个人的出现,也可以算是现代中国文化界的一种现象。一九五八年一些人在批判“大屋顶”时,曾经挖苦地说:“梁思成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古文好,洋文也好,又古又洋,所谓修养,既能争论魏风唐味,又会鉴赏抽象立体……”这些话,当然也适用于“批判”母亲,如果不嫌其太“轻”了一点的话。二十世纪前期,在中西文明的冲突和交汇中,在中国确实产生了相当一批在不同领域中“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多少称得上是“文艺复兴式”的人物。他们是中国文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他们的成就,不仅光大了中国的传统文明,也无愧于当时的世界水平。这种人物的出现,难道不是值得我们中国人骄傲的事?在我们中华文明重建的时候,难道不是只嫌这样的知识分子太少又太少了吗?对他们的“批判”,本身就表示着文化的倒退。那结果,只能换来几代人的闭塞与无知。

新中国成立后,母亲只生活了短短六年时间,但她的思想感情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因为,当时的新政权曾以自己的精神和事业,强烈地吸引了她,教育了她。以她那样的出身和经历,那样的生活和思想方式,而能在短短几年里就如此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全部信任、智慧和精力都奉献给了这新的国家、新的社会,甘愿为之鞠躬尽瘁,又是那样恳切地决心改造自己旧的世界观,这确是一件发人深省的事。许多人曾对我说过:你母亲幸亏去世得早,如果她再多活两年,“反右”那一关她肯定躲不过去。是的,早逝竟成了她的一种幸福。对于她这样一个历来处世真诚不欺,执著于自己信念的人,如果也要去体验一下父亲在后来的十几年中所经历过的一切,那将会是一种什么局面,我简直不敢想象。“文革”期间,父亲是在极度的痛苦和困惑中,顶着全国典型“反动学术权威”的大帽子死去的。我只能感谢命运的仁慈,没有让那样的侮辱和蹂躏也落到我亲爱的母亲身上!

一九五五年,在母亲的追悼会上,她的两个几十年的挚友——哲学教授金岳霖和邓以蛰联名给她写了一副挽联:

一身诗意千寻瀑,

万古人间四月天。

父亲曾告诉我,《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首诗是母亲在我出生后的喜悦中为我而作的,但母亲自己从未对我说起过这件事。无论怎样,今天,我要把这“一句爱的赞颂”重新奉献给她自己。愿她倏然一生的追求和成就,能够通过这本文集,化作中国读书人的共同财富,如四月春风,常驻人间!

一九八五年四月北京一稿

一九八六年四月北京二稿

一九九一年四月北京再改

同类推荐
  • 古董

    古董

    那天下午,大嫂从老家打来电话,气急败坏愣头就跟我一句:“兄弟,我问你,你跟你大哥是不是爸妈亲生的?”大嫂在电话中很激动,一激动,说话就颠三倒四,事情的来龙去脉都没说清楚,就只顾自己在那里婆婆妈妈的一阵抱怨,发牢骚,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我说:“大嫂,你慢点说,究竟是啥情况?”“啥子情况,你还不晓得?”听大嫂那语气,就是说我居然对如此天大的事情一无所知,好像我反应迟钝的样子。事实确实如此,我根本就没有听出究竟是个什么事情,到目前为止,我听到的都是大嫂的满腹牢骚,根本就没跟我讲究竟是啥情况。
  • 萍水相逢

    萍水相逢

    “两个丑八怪”座落在圣日尔曼小广场边上。在成千上万家巴黎咖啡馆里,它上了各语种的巴黎导游书,因为它是左岸出了名的作家咖啡馆,甚至巴黎文学圈还在这里设立了一个文学奖,也叫“两个丑八怪”。其实那两个丑八怪,却是店堂里的两个木头人雕像,两个尖嘴猴腮的中国男人,穿了清朝的衣服,留了奸诈的八字胡。从前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常常去那里会朋友,读书,高谈阔论和写作,没有成名的天才在这里把自己最重要的成名作三文不值两文地卖给了出版商。
  • 人间有味是清欢:那些阅遍繁华的经典生活美文

    人间有味是清欢:那些阅遍繁华的经典生活美文

    152篇古今中外文人墨客的隽永篇章,代代传承,凝成经典,在时光的长河中滋养了无数人的心灵。本书收录了《没有秋虫的地方》、《要生活得写意》、《人淡如菊,菊淡似人》、《每一刹那都是新生》等文章。
  • 潦草

    潦草

    这是一本关于生活和生命的散文笔记,作者贾行家以凝胶一般的文笔和极为罕见的赤诚,一笔一画刻录下这些“一闪念、一片断、一言行、一场景、一旧事”,又由“市井”“乡里”“风物”“活受”“无常”“弃绝”“畸零”“柔软”“活法”“外邦”“卑污”“阴森”“仇隙”“行业”“温故”等线索缀连,展现广阔的人生、人心与人性,钩画出一个个潦草的生命,以及我们对于生命的潦草。诚如作者所说:由于人的渺小,“现实”永远令人惊奇。
  • 樱桃豌豆分儿女

    樱桃豌豆分儿女

    本书收入“锄禾日当午”、“漂水花”、“留在门上的钥匙”、“枯叶带虫飞”、“西湖山水”、“后门头的池塘”等散文120多篇。
热门推荐
  • 竹马爱上青梅子

    竹马爱上青梅子

    洛九自打出生以来,就有一竹马。这个竹马仗着自己比她高,比她出生早一秒就欺负她,她不服!不服能咋办,只能走一步算一步。司空十自打出生以来,就有一青梅。这个青梅又傻又可爱,忍不住想让他欺负。但他殊不知,遇见她那一刻世界就被填满了。(宠文+甜文)本文纯属虚构
  • 这边风景

    这边风景

    在这部随笔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醉心于湖光山色的江南女作家的所思所想、所感所言。作者在描述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时所流露出的恬静怡然,是最能打动同样有着敏感心灵的读者的。
  • 听说傅先生喜欢我

    听说傅先生喜欢我

    南深在娱乐圈是一个既让人恨的牙痒却又无可奈何的存在。她从来不接吻戏和亲热戏,作为新人,脾气还大的上天。后来某一天,记者挖出来影视小花南深背后的靠山竟然是傅家三爷傅凌赫,那个传言中从来不近女色的男人。记者:请问南小姐,您和傅三爷是什么关系?南深回答:我们是很正经的上司和下属的关系啊。记者:……晚上回到家。某上司坐在客厅里冲刚刚进门的南深勾勾手指头,“我们是上司和下属的关系?”南深瞬间秒怂,“胡说,我们明明是领了证的合法夫妻。”
  • 弑魔战争

    弑魔战争

    在平行宇宙的另一端的地球上,有一个处在“悬崖”边上的国家,在这个国家的边境有一群契约军,他们本是人类,一次偶然的机会与魔族签订了契约,魔族给予他们非人般的能力,而他们替魔族称霸世界,契约军连连战捷,这个国家危在旦夕。一名科学家研发了一种强力的武器,而这个武器不是一般人可以使用,此时,这个国家的命运就掌握在一个人手里………
  • 关东参王

    关东参王

    云淡风轻,阳光穿过密密麻麻的树叶,和地面上的雾气凝聚成一条条七彩的光柱射在地窨子里。“大哥,二哥,又是一个好天气。”陶喜旺伸着懒腰从地窨子里钻了出来,一边陶醉在昨晚的梦境里,一边冲着还在酣睡的老大孙正连和老二孟魁生喊道。孙正连和孟魁生钻出地窨,一边胡乱往身上披着褂子,一边揉着睡眼打着哈欠。陶喜旺说:“大哥,二哥,我昨晚做了个好梦。”哥仨儿是一块闯关东过来的,陶喜旺来自山东莱州府,孙正连来自山西大槐树,孟魁生来自河北沧州。当年,陶喜旺饿昏在一个土地庙里,发着高烧,恰遇身后赶来的孙正连和孟魁生。
  • 霸道校草恋上冷酷丫头

    霸道校草恋上冷酷丫头

    造化弄人,13岁那年的她失去父母,从失去父母的那一刻,她变得不爱说话,任何人休想接近她,她住在外公家,她的外公是世界排名第二的紫陌集团的总裁,排名第一的是雨辰集团,也就是男主爸爸的公司。他们初遇在一个宴会上,紫陌不小心把红酒洒在了雨?的衣服上,”对不起“道完歉直接想转身走掉,雨?一把抓住她白嫩的手腕,虽然他有着帅死人不偿命的脸,但紫陌根本就没有兴趣去看他,”还有什么事吗“她冷冷的说道,”撞完人就想逃吗,何况,你还洒了我一身红酒“他玩味的说道。接下来的故事两人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大家敬请期待。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何处见相思

    何处见相思

    树灵少女相思与古神之子和曜之间的爱恨情缘,缘起一时,缘灭一世。简单来说,这是一个不断追妻的故事。和曜:追与不追,是个问题!相思(神情傲娇):那你是追?还是不追?和曜(扶额):追
  • 十两银妻千金妾

    十两银妻千金妾

    三年前,洞房夜,黄酒小菜几碟,她嫁与他为妻,十两银钱的彩礼,取得了她一生的爱恋…两年后,他沉冤昭雪,一朝登天,赐封睿亲王爷,却在一月后娶回了凤彩楼头牌,赎金千两…爱情,孰是孰非?婚姻,孰对孰错?最看不透的,便是那个若即若离的背影…于是,心死了,情淡了…直到一杯毒酒置于眼前,严子诺才蓦然惊醒,他要的,不止是她正妻之位,还有她的性命!委屈,她为自己委屈,却无奈,只能跪在祠堂,在老夫人牌前失声痛哭。“娘!我心痛…”伊丫开新文《平阳长公主》!亲们支持一下!“长”为尊,她是一代武帝的同胞长姐,她有叱咤风云的帝王之才,她慧眼识人,危难时扭转乾坤。四岁时随母亲打入冷宫入住永巷,却凭“童言无忌”得以翻身。十岁时她已是心思细密,天真笑颜间,玩弄权术,助母亲登临后位,手掌六宫。十二岁,她巧施妙计,冷眼旁观又偶尔地推波助澜,她傲然霸气,太子之位只能由吾弟来做。十四岁花嫁,巧笑焉兮,拜别宫闱,跟随夫号,却心有不甘。皇宫的冷漠和残忍铸就了她的无情,而也确实是她的无情,成就了汉宫!她一手调教了一代皇后,也彻底伤害了另一个女人。未央宫里豪门宴,长门宫内泣无天…谁还能记得那被贬长门之人?望见葳蕤举翠华,试开金屋扫庭花。须臾宫女传来信,言幸平阳公主家。她是阳信公主,也是…平阳公主!伊丫会给大家带来一个不一样的平阳公主的!与下一部(等这部连完了)写阿娇的会是一个系列的,伊丫想写汉代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女人,一就像梓歌和严子诺一样,不同的追求,必然拥有不同的道路,希望大家喜欢!喜欢就支持伊丫吧!友情链接!木轻轻《未婚妈妈好抢手》小惹《总裁的七夜新娘》思衾《古玲精怪》羞木人儿《情殇之卿伤》江小骊《墨染千白》才发现米有吧伊丫的读者群宣上来……忏悔一下……丫寨:63948515想给伊丫当压寨夫人的都进来!
  • 我和女鬼有个约会

    我和女鬼有个约会

    我们这儿兴闹伴娘,表哥结婚那天闹死了伴娘,而她的阴魂却缠住了我......自从我能够听到他们临死前的声音,我的人生再无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