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868600000003

第3章 畸恋 欲望 虚无与毁灭

张海音&《洛丽塔》

生活中不止有正能量,阴暗和黑暗也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接触禁忌主题时,会被激发出很多不舒服的感受,如窒息感、沉重感,但正因为此,我们可以接触到人性丰富的一面,进而对自己的感觉保持敏感和真实,更好地走进别人的内心。

《洛丽塔》(Lolita)这部电影的片名最早被翻译成“一树梨花压海棠”。这个翻译名其实有个典故,讲苏轼的好友张先,年逾80,娶了一位18岁的美貌少女为妾,苏轼遂作诗曰: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本诗是苏轼对好友张先的调侃,但老夫娶妾是当时社会所允许的,所以这里最多是对老夫少妻禁忌感的调侃。

《洛丽塔》这部电影所讲述的是中年男子与未成年少女之间的畸恋奸情。畸恋是精神分析中永恒的主题,俄狄浦斯情结就是起源于此。而且,这个主题在心理治疗实践中也常被涉及。

中年男子与未成年少女的原罪畸恋

在大学里靠教授法文为生的亨·亨伯特(Humbert Humber t)年过中年。自从年少时的初恋女孩突然去世后,他心中总藏着一个温柔而又猥亵的梦魔,以致那些十几岁的青春、早熟、性感的少女,对他有着不可抗拒的魔法般的吸引力。这样的欲望一直隐藏在他心中。

在一次偶然的机缘下,亨伯特成为主妇夏洛特(Charlotte Haze)家的房客,而他却疯狂地爱上了夏洛特年仅14岁的女儿洛丽塔(Lolita)。与此同时,夏洛特也看中了亨伯特,一心要为自己和女儿洛丽塔找个靠山。为了能够跟洛丽塔生活在一起,亨伯特违心地娶了房东夏洛特为妻。最终,夏洛特还是发现了亨伯特对自己女儿的迷恋。愤怒的夏洛特冲出家门,却遇车祸身亡。

夏洛特死后,亨伯特用各种计谋将洛丽塔变为自己的情人,并假借父女关系之名带着洛丽塔四处漫游,以躲避警察和各种审查。亨伯特带着洛丽塔,开始了一段在美国高速公路上到处逃窜的畸恋爱情。直到狂燥的洛丽塔产生厌倦,并且最终离开了亨伯特。

《洛丽塔》小说与电影为何被严禁出版和放映?

不论是小说还是电影,任何文学艺术形式所表现的内容,其实都寄托着人类诸多的集体无意识。也就是说,一些难以触碰的非常有禁忌感的主题,通过小说或电影的方式被陈述出来,人们可以借此看到内心最深层的某些东西。

《洛丽塔》这部小说早期被禁止出版,但最终一跃成为影响世界的100部文学名著之一。而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4]则凭此书被评为一流的作家。

“爱”是来自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但是有些“爱”却成了与生俱来的原罪。

《洛丽塔》被禁,原因是主题太有禁忌感。这部作品涉及的中年男性和少女、继父和继女、隐秘的半裹挟的畸恋性爱及谋杀、毁灭,非常具有争议。主题的争议性,再加上用电影的方式传播,演员在人物塑造上造就的伦理冲击感使得这部作品备受争议。用小说、电影呈现这些原罪,不断冲击着人们的神经和底线,当然也激发起人们无数的投射。我相信,每一个接触到《洛丽塔》或这一类主题小说或电影的人,都会投射出无数的幻想、想象、情感,甚至是禁忌感。

比如,影片中成年男性引诱少女犯罪,以及淫荡的少女引诱成年男性,这些都激发人们将内心中畸恋的、邪恶的部分投射出来。投射出内心“坏”的部分,可减轻我们的内心冲突和难以忍受的焦虑。通过投射,我们会发现自己不能接受的内心的某个部分,正异常显眼地、很刺激地存在于周围人的身上。

当然,与直接投射相反,有时候我们会“反向形成”。我们会激烈地捍卫社会道德,或极力号召保护青少年不受色情的影响和伤害,这样可以使我们感受不到内心存在着的相反的冲动,即畸恋或作恶。

人的潜意识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投射和理解。下面结合《洛丽塔》里的主人公亨伯特和洛丽塔,谈谈我对投射和对角色的理解,以期最大限度接触到内心平日压抑或隐藏的部分。

亨伯特:成人外表下的少男之爱,是恋童癖还是畸恋

当亨伯特少年时代的初恋——青春美丽的安娜贝尔因病突然死去后,他的爱情就好像被阻隔在那个时候。有人评论说,少年时期无疾而终的爱情导致亨伯特出现性心理障碍,致使他的爱欲对象停留在9~14岁的性感少女身上。还有人说,亨伯特有“恋童”或“畸恋”的问题。严格来说,洛丽塔不是儿童,而是性感早熟的少女;而且,亨伯特也不是洛丽塔的亲生父亲,他们之间的性关系好像是“事出有因”,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恋童”或“畸恋”。

所以,我们对亨伯特进行心理分析时,不该给其贴上“性心理障碍”或“畸恋”的标签,而是要理解他的心路历程,理解其人性为何会走到这个地步,思考其行为背后的心理背景。

亨伯特在生理年龄和生活阅历上都可以称得上是中年男人。当他遇到了洛丽塔这位清纯明媚的少女时,他对爱情的初心仿佛一下子复苏了。于是为了接近洛丽塔,亨伯特成为她的继父。

那么,为何小说或电影中会有这些“伪装”,为何一定要撇清他们不是真正有血缘的父女关系呢?从电影构思或生活习俗来看,我们一直在防御真正的畸恋禁忌,因为如果是有真正血缘的父女关系,这种呈现实在太过直接、太犯禁忌、太令人难以接受。

正是因为人物之间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绝大多数人在看完小说或影片之后,感受到的更多是一种深刻的真诚,一种纠缠在爱情和罪恶感里不能自拔的痛苦的爱。

亨伯特对洛丽塔展现的是一种成人外表下的少年之爱,我们要如何去理解这样的一种固着呢?

首先需要理解亨伯特为何会卷入这种关系。从电影情节来看,他少年时期女友的离去,似乎是他之后发生的一切的根本原因。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我看来,“少年失去女友”只是一种伪装。

亨伯特心理会严重固着,必然有其早年经历作为心理基础,但这未必完全因为青春期的那次恋爱,可能是早年和父母的关系中某些经历遗留下了心理冲突,成年以后的亲密关系再现这个冲突,导致亨伯特出现心理固着。凸显心理矛盾后,要么化解,有所成长;要么毁灭,就像电影中呈现的那样。

假设之一:从“受害者”到“加害者”

亨伯特在电影中是“加害者”,然而他早年可能曾经是“受害者”。他把洛丽塔作为“受害者”,这是亨伯特重现自己“早年经历”的方式。从影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两位主人公发展出来的畸恋模式,看上去像是亨伯特非常“被动”,似乎是无意中“被引诱”。

有着“少年之心”的成年男人亨伯特和青春少女洛丽塔,谁比谁更成熟?当然是亨伯特。而电影中呈现的却是亨伯特未必比洛丽塔成熟。在两个人爱情伊始,亨伯特就显得紧张不安,好像被洛丽塔控制住了。有一种女孩是纯洁天使和诱惑小魔鬼的化身。亨伯特非常敏感,有艺术气息,狂热又忧郁。这样的他遇见洛丽塔后,从直觉上便辨识出洛丽塔是天真的魅惑小精灵。

影片中,洛丽塔趴在草坪上看一本画册,翘起的脚丫颤动着。身上不时被转过来的洒水喷头浇湿,湿透的衣服在身上勾勒出业已长成的青春曲线。金色的阳光透过树枝的缝隙,温柔地落在她的身上,落在她蜂蜜色的肩膀上,落在绸缎一般柔嫩的脊背上,以及栗色的头发上。她忽然抬起头来,对亨伯特回眸一笑,露出了矫正牙齿的牙箍,一派灿烂纯真。洛丽塔晾晒衣服后,故意从亨伯特腿上踏过去。之后,她又穿着睡衣出现在亨伯特的面前,说被打字机吵醒了。洛丽塔会把膨化食品穿在手指上一个个吃掉,会在喝牛奶后留下嘴边的牛奶泡沫,会在送早餐时光脚踩在亨伯特的脚上。她利用“女儿”的身份公然地触碰亨伯特的敏感部位。在洛丽塔去寄宿学校之前,她飞跑回来吻别亨伯特。这些公然的挑逗堂而皇之、张扬大胆。

而洛丽塔看着亨伯特的紧张局促却狡猾嘻笑。我们甚至发现,他们的第一次交欢竟是洛丽塔主动“教导”亨伯特的,而且亨伯特甚至不是洛丽塔的第一个交欢对象。整个交欢过程中,亨伯特仿佛是进入了某种解离状态,一切动作都是机械地重复着。

那么,亨伯特是用所谓的“被动”“被诱惑”,来掩饰自己内心的邪恶和罪恶感吗?还是这种场景重现了他早年曾经卷入某种畸恋行为的被动经历呢?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早年卷入的畸恋经历很可能只是幻想层面的。

这里,我想分享一个我在心理治疗实践中遇到的色诱案例。

案主是20多岁的年轻男性。在他小的时候,父亲有钱,生意做得很好,但是却常年不在家,所以在他的童年成长中父亲是缺位的;而母亲空虚、寂寞,并且担心丈夫在外面有外遇。这样,母亲表面上虽然天天照顾孩子,但心思根本不在孩子身上,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

男孩和母亲从小没有界限,非常亲密。突出的表现是男孩子一直和母亲同床睡,同睡至青春期。某一天晚上,双方半推半就,结果朦胧中发生了性关系。此后该行为多次发生。母子俩白天生活一切照旧,彼此心照不宣。最后,母亲和父亲离婚了,原因是父亲有小三。然而让人吃惊的是,后来男孩和后妈(也就是小三)也重复了他与母亲之间发生的性关系。

在男孩和成年女性(包括自己的母亲)的性关系中,到底是谁诱惑谁?男孩的自我陈述,让人觉得他不是主动的,而且整个过程中他没有任何责任,是亲妈和后妈诱导了自己,所以责任需要让她们来承担。我们不是法官,没必要评判责任在谁。但是身为心理咨询师,我看到的是男孩不管在想象中还是现实中,只有在性关系中取悦女性时才会感到存在的价值。所以,对于这种案例,我们在心理治疗过程中需要清楚来访者是讲给谁听的,他的治疗师是男性还是女性。如果他是讲给女性治疗师听,那么他潜意识想传递的信息是什么?是否是想要女性治疗师卷入他所说的很多性爱的畸恋细节中去。这是一个人从被动到主动获得事件掌控感的方式。从心理治疗角度来看,这种来访者如果决心终止此种“畸恋”关系,说明他希望修复他的心理创伤。因此,一个人去寻求某种关系的终止,其实是一种为修复创伤做出的努力。

从潜意识层面来分析,亨伯特在中年遇到洛丽塔,发展出一发不可收拾的畸恋之恋和性爱关系,是否源自他早年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某些关系中的一些体验,被再度激发了出来?也就是说,早年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关系体验没有得到顺利地释放,在他和洛丽塔的关系中,这种关系体验被再次呈现了出来。

假设之二:俄狄浦斯冲突的再现

儿童早年指向母亲的潜意识幻想,在青春期会被投注到同龄人身上,但是如果投注对象突然失去,那么投注的力比多会固着,无法投注到外界。如果一个人经历过青春期对另一个人很美好的情感体验之后,他会很难再安心回归到所谓凡夫俗子的生活中去。

就好比当个体青春期非常强烈的性冲动投注在一个人身上,会产生非常强烈的、极度美妙的,甚至脱离现实的情感体验。但是当这一切突然失去后,心理的落差会诱使个体体验到焦虑、悲伤及烦恼这些负面的情绪,有时太过痛苦,甚至使个体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亨伯特便是如此,他在青少年时期刚体验到美好的感情,却遭遇女友的死亡,于是那最极致的完美情爱体验瞬间消失,这导致亨伯特的力比多产生固着,无法正常投注到外界。

把主题引申开去,对于这样的哀伤,应该如何应对呢?

当男孩在青春期爱上一个女孩,但是对方不喜欢自己时,他会产生非常强烈的痛苦体验。如果男孩没有被这个打击压倒,那么他就能顺利度过哀伤,并且变得更加成熟。

这其实是个体在早年“俄狄浦斯”期“练过”的本事。所谓“练过”,就是经历过。小男孩非常想独自占有母亲,但是感受到强大的父亲存在,于是产生阉割焦虑。小男孩无法顺利地独占母亲,导致内心非常难受和痛苦,最后不得不通过哀伤、妥协、认同来化解“俄狄浦斯”期的冲突。经历过这个成长过程后,他就会有分享情感的能力、妥协的能力和化解冲突的能力。

可以说,亨伯特早年存在没有被处理好的冲突,这些冲突在青春期再度被激化,并成为一种创伤。他将少年恋爱的感觉和强烈的性欲一并投注于理想化的客体,这是一种融合。亨伯特爱洛丽塔,爱她的身体和灵魂,这种爱可以让他忘记全世界。所以,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爱其实是一个成年人外表下所隐藏的少年对少女的爱。这种爱跟少女的爱一样,纯粹、热切、痴迷、依赖,他为此可以付出一切!

电影中虽然洛丽塔时常任性、肆意妄为,且对亨伯特喜怒无常,但亨伯特仍然觉得跟洛丽塔在一起时自己仿佛生活在天堂里,原因只是他全心全意地爱着她。在亨伯特内心,洛丽塔可以褪色,可以枯萎,但是自己只要望她一眼,就有万般柔情涌上心头。

电影呈现出来的柔软和痴迷的情感,让人忍不住潸然泪下。让亨伯特心痛的是洛丽塔拒绝和他一起走,洛丽塔甚至说她从来就没有爱过他。洛丽塔自己坦言,即使爱过谁,自己爱的也是曾经与之偷欢、因她拒绝拍摄裸照而把她赶走的奎迪(Quilty)——同样是一个中年男人。

亨伯特如所有痛失所爱的人一样疯狂地找寻洛丽塔的踪迹,但一无所获。直到3年后,亨伯特收到了洛丽塔的来信,其实是一封要钱的信。当亨伯特再次见到他的洛丽塔时,她已是个大腹便便的孕妇,脸上长了斑点,举止邋遢,生活窘迫。当洛丽塔接过钱时因为感激要吻自己的时候,亨伯特痛哭出来。他推开了她伸过来的手,说:“不!你一碰我,我便会死。”

失去了生命中的“精灵”的亨伯特,在绝望与悲哀中杀死了当初拐走洛丽塔的男人——奎迪。他痛恨这个曾获取了洛丽塔爱情的男人,痛恨这个获得了洛丽塔的爱却伤害了她的男人。绝对的占有和强烈的嫉妒是爱情中非常典型的现象。而羡慕与嫉妒的区别是,嫉妒有非常明显的、强烈的、破坏性的毁灭性。

影片中,亨伯特开着汽车在公路上歪歪扭扭地奔驰着,身后是警笛的鸣叫声。亨伯特的手上在滴着血,心里也在滴着血。车子在高高的斜坡顶上停下来,远处的村庄里传来儿童的欢笑声。

亨伯特站在这高高的斜坡顶上,倾听那微微的音乐般的震颤,倾听那轻轻的嗡嗡声中间或迸出的欢叫声。亨伯特明白,那刺痛他心扉的令人绝望的东西并不是洛丽塔不在他的身边,而是她的声音再也不在那和声里了。

他的心瞬间痛沉下去,失魂落魄、痛彻心扉。他的心已经死去。这种展现,实际上是一种被动的自我惩罚。

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浦斯屈从了命运的安排。他在杀父娶母之后自挖双眼,以这种形式的自我惩罚来疏解内在的罪恶感和哀伤。俄狄浦斯的冲突和处理哀伤的方式,所有这些体验在电影《洛丽塔》中被强烈地推到极致。

爱的极致是融合和毁灭。主体与客体合二为一、自我与大自然或爱人融为一体,这种融合的渴望可能正好反映了我们生命之初与母亲的一体化状态。我们的生命从这种一体化状态开始,然后才逐渐分化为独立的个体。而这种合二为一时的心醉神迷以及全然忘我的狂喜体验,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死亡的接纳,甚至是对死亡的渴望。

19世纪的德国作曲家瓦格纳(Adolf Wagner),曾经将情欲理想化为这种忘形感的原型。在歌剧《漂泊的荷兰人》(Der Fliegende Holl?nder)的结尾,漂泊者因森塔的爱情和跳海自杀而得到了最终的救赎,整个场景凄美而迷离。而洛丽塔的故事显得更为压抑,甚至压抑到窒息。

洛丽塔:以潜意识幻想灌注的“爱意”注定枯萎

电影中洛丽塔的形象可以概括:一个外表纯真、内心轻佻、尖酸与优雅共存且又充满极为病苦的欲望的女孩。洛丽塔没有父亲,而母亲又是如此神经质的一个人。所以在她内心中,早年取代母亲占有父亲的潜意识幻想,倾注到了继父亨伯特身上。

电影中,亨伯特和洛丽塔经历了长时间的旅行后,在他任教的小镇住了下来。洛丽塔要一个14岁少女该有的正常生活——上学、交朋友和演戏,但亨伯特对此感到非常紧张和担心,他阻止洛丽塔和别的男性交往。洛丽塔知道亨伯特爱她,害怕失去她,所以尽可能操纵与掌握他们之间的一切。但到后来,对洛丽塔而言,“性”已不再是新鲜好奇的刺激,而成了她向亨伯特索取金钱和要求满足的威胁。

那么,洛丽塔是否爱过亨伯特?她不爱他,甚至可以说从来都没有爱过。她最初的挑逗和诱惑只是出于新鲜好奇而已。亨伯特想永远和洛丽塔过只属于他们的生活,他希望自己是洛丽塔生活的全部;但洛丽塔却相反,她使出浑身解数吸引所有能为其生活轨迹作证的人,中年男子奎迪就是其中一个。洛丽塔把每次交欢后所得的钱积攒下来,终于在某一天逃离了亨伯特。母亲死亡所造成的内疚,再加上青春期渴望独立的自我意识,促使洛丽塔必须离开这段让她窒息的关系。

心理治疗之父女畸恋与母子畸恋

畸恋有两种典型类型:父女之间的畸恋和母子之间的畸恋。

母子之间的畸恋与父女之间的畸恋相比,似乎没那么邪恶。在心理治疗实践所遇到的畸恋关系中,儿子和女儿会有非常强烈的内心冲突,他们很想知道为什么会在自己身上发生这种事情。而在电影《洛丽塔》中则恰恰相反,存在强烈内心冲突的是男主人公。但本质都一样。畸恋关系涉及界限问题。在现实心理咨询中,存在这种问题的来访者也常常会挑战咨访关系中的“界限”。

在美国电视连续剧《扪心问诊》(In treatment)中,练体操的女孩子索菲要寻求心理治疗的帮助。有一次,索菲要换湿了的衣服,治疗师就让他的太太帮索菲换衣服。这是很典型的考验界限的场景。

我更想说的是,如果一位男性治疗师内心比较孤独、空虚,而来访者用性的方式来突破界限,治疗师会在潜意识中鼓励来访者做这样的事情。这样,通过潜意识层面的共谋,来访者以性的方式掩盖和弥补了自己内心孤独和空虚的情感。这是需要治疗师自我察觉的部分。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治疗实践中接触到畸恋问题,治疗师要警觉:这种问题对于当事的父母或子女都意味着潜意识的某些点被触碰到了,这是促使个体自我觉察的时机。我们治疗师需要去思考为何会出现这种关系?双方为何会突破界限?这些问题对于深入理解来访者非常有价值。

在心理治疗实践过程中,有时候畸恋的主题很难让人相信其真实性,但又无法印证。弗洛伊德早年也为此遭受过很大的争议。他曾经被指责在诊疗室里诱导来访者故意说出早年曾卷入的畸恋关系和被性侵的事情。很多癔症或神经症患者的父母非常气愤,认为是弗洛伊德误导他们孩子说出这样的事情,而这些都不是事实。

面对畸恋问题时,治疗者需要注意一定不要成为畸恋受害者的“加害者”。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很容易察觉到来访者的反移情。事实上,很多个案会呈现出模糊的、暧昧的性行为线索,治疗师在治疗时会感到这些线索后面应该还有故事、还有需要处理的创伤问题。但是,个案往往呈现出线索后就支支吾吾地转移开话题,这使得治疗师很想逼迫当事人去表述更深层面的东西。所以治疗师需要清楚,这种逃避是来访者潜意识层面的行为,而不是来访者有意要这样做。

而且,治疗师需要重视此类个案的情绪。因为,有过此类经历的个体内心会有羞耻感,他们会反思是否是自己去诱惑了别人?这很损害一个人的自尊心。此外,此类个体往往还有一种无力感,一种被命运牢牢控制却又无力摆脱的感觉。对于这些情绪体验,治疗师一定要正视。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禁忌感和阴暗面

这明显是一部挑战人的心理禁忌的影片。我们的内心都存在这种禁忌,在某些时候非常想去触碰它。电影非常细腻地呈现了各种投射和防御,充分展现了人性的丰富、复杂和真实。整部电影极其富有张力,有极端、有唯美、有毁灭。我看完后感觉很空、很闷,非常无力,难道主人公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仿佛“悲剧”二字还不足以表达我内心的感受。

1997年版的电影导演在情绪释放中更加节制和冷酷。故事情节急转直下,用隐秘的情欲、身份的焦虑,以及最终意识到的爱,合力将人物推向毁灭。亨伯特牺牲了所有的时间、金钱,甚至生命,换来的只是洛丽塔的微微皱眉。这样的故事走向所折射出的邪恶是巨大的、未知的、不可接受的。

我们可以这么说,“世界上最黑暗的领域,只有当文学的光照进去的时候,才能渐渐地透出光亮,才变得可被认知。对黑暗世界的描写是一个作者的责任,当然这也需要莫大的勇气。”因此,作者纳博科夫是勇敢的,因为他为我们带来了《洛丽塔》。

同样,精神分析治疗也经常要面对人性中的阴暗面。有时甚至感觉精神分析总是关注谋杀、畸恋、嫉妒等黑暗的人性面,但我们要明白:生活中不止有正能量,阴暗和黑暗也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我们接触这些禁忌的主题时,会被激发出很多不舒服的感受,如窒息感、沉重感,但是正因为此,我们可以接触到人性丰富的一面,进而对自己的感觉保持敏感和真实,更好地走进别人的内心。

同类推荐
  • FBI犯罪心理

    FBI犯罪心理

    《FBI犯罪心理:美国联邦警察教你读懂犯罪心理》剖析犯罪者的内心世界,学会犯罪心理画像技术FBI是美国乃至全世界都享有盛誉的执法机构,它在打击犯罪和恐怖活动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战功赫赫。FBI一直站在犯罪心理研究和实践的前沿,他们的研究成果对身在不同领域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和帮助。本书结合真实、典型的案例,为读者介绍FBI从实践中总结出的犯罪心理知识。对犯罪心理学感兴趣的人们,都会对“连环杀手”异于常人的心理世界感兴趣。恶魔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变态和扭曲?看过美剧《犯罪心理》的人,都会为FBI神奇的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倾倒。犯罪心理画像师真的有那么神通广大吗?他们能像通灵者一样预言凶手吗?
  • 心理咨询师的部落传说

    心理咨询师的部落传说

    心理治疗师是一个特殊的部落,他们穿梭在人类心灵的丛林间;他们是灵魂的伏藏师,挖掘人性中潜藏的宝藏。作为部落领路人的心理学大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传说和故事。国内自体心理学家徐钧巧用心思梳理了囊括弗洛伊德、荣格、弗洛姆、霍妮、温尼科特、萨提亚在内的34位心理学家的重要经历、人生故事。这绝非“野史”,是徐钧多年钻研梳理出的撼动大师人生方向的“转折点”。通过本书,我们不仅能了解殿堂级心理学家的人生轶事,更能感受他们的成就、智慧、经历、瑕疵和教训,进而更鲜活地掌握整个心理治疗发展史的脉络。对心理学从业人员和爱好者,这都是不可多得的趣味佳作。
  • 伤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伤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武志红之后,又一位亲密关系心理学研究者——沈万九,从事亲密关系心理咨询师已有7年,本书是他从业的经历感悟的凝集,用通俗的语言,描述出心理问题和科学的解决方式。作品从爱、家、孤独、生命四个方面,探寻我们应当如何面对自己无可逃避的伤口。本书写给每一个女人,和她的男人们。
  • 每天懂一点性格心理学

    每天懂一点性格心理学

    本书有着逻辑清晰、系统的理论知识,结合生活实例,生动形象地指出在生活中如何应对发生的问题,带我们探寻性格和行为背后隐藏的心理学,掌握有效的磨练性格的方法,让读者在深刻认识自己个性的同时,将性格中的缺点变成优点。
  • 心理学与沟通技巧

    心理学与沟通技巧

    本书全面系统地揭示了心理学在沟通技巧中的运用,指导读者把握好沉默的分寸,把握好说话时机、说话曲直、说话轻重和与人开玩笑的分寸,把握好调解纠纷时和激励他人时的说话分寸,懂得怎样问别人才会说,怎样说别人才会听。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皇太后攻略

    皇太后攻略

    16岁那年,我为了维持家族势力入宫选秀,成为了已经可以做我父亲的老皇帝妃嫔。20岁那年,我贵为继后,母仪天下;六年后,我与兰妃联手扶持四皇子登上帝位。我被尊为母后皇太后,朝堂之上,称颂的是年轻皇帝的英明决断。深宫之中,隐藏的是一个女人的雄心壮志。至今我还思量着,思量着那些被深宫锁住的时光与青春。面对阴谋诡计,我总是赢了又赢,新的阴谋诡计又开始酝酿,我还会一直赢下去嘛?一切都好像一个梦,从我16岁那年开始…
  • 无双之域战尽天下

    无双之域战尽天下

    一个错误的认知,使得主角失去了至亲。但是好在,主角重新把握住了机会。这一次,他一定不会再让别人失望了。欲知情节为何,请看无双之域战尽天下自有详解
  • 陌上花开青禾伴薇

    陌上花开青禾伴薇

    所谓爱情,不过是从梦里呢喃到现实中的执子之手,从一个人的日出到夕阳下并肩的影子,还有,从苦涩懵懂到成熟、守护。这是一份礼物。
  • 文化西安

    文化西安

    本书以游记的形式介绍的西安的宫殿遗址、帝王陵墓、长安八水、文化展馆、钟楼鼓楼、西安城墙、雁塔广场、曲江风光、大新城、花园社区、休闲度假等部分。
  • 那年许下余生的诺言

    那年许下余生的诺言

    爱了,分了,心痛了。曾说过你若不离我便不弃,“这回你逃不出我的手心了”章微对禹辰说。“哈哈,我也不会让你再离开我了”。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流离的萤火爱情

    流离的萤火爱情

    抬头看到的就是他那双孤傲的眼睛,散发着无数的寒气,让人不寒而栗,那张脸简直无懈可击,与哥哥相比似乎更胜一筹,但是他满脸的高傲和不屑,瞬间拒人于千里之外。那个冰山男依旧惜字如金,没有表情,我开始有些怀疑,老哥是不是认错人啦?呼呼,不理他们啦,走咯“答应我一个要求!”说得这么爽快?是早有预谋吗?可是不应该,总不至于他是策划者吧“要求?行,但是你不可以说…”委屈啊,莫名其妙地要答应冰山男一个要求。“不管如何,你都要信我!”那是你对我的乞求吗?一次次的错过,一次次的误会,他们之间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可爱善良的韩雪柔能够等到幸福钟声响起吗?面对昔日的男友、今时的未婚夫,她该如何抉择?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嘻嘻,我会再接再厉的~~~推荐——http://m.pgsk.com/a/450433/《邪魅总裁:女人,乖乖躺着!》推荐新作温馨治愈系列:听说,爱情回来过。http://m.pgsk.com/a/702512/
  • 望火楼里的浪漫故事

    望火楼里的浪漫故事

    刚子登上望火楼顶的时候并没有想到一个女人正向他走来。刚子站在五十倍的望远镜前,慢慢地旋转着眺望,大林海立刻塞满了视野。刚子不看黑松翠柏云杉和白桦林,而专门寻找着林中的雾霭弥漫处,一旦辨出那不是雾而是烟,他就立刻用电台向山下百余里外的林业局防火办报告火情;而在只有雾没有烟、或者烟与雾都没有的日子里,他就这么重复地、无数次地眺望,任务也就完成了。
  • 师叔,我劝你从良

    师叔,我劝你从良

    震惊!修真界高岭之花被吃干抹净,是恶意炒作还是蓄谋已久?某女:以我的身份,还需要炒作?至于蓄谋已久,更是不可能,最多算日久生情。某高岭之花:嗯,日,就生情。某女诧异:师叔你学坏了。某高岭之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妖者自然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