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57100000073

第73章 三峡工程(1)

传说中大禹治水的长江,虽然哺育了沿江两岸的代代子孙,但也给中下游地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自汉代到清末的2100年间,长江洪水平均不到10年泛滥一次。1860年和1870年的两次特大洪水,荆江大堤决口,30多个县被大水浸漫,田亩淹没,房屋无存。几百万人被洪水夺去了生命,还有数千万人在大水中绝望地挣扎哀号。1931年大洪水,长江中下游淹地5090万亩,人口死亡14.5万,江汉铁路被大水冲毁,损失惨重。1935年大洪水,一夜之间,江汉中下游淹死8万人,澧水中下游淹死3万多人......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建造长江三峡大坝逐步提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从1953年提出"三峡工程"方案到1992年国务院批准兴建三峡工程可行性报告,整整经历了中央三代领导入,历时39个年头,其决策过程几经波折,备受世人关注。

"你能不能找个人替我当国家主席,

我给你当助手,帮你修三峡大坝好不好?"

西起四川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的长江三峡,全长192公里。它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水能资源,同时又是长江防洪的关键所在。最早提出拦长江三峡筑坝设想的是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他在民国初期,就在《建国方略》里预想过建设三峡工程,但那时的中国,积贫积弱,根本无力建设这样的浩大工程。国民党蒋介石统治时期的20世纪40年代,开始对三峡工程进行论证和初步设计。但终因战乱频仍、资金短缺等问题,这项工作于1947年5月被迫中断。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按照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治理长江洪水的初步打算,刚刚成立的长江水利委员会,首先把工作重点放在了研究长江防洪上。1950年2月,长江水利委员会提出在荆江大堤南岸兴建荆江分洪工程的计划,当听说工程使用寿命只有20年时,毛泽东说了一句:"二十年够了。"当即拍板定案。该工程于1952年动工建成。但在毛泽东看来,荆江分洪工程不过是权宜之计,是救急的过渡性治标工程,要想一劳永逸,根除水患,必须在长江上游的峡谷地区筑坝建水库,将多余的洪水拦蓄在山区人烟较少之地,从根本上解除洪水对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的威胁。

1953年2月19日,毛泽东乘"长江"舰从武汉起航,顺流而下对长江防洪进行考察。在航程中,他接见了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听取了有关工作汇报。当他听说长江水利委员会要在长江干、支流上逐步兴建一系列拦洪蓄水的梯级水库,同时展开综合利用,以兴利除弊的计划时,大加赞赏,并饶有兴致地问林一山:"为什么不在三峡这总口子上卡起来,毕其功于一役呢?就先修那个三峡水库,怎么样?"谈话中,毛泽东指示长江水利委员会尽快对三峡进行技术论证和坝址勘察。后来,他还曾诙谐地对林一山说:"你能不能找个人替我当国家主席,我给你当助手,帮你修三峡大坝好不好?"

1954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荆江分洪工程三次开闸分洪。虽然这次保住了武汉的主要市区,但长江的汉口堤防仍有64处决口,仅湖北境内农田被淹就达2127万亩,受灾人口926万,死亡3万多人,南北大动脉京广铁路中断100天。无情的现实使新中国领导人清醒地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治理长江水患,就必须建造长江三峡大坝。我国还请求苏联派遣专家来华协助规划三峡工程。

一时间,三峡问题引起了国人的普遍关注。

1956年《中国水利》第5、6期发表了林一山《关于长江流域若干问题的商讨》一文,指出"长江流域规划中必须首先解决防洪问题","三峡是防洪性能最好的地区......三峡水库可以根本解决中下游平原的水灾";以蓄水位235米计,三峡工程可以改善川江航道,使万吨巨轮终年通航于长江之上,发电方面可以装机2300千瓦,每年可发电1500亿度。同年,毛泽东再次听取长江水利委员会在三峡工程的勘测和科研方面的汇报,并充分肯定了他们的工作成绩。7月,毛泽东到达武汉。他畅游长江后便写下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的宏伟诗句。一个彻底征服长江的宏伟蓝图在这位伟人胸中诞生了。

针对林一山的观点,国家燃料工业部水电总局局长李锐在《水力发电》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关于长江流域规划的几个问题》一文,提出了许多截然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如果用修建235米高的三峡大坝来解决防洪问题,那就过于绝对化了。因为此举将造成长江三峡地区迁移人口125万,淹地120万亩,即使从淹没损失来考虑,这样的方案就值得怀疑。最后,文章还提出了先修支流水库、后建干流水库、逐步提高长江防洪标准的设想。

1958年1月,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南宁会议上,毛泽东把三峡工程问题提上议程,让与会代表进行了正式讨论。会议期间,毛泽东还特地派人将林一山和李锐接到会上。这样一来,以林一山为代表的积极赞成三峡上马和以李锐为代表的坚决反对三峡上马两派意见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会上还把这两个人的意见作为会议文件印发。毛泽东认为正反两方面的意见都有其合理性,遂决定对三峡工程采取"积极准备、论证充分可靠"的方针,并委托周恩来总理主管此事,要求他一年起码"抓四次"。

1958年2月28日,周恩来带领带领100多名中外水利专家、部长和相关的省长,包括李富春、李先念两位副总理来到荆江大堤铁牛湾考察水情。此地正是历史上两次大决口的旧址。周恩来站立在铁牛湾滩头,默默注视着荒凉的江滩,脸色严峻。

"人在地上走,船在天上行。"来到蜿蜒在江汉平原的荆江河段--这条险象环生的"地上悬河",周总理伫立在湖北沙市一座五层高的楼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湿冷的风雪中,他忧心忡忡地说:"站在这里,真是让人战战兢兢......"

这时,林一山告诉周恩来,这里的长江水位能高出地面十多米,荆江大堤在洪水季节万一决口,江汉平原几百万人的生命财产将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周恩来边听边点头,浓眉紧蹙,随即叮嘱林一山说,在三峡大坝未兴建之前,荆江大堤要加固加高。考察结束后,周恩来一行继续乘"江峡"轮溯江而上,边查勘边讨论三峡工程。

3月6日,周恩来一行到达重庆。下榻后不久,周恩来立即主持召开会议。他在讲话中表明态度说,三峡工程必须搞,而且也能搞,技术上也是可靠的。搞好了三峡,在政治和经济上都具有伟大意义。大家对这项工程的争论是好事,两年来的争论是必要的,真理越辩越明,今后还允许有反对的意见,只要不妨碍工程,有利于工作,就应当提倡和鼓励。

3月下旬,党中央在成都开会,听取了周恩来率队查勘三峡的总结报告,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意见》指出:"从国家长远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条件两方面考虑,三峡水利枢纽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但是最后下决心确定修建及何时开始修建,要待各个重要方面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之后,才能作出决定。""现在应当采取积极准备和充分可靠的方针。"文件体现了最高领导层对三峡决策采取的慎重、科学和民主的态度。虽然否定了三峡工程近期上马的提案,但这是自1953年提出三峡工程方案以来,中共中央以"红头文件"下发的第一个有关三峡工程的决议。

1960年4月,在广州协作区会议上,讨论并原则同意在"二五"期间投资4亿元,准备在1961年开工建造三峡大坝。不久,因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回专家,催逼还债,加之国内自然灾害严重,兴建三峡工程的计划被迫搁浅。8月,周恩来在北戴河召开的长江规划工作会议上,及时调整了三峡建设步伐,强调"雄心不变,加强科研"。9月,原定召开的三峡第三次科研大会即改成分组开小会,会议还制订了"1961年-1962年两年科研计划"。1962年12月,三峡科研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扩大会议,把"1961年-1962年两年科研计划"调整为"1963年-1972年十年科研规划",三峡工程开工的希望变得更加渺茫。后来随着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三峡工程就很少有人提起了。

1970年12月,中共中央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环境下,根据武汉军区和湖北省的报告批准兴建葛洲坝工程。由于工程仓促上马,采取"边设计,边准备,边施工"的办法,开工后暴露不少问题。但实践证明,建葛洲坝工程,从各方面积累经验,可以说是三峡工程最全面的实战准备。葛洲坝工程规模巨大,技术问题复杂。它的建成,说明我国技术人员已有能力修建世界第一流的水利工程。这对于三峡工程的获准兴建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没有葛洲坝工程,三峡工程的上马可能更困难一些。

"有了一个好处最大、坏处最小的方案时,

才会决定开工,我们决不会草率从事的。"

20世纪80年代初,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多次特大洪灾,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国家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于是,要求三峡工程上马的呼声再起。1980年7月中旬,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自重庆乘船东下,途中视察了三斗坪坝址、葛洲坝工地和荆江大堤,听取了"长办"关于三峡工程的汇报。邓小平认为只要技术经济问题能解决,三峡就应该上。到达武汉后,又马上召集赵紫阳、姚依林、宋平3人研究三峡工程问题。

1982年11月24日,邓小平在听取国家计委关于修建三峡工程以缓解电力紧张局面的汇报时态度鲜明地表示:"我赞成搞,看准了就下决心,不要动摇!"后来,胡耀邦、李先念、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先后表示赞成,三峡工程很快纳入议事日程。

1983年初,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遵照国务院的指示,提出了《三峡水利枢纽150米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5月,由国家计委牵头,召集国务院16个部委、湘鄂川3省、58个科研单位以及11个大专院校的专家、领导350多人开会,对《三峡水利枢纽150米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审查后,多数人表示赞成。会议根据不同意见,将原报告方案修改为正常蓄水位150米,坝高提高到175米。1984年4月5日,国务院以(84)国函字第57号文件原则批准了这一方案,决定成立三峡工程筹备领导小组即行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同类推荐
  • 各级领导者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培训手册

    各级领导者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培训手册

    本书全面地、系统地阐述了突发事件的性质、特征、类别、应对方法、应急预案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特别对我国的“一案三制”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这一核心框架给予了更多的思考和阐述,并借助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演练,其中既有实战经验和教训的科学归纳与总结,也有经典理论、原则、方法和技巧的深入剖析与指导。
  • 政党与民主新论

    政党与民主新论

    书稿对政党、民主的本质及马克思主义政党观、民主观,尤其是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阵营政党与民主的新变化进行了具体论述,分别对现代政党本质及其类型,政党政治与民主政治,西方民主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民主观,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民主,竞争性政党与西方民主制度,世界政党政治的新变化与西方多党民主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具体阐释。
  • 毛泽东精神

    毛泽东精神

    《毛泽东精神》是刘振起教授的演讲稿,以通俗晓畅的文字阐述毛泽东的大善精神、平等精神、报国精神、民本精神、斗争精神、合作精神、开放精神、学者精神、修身精神,以全新的视角解读了伟人毛泽东。作者认为毛泽东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思想资源,分析了毛泽东精神的历史渊源和基本内涵,认为毛泽东精神具有实践性、完整性和指引性三大特征,并从多个角度阐释了毛泽东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认为毛泽东精神是中华民族思想智慧的高峰。
  • 以人为本与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与科学发展观

    本书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作为以人为本与科学发展观相互联结的理论支撑点,旨在展开以人为本的新实践与科学发展观的新体系及其有机统一。本书是作者长期研究与思考之作,具有把握时代精华、突出体系完整、富于理论创新等显著特点,适合专业理论工作者阅读。本书文字简洁、语言生动、通俗易懂,也适合广大干部群众阅读。
  •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学习与研究中国共产党两个《历史决议》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学习与研究中国共产党两个《历史决议》

    本书为邯郸学院胡乔木研究所在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程中原带领下所作的胡乔木研究之史料整理工作的初期成果,整理了至今为止与两个《历史问题决议》有关的领导人意见和代表性的主流学者的研究成果,共收入文章32篇,均为已在党政主要报刊上发表的文章。本书的编写目的,在于响应中央于十七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学习党的历史的号召,为党员学习党的历史上的这两个重要文件的相关情况提供相对完整而有深度的资料。同时也为诸如胡乔木研究等党史研究、人物研究提供了最基本的研究素材。
热门推荐
  • 世界调制计划

    世界调制计划

    综漫,调制世界哈利波特>结城友奈是勇者+末日三问>诛仙>overload>从零开始的异界生活>学园都市>AIR、犬夜叉、痒痒鼠大杂烩>哥布林杀手与灰与幻想的格林姆迦>参加东京圣杯战争的半喰种戴上罪恶王冠>名侦探柯南>AngelBeats>放飞自我的聊斋(自我感觉还行,放飞自我真爽)
  • 在所有告别中我最喜欢明天见

    在所有告别中我最喜欢明天见

    你知道吗,所有的告别中,我最喜欢明天见,因为我想我生命中的每个明天都有你。我不懂告别,所以今天来临的时候,我会笑着对你。可是当我知道明天和未来,我的生命里没有了你,我会大声对你说,我爱你!不论你的回答,不论我会不会后悔。
  • 永劫长生

    永劫长生

    且看位于牙山边陲的李道玄,带领李氏一族走向兴盛。
  • 试错:企业与员工双赢的人性化管理法

    试错:企业与员工双赢的人性化管理法

    试错,并不是倡导明知故犯,而是鼓励发现和创新,以一种更加积极的心态和巧妙的方式应对错误。看似一种放任式的野蛮化生长管理法,却蕴含被忽略的丰富智慧。本书跳出“零缺陷”等制度管理、人本管理的误区,从允许试错、鼓励试错、绿灯思维等角度,揭示企业推行试错文化的必要性和价值。书中精辟的观点和案例,能帮助企业和员工正确审视错误,化解制度和人心的对抗,降低企业管理成本,改善个人工作思路,最终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成长和利益双赢。
  • 一不小心遇大神

    一不小心遇大神

    这是一只表面温柔可人,内心粗暴汉子的二宝,这是一个称霸全服的大佬。某天,世界上大佬一语惊起一片波澜,成为惊久不散的佳话。
  • 感悟人生的格言

    感悟人生的格言

    本书收录了数千句有关人生哲理的名言名句,全书共分八个部分,内容包括:“一得之见”、“晨光短笛”、“心香一瓣”等。
  • 碧血倾心

    碧血倾心

    九州之上,碧血倾心,人情百态,身世浮沉。神秘莫测的江湖,浩瀚如烟的人情世故。天道不仁,人间不平,人生飘摇,那又如何?看透红尘,驾驭江湖,行侠仗义,威震华夏。为着复兴,洞察世事,驱使人情,玩味人间。
  • 藏匿在时光深处

    藏匿在时光深处

    1V1甜宠文,又名《温柔予你》无虐点,全程甜。英雄联盟和王者荣耀,本该井水不犯河水的居然被他们两个给撞一块儿去了。白牧之与顾思昀,LPL职业教练与王者三线小主播,傲娇腹黑小狼狗与偏执敏感小仙女。他们两个会碰撞出什么火花?旧情?“白牧之,以后你再也不用困扰了,我打算不追你了,再见,白大神。”旧事?“顾思昀,回答我,当初你为什么要不告而别?”再遇?“顾思昀,那我这次站着不动,等你追上来,或者我再走得慢一点。”再爱?“对不起,白牧之,我喜欢你但是我不想去爱你。”
  • 彭桓武传(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

    彭桓武传(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

    彭桓式的名字是与中国的核反应堆、原子弹、氢弹、核潜艇和基础物理写在一起的,然而,他却为许多中国人所不识。彭桓武,这位不著名的著名科学家在我国军事科学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作家王霞的笔下,彭桓武是一个既平凡又非凡的科学家;在很多人眼中,彭桓武还是个怪人。蕙心兰质、自然天成。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和潇洒风流的个性无一不印证他崇高完美的追求和自然超俗的秉性。彭桓武,一个既平凡又非凡的科学家,经历了怎样传奇而辉煌的人生?
  • 江湖听风雨声声

    江湖听风雨声声

    江南落花舟浪子几多愁不知人事多烦忧美人断肠后楼高已无踪江湖听风雨欲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