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28800000016

第16章 笔谈 (2)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带来的变化着眼,这几年我们国内各界从肯定的立场看待民间信仰,是在共同体的层次上对话,是为了共同体寻找共同的文化价值的基础。因为中国现代的精英一直都着力贬低"民间",在他们设计的思想体系和国家制度里,共同体的价值,尤其是那些积极的、权重比较大的价值,都来自国家,特别是来自权力的和知识的精英。在民间社会本身,如果有什么东西是有点价值的话,即使在一定基础上被承认,它的权重都很低。这其中的问题现在看来是越来越突出了。在一种民主的、发展的趋势里面,共同体的主要价值还得来自于社会、民间,国家可以进行一些调整,但它还是得从民间来,这才是一个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主要思路。我们这个共同体在做法上是拧着的。当然,我们今天能够理解,这个状态是历史上不得不然的后果。

首先,我觉得整个近代以来中国的政策做法都有它的道理,都有它的必然。但是,我们今天对它有一个反思,就是说我们这么做还是挺遗憾的,是有点不得不这么做。但是既然这么做了,就要把好的东西、被扭曲的东西再重新导入一个正轨,使之重新走入一个常轨。我主张我们按照这么样一个思路来对待民间信仰。

然后,我还是想费一点口舌谈一谈"文化传统"的概念,因为在中国近代以来,这个"文化传统"在社会中是一个不能成立的东西。我们讲"文化",讲的是"新文化",也就是只有"新文化"才是文化。尽管有时候我们非常广泛地在使用"文化"概念,但是真正被这种体制、制度,被这个主流价值所承认的、认可的那些文化,实际上仅限于现代的、菁英的文化。那这样一个文化概念,实际上它是不承认传统的,是没有传统的。因为它是从当下向未来,这个文化的时间段是这样子,它是不要过去的。而"传统"这个概念恰恰是从过去到当下(是不是向未来,在它的概念里面不一定),它在时间上是循环的。它是从过去到现在,现在到过去,这样就好了。所以现代以来,"文化传统"在共同体的主流价值里面是不能成立的。而在通常情况下,能够保持常态的国家恰恰是"文化传统"一定要在思想体系和社会现实中能够成立,并且是一个合理的成立,这个社会才是一个比较稳定的、什么事情都比较好说、好商量的一个社会,要不然就是一个持续斗争、折腾的社会。交代了我对议题的看法,再来陈述我自己的主要观点。

第一点,我是想说我这个定位是从知识生产和信息传播的这个层面来谈民间信仰的。为什么我用"表述"呢?"表述"就是讲这个知识生产和信息传播,与知识分子的专业活动相联系。所以我们是以知识人的行为与心态为反思的对象。我们自己也是知识人,我们大家都是,反思实际上是对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前辈这样一个行业,这样一个专业领域,这样一段历史的反思和检讨。这是第一点要讲的。

第二点,我说的是"30年",实际上讲的是30年的新变化。讲我们当代的30年的新变化,还是得从过去60年,甚至涉及"五四运动"以来的90年。这个很巧,30年,30年的。"五四运动"是1919年,到1949年是30年;1949年到1979年是30年;1979年到现在是30年刚过。大概是说有这样3段。这是第二点,交代一下时间。

第三点,我刚才在前面讲到,文化传统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确确实实本身是一个基本议题。我们现在是高度分化的一个社会,一个高度分化的社会,要在内部能够商量办事就必须要有一个共同的文化传统。没有这个共同的文化传统,这个民族分裂啊、阶级跟阶级之间爆发政治革命啊,就会是必然的选择。

我是这样一种关心。这种关心的方式,是先把这个"传统文化"或者"文化传统"拆分为"传统"和"文化";再看在不同的时期,谁代表"传统",谁代表"文化",在不同的时期它有不同的主体,靠知识分子把它界定出来。然后最后这一阶段,我是想说恰恰我们经过这个代表"传统"的社会主体,跟我们代表"文化"的社会主体,在我们今天,尤其是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大的一个国家和全社会参与的工程开展起来之后,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代表"传统"的主体和代表"文化"的主体这个时候大家是在合了,是在求同求合了。各个方面最起码有意愿求同求合,我们也确实看到了部分"合"的事实。

然后还要说一点,"传统"跟"文化",究竟是一个东西,还是两个东西?这两个名词,即使是同一个东西,也代表不同的一些语义。两个概念的意涵,在我看来,起码在中间有些东西是重叠的。从一句话里面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两个概念的重叠关系。例如,当你说"这是我们的文化"的时候,你把它换成"这是我们的传统",这是能够成立的;反过来也是一样,说"这是我们的传统",再换成"这是我们的文化",也是能成立的。就是从这么一个我们常说的话里,我们把"文化"和"传统"定位成可以重叠的。这是我们现在的一个理念。而在近代以来,在我们的社会实践当中、历史过程当中,它恰恰总是分开的。所以我们要把这两个概念通过历史的很粗的一种对应把它说一下。

第一点,"五四"之前吧,就是说这个传统社会吧,它有在文化上打通民间与国家的机制。一项文化是国家认定的文化的话,国家跟民间的传统就出现一个很好的衔接。你这样一个东西,它有相当大的一个群众代表性了,有这个民众基础了,国家就有一个机制认定为我承认的一个文化。就是承认它是"我们"的一个文化。我们以前的社会就有这样的一个机制,把民间的这些东西定义为国家的东西。例如,民间信仰关公、妈祖,建庙祭祀,朝廷看见群众基础雄厚,就敕封,给予承认。其实讲"大传统"和"小传统"这些概念的时候,就是说上面的那些东西是可以流到下面来的。然后我们看到很多政府做了工作的这些例子里面,下面的东西它是可以到上面去的,这两个层次是流通的。

第二节 民间信仰表述的历史路向 (2)

那么我们再说1919年前后(当然是以它为标志而已),中国恰恰开始形成知识分子这样一个队伍。知识分子的形成面临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呢?就是说在整个一个国际格局里面,西方是代表着现代,那么我们中国是代表着传统。中西对立,也是现代跟传统的一个对立。这样一个内与外的、中与西的关系被中国的知识分子转化成内部的上与下的关系。就是说,知识分子所代表的与大众所代表的形成一个对立。知识分子代表"现代",而大众代表"传统"。就把中西的这样一个格局,把它挪到内部的时候转化成上下,落实在不同的群体身上。这样一个对立,产生一个紧张关系,就成为互相斗争:一个要膨胀,一个要变大;在另一方面就是让另一个压缩、变小。

这样一个紧张的关系和政治运动联系在一起,实际上从国民党执政时期就在这个格局里面做了很多的事情。前几天我们到台湾去访问的时候,也经常说这样一个话题,国民党、共产党对待民间的东西的政策,在很多方面是一样的。因为都是整个一个中与西、传统与现代的对立在中国内部的一个表现。谁来,大概都是在这个格局里面,只不过具体的措施、打的旗号、所运用的思想资源有所差别而已。所以知识分子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把"我"的文化,放在一个对立的关系里面,与"他人"的传统对立起来。我们中国是有一个传统,但我们知识分子不认这个东西了,不是"我的"了,是"你们的",也就是历史的(过去的、落后的)或者民间的,而他这个知识分子群体既不在历史里也不在民间。而且,知识分子跟民间不是一个对话的关系。在这里,知识分子的表述是一个单方的表述,于是,共同的传统就变成"他人"的传统。就是这些普通民众,当然那些旧的读书人,它也会打入这里面。大概就是在这么样一个阶段,因为知识分子的知识生产作用,"传统"跟"文化"开始分成两个不能协调的东西。

然后我再粗线条地说1949年之后。知识分子代表的这个"文化",跟国家、跟政党的意志相结合,调动公共资源、国家机器向社会强势普及。在国民党时期,国家所起的这个作用,尤其是政党在里面起的作用,都已经产生了一些基本的套路,但没有机会广泛推进,因为国民党时期没有相应的社会改造来配合。共产党经过集体化等社会改造,它有全社会的动员能力,才能够真正地把"我的文化"跟"他的传统"的格局运用到社会之中,用这个格局彻底改造社会。什么"社教"啊、"文革"啊、"批林批孔"啊,所有的这些东西,不管是这个民间的,还是旧的读书人代表的这样一些传统,都是"他人的",都是异己,不应该在现实社会、在民众生活中有什么位置。国家经过所有的这些运动,把"文化"跟"传统"在生活中彻底地给分开了。

在最后这个阶段,1979年思想解放之后,改革开放造成社会自由,大家有了自由的时间、自由的空间、自由的资源,就可以做与先前的国家意志不一样的事情。例如,民众现在有钱了,可以选择捐给庙里,做这样一些民间还有记忆的传统的事情。于是,整个这样一个民间的东西能够复兴,民间信仰重新出现在社会上。因为信仰是要一个集体行动的,要修庙,要参拜,要举行仪式活动,它一定要有社会空间,一定要有资源,就是你的手上一定要有余钱。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够做这样一些事情。就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出现了所谓的传统复兴、民俗复兴、民间信仰复兴、宗教复兴。这些都集中于看得见摸得着的庙宇和庙会活动。大家都能够看到这些现象出现在社会的各个地方。

面对这样一些事实,学术界做了一些工作。学术界的说法,在今天看来,很多时候是面对着政治压力的一个修辞。就是说,学术界要把这个东西说出来,但是它又没有办法用肯定的、正面的这样一些词来说,学术界就必须用批判的、提醒的说法。所以就用各种各样的修辞办法。但是不管学术界怎么样谈论民间信仰及其复兴,即使说它坏,或者说它该批判,该受贬斥,学术界都把它说出来了,让一种长期不能做也不能说的现象在重新出现的时候能够被谈及,能够在社会中传播开。这种表述很关键。因为要变成一个可以称为"文化"的东西,它就必须被呈现。被呈现之后,然后再讨论我们要正面地看待还是负面地看待就要等待时机了。等到某个时候,你把民间信仰当成正面看待的时候,尤其是被国家承认,它就是一个正常的文化。达不到这个时机,民间信仰还是不能算是文化。这要一步一步来的。简而言之,先前保守的学术表述,确实在历史上起了很重要的过渡作用。

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民间信仰的衡量尺度问题。原先起主导作用的单向进化的这个尺度,包含着"先进性"的诉求。用"先进性"衡量一种现象,是先进就是文化;不先进就不是文化,是传统。当然我们现在主流的还是这样在用。但是后来这个阶段发生了变化。衡量是不是文化,变了一个主尺度。现在最重要的尺度是"代表性"。就是说,一个事项具有小范围的代表性,那就是小范围的文化;具有大范围的代表性,那就是大共同体的文化。它是靠"代表性"来决定是不是文化或是什么文化,是"代表性"决定它是不是有被承认的前提和基础。这个尺度的转换及其逐渐被社会实践所接受,都是知识界、学术界的知识生产造成的。这个不是哪儿一下子冒出来的,也不是一个人能够提出来的,它是一个长期的、知识的、价值观的一个建构。

同类推荐
  • 珠光翠影:中国首饰史话

    珠光翠影:中国首饰史话

    纯洁如水月夜白,朦胧中芳香飘来,细寻找,山崖小花独自开,泉涧霜草衰,风雨吹不败,东方即白斜雾霭,冬雪融化春徘徊,馥艳轻盈云绿黛,满山满谷花盛开,微笑中,人人钗头有花戴
  • 德国人

    德国人

    全书共分十章,分别从地理特征、历史渊源、民族特性、经济、宗教、社会保障、政府、汽车交通、教育、环境保护等方面,介绍了德国。
  • 人类历史未解之谜全集

    人类历史未解之谜全集

    本书立志向广大读者介绍一些人类历史未解的谜团,分别从外国军史谜团、中国军史谜团、历史疑云、名人疑案、古老的文明、传说中的历史、迷雾重重的宝藏这七个方面向读者一一展示了人类历史所存在的扑朔迷离、神秘奠测的谜团。此外,本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趣味性,将一个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谜题以及众多富有传奇色彩的话题,借助简明的体例,精练的文字,新颖的版式,精美的图片等,描绘得栩栩如生,从而披露出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再现历史的丰富与变幻。
  • 好莱坞的强权文化

    好莱坞的强权文化

    《好莱坞的强权文化》一书披露了好莱坞电影业同美国国防部、中央情报局和大牌军火承包商之间的密切联系。作者阿尔福特在书中分析探讨了近年来拍摄制作的100多部各种类型影片,向我们表明有些貌似开明的影片,如《夺金三王》、《卢旺达旅馆》,其实常常同美国军方插手拍摄制作过程的影片一样(如《黑鹰坠落》、《钢铁侠》和《变形金刚》),只不过是一些墨守成规、具有误导作用的影片。
  • 山河长吟

    山河长吟

    陈长吟写山水写遍了陕西,又写向了域外。从古城西安《长安风度》写到陕南《陕南风韵》,再写到陕北《黄土风物》,在陕西地域之外又写到了《青藏风情》。所写的山,大到名山,小到无人能知的无名山;所写的水,有黄河、汉江这样的母亲河,有村庄的小河小溪这样的流水。
热门推荐
  • 三枚子弹

    三枚子弹

    天还没有大亮,侦察科长马加似醒非醒、似梦非梦地躺在床上,突然电话铃声响起,吓了他一跳,电话里传来了局长的命令:速来我住处。马加来到局长居住的小院内,局长指着小院石桌上的三枚子弹对马加说:你有什么想法。马加心里一震,职业的敏感使他连脸色都变了。能在侦察科长这个位置上混的人,哪个不是从真刀真枪、稀奇古怪、凶残危险、形形色色的各类案件、事件中摸爬滚打出来的。但如此大胆,敢将子弹放进公安局长居住的小院内,对公安局长进行恐吓,与公安局长叫板,在这之前不要说遇到,连听都没有听说过,这意味着什么?用意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 这是一个用刀的主角

    这是一个用刀的主角

    当你毫无防备的重生了,你发现能做的太少了
  • 魂使归来

    魂使归来

    身为百越后人,轩辕氏后裔,身上封印着无数的力量,为了救父母而入旁门,却意外卷入一场又一场的勾心斗角。看刘芒如何斗破苍穹,勾搭白虎神君,畅游天地,挥一挥衣袖,不在世间留下一丝云彩、深藏功与名。--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凰御九都

    凰御九都

    一缕孤魂,不知生为何人。误入龙族秘境,却穿越了。坏了!!!捡宝了!!!古龙族后裔!魔武双修!天赋惊人!契约魂器里的大爷居然活了上万岁!!!等等!什么?你说,你是我的未婚夫?龙若璃看着压在自己身上的妖孽美男。努力咽了口吐沫。“羽皇殿下你该不是搞错了吧!”“搞错了!”羽皇殿下站起身来一脸正经说“怎么会,不行我脱了衣服让你验验。”然…当身世之谜渐渐浮出水面,才知道自己曾经历的天大阴谋,她大笑“敌人们,准备好被灭了吗?”
  • 你若只如初见

    你若只如初见

    一个关于十七岁的高中三年故事。一份关于十七岁之前的记忆。一个叫安陌然的男孩,面对着一份不明爱,又面对一份不明的友谊。他是一名彻底的十七岁同龄少年人生的代表,那时候的他,喜欢一个人是不敢说出口的,只是想待在那个人身边,看着她就好了,后来她有了一段与我无关的恋情,就如读者,看着她的喜怒哀乐,静静的,只有同喜同乐的感觉。之后的人生,陌然开始写作,写着他对一个女生友谊与爱情之间的矛盾,把他对她的故事写成诗歌,写成小说,一份最真诚的感情。安陌然,每天紧紧的抓着时间写着,怕遗忘那些细节,可那是免不了虚构部分的,她永远也不会明白,那份虚构正是安陌然对两人之间发生的一小插曲,或者可以说是一梦想吧。
  • 拯救蛮荒女神

    拯救蛮荒女神

    地球屌丝易笑意外来到蛮荒大陆,成为了剑圣的弟子,他勤奋修炼,只想找到回家的路,奈何他及身边的红颜们都卷入了惊天阴谋之中,在不断拯救身边女神的过程中,他一步步变强,成为了绝世战神。冲冠一怒为红颜!想动我的女神,没门!神来诛神!
  • 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

    国民革命军北伐,是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于1926年至1927年间发动的统一战争。因其战争过程由南向北进行,故又常简称为“北伐”,或称“北伐战争”。
  • 无限之次元幻想

    无限之次元幻想

    无限的世界,平衡世界的救世者,和破坏世界的灭世者,周而复始的在各个次元世界循环着他们的因果,林潇,在被敌人击杀之后,因为神秘的碎片的力量将他复活,再一次开启了他的新的旅途。
  • 别用我的爱折磨我

    别用我的爱折磨我

    爱情就像一场角逐游戏,总是有人拼命在逃,有人拼命在追,追的越是惊心动魄,逃的越是胆战心惊。
  • 人生那点事

    人生那点事

    经常看到有人因为工作不顺利,家庭不和睦,金钱的短缺等一些一生活的琐事而烦恼。人的一生没有平平坦坦的路。在人生路上,很多时候我们都处在两难境地。在狂热和理智之间,在浮躁和平静之间,在放纵和收敛之间,我们该如何平衡?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在得到与失去之间,在善念与邪念之间,我们该如何抉择? 我们既然活着,总该活得明白点。明白人生那点事。人生其实就那么点事,就是那些一我们常唠叨的家长里短、生老病死、交友婚恋、幸福成功等俗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