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1800000008

第8章 随师学禅 (1)

一、旧时行履处

第一次见到净慧老和尚,是在柏林禅寺普光明殿前。

我和几位朋友跟随熙熙攘攘的人群游览柏林禅寺,看过赵州和尚塔,来到普光明殿前。这时,有人说,净慧法师来了。

引颈望去,一位长者,白净面皮,身着僧衣,一脸慈祥,从远处走过来。他的目光久远,他凝眸的世界,似乎与我们这些匆匆过客并不相关。见他走近,我和同行者一起双手合掌。他也微笑着合掌还礼。

有人要与他握手,老和尚停下脚步,微笑着和想握手的人们一一握手。握手者掏出名片递上,有人介绍与老和尚握手者的官衔、身份。

与老和尚淡然的微笑相比,世人所孜孜以求的用职务大小或钞票厚度来证明的浮名,其实是一种累赘。那些称谓,那些浮名,在老和尚眼里,是远离了生命实相的过眼云烟、镜花水月,不过是一种临时的现象、一个稍瞬即逝的名词而已。

握手已毕,净慧法师依然合掌:“阿弥陀佛,请各位到后面随喜吧。”

言罢,悠然自在的他,垂下长袖,飘然而去。

望之俨然,即之却温。

十余年来,净慧法师和他倡导的生活禅,在国内佛教界影响甚巨。凡是参学生活禅的人,总想对净慧法师多了解一些。

1934年,一个冬日。一个一岁多的婴儿被抱进湖北新洲汪集镇仙姑庙。

“哇--哇--”婴儿响亮的啼哭声,打破山门的寂静。当家的比丘尼海善法师从来人手中接过婴儿。仔细审视,她发现,这孩子虽然面色焦黄,四肢细瘦,但深陷在前额下的两只眼睛却虎虎有生气。她脸上不由地露出几分欣喜。侍立在旁的孩子父亲,见此情景,长长吁出了一口气。

这襁褓中的婴儿,就是后来的净慧法师。

因为家贫,他一岁六个月时便被父母送进庙里。

汪集镇仙姑庙是乡下小庙,管庙的海善、仁德二尼师原本也是穷苦人,她们心地非常善良,为这个婴儿起名“如意”,盼望他一生万事如意。

春去秋来,小如意渐渐长大。庙里做法事,他在外面听,早晚烧香也能上前帮个忙。

1948年,十五岁的如意前往武昌普渡寺,求受沙弥戒,得法名“净慧”,从此开始正规的寺院生活。

1951年初,听说禅门宗匠虚云老和尚驻锡的广东云门山大觉寺开坛授比丘戒,净慧法师兴奋不已。能在虚云老和尚门下受戒,该是多么荣幸!

怀着无限憧憬,十八岁的净慧法师不远千里前去求戒。

虚云老和尚没有马上答应传戒之事,他给了净慧法师一把锄头、六斤花生种子和一亩荒地,让他先去种地。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之后,虚云老和尚发现净慧法师是个好苗子,终于答应,让他在云门寺受比丘戒。

1952年,净慧法师成为虚云老和尚法嗣,老和尚为他起法名“妙宗”。虚云老和尚教导他:“人生在世,无论士农工商,欲求不虚生浪死作一有用人物,首要立志高尚。盖志高则趋向上,人格自高;志卑则趋向下,人格自卑。”

受戒后,净慧法师有幸随侍巾瓶,为虚云老和尚作侍者,其后在寺院里任副寺、监院等职,并接传虚云老和尚的法脉。师从虚云老和尚之后,净慧法师对于老人的言教事迹,有所留心。

1956年9月,中国佛学院在北京成立,虚云老和尚鼓励净慧法师前往报考。

净慧法师没有辜负虚云老和尚的苦心,顺利通过考试,成为中国佛学院第一批学僧。他学业精进,才与日长。普通班毕业后,他又继续向上,成为中国佛学院首批研究生。

1959年,虚云老和尚进入涅槃的消息传来之后,净慧法师大恸,痛悼之余,为报师恩,他着手汇集、整理虚云老和尚的法语、诗词、开示。

1962年,虚云老和尚圆寂三周年之际,由净慧法师编辑的《虚云和尚法汇续编》付梓流通。谁也没有想到,这本装潢并不精美、印量不足百册的油印小册子,给净慧法师带来的却是无穷的灾难。

1963年9月,净慧法师被打成右派,强迫到乡下,进行劳动改造。

烟波淼淼无处寻,此去春秋十五轮。保任参禅从不辍,冬雪化时满目春。

回顾这段经历,净慧法师说:

我过了十五年的右派生活。尽管我最好的时间在这十五年度过了,但是从人生的经历来讲,这十五年我现在还在受用。我能够有现在这样的胸怀和体魄,对各种事情能够有一定的经验,包括盖房子、种地、待人接物,这些经验都是这十五年中积累起来的。我很感谢这十五年。我的感谢绝对不是讽刺,确实是从内心里表示感谢。这十五年中假设我不是右派的话,作为一个年轻人,对自己把握不住,不知在十五年当中会做出什么事情来。我在中国佛学院读书,要毕业的时候就打成右派了。尽管在那里读了九年书,实际上并没有拿过毕业证。“文革”期间,很多同学正正反反都牵连进去了。我因为离开了北京,所以没有卷入文革的是是非非之中。

1977年有个52号文件。那时邓小平主持党和政府的日常工作,对全国所有的右派、五类分子一起摘帽。因为我的档案被转来转去转没有了,没有机会摘帽子。52号文件以后,有人问我说,所有的五类分子都摘了帽子,怎么你的帽子还没有摘啊?我说我也不知道啊。他们就叫我去找。我只好硬着头皮到我家乡县里的统战部,找来找去说档案没有了,而且名字对不上号。我原来的名字叫净慧,文化大革命反对封资修,宗教迷信的名字更不能要,就起了一个名字。我俗家姓黄,村里的乡亲父老给我起了一个名字叫黄建东。所以人家只晓得有黄建东,这净慧到哪里去找呢?终于找到黄建东的档案,黄建东没当过右派,只有净慧当过右派,两者对不起号来。结果怎么也找不到我被划为右派的档案。不管有档案没有档案,既然是右派,就给摘了帽子。这是1977年冬天。摘了帽子以后,1978年就不要参加劳动了,我在一所中学教了一年书。1978年冬天,中央统战部有一个调令,要把我调回北京。

1979年,过了春节,大概是2月8号,我离开家乡准备重返北京。在这里,我想讲一个关于养我的那位比丘尼的故事。1950年,她被迫还俗,后来生了一个孩子。不管她是否还俗,她都是我的恩人,是养我的母亲,我总是这样认为。我落实政策回北京之前,先去她那里辞行。她非常依依不舍。她对我说:“你这一去很久不会回来了,我的身体又不太好,希望我去世时你能在身边就行了。”我说:“你要有病,打个电报我就回来。”她说:“我恐怕你回不来。你要不在身边,我这一辈子出家一场就等于是白辛苦了。我非常希望我闭眼睛时你能够在身边。”这是她正月初四晚上说的话。

正月初五我就准备离开她,回到我自己的老家去。第二天早上九点左右,她做了饭让我吃。我就背着小书包离开养母的家。我走出不到二十米,她就从坐着的椅子上躺下去了。他们赶快叫我回来。我回来一看,她全身出冷汗,就把她抱到床上。这时是十点左右。到下午三点,她就去世了。虽然她不是我亲生的母亲,但她这种依恋之情使我非常感动。我没有想到在我要离开她的时候,能够使她的愿望得到满足。我在那里为她助念、入殓、送她上山,然后才离开。她的愿望实现了,我也最终报答了她抚养我一场的恩德。这件事使我对人生的感触特别深,尽管那时我已经四十多岁了。人与人之间的这种情感,在生离死别之际有这样的感应,对我有很大的教育。

1979年,政府改变宗教信仰政策,净慧法师得以抖落一身旧风尘。

1979年,我回到北京住在广济寺。那时我已经四十五岁了,一切都得从头学起。在十五年的劳动中,我所有的书都给烧掉了,仅仅留了一本功课本和范文澜所定的《中国通史》。到北京后,一切从头开始。尽管我在佛学院待过九年,本科、研究班、研究部都待过,但那时的学习以搞运动为主,没有很好地系统学一点东西。我现在挂了很多的名堂,这个主编,那个主编,实际上我肚子里并没有什么墨水,不像现在这些法师,有好的环境,能够在国内学习,又能够到国外留学,能受系统正规的教育。我对他们的学法因缘,实在是非常羡慕。我自己从青年时代一直到中年时代,都处在国家社会大变革的时期,没有很好地学习求法的因缘。

1987年10月,时任中国佛协常务理事、《法音》杂志主编的净慧法师,陪同“日中友好临黄协会”第七次访华团,参拜河北赵州柏林禅寺赵州祖师塔。目睹祖庭废圮,净慧法师不禁热泪满眶,吟出“寂寂禅风千载后,庭前柏子待何人”的感伤诗句。

1988年,河北省委统战部礼请净慧法师来河北。是年,河北省佛教协会成立,净慧法师被推举为会长。同年,河北省政府批准柏林禅寺作为宗教场所开放,交河北省佛教协会管理并筹资修复。

百废待兴,然而筹集资金,并非易事。净慧法师沿门托钵、十方募化,从中国内地到香港、台湾,到美国、法国、泰国、新加坡、日本,行程数万里,感动各方善信。之后,十五年辛苦,平台涌楼台,法幢得重竖,一座崭新的柏林禅寺,耸立在世人眼前。

中兴后的柏林禅寺,占地八十亩,由山门到万佛楼,前后共有五重殿宇,建筑面积达一万五千多平方米,规模之巨,冠华北之首,被誉为“京南第一名刹”。

二、师承虚云老和尚

公元4世纪,达摩自印度来到华夏大地,始倡禅宗。因时机不契,他在嵩山山洞中面壁九年,直到慧可法师前来求法。

达摩传法时,吟过这样一首偈子: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三百年后,达摩所说的“花”出现了。六祖慧能禅师横空出世。慧能身后二百余年,禅宗演化出“五叶”--临济、曹洞、云门、沩仰、法眼五大宗派,禅宗史上称为“五家”。

五家各有传承,法法相传,灯灯相续,历近千年。

近代禅门巨匠虚云老和尚,一肩承祧禅宗五家法脉,深入禅定,百年如一日,所到之处,必兴复废圮的古刹,搬砖担土,坐香参究,二时课诵,重振禅风。

达摩之眼,穿越时空,仿佛看到了禅灯代传、龙象腾骧的千年变化。

虚云老和尚,原籍湖南湘乡,俗家姓萧;1840年生于官宦之家。

1858年,他在福建鼓山涌泉寺跟随常开老人出家;次年,依止妙莲和尚受具足戒。

虽出生在富贵家庭,他出家后,一切放下,苦节自励。在鼓山隐居岩洞多年,冬夏一衲,常以野菜充饥。

离开岩洞后,他回到涌泉寺为大众服务,或担水,或种菜,或行堂,寺院中诸多苦行差事,他做了四年,虽手胼足胝,他不以为劳。

其后,他云水行脚,遍历名山,参访高僧。其踪迹所到之处,有四川、西藏、印度、锡兰、缅甸等地。

1842年,他发心朝拜五台山来报答父母生身、养育之恩。他从普陀山起香,三步一拜,历经三年,拜抵山西五台山显通寺。朝礼五台期间,他备受饥寒,三次大病,奄奄待毙,因缘殊胜,感召来文殊菩萨相救。

之后,他前往陕西终南山结茅而居,坐禅修行。时值严冬,大雪封山。一日,他煮了一锅芋薯。静坐等待芋头熟时,他进入甚深禅定。

山雪融解,时逢春节,后山的僧人前来贺年。于虚云茅棚外雪地上,见虎迹纵横,僧人大惊,以为他遭遇不测。进棚一看,他仍处于禅定中。于是来人三击引磬,开静,唤他出定。

僧人问:“你吃饭了吗?”

同类推荐
  • 神圣与疯狂:宗教精神病学经验、理性与建构

    神圣与疯狂:宗教精神病学经验、理性与建构

    本书稿用宗教人类学、医学人类学的田野作业及荣格学派的“集体无意识”、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等精神分析理论为主体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宗教与精神病理之关系的深入解析与思辨,为人们打开了认识宗教与人类深层心理之关系的新窗口。本书稿为国家后期资助项目,送审后经国家宗教局审核,认为书稿是一本严肃的宗教心理学著作,其中对宗教的认知判断是科学理性的,不违反宗教政策,可以公开出版。
  • 阿赖耶识论

    阿赖耶识论

    《阿赖耶识论》共10章,于1942年冬至1945年秋作于黄梅,脱稿则在三十四年秋。本书是一本宗教哲学论著。阿赖耶在梵文中的原意为:藏,能藏、集藏,阿赖耶识即是指能够集藏分段生死等有漏无漏法种的第八识如来藏。作者在本书里说“我选择阿赖耶识做题目,却是从我的友军儒家挑拨起来的。我欢喜赞叹于大乘佛教成立阿赖耶识的教义,觉得印度圣贤求真理的习惯与欧西学人一般是向外物出发,中国儒家则是向内,前者的方法是论理,后者的方法等于“诗言志”。究其极儒佛应是一致,所谓殊途而同归,欧西哲学无论唯心与唯物却始终是门外汉未能见真。”
  • 善用其心

    善用其心

    《善用其心》是继《降伏其心》之后,于2008年至2010年2月间,万行法师在建寺之余,每晚共修时与四众弟子及信众之间的交流问答,皆是针对弟子们在佛法修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误区而谈。万行法师坚持“以人为本”,将佛法与深奥的禅理融入生活,让弟子们在“农禅并重”的道风里,在“信教先爱国,学佛先做人,修道先发心”的家风下,借人炼心,借事检心,于堂上坐禅,堂下禅做,在工作中修行,修行中工作,在降伏身心的同时,融入生活,融入自然,融入道,在消除自我的同时圆满自我。
  • 其心无住

    其心无住

    《其心无住》是《降伏其心》与《善用其心》的续集,也是我出关十年,开山创建东华寺的心得感悟和修学佛法二十余年的总结。出版此书旨在阐述自己的学佛观点,获得广大学佛者的指正。佛法浩如烟海,虽修学二十余年,仍难得法乳一滴。但终究有所感悟,正如三本书名所示,降伏其心为善用其心,用过不执著,不留恋,更不留痕迹,故、名“其心无住”。要将身口意之用发挥至极限,需先降伏身口意,继而善用身口意,最终达至过后无痕。其心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大时包太虚,小时不容针。成事由其心,败事亦由心。其心被动为奴隶,其心主动成主人。其心不降,是懦夫。降之不善用,为愚夫。事过执著,留恋不舍,乃凡夫。其心降伏,善用且无住,则圣人成矣。
  • 佛教与青年

    佛教与青年

    《佛教与青年》谈论佛教青年的成功立业之道,如何做一个出家人,青年僧伽的十无思想和十有思想,青年的力,菩萨的心,佛教青年的生涯规划,参加佛学夏令营的意义,工作与身心的和谐等等。星云大师,1927年农历七月二十二出生,原籍江苏江都,为临济正宗第四十八代传人。
热门推荐
  • 三国卫温传

    三国卫温传

    原名《三国大虾》一个三国的幻想,一个三国的梦,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不胜荣幸,
  • 第五神种

    第五神种

    神魔肆虐的大陆,人族该如何生存?令无数人趋之若鹜的‘神种’到底又拥有什么样的神秘力量?诡异的三方势力到底是什么存在?当血月降临之日,恶魔、精灵、鱼人、巫族、兽人……包括诡异的死士和亡灵纷纷开始了行动。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佛说大爱道般涅槃经

    佛说大爱道般涅槃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食色药香:丑女大翻身

    食色药香:丑女大翻身

    作为一个失忆的穿越丑女,林小柔的八字真够点背的,什么倒霉来什么,偏偏某恶少还不怕死的招惹她:爷要有兴致,就是看头母猪都眉清目秀的。这倒霉催的生活啊,幸好药膳在手,治得了小三,整的了恶少,顺带治治老皇帝救救心上人。那些曾经嘲笑我的人啊,总有一天会让你们哭着来求我。书友催更交流群:310025354
  • 破冰2:风云再起

    破冰2:风云再起

    《破冰(第2季):风云再起》是“破冰系列”的第二部。一个天价订单横空出世,是馅饼,还是陷阱?各路豪强摩拳擦掌纷纷加入战团,围绕天价大单合纵连横。荣尊是否依然能如从前那样无往不胜?它的宿敌连胜为挽回曾经的败局,这一次又将如何出招?小文回归荣尊,拉开了公司人事大洗牌的帷幕,他与号称“打单王”的朱源明还能如昔日那般心心相印、在激烈的抢单大战中双剑合璧吗?作为总裁的陶瑞峰,与居功自傲的李海山,表面的信任与服从,却掩饰不住拥抱身影背后涌动的暗流,谁将是那最后的王者?这个故事,用利益、冷酷、背叛……演绎着现代商战中的人性。
  • 寒刀画扇

    寒刀画扇

    李师师名动京城四十年,却未曾变老。事实上,是由两位名妓相继使用了李师师的名号。李师师成了一个符号,谁是天下第一名妓,谁就是李师师。大师师的儿子公孙韬对第二代李师师一见倾心,与之难舍难分,而同时,宋徽宗对小师师也恩宠有加。面临重重阻碍与诱惑,小师师使计跳出京城这个大笼牢,与身为庶民的公孙韬结为夫妇,然而好景不长,汴京告破后,公孙韬、大师师、小师师在战火中失散,每个人都面临着异常艰难的抉择,他们到底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