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9800000051

第51章 情商(一):情商要素之一:积极客观的自我意识

整个情商体系中最为核心的就是这第一项:自我意识。也有人把这第一项翻译为感受自己的情绪。虽然最后的意识是一种情绪感受,但这样的翻译把原本复杂的自我意识体系过分简单化。高尔曼的原意是对自身状态、情绪和动因的感受和认知。它和自我形象、自我评估以及自信心都有密切的关系。通俗一点说,一个人的情绪感受是建立在对自我的评估和自我形象的基础上。我认为“自己是谁”会影响到我怎么认知环境,产生怎样的情绪感受,以及我有怎样的自信。

作为父母在这方面的培养目标,是帮助孩子形成客观积极的自我形象,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客观的自信。这是提高其他四项情商能力的基础。

一个成功的人往往是自信的人,他的自信是建立在对自己优点和缺点的客观认知上。情商低的人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无法建立这样客观的自我评估。不是过分自大就是过分自卑。我见过一些所谓的优秀人才,就是我在第一章提到的那些智商高情商低的人。他们的专业知识都非常棒,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做事也一丝不苟。总之,他们有很多让人羡慕的优点。但是他们自己始终无法幸福。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对自己的认知不客观。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认知不客观,就无法建立客观稳定的自信。缺乏了这样的自信,对他人和环境的认知就常常偏激。这会导致一系列社会交往和情绪的问题。这些问题甚至可以造成对自己对他人无法挽回的破坏。下面用一个我跟踪了二十年的案例——卢刚事件,来探讨和认识建立客观的自我的重要性。

卢刚事件的经过:1991年11月1日下午三点半左右,卢刚进入了正在进行专题研讨会的艾奥瓦大学凡?艾伦物理系大楼(Van Allen Hall)三楼的309室,在旁听约五分钟后,他突然拔出左轮手枪开枪射击,他首先击中他的博士研究生导师47岁的戈尔咨教授,并在戈尔咨教授倒下之后,又在教授脑后补了一枪;然后,他又朝他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助理史密斯(Robert Alan Smith)副教授身上开了两枪。此时,在场的众多人士刚刚有所醒悟,纷纷逃离现场,这时卢刚又瞄准了当时在场的另一位中国留学生27岁的山林华博士,接连向山林华的脑部和胸膛连开数枪。随后,卢刚离开了第一现场,到达二楼208室系主任办公室,一枪射杀了44岁的系主任尼克森(Dwight R. Nicholson)。在确认尼克森死亡之后,卢刚又返回第一现场,发现几个学生正在抢救奄奄一息的史密斯教授,于是又朝史密斯的脑部补发了致命的一枪。

然后卢刚持枪离开物理系大楼到达生物系大楼,由一楼走到四楼,似乎在寻找一名女性目标(有目击者见他进入女厕所寻人),其间遇到师生多人,但卢刚并未开枪滥杀。

在未找到射击目标之后,卢刚又进入了行政大楼,冲入一楼111室的校长办公室,向副校长安妮?克黎利(T. Anne Cleary)前胸和太阳穴连开两枪,又朝办公室内的学生秘书茜尔森(MiyaSioson)开了一枪。

随后,卢刚到达二楼的203室,饮弹自尽。

整个枪击过程不足20分钟,卢刚在自杀前总共向六个人开枪,除女学生茜尔森(MiyaSioson)被击中脊椎,颈部以下全身瘫痪外,其余五人全部丧命。

关于卢刚:读到有关卢刚的这则报道时,我正在中国国内准备着托福GRE考试。当时,我觉得这一切像是电影而不是现实。二十年过去了,我还常常搜集一些有关此事件的资料。自己之所以一直关心这个事件,不仅出于自己的教育专业兴趣,还有重要的一个私人原因。那就是主人公卢刚和我差不多同龄,我们的成长有着相似的社会历史背景,作为一个时代的同行,我感受到的卢刚就更加有血有肉。

卢刚和我都是在1981年高中毕业,参加了同一年的高考,所不同的是,卢刚考上了北大物理系(物理满分,数理化平均97分),而我却名落孙山。所以我比一般人更清楚卢刚有多优秀。考上北大物理系还不能真正反映卢刚学业的优秀。结束“文化大革命”不久的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科学的春天”刚刚开始,急需培养大批理科人才。经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的不惜努力,美国大学特设了一项招收中国物理专业研究生的考试,这就是当时大名鼎鼎的CUSPEA(China-U.S.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考试。从中国每年招收100名物理专业的优秀毕业生赴美学习。卢刚又在考试中脱颖而出,拿着全奖进入艾奥瓦大学。一个学业如此优秀的学生怎么会变成一个那么冷酷的凶手呢?虽然后人有不同的解释,我查阅了当时美国和中国的报道,看了知情人的一些回忆,以及卢刚最后写给他二姐的信,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是卢刚不客观的自我意识。

在留给英文媒体的信件中,卢刚认为另一位中国学生山林华(遇难者之一)错过毕业论文手续的截止日期,不具备毕业的资格。他的毕业和荣誉的获得都是因为教授袒护。卢刚多方申诉无果,由此归罪于山林华、他的教授和校方领导。于是决定痛开杀戒,用自己的方式来取得公平。由于惨案的发生,卢刚所申诉的不公平也不再有结论。根据我在美国高校的经历,应该说美国大学对这样的申诉事件是非常严肃认真的,有专门的委员会进行取证、听证,双方都可以得到多次陈诉的机会,和法庭审理的过程非常相似。所以很难由一个人或几个人操纵。如果真是有人幕后操纵,一件学术不公正案例就会变成一个刑事犯罪案例,就会有社会法庭的介入。一般教授不会这样去冒险,因为这会断送一个研究者的研究生涯。所以我怀疑即使有个别教授不公正的情况,也未必像卢刚所想的那样,教授们和校方行政人员联合起来和他作对。话再说回来,即使真像卢刚所申诉的那样,你也没有权利这样滥杀无辜。关键问题还在于卢刚自身不客观的自我意识和极强的自卑和自负。

除了一些同学反映他平时比较偏激很难相处外,卢刚极端的自负和自卑最直接地反映在他写给他二姐的中文遗书中。首先,他总觉得自己是很正直的:“我一生来正直不阿,最讨厌溜须拍马的小人和自以为是的赃官。”另一方面他又表现得极其自卑:“在美国虽然吃穿不愁,但上边大有富人,跟他们一比,我还是个穷光蛋。”卢刚的内心很没有安全感。说实话,他给他最亲爱的二姐的这封信有些地方写得很动情。但是有一处他的口吻显得非常突兀。在谈到自己的后事处理时,先告诉二姐不必来美国,让中国领事馆把自己的骨灰送回即可。突然另起一段,郑重告诫二姐:“牢记:不要让美国这边敲诈钱财。

”一个在美国拿了别人的全额奖学金的人,拿到了博士学位,非但没有任何的感恩,反而处处都觉得被人欺负。甚至觉得自己死了,别人还会去敲诈他的亲人。这样的口气和内容揭示了其有一定的被迫害妄想。而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卢刚没有办法形成一个客观积极的自我,从而失去了最基本的自信和安全感,从环境所感受的全是负面的认知的情绪。这些负面认知和情绪的积累导致了最后的悲剧。讲到积极客观的自我意识,在这里我不得不提这事件中的两位受害者:遇难的副校长安妮?克黎利(T.Anne Cleary)和她的学生秘书米亚?茜尔森(MiyaSioson)。她们和她们的亲人在事件之后向世人展示了和卢刚完全不同的自我意识以及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态度。

卢刚事件中的两位受害者:先说说遇难的副校长克黎利女士。她的父母曾远涉重洋到中国传教,她成了出生在中国上海的美国人,所以她对中国人有特殊的感情。她终身未婚,对待中国留学生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无微不至地关照他们、爱护他们。每年的感恩节和圣诞节总是邀请中国留学生到她家中做客。20世纪80年代她曾多次访问中国,目睹中国高校图书资料的匮乏,她回到艾奥瓦大学就和同事发动教育学院的教授们为中国捐书。共捐了一千多本,最后,六十五磅的邮包共寄了十五包书到北京。

这样一位热爱中国,热爱中国留学生的女士最后被一个中国学生枪杀。对这样以怨报德的行为产生愤怒应该是人之常情。然而,克黎利的惨死并没有动摇亲人们的信仰,并没有让他们以仇恨来取代爱。他们深知,仇恨的心理最后伤害的是自己,仇恨的心理也不符合克黎利生前所坚持的理想。爱和宽恕才是对亲人最好的纪念。因此,她的三位弟弟在姐姐遇难后,为了纪念姐姐,做了两件事情。第一,他们在姐姐去世的病房里宣布,要用克黎利的遗产为教育学院的国际学生设立一份奖学金,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姐姐的意愿。第二,他们一起给枪杀他们姐姐的卢刚家人写了一封信,并将信在姐姐的葬礼上当众朗读。信的内容翻译如下:

给卢刚的家人们:

我们刚经历了一场惨痛的悲剧,我们失去了我们为之骄傲的亲爱的姐姐。她一生给人所留下的影响,让每一个与她有过接触的人——她的家人、邻居、孩子们、同事、学生和她在全世界的朋友和亲友们——都爱戴她。当我们从各地赶来衣阿华时,那么多朋友来分担我们的悲痛,但同时他们也与我们分享安妮留给我们的美好记忆和她为人们所做的一切。

当我们沉浸在沉重的悲痛中时,我们也在我们的关心和祈祷中纪念你们——卢刚的家人们。因为我们知道你们也一定沉浸在沉重的悲痛中,你们也一定和我们一样为周末所发生的事所震惊。安妮相信爱和宽恕。我们也愿意在这一沉重的时刻向你们伸出我们的手,请接受我们的爱和祈祷。在这悲痛的时刻,安妮一定是希望我们心中充满了怜悯、宽容和爱。我们清楚地知道,此刻如果有一个家庭正承受比我们更沉重的悲痛的话,那就是你们一家。我们想让你们知道,我们与你们分担这一份悲痛。让我们一起坚强起来,并相互支持,因为这一定是安妮的希望。

真诚的

弗兰克、麦可和保罗

我不知道卢刚的家人什么时候读到这封信,也不知道他们能否读懂这封信,更不知道他们作何感想。我只知道这封信的原稿后来被塑封挂在了艾奥瓦大学克黎利曾经工作过的办公室。克黎利生前生活的小镇有一条路被命名为安妮?克黎利路。

说完了副校长,再说说她的学生秘书茜尔森。她是枪击案中的唯一幸存者。但被击中脊椎,颈部以下全身瘫痪。那一年她才23岁。我在网上见过茜尔森遭枪击前的照片,那么美,那么柔和,却那么坚定。和克黎利的家人一样,这位美丽的女孩在遭遇这么大的不幸后没有仇恨,没有消沉。不仅自己顽强地生活,还把帮助别的残疾人当做自己终身的事业。茜尔森说:“如果我不能帮助别人,我觉得自己不是个完整的人(I would not fell complete if I wasn’t helping others)。”不幸的是,在枪击事件17年后,茜尔森因患乳腺癌而去世。但她自强不息的事迹被拍成了纪录片 ,继续鼓舞着很多活着的人,包括我自己。

逝者已逝,二十多年过去了。我每次准备情商的讲课时,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卢刚事件和其中的三位当事人。我觉得他们还在继续和我们活着的人说话。他们在告诉我们不同的自我意识会活出怎样完全不同的生命。卢刚虽然拥有很多同龄人羡慕的才华和环境,在学习上和物质的追求上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但是一个不客观、极端的自我意识可以让他失去最基本的感受幸福的能力,在环境中无法感受到爱,只有痛苦,只有恨,最后做出毁灭生命的事情。而克黎利的弟兄和茜尔森虽然无端遭遇这么大的不幸,但强大而积极的自我意识让他们把自己的痛苦变成了造就他人生命的大爱。让自己遭受的不幸变成他人生命的祝福。低情商的人总希望把最好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而高情商的人却总能够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变得最好。这是多么不一样的人生态度和结果啊。

我之所以在这里要花这么多文字把这个案例那么详细地介绍给读者,是希望我们每个做父母的能够理解情商和智商的关系,清楚情商和幸福的关系。同时能明白从小培养孩子客观的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怎样从小培养孩子客观积极的自我意识呢?规矩和爱。规矩可以让孩子懂得敬畏,约束自我意识的不客观膨胀。爱能让孩子得到安全,看到自己的价值,因为自己被尊重而懂得尊重他人。但是爱和规矩需要结合。如果只有严厉的规矩而没有爱,孩子的行为也许能够得到暂时的约束,但是内心就容易产生极端的自卑。如果只有爱而没有规矩,孩子会觉得自己就是上帝。第四章和第五章已经介绍了做规矩的原理和方法,那些原理和方法对培养积极客观的自我意识都有很大的帮助。在这里我再提出四项针对性的建议。

同类推荐
  • 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好妈妈的秘密

    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好妈妈的秘密

    关于人与自然的紧密关联,雷切尔·卡森这样说:“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如今,在强调让儿童与自然重逢的时候,我们同样面临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阅读的缺失,这虽是儿童的,但首先是成人的,因为年轻父母们也很少读书了。孩子需要陪伴,更需要我们讲故事给他们听,可以和他们一起读读书。就如同与自然的关系那样,可以感受阅读之关的人,一定可以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
  • 边宠边吼育英才

    边宠边吼育英才

    谦卑地向广大读者和家长朋友讲述作者的教养理念:边宠边吼育英才,在作者看来,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而边宠边吼育英才更是种智慧,这里的“宠”其实就是换一种方式爱孩子,而这里的“吼”就是换一种方式管教孩子,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需要爱,更需要管教,爱和管教的统一才能成就孩子的未来,一本带领千万父母走出爱与管教困惑的读本!
  • 巴菲特写给子女的10个投资忠告

    巴菲特写给子女的10个投资忠告

    林汶奎编著的《巴菲特写给子女的10个投资忠告》是对巴菲特这位著名股神的描写,看他是如何成功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将自己的成功经验与投资哲学从生活的点滴渗入到孩子的思想中。《巴菲特写给子女的10个投资忠告》对巴菲特的生活细节,学习理念、学习方法、人生等进行描写,深入到巴菲特对于金钱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认知与态度,从而告诉儿女如何进行正确的投资。
  • Yes!早教

    Yes!早教

    在这样的字面认知下,很多家长开始出现“散养”的教育理念。孩子刚刚进入早教由于环境不适应哭闹,家长就说他不喜欢,我们走了;孩子出现打人咬人的行为,家长说小孩儿都这样,长大就好啦;孩子在游戏中遇到困难,家长说这个孩子不喜欢,老师教的太难啦!面对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总是会放下一句“他高兴就好,他不喜欢就不要做,人家国外小孩儿都这样的,长大就好啦!”,却全然忘记了作为家长在尊重孩子的性格特点基础上,自我带教技能的提升以及需要对孩子作出的最基本的引导。“轻松”不等于“没有作业”;“自由”不等于“放纵”;“开心”不等于“没有规范和引导”。
  • 家庭教育口传书

    家庭教育口传书

    对于孩子来说,我们应该是父母,而不是家长。家庭教育不只是提高孩子的素质,更是提高父母的素质。“幼稚”是毕竟阶段,也是他们的快乐。身为长辈的我们,狭窄的界定了成功的定义。其实,当总统是成功,当小丑也是成功。对孩子的爱需要理性,需要节制。盲目地爱孩子的父母,是犯罪者,是侵略者。孩子是孩子,不是父母攀比的玩物。儿童更接近于动物。如果一个孩子缺乏快乐的童年,那么他不能得到健康的成长。与学校的“批量培养”相比,家庭更应该是培养“个性”孩子的地方。我们常常以“望子成龙”的名义,剥夺了他们最低限度的快乐。家庭教育需要把孩子当成孩子,也要把孩子当成大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当冬夜渐暖2

    当冬夜渐暖2

    《当冬夜渐暖2》延续了第一部的故事情节,讲述了荀依江在经历了风雨过后,决定与一直照顾她的上司蒋易森在一起。然而当她即将对他付出所有交心时,却发现了蒋易森接近自己的秘密。原本开始起步的事业连连受挫,在此打击下她决定远走他乡,选择深造。两年后,她携幼女华丽归来,被重金邀请到郦江电视台做首席主播,此时已经升职为总监的蒋易森意外发现她就是自己苦苦寻觅的爱人,却又顶着陌生的名字与他竞争为敌。
  • 神尊大人饶命啊

    神尊大人饶命啊

    一个是神界最年轻的上神,他额间一点红,生的比女子还好看。一个是幻帝的小女儿,她性格善良,十分护短。她有尊贵的身份,高深的修为,厉害的契约兽,丹药数不胜数,兵器有二哥造,元素之力样样精通,不仅如此,还有关及天下苍生的重任在等着她……
  • 李渔美学思想研究

    李渔美学思想研究

    这是一本研究明末清初的戏剧理论家、剧作家、小说家李渔美学思想的专著。在李渔丰富的美学思想史,作者以他的戏剧美学、园林美学、仪容美学作为研究对象,突出了李渔美学思想的精华,并做了细密的、颇有见解的理论阐释;作者以历史发展的眼光,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李渔在这三个领域对前人的继承和他独自的贡献;对国内学界研究较少的李渔的仪容美学,作者做了开启性的研究。这是国内目前比较系统研究本渔美学思想,并有一定理论深度的著作。
  • 日常宠妻:国民男神太会撩

    日常宠妻:国民男神太会撩

    新书《你是我余生的缱绻》已发布 这是一个理智型追星女和一个傲娇爱豆的故事。某傲娇爱豆看着怀中的女孩儿,说:“明明你是我的粉丝,应该是你追我才对,怎么就变成了我主动了?”
  • 火影之变革者

    火影之变革者

    火影是很多人美好的回忆,但个人想写一部关于宁次的作品,单女主,不随意乱改章节
  • 膏粱子

    膏粱子

    重生将门,过劳死的警察张麟本以为自己是将门虎子,没想到竟然被人叫鳖孙,这就直叫人火大了!其爷如病虎,其父乃儒犬!当真是一代不如一代?罢罢罢,躺在功劳薄上,享着祖辈福荫,当个吃喝嫖赌的膏粱子弟,也是快哉!快哉!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腹黑狂妃:妖孽天下

    腹黑狂妃:妖孽天下

    她是二十一世纪的金牌杀手,全能大师,自己制造了一个医学系统,并植入了自己的体内。她一招穿越,来到了银星大陆四星国,成了四星国的安宁郡主。原主乃一介废柴,而现在的苏瞳不一样了,成为了引人注目天之骄子。她一路契约,炼丹,修炼,小日子过得也很是悠闲。谁知她竟然遇上一个喜欢装软弱的男子,男子每天最大的目的就是让苏瞳对他有怜悯之心。一直纠缠着她!
  • 镜子里的陌生人(谢尔顿作品)

    镜子里的陌生人(谢尔顿作品)

    “你休想从镜子里认出自己,因为那儿只有个陌生人的影子。”“世界上最会讲故事的人” 西德尼·谢尔顿,在动笔写小说之前曾经是获得过奥斯卡奖的好莱坞金牌编剧,多年浸淫于影视圈的他,把自己对好莱坞的深刻体察、对人性的洞见和高超的叙事技巧融为一炉,为读者奉上这惊心动魄、令人唏嘘的故事。横渡大西洋的豪华游轮起航之前,发生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放映室大门敞开,里面血迹斑斑;百万富翁大卫·肯尼文弃船而去;大明星托比·坦波尔的遗孀痛不欲生。在好莱坞底层挣扎的女演员的辛酸经历,喜剧大明星的悲剧人生……西德尼·谢尔顿以他在好莱坞闯荡多年的经历,写下这部精彩至极又发人深省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