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85300000165

第165章 附录三 年谱三 自嘉靖壬午在越至嘉靖己丑丧归越(3)

守益谪判广德州,筑复古书院以集生徒,刻《谕俗礼要》以风民俗。书至,先生复书赞之,曰:“古之礼存于世者,老师宿儒当年不能穷其说,世之人苦其烦且难,遂皆废置而不行。故今之为人上而欲导民于礼者,非详且备之为难,惟简切明白而使人易行之为贵耳。中间如四代位次,及祔祭之类,向时欲稍改以从俗者,今昔斟酌为之,于人情甚协。盖天下古今之人,其情一而已矣。先王制礼,皆因人情而为之节文,是以行之万世而皆准。其或反之吾心而有所未安者,非其传记之讹阙,则必古今风气习俗之异宜者矣。此虽先王未之有,亦可以义起,三王之所以不相袭礼也。后世心学不讲,人失其情,难乎与之言礼。然良知之在人心,则万古如一日,苟顺吾心之良知以致之,则所谓不知足而为屦,我知其不为蒉矣。非天子不议礼制度,今之为此,非以议礼为也,徒以末世废礼之极,聊为之兆以兴起之,故特为此简易之说,欲使之易知易从焉耳。冠婚丧祭之外,附以乡约,其于民俗亦甚有补。至于射礼,似宜别为一书以教学者,而非所以求谕于俗。今以附于其间,却恐民间以非所常行,视为不切;又见其说之难晓,遂并其冠婚丧祭之易晓者而弃之也。文公《家礼》所以不及于射,或亦此意也与?”○按祠堂位祔之制。或问:“文公《家礼》高曾祖祢之位皆西上,以次而东,于心切有未安。”先生曰:“古者庙门皆南向,主皆东向。合祭之时,昭之迁主列于北牖,穆之迁主列于南牖,皆统于太祖东向之尊,是故西上,以次而东。今祠堂之制既异于古,而又无太祖东向之统,则西上之说诚有所未安。”曰:“然则今当何如?”曰:“礼以时为大,若事死如事生,则宜以高祖南向,而曾祖祢东西分列,席皆稍降而弗正对,似于人心为安。曾见浦江之祭,四代考妣皆异席,高考妣南向,曾祖祢考皆西向,妣皆东向,各依世次,稍退半席。其于男女之别,尊卑之等,两得其宜。但恐民间厅事多浅隘,而器物亦有所不备,则不能以通行耳。”又问:“无后者之祔,于己之子侄,固可下列矣,若在高曾之行,宜何如祔?”先生曰:“古者大夫三庙,不及其高矣。适士二庙,不及其曾矣。今民间得祀高曾,盖亦体顺人情之至,例以古制,则既为僭,况在行之无后者乎?古者士大夫无子,则为之置后,无后者鲜矣。后世人情偷薄,始有弃贫贱而不嗣者。古所谓无后,皆殇子之类耳。祭法:王下祭殇五,适子,适孙,适曾孙,适玄孙,适来孙。诸侯下祭三,大夫二,适士及庶人祭子而止。则无后之祔,皆子孙属也。今民间既得假四代之祀,以义起之,虽及弟侄可矣。往年湖湘一士人家,有曾伯祖与堂叔祖皆贤而无后者,欲为立嗣,则族众不可,欲弗祀,则思其贤有所不忍。以闻于某。某曰:‘不祀二三十年矣,而追为之祀,势有所不行矣。若在士大夫家,自可依古族属之义,于春秋二社之次,特设一祭。凡族之无后而亲者,各以昭穆之次配祔之,于义亦可也。’”

四月,复南大吉书。

大吉入觐,见黜于时,致书先生,千数百言,勤勤恳恳,惟以得闻道为喜,急问学为事,恐卒不得为圣人为忧,略无一字及于得丧荣辱之间。先生读之,叹曰:“此非真有朝闻夕死之志者,未易以涉斯境也!”于是复书曰:“世之高抗通脱之士,捐富贵,轻利害,弃爵禄,决然长往而不顾者,亦皆有之。彼其或从好于外道诡异之说,投情于诗酒山水技艺之乐,又或奋发于意气,牵溺于嗜好,有待于物以相胜,是以去彼取此而后能。及其所之既倦,意衡心郁,情随事移,则忧愁悲苦,随之而作,果能捐富贵,轻利害,弃爵禄,快然终身,无入而不自得已乎?夫惟有道之士,真有以见其良知之昭明灵觉,廓然与太虚而同体。太虚之中,何物不有,而无一物能为太虚之障碍。故凡慕富贵,忧贫贱,欣戚得丧,爱憎取舍之类,皆足以蔽吾聪明睿智之体,窒吾渊泉时出之用。如明目之中而翳之以尘沙,聪耳之中而塞之以木楔也。其疾痛郁逆,将必速去之为快,而何能忍于时刻乎?关中自古多豪杰。横渠之后,此学不讲,或亦与四方无异矣。自此有所振发兴起,变气节为圣贤之学,将必自吾元善昆季始也。今日之归,谓天为无意乎?”

答欧阳德书。

德初见先生于虔,最年少,时已领乡荐。先生恒以“小秀才”呼之。故遣服役,德欣欣恭命,虽劳不怠。先生深器之。嘉靖癸未第进士,出守六安州。数月,奉书以为初政倥偬,后稍次第,始得与诸生讲学。先生曰:“吾所讲学,正在政务倥偬中,岂必聚徒而后为讲学耶?”又尝与书曰:“良知不因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孔子云:‘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良知之外,则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圣门教人第一义。今云专求之见闻之末,则落在第二义矣。若曰致其良知而求之见闻,则语意之间未免为二。此与专求之见闻之末者,虽稍不同,其为未得精一之旨则一也。”○德洪与王畿并举南宫,俱不廷对,偕黄弘纲、张元冲同舟归越。先生喜,凡初及门者,必令引导,俟志定有入,方请见。每临坐,默对焚香,无语。

八月,答聂豹书。

是年夏,豹以御史巡按福建,渡钱塘来见先生。别后致书,谓:“思、孟、周、程无意相遭于千载之下,与其尽信于天下,不若真信于一人。道固自在,学亦自在。”先生答书略曰:“读来谕,诚见君子不见是而无闷之心,乃区区则有大不得已者存乎其间,非以计人之信与不信也。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世之君子惟务致其良知,则自能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求天下无治不可得矣。古之人所以能见善不啻若己出,见恶不啻若己入,视民之饥溺,犹己之饥溺,而一夫不获,若己推而纳诸沟中者,非故为是而蕲天下之信己也;务致其良知,求其自慊而已矣。后世良知之学不明,天下之人外假仁义之名,而内以行私利之实。诡词以阿俗,矫行以干誉;掩人之善,而袭以为己长;讦人之私,而窃以为己直;忿以相胜,而犹谓之徇义;险以相倾,而犹谓之疾恶;妒贤嫉能,而犹自以为公是非;恣情纵欲,而犹自以为同好恶。相凌相贼,自其一家骨肉之亲,已不能无彼此藩篱之隔,而况于天下之大,民物之众,又何能一体而视之乎!仆诚赖天之灵,偶有见于良知之学,以为必由此而后天下可得而治,是以每念斯民之陷溺,则为之戚然痛心,忘其身之不肖,而思以此救之,亦不自知其量者。天下之人见其若是,遂相与非笑而诋斥,以为是病狂丧心之人耳。呜呼!吾方疾痛之切体,而暇计人之非笑乎!昔者孔子之在当时,有讥其为谄者,有讥其为佞者,有毁其未贤,诋其为不知礼,而侮之以为‘东家丘’者,有嫉而阻之者,有恶而欲杀之者。晨门、荷蒉之徒,皆当时之贤士,且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虽子路在升堂之列,尚不能无疑于其所见,不悦于其所欲往,而且以之为迂。则当时之不信夫子者,岂特十之一二而已乎?然而夫子汲汲遑遑,若求亡子于道路,而不暇于暖席者,宁以蕲人之信我知我而已哉?仆之不肖,何敢以夫子之道为己任?顾其心亦已稍知疾痛之在身,是以彷徨四顾,相求其有助于我者,相与讲去其病耳。今诚得豪杰同志之士,共明良知之学于天下,使天下之人皆知自致其良知,一洗谗妒胜忿之习,以跻于大同,则仆之狂病,固将脱然以愈,而终免于丧心之患矣,岂不快哉!会稽素号山水之区,深林长谷,信步皆是,寒暑晦明,无时不宜。良朋四集,道义日新。天地之间,宁复有乐于是者?孔子云:‘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仆与二三同志,方将请事斯语,奚暇外慕?独其切肤之痛,乃有未能恝然者,辄复云尔。”○按,豹初见称晚生,后六年出守苏州,先生已违世四年矣。见德洪、王畿曰:“吾学诚得诸先生,尚冀再见称贽,今不及矣。兹以二君为证,具香案拜先生。”遂称门人。

十一月庚申,子正亿生。

继室张氏出。先生初得子,乡先达有静斋、六有者,皆逾九十,闻而喜,以二诗为贺。先生次韵谢答之,有曰“何物敢云绳祖武,他年只好共爷长”之句,盖是月十有七日也。○先生初命名正聪,后七年壬辰,外舅黄绾因时相避讳,更今名。

十二月,作《惜阴说》。

刘邦采合安福同志为会,名曰“惜阴”,请先生书会籍。先生为之说曰:“同志之在安成者,间月为会五日,谓之‘惜阴’,其志笃矣。然五日之外,孰非惜阴时乎?离群而索居,志不能无少懈,故五日之会,所以相稽切焉耳。呜呼!天道之运,无一息之或停,吾心良知之运,亦无一息之或停。良知即天道,谓之‘亦’,则犹二之矣。知良知之运无一息之或停者,则知惜阴矣。知惜阴者,则知致其良知矣。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此其所以学如不及,至于发愤忘食也。尧、舜兢兢业业,成汤日新又新,文王纯亦不已,周公坐以待旦:惜阴之功,宁独大禹为然?子思曰:‘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知微之显,可以入德矣。’或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利,凶人为不善,亦惟日不足,然则小人亦可谓之惜阴乎?”○按,先生明年丁亥过吉安,寄安福诸同志书曰:“诸友始为惜阴之会,当时惟恐只成虚语,迩来乃闻远近豪杰闻风而至者以百数,此可以见良知之同然,而斯道大明之几,于此亦可以卜之矣。明道有云:‘宁学圣人而不至,不以一善而成名。’此为有志圣人而未能真得圣人之学者,则可如此说。若今日所讲良知之说,乃真是圣学之的传,但从此学圣人,却无不至者。惟恐吾侪尚有一善成名之意,未肯专心致志于此耳。”

六年丁亥,先生五十六岁,在越。

正月。

先生与宗贤书曰:“人在仕途,比之退处山林时,工夫难十倍,非得良友时时警发砥砺,平日志向鲜有不潜移默夺,弛然日就颓靡者。近与诚甫言,京师相与者少,二君必须彼此约定,但见微有动气处,即须提起致良知话头,互相规切。凡人言语正到快意时,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气正到发扬时,便翕然能收敛得;愤怒嗜欲正到腾沸时,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不能也。然见得良知亲切时,其功夫又自不难。缘此数病,良知之所本无,只因良知昏昧蔽塞而后有,若良知一提醒时,即如白日一出,魍魉自消矣。《中庸》谓:‘知耻近乎勇。’只是耻其不能致得自己良知耳。今人多以言语不能屈服得人,意气不能陵轧得人,愤怒嗜欲不能直意任情为耻,殊不知此数病者,皆是蔽塞自己良知之事,正君子之所宜深耻者。古之大臣,更不称他知谋才略,只是一个断断无他技,休休如有容而已。诸君知谋才略,自是超然出于众人之上,所未能自信者,只是未能致得自己良知,未全得断断休休体段耳。须是克去己私,真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实康济得天下,挽回三代之治,方是不负如此圣明之君,方能不枉此出世一遭也。”

四月,邹守益刻《文录》于广德州。

守益录先生文字,请刻。先生自标年月,命德洪类次,且遗书曰:“所录以年月为次,不复分别体类,盖专以讲学明道为事,不在文辞体制间也。”明日,德洪掇拾所遗请刻,先生曰:“此便非孔子删述《六经》手段。三代之教不明,盖因后世学者繁文盛而实意衰,故所学忘其本耳。比如孔子删《诗》,若以其辞,岂止三百篇?惟其一以明道为志,故所取止此。例《六经》皆然。若以爱惜文辞,便非孔子垂范后世之心矣。”德洪曰:“先生文字,虽一时应酬不同,亦莫不本于性情,况学者传诵日久,恐后为好事者搀拾,反失今日裁定之意矣。”先生许刻附录一卷,以遗守益,凡四册。

五月,命兼都察院左都御史,征思、田。

六月,疏辞,不允。

先是广西田州岑猛为乱,提督都御史姚镆征之。奏称猛父子悉擒,已降敕论功行赏讫。遗目卢苏、王受构众煽乱,攻陷思恩。镆复合四省兵征之,久弗克,为巡按御史石金所论。朝议用侍郎张璁、桂萼荐,特起先生总督两广及江西、湖广军务,度量事势,随宜抚剿,设土官流官孰便,并核当事诸臣功过以闻,且责以体国为心,毋或循例辞避。先生闻命,上疏言:“臣伏念君命之召,当不俟驾而行,矧兹军旅,何敢言辞?顾臣患痰疾增剧,若冒疾轻出,至于偾事,死无及矣。臣又复思,思、田之役,起于土官仇杀,比之寇贼之攻劫郡县,荼毒生灵者,势尚差缓。若处置得宜,事亦可集。镆素老成,一时利钝,亦兵家之常。御史石金据事论奏,所以激励镆等,使之善后,收之桑榆也。臣以为今日之事,宜专责镆等,隆其委任,重其威权,略其小过,假以岁月,而要其成功。至于终无底绩,然后别选才能,兼谙民情土俗,如尚书胡世宁、李承勋者,往代其任,事必有济。”疏入,诏镆致仕,遣使敦促上道。

八月。

同类推荐
  • 火系精锐3李商隐

    火系精锐3李商隐

    历史的故事好像在重复,李商隐的诗作意境优美,词义朦胧,一生不顺,他的一生好像就是元稹的故事另一版本。文人相轻,恃才狂傲是大唐各诗人之间的通病,这个盛世到转衰期,无数名耀千秋的文人墨客登场。
  • 明末达人秀

    明末达人秀

    贾亦韬,一个年轻有为的历史学者,对于明史极有研究,因缘际会之下,在生与死的挣扎之中,成为了崇祯皇帝。作为一个明史专家,尤其是明末时期,贾亦韬有着极深的研究,他相信,由他当皇帝,无需过多的辛劳,不需像崇祯皇帝那样日夜忙于勤政,更不需要过着艰苦的日子,凭着自己的历史知识,只需将历史上的人物放到合适的位置,当一个甩手掌柜,就能让大明王朝中兴!总之,就是一句话,以他贾亦韬作为主办人和策划人,在明末来一个达人秀,让名臣名将尽情地施展才能,聚拢那个时代最为前沿的科学家。而贾亦韬自信的来源,不仅是他丰富的历史知识,主要还是明末时期,中国的强大,不管是军事,亦或是科技,还是经济方面,都是世界遥遥领先的存在。
  • 混迹在新明朝

    混迹在新明朝

    张彦发现自己穿越了,并且来到了一个假的大明朝!历史还是那个历史,但拐了个弯儿,众多名人的命运轨迹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他进一步发现,自己居然还是个穿二代。可惜高堂早逝,空顶着个穿二代的光环,却没机会享受到拼爹为他带来的安逸生活。张彦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至少不能被活活饿死。封侯拜相太难,建功立业太累,开疆拓土不现实,青史留名不靠谱,权倾朝野忒荒唐……倒不如混混日子,考个功名,做个小官,发一点小财,纳两房小妾,抱几条大腿来得逍遥自在!然而……他混着混着,混了个金榜题名。混着混着,混了个万民称颂!混着混着,混成了大明首辅……
  • 大河长流

    大河长流

    齐朝的盛世即将过去,天下即将纷乱。关西的勋贵们与山东豪杰们纷纷走上乱世舞台。
  •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

    吴信训创作的《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讲述了松赞干布子承父业,以雄才大略,力挽狂澜,成为了统一西藏高原的吐蕃国国王。为巩固吐蕃基业,松赞干布向往大唐文明强盛及文成公主美名,借鉴其他部落国经验,谋求与大唐联姻。经过一系列艰难曲折、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故事,在松赞干布及其一班忠贞将臣的辅佐下,唐太宗英明的治国理政方略和民族政策决策下以及文成公主深明大义的襟怀及情义高远的践行下,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喜结良缘,并由此促进和形成了藏汉民族千古不移的血缘亲情以及大唐文明与雪域高原文明广阔而深度地融合。
热门推荐
  • 沉睡的魔咒

    沉睡的魔咒

    打破传统校园言情小说套路。虽是以校园故事为起点,但加入魔法元素后,昔日校园言情将升华为玄幻悬疑。冥冥之中,自给你安排的明明白白,
  • 惑乱君心,丑妃太妖娆

    惑乱君心,丑妃太妖娆

    重生成第一丑女,只想待在相府后院闲散度日,却不想赐婚从天而降,对方居然是佞臣摄政王!他说:“我自知自己身体,怕误了别家姑娘,特娶相府三小姐为妻。”她想想也是这个道理,太监配丑女的确无所谓,她乐得自在!后面她醉眼朦胧,看着面前妖孽的脸“嘿嘿嘿嘿我跟你讲我嫁了一个太监。”此刻的她没有看见,边上男人已经黑了脸。咬牙切齿的他开口:“暮粟冉,我是不是太监,很快你就会知道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大师姐是个吃货

    大师姐是个吃货

    “喂!住口!那个不能吃!”你个老头整天就是这一句,有没有新意啊?“大……大师姐,请你嘴下留情。现在灵兽很贵的,这个是我第四头灵兽了……”啊咧~谁让你把灵兽放出来晃悠的?!那那那,还把便便拉在我的脚底板上……凶兽算什么?吃掉!雷劫很厉害吗?吃掉!仙人很牛逼吗?吃掉!这是一个吃货祸害苍生的故事,有着天下第一“胃”的小萝莉,一路修仙一路吃,别人修仙靠修炼,她修仙靠吃!
  • 恨不抗日死的将军吉鸿昌

    恨不抗日死的将军吉鸿昌

    《中华爱国人物故事》是一套故事丛书。它汇集了我国历史上80位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革命、先进模范人物的生动感人史迹,很好地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思维进化之路

    思维进化之路

    魔人入侵存档文。。。。。。。。。。。。。
  • 麻烦请你改邪归我

    麻烦请你改邪归我

    慕梨是出了名的胆子小,慕子衿是出了名的胆子大。一个学霸一个学渣一次碰撞,然后……末世了?等等……这设定好像不太对?娇软绿茶白莲花的校园风女主,冷心冷情防备心重的末世文男主。这注定是一段虐心虐肝的恋爱!不过……女主人设好像崩了?不不不,男主他也崩了!
  • 从入门到改行

    从入门到改行

    莫名穿越,觉醒玄魂,踏上修行一道!是玄幻还是仙侠?三皇五帝,隐匿世间的古董,谁能与之一战?封神榜、人皇笔、生死薄主宰阴阳。昆仑镜、女娲石、昊天塔逆乱乾坤。时间之眼,生死之眸望穿虚无。雷罚之体,五行神体,混沌之体尽相争霸。探古墓,闯遗迹。世上纷扰,风云变幻,天道奈何?有兴趣的可以加qq群:654759851
  • 圣运图录

    圣运图录

    被隐秘培养多年,成为了当朝的太子,之后要怎么办呢?成皇之后,却是妻子的提线木偶又该如何反抗呢?反抗换来了更大的压迫,还反抗吗?皇帝被人诟病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又要该如何平复民心?面对这一切,周文冷笑道:“魂修气运,身修灵!我不是宅男,我是帝王!”
  • 坏蛋老公很温柔

    坏蛋老公很温柔

    ◇◆◇◆◇◆故事到结尾,答案总会揭晓!“他因为你毁了一生,而你却在这里幸福快乐的跟别的男人结婚生子,你不觉这太不公平了么?”他钳制着她的下颚,眼底恨意、厌恶还掺杂了许多其它不明情愫。暖暖心被狠狠的揪着,她居然一无所知,对于从容的事,不仅一无所知居然还恨他,一直直……那么怨他。”他的手缓缓放开,她的身体也如断了线的风筝般直坠向地面。“求你,带我去见他!”“真的要走了?”“我会记得生命中出现过一个你!会记得在我最痛苦、最倒霉的时候,你无条件的帮助我、扶持我!我不会忘记你,一辈子,到死那天都不会忘记。”他没有说话,转身,一步步朝着来时的方向,离开!“江承俊……!”我爱你!后面的三个字,被迫止在喉咙处,她没资格喊出。在病床上足足躺了五年,他死在自己的婚礼上,在为暖暖套上戒指的那一刻,他唇边那抹温柔的笑成为了永恒……而她,被绑定,被冠上沈从容妻子的名谓!****友情链接:星期七《豪门儿子特工妈》:漫沙罗《磨牙小相公》沁沐星辰《误睡总裁房》漫沙罗《女色》:没见过的东家《蹂情》:淡笑雾雨《娘子别想逃跑》:风中雀《有限婚姻,无限指责》:乱鸦《墨奴》:阳乖乖《复仇金龟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