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59300000037

第37章 三线建设与相关省区经济社会发展(25)

从1965年夏天起,广东小三线建设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并在1965年至1966年形成第一次高潮。1965年8月,全国搬迁工作会议召开,确定立足于战争,搬迁项目实行“大分散、小集中”原则,国防尖端项目的建设则实行“靠山、分散、隐蔽”原则,有的还要进洞,即“山、散、洞”原则。(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692页。)按照这一战略部署,广东省计划委员会根据广东省“三·五”计划提出的任务(广东省“三·五”计划提出的任务是:大力发展农业,加强基础工业,相应发展交通运输业,提出要建立以“五小工业”(小化肥、小农药、小水泥、小农机、小水电)为主的支农体系和“小三线”军事工业体系。),从立足战争出发,并结合各部门、各地区对战备工作提出的意见,于9月9日向广东省委上报了关于当前和1965年三线建设工作的初步方案,提出了如下规划:第一,加速地方军事工业的建设。计划在短时间内在广东后方连县、连南、连山一带建立小型枪厂、子弹厂、手榴弹厂、地雷厂、炸药厂。第二,为了加强三线建设,除考虑必要的原材料、燃料工业外,拟从广州等前线沿海城市迁建部分民用企业。迁建地点分散于韶关区的连县、连山、阳山、乐昌、乳源、仁化、南雄、始兴和肇庆区的封开、怀集、广宁一带。(刘田夫:《刘田夫回忆录》,中共党史出版1995年版,第376页。)

在上述思想指导下,一些对支援战备必需的民用企业整体或部分纷纷迁往韶关等山区发展。如广州黄埔吉山水力发电设备厂迁往韶关,建成韶关水轮机厂;广州黄埔吉山油泵油嘴厂迁往韶关,建成韶关油泵油嘴厂;梅县汽车配件厂一个车间迁往韶关,建成韶关齿轮厂;佛山动力机械厂迁往韶关,建成韶关柴油机厂;汕头蓄电池厂迁往怀集,建成怀集蓄电池厂等。广州市则以从化山区为小三线基地,将钢锋配件厂、珠江汽车配件厂、远程汽车电器厂、轴承厂等搬迁或在从化办分厂;各地区也设有小三线基地,迁进一批工厂。(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广东省志·机械工业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

同时,按照“山、散、洞”的建设方针,广东在粤北、海南五指山地区共安排了44个小三线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8278.55万元。(《广东省小三线建设第一个三年投资项目完成情况及1969年收尾计划》,1968年12月24日。)其中,地方军工10项:计划投资2918.41万元,主要建设项目有九八〇厂、九四六厂、九六六五厂、九六七一厂、五九六厂、八〇六厂、九六七五厂、九六五五厂、海南雷管导火索车间等;配套12项:计划投资2355.64万元,主要建设项目有通什水电站、海南氮肥厂硝铵车间、连县氮肥厂硝铵车间、海南铸造厂、海南木工厂、谭岭水电厂、星光工卡模具厂、毛丹电站、连南医院、粤北材料周转库、海口材料周转库等;公路11项:计划投资2324.5万元,主要建设项目有乳源坪溪至阳山岭背、佛冈前所至英德青塘、连县新浦至湖南江华、东兴防城至白龙尾、仁化至翁源新江、封开江口至广西梧州、德庆莫村至怀集诗洞、翁源坝子至始兴司前、怀集岗坪至广西信都、海南乐东番阳至琼中毛阳等;通信11项:计划投资680万元,主要建设项目有海南那大至通什三路载波及无线电工程、广州二站、韶关邮电修配所、连县至湖南邵阳三路载波工程、韶关迁站、连县至怀集至肇庆载波工程(包括肇庆迁站)、广州至始兴至连县三路载波工程等。一些工程项目战胜种种困难,只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到1966年初就基本建成投产。有的工厂还创造了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投产的奇迹。

但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政治运动压倒了经济建设,经济秩序完全被打乱。从中央到地方,负责三线建设的各级领导大多难逃厄运,被批判打倒的不计其数,三线建设难以正常进行。广东省“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和经济管理机构都受到严重冲击,省计划委员会、省经济工作委员会及一些业务部门、职能部门都被撤销”,“大批工人、干部和部分农民离开岗位,卷入了旋涡”,“许多企业停工停产”(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广东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年版,第653页。),广东小三线建设受到了严重干扰。

1969年3月,中苏珍宝岛武装冲突事件后,中共中央决定加快三线建设步伐。从1969年底开始,广东贯彻中共中央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工业建设突出小三线建设,实行“山、散、洞”战略疏散,在韶关、梅县、肇庆和海南等山区新建和迁建了一批小三线企业。在广东省革命委员会的领导下,全省小三线建设再次全面铺开。机械行业先后内迁韶关地区的企业有“省农机二厂、省有色金属冶金厂、水轮机厂、柴油机厂、油泵油嘴厂、齿轮厂等”,同时“新建和扩建了机床厂、挖掘机厂、轴承厂、工具厂、仪表厂、拖拉机厂、铸锻总厂等一批机械企业”(韶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韶关市志》(中),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825页。)。电子行业方面,1969年将“广州无线电元件二厂迁往连县,改名为东方红机械厂(又称八五三二厂);随后又在连山县永和镇和连县郊区分别建立红权电器厂(又称八五〇〇厂)、先锋机械厂(又称八五七一厂)。”(韶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韶关市志》(中),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856页。)广东工学院也在这一时期搬迁到韶关山区腹地;这期间,韶关、梅县、肇庆等山区还兴建了一批小三线企业,如粤北新建了广东矿山通用机器厂、连南轴承厂等;1970年又在阳山县建立了北江钢铁厂,在韶关、梅县等地区兴建了韶关钢铁厂、大宝山矿、梅田矿务局、四望嶂矿物局等;此外,南水、泉水、长湖、潭岭等省骨干水电厂也陆续建成并网发电。(韶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韶关市志》(中),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748页。)

1971年,根据广东省“四五”计划安排:全省的经济建设是继续狠抓战备,集中力量建设三线后方。其主要特点是建立以粤北地区为中心的后方战略基地,建立比较独立的、平战结合的经济体系。广东“四五”期间,“全省基本建设投资的60%以上(其中工业投资的70%以上)放在这些地方。”(匡吉主编:《当代中国的广东》(上),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年版,第246页。)在政府政策、资金的强力推动下,一大批小三线项目陆续在粤北山区建立。以连阳地区为例,“到1972年,连阳地区三线建设共建成军工厂15间及战备仓库2间。先后建起了明华机械厂、卫国机械厂、岭南工具厂、七〇一厂、七〇二厂、东方红厂、七一三厂、七一四厂、星光厂、利华厂、一〇一厂、南方机械厂、南方修配厂、省半导体器件厂、红权电器厂、先锋机械厂等一批企业。”(韶关史志办公室、清远史志办公室著:《中国共产党韶关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版,第310页。)

小三线建设的热潮也推动了山区工业的急速发展。小三线建设时期,韶关地区“先后建起了华明机械厂、岭南工具厂、卫国机械厂、南方机械厂、南方修配厂、红权电器厂、先锋机械厂、半导体器件厂、利民制药厂等一批小三线企业;水轮机厂、齿轮厂、油泵油嘴厂、柴油机厂、棉织厂、新华印刷厂等一批企业由广州等地内迁韶关;韶关冶炼厂、凡口铅锌矿、韶关钢铁厂、大宝山矿、大岭冶炼厂、广东综合塑料厂、七四五矿等一批中央、省属企业陆续建成投产;韶关第一棉纺厂、韶关工具厂、铸锻总厂、轴承厂、无线电厂等一批地方工业纷纷上马;各县的小化肥厂、小水电厂、小水泥厂、小煤窑等企业也发展起来。”(韶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韶关市志》(上),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467页。)韶关工业初步形成了机电、机械、冶炼、化工、纺织、造纸、电子计算机、化肥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1973年后,随着国际形势的缓和,特别是中美关系的解冻,中苏两国紧张关系也有所缓和,加之国家经济能力的制约,广东的基本建设规划有了较大的改变,基本上没有再上马过新的较大的项目。广东小三线建设此后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使在建工程尽快投入生产。

三、广东省小三线建设的历史评价

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叶的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实际上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一次大调整,是我国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到区域性发展结构的调整。它对广东小三线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一,改善了小三线地区的交通状况,构筑了小三线地区立体交通网络的基础。三线建设时期,广东对小三线地区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据统计,“到1978年,广东国防工业累计投资4.2853亿元。”(当代广东研究会编:《岭南纪事》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52页。)这些资金投入于小三线建设,对于改变小三线地区的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面貌起了重要作用。以韶关为例,“从1964年至1972年间,随着韶关进行小三线建设,新建三级公路508公里,改建公路233公里,开通了直达湘南、桂东、赣南各县的干线。至1975年4月,全区公路建设全长已达7500多公里。全区所有的公社和80%的大队都通了汽车。”(韶关史志办公室、清远史志办公室著:《中国共产党韶关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版,第311页。)第二,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工业基础,经济实力大为增强。三线建设时期,沿海城市的骨干企业搬迁三线地区,对于改变原工业集中在沿海的状态,调整工业发展的地区性结构起到积极的作用。如粤北的韶关市借助小三线建设,在17年的时间内就“从只有很少轻工业的小山城,发展成为广东省的重工业城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韶关市委员会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韶关文史资料》第26辑,2000年11月,第141页。)。到1978年底,“全区工业企业达1781家(其中中央、省属企业73家),工业总产值达149744万元,比1965年增长4.59倍,占全区工农业总产值的66.2%。”(韶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韶关市志》(上),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467页。)第三,改变了小三线地区文化教育卫生落后的面貌。三线建设时期,沿海城市的文化、卫生事业机构的内迁,特别是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内迁,对于改变山区的文化、教育、卫生落后面貌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事实说明,三线建设对于我国的国防建设和社会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诚然,三线建设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又是根据战备要求,在“文化大革命”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中进行的,不可避免地留下了一些不易解决或无法弥补的缺憾,给国民经济建设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第一,广东等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三线建设时期,国家把大部分资金投向三线地区,导致沿海地区建设资金短缺,结果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到1978年,广东的工业基础仍然很薄弱。”(胡国民、彭建新著:《广东六十年代初的经济调整》,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253页。)第二,投资方向过分向国防和重工业倾斜,挤掉了一部分其他方面的资金,对于解决人民的“吃穿用”问题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第三,基本建设投资效益差,损失浪费严重,大量资金没有形成生产力。如当年氮肥工业的建设,“以1斤化肥可增产3斤粮食的片面理由,要求每个县都要建一间氮肥厂,结果很多厂因不具备生产氮肥的条件而不能正常投产,造成很大浪费。”(匡吉主编:《当代中国的广东》(上),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年版,第582页。)第四,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三线企业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过分强调战略需要和过于片面推行“靠山、分散、隐蔽”方针,使不少企业进山太深、布点也过于分散,企业组织生产困难很大,以致后来被迫“关、停、并、转”。许多三线企业刚刚建成即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造成严重的亏损和浪费。这些都是当时没有考虑到的后果,其历史的教训应当记取。

(作者单位: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辽宁省支援三线建设概述

◎王意恒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我国中西部地区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三线建设,是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以战备为中心大规模开展国防、科技、工业生产、能源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基本建设,是新中国经济建设史上的空前壮举。辽宁省为支援三线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类推荐
  • 转变”官“念

    转变”官“念

    本书从七十三个流传甚广的领导观点入手,对许多领导者长期以来深信不疑的一系列管理理念提出质疑,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析了这些观点和理论的局限性,甚至错误性。多角度、多层次地解释和论证,突破书本定势,突破经验定势,并且提出新的观点,对各级领导者来说,这是一本开卷有益、掩卷深思的书。
  • 新型城镇化·模式分析与实践路径

    新型城镇化·模式分析与实践路径

    遵循国家发展战略背景下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逻辑,回顾和总结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历程和经验。从国家战略的区域特色城镇化的视角,遴选了京津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城镇化的策略及模式,重点将所在地区城镇化的主要内容和特色逐一细致地讲解。另外,还例举了云南省实现特色城镇化作为落脚点,统筹格局,揭示出新型城镇化战略中区域协调发展与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内在规律,进而从实践维度开辟了多元形式的城镇化路径及发展前景,为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提供创新性实践支撑。
  • 从小泉内阁到菅内阁时期的中日关系

    从小泉内阁到菅内阁时期的中日关系

    战后的中日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1972年之前的“不正常阶段”;(2)1972年之后的“正常阶段”;(3)冷战结束后的“新型关系”阶段。 本书的研究范围是“小泉内阁至菅内阁时期的中日关系”。所以,(1)和(2)两个阶段就基本上不作为论述范围。重点集中在(3)冷战后的“新型关系”阶段。
  • 权力与笼子

    权力与笼子

    好的批评,是一种情怀、一种正义。《权力和笼子》一书,是一部反腐败评论集,是一本反腐防腐的干部教育读本,是一册痛定思痛的公众权利读本。作者以新闻人的敏锐、以评论者的犀利、以杂文家的文笔,对“反腐不易,防腐更难。反腐要力度,防腐靠制度。”进一步提出了“权力不进制度的笼子,就不会有真正的防腐剂”以及“制度选择是本质选择。不把权力关进笼子,就会被权力关进笼子。中国绝不能从‘制度腐败化’走向‘腐败制度化’。制衡权力、保护权利,是一个现代国家抵达文明彼岸的必由之路。”的结论。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研究

    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谁来建设、为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大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蕴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理论、道路、制度、理想、实践、建设主体七大“特色”之中。这些特色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指导思想、基本路径、根本保障、精神支柱、现实运动和主体力量,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内容丰富又具有自身特色的充满活力的有机统一整体。
热门推荐
  • 一往情深

    一往情深

    用力的感觉就是藕断丝连的生死拉扯,费尽心思的满满套路,这些年我和你一直搀扶着向前奔跑,却始终在偏离彼此的轨道,几年前的幻想,几年后的原谅,为了一张脸养一身伤。秦言:今年我不想再做你的“闺蜜”了,我想做你的爱人。林欣:我并非没有爱过你,原来人真的会变成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在我眼里你配得上世界上一切好的东西,而我不过是一朵浑身长着刺的野玫瑰,一旦靠近就会被扎得体无完肤。--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带着骑砍玩穿越

    带着骑砍玩穿越

    顾名思义这就是带着骑马与砍杀系统玩穿越,经过上一本的练笔,我会更加努力写出更好的剧情。欢迎加入渣渣人类命运共同体,群聊号码:489869849
  • 高度(上)

    高度(上)

    2015年起,中国作协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组织一批作家开始采写以中国科学家“创新报国70年”为主题的系列报告文学。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这一重大科学研究成果,无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界的代表性、标杆性事件,值得大书特书。作为创作经验丰富的报告文学作家,铁流勇于担负此重任,通过深入细致的采访,创作完成了长篇报告文学《高度》,力图还原半个世纪前那幅扣人心弦、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还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所、有机所、北京大学等单位集团军作战,经过艰苦卓绝的探索、攀登,最终取得重大突破的峥嵘历程。
  • 罗马帝国衰亡史

    罗马帝国衰亡史

    罗马帝国衰亡史(套装1—6册)》以堂皇宏阔的篇幅,叙述了罗马帝国从公元2世纪安东尼时代的赫赫盛极,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时黯然谢幕的1300多年的历史风貌。作者在近400万的洋洋文字中,既发怀古之幽思,悲怆叹惋千年帝国的无奈衰颓乃至烟灭;又阐思辨之深彻,诠释剖析盛衰兴替的永恒历史命题。
  • 火影之最强主宰

    火影之最强主宰

    穿越到火影世界,成为木叶三大家族之一日向分家的人,白眼发生变化,获得了内视的能力……在内视状态下拥有主宰体内的一切的能力……偶然间发现先祖的秘密,从此走上和六道仙人不同的路……新书《诸天之出租师尊》已发布,希望大家支持。
  • 佛说四辈经

    佛说四辈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灵源者II最初之源

    灵源者II最初之源

    《灵源者》的续作,或者前传。讲述了楚云与韵求音刚诞生之时的故事。
  • 陆少,求放过!

    陆少,求放过!

    新婚之夜,她明码标价,只是为了提醒自己,那个有权有势的男人已经有了心尖上的人,不要沦陷自己的心。婚后,她上房揭瓦,不遗余力的挑起各种战争,他却对着她说:“我要把你宠坏,没人敢要你了。”她渐渐的沦陷了自己的心。最后她却以流产离婚收场。--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教你打棒球·垒球(学生球类运动学习手册)

    教你打棒球·垒球(学生球类运动学习手册)

    21世纪,人类进入了新经济时代。综合国力竞争的实质是民族素质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素质教育,尤其是进行身体素质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球类运动是世界上开展的最广泛的运动项目之一,也是广大体育爱好者乐于观赏和参与的体育运动。经常进行此类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人们的体质,提升身体的协调性,而且还能增强我们的自信心以及培养团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