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19900000003

第3章 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2]——游牧者的抉择

温和的土地产生温和的人物,极其优良的作物和勇武的战士不是从同一块土地上产生出来的。(希罗多德《历史》)

建安十五年(210),著名的铜雀台落成。曹操在铜雀台的附近大量种植了朱橘,但许多年过去,树上从来也没有长出橘子。这是十分奇怪的事情,直到东汉中期,河南省的柑橘类水果还可以大量收获,本不该有水土不宜的问题。

十五年后,曹操的儿子曹丕行幸广陵故城(今淮阴),准备举行盛大的阅兵式。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都已经整装待命,然而扫兴的是,这一年冬天异常寒冷,水道冻结,战船竟然无法进入长江。

这样的大事,曹魏的史官当然会予以记录。而这也是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淮河冰冻的记录。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异常寒冷的时期。年平均气温,大概比现在要低1~2℃,比之西汉,更要低上2~4℃。对于中原地区的人民来说,这是个糟糕的问题,意味着粮食减产,一些果蔬不再能生长。而对更北方的游牧民族来说,更无疑是灭顶之灾。

一、先有农耕,后有游牧

在欧亚大陆上,草原植被自欧洲多瑙河下游起,呈连续的带状东伸,经罗马尼亚、俄罗斯和蒙古,直达中国的东北,构成了世界上最宽广的一个草原地带。

这也是游牧者的广阔舞台。

最早为文献记录描绘的游牧者,是黑海北岸的斯基泰人。古希腊的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写道:

在这件最伟大的事业上面,他们竟想出了这样的办法,以致任何袭击他们的人都无法幸免,而在如果他们不想被人发现的时候,也没有人能捉住他们。原来他们并不修筑固定的城市或要塞,他们的家宅随人迁移,而他们又是精于骑射之术的。他们不以农耕为生,而是以畜牧为生的。他们的家就在车上,这样的人怎么能不是所向无敌和难于与之交手的呢?(《历史》4.46,王以铸译本)

这段话很好地总结了游牧人无敌的奥秘。另外,它也包含着这样一个判断:相比定居的农耕生活,游牧生活的诞生要比较晚(希罗多德还提到,斯基泰人相信自己是最年轻的民族)。不是人们先过着游牧生活,后来才发明了农业;而是因为“竟想出了这样的办法”,才抛弃农业,选择游牧的。

由于农耕文明所创造的财富远远不是游牧者所能比拟的,而且后来的历史上,一再出现游牧人群在武力上征服农耕民族的帝国,然后却接受了人家生活方式和政权结构的故事,人们往往不相信希罗多德的说法。游牧生活是原始的狩猎—采集和农耕文明之间的一种过渡形态,这种社会发展模式,显然更加深入人心。

但更晚近的研究则表明:希罗多德是对的。简单而有力的证明是:要过游牧生活,必须要先有驯化的牲畜;而野生动物要想被驯化,只有在定居的条件下才有可能。

西汉时期,与匈奴间的战争与和平是牵动国家命运的大事。这很容易让人觉得,这种对立古已有之。司马迁写《匈奴列传》时,追溯到周代的猃狁,春秋时期的戎狄,把他们都当作是匈奴的前身。后来还有学者,甚至把商代的鬼方也牵扯进来。

但更仔细地比勘过文献和考古资料后,学者们发现,猃狁也好,戎狄也罢,过的都不是游牧生活,而是采取了一种农耕和畜牧并行的混合经济。既然也有农耕,那就意味着,他们并不像后来的匈奴、蒙古等真正的游牧民族那样,有那么强的流动性。

他们生活的地方也许偏北一点,但也还不是北方草原,总体而言,他们和华夏错居共享着中原,是所谓“华夷杂处”。

西周晚期以来,戎狄对华夏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华夏的应对之策,是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推出一位又一位霸主。在霸主政治强大的压力面前,戎狄开始节节败退。他们有的被屠杀;有的放弃畜牧,融入华夏,甚至建立过和华夏一样的定居国家(如中山国);有的则逃亡北方。

一路往北,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降水量也越来越少,农耕变得完全不可能。放牧牛羊,逐水草而徙成了唯一出路。

他们是自行摸索,发现了这条出路,还是和斯基泰人接触,发生了融合,从而学会了这个方法的呢?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东西方虽然悬隔辽远,但对游牧者而言,草原是一条流畅的通道。斯基泰人的某些分支,确实来到了东方,他们也就是汉文典籍中所称的“塞种”,后来中国北方的游牧文化中,也确实包含着明显的斯基泰因素。

总之,到了战国中期,传统意义上的戎狄基本消失了。

而匈奴横空出世。

二、贫困的游牧者

对于与自己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人很容易有过高或过低的评价。

司马迁写道,匈奴人不是勇士,发现形势不利,他们从来不以逃遁为耻辱。他们追逐着利益,而不知道德为何物(“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义”)。不难从这番话里感受到高高在上的鄙视,还有愤懑:汉军长期寻求与匈奴正面决战,匈奴却总是避实击虚。司马迁虽然身在宫廷,对前线的这些情报却不会陌生。

另一方面,天苍苍野茫茫的美景,也很便于汉人的小清新展开想象。农耕文明(当然还有现代文明)将人划分为森严的等级,充满压迫。包括压迫者在内,每个人都被拘束压抑于狭小的空间内,忙碌着琐碎无聊的事情。草原上策马驰骋,放牧射猎,才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才是自由而浪漫的生活。

当然,我们还可以比较庸俗地替游牧者算一算账。

草原能够提供的基本生活生产资料稀少,本不是适合人生活的地方。游牧者被农耕民族排挤、放逐于此,虽然硬是打通了一条谋生之路,但生活状况,总不会太好。

在汉族的农业精华区,只需要一亩土地,就足够一个五口之家生活。换成川西羌族地区那种较贫瘠的山地,要养活同样的人口,就需要六至十亩。而在蒙古的大漠草原呢?

一般认为,一户人家需要三百至四百只羊才够维持生活,每只羊需要二十亩草场,也就是说,这个数字陡然飙升到六千至八千亩。

所以,草原上能够养活的人口是很少的。贾谊曾经用轻蔑的口吻说,匈奴人的数量,不过相当于“汉之一大县”。

另一方面,游牧生活所需要的劳动力,却并不少。

一个徒步的牧人可以照管一百五十至二百只羊,骑马的牧人则可以放牧五百只,两个骑马牧人协作,就达到了两千只。

这让人很容易想到,牧人们应该协同放牧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但游牧者却没有这样做。

这不是他们缺乏协作精神(事实是很多时候协作精神可以看作是游牧人群的优势),而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为如果把所有的牛羊都集中在一起,那么一次瘟疫或者雪灾,就有可能毁灭所有的生命。所以,还是不要把鸡蛋放到一只篮子里,分散放牧,可以规避风险。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死结:游牧经济能养活的人口少,需要的劳动力多,永远处于紧缺的状态,永远不可能有多少剩余的财富。

这也就意味着,几乎每个人都得忙于生产自己所需的食物,不太需要也供养不起一个庞大的统治阶级和各种闲人。对把“人人平等”看作最高价值的小伙伴来说,这个事实听起来也许还不错。而且由于男人基本养不起女人,女人很大程度上也是自己养活自己的,所以游牧者男女之间也往往比较平等,某些女权主义者可能也会对此表示欣赏。

但是也必须指出,这样的社会也有一个小小的代价:这里不存在明确的分工,不会有专业人士,也就不会有五花八门的发明。甚至于,食盐、糖、织物、铁器、药品、茶叶、粮食……肉奶皮毛之外的一切东西,几乎是你能想到什么,他们就缺少什么。而人类毕竟是一种食谱偏素的杂食性动物,不可能仅仅依赖肉食,虎狼和老鹰大量吃肉而不用担心胆固醇增高和动脉硬化,人类并不自带这类技能。

总之,这样贫弱的经济基础上,不可能诞生一个复杂的社会,或者甚至不正确地说,不可能有“文明”。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爵士坦白而残酷地说:

除了在一些历史时期里,他们越出自己的领地,扑向定居的邻人,游牧社会注定要痛苦地徘徊在荒无人烟的环境中,以不大的血缘团体和小队的形式永久地迁徙流动。这种在恶劣的地带产生出有效的、绝妙的经济成果的社会手段,证明是对更高文化发展的一种无法逾越的障碍。

三、来如天坠,去若电逝

游牧者确实被赋予了无与伦比的军事能力。

在严酷的环境中,游牧者磨炼出强健的体魄、残忍的性格。草原上的许多灾难突如其来,游牧者必须学会对哪怕一点点风吹草动保持异乎寻常的敏感。而平静的农耕生活,日复一日寒来暑往,一切似乎处于不变的循环当中,太容易磨损人战斗的意志和对信息的好奇。

他们是马背上的民族,拥有娴熟的骑术和大量的马匹。这意味着难以置信的机动能力和灵活性。汉景帝时,晁错一篇著名的论文分析了胡汉的实力对比,他认为匈奴有三项优势,而汉人有五项,所以总体上还略微占优。但在实战中很快就可以发现,这篇文章细节没有大误,却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前提之上,即匈奴人愿意和汉军正面对决。

游牧人当然不愿意和你正面对决。他们只是不断地骚扰,远遁,骚扰,远遁……只有当你被频繁的骚扰和险恶的环境折磨得疲惫不堪时,他才会发动最后一击。

所以,为了在速度上追及对手,单单优良的马种本身,就是中原王朝需要付出几万人的生命去换取的梦想。从大宛获得汗血宝马,汉武帝喜不自胜,写下了“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的诗句,这时候,不知道这位雄才大略的君王心中是否也有一瞬间想到,天马西来的漫漫长路,沿途铺满了汉军将士的尸骨。

冲向定居文明时,想到那些连绵的粮仓,璀璨的织物,巍峨的宫殿,蛾眉广袖的汉家女子……每个游牧人的心中都充满了对子女金帛的热望,这太容易转化为高昂的斗志。而稍微远离一点边疆,农耕者可能就无法理解战争。现代人捍卫疆土的热情,很大程度是建立在发达的传媒手段的基础之上的。但是不可能想象会有这样的景象:

一个汉代的农民打开电视,看见屏幕上出现遍地的尸体、哭泣的妇孺、燃烧的房屋。一个主持人面对摄像机,一脸悲愤地对你说:半个时辰之前,匈奴骑兵刚刚突袭了我云中郡,造成了多少人口伤亡,多少财产损失……未央(宫)台特派记者司马迁在现场为您报道……

所以内地居民也许根本感受不到战争的威胁。哪怕国家的征发是完全合理的,在他看来也是对日常生活莫名其妙的打扰。何况即使目标合理,征发过程中也会充满了执行官吏的暴虐和讹诈,所以完全合理的征发在古代根本不可能存在。缺乏训练、没有组织、毫无斗志的农民茫然地走上战场,以几十倍、数百倍的人数,却在出现时如天空坠落、离去时如闪电飙逝的游牧者面前毫无还手之力,实在是毫不意外的事情。

从这个意义上说,汉朝对匈奴的胜利即使不说是一个奇迹,也至少足够令人惊叹。

当然,胜利的前提是,此时对游牧者而言最重要的发明马镫尚未出现,骑兵战术的优势,尚未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刚刚经历过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乱,汉军将士的英勇奋锐,历代王朝难有其匹。

即使如此,汉武帝对匈奴的征伐,代价仍极其惨重。元狩四年(前119)那次最重要的胜利,相应的自身损失是“汉士卒物故亦数万,汉马死者十余万”,马匹的损失使得巅峰期的汉军失去了追击能力。

实际上,汉军的战斗力除了来自卫青、霍去病等人的天才指挥和高素质的战士(号称正面对抗胡人可以以一敌五),更重要的因素是背后那架高速运转的行政机器,后来的一份奏章总结道:

发三十万众,具三百日粮,东援海代,南取江淮,然后乃备。计其道里,一年尚未集合,兵先至者聚居暴露,师老械弊,势不可用,此一难也。边既空虚,不能奉军粮,内调郡国,不相及属,此二难也。计一人三百日食,用糒十八斛,非牛力不能胜;牛又当自赍食,加二十斛,重矣。胡地沙卤,多乏水草,以往事揆之,军出未满百日,牛必物故且尽,余粮尚多,人不能负,此三难也。胡地秋冬甚寒,春夏甚风,多赍釜鍑薪炭,重不可胜,食糒饮水,以历四时,师有疾疫之忧,是故前世伐胡,不过百日,非不欲久,势力不能,此四难也。辎重自随,则轻锐者少,不得疾行,虏徐遁逃,势不能及,幸而逢虏,又累辎重,如遇险阻,衔尾相随,虏要遮前后,危殆不测,此五难也。

而这台行政机器居然硬是克服了如此之多的困难,完成了对前线的支持。当然,无可避免的,这也意味着这台机器变成了一头无休止地吞噬社会财富的巨兽。

更大的损失来自战场之外,史书中写道:“海内虚耗,户口减半。”

也就是说,为了完成反击匈奴的动员,不但文景之治几十年积累的巨大财富化为乌有,汉武帝还可说是用尽了流氓手段在发掘新的财源。最终,国家掌握的户口,减少了一半:两千万人消失了。我们不知道这当中有多大比例是在频繁的征发徭役中死去,又有多少人是为了逃避这些征发而背井离乡地流亡。

这样的机器,是不可能长期运转的。

而只要草原存在,游牧人的战斗力就不会减弱。至于他是叫匈奴、鲜卑、契丹、女真、蒙古……则根本无关紧要。

四、起火的世界

东汉,就已经是一个收缩型的政权了。

汉光武帝刘秀和他的功臣们眷恋东方的繁华,放弃了旧都长安,而选择了建都洛阳。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西方的情形:君士坦丁大帝要在东方的拜占庭建设一个新罗马,于是,拜占庭最终就抛弃了罗马城。

即使在西汉,东部地区也比关中更具经济、文化方面的优势。只是因为首都在那里,各地的社会精英才会源源不断地涌向关中。现在既然首都也到了东方,西部就开始有些被遗忘了。那里的汉人越来越少,官方统计,比之西汉末,东汉的关中人口减少了五百七十余万。

而内附的南匈奴,和来自甘青河湟地区的羌人和氐人迅速填补了空缺。

天气正在一年年变得寒冷,当然,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当时人并没有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只看见游牧人不断离开自己的领地,涌向汉人生活的地方。即使是汉人抛置不要的土地,对这些来自寒苦之地的人而言,大概也可以称得上“流奶与蜜之地”。

在最艰苦的环境里,由于劳动力紧缺,这些游牧人大多有追求生育率最大化的婚姻习俗。比如父亲去世,儿子就娶父亲的妾侍;哥哥去世,弟弟就娶嫂子为妻。总之,绝不让任何一个女人的生育能力闲置。高生育率和高死亡率相抵消,这也仅是一个保持人口稳定的策略而已。但现在处身于良好的环境之中,死亡率大为下降,于是这些少数民族的人数就呈现出狂飙突进之势。

汉明帝时代,作为大将军窦固讨伐匈奴战略的一部分,投笔从戎的班超开始经营西域。西汉的经验已经证明,西域至关重要。丝绸之路的商贸意义倒并不是汉朝关注的重点所在,关键在于:歼灭匈奴主力如此地困难,那么更好的选择也许是,利用游牧经济的脆弱性,固守长城一线,让匈奴无法从农耕区获得补给,然后等待其自行崩溃。但是,那个时代的塔里木盆地有相当发达的绿洲农业,如果让匈奴得到西域,长城战略的意义至少要大打折扣。

班超在西域的努力非常成功,许多西域小国视他如父母。但这位天才的将军和战略家很快发现,自己需要克服的最大障碍,不是匈奴的挑战,不是西域小国之间无休止的纠纷,不是进入西域的汉人多半是流氓冒险家不易管治,而恰恰是东汉朝廷。

朝廷里的儒家官僚对西域的动乱云扰感到厌烦,尤其是,维持那里的统治开销巨大,为了减轻人民的税负,为了让前线的士兵回家和妻儿团聚,他们建议放弃西域。

这个建议差一点变成事实。一方面,这说明了当时的许多中央官员是如此短视:如果不能带来直接的收益,哪怕是国家安全方面的投入他们也视为浪费;另一方面,这也说明了即使在其盛世,东汉财政也异常吃紧,以致不得不时时面对“眼前疮”与“心头肉”之间的艰难抉择:西域也许是“心头肉”,填不满的财政窟窿却是“眼前疮”,前者重而缓,后者轻却急。

财政吃紧的一个原因,当然是人口数的减少。官方统计,东汉盛世的人口,比西汉少了一千多万。当然,多数学者相信,东汉的实际人口数至少不少于西汉,只是太多人依附于门阀,国家统计不到他们罢了。

对当时社会而言,这大概也未见得就是坏事,各方面的迹象都表明,东汉的社会经济之繁荣,大大超过西汉(当然,我们也不能确定这两者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但政府如何筹措传统的边疆政策所需的庞大开销,就成了一个巨大的难题。行政官员的创造力倒也不容小觑,很快,一个聪明的法子被想出来了:既然少数民族源源不断地涌入,那就利用他们戍守边疆。

北方和西北,南匈奴是对抗北匈奴的重要力量。聪明的汉人将军,都善于利用羌人的内部矛盾,例如最为人诟病的段颎将军对羌人的大屠杀,执行者也正是羌人。在东北地区,汉朝利用乌桓来对抗鲜卑,后来又向鲜卑人购买北匈奴的人头。

只要整体上汉朝实力还占据优势,这些少数民族都还乐于用屠刀挥向自己的同族兄弟并无顾惜。即使没有汉人,游牧人也本来就这样进行着自相残杀的游戏,现在游戏还有赏金,何乐而不为?

看起来,这确实是个收效良好而成本颇为低廉的方案。当然,汉朝的君臣不知道,在欧亚大陆的另一端,罗马帝国正采用着同样的政策。

并且,不论是中国还是罗马,结果也没有什么不同。

东汉末,战乱、瘟疫、饥荒……接踵而至。中国的人口,跌到历史的谷底。到三国归晋之时,官方统计的人口数仅七百六十余万,比起之前的太平之世,“十不存一”竟似乎并非文学描写。实际人口当然不止此数,但类似赤壁之战这样决定历史命运的战争,曹操、孙权、刘备三方的军队数加起来,竟不超过二十万(《三国演义》中“八十三万人马下江东”的故事当然是小说家的夸张),也足可见人口之少了。

内迁的胡人和这些惨剧当然并非全无牵连,但总体而言,他们的损失不大。其结果就是,汉人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大为降低。

阎步克先生比照了多种人口史,修正后得出的境内外人口数的比例是:

单位:万

\ 境内 境外 比

西汉末 5959 181 33:1

东汉后期 5648 316.8 17.8:1

西晋 1616 474 3.4:1

国内的主流历史著作,往往将后来的民族仇杀归咎于东汉时期就开始的汉人压迫。学者们罗列的事实大多没有问题,但如此总结,却至少有将问题简单化之嫌。

汉人掌握着先进的生产技术,有丰富的组织管理经验,也更习惯于高强度的劳动,这使得汉人人口虽然减少,但经济方面仍然占据着绝对优势。

经济差距本来就几乎一定会导致矛盾,而民族隔阂,则基本堵死了通过沟通消弭矛盾的可能。

当经济优势和政治优势属于同一方的时候,通过建立威权体系,勉强可以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一旦两个优势分属双方,社会的撕裂也就难以避免。

这个问题,直到今天仍是难以解决的。耶鲁大学法学院的蔡美儿教授在《起火的世界》中指出,在俄罗斯和中东、东南亚、拉美、非洲的许多国家,市场和民主竟是两种难以并存的价值。因为市场往往把经济优势带给一个少数族群,民主则必然把政治优势赋予一个多数族群,所以既市场又民主,对这些国家往往就是灾难的开始。

3.4:1,看起来汉人还不是一个少数族群。但平土人脆弱,这一点点人口优势,已经完全不足以支撑政治和军事方面的主导地位了。

大分裂的时代终于拉开序幕。

同类推荐
  • 异世之猛将纵横

    异世之猛将纵横

    新书无上神话天庭已发布,搜索书名即可阅读。大燕立国三百年,历十四任帝皇……西府郡王世子,文韬武略……慕泽,一个胸怀大志的炎黄子孙,于异世再现……秦汉,隋唐,两宋历代英雄豪杰于异世展露雄风。
  • 三藩之乱

    三藩之乱

    “三藩”是清初耿仲明(耿精忠)、尚可喜、吴三桂三位异姓藩王的总称。三藩问题是清史、满族史研究中的重大课题,涉及满族与汉族、中央与地方、中原与边疆关系等诸多方面。《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三藩之乱》将历史活生生的重现在读者面前,对吴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代表人物进行了深入剖析;澄清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性质问题、满洲贵族的民族压迫政策问题以及有关人物的历史评价问题。
  • 刘备的日常

    刘备的日常

    瓒:嘿!刘备。绍:哈!刘备。术:哼!刘备。操:呸!刘备。众美:啊!刘备。-------------------------------------正经的简介:魂穿少年刘备,从改变楼桑村自家老宅开始,与十九岁孤母相依为伴,同村刘氏兄弟相帮,千金买马骨,一诺重千金。复爵陆城亭侯,师从卢植,种田养士,数城大建,未来可期。-------------------------------------一句话简介:且看双传奇难度下,刘三墩无伤通关,解锁三国完美真·结局。-------------------------------------解锁稀有成就:北境守护者,草原撑犁孤涂,鲜卑驯鹿人,哺育万马者,东胡共主,诸羌执鞭者,遥远绿洲主人,陇右牧羊人,四海弄潮手,三南天王(即将解锁),罗马解放者(准备解锁)。-------------------------------------哔!阅读前提示:①:这是一簿大汉继承者们的青春修炼手册。②:这是一本用减字白话文书写的成长日志。③:这大体上是个古装励志言情传记故事会。友情告知:请细看作者自定义标签。
  • 梦回大明成化年

    梦回大明成化年

    穿梭于现代和大明之间,搅动两世风云在大明尚铭,李贤,商辂,汪直一个个历史名人,在他的搅动下改变了运行轨迹白莲教,锦衣卫,东厂,鞑靼一个个强敌,让他步步惊心李唐妹,白莲,柳环儿,一个个绝色红颜,他又该如何面对回到现代,他又如何面对历史的变化,如何抉择自己的命运,如何利用自己的新身份,为自己打出一片天地且看《梦回大明成化年》
  • 大周江山志

    大周江山志

    惶惶大周,危机四伏,外有蛮夷虎视眈眈,内有妖人兴风作浪,我大周,可是要亡了?
热门推荐
  • 浮生——未歇

    浮生——未歇

    不谈亏欠,不负遇见,惊艳时光,从容岁月。“我自从混迹到尘世间,便忘却了我自己,在你的灵魂里我才知我是谁”昔日的科学家窥探时空的奥秘,一朝穿越重生,等待女主的,是纵马江山的快活,还是命运不羁的玩笑?
  • 他的梨涡浅笑

    他的梨涡浅笑

    “苏易,我想次糖”安晴嘟着嘴,清澈的双眼看着少年。恶魔勾唇一笑,脸上的梨涡显现出来,将手伸进口袋,抓出一大把糖放在女孩手中。“我的糖都给你。你吃糖,我吃你…”话音一落,少年妖孽般的俊脸慢慢靠近……(腹黑恶魔VS单纯傻白甜,高甜来袭^ω^)
  • 光明帝国

    光明帝国

    国仇家恨,少年立志复仇,踏上力量征途。一柄魔剑一柄人剑,少年如何取舍?我既为人,必屠戮神魔。纷争大陆,神魔乱舞,建不朽帝业,成就光明霸业。
  • 小猪倌和她的杰勒玛

    小猪倌和她的杰勒玛

    1951年冬至来年开春,昌都解放委员会波密第二办事处机关干部、警卫连和宣传队约200人左右,在倾多宗(县)的郎丘、汝朗两地开出近千亩荒地,种上了青稞,当年就获得大丰收。办事处决定,入冬尽可能多地拿出一些青稞救济贫苦农牧民和下一年春耕时贷给缺种子的小差巴户和自耕农。春节(包括藏历新年)刚过,便组成若干工作组下到白玉、许木宗,月儿贡一线的各个村继续宣传《和平解放西藏协议十七条》,访贫问苦,登记缺粮、缺种困难户和进行一般社情调查。我们宣传队分在许木片区的各个村。
  • 黑凰后

    黑凰后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当原本属于你的道路,已经站上了别人,你该怎么办?李神佑:让她走,我会飞╮(╯▽╰)╭!!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烛三分

    烛三分

    以子周君为主角一个个怪异的故事呈现在人们眼中。
  • 凤府选婿

    凤府选婿

    什么?与学长阳台接吻,竟然摔回古代?好吧!横竖都是活,那她继续玩强的生存吧!活一次也不容易,据说古代流行三妻四妾。那。。。那她一女多夫可不可以啊!某女一脸色相贪婪的问老天。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努力就是一定有收获,事实证明这句话是真理,通过吭蒙拐骗色诱俱全,加上软磨硬泡带粘性,美男是一定逃不掉的。。。不管你是王室贵族,还是江湖杀手,管你是黑白两道,或是武林剑客,她通杀。吃干抹尽的下场一般很惨,当九个出色男人摸上她家时,只有一个要求,负责。可怜的她只有泪流满面,乖乖将九男送入后宫,今后,慢慢侍奉。。
  • 中外神话故事

    中外神话故事

    本书收录了多篇中外神话故事,内容包括:《盘古开天辟地》、《炎帝神话》、《杜尔迦》、《女娲造人补天》、《炎帝神话》、《夜游神》、《财神》等。
  • 自不谓侠

    自不谓侠

    十年密谋,几大名门一朝覆灭;魔教动乱,苦命鸳鸯阴阳相隔。山河破碎,昔日恩师拔刀相见。众人评说,是侠是魔众说纷纭。一个小乞儿历人间千锤百炼,凭内心于江湖浮沉的故事。
  • 他风景

    他风景

    《他风景》内容包括:我要到唐朝去、狂风中的火焰、故宫?紫禁城、华清池观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射步亭二号,一个消失的地址、孩子,你是我们脸上最悲伤的一行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