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78700000009

第9章 幽暗意识的形成与反思

1982年的夏天,《中国时报》在台湾宜兰山间的栖兰山庄举行了一个学术思想的研讨会。我应邀赴会,由于这个机缘,我把蓄之有年的一些问题与想法写成《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一文,自那时起,这些问题与想法一直萦回在我的脑际,形成我思想发展的一条主轴。转眼20年过去,如今我回视这段心路历程,时间的距离使我看清楚它的来龙去脉,也加深了我对其思想义涵的认识。

该从我早年的政治意识说起吧!在台湾念大学的时代,受到殷海光先生的思想启蒙,我是一个五四型的自由主义者。当时我对自由民主这些理念的认识很朦胧,可是生活在台湾1950年代的白色恐怖中,却对这些理念有着无限的向往与热情。

1959年我去了美国。在海外的新环境里,我的思想很快有了变化。首先是“新中国”给我的震撼。在海外我听到许多在台湾听不到的有关新中国的消息,读到在台湾读不到的“三十年代”文学,我感觉第一次真正发现了中国和做中国人的意义,也第一次感到做中国人是值得骄傲的。这些感觉对于一个长期在台湾受教育,被逃亡漂泊的心理所笼罩,缺乏“祖国认同”的年轻人,实有着难以想象的震撼。就这样,我的思想开始左转了。现在追忆那时的心境,这左转的动力毫无疑问主要来自民族情感。与许多来自台湾的留学生一样,我是在海外找到了中国的民族主义,也由于它的牵引,我开始正视马克思主义思想,思考这思想提出的一些问题。

左转很快冲淡了我本来就很朦胧的自由主义立场,我不知不觉地进入19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境。一旦发现了群体的“大我”,个人“小我”也无所谓了。1960年代初,有好几年,我和殷先生虽然通信不断,但与他所代表的自由主义似乎是渐行渐远了。

但我的左转并未持续太久。1960年代后期大陆上掀起“文革”风暴,使我的政治意识再一次转向。记忆中,“文革”开始时,我正结束哈佛的学业,去美国南方一所州立大学教书。那儿报纸很少登载中国的消息。但从各方零星的报道,我完全无法理解当时中国的动态。随着“文革”运动的展开,我的困惑日益加深,觉得有重新检讨我思想左转的必要。就在这番检讨中,几年前我在研究所念书时的一段经验,又重新涌现在我的脑际,不但帮助我对“文革”进行反思,而且使我在思想上又作了一次重要调整。

这就要回到1962年的冬天,哈佛大学的春季课程排出了一门新课。这新课的准确题目,现在已记不清了,大概是“西方近代的民主理论与经验”,由一位法学院教授与另一位校外请来的访问教授合开。这位访问教授就是当时名重一时的美国宗教思想家尼布尔(Reinhold Niebuhr)。这门课的题目与尼布尔的大名引起我的好奇心,决定春季开学后去旁听。因为这门课是排在早上第一节,记得开学那天,一向迟睡迟起的我,特别起了一个大早,冒着料峭的春寒赶去上课。课室是在著名的佛格博物馆的地下室,我抵达博物馆的大楼时,才知来得太早,大门仍然关着,却见门前有一位相貌古癯、走路微跛的老者先我而到,在门前来回踱步,等着开门。他看见我,就主动与我打招呼,问我为何这样早赶来博物馆,我说是为了听课。他接着问我准备听哪门课,当他听到我的回答时,就微笑着告诉我他就是那位授课的访问教授。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正不知应该再说些什么,博物馆的大门开了,也就随着陆续来到的学生进去入座上课。

那年春天,这门课我断断续续总算听完了。但听得很不理想,主要因为我当时西方思想史的背景很不够,对于堂上讨论的问题,常常不能清楚地掌握它们的意义。但尼布尔在堂上说的一些话却在我的脑海中留下很深的印象,决心要探究一下他的思想。就这样,我开始接触到以往一直未注意的一股西方民主思潮。

这股思潮就是一次大战后在欧洲基督教内兴起的,一般称之为危机神学(Crisis theology)或辩证神学(Dialectical theology)。这派神学后来传到美国,经尼布尔大力阐扬,在1930至1950年代的美国思想界造成很大的影响。

危机神学的主旨是:回归基督教的原始教义,而彰显后者所强调的人与神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一方面是至善完美的超越的上帝,另一方面是陷于罪恶的人类。不错,人的本原是好的,因为上帝造人是根据他自己的形象,但这本原的善很快就因人背叛上帝而汩没。因此,就人性论而言,危机神学特别重视人的罪恶性。尼布尔在思想界重大的贡献就是以危机神学的人性论为出发点,对西方自由主义以及整个现代文明提出质疑与批判。他认为要认识现代世界,必须记住人的罪恶性。最能表现人之罪恶的就是人对权力的无限贪欲。二次大战前出现的左右两派的极权暴政,便是这罪恶性的明证。而环顾当时世界各种主义与学说,如社会主义、浪漫主义、马克思主义,乃至自由主义,可悲的是它们都忽略了人的权力欲所反映的罪恶性。所以,他要特别重提基督教的双重人性观:我们不仅需要看到人的善的本原、上帝所赋予每个人的灵魂而尊重个人的价值,我们也同样需要正视人的罪恶性而加以防范。只有从这双重人性论的观点,才能真正发挥民主制度的功能,彰显它的价值。因此而有他的名言:“人行正义的本能使得民主成为可能,人行不义的本能使得民主成为必要”(Man's capacity for justice makes democracy possible,man's capacity for injustice makes democracy necessary)。

在听尼布尔讲课以后的几年,我对他的思想稍有涉猎,但真正深入地体会尼布尔对人世与人性的深思灼见,还是“文革”开始以后的事。在“文革”运动展开的过程中,我在海外虽是“隔岸观火”,但那熊熊的烈火却深深地震撼着我。与海外许多华人不同,这烈火在当时没有使我对“文革”抱持同情或幻想,相反的,它却震醒了我左转的迷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观察这场风暴中,尼布尔的思想突然有了活生生的意义,好像得到经验感受的印证。我看见了,在理想的狂热中,在权力斗争中,人是多么诡谲多变,多么深险难测,人性是可以多么丑陋,多么扭曲,多么可怕!在人性的阴暗里,我找到了“文革”所展示的权力泛滥的根源。我不禁自问:权力,假如有制度加以防堵,加以分散,还会变成这样泛滥成灾吗?尼布尔那句名言,特别是那第二句话又在我的脑际浮现:“人行不义的本能使得民主成为必要。”我由此开始对民主重新估价。在左转过程中,我对民主丧失的信心,也因此渐渐恢复了。

在恢复民主信念的同时,我也修正了我对民主的认识。在此以前,因为年轻时代受了五四的影响,多年来我对民主的看法常常是高调的:民主不是国家富强的良药,就是道德理想的体现。但长久在西方国家对民主运作的观察,以及看到中国近代民主道路的坎坷,已使我无法再抱持高调的民主观。这种领悟,加上“文革”以后我对政治的一番新认识,使我对民主的重新肯定变得低调。英国政治家丘吉尔对民主的评价曾经有句名言:“民主并非一个理想的制度,只是人类到现在还未想到一个比它更可行的制度。”这句话很能代表我近20年来对民主的看法。不错,民主政治确实有许多缺点,但至少,在民主制度下,权力泛滥成灾、千万人头落地的情形不大容易发生。从这一点去看血迹斑斑的人类历史,民主的价值已够我们珍视了。因此,自从我由左转回到自由主义的立场以后,我一直深感在中国谈民主,常常需要一个低调的民主观,才能稳住我们的民主信念。

这就是我在1980年代初提出“幽暗意识”这一观念的思想背景。这些年来,从这个观点出发,我看到了我从前对时代认识与感受的思想限制,在检讨与反省这些思想限制的过程中,我对“幽暗意识”也有了更深的体会。

在我早年的求学过程中,有两个观念——儒家的“忧患意识”与马克思的“异化”曾经深深地影响我对时代的感受与认识。前者我是透过徐复观先生的著作认识的。由这个观念我开始知道:儒家,基于道德理想主义的反照,常常对现实世界有很深的遗憾感与疏离感,认为这世界是不圆满的,随时都有忧患隐伏。就此而言,忧患意识与幽暗意识有相当的契合,因为幽暗意识对人世也有同样的警觉。至于对忧患的根源的解释,忧患意识与幽暗意识则有契合也有很重要的分歧。二者都相信人世的忧患与人内在的阴暗面是分不开的。但儒家相信人性的阴暗,透过个人的精神修养可以根除,而幽暗意识则认为人性中的阴暗面是无法根除、永远潜伏的。不记得谁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历史上人类的文明有进步,但人性却没有进步。”这个洞见就是幽暗意识的一个极好的注脚。

这个洞见也使得幽暗意识与马克思的异化观念有所不同,后者在1960年代的西方知识界相当风靡。我当时在研究所念书,曾经对它发生极浓厚的兴趣。这观念的前提是:普遍人性是不存在的,要了解人,必须从人的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活动去观察。但不幸的是:人的生产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本末倒置的现象,因为在生产过程中,人不但不能主宰与享有自己劳动力的成果与生产成品,反而落入后者形成的枷锁,变成它的奴役,这就是马克思所谓的“异化”现象。就了解人的社会性而言,“异化”这个观念毫无疑问是带有很深的忧患意识。

从幽暗意识的观点去看,这是异化观念可取的地方,但同时也有它严重的盲点:前面提到,马克思不相信普遍人性。因此,异化不能归因于内心,而只能归因于外在的社会结构。在他看来,异化是社会结构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阶级制度的结果。而社会结构与阶级制度是人造的,因此人也可以加以改造。于是马克思相信:透过人为的革命,社会可以改造,阶级制度可以取消,异化作为忧患的根源可以根除,由此人间可以实现一个完美的社会。可见,异化观念并无碍于马克思主义变成一个极端的理想主义。

因此,从幽暗意识出发,我一方面接受马克思的异化观念所含有的洞见,同意外在的社会制度可能是人世忧患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我却不能接受他的极端理想主义。因为除了外在制度这个源头,人世的忧患也可种因于人内在的罪恶性。后者可加以防堵与疏导,但却无法永远根除。也就是说,外在制度的改革,不论多么成功,多么彻底,人世间的忧患仍然不会绝迹。乌托邦也许天上有,人世间是永远不会出现的!

基于上述讨论,可见幽暗意识是与忧患意识以及异化观念有相契合之处,也有基本不同之处。正因如此,我近十多年来对儒家的道德理想主义与马克思的历史理想主义,在同情了解的同时,也保持批判的距离。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无条件地反对理想主义。实际上,人的理想性是幽暗意识的一个不可少的背景观念。因为不如此,则幽暗意识将无所别于所谓的现实主义。

如所周知,东西文化传统里都曾经出现过一些现实主义。例如中国的法家,以及西方传统里的马基雅维利(Machiavelli)与霍布斯(Hobbes)的思想,他们都曾强调人性中的负面。幽暗意识与这些现实主义不同之处在于后者于价值上接受人性的阴暗面,而以此为前提去思考政治与社会问题。与此相反,幽暗意识仍然假定理想性与道德意识是人之所以为人不可少的一部分。惟其如此,才能以理想与价值反照出人性与人世的阴暗面,但这并不代表它在价值上认可或接受这阴暗面。因此,幽暗意识一方面要求正视人性与人世的阴暗面,另一方面本着人的理想性与道德意识,对这阴暗面加以疏导、围堵与制衡,去逐渐改善人类社会。也可以说,幽暗意识是离不开理想主义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随之而来的是我近年来越发信之不疑的一个对人的基本看法:人是生存在两极之间的动物,一方面是理想,一方面是阴暗;一方面是神性,一方面是魔性;一方面是无限,一方面是有限。人的生命就是在这神魔混杂的两极之间挣扎与摸索的过程。

总之,我是透过对儒家忧患意识、马克思的异化观念与各种现实主义的反思而逐渐澄清了幽暗意识这观念。在这反思的过程中,我觉得我进一步认识了人,认识了自己,也认识了这时代。

同类推荐
  • 味道之味觉现象

    味道之味觉现象

    从最微观到最宏观,饮食串起了最可感的个体肉身与最抽象的文化网络。假如食物注定要被人吃掉,假如食物真是一种艺术,那么我们欣赏这种艺术的唯一方式便是毁灭它。我们有时候会用“干掉”去形容进食,比如说“干掉一碗面”,“把整桌菜干掉”;那个“干”字正正是最粗暴的破坏。形容一顿吃完的饭,我们会说那场面真是“狼藉”;这岂不是一桩惨案的遗留现场?只有透过吃的动作,我们才能完整体验食物之美,才能领会食物作为一种艺术的精髓。可是吃的动作同时也就是一种破坏、吞没与消化。食物一生的高潮在于它的死亡,不消灭食物,我们就无从欣赏食物。饮食艺术乃是一种关于毁灭和败亡的残酷的黑色艺术;最美的刹那,就是崩解朽坏的一刻。
  • 山西民间舞蹈

    山西民间舞蹈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刺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

    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

    本书是余秋雨“封笔”5年来出版的首部新书。在书中余秋雨一改以前学者身份,以老师的角色和十余名北大学子“课堂互动”来对话中国文化,并对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进行了新型的解读。业内人士称,该书也开启了中国文坛“散文式”文化通史的先河。
  • 布洛陀经诗:壮族创世史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布洛陀经诗:壮族创世史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布洛陀经诗》是中国壮族民间古籍之一。一般认为成书于明代。它共有八篇,序歌、造天地、造人、造万物、造土官皇帝、造文字历书、伦理道德、祈祷还愿等。它唱诵壮族祖神布洛陀创造天地万物,规范人间伦理道德,启迪人们祈祷还愿消灾祛邪,追求幸福生活。这部经诗贯穿着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的原始宗教意识。《布洛陀经诗》各篇都可独立成篇。
  • 雁门关

    雁门关

    雁门关自古即为中国北部一重要的边防要塞。历史上除元、清等少数民族王朝外,雁门关一直是牵动历代中原王朝最敏感的那根神经。秦击匈奴、唐阻突厥、宋御契丹、明防瓦剌……滚滚狼烟几乎从秦一直燃烧到近代。作为中原门户,雁门关参与并见证了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历程。一部雁门关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
热门推荐
  • 苍茫叹

    苍茫叹

    天下乱,群雄起,欲蹬紫巅望峰峦。谁人笑,何人恼,弹指一笑解衣还。天有机,人有计,山间野翁饭后谈。称霸业,叹功名,步步连环难难难!一朝黄粱梦醒,又能惊得几人!
  • 丧萌世子燃萌妃

    丧萌世子燃萌妃

    [甜文,双宠,幽默可爱。哈哈……]世子最喜欢初一跟十五,为什么?因为这天他有理由与世子妃同房。为什么爱找理由呢?傲娇嘛!想当初对她视若无睹,想当初对她不屑一顾,现在想对她好了,怎么办呢?找理由啊。两句话简介:这是一个爱找理由的傲娇世子,又萌又丧的追妻故事;这是一个睿智才高的霸道世子,又强又黑的护妻故事。*小剧场:“世子,世子妃爬树翻墙出去喝酒了。”“把树砍了,把酒楼封了。”……“世子,世子妃在跟人下棋。”“去把跟她下棋人的房子偷偷点了。”“是圣上。”……“你喜欢我什么?”“长的好看。”“还有呢?”“长的好看。”“除了好看呢?”“没了。”世子:……推荐完结文《狼夫骄宠小萌妻》,是这个故事二十年前的故事。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宠妻无度之嫡妃不羁

    宠妻无度之嫡妃不羁

    她是大学士府嫡女,却是蜀夏国无人想娶的女子,甚至从小就被放养在山中自身自灭,只因她天生聋哑,无人待见。失足溺水,当她变成她后——白心染一头黑线,望天:老天,你玩我是吧?你让姐穿越可以不让姐做皇后、当公主,好歹你让姐做个正常人吧!又聋又哑的你让姐怎么混?※※※※※※※※※※※※※※※※据说这是楠女竹初次见面:别人挖地或许能挖个金元宝,白心染却在自己的红薯地里挖出一个美男。看着压在自己身上发愣的男子,穿越两年之久都没与人说过话的她终于忍不住开口了:“这位壮士,你要抓到何时?”男子身体明显一僵,俊脸爬上一丝尴尬:“咳~”山中岁月,钓钓鱼、抓抓虾,种种药草,打理家。就在白心染以为自己会当一辈子世外村姑时,突然一道赐婚圣旨将她召回京城——※※※※※※※※※※※※※※※※除了枕边之人,无人知晓昔日的聋哑女正常了。出嫁前,她是被遗放在外的小可怜。爹不亲,娘早逝,外婆不疼,奶奶嫌弃,七大姑八大姨谁也不当她是白家人。出嫁后,她是某爷掌中宝、心头肉。爹爹立马将她宠外婆、奶奶立马将她疼,七大姑八大姨三天两头往她面前涌…惺惺作态如小丑演戏,阿谀奉承如蚊蝇绕身,人生丑态、各种演绎,让人烦不胜烦——于是,白姑娘怒了,举牌,上书两大字——滚蛋!尼玛!她要是真又聋又哑就算了,可她能说能听,每天应付这一群小丑、苍蝇,不仅眼疼、耳疼、牙更疼…明哲保身的最佳心态是什么——装聋作哑。出淤泥而不染应具备的心态是什么——装聋作哑。。。。。。。总之不管做什么,只要装聋作哑就行了。可是当有人连聋哑的她都不放过时,她还能继续装下去吗?※※※※※※※※※※※※※※※※据说这是婚后生活:天黑某爷回房,听到女人蒙在被褥中的哭声,万分心疼。“可是有人欺负于你?”“丽夫人骂我天生残疾,不配坐这正妃之位,我也心中有愧,实在是有辱王爷威名,还请王爷签了这封休书,还我自由之身。”带着哭音,某女从被褥中递出一纸拟好的休书,等着某爷签下大名。某爷当场黑脸。“来人,将丽夫人舌头割去熬汤!就说有高人指点,王妃饮下舌汤就会开口说话!”※※※※※※※※※※※※※※※※※※※※※※※※※※※※※※这就是一个女人在邂逅男主之后装聋作哑、装疯卖傻、装腔作势、装神弄鬼携手男主一起乱打妖魔鬼怪的狗血穿越史——【申明】小白简介,正剧路线,一对一欢宠文。
  • 在终点相遇

    在终点相遇

    我们过去的人生经历塑造了我们当前的思维模式。我们会用这种思维模式来思考某件事,看待某个人,解决某个问题。大多数时候,当我们这样做时,事情恍然大悟,他人可以理解,问题迎刃而解。然而我们在一生当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事、一些人、一些问题,让我们觉得“事情怎么会发展成这样?!”“这个人怎么能这样对我?!”“方法怎么就行不通?!”事实上,作者认为,是我们的惯性思维制造了我们的问题,而我们又在用惯性思维解决问题。如果我们能换个思维模式看问题,问题将不再是问题。在本书中,作者结合心理学家弗洛姆关于人性的思考、埃利斯的ABC理论、埃里克森关于身份认同的观点,并融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带我们踏上了一场无意识探索之旅。
  • 阡陌乱

    阡陌乱

    阡陌乱,归鸟倦。“归”此一字,九解,却是世间大多之纠结。阡陌纵横,世间万事万物,千般百态,殊途同归,都难以抵过岁月的风蚀。奈何桥上,孟婆摊前相遇,递一碗是非曲折,敬一碗酸甜苦辣,饮一碗恩怨情仇,终是相忘于黄泉河畔。心置于何处,情归向何方,魂终是安于何地。阡陌乱,切记不过一句“千莫乱”…
  • 极品修真小胖

    极品修真小胖

    当一位被誉为不食烟火的大神穿越了时空回到过去,和一个史上最色的胖子相遇,会发生怎样“基情”四溅的火花?都市爽文,且看会修真的胖子如何悦尽天下美女.
  • 蜀碧

    蜀碧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生经

    生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海拔3658

    海拔3658

    方达明,在文学期刊发表中短篇小说几十篇。短篇小说《出走》获第八届美国新语丝文学奖三等奖。小说《婶婶》获第九届美国新语丝文学奖,短篇小说《我的土豆》获第四届林语堂文学创作奖。短篇小说《气球》获台湾第33届联合报文学奖小说评审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