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78700000007

第7章 超越意识与幽暗意识(3)

因此,我们可以说:与孟子之乐观人性论相伴而来的是一种幽暗意识。尽管这种意识表现的方式常常是间接的映衬,或者是侧面的影射,它仍显示孟子对人性是有警觉,有戒惧的。[83]只有本着这份警觉与戒惧,我们才能了解为何《孟子》书中一方面肯定“人人皆可以为尧舜”,强调人之趋善,“如水之就下”,而另一方面却时而流露他对成德过程的艰难感,为何他要重视“养心”“养气”等种种的功夫。更重要的是:他的幽暗意识与他的人性论中的乐观精神相糅合而造成他思想中另一重要层面;《孟子》里面有一段话很清楚地点出这层面:“[84]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小而已矣。’”

这一段话的意思是:孟子认为人之自我有两个层面:一层是他所谓的“大体”,一层是“小体”。[85]孟子有时又称这两层为“贵体”和“贱体”。从《孟子》一书的整个义理结构来看:“大体”和“贵体”是代表天命之所赐,因此是神圣的,高贵的。“小体”和“贱体”是代表兽性这一面,因此是低贱的,倾向堕落的。这显然是一种“生命二元论”,是孟子人性论所表现的另一义理形态。

不可忽略的是:在这生命二元论的结构里,孟子的重点是大体与贵体,而小体与贱体则是从属与陪衬。这个重点符合他的成德思想的“正面进途”,同时也代表他承袭了《论语》思想的乐观精神,而认为人虽有“小体”与“贱体”的一面,但那一面是可以克服与净化的,因此人毕竟还是可以成圣成贤,变成完人的。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并不意味他视人人在政治上平等,后面这个命题虽然可以是孟子思想的逻辑蕴涵,但他并未作这样的推论。他仍然认为:“[86]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个观点的逻辑结论是:[87]一旦一个人因修德而成圣贤,便应该成为政治上的统治者,这便是他所谓的“以德行仁者王”,这个观念显然也是属于“圣王”的思想模式。

在先秦儒家的思想中,荀子的性恶论是对人性的幽暗面作正面的彰显和直接的强调。在这一点上,荀子与孟子是有着基本的歧异。但不可忽略的是:荀子思想有其复杂性。我们如果仔细分析这复杂性,不难发现:荀子的幽暗意识,虽与孟子不同,但其背后的一些基本观念却与孟子有相似之处,只有透视这些基本观念,我们才能认清幽暗意识在荀子思想中的地位和意义。

对荀子的幽暗意识作一番透视,我们必须从他对心的观念着眼。[88]从来学者论荀子,大多注意他的“性论”,而不大注意他的“心论”。他的“性论”很简单,一言以蔽之,就是性恶的强调,但他的“心论”则不如此简单。不错,荀子认为心的主要功能是“知能”。但他所谓的“知”有其模棱暧昧的双重性。一方面,借用宋儒的一个名词,他视“知”为“闻见之知”;在这一层面上,他认为人虽无先天内在的德性,却可透过“知能”的学习,吸收外在的礼仪规范,而“化性起伪”,故他说:“[89]途之人可以为禹。”

另一方面,荀子的“知”也带有精神的知性。他认为心是“[90]形之君也,神明之主也”;心,透过德性的发挥,可以“[91]诚信生神”,[92]是上通“天德”。《荀子·不苟篇》里有这样一段话:“[93]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至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变化代兴,谓之天德。”[94]由这一段话,我们可以了解为何荀子谈到“知”和“学”时,特别强调需要一个“虚一而静”的心,一个“大清明”的心;[95]为何荀子不但谈“知道”,而且也谈“体道”。在这一精神知性层面上谈道德转化,当然与在“闻见”知性的层面上谈道德转化很有不同。但重要的是:不论是哪一个层面,他都认为有成圣之可能,由之而“[96]理天地,总万物,为民之父母”,也就是说变成圣王。

在先秦儒家里面,荀子第一个明白地提出“圣王”的名词,我在前面曾经指出:这个名词虽未在《论语》、《孟子》里出现,但这观念却已蕴涵在其义理结构里面。就这一点而言,荀子的幽暗意识并未能突破论孟的政治理想,同时,值得在此指出的是:荀子提出“[97]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的观念;也就是说,他认为个人生命有心和形的高低主从两个层面,就这一点而言,他也未能跨出孟子思想中的二元生命观的结构,去安置他的幽暗意识。

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荀子虽未超越“论孟”的基本政治理想,但他却彰显了圣王理想在“论孟”二书中隐晦不明的一面,那就是政教合一的观念。荀子曾说:“[98]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99]这句话蕴涵圣人作为君子之终极,不但是“民之父母”而且也是“天下之道管”。不但可以“通于神明,参于天地”,而且可以“总万物”。也就是说:“圣王”是集政教的领导于一身。

总之,在《论语》里首次出现的幽暗意识,经过孟荀思想的引申和转折,在先秦儒学传统中有其不可忽视的地位与功能。同时我们也可看出其观念上的限制。因为它始终不能突破“圣王”的理想模式。而这圣王模式,经过孟荀思想的发挥,展现三个特点:第一就是一种终极的乐观精神。幽暗意识虽然出现,儒家仍然相信,人毕竟有体现至善而上通神明之可能。这种理想主义,与西方传统,特别是基督教对人之认识有起足点的不同,因为后者相信,人的德性不论如何提升,永远不能体现至善和神性,只有神才能体现完美和至善。而人神之间的鸿沟是无法逾越的。第二就是前面所说的政教合一的倾向。圣人就是法王,而法王应兼人王。这两个特点,在以后儒家思想的发展上,有其定型与定向的意义。第三,圣王的乐观精神含有相当的乌托邦主义的倾向。因为圣王的出现就代表一个完美的理想社会降临。先秦儒家相信这个理想的社会曾经具体地实现于远古的过去。因此而有“尧舜之治”和“三代”的憧憬。值得注意的是:儒家的乌托邦理想虽然主要是以过去为取向,因此没有像基督教与大乘佛教里面那样强烈的前瞻性的乌托邦主义。但因为它毕竟是相信圣王是可能会再现的,它的乌托邦主义也是蕴涵着某种程度的未来取向,不可忽视。

在先秦儒家以后,中国思想对幽暗意识作正面的突出与直接的彰显是大乘佛教。佛教原始教义,就已特别强调无明意识与“苦业”的观念。大乘佛教兴起以后,原始教义经过一些转折和变化。[100]其中一个重要的转折就是大乘在无明意识之外,也强调佛性和法身的观念,不但把二者与涅槃境界等同起来,而且认为二者是植根于个人内在的心性。也就是说:人有内在成佛的潜能,透过“发”心,人可以发挥这个潜能,体现佛性,证成法身。这一发展意味着大乘佛教已回到古印度的奥义书的中心思想:[101]宇宙的超越真宰是内在人心深处的精神实体。这个中心思想在中国大乘的“真常唯心”系统特别具有影响力,与原始教义的无明意识绾合而造成一种二元的思想结构。因为属于这个系统的天台、华严和初期禅宗都认为如来藏内在于每个人的自我,由此而在人的生命中引发两种可能的发展:[102]一方面是生死流转;另一方面是涅槃还灭。前者使人沉沦苦海,而后者使人超脱苦海,体现佛性。[103]这也是一种生命二元论的模式,即使是禅宗的主流,所谓南派禅宗,表面上是发展般若空宗的思想,实质上以心性的观念为基础,绾合般若的智慧与无明意识,仍然不离生命二元论的模式。大乘佛教,在这生命二元论的架构中,对幽暗意识的安排,虽与原始儒家有轻重之不同,但其肯定人可以体现至善与“神性”,则无不同。因此,大乘佛教与儒家传统接触以后,在二元论的架构中,有提升幽暗意识的功能,却无突破原有架构的基本前提的影响。

[104]大乘佛学对儒家幽暗意识的提升,首先反映为儒家的“复性”思想。“复性”这个观念,顾名思义是人性已经失落,需要恢复,其中的“幽暗意识”已是呼之欲出。我们若再检视其义理结构,幽暗意识也是有强烈的透显。因为“复性”观念的基本前提是:生命有两个层面——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现实,而生命的本质又是人类历史的本原状态,生命的现实又是人类历史的现实过程。于是在这种前提上便出现了对生命和历史的一种特殊了解。生命的现实虽在理论上不一定是昏暗,却常常流为昏暗。因此,由生命的本质到生命的现实便常常是一种沉沦。依同理,人类历史的本原状态和生命的本质一样,是一个完美之境,但在历史现实过程中却时时陷入黑暗。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就形成了复性观的主题:本性之失落与本性之复原;生命之沉沦与生命之提升。这个主题和结构,显然是儒家和佛家的生命二元论的糅合。

幽暗意识在宋明儒学里,不但表现为“复性”的思想,同时也反映为另一种趋势。宋明儒学的主流认为:宇宙万物,包括人在内,均由理与气两种质素构成;而二者都代表宇宙存有的正面性。理固然是代表善性,就是气在基本上也属善性。因此,就宇宙的基本存有而言,是无阴暗罪恶可言的。只是在气的流动生化中,才有阴暗罪恶的衍生。但是宋明儒学在发展过程中,却有视个人生命为善恶两极对立互争的趋势,这个趋势大大地提升了宋明儒学的幽暗意识,因为朱子曾说过下面这样一段具代表性的话:“[105]以理言,则正之胜邪,天理之胜人欲,甚易;而邪之胜正,人欲之胜天理,甚难。以事言,则正之胜邪,天理之胜人欲,甚难;而邪之胜正,人欲之胜天理,却甚易。正如人身正气稍不足,邪便得以干之。”换句话说,朱子认为:照道理言,正应该克邪;但在现实人生里,邪却是经常胜正的!

同类推荐
  • 中国现代文化论争

    中国现代文化论争

    本书是一部系统论述中国现代文化论争的学术专著。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是文化史中的重要范畴,是文化延续发展互为因果的两个重要方面。文化冲突通过言论所表现出的不同思想观点的冲突就是文化论争。中国现代文化论争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方方面面。本书仅围绕着白话文与文言文、新文学与旧文学、反孔与尊孔、基督教存废、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科学与玄学、中国本位文化与全盘西化、中医与西医等八个方面的论争展开讨论,探讨不同论争观点提出的背景、动机,论争的内容及其结果,进而展现中国现代文化曲折发展的基本线索。本书史料丰富,见解中肯。
  •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构建研究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构建研究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统筹国际国内大局的重大发展倡议,文化构建是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核心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和谐、包容,以及与沿线各国合作、互利共赢的思想。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是21世纪国际社会共同期盼的目标。本书运用了多种调查研究方法,从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传统自身的传承与新变切入主题,着重梳理五年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文化构建及其成效。
  • 爱国报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爱国报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龙图公案》与中国古代公案小说

    《龙图公案》与中国古代公案小说

    希望本书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也坚信我们的中华民族一定能够早日实现伟大复兴!
  • 祖传书籍刻印

    祖传书籍刻印

    周丽霞主编的《祖传书籍刻印》介绍了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过程、商代的甲骨文与甲骨书、西周时期金文与青铜书、先秦时期石鼓文与石刻书、汉代以前的简牍与简牍书、先秦时期至汉代的缣帛书、西汉时期造纸术与纸质书、东汉时期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东汉时期纸质书的流通、两晋南北朝时的写本卷轴、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术、隋唐时期的书籍装帧形式等内容。
热门推荐
  • 随缘铁匠铺

    随缘铁匠铺

    宋白的日常就是悠闲的打造一些武器,吃着隔壁小娘子的美食,再忽悠一下魂网的沙雕网友们。?????本想低调的享受悠闲生活,但是总有人想要搞事,是时候拿出铁锤,制裁一下这帮子整天要逆天的中二病了……“壮士,看你比较适合这块盾牌,别人的攻击可都会被吸引到盾牌上,保护队友最佳装备。”“欸,小哥,这套双剑肯定适合你,一把霜之哀伤,一把火之高兴,让敌人感受一下冰火两重天吧!”“这里还有一把让人变成猪的弓,看谁不爽就射他,价高者得。什么?你想要个能变羊的?我这里还有一块搬砖,砸一砖让人傻笑三天,你要不?”
  • 星系边缘的陷落

    星系边缘的陷落

    女主是个速度爆表、毫无形象的指挥官,流落地球之后,成了一个交稿看心情的奇葩设计师。男主是一个被女主撩完不负责,逼成变态的温润如玉、战斗力max的指挥官。
  • 九灼尘颜

    九灼尘颜

    撕心裂肺的背叛,玲珑之心被夺,绝望自爆,却不想竟能再次张开眼睛,来到了莫名其妙的大陆上,异世之乱,群雄起,败者亡,重活一世又会有怎样的际遇呢?挖我心,娶小三,还想让我跟你?呸!却不想那个她一直以为朋友的人在她不经意间住进了她的心里。
  •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未来手工达人悠悠,因意外穿越到七零年代。好在,商城还在,可以同未来交换物资!好在,父母双全,可以让她享受亲情!一家人整整齐齐,和和美美,共同致富奔小康!
  • 大荒彧祖

    大荒彧祖

    武之极,以智慧立地,凭武力定天。一个平凡的少年,依靠超绝的智慧、坚韧的毅力,逆天出世,识破天惊,终成一代彧祖。
  • 遇见你是加了糖的思念

    遇见你是加了糖的思念

    有生之年再也不想见,所以,17岁那一年,童彩衣与莫北城说了不见。可曾有过这样一种感受,因为一件事而疯狂的爱上了某个人,因为得不到更是将其藏在心里,任谁都代替不了,到后来,傻傻的以为,其实没有那么喜欢的。命运仍旧是让童彩衣与莫北城又一次相见了,后来的故事也由着一个不好的开端而展开,时而甜蜜,时而残忍,或许更多的是一种成全。
  • 篮坛教皇

    篮坛教皇

    今日轮回,明日传奇!2020年3月15日新书《现在我想做个好人》在都市区开始连载了!做好事就能变强!以前我没得选,现在我想做个好人!
  • 俄罗斯寓言童话故事精选

    俄罗斯寓言童话故事精选

    蒋桂玲编译的《俄罗斯寓言童话故事精选》精选的这些寓言童话故事在俄罗斯人民中间广泛流传,很难考证出这些寓言童话故事是什么年代创作的,是什么人编写的,实际上它们都是由普通老百姓以口头的方式传播下来的。本书选入的这些寓言童话故事代代相传,在流传的过程中,不乏多才多艺的人、善于讲故事的人对它们进行了加工、补充和再创作。所以,这些故事情节曲折,内容生动,人物鲜活,结局明朗,篇篇都是精彩之作。
  • 山路没有弯

    山路没有弯

    我是一个平凡的女孩,如果没有那个他,或许我这一生会走上一条跟我妈妈一样的道路。
  • 照阴棺

    照阴棺

    夏彡受到了刘氏集团的威胁,被迫与一行奇形怪状的人同行寻宝,然而,他们出发的目的真的只是为了宝藏吗?人蟒奇缘、怪力乱神、错综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