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42500000004

第4章 台湾的新统制经济(1945~1949)(1)

清朝政府在甲午战争中败北,于1895年接受《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从此,日本殖民政府统治台湾,台湾的经济变成殖民地式的经济,也就是由日本殖民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根据日本的需要而定。20世纪初,台湾的主要产品是蔗糖和大米,成批地运到日本本土与相关地区。

毋庸讳言,日本在台的殖民统治期间,台湾地区还是有过不少开发建设,例如建立了新的交通运输系统、进行人口普查、完成地籍登记、开发矿山、发展林业和渔业、开展公共卫生工作等等。到20世纪30年代,台湾经济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日本殖民政府开始发展钢铁工业、食品制造业,同时建立化工和机床制造工业。持续的经济增长也带动了城市化的起步,农村人口开始走向城镇。

不过,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台湾的经济大受影响。台湾是日本的“南进基地”,遭受美军的密集轰炸,机关、学校、工厂、公路、铁路、发电厂等受到严重破坏,以致生产骤降,通货膨胀尤其严重,1945年的物价上涨率高达575.11%。[1]

1945年日本战败,国民政府收回台湾,日本人撤离台湾。几个月内,走了25万多日本人,其中不但有行政管理人员,还有许多技术人员。他们一走,原有的殖民式经济顿时瓦解。尽管国民政府的接收团队也有财经技术方面的人员,但是时间紧迫,人手也不够,许多事情衔接不上,台湾的市场与社会陷入一片混乱。这对于饱受战火破坏的台湾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陈仪与国民党的经济理念】

代表国民政府接收台湾的是首任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长官陈仪。陈仪和蒋介石以及其他国民党领导人一样,都是计划经济的忠实支持者。国民政府自1928年以来,实行的一直是统制的计划经济。蒋介石、陈诚他们都是孙中山的信徒,都认为“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核心就是“节制私人资本,发达国家资本”。他们认为:私人企业效率低,无法提高金融资本、扩大生产能力,而且,资本家自私自利,容易流于贪腐、垄断。唯有政府掌控生产与消费,才能做到公平和效率;唯有政府掌控资源技术,才能达到工业化的目标。在蒋介石看来,“真正的中国经济不是放任的自由经济,也不是阶级斗争,而是计划经济。”[2]

自从1931年日本占领东北后,蒋介石等更坚信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家机器,以经济发展国防,才能应对日本侵略。为达到这个目的,蒋介石在1935年把主管全国国防建设的“国防计划委员会”改名为“资源委员会”,资源委员会直接隶属军事委员会,负责中国资源的调查研究和动员开发。中国的重工业,尤其是与军事工业相关的钢铁、动力、机电、化学、水力等基本工业,都由资源委员会掌控;私人企业仅能生产日常消费品,以提高民众福利。

资源委员会带头实行大规模计划经济,控制军械和工业生产,还创设新的制度与机构来保护中国的战略资源。所以,到“二战”结束为止,国民政府主要领导人的脑子里都塞满了国营企业、重工业、计划经济的想法。

【陈仪的台湾新统制经济】

蒋介石选定陈仪执掌台湾是经过缜密思考的。陈仪毕业于日本陆军大学,能说一口流利的日语,陈夫人是日本人。陈仪曾任福建省主席,拥有主政地方的经验,而且,福建和台湾地理文化接近。更重要的是,陈仪的治理理念和蒋介石相同,坚信:“如不实行国营经济,中国就没有未来。”[3]所以,他一到台湾,就宣称将力行国父遗教,要把台湾建设成“三民主义的实验所”[4]。

陈仪早在1934年到1941年担任福建省主席期间,就已经在福建建立了一个以公营企业为主的庞大统制经济体系,工商贸易、米粮生产、财政金融、交通运输等都实行专卖,几乎日常生活中的每笔交易都要经过政府审批。

但是,铺天盖地的统制经济,效果却不理想,反而惹来不少民怨,因为“奸商趁机囤积,贪官从中渔利,米荒严重,物价飞涨,民怨沸腾”[5]。不过,当时战乱频繁,陈仪并没有机会去深入思考其中的得失利弊。

1945年,陈仪奉命掌理台湾,把在福建省没有充分发挥的经济理念带到台湾。他身兼台湾省行政长官和警备总司令二职,牢牢掌握了政治和经济大权。在他的领导下,台湾很快就建立起由政府严格管控的新经济。

首先是接收日产。陈仪没收了日本人留下的企业,把它们重组并且改为公营,例如把日据时代的四大糖厂合并为台湾糖业公司(台糖),原先的六家石油公司被合并为中国石油公司。他把日本和日台合办的所有工矿企业都转交给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还接收一切公私交通以及所有粮食生产和流通,日本人的土地也全部没收了。[6]陈仪还成立了一个日产管理委员会来清算日本人所占的房地产,并把它们收归政府管理。从1945年11月到1946年6月,在短短的七个月里,战前日本人占的土地、工商农矿财产都涓滴不漏地转移到政府手中。

此外,还有学校财产委员会负责管理教育系统及其财产,土地委员会处理土地纠纷。

陈仪主政的台湾当局还规定米、盐、糖、煤油等民生产品,一律由官方统一定价收购;同时加强对烟、酒、火柴等物品的专卖管理。为达到这些目的,他特别设立了贸易局、专卖局、粮食局和煤炭调整委员会。专卖局控制食盐、樟脑、火柴、酒和烟的生产与销售;粮食局制定粮食政策,购买粮食、征收土地税并控制粮食生产的来源;煤炭调整委员会则垄断能源供应,规定所有私营煤矿所生产的煤炭只能出售给这个委员会来分配。到1946年底,70%的工业资产和72%的土地都纳入了台湾省长官公署所控制的统制经济体系之中。[7]

陈仪本来预期这个严格的管制经济体系能尽快恢复生产,提振经济,但事与愿违,长官公署一开始就和台湾人民弄得不愉快,农工生产也一直提不上来。

其中的原因很多。首先,日产处理造成不少民怨,许多日本人离开台湾之前把房地产出售或赠予台湾的朋友,因为走得匆忙,很多来不及办理转移证明。结果,凡是拿不出转移证明的,房地产一律收归国有。其次,如此大规模的政权转移,使许多人失去了工作。仅仅是公务员方面,国民政府取代日本殖民政府,就有大约37000名台湾人因此失去了工作。殖民政府时期的台湾官员有84559名,其中44%是日本人,56%为台湾人(台湾人有46955人)。1945年国民政府接收以后,政府官员的编制缩减了将近一半,只剩44451名,其中又有不少职位被大陆来的公务员拿走。缩编后的行政长官公署人员,从大陆来的人占了64%,台湾人只剩下22%,剩余的14%为留任的日本人(大多是技术方面的职位)。算起来,在政府工作的台湾人从原来的46955人一下子降到19730人。在失业的37000名公务员中,如果平均每个人负担五口之家的生活,那就意味着约有18万台湾人因为国民政府收回台湾而面临生活困境。[8]

不只是失业问题,经济也出现困难。严格的统制经济不但没有恢复市场活力,反而使台湾工业及农业生产出现倒退,一度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到处都有民众的不满之声。还有,垄断与管制造成了政府的腐败与低效。因为处处管制,走私及黑市交易必然增加。这样一来,陈仪和他的部属更加依赖警力来缉查,而在缉查的过程中,往往造成冲突与民怨。台湾民众对国民党及陈仪政府的反感越来越强,也深深地伤害了台湾人和大陆人之间的感情,影响了二者的关系。[9]

当时,已有一些文化知识界人士提出警告,要求陈仪迅速做出政治与经济上的改革,否则要出大问题。而陈仪太过自信,不但没有注意改正,反而加强了经济管控措施。问题是,越管制,经济及社会秩序越恶化;越恶化,就越加强管制。如此恶性循环,使陈仪政府陷入巨大的统治危机而不自知。

到1946年底,台湾人对未来的期望濒临崩溃。失望和不满不断增长,城市里最严重。通货膨胀成了恶性通胀,失业率飞速上升,台湾人与大陆人的矛盾也加速恶化。当时已有政治观察者指出,社会的不满以及政府与人民关系紧绷,已经到了临界点。山雨欲来风满楼,任何一点儿冲突都可能成为引爆点,“变乱随时可能爆发”。[10]

【二二八事件】

变乱终于在1947年的2月27日引发。导火线是烟酒专卖局在台北市查缉私烟。卖私烟的是位中年妇女,缉私警察没收了她的香烟摊子,她又哭又闹,抓着警察的衣服不肯放手。拉扯之间,警察的枪托打了她的头,血流满面,引起围观的市民不满,与警察发生冲突。混乱中,有警察受了伤,于是,警察向群众开枪,打死了一位市民。当天晚上就有民众到警察局请愿,要求严惩凶手。第二天,即2月28日,冲突更加严重,请愿、游行、示威,很快演变为大规模的武装冲突,民众的暴动迅速蔓延到台湾全省。这就是著名的“二二八事件”。

城市陷入暴乱,公共财产被严重破坏,暴民抢占警察局、政府办公室,甚至收缴枪械、组织民兵,情势极为严峻。[11]暴乱发生时,全台湾的军警只有5000人左右,原来驻扎台湾的部队大多被调到大陆参加内战。这么少的军警,陈仪无法控制局面,只得请求蒋介石紧急派兵支持。蒋介石正忙于内战,匆匆指派驻扎上海的21师到台湾增援。

暴乱的前几天,暴民枪杀了不少外省人。3月8日之后,刘雨卿率领的21师约5000人陆续抵达台湾。陈仪展开镇压,造成更多台湾人的死伤。与此同时,陈仪的管制经济也被打乱,几乎停摆。

到底有多少人在变乱中死亡?众说纷纭,有的说数百人,有的说数万人。根据“行政院”成立的财团法人二二八事件纪念基金会在2004年1月2日公布的补偿记录,“本省人死亡673人,失踪174人,其他羁押、徒刑、伤残、健康名誉、财务损失,共1237人,合计2084人”,[12]其中不少是台湾社会的精英,外省人死亡约147人。[13]

自从1895年台湾割让给日本以来,台湾人民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大规模的暴力事件。二二八事件导致台湾社会严重分裂,数十年来难以化解。许多历史学家与政治学家一致认为,这是“二战”以后影响台湾“最严重、最深刻也是最长久的事件”[14]。

【事件导致经济体制的反省】

远在南京的蒋介石起初并没有在意台湾的动乱。现存于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档案馆的蒋介石日记显示,2月28日那天,他整天在召开“剿共”会议,对于台湾的动乱,并无一字记载。隔天(3月1日)他只写了两行:“台湾群众为反对纸烟专卖等起而仇杀内地各省同胞,其暴动地区已渐扩大,以军队调离台湾,是亦一重要原因也。”[15]蒋介石对这次事件并未特别重视。

之后的几天,他的注意力也集中在陕北、山东等地的国共内战上。直到3月5日陈仪请求派兵,他才发现事态的严重性,并且迅速做出反应,当天就紧急召回国民党台湾省党部主委李翼中,听取他的报告;并派闽台监察使杨亮功到台湾,了解变乱发生的详情。

李翼中从台北赶回南京,坦诚报告台湾情势严峻,必须尽速控制,并且建议:把台湾省长官公署改为省政府,把特别行政区改为正常的行省;未来的台湾省政府委员及各厅处长应该尽量任用本省人;县市长提前民选;民生工业中的公营范围应尽可能缩小。[16]

蒋介石听了李翼中的报告,才知道台湾的实际情形比他想象的要严重得多,这可能是他第一次听到公营企业的弊端。虽然当时忙着应付内战,没有时间多做考虑,但是,他已经想到台湾很可能是国民党政府的最后据点,不能让台湾有任何闪失。因此,3月7日,蒋介石迅速拿出处理台湾事变的原则——怀柔政策,以便尽速稳定台湾局势。[17]

同时,蒋介石加派国防部长白崇禧到台湾,并要儿子蒋经国随行,一边宣慰台湾同胞,一边探询如何迅速恢复秩序。

经过短暂的考察,白崇禧与杨亮功很快返回南京。他俩同李翼中一样,都指出僵化的政治与统制经济是造成台湾变乱的主要原因。杨亮功建议撤销声名狼藉的专卖局和贸易局,重组台湾政府,并任用更多的台湾本省人担任高层行政职位。[18]白崇禧则建议改革国营企业,帮助私营经济发展,同时减少国营企业的数量并限制它们的影响。[19]

他们三人都建议限制国营企业、开放私营经济,都触及国民政府经济体制的根本核心,实际上挑战了孙中山三民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民生主义,即“节制私人资本,发达国家资本”的原则,也挑战了国民政府从大陆移植到台湾的计划经济体系。对此,蒋介石想必很为难,但实际情况必须面对,台湾的社会动荡必须尽快处理。蒋介石作为孙中山三民主义理论的主要继承人与忠实实行者,他的思想认识开始松动,在与国民党其他领导人短暂讨论后,他很快采纳了这些建议,仅仅表示“略加修改即可”。[20]

同类推荐
  • “宁波帮”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研究

    “宁波帮”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研究

    在我国历史上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商帮”的兴起是一个引人瞩目的重要现象。形成于明清时期的“十大商帮”为当时中国经济社会的市场繁荣和走向世界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其中“宁波帮”是一大劲旅。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旅沪宁波人势力盛极之时,其时在沪宁波人仅从商者就有5万多人。
  • 谁撬动了银川经济

    谁撬动了银川经济

    九尺之台,起于垒土,任何一段辉煌的背后,都有血汗、泪水、艰辛和失败。本书是一部着眼经济、落笔人生、弘扬创业、宣传励志的书籍,它可以见证企业家们从一个专业的经济工作者向宣传思想工作者转变的心路转折,但更为重要的,是它同时“撬动”了企业家们对宣传思想工作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初衷和工作理念。
  • 中国平安保险

    中国平安保险

    为了更好的探究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成长轨迹,找出其成功秘笈,本套丛书主要从平安的管理模式与企业规划、企业文化与团队管理、营销模式与品牌管理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 决胜数字时代(麦肯锡季刊)

    决胜数字时代(麦肯锡季刊)

    麦肯锡调研揭示了高管对创新的远大抱负与他们的执行能力之间的巨大差距。组织结构和流程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随着全球化打破了曾经阻止公司实现全部潜力的地域界限和市场障碍,公司的创新能力——借助公司员工、合作伙伴、客户、供应商和其他各方的创新增值思维——成为名至实归的时尚话题。
  • 趣味经济学:把握经济脉动的绝佳教材

    趣味经济学:把握经济脉动的绝佳教材

    你想了解当下的经济动向吗?你想把握时代的经济脉动吗?跟随知名经济学教授或商界巨擘在趣味横生的案例中学习那些不可不知的经济学知识,将是怎样的一种体验呢?本书从供需、消费、厂家、财税等方面,采用趣味案例引出经济理论,以经济理论结合实际生活的模式,向读者介绍了不可不知的经济学知识及应用,帮助读者更清楚地认识各种经济现象,更准确地把握经济脉动,进而更合理地规划自己的经济生活。
热门推荐
  • 一号追妻令

    一号追妻令

    三年前一场误会,让他们生死不见。三年后却因为一场命案,再次纠缠。改头换面的她只想躲闪,执着当年的他步步紧逼。她装晕、装醉、装可怜,全被他见招拆招。凌沐星忍无可忍,“我不是你前女友!”他凑不要脸,“是不是查过才知道!”--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皆大欢喜

    皆大欢喜

    《皆大欢喜》是莎士比亚四大喜剧之一,同《仲夏夜之梦》、《威威尼斯商人》和《第十二夜》一起被称为莎士比亚“四大喜剧”。讲述了在远离尘世的阿登森林中,被流放的公爵的女儿罗瑟琳,到森林寻父,以及她的爱情故事。1590年到1613年是莎士比亚的创作的黄金时代。他的早期剧本主要是喜剧和历史剧,在16世纪末期达到了深度和艺术性的高峰。到1608年,他主要创作悲剧,莎士比亚崇尚高尚情操,他的悲剧常常描写牺牲与复仇,包括《奥瑟罗》、《哈姆莱特》、《李尔王》和《麦克白》,被认为属于英语最佳范例。在他人生最后阶段,他开始创作悲喜剧,又称为传奇剧。
  • 抛弃萌动的大烦恼(学生心理健康悦读)

    抛弃萌动的大烦恼(学生心理健康悦读)

    人生路上,难免会遇到形形色色、各种各类的烦恼。这些烦恼总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人们的心情和生活。甚至形成恶性循环。其实大可不必惧怕这些烦恼,当它们还在萌动期时,你完全可以扑灭它们生长的势头。《抛弃萌动的大烦恼》主要有以下精彩看点:人为什么会做恶梦、剖析嫉妒心理、怎样保持心理健康、恋爱与心理健康、增进心理耐力……
  • 庶妾当宠

    庶妾当宠

    “你只不过是一个妾室,是个庶女,嫁入王府便只是王府的一只猫儿狗儿。吾乃正妻,要你死,你便只能死。”这是江如玉临死前最后听到的一句话。她此生活得窝囊,为了所爱愿做妾室,却被人陷害失贞,死在正室的手中。重活一世,她要惊才绝艳!她要让当年的白月光三书六礼求娶自己!她要光明正大地做他的秦王妃!
  • 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

    50亿年的壮丽生涯已成为飘逝的梦幻,太阳死了。幸运的是,还有人活着。地球航出了冥王星轨道,航出了太阳系,在寒冷广漠的外太空继续着它孤独的航程。地球在航行2400年后到达比邻星,再过100年时间,它将泊入这颗恒星的轨道,成为它的一颗卫星。
  • 快穿女配BOSS我们不熟

    快穿女配BOSS我们不熟

    元夕在自己16岁生日的宴会上,莫名其妙的绑定了系统0629,明明自己拥有着所有的记忆,但是系统却告诉自己,自己的记忆是不完整的,她不属于这里,只有完成任务,获得记忆碎片,她才能找回记忆,回到自己的世界。在一个个任务世界里,元夕遇到了各式各样的人和事,但总有一个人,让她感到分外熟悉,随着任务的完成,元夕的记忆一点点恢复,原来,我们早就相识。
  • 祝琴说

    祝琴说

    摩萨王:我相信预言,也痛恨预言,因为预言我才不得不远离颢天域,远离我所在乎的一切。凤朝阳:那不是预言,那只是命运的安排。这是属于百族的时代,却也独属于神女琴筠,命运赋予了她无尽的苦难,没人能真正摆脱,她也不能。祝华年:琴筠,我和你一样,从不相信命运!我要死了,答应我,忘记我!祝华年不过是魔族崛起之路上的一块砖石,而你却是魔族的天!我的公主,请莫要伤感,别忘了,是无上的摩萨王为你留下了这一切……琴筠:不!他留给我的只是一片废墟!而你却是我的全部!……没有人能选择自己的曾经,却可以主宰自己的未来。——琴筠【逗跌QQ读者群:383535096】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中国古代才子佳人故事(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中国古代才子佳人故事(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才子与佳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多见诸中国古代小说,寄托着从古至今中国人的爱情乌托邦。两千年前的《诗经》,在开篇就为我们描述了男女相恋。中国古代最为人称道的爱情故事,莫过于那些才子佳人的相知与相守的感人轶事!其中: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坚守,陆游与唐婉的凄美,无不深深感动着一代代的人!古人读书的最好境遇或许是“红袖添香夜读书”了,而茫茫凡尘能有一位红颜知己可谓人生之幸事!
  • 六次东渡:鉴真

    六次东渡:鉴真

    《六次东渡——鉴真》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