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24200000007

第7章 蓝天 蓝天:PM2.5监测终于纳“国标”

2011年10月以来,包括京沪在内的我国多地持续出现灰霾大雾天气,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灰蒙蒙的天气让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众关注美国大使馆每天定时播报的空气质量状况,而北京继伦敦之后再获“雾都”之称。

“按气象学规定,霾的能见度小于两公里,即已是重度灰霾天气,可10月底那几天,大气能见度根据目测也就100-200米,应该算重重度灰霾了”,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导、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孝炎老师,多次对公众提及这次堪称最严重的灰霾天气。气象专家研究表明,大气悬浮物中直径小于2.5微米的细粒子,是造成灰霾天气的最主要元凶。许多专家都呼吁环保部门把“PM2.5”纳入常规的大气监测范围,并及时向公众发布浓度数据。值得欣喜的是,目前,环保部门已将“PM2.5”和臭氧(八小时浓度)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

2011年12月5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征求公众意见截止。该意见稿提出,在基本监控项目中将PM2.5、臭氧(八小时浓度)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并收紧了PM10、氮氧化物等标准限值,提高了监测数据统计有效性要求。新标准可能于2016年全面实施。

2011年12月21日,在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大会上,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公布了PM2.5和臭氧监测时间表,PM2.5监测全国将分“四步走”。他表示,2012年,将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PM2.5和臭氧监测;2013年在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开展监测;2015年在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开展监测,而2016年则是新标准在全国实施的最后期限,届时全国各地都要按照该标准监测和评价空气质量状况,并向社会发布监测结果。

2012年2月2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PM2.5终于写入“国标”,纳入各省市强制监测范畴。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还再次强调了全国开展PM2.5监测的时间表。至此,一项由民众持续关注推动政府立法的事件取得了阶段性成功。包括上海、南京在内的不少城市均开始尝试发布PM2.5监测数据。北京市环保局也表示,开始实时发布包括PM10在内的三项常规污染物的每小时浓度,并同时公布PM2.5的研究性监测数据,供市民参考。山东省环保厅宣布,2012年起,该省17城市开始监测PM2.5,每月通报结果,力争到2015年空气中PM2.5等主要污染物的年均浓度较2010年改善20%以上,还原“蓝天白云、繁星闪烁”。

PM2.5这个一度混沌的空气质量概念,开始成为人们生活常识的一部分……

【揭秘PM2.5:旧客新相识】

作为“灰霾元凶”的空气污染物,越来越多的中国公众注意到PM2.5——一个由英文和数字组成的专业术语。以PM2.5为代表的细粒子,对公众来说是陌生的,然而对气象科学家而言,却稔熟于心,可谓“旧客新相识”。在我国气象行业内,对PM2.5细颗粒物的监测,事实上至少进行了8年以上。

中国的细粒子污染最早出现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并以灰霾日亮相。以广州地区记录的灰霾日来看,1954-1960年,一年平均才出现2天灰霾日;1971-1980年则有17天;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灰霾日天数直线上升,1981-1990年期间,年灰霾日一度达到116天。与珠三角类似,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规模扩大和城市化加速,长三角、京津唐地区的灰霾天数也日益增多。国内重点城市的监测显示,以一年为期,1997年,广州灰霾天气创纪录地达到216天;南京则在2002年前后,连续几年灰霾天气超过250天。

经过长达十多年的研究,我国大气科学家已经基本摸清细粒子的身世:“大气中大量富集的颗粒物,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自然,如海盐粒子、土壤粉尘等;一是来自人类活动。对空气污染而言,后者是重点。而在人类活动所产生的颗粒物中,又有一类来自于工业、电力、交通等生产活动产生的一次粒子,以及由气体向颗粒物转化而生成的二次气溶胶。”

所谓PM2.5,就是细粒子的一种形式,是指空气中悬浮的颗粒物,其粒径小于2.5微米。“一般来说,空气中悬浮颗粒物分为大粒径颗粒物(粒径11-100微米)和可吸入颗粒物(粒径≤10微米,即PM10)。PM10又分粗颗粒物(粒径在2.5-10微米)和细颗粒物(粒径≤2.5微米,即PM2.5),PM2.5也称可入肺颗粒物。粒径2.5-10微米的粗颗粒物主要来自道路扬尘等;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PM2.5,主要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排放的残留物,如机动车尾气、燃煤等,通常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

虽然PM2.5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并且在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但是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的破坏性却最大。与PM10比起来,PM2.5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能在大气中长时间停留。多项中外研究早已证实,它潜伏在空气中,是形成灰霾天气的“元凶”。人类现有的知识表明,当PM2.5在空气中大量聚集时,会形成雾霾,天空变得灰蒙蒙的。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寿命长、输送距离远。

PM2.5太细微了,很难自然沉降到地面上,只会长期漂浮在空中。它不仅小到看不见,更小到可以轻易穿过人体的防卫屏障,随呼吸进入肺泡,并沉淀下来,和人体内的细胞“搏斗”并伤害这些细胞。久而久之,就会引发各种疾病。从某种程度上说,叫它“凶手”并不为过。

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也可能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PM2.5),不易被阻挡。与PM10相比,PM2.5更具危险性,因为被吸入之后,PM2.5可能抵达细支气管壁,并干扰肺内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PM2.5逼宫:纠结的API】

事实上,我国空气质量的评价标准曾多次发生变化。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颁布施行的《空气质量监测标准》主要涉及三个监测指标,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TSP(颗粒物直径超过100微米的大颗粒);20世纪90年代,监测指标调整为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PM10;到1996年重新修订大气质量监测标准时,监测对象再次调整为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和PM10,并将三项主要监测参数的最大值作为首要污染物,并以API指数进行公布。然而这个指标体系在今天来看却是有问题的……

北京奥运会之前,位于北京市区东部的美国驻华大使馆院内,就架设了一台监测仪,每天记录PM2.5的浓度。到2009年夏天,这台仪器的监测数据开始在Twitter网站上实时发布。这一报告频繁出现“糟糕”和“危险”这样显示污染程度的字眼。当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公布的空气质量等级为“良好”时,它公布的结果却可能是“非常不健康”。

一位北京女子最近公布的《北京蓝天视觉日记》里,北京有180天的天空呈现蓝色,而官方公布的“蓝天”数量却是285个。觉得天空很阴霾,空气能见度不高时,国内公众每天能接触到的空气质量指数API中,却经常显示为“优良”。

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中国现行的空气质量评价体系(API),仅仅监测粒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即PM10)的浓度,而并没有采用目前国际通用的标准。

目前,中国使用的空气质量标准是在1982年发布实施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基础上,于1996年修订后实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我国空气污染指数API突出了首要污染物,但缺点是没有包含其他污染物的信息,不能全面评估区域的空气污染状况,也很可能会减少对其他污染物应有的关注。PM10是直径较大的颗粒。这种大颗粒通常情况下沉降速度非常快,也就是说,只有在气象条件很不好且大量污染物持续不断进入空气的条件下,空气质量才会达到所谓的“轻度污染”。而PM2.5体积比PM10要小得多,对光的散射作用比较强,在不利的气象条件下更容易导致灰霾形成。也就是说,在中国空气质量监测中,PM2.5在空气中密度无论有多大,空气优良状况仍有可能达到良好的标准。“蓝天不蓝”的尴尬一幕就这样产生了。

其实,在中国大部分区域,特别是工业集中的华北地区,PM2.5占到了整个空气悬浮颗粒物的大半。然而,中国的“空气污染指数”(API)却一直没有把PM2.5纳入监测之列。环保部门在公布空气质量时,常常以PM10浓度为标准,所以就出现了“环保部门公布大气质量合格”,但广大居民却感觉“空气灰蒙蒙,污染较严重”的矛盾。很多城市的PM10浓度达标了,但PM2.5浓度远未达标。民众对环境的直观感受与政府公布的环境指数发生矛盾,政府对PM2.5的监测与发布政策可以说是在这种背景下出台的。

以PM2.5浓度所代表的大气细粒子污染,在我国已经取代了早期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10粗粒子为代表的一次污染,我国中东部地区早已相继进入了更加复杂的大气复合污染时代。气象学家均表示,在眼下以细粒子为主的复合大气污染时代,缺少PM2.5的空气质量评价指数显得不合时宜。这一次,面对严峻的大气复合污染状况,国标API(我国空气质量评价指数)将调整,臭氧(8小时浓度)和PM2.5将被纳入新的评价体系。

【PM2.5引发焦虑:公布一下又何妨?】

若按照PM2.5标准,中国城市空气质量已不容乐观。有专家表示,中国多数城市的PM2.5含量已经超标80%。

据2010年9月28日消息,NASA的科学家们日前发布了一张全球空气质量地图,展示了长期以来全球低于2.5微米的悬浮颗粒分布状况。地图由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的两位研究人员制作。他们根据NASA的两台卫星监测仪的监测结果,绘制了一张显示出2001-2006年PM2.5平均值的地图。在这张图上最为触目惊心的红色(即PM2.5密度最高),出现在北非和东亚。中国华北、华东和华中PM2.5的密度、指数接近每立方米80微克,甚至超过了撒哈拉沙漠。

在一次国际气象会议上,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承认:按API国标,目前全国70%的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如果增加PM2.5监测指数,则全国70%的城市不达标。“环保部对国家环保模范城的考核标准作出第二次修订,在纳入PM2.5指数后,全国环保模范城的数量从修订前的77个减少至11个。这意味着,如果添加上PM2.5,环保部门近30多年来持续的大气治理,必然面对一份黯然的成绩单。”

作为健康杀手的PM2.5可成为病毒和细菌的载体,为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推波助澜。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目前多数城市和农村人口均遭受到颗粒物的影响。高污染城市中的死亡率超出相对清洁城市的15%-20%。据统计,在欧洲,PM2.5每年导致386000人死亡,并使欧盟国家人均期望寿命减少8.6个月。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原总工程师魏复盛的研究结果表明,PM2.5和PM10浓度越高,儿童及其双亲呼吸系统病症的发生率也越高,而PM2.5的影响尤为显著。

《整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otal Environment)增刊登载过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潘小川及其同事报告的一项新发现:2004-2006年期间,当北京大学校园观测点的PM2.5日均浓度增加时,在约4公里以外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病急诊患者数量也有所增加。虽然PM10和PM2.5都是心血管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但PM2.5的影响显然更大。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5年版《空气质量准则》中也指出:当PM2.5年均浓度达到每立方米35微克时,人的死亡风险比每立方米10微克的情形约增加15%。一份来自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称,PM2.5每立方米的浓度上升20毫克,中国和印度每年有约34万人死亡。

PM2.5的严重危害刺痛了国人的神经。治理PM2.5,成为中国政府的大事。公布PM2.5数值有两方面作用:首先,这将给各地政府带来警示,促使其减少形成灰霾天气的人为因素,逐渐改善空气质量;其次,数值公布后,城市居民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监测PM2.5,是要准确地对空气质量进行描述与评估,使公众对空气质量有一个更准确的认识,并在知情的前提下采取适当的自我保护措施。

【国外PM2.5:监控日趋完善】

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得益于成熟的大气环境监测网络和健全的大气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改善空气质量的成效显著。作为灰霾天的重要衡量指标,PM2.5在美国、日本、欧盟、澳大利亚甚至印度均被纳入国家空气质量的强制性限制标准中,并借此来改善国民的健康状况。如今,在伦敦、纽约、洛杉矶、东京、莫斯科、新德里和墨西哥城等大城市,地方政府都会监测PM2.5的数据,除莫斯科和新德里外,相关数据都会及时向民众公布。

世界各国对大气颗粒物的监控经历了标准由宽到严、监测对象由大到小的发展过程,总悬浮物颗粒物(PM100)、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可入肺颗粒物(PM2.5)是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中经常使用的三个概念,它们代表三类大小不同的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空气质量都有重要的影响。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空气质量准则》对PM10和PM2.5的年平均浓度和日平均浓度设定了准则值和三个有梯度的过渡时期目标值。准则值的要求最为严格,是根据科学研究所得出的比较理想的、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小的颗粒物限制标准。

美国在1997年率先提出监测PM2.5标准。美国环保署根据清洁空气法案,设立了一套专门针对空气中PM2.5含量的标准,主要是为了更有效地监测随着日益工业化而出现的、在旧标准中被忽略的、对人体有害的细小颗粒物。2006年,美国环保署对PM2.5标准进行了修订。如今,美国环保署官方网站会实时公布空气质量指数。PM2.5是每日空气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每小时更新一次。美国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里包括对PM2.5和PM10的监测,其中PM2.5监测站点有1028个、PM10站点有702个。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盟开始致力于监控空气颗粒物。2005年,欧盟关于限制PM10的法令生效;2008年4月14日,欧盟委员会通过了旨在提高欧盟空气质量的《环境空气质量指令》。新的指令为降低PM2.5和PM10的含量设定了标准和具体达标日期。欧盟委员会通过了新的空气质量法令(2008/50/EC),开始严格监督空气质量标准的执行,对超标行为进行严厉惩罚,有些超标城市可能面临每天高达70万欧元的罚款。2010年,对PM2.5的监控标准生效。目前,欧盟的空气质量标准包含对PM10年均浓度与日均浓度、PM2.5年均浓度的要求,是世界上对PM10监控标准最严格的地区之一。欧盟PM10日均浓度限值(50微克/立方米)已达到世卫组织所设定的准则值标准。

日本东京对PM2.5的排放标准是亚洲最严格的,它要求每天每立方米不超过35微克。

近年来,有些发展中国家也提高了对PM2.5和PM10的监控标准,如印度、墨西哥等国。以印度为例,印度环境与林业部1994年制定实施的空气质量标准只包含对总悬浮颗粒物和PM10的监控要求;2009年新修订的标准取消了对总悬浮颗粒物的控制指标,新增加PM2.5的限制指标,要求工业区、居住区、农村等地区的PM2.5年均和日均浓度都不得超过40微克/立方米,PM10年均和日均浓度的上限分别为60微克/立方米和100微克/立方米,大致处在世卫组织设定的三个过渡时期目标值范围内。

【中国:“慢半拍”的缺位指标】

事实上,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的PM2.5,已在中国大城市存在了20多年,却一直未能纳入国家空气质量评价体系,成为一个“慢半拍”的缺位指标。这其中的原因是很复杂的。

从经济角度讲,我国之所以迟迟未把PM2.5纳入强制性监测指标,原因并非技术不成熟,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曾明确表示,在检测技术方面,国内已基本具备推广PM2.5自动监测技术的条件。但若实行这一检测标准,我国现有经济结构会面临风险。首先,在我国尚未完成产业结构升级的情况下,我国部分城市目前PM2.5的浓度可能是西方国家的几倍甚至十几倍,治污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一时半会儿无法实现,即使制定了PM2.5监测标准,要实质性控制PM2.5的浓度仍面临着很大的难度;其次,PM2.5的日益严重与我国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正相关。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速最快的国家,GDP的增长带来能源消耗的刚性增长,例如汽车行业产销量世界第一与排放标准的相对落后,加之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使我国对大气造成污染的排放物总量比较大。最后,尽管近年PM10有所下降,但PM2.5呈上升趋势。能源燃烧、工业污染造成的这种细粒子实际很难去除。目前,燃煤烟气脱硫、脱硝以及减少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等措施都有助于减少PM2.5,但这将涉及很多产业的技术改造、升级与转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力。

从政治角度考虑,主要的障碍是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体系。著名大气环境专家、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张远航在广州做专题讲座时表示,若将PM2.5纳入国家环境质量监控体系,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评价标准,全国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将从现在的80%下降到20%。这对地方官员,尤其是对市县级官员的考核构成很大压力。

此外,“慢半拍”还源于灰霾的形成是一个区域性污染,换言之,某个城市出现灰霾天气,责任可能不在当地,而在于其上游。改善空气质量必须整个片区联防联控,而这又涉及地方力量的博弈。

但这些都不应成为阻止PM2.5值监测、发布的理由。“PM2.5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一种环境风险和健康风险。如果很多疾病真的由此而起,并越来越多,就会对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财政以及个人家庭幸福等构成压力和挑战,从而构成社会风险。而一切社会风险,最终都有可能变成经济风险。”所有因经济利益而造成这个指标的“缺位”或“慢半拍”都是缺乏长远眼光的“短视”。政府必须正视这个问题,并通过准确的监测和发布达成社会共识。

【结语:打响PM2.5防控战】

PM2.5纳入国标也是网络时代的一起传播事件,自从互联网出现以来,在这种虚拟社会网络中,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甚至社会结构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公众是从网络上知道PM2.5的。而国际标准与专业知识的存在以及无数个人都有“空气不好”的共同体验,这使公众觉得自己的立场有合理性,从而极大加速了相关信息的传播。

环境问题包含了人类的判断、决定、选择,它需要权力实践,人类的作为和不作为是环境问题的根源,要克服这些问题,政府的决策要包括民众的判断、决定和选择。PM2.5最终纳入国标虽是一项政府决策,但也是广大民众推动的结果。一场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PM2.5污染防控战已经打响,北京、上海、南京、乌鲁木齐等多个城市的环保部门表示:将在2012年开始监测空气中PM2.5颗粒的浓度,可是在这场要历经四年的环保战役中,我们需要怎样做才能做到有效防控,使得防控效果事半功倍呢?

从政府公共政策的角度来看,一旦有一个公共问题,就需要有一种合适的政策去应对或者解决。人们对PM2.5的高度关注已使其成为公共问题。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空气污染特征、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管理要求差异较大,新增指标监测需要开展一系列硬件和软件的准备工作,将PM2.5纳入国标监测的过程中应该重视以下问题:

一是重视地区差异,循序渐进,稳步实施。虽然我国目前已有成熟的PM2.5监测技术,并且已经在部分城市开展了包括PM2.5在内的城市空气质量试点监测工作,但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存在地区差异,而且在全国统一开展PM2.5监测涉及仪器设备购置安装、数据质量控制、专业人员培训、财政资金支持等大量的系统准备工作和建设工作,因此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开展PM2.5监测工作还有一定难度,需要逐步推开、稳步实施。

二是完善配套措施,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朱斌提出,在“监测容易控制难”的背景下,我国宜在技术、制度、资金等方面研究出台适当的配套治理措施,参照国外已有的技术标准和管理经验,降低环境执法的难度和空气净化的成本。

三是适当改革对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标准,减少地方阻力。曾参与我国PM2.5监测标准制定工作的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吴兑认为,从根本上改变地方官员唯优良天数为环保政绩的考核体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目前,公众对于PM2.5的关注主要是集中在强化环境监测系统、实现PM2.5污染数值的正常监测发布上,但这只是一项“治标”之策,只能让更多的人关注PM2.5,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城市空气污染严重的现状。要想真正实现“治本”的目的,就必须立即、有效地行动,把空气中的PM2.5数值降下来,这才是当下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制定关于PM2.5的新标准。这是个漫长的过程,标准制定后还要花大力气建立监测网,保证现有的城市达标,保证我国现有的标准在短时间内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

其次,必须采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的措施。专家认为,PM2.5污染源头很多,目前治理有一定的顺序,比如先脱硫、再脱硝,然后治理汽车尾气等,但总体原则是协同控制,多管齐下。

最后,协同采取应对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减排、低碳战略。对于我国这样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这种战略尤其重要,因为这两个问题不但同时存在,而且因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同时迅猛增长,使空气污染愈发严重且温室气体排放快速增加,从同一源头上解决这两个问题会更为经济有效。

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全部核心都放在回答社会秩序何以可能这一关键问题上。他将对社会行动的研究作为全部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从社会行动出发,研究整个社会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PM2.5问题是网络时代的一起传播事件,自从互联网出现以来,由互联网所营造的新的社会空间有着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经验,在这种虚拟社会网络中,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甚至社会结构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从冲突论的视角来看,冲突产生于社会报酬的分配不均以及人们对这种分配不均表现出的失望,只要不直接涉及基本价值观或共同观念,那么,它的性质就不是破坏性的,而只会对社会有好处。科塞指出冲突是一个社会中重要的平衡机制。民众对环境的直观感受与政府公布的环境指数发生矛盾和冲突,政府对PM2.5的监测与发布政策可以说是在这种社会冲突的推动下出台的。

互动论者认为人是社会的,是以群体形式生活的。他们试图用细微的观察和与人密切的接触来获取对人类潜在的交往模式的理解。从符号互动论视角可以得出环境问题是社会性的,环境问题包含了人类的判断、决定、选择,它需要权力实践。互动论者认为人类的作为和不作为是环境问题的根源,要克服这些问题,政府的决策要包括民众的判断、决定和选择。PM2.5最终纳入国标虽是一项政府决策,但也是广大民众推动的结果。

1.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

2.如何评价网络媒体在PM2.5纳入国标过程中的作用?

3.PM2.5作为一个社会公共问题,求“真”还是求“准”?

同类推荐
  • 可控的紧张:中日美之间的认知与误认知(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可控的紧张:中日美之间的认知与误认知(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尽管谁都不愿意看到对抗,但中美日三边关系在过去几年里动荡不迭,相互之间的“误认知”是主要动因。中美日需要相互了解对方的逻辑,理解每个国家的决策都是在国内政治的环境下做出的,并在此基础上相互适应,找到共存之道。
  • 台湾“国家认同”问题概论

    台湾“国家认同”问题概论

    本书从台湾“国家认同”问题切入,分析论证了台湾“国家认同”的概念、内涵、特点和现状等问题,进而深入探讨了影响台湾“国家认同”变化的各种因素,着重研究台湾“国家认同”对于两岸关系的影响。在理论探讨和实证基础上,提出了影响和引导泰万民义、“国家认同”朝着“增加一个中国认同”方向变化的路径和要点。
  • 公共管理伦理:理论与实践

    公共管理伦理:理论与实践

    自“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以来,服务公众逐渐成为现代政府管理的重要伦理责任,公共管理伦理的理论与实践也随之受到官方与学界的日益重视。在构建服务型政府进程中,公众需求成为公共管理者的主导性伦理理念,公共管理伦理的建构也成为政府廉洁与效率的基本保障。对此,国内外公共管理实践已形成共识。相应地,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公共管理伦理问题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区别在于,国内对公共管理伦理的研究起步较晚,只是近十多年的事。
  • 台湾地区参与国际活动问题研究

    台湾地区参与国际活动问题研究

    本书通过对两岸政治关系定位和台湾地区参加国际活动问题的研究,试图从本体论和方法论的角度,分析两者之间的密切关联,并提出两岸政治关系定位模式运用于解决台湾地区参加国际空间问题上的路径与方法。本书从一个宏大的政治框架和政治背景的视角来看台湾问题,在方向、思路和视野方面,对我们认识和解决台湾问题,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国家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国家篇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当前广大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本书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内涵,还深入阐释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和方法,方便广大读者学习使用。
热门推荐
  • 流淌的人生

    流淌的人生

    她来自大山盘桓在城市每天都疲于奔命挣扎着生存累太累她走了回到家乡小城只求一份简单的人生
  • 咬碎行星

    咬碎行星

    最后一次见你是我做的一场短梦。梦里有你还有一群冬风。地图上与你相距寥寥几笔。却是我历遍山河也无法拥抱你的距离。
  • 爱国为民的故事(中华典故故事全集)

    爱国为民的故事(中华典故故事全集)

    本套《中华典故故事全集》全部精选我国著名典故故事,并根据具体思想内涵进行相应归类,主要包括《爱国为民的故事》、《军事战争的故事》、《修身立世的故事》、《智慧谋略的故事》、《读书学习的故事》、《品质修养的故事》、《社会世情的故事》、《世事明察的故事》、《心灵情感的故事》和《悟道明理的故事》等十册,书中每个典故都包括诠释、出处和故事等内容,简单明了,短小精悍,具有很强的启迪性、智慧性和内涵性,非常适合青少年用于话题作文的论据,也对青少年的人生成长以及知识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是青少年阅读和收藏的良好版本。
  • 他是我的幸运符

    他是我的幸运符

    林雨凝,玄月国的九公主,受到皇帝独宠的九公主竟然在一次意外中穿越到了现代!!!偏偏不偏不倚的砸到了那个帝国总裁的身上,“谁能告诉我,这是怎么回事?”“别人都是穿越在我们那,为啥我会穿越在这??”从此,靳先生的生活里,便多了件事,那就是宠林雨凝,教林雨凝学会现代知识,可是教着教着竟然成了自己的小妻子自此,A城里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就是冷漠的帝国总裁,那个不允许女人靠近半步的帝国总裁和一个小姑娘结婚了!!!
  • 喵仙渡神记:师兄亲亲啦

    喵仙渡神记:师兄亲亲啦

    (1v1多世情缘)哎呀师兄生气了怎么破?不方不方亲亲啦,如果还气就再亲亲啦!哎呀师兄魔怔了怎么破?忘记她了怎么破?没事没事都没事,没什么是亲亲不能解决师兄的啦!不就下个人间渡个神嘛,师兄居然追到人间来,算了算了既来之则安之,大不了就一起携手搅乱这天下咯。
  • 洪荒之万界妖帝

    洪荒之万界妖帝

    吾为妖帝,万界跪伏!重生洪荒为妖帝,此时紫霄宫已经一讲,圣位无缘,巫妖大战在即,一想到自己注定死亡的命运,帝俊内心慌的一逼。还好觉醒最强奶爸系统,只要完成子嗣发布任务就能变强。且看一代妖族大帝变成护子狂魔,带着一群子嗣战圣人,斗鸿钧,征战诸天万界!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独立(青少年成长智慧丛书)

    独立(青少年成长智慧丛书)

    青少年成长智慧丛书》针对当代少年儿童应具备的十种素质,把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按关键词归类,精编成十本故事集。每个故事后设计有“换位思考”与“成长感悟”小栏目。用以充分调动孩子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给孩子们以无限启迪。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都市最强男闺蜜

    都市最强男闺蜜

    想要找个女朋友就那么难吗?一个个的美女都围绕身边,可是她们却都异口同声说道:“我只是把你当男闺蜜!”月老啊!你还让不让人找对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