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53400000024

第24章 抗震救灾精神

一、抗震救灾精神的由来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8级特大地震,地震波及了半个中国、也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党和国家领导人反应迅速,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高度重视,带领全国人民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抗震救灾运动。虽然此次地震强度之大,波及范围之广,破坏力之强都属历史罕见,给灾区的救援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但我们迎难而上,创造条件,在继承和发扬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优良传统基础上,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因素,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带领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自强不息、共克时艰,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感人肺腑的赞歌,形成了宝贵的抗震救灾精神。

二、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

抗震救灾精神是: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1.自强不息、顽强拼搏

抗震救灾精神再次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自强不息是我们战胜一切灾害的强大精神支柱。中华民族历经无数惊涛骇浪,在艰辛磨难中繁衍至今,兴旺发达,得益于自强不息的精神。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与自然灾害抗争的历史。我们的先人,没有被灾难压倒,他们以惊人的毅力,一次次战胜自然灾害,一次次浴火重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又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先后战胜1998年特大洪水灾害,战胜来势汹汹的非典危机,战胜2008年年初的南方雨雪冰冻灾害,不仅积累了宝贵的抗灾经验,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应急机制,而且,也大大增强了我们战胜自然灾害的信心。

自强不息是夺取抗震救灾胜利的重要保证。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在四川灾区指导抗震救灾时特别强调:“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面前不屈不挠、团结奋斗的光荣传统。只要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顽强拼搏,我们就一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夺取这场抗震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温家宝同志在赶赴灾区指导救灾工作的路上说:“在灾害面前,最重要的是镇定、信心、勇气和强有力的指挥。”这些是对当前抗震救灾中所需要的自强不息精神的最好诠释。镇定,是因为这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考验着一个国家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也考验着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面对大灾,党和政府科学应对、调度有方、从容不迫,上下一心,镇定自若,给全国人民吃了定心丸。信心、勇气,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在抗震救灾斗争中不断得到激发和磨砺,发挥着重要作用。

自强不息精神在解放军和武警官兵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十几万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在地震后的第一时间,紧急动员,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昼夜兼程,赶到灾区。尽管桥毁路损,尽管大雨滂沱,尽管给养一时难以到位,可他们不讲条件、不顾安危、不怕牺牲,顽强地在废墟中搜救每一名幸存者,抢救每一名伤员。在抗震救灾战场上,他们是主力军,是突击队,是攻坚勇士,他们听指挥,肯吃苦,能承受,能战斗!他们以实际行动证明,国难当头,他们仍然是最可爱的人,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

广大灾区人民,面对灾难不屈不挠,自救互救,患难与共,自强不息,赢得了全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敬重。来自灾区的消息一次又一次地震撼人们的心灵:遇难的中学老师吴忠洪双手撑地,身下是两名学生;幼儿园老师瞿万容用后背挡住了垮塌的水泥板,怀里还紧抱着一个孩子;绵阳私人诊所医生拿出全部药品救人;成都出租车司机自发奔赴灾区参与营救等等。

2.万众一心、同舟共济

万众一心、同舟共济,是一个民族在一定的利益和目标基础上形成的,是促进人们在意志和行动上和谐统一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劳动、生活和斗争,形成了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在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尊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彰显了伟大力量。在这场抗震救灾斗争中,中华儿女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灾难和死神面前不屈不挠、舍己救人,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精神已经深深融进中华儿女的血脉里,集中体现在各族人民抗震救灾的行动中。

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精神境界的深刻揭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她是由中华民族优秀分子组成的组织严密、步调一致的战斗集体,是人类崇高精神最自觉、最坚定的体现者。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奋斗目标,实际上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价值选择,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充分发挥了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组织力量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这再次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一支久经考验的先锋队组织,不愧为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核心力量。

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传统美德。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形成了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在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尊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抗洪抢险、抗击非典、抗击冰雪灾害的斗争中,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彰显出伟大力量。

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精神,是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抗震救灾斗争全面胜利的强大动力。正是因为有了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强大精神力量,抗震救灾各项工作才能有力有序有效地进行。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一手抓抗震救灾工作,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全力以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做好安置受灾群众、恢复生产、灾后重建等工作。只要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弘扬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精神,我们就能克服一切困难、排除一切险阻,夺取这场抗震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

3.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国内国际对四川灾区的捐助,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救灾捐赠之最。但是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特别是在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大力弘扬自力更生的精神,接受援助而不依赖援助,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自力更生精神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就在于自身力量是一种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再好的外部条件和外部因素也只能通过内因发生作用。因此,灾区人民在抗震救灾和重建家园的斗争中,仍须坚持自力更生,这不但应当成为一种指导方针,也应当成为一种思想作风和精神状态。

当一个人或一个地区,遇到了紧急情况、突发灾难,旁人和政府有责任给以支援,帮助摆脱险境;但外来的帮助,只能救急、救难、救险,而要过上好日子,从根本上说,还得依靠自己不断奋斗,这才是取之不尽、源源不断的幸福之泉。

三、抗震救灾精神的重要意义

抗震救灾精神宛如一座不朽的丰碑,将永远载入中华民族的史册,成为我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要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前进道路并不平坦,不仅会有急流险滩、风暴雷霆,还会有各种阻力、干扰,充满着曲折与艰辛、风险与挑战。因此,从实际意义说,抗震救灾精神是我们自强不息、应对挑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

1.抗震救灾精神是凝聚力

所有民族都有自己的凝聚力,失去凝聚力的民族必然会走向没落与衰亡。当国家、民族处于多事之秋,灾难常常会激起人们奋发图强的气概,产生巨大的凝聚力,促使人们战胜困难,夺取胜利。汶川抗震救灾的实践,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在地震灾害面前,党心顺、军心振、民心齐、力量聚,海内外各种社会力量有效整合,大家自觉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得到了空前的高涨。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大力发扬抗震救灾精神所展示的民族凝聚力,坚定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人心,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努力完成各种急难险重任务,为搞好灾区重建工作,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而努力奋斗。

2.抗震救灾精神是创造力

巨大的凝聚力在实践中必然生发出无穷的创造力。创新是民族前进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汶川大地震中唤起了人们对32年前唐山大地震的痛苦记忆。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抗震救灾在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应急管理方式和灾难救助方式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可以说,这次救灾过程中呈现的新理念、新实践、新突破,正是对30多年改革开放的一次特殊检阅。信息的公开透明、公民精神的成长壮大,深深刻下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主法治建设、社会文明进步的烙印。抗震救灾精神将更加坚定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搞好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

3.抗震救灾精神是文化力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毫无疑问,灾难之中,“以人为本”治国理念的深植,国家政治文明的演进,民族内在精神的重塑,公民责任意识的增强,必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精神升华为一种文化力量,激发出一种制度动力,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精神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软实力”。努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有助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自觉增强全国人民的忧患意识、大局意识、使命意识,时刻想到有困难要克服,有大山要攀登,有对手要竞争,有宏图大略要实现,始终保持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汶川特大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此次地震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总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被称为“汶川大地震”。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谭千秋

谭千秋(1957-2008年),湖南省祁东县人,中共党员,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生前系东方汽轮机厂所属东汽中学学生工作处主任,四川省特级教师。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当时正在上课的谭千秋迅速组织同学们向楼下疏散。当他得知有几个同学还没有离开,立即返回教室。危急时刻他奋不顾身扑了上去,用双臂将4名高二一班的学生紧紧地掩护在身下。5月13日晚上,当人们从废墟中将他的遗体扒出来时,他的双臂还是张开的,趴在讲台上。他被追授全国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抗震救灾英雄等荣誉称号。

好班长林浩

林浩,5·12汶川大地震年龄最小的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地震发生时,小林浩同其他同学一起迅速向教学楼外转移,未及跑出,便被压在了废墟之下。此时,废墟下的小林浩表现出了与其年龄不相称的成熟,身为班长的他在废墟下组织同学们唱歌来鼓舞士气,并安慰因受惊吓过度而哭泣的女同学。经过两个小时的艰难挣扎,身材矮小而灵活的小林浩终于爬出了废墟。但此时,小林浩班上还有数十名同学被埋在废墟之下。9岁半的小林浩没有惊慌地逃离,而是再次钻到废墟里展开了救援,经过艰难的救援,小林浩将两名同学背出了废墟,在救援过程中,小林浩的头部和上身有多处受伤。爬出废墟后,由于通信的中断,小林浩同在外打工的父母失去了联系,焦急的小林浩同14岁的姐姐和妹妹一起在映秀镇滞留了两天,2008年5月14日,他们三人同其他乡亲一道,经过7个小时的艰难跋涉,走小路逃出了震中映秀镇,转移到了都江堰,其后又来到成都与堂哥汇合。2008年5月19日,小林浩同其姐姐和妹妹一起被安置在了四川省儿童活动中心,这里安置了所有来自灾区的孤儿。小林浩到成都市儿童医院做了身体检查,还好并无大碍,只是一些皮外伤。2008年5月20日,中央电视台和各大地方电视台播出了《九岁救灾小英雄林浩》的专题采访报道,小林浩那稚嫩的童音、超出年龄的成熟与勇敢以及善良的品格感染了几乎每一个中国人,当有记者问他为什么不自己逃走而是留下来救同学时,他回答说:“我是班长!”

同类推荐
  • 学懂弄通基本理论

    学懂弄通基本理论

    本书系统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基本理论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着重说明理论的精髓、特色和关联。在概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貌、全程的基础上,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全体党员干部,要把学懂弄通党的基本理论作为自身良好发展的工作习惯和生活习惯,把理论的力量转化为工作的动力和指引,以便更好地观察复杂形势,破解疑难问题。本书注重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整体性与系统性,旨在说明其中的贯通性,将精深的基本理论通俗化,做到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真正做到学懂弄通,以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更好地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努力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
  • 中国:“十三五”大战略(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中国:“十三五”大战略(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前瞻研究、科学谋划“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较全面、系统地分析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特别是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
  •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居安思危·世界社会主义小丛书)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居安思危·世界社会主义小丛书)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旨在简明扼要地论述毛泽东同志作为中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以其在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中的实践探索及其丰功伟绩为基础,而在我们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造性的运用、发展和创新,力求重点阐明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进行的先行探索的经验教训,特别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党和人民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道路、所奠定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同世世代代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是完全一致的,前者是对后者的继承、发展和弘扬。
  • 深度:惊心动魄三十多年国运家事纪实

    深度:惊心动魄三十多年国运家事纪实

    这本由新华社资深记者李锦撰著的40年职业生涯的纪实书,就是这样一本可以深层解读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的方针政策的由来与实施,以及广大人民生活多层次的变化。在这近40年的记者生涯里,作者始终活跃在改革前沿,曾经长期单骑下基层,与农民同吃同住,用事实说话,并进行深度思考和理论总结一系列高水平的调研报告,为改革发展决策提供实践经验。一度引起媒体同行乃至40多位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并为此作出批示。《深度》即从个人亲身经历出发,记录作者长期职业生涯中坚持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经历,进而展现中国改革与现代化发展不断突破困境的历程,可以说是中国第一本以调查研究为主题的人物传记。
  •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18年5月4日,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热门推荐
  • 极简法律常识全知道

    极简法律常识全知道

    如今,人们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在当今的社会里,我们不仅要学法、守法,更重要的是“用法”,这才是懂法的最高境界。《极简法律常识全知道》囊括了婚姻、继承、物权、侵权、合同、民事诉讼、劳动、消费者权益、物业、治安等领域的生活常见问题,为您解决日常生活的法律难题提供权威帮助。
  • 斗破之神级选择

    斗破之神级选择

    刚穿越到斗破苍穹世界,周元就被三个蛇女困在牢笼中准备送给月媚当奴隶!还好紧要关头觉醒神级选择系统!选择帮助美杜莎女王,获得芳心一颗。选择迦南学院,获得异火一束。从此斗破苍穹世界多了一句流传千古的话:“我从来不懂什么叫扮猪吃虎,我只知道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 抽个美女打江山

    抽个美女打江山

    周少瑜穿越到了平行世界的古代,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个美女抽奖系统,专抽前世历史上留名的美女。“啥?苏妲己?虽然很漂亮是没错,可我现在就是个小山贼诶,满打满算也就五个人,这抽出来不是遭人抢么!哪里守的住!”“哎呀,缺领兵打仗的人才呀,系统,历史上到底有花木兰没有,抽一个出来给我呗。”书友群686957753。答案就是书名,有兴趣的书友可以来。
  • 请叫我武神

    请叫我武神

    乾阳大陆以文圣、武帝为尊!有文人圣贤言出法随,一语能使日月无光,一言敢叫众生皆拜!有武道至尊拳掌无双,一掌之威能催城断江,一拳之势可崩天裂地!而主角只想当一个不算太败家的败家子,却无奈被逼上一条主宰无敌之路!(简介就这样了~……)
  • 宠妃不上道:皇上,我要逆袭

    宠妃不上道:皇上,我要逆袭

    意外而死,一睁眼成为了皇上最讨厌的妃子。仗着和亲公主的身份和太后的喜爱,她在后宫肆无忌惮。再睁眼,在后宫默默无名,却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陷害和诽谤。她自己努力解决的时候,不知道那个爱了自己多年的男人,毅然走上了造反的路。这一切是因为她,也同时为了她放下一切,独自远走高飞。她,一步步,走进了皇上心里,成为大梁唯一的妃,唯一的后。--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成为作家:编剧创作五讲

    成为作家:编剧创作五讲

    本书以电影作为案例,从自己的创作经验出发,分别从什么是好故事、好故事从什么地方开始、激烈的矛盾冲突设置等方面讲述了如何写好一个故事,成为一个好的作家。从故事的构思到故事的结束,作者循序渐进的为我们剖析了讲故事的秘诀。
  • 白切黑男主在线心机

    白切黑男主在线心机

    #在梦里拯救世界##这是一本充满爱与正义的书#哔--重来重来!-系统:我们的目标——宠宠宠。宿主:困了,想睡觉。——系统已被强制下线【1V1甜宠】【史上最惨男主,你值得拥有】
  • 权倾宠爱:妖孽王爷太霸道

    权倾宠爱:妖孽王爷太霸道

    姜笙宛不知家道中落,竟被祖父差人抬到这个男人屋里面。洞房花烛夜,她盖头被挑起。哭肿的眼睛看到的却是这个恍若谪仙,气质尊贵的男人。不是说王跛子奇丑无比,游手好闲。“你真的是王……”,姜笙宛垂下头,不愿意把那难听的“跛子”二字说出口了。沈肆目光直勾勾,一刻都不愿意离开姜笙宛。简劣粗糙的红嫁衣并没有影响眼前人半分姿色,他笑意里融了前一世无处寄托的想念“笙笙,叫夫君。”见少女怔住,沈肆轻叹。“罢了,先别叫。这天下最珍贵的凤冠霞披配上你,才称得上是嫁啊。”姜笙宛呆呆看着眼前的男人,他眸中满是怜爱,是正心疼自己吗……“夫君。”眼前的少女红着脸垂下头,细弱羞涩的声音被沈肆捕捉,沈肆眸色陡然转深。
  • 末世之随身桃源

    末世之随身桃源

    一个孤女和逃犯特种兵在末世中,到底是随波逐流,还是逆袭而上?这是一条艰难的生存之路!--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修罗武场战江湖

    修罗武场战江湖

    百年沉睡的大地,因为一场意外而显得勃勃生机,众人却都遗忘了那古老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