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23900000002

第2章 你之所以难以改变的原因

1.1 就算意志薄弱也可以使行动习惯化

想取得好的工作成果,想通过学习提升自我,想更有效地利用时间,想拥有充满魅力的外表,想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我们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愿望。

但是,就算有愿望也不一定会实现,这是事实。

当无法随心所欲地实现自己的愿望时,人们往往会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

“因为我是个意志薄弱的家伙”“因为我没毅力,所以做不到”“因为我有性格缺陷,所以才总是失败”……然后,我们会因为“理想的自己”和“现实的自己”之间存在的差距而感到苦恼。

虽然,如果我们已经发现问题的话,那么只要解决问题就可以了,但实际上却没那么容易。正因为没那么容易,所以我们很容易埋怨自己——“这样的事都做不好,我真是没用”,很多人就这样陷入自责的恶性循环之中。

其实,给自己贴上“我真的不行”的标签是毫无意义的。更重要的是,一旦我们给自己贴上这样的标签之后,想要把这个标签摘下去就非常困难。

这种情况基本上都是由你“错误的思维”造成的。明明你没有任何“不行”的地方,但是你却做出了“自己不行”的判断。

在我们的人生中,能够真正导出结果的只有“行动”。而不采取任何行动,只在头脑中反复地思考“必须拥有更坚强的意志”之类毫无意义的事情却是人类最大的特点。

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帮助我们取得成功的并非“意志”而是“行动”。只有改变行动,才能改变一切。

如今,坐在副驾驶位置的人都会系安全带。很多乘客就算坐在出租车的后座上也会自觉地系上安全带。但是,在不久之前,驾驶员因为“太麻烦”而不系安全带的现象也非常普遍。

在日本法律规定乘车必须系安全带之后,人们就算不愿意,也必须系上安全带了,于是不止驾驶员,就连副驾驶和后座上的乘客也养成了系安全带的习惯。

在日本恐怕很难找到“从没坐过车的人”。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日本人都养成了系安全带这个习惯。当然,就连那些感觉自己“意志薄弱”的人也一样。

1.2 通过“棉花糖实验”所发现的成功者的特征

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在美国的斯坦福大学进行了一项非常著名的实验,叫作“棉花糖实验”。他以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的4岁儿童为实验对象,测试他们“是否能够控制自己不吃摆在面前的棉花糖”。

实验的过程是将4岁的儿童单独叫到一个小房间里,在每个孩子面前放一颗棉花糖,然后告诉他们:“你可以现在就把这颗棉花糖吃掉,但如果你能等15分钟后再吃,那我就多给你一颗棉花糖。如果你在15分钟之内想吃棉花糖,需要先按铃然后再吃。但是如果吃掉棉花糖,你就无法得到额外的棉花糖。”

然后实验者就走出房间,只留下孩子们,工作人员利用隐蔽的摄像头拍摄孩子们的行动。

孩子们为了调动自己的自制力,会做出各种各样的努力。有的孩子用手遮住眼睛不去看棉花糖,有的孩子夸张地玩弄自己的头发来分散注意力,还有的孩子把棉花糖当成玩具来做游戏,总之孩子们的战术非常多样。

实验结果显示,孩子们等待吃棉花糖的平均时间只有2分钟。甚至还有在实验者走出屋子之后,连铃都没按就直接将棉花糖吃掉的孩子。成功等待15分钟之后获得2颗棉花糖的孩子在参加实验的4岁儿童里只有25%。

然而这个实验并没有就此结束。

12年后,米歇尔针对参加棉花糖实验的600余名儿童进行了追踪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那些完全无法等待,30秒之内就按铃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中大都属于“问题儿童”。

相反的,那些等待了15分钟的孩子们则在待人接物上表现得非常优秀,面对困难时更有勇气。这些孩子的学习能力也很优秀,SAT(相当于日本大学升学考试)的分数与那些连30秒都等不了的孩子们相比,平均高出210分。

从这个实验结果来看,自制力的强弱会影响人生的许多方面。

或许你会认为:“这种事我也知道,所以我才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啊。”

但是,你觉得4岁的儿童能够凭借坚强的意志来控制自己的欲望吗?

那些孩子为了调动自己的自制力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擅长这些方法的孩子就能够得到2颗棉花糖。也就是说,“是否能够采取有效的行动”决定了能否改变结果。而且,如果能够长期采取有效的行动,甚至可以控制自己的意志。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破窗理论”。

“如果一幢大楼有一扇窗户破了,那么就会在无形中传达出这幢大楼缺乏管理的讯号。首先会出现乱丢垃圾的情况,然后周边地区的环境和治安都会恶化,最终会出现严重的犯罪现象。”

这就是美国心理学家乔治·凯林提出的“破窗理论”。

前纽约市长鲁道夫·朱利安尼就利用这一理论,采取了彻底清除地铁涂鸦等一系列举措,使纽约市的犯罪数量大幅减少。

仅仅对市民宣传“让我们的城市漂亮起来”无法取得满意的结果,而清除涂鸦、修复被毁坏的公物、捡拾地上的垃圾等小行动的积累却可以带来“好的结果”。

由此可见,关键的不是意志。

1.3 行动科学管理术

当你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时,可能会认为自己“意志薄弱”“没有毅力”“性格有问题”……请停止这种想法。

问题的关键在于,你要改变自己的“行动方式”。

我将“行动科学管理术”的方法介绍到日本的商界,帮助了众多企业培养人才,提高业绩。

“行动科学管理术”是美国研究者提出的理论,其原理来自“行动分析学”。行动分析学是美国心理学家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提出的。简单说就是排除一切抽象的概念和无法测量的因素,只以“行动”作为一切判断的标准。

行动分析学虽然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但只针对行动本身进行分析,并不对人类心理和大脑进行研究。因为在行动分析学中,意志和认知都是行动的一部分,通过其他的行动可以改变意志与认知。

早在1950年美国的研究者就已经对斯金纳提出的理论进行了应用性的研究。10年后,美国的政府和企业都接受了斯金纳的理论。

在此之前完全找不到解决办法的难题全都迎刃而解,美国的许多知名企业都采用了以行动分析学为基础的管理方法。将这一理论整理成一套体系,就构成了“行动科学管理术”。

我在管理自己企业的员工方面感到非常苦恼,因此我专门前往美国学习这一管理方法。当我认识到这一方法的优秀之处时,就下定决心要将这一方法带回日本。

在行动科学管理术的理论中,一切结果都是行动的积累。好的结果是好的行动不断重复带来的,而不断重复坏的行动只能带来坏的结果。

所以,我们应该关注的不是“性格”和“态度”,而是“行动”。

当你想要实现某种目标的时候,需要的不是“干劲”和“认真的态度”,而是切实的行动。

行动科学管理术将彻底分解行动法则,让每个人都能够轻松理解并完成目标。因为其具有不依赖意志和个人能力的特性,可推广度高,所以受到世人的关注。

1.4 人类的认知常常与事实不符

当我决定将“行动科学管理术”介绍到日本之后,就经常到美国对各行各业的商界人士进行访问,因此也获得了与美国的成功人士频繁交流的机会。

在我与美国成功人士近距离接触时发现,乐观的性格和积极的态度并不是他们成功的绝对条件。他们的共同点可以说非常简单,那就是他们能彻底戒除坏习惯,培养好习惯。而且,他们从不用意志来控制这些习惯。

这些人都非常优秀,同时深知仅凭自己的想法所能够改变的事情非常有限。也就是说,他们都知道“只改变想法是没有用的”。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下定决心要坚持到底,结果却还是半途而废。这就是因为你只有想法而没有坚持行动。

实际上,你越是依赖想法,越会出现“认知偏差”。或许你以为你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但实际上你的认知并没有那么可靠。

比如说一个打算戒烟的人一整天都没有吸烟,会认为自己的意志力很强,第二天他只吸了一根,却会立刻陷入“为什么我的意志力这么薄弱”的自责之中。

紧接着他会有许许多多的想法:“就是因为这样,所以我在工作上才总是失败”“周围的人一定认为我是一个没用的人而看不起我”“像我这样的人戒烟根本不可能成功”……这种认知的偏差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其他动物并没有。当我们遇到某种情况时,在“认知偏差”的影响下,我们陷入与事实完全不符的思维误区之中。

但是,请冷静地想一想。事实是非常简单的:“一整天没有吸烟。第二天只吸了一根。”仅此而已。

你应该做的就是正视现实,然后从哪怕极小的行动做起。行动是绝对不会骗人的。

1.5 “积极思考”没有太大效果的原因

那些有目标,想要改变自己的人,一定会提到“积极思考”的问题——“绝对不能陷入消极的态度中。从今往后不管面对什么情况都必须保持积极的思考……”

这句话光是听起来就充满了“消极的悲壮感”。

现在大家对积极思考的态度实际上也是两极分化的。曾经,很多人都提倡积极思考,现在人们却发现了所谓的“积极思考”中包含的负面因素。

人类并不是能够时刻保持积极态度的生物。谁都有软弱的一面。所以强迫自己“积极思考”会和自己的真实想法出现冲突,从而导致精神方面出现问题。

我们之所以想让自己“进行积极思考”,是因为觉察到自己陷入了消极的状态。而在这时最应该做的是让疲惫的身心得到放松和休息。

当感冒或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没有人还会去进行冬泳锻炼吧,应该好好地睡上一觉才对。既然对待肉体能够做到这一点,为什么对待心灵却那样苛刻呢?

人们往往认为积极思考是正确的,消极思考是错误的,实际上并非如此。积极思考和消极思考实际上都是人类的自然本性。但是人们却总是喜欢勉强地给自己设定“不能消极思考,必须积极思考”的目标,一旦无法坚持下去,就会产生“自己不行”的想法。

积极思考之所以会导致失败,是因为“任何事都是积极状态更好”这一前提缺乏根据,另外目标本身太不现实,缺乏具体性,会影响后续的行动。

当然,我并不是要否定“积极的态度”。只是说,“积极的态度”所针对的事物必须明确,不能模糊不清。

“这个月如果能够每天背三个英语单词,那么从下个月开始就每天背四个。”给自己制定这样易行而具体的计划,然后采取行动,就能够实现目标。

1.6 通过行动来进行判断

“行动科学管理术”所针对的内容必须都有科学根据,而且必须能够用数值来进行衡量。也就是说结果和行动都是明确的可见的,而且是可衡量的。所以,意志、性格、态度等含糊不清的因素都被排除在外。

当我们说“那个人很努力”或者“那个人很值得尊敬”的时候,究竟是以什么为根据做出这种判断的呢?是性格吗?是态度吗?都不是,是我们能够看到的行动。

一个巧舌如簧的骗子,能够把自己没做过的事情说的跟真的一样,或许能欺骗不少人,但他早晚会露馅,因为没有行动就没有结果。

假设现在有一个工作需要用500块砖砌一面墙。顺利完成这项工作的人,会得到其他人的赞扬。但如果只砌了100块砖就半途而废,那么不管这个人怎么强调“我很有干劲”也不会得到他人的赞扬。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那个人说一套做一套”,这种时候,人们更相信哪一个呢?不用说,人们肯定会相信行动。因为再也没有比亲眼看见的行动更值得信赖。

所以说,别人注意的是你的行动,而不是你的意志。

“态度积极而意志坚强的人”确实非常受人尊敬。但他们并非因为意志坚强而得到别人的尊敬,是因为别人看到了他们的行动,做出了“能够做到这样的事,他一定是个意志坚强的人”的判断。没有人能够不通过行动就判断别人的意志如何。

能够用500块砖砌成一面墙的人,并不是靠坚强的意志,而是靠重复的行动。砌墙这样的工作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非常麻烦而且枯燥的。

让我们再确认一次:你应该向别人展示的不是你坚强的意志;同样的,你也没有必要对自己展示坚强的意志。你只要取得结果就够了。而要想取得结果,必不可少的是行动。

1.7 只有“前提条件”无法坚持下去

让我们以戒烟为例来进行讨论。想戒烟的人,都是不想吸烟却控制不了自己的人。于是他们会认为自己“因为意志薄弱所以总是吸烟”,从而降低对自己的评价。

但是,吸烟者之所以吸烟,是因为他们知道“吸烟”能够带来“心情舒畅”“精神放松”等让人舒适的感觉。如果他们一吸烟就会出现嗓子疼、难以呼吸、恶心呕吐等糟糕的感觉的话,他们自然就不会吸烟了。

那么,让我们问问戴眼镜的人吧。人们为什么戴眼镜呢?

大概绝大多数的人都会回答“因为我视力不好”。但这并不正确,正确的答案应该是“因为我戴眼镜之后看得更清楚了”。如果戴了眼镜也看不清楚的话,肯定会因为戴眼镜麻烦而将眼镜摘掉了吧。

“行动科学管理术”利用“ABC模型”的概念来解释人的行动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A=Antecedent(前提条件)

B=Behavior(行动)

C=Consequence(结果)

前提条件指的是引发行动的环境。比如,会议结束了(所以你去休息一下);视力变差(所以你戴眼镜);上司对你说“提交企划报告”(所以你提交报告);朋友对你说“请你吃点心”(所以你吃了点心)……这些都属于前提条件。

“在上司的要求下提交了报告”“在朋友的邀请下吃了点心”则是一种行动。像这样促使人们采取行动的前提条件是必要的,但只有前提条件,无法使行动多次重复。

如果出现了提交报告却没有获得通过、点心很难吃等不好的“结果”,那么人们就不会愿意重复这样的行动。但是,如果出现提交报告后得到了赞扬,点心很好吃等结果,那么人们就会自发地重复这样的行动。就像斯金纳说的那样,行动是受其结果影响的。

1.8 人类很容易被眼前的利益所左右

让我们再进一步了解一下结果与行动之间的关系。

前文提到,“吸烟”这一行动会带来“心情舒畅”“精神放松”等让人舒适的感觉。

但是,肯定也有人对此抱有疑问。“吸烟带来的不全是好的结果吧?”

比如,吸烟可能导致肺癌等严重的疾病,还会使牙齿变黄影响美观。很多人正是为了避免出现这些结果才想戒烟。

但是,这些不好的结果并不是立刻产生的。而且,也不是必然产生的。很多吸烟的人仍然活了很久。但是,“心情舒畅”“精神放松”却是在吸烟后立刻得到的。

因此,与很久之后不确定的结果相比,能够立刻得到的结果对人类的行动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明知道吃蛋糕会增加体重却仍然打算吃蛋糕,也是因为同样的理由。增加体重是几天之后的事,甚至有可能所增加的体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与之相比,“美味的满足”却是立刻而且确实能够获得的结果。所以人们才会选择吃蛋糕。

吸烟也好,吃蛋糕也好,都是由人类的行为模式所决定的,与意志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我们总以为自己的行动是由自己的意志决定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如果人类能够真正按照意志行动,那么谁都不会有烦恼了。

“我做事情总是半途而废”“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我想要戒烟却戒不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烦恼,这正说明我们无法完全按照意志采取行动。想让自己变成能够实现目标的人,依赖靠不住的意志很显然是行不通的。

1.9 我们无法理性地看待“自己”

很多人都以为他们很了解自己。“家人和恋人都不了解我,只有我自己最了解自己。”

但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

尽管我们自以为很了解自己,但实际上往往人类最不了解的就是自己。甚至可以说,周围的人往往比你更了解你自己。某大学的教授指出,这种情况在年轻人中尤为明显。

比如一个不善社交的大学生在面试的时候会强调自己“朋友很多,有领导能力”,结果只会铩羽而归。实际上,他还不如好好地说明自己擅长的领域,或许还能得到认同。

面试官一开始以为,这个学生认为自己“假装有很多朋友会更有利于应聘”,但后来发现,这个学生真的以为自己有很多朋友,因此感到非常惊讶。

事实上,这种情况不只限于年轻人。在公司或者组织中身居高位的人,往往对自己有脱离现实的评价。你身边一定也有这样的人吧,明明他是一个非常小气的人,但却经常说“我这个人非常大方”。

这是因为人类受“认知偏差”的影响,无法完全对自己有理性的认识。

或许你觉得某个人没有完全认清自己,实际上你也是一样的。

1.10 每个人都戴着名为“偏见”的有色眼镜

当我们面对某个事实时并不会马上接受它。每个人都会通过心理上的“偏见”对事实进行过滤后才开始接受它。

“偏见”在心理学上的英文是“bias”,本意是“裁成斜纹的布”“布料上的斜线”,因为其将直线斜分,因此引申出“偏见”的含义。

比如有一个人在我们面前摔倒,就算这个人只是不小心摔倒,但看到这一情景的人却会根据偏见做出这样的判断:“看他那个样子,一定是个醉汉吧?”

“看他这么瘦,大概是在想什么烦心事不小心摔倒的吧?”

“是不是谁从后面推他了?”

不管哪一种判断,都是偏见。都是有色眼镜看人所产生的结果。但是,我们却都没有觉察到自己戴着名为“偏见”的有色眼镜。

人类的思考从根本上就带有偏见,尤其是涉及“金钱”这个最应该理性对待的问题时,偏见会变得更加严重。

小区附近有AB两家便利店,都卖着同一种6元的方便面。

A店的方便面在价签上写着“原价8元,现价6元!”。

B店的方便面价签上直接写着“6元”。

哪家店卖的方便面给人一种更划算的感觉呢?恐怕绝大多数的人都认为“A店的方便面更划算”吧?这就是人的“认知偏差”。因为实际上,A店的方便面和B店的方便面不管在价格还是在产品本身都是一样的。

“行为经济学”对人类的这一心理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解释。

2002年,美国心理学家、行为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内曼凭借其通过认知心理学在经济学上的新发现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1.11 当人类失去理性的时候

行为经济学关注的是人类在经济活动中心理对行为的影响,是从心理层面对经济进行分析的学科。即通过发现人类内心的偏见,来解释经济现象。

让我们参考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来分析下面几个问题,通过这几个问题可以看出你的思考究竟存在怎样的偏见。

问题一:今天给你5万元和明天给你5.1万元,你会选哪个?

问题二:一年后给你5万元和1年零1天后给你5.1万元,你会选哪个?

对于问题一,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今天获得5万元”;而对于问题二,则更多的人会选择“1年零1天后获得5.1万元”。你的回答是什么呢?

你对这个结果有疑问吗?

实际上不管是问题一还是问题二,都是只要多等一天就会获得更大的利益。既然如此,为什么会出现“今天获得5万元”和“1年零1天之后获得5.1万元”这两种不同的选择呢?既然只要多等一天就能够多得到1000元,那么不管是哪种情况,都应该选择“5.1万元”才对呀。

事实上,面对明年的事,绝大多数人都能够保持理性的思考。但面对眼前的事情时,人类则会失去理性,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应该尽早拿到钱”,从而对1000元的差值视而不见。

这就像因为忍耐不了15分钟而拿不到2颗棉花糖的4岁儿童一样。如果能够时刻保持冷静且进行合理的判断,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了。

让我们来看下一个问题。

你用公司发的奖金买下了一直想要的价值2500元的手提包,但第二天你的姐姐送给你一个完全一样的手提包。她在别的店看到这个包大减价只要1000元,因为知道你一直想要所以特意买下来送给你。

你并不需要两个同样的手提包,于是决定将其中一个送给弟弟。那么你会送哪一个给弟弟呢?

1.2500元自己买的那个。

2.姐姐花1000元买的那个。

3.哪一个都无所谓。

不管是你自己买的还是姐姐买来送给你的,手提包本身是完全一样的,所以从理性的角度来说应该选择“哪一个都无所谓”这个答案。但肯定有很多人认为送给弟弟的应该是“姐姐花1000元买的那个”。

可能是因为自己花2500元买的手提包舍不得送人,也有可能是因为你不想再看到这个便宜了1500元的手提包。总之,我们都不愿意承认花2500元买这个手提包是一种失败的行为。

1.12 过于在意“损失”就会失去“可能性”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行为经济学家卡内曼教授曾经说过,“人类过于在意‘损失’,可能会舍弃获取更大利益的机会而选择眼前的利益”。他还指出,“人类在获取利益的时候会规避风险,而在避免损失的时候却甘愿冒险”。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假设你购买了股票,你的股票有涨有跌,当你考虑如何处理这些股票时,很容易做出符合上面描述的判断。

也就是说,你很容易采取“一直持有跌了的股票”和“立刻卖掉涨了的股票”的行为。

股票交易的基本原则是“止损要尽早,获利要慎重”。但不可思议的是,与尽早卖出下跌的股票,接受确定的损失相比,更多的人愿意卖出上涨的股票以获得现有的利益。

对于很多人来说,接受“确定的损失”是非常大的痛苦。

确实,下跌的股票只要不卖,损失就无法确定。5万元购买的股票就算下跌到3万元,但只要不卖就没有确定的损失。甚至有的人还会抱有“下跌的股票总会涨回去”的幻想。但就在幻想的时候,这个股票又继续下跌……

另一方面,获得确定的利益则是一件让人非常开心的事情。

5万元购买的股票涨到了5.2万元,还有继续上涨的可能。虽然不应该立刻卖掉,但还是有很多人会选择卖掉,并且会感觉自己“赚到了”。

正因为如此,绝大多数的散户在股市中都赚不到钱。但同时,绝大多数的散户开始炒股前都认为自己不会被套牢。

如果你身边有买股票的人,不妨仔细观察观察他们。他们的行为肯定和卡内曼教授所说的一模一样。

1.13 对失败的恐惧挥之不去

人类之所以不愿意接受确定的损失,是因为“不愿承认自己失败”。我们就是这样害怕失败。

为了证明这一点,让我们再来做一个测试。

某铁路公司投入了巨额资金,开展将铁道线路延长到相邻城镇的工程。但某一天,该公司忽然发现这条线路完工后根本无法收回成本。如果你是这家铁路公司的社长,你会做出什么样的指示呢?

1.继续施工。

2.停止施工。

作为一名读者,从客观的角度来看,你一定会选择“停止施工”吧。但是,如果你真的是这家公司的社长,那么你大概会选择“继续施工”。

如今,针对许多公共事业是否应该继续开展的讨论越来越多。对于国土面积有限的日本来说,修建太多的机场,很明显是亏本的。应该说,尽快做出停止施工的决定才能够将损失控制在最低范围。但是,即便知道继续下去毫无意义,很多工程还是因为之前投入的资金太多而“骑虎难下”。因为前期投入的金额会全部浪费,再加上不愿承认失败,很多亏本的事业都在继续进行。

在行为经济学中,将“已经支出且无法回收的费用”称为“沉没成本”。“沉没成本”不只出现在与公共事业相关的事例中,在一切境况中,它都会对我们的心理造成影响,妨碍我们最终做出判断。

比如你的朋友对你说:“我有一个好项目,你给我5万元,到时候我还你6万元。”结果你相信了他并且给了他5万元。但这种事很明显是假的,到时候别说6万元,恐怕连5万元都拿不回来。

当你催促那个朋友快还钱的时候,对方这样说:“项目还差1万元就能完成。所以你能再借我1万元吗?”

如果你继续借钱给他,那么损失就将增加到6万元,但很多人抱着取回那5万元(沉没成本)的想法,都会继续借出钱。

“沉没成本”的概念在时间方面同样适用。

假设你从20多岁的时候就以结婚为目的开始和男友交往,虽然后来你隐约觉得他是一个满嘴谎言的花花公子,但直到35岁时,你才认清他的真面目。你本应该尽快与他分手并开始新生活,却会因为“不想浪费之前交往的时间”而犹豫不决难以做出分手的决定。

人类的一切行动都是以“尽可能避免失败”为前提的。这种想法本身并没有错。毕竟带着“我不想失败”的意识采取行动,总比带着“反正我是一事无成的人,失败也无所谓”的自暴自弃的想法去行动要好得多。

但这说的是失败之前,面对已经出现的失败还是应该看清现实比较好。

不要执着于“我其实想这样”,面对未来采取行动才能够取得好的结果。正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将失败看作是一种宝贵的经验才是最合理的做法。

1.14 了解自己的“认知偏差”

人类其实并没有自己认为的那么理性。

“为什么我会做这样的事?”“明明我想要更努力为什么却做不到呢?”当你被这些想法所困扰时,要知道这并不是因为你意志薄弱或者你性格有问题,这些与现实不符的认识被称为“认知偏差”。

那么,导致你产生“认知偏差”的原因是什么呢?原因其实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考方式——“自动化思考”。

“自动化思考”是人类在无意识状态中做出的思考。在我们的意识中,面对眼前发生的事情会不断地产生与事情毫无关系的思考。

据说每个人每天会出现700次自动思考。在这些思考之中有内容比较清晰的,也有意识模糊不清的,但基本上都是负面思考。也就是说,在你的大脑中每天会出现700条负面信息。

正是这种“自动化思考”使我们产生了“认知偏差”,从而陷入错误的认知误区。

比如,你的邻居在街上与你擦肩而过但却没有打招呼。明明那个人只是没注意到你而已,但是你心里却会有“他是不是讨厌我啊?上个月我是不是得罪了他?”的想法……或者你在工作中只是出现了一点小问题,可你会想“哎呀,我又犯错误了。只有我才会出现这种低级失误”。理性地想一想,谁都可能出现这样的错误,但你却产生不理性的想法。

由“自动化思考”导致的“认知偏差”会经常让我们有“我被讨厌了”“大家都嘲笑我”“只有我运气不好”“反正我不行”“我肯定又会失败的”等念头。

这一切都并非事实,但你却坚信这些都是事实,结果就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对别人大发雷霆是因为我感觉“大家都嘲笑我”,无法坚持戒烟和减肥是因为我感觉“反正我不行”。

1.15 人类没有自己想的那么“有个性”

综上所述,人类并没有自己认为的那样有个性,而是容易陷入相同的行为模式之中。

你可能因为许多理由想要“改变自己”,但却因为总是做不到而感到万分苦恼。实际上所有人都存在这个问题。

明知道不应该吃蛋糕但还是禁不住眼前的诱惑,明知道必须尽快把下跌的股票卖掉却迟迟无法出手,每个人都生活在这样的行为模式之中。

我们希望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之中,能够尽可能地依照理性客观的思考来采取行动。要想实现这一点,需要进行一些训练。

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眼前的情况,然后设定好必须要做的事情。接着我们要思考什么是应该最先做的,按照先后顺序采取行动。如果出现问题,应该思考原因,然后正确应对。

这才是正确的行动方式。

但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你能够时刻保持理性思考和理性的行动吗?能够肯定地回答“YES”的人应该很少吧。

绝大多数情况下,人类采取的行动都是非理性的。人类无法理性行动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两点。在这里,请回忆一下前文中提过的内容。

第一个原因是,影响人类行动的并非意志而是行为的结果。明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却难以戒烟,并不是因为意志薄弱,而是因为吸烟后能够立刻得到快感。

另一个原因在于,人类是有感情的生物,行动会受感情因素的影响——这就是“认知偏差”。当我们希望得到心仪异性的好感,合理的方法应该是尽可能用友好的态度与对方交往。甚至可以说这是唯一的方法。但绝大多数人却会故意惹对方生气,或者装作毫不在意对方。这是由害羞和“认知偏差”的自动思考导致的。

1.16 只有改变“行动”才能改变“人”

人类是行动和意志不协调的麻烦的生物,那么我们作为“无法完全理性行动的人类”,要想为实现目标而改变自己,应该怎么做呢?如果还像以前一样企图凭意志的力量来控制自己,只会不断地失败。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人类具有容易出现“认知偏差”的特性,那么我们只要科学地采取行动就好了。这正是本书要介绍给大家的方法。

当你想要实现某种目标,或者想要变成理想中的自己时,都应该把焦点放在“行动”上。只有行动起来,才会发现自己好的地方和坏的地方,以及应该改善的地方。至于改善的方案是否有效,是需要通过行动来进行判断的。

因为成功的关键在于行动,所以“人类的意志和感情”是靠不住的。你越是想“我一定能行”“我必须努力”,一旦事情不顺利,就越会觉得“我不行”“我运气不好”,对自己的评价大幅下降。

同类推荐
  • 世界500强企业员工的88种黄金心态

    世界500强企业员工的88种黄金心态

    积极、健康如同太阳般充满光辉的心态正是世界500强企业员工成就事业辉煌、拥有高品质人生的秘密。本书总结了88种黄金心态,帮助员工培养良好的职业心态。并简单生活、乐观接受挑战,快乐高效工作,从而提高个人职业“含金量”,用智慧与坚韧将工作中的“不能”变成“能”,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金牌员工。
  • 全球高效能人士给青年人的50个忠告

    全球高效能人士给青年人的50个忠告

    忠告是一个人人生精华的浓缩,它能告诉我们如何避免失败,如何摆脱危机,如何拭去浮躁…忠告比智慧或经验更有价值,西方有句谚语说:“接受一条忠告,抵的上拥有一千盎司的智慧。”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接受诸多睿智的而温情的忠告,能够使我们少走许多弯路,更有青年人更好的生存和获取成功的资本。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曾语重心长的说:“对于青年人来讲,没有什麽比忠告更值钱。”本书收集了 几十位高效能人士给青年人的50个忠告,这些高效能人士包括亿万富翁,成功励志大师,教育专家,婚姻专家等,这些忠告也涉及人生的方方面面,希望能给众多的青年人以告戒和启迪,以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路。
  • 做人高手(现代生活实用丛书)

    做人高手(现代生活实用丛书)

    交际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虽然有的人好像天生就具有交际能力,他们又总是能在事业上找到成功、在经济上找到财富,不过,大多数人并不是天生就具有这种受人欢迎的魅力,他们也需要付出许多的努力来培养这种受人欢迎的品质。《做人高手》从修炼积极的心态、优化外在形象、调整心态增加文化修养、说话要掌握技巧等多个角度来介绍一些做人应该掌握的技巧。
  • 六度人脉

    六度人脉

    20世纪60年代,“六度人脉”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Stanley Milgram提出并加以验证。最初“六度人脉”是政治圈与财经圈里高端人士必用的成功法则。后来,它以强大的趋势流行到到美、加、英、法、德、意、葡、日、韩、丹麦、荷兰、巴西等160多个国家,并开始进入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 催人泪下的一幕

    催人泪下的一幕

    古往今来,一切闪光的人生,有价值的人生,都是在顽强拼搏和不懈进取中获得的。
热门推荐
  • 听刘墉讲为人处世

    听刘墉讲为人处世

    本书共分四章,第一章侧重分析家庭对个人成长,以及其对个性塑造的影响,令读者充分认识自己;第二章主要强调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明确肯定自己,完善自己;第三章探讨人作为社会人该如何与他人相处、维系人际关系,更好地发展自己;第四章是对第三章的进一步阐述,从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生,纵向来讲一个人该如何做才能实现梦想、获得成功。
  • 怀孕知识百科

    怀孕知识百科

    孕育健康宝宝,科学实用胎教!迎接天使,你准备好了吗?怎样轻松、平安、顺利地走过孕育小宝贝的生命历程?孕期中,你不知道什么?想知道什么?应该知道什么?……本书是一本较全面的怀孕百科全书,内容包括孕前准备篇、孕育篇、分娩篇和产后篇等四篇。本书内容丰富,讲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您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 爱如山水

    爱如山水

    这是一部不露声色,读来却真挚感人的爱情小说。男女主人公的一次邂逅,彼此倾心,经过了七年看似根本无望的等待,爱情之神才翩然而至。这样单纯、真挚而忘我的感情,是现代社会的年轻人所渴望而不可得的。我们阅读文学作品,从中观摩人生的各种可能,感受和体会爱与真情,从而温暖、丰富我们的人生。《爱如山水》呈现在大家面前的,不仅是两个年轻人因七年前的一次邂逅,而产生浪漫爱情的经历,同时还生动展现了八十年代中、九十年代初,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演变。细腻刻画了欲望的追逐受到来自于道德的羁绊时,人内心深处所经受的激烈较量,深刻剖析了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心理的变化与成长,既有对人性自由的关怀,又有对道德自省的拷问。
  • 武志红心灵成长系列(全4册)

    武志红心灵成长系列(全4册)

    极具人气的资深心理学家、百万册心理学畅销书作家武志红的经典作品合集。《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自我成长和真爱,总是互为镜像。当你越是成为自己,爱就越容易出现;爱累积越多,你越容易成为自己。武志红说,这本书可以当做我的 本书来读,其中的《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讲的是最基本的理论。《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爱是我们深层的渴望,但为何越爱越孤独?对这个永恒的人的困境,作者深具洞察力,洞悉孤独感背后的深层心理机制,帮助我们对自我、对情感模式有更多的觉察,打破自恋的幻觉,看到关系的真相。《为何家会伤人》:读者称本书为“极具思想性的家庭关系指导书”“内心成长的一本好书,和谐家庭的圣经”。
  • 指导学生心理健康的经典故事:悉心呵护心灵健康

    指导学生心理健康的经典故事:悉心呵护心灵健康

    每个人都在梦想着成功,但每个人心中的成功都不一样,是鲜花和掌声,是众人羡慕的眼神,还是存折上不断累积的财富?其实,无论是哪一种成功,真正需要的都是一种健康的心理。有了健康的心理才是成功的前提与保证,在人的一生中,中学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阶段,心理健康对以后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 桃林坡

    桃林坡

    一片桃林的坡下,是层层碧碧的麦田,偶尔有一方油菜夹在田中,橙黄的花朵儿灿眼又辉煌。小小的一条河,被田地给掩了,只留下几截儿蛇身。夕阳下面,前一段河里有粼粼的波光;后一段河里,小桥倒映做青龙卧碧水。河对岸,桑林的拐角处,有十几家住户,户户门前有俊挺的白杨。拴在树旁的牛儿,盯着杨树杆上的人眼睛、牛眼睛,肚里反刍着新旧的故事,时而哞——地一声长叫,宣告故事讲到了高潮。土崖上面,家鸡们一展翅,就能高栖于院中的桐枝。粉的、白的、紫的花束,一下全扑入它们的胸怀,激动得什么似的,竟把无限的夕阳错看成朝晖,太阳还没有落,就凤言凤语的叫。
  • 缔造日不落帝国

    缔造日不落帝国

    魔法师、骑士、教派、精灵、巨人、矮人、兽族、哥布林?如果不能更好的为帝国服务,那么就等着毁灭吧!来自东方的神秘人,骨子里就爱好大一统,爱好真正意义的和平!
  • 爱在晨光熹微时

    爱在晨光熹微时

    二十七岁的小会计,长相一般,家境一般,还有些迟钝,最大的愿望不过是以后能有个属于自己的独立房间。曾经有个男朋友,被闺蜜抢,去相亲,被人家长辈嫌弃。一贯倒霉的她突然被王子撞了一下腰,之后……闪婚了。*顾子熹不爱周晓晨。这是一早便知的事实。不要紧,让她来爱他好了。蜜月,他说工作忙,于是她带上公婆一起旅行。婚后没几天,他就将别的女人带进了自家卧室,她怀了孩子,他只冷冷地甩下一句,“打掉!”为他,迟钝愚笨的她出尽了百宝用尽了脑细胞,美味的汤滋了他的肠润了他的胃,却始终唤不醒他的心,在最危险的车祸时刻,他怀中紧搂着的竟是另外一个女人!*这一段她用尽毕生的勇气投入的婚姻,是否该抽身远离?(其实这是一个暖暖的用心去爱的婚后故事,呵,看下去便知。)
  • 异次元超进化

    异次元超进化

    世俗之恶,无穷无尽,永无宁日。人性本为善,世俗所有恶尘,皆由人所生,故自作孽不可活。既然这么想死,爷成全你!要么不做,要么不休。顺我者生,逆我者死。我要做的,就是大开杀戒。毁灭尘世所有的罪恶与沉浮,清洗这片充满污点的肮脏世界。
  • 中国现当代散文戏剧名作欣赏

    中国现当代散文戏剧名作欣赏

    《<名作欣赏>精华读本:中国现当代散文戏剧名作欣赏》选收的欣赏文章34篇。这些欣赏文章所涉及的现当代散文或为有较大影响,或为有较多争论,或为有某种突破。欣赏文章作者也考虑到身处的时代性,以增加欣赏角度的多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