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89800000060

第60章 玛瑙绿

去年的秋天,我曾在“京东”饭庄吃过一次晚饭,“京东”饭庄既不是北京的一家饭馆,也不是在北京的东面,它在距我们县城不远的309国道的路边。至于为什么起这样一个听来很北京化的名字,也许只有老板自己才清楚。问服务员,她一直摇头,我想,大部分人是不会去注意这些饭店名称的由来的,再问她也就勉为其难了。

席间,友人点了一道很诗意的凉菜:玛瑙绿。问服务员是什么原料,这次服务员没有摇头,而是轻声细语:是一道野菜,味道很好的。现在的人对野菜大都抱了一种喜欢的心态,何况是一种没有吃过的野菜呢。我和友人都有些迫切起来,待“玛瑙绿”端上来时,才发觉它们根本不是什么野菜,而是一种树的嫩芽,那种树在我们附近乡村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名曰花椒树。

我和友人不约而同地拿起了筷子,尽管知道它不是野菜,但对它味道的渴望反倒比野菜更强烈起来。嫩嫩的细叶,大概是刚长出不久吧,间或的那些花蕾似的珠状物其实就是刚刚长出来的花椒的果实,因为有些绿,看上去还真有些“玛瑙”的感觉。从来也没想过花椒树的叶子和果实也能制作成野菜,在我的印象里,柳树的嫩叶是可以做成凉菜的,没长粒就被掰下来的玉米芯也可以做成一道美味,当然那些真正在田间生长的野菜被当作佳肴的就数不胜数了。而吃这样的花椒叶做成的菜肴还真是“大姑娘坐轿”——头一回,照这样的思路发展下去,恐怕没有什么植物的根叶不会被摆上餐桌吧。想一想,现在人的想象力还真是够丰富的,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特色,因地制宜,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至于李渔先生写《闲情偶客》,论尽天下美食,但即便是目光再长远,在他的饮食之道中也不会想到花椒的叶子还可以食用,实在是他人生的一大遗憾。

话虽然这样说,但我们的胃口显然受不了美味的诱惑,至于是友人先夹的,还是我先夹的,我们都没有注意,但“不错”却几乎是同时出口的。花椒叶不同于其他植物的叶子,它长出来就有一种硬度,如何把花椒硬硬的叶子变软显然是这道菜的关键,我想这道菜的发明者肯定是动了很多的心思的。而保持淡绿的颜色也肯定是一道难关,在克服了这些问题之后,再冠它一个“玛瑙绿”的名称,不吸引人才怪。

“玛瑙绿”几乎是在我和友人很吝啬的情况下吃掉的,刚长成的花椒还没有麻的感觉,嚼起来口感很好。那些嫩叶,丝毫也没有树叶的感觉了,它们在经过一道道工序之后,已经变得和普通的野菜一样清香可口了。如果不仔细分辨,肯定不知道它们就是花椒树的叶子。在佩服烹制者的同时,我们也有一些庆幸,毕竟这样的菜肴不是在哪里都能够吃到的,即便在其他的花椒产地,那里的人也不一定有这样的智慧。

我记得有一首诗歌里曾这样写道:四月的黄花地,野菜,远比庄稼亲切和生动。如果把野菜换做花椒,其实也未尝不可,四月的田间地头,那些采摘的少女,伸出纤纤细指,在花椒叶中翻飞。春风吹红了她们的脸庞,绿叶衬托了她们的腰姿,即便是江南美丽的采茶姑娘们,也不过如此吧。

同类推荐
  • 城下笔记

    城下笔记

    作者真诚记录了大学毕业后十年间的经历、观察和省思。这批随笔,或记叙“趣事”,或主题思考,或对生命难言之痛的幽黯表达,皆是作者沉浸生活的即时性书写。作者直面日常生活,念念不忘将反思和审美注入日常生活,使自我更加健康、美善。
  • 只要七日暖

    只要七日暖

    《只要7日暖》是周海亮继《送你一度温暖》之后的又一部情感散文集,这本集子延续了作者一贯的文字风格和主题,注重底层人生的苦难抒写,并且在这些小人物的世界和内心寻找发现生命的闪光点,所以他笔下的人物既是生活的疾贫者,需要人们来关怀、关注,同时这些人又是中国传统美德和精神的布道者。在这《只要7日暖》里,所叙述的事情和主人公大多都是失业者,残疾者,爱情事业上的失败者,但这些人身上却有着当今社会最稀缺的善良品质。在这些纯朴甚至是忧伤的故事后面,闪烁着温馨可人的光辉,让人感受到了我们这个物质时代弥足珍贵的温馨。
  • 无人送行

    无人送行

    我跟石杭生反目是在那个如火如荼的夏天。作为烈士子女,他被推举为中学红卫兵的小头目。起初我想他也是身不由己,后来发现不对了,他爱上了这种一呼百诺的快意日子。抄京剧大师盖叫天家时我没有说他,抄电器行小开子荣家时我也没有说他。前者我不了解;后者童年时经常在我们面前摆阔,我想让他家在红色风暴中吃点苦头也没啥大不了。没想到他们株连到了子荣的娘舅周克,这是我们童年的开蒙先生,我就不得不去找他交涉了。让人触目惊心的标语和大字报覆盖了所有街道的墙面,报馆门口人头攒动,迷惘的苍蝇在男女老少头上旋转飞舞,嗡嗡地闹成一片。喇叭在响。
  • 孟浩然集

    孟浩然集

    说起孟浩然(689—740),许多人首先想起的是他著名的五言绝句《春晓》(按,题应作《春晚绝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确,这首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落英缤纷的图画的小诗,几乎我们呀呀学语时便牢牢地定格在了记忆中,成为我们许多人启蒙教育中接受的第一首诗。因而,对于这位写出了伴随我们许多人成长的诗歌的诗人,我们没有理由不进入他的诗世界,在对他作进一步了解的同时,继续从他的诗中汲取更多的精神营养——这其实也是我们评解孟浩然诗的目的所在。既然如此,还请先允许我们对孟浩然其人其诗作一概括的介绍,作为前言,弁于其首,权当是我们立足自己的理解为读者所描绘的孟浩然的画像吧!
  • 我的音乐笔记

    我的音乐笔记

    本书是著名作家肖复兴的音乐笔记,曾荣获首届冰心散文奖,多次再版、加印。此次全新修订,收入最新作品。肖复兴以一个个音乐家的故事串联起音乐史,从巴赫、亨德尔、莫扎特、贝多芬、柴可夫斯基,一直延续到鲍勃·迪伦、约翰·列侬、老鹰乐队、卡朋乐队……音乐家在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立体饱满,历史在人物的映衬下有了生动的细节。
热门推荐
  • 永裂

    永裂

    荒芜而广袤的平原上,寒风呼啸,赵天望着无尽的夜空,喃喃:是何时,世界成了这般模样……
  • 陆先生你命里缺我

    陆先生你命里缺我

    重新回到了自己的九零年代,林如月看着眼前的一切都想哭,父母在,自己有了空间,他还活着。勇敢反撩男神,结果被男神反撩。“喂,你离我远一点,我怕我脸红。”“那还不错,我喜欢你脸红。”林如月瞪大眼睛看着眼前的霸道先生,总裁先生。还能有什么标签可以形容他。但是感情进度有点慢,怎么都没等来告白。“陆明川,我喜欢你。”“女人,这事儿是男人说的,你再等等。”“我从十八岁等到20岁了。”“等我能结婚的时候!”
  • 斩龙头

    斩龙头

    世传粤西之龙神生于周秦之世,载庙碑斑斑可考。西江上下游千载,沿途村寨若立庙祀,鳞甲辉煌必极显应,利泽天下。端州府衙门,后刑堂。灯下,一个少年的身躯在盐水皮鞭下血肉横飞,随着“噼啪”声溅起的一串串红沫子,纷纷贴到霉迹斑驳的墙上。行刑的弓兵抽完鞭子,便熟练地挽回鞭花,托起那少年的下颚。
  • 逝水流年

    逝水流年

    许多同学在离开校园后便有一种无以名状的感伤,曾经我不理解他们,直到有一天它降临到我身上时我才深深的体会到了:在那酷暑的夏日与刺骨的寒冬中学习,在那艳阳高照与朦胧的烛光中说笑,在那挥汗如雨绿草如茵的操场上舞动,在那担心害怕的上课铃后打着电动游戏,在那田间小道沟沟壑壑边亲亲我我,在那漫漫长夜离别相聚时对酒当歌……这所有经历的一切,怎么能被“离开”二字一挥即去呢?那是使人沉醉的向往;留恋的追忆;在那蓝天的岁月中,清澈与浑浊一起生长,善与恶没有着绝对。
  • 会飞的蚂蚁

    会飞的蚂蚁

    本文介绍了一只不甘于现状的蚂蚁如何发现了新的机遇,带给整个蚂蚁种群划时代的进步。
  • 永别了,武器(海明威小说)

    永别了,武器(海明威小说)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美国最杰出的作家之一,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永别了,武器》是他的主要作品之一。美国青年弗瑞德里克·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志愿参加红十字会驾驶救护车,在意大利北部战线抢救伤员。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亨利被炮弹击中受伤,在米兰医院养伤期间得到了英国籍护士凯瑟琳的悉心护理,两人陷入了热恋。亨利伤愈后重返前线,随意大利部队撤退时目睹战争的种种残酷景象,毅然脱离部队,和凯瑟琳会合后逃往瑞士。结果凯瑟琳在难产中死去。海明威根据自己的参战经历,以战争与爱情为主线,吟唱了一曲哀婉动人的悲歌,曾多次被搬上银幕,堪称现代文学的经典名篇。
  • 女尊之落落桃花笑

    女尊之落落桃花笑

    生活在现代的黎小落,在飞机上睡了一觉,莫名其妙就穿越到了女尊王朝,还是一个将军的身份,试问她一个现代女性,怎么在以女子为尊的社会,舞刀弄枪上阵杀敌。她是不能,但别人可以,且看,黎小落如何在女尊王朝慢慢成长收获人心,抱得美人归。
  • 末日之国度

    末日之国度

    丧尸危机爆发了。为了生存,纪暖从一个抱着快递的loser,变成了扛着冲锋枪的leader。无空间无异能,不种田不修仙。 书友群幻想国:186606946,欢迎各位小伙伴加入讨论
  •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一梦如是

    一梦如是

    为学武功,替师报仇,入少林,学武功,身兼少林武当两派之长。这和尚吃肉喝酒,这和尚窃玉偷香,这和尚誓拔天诛!这和尚恁地可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