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93500000006

第6章 最艰难处显奇才(1)

1927年7月,刘伯承辗转来到武汉,临时下榻于汉口国民党四川省党部办事处。他的公开身份是武汉政府委任的暂编第十五军军长,顺泸起义也是要帮国民党建立左派军队,“与川中反动军阀奋斗”,自然不会再有人来找他的麻烦。

顺泸起义虽然最终沦于失败,但毕竟坚守孤城达四十余天,这极大地提高了刘伯承在军界的声望,武汉报纸直截了当地称他为“川中革命军事领袖”。他所下榻的办事处门口整日车水马龙,访者络绎不绝,其中有表示慰问的,也有专程求贤的,有让他回川与四川诸侯合作的,也有想拉他入伙的蒋、汪门客。

刘伯承身穿蓝布长衫,一一笑脸相迎,不过对于凡是让他出山的建议,均以久战之后身心疲惫,急需休养相拒。

刘伯承在随时待命。这时由汪精卫主持的武汉国民政府也开始“分共”,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跟着下达命令,让在他军中的**等共产党员退出军队或脱离共产党。

第二方面军里有许多共产党的秘密组织和左派将领。于是中共中央决定以此为基础,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并由周恩来负责领导此次起义。

周恩来受命于危难之际,军事上急需一个得力的助手。刘伯承既有丰富的作战指挥经验,又有发动大规模起义的经验,在当时的中共党内尚属凤毛麟角,因此被周恩来一眼相中。

革命战术

尽管蒋、汪都采取了反共立场,但宁汉内部仍然处在对峙之中。继蒋介石“讨伐”武汉政府未果后,汪精卫反戈一击,发起“东征讨蒋”的军事行动,其中唐生智的第一方面军沿长江北岸,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沿长江南岸,分别向南京进击。预定起义的贺龙、**两部均属第二方面军,他们正好利用这个机会,脱离张发奎的掌握,由武汉、鄂东一带向南昌集结。

7月下旬,周恩来、刘伯承到达南昌。刘伯承出任起义军参谋长,负责协助起义军代总指挥贺龙拟订起义计划。

计划很快就写出来了。鉴于**也是南昌起义的组织者之一,周恩来让刘伯承再去征求一下**的意见。

**对刘伯承送来的计划看得很仔细,但是看完之后就立即把计划书还给了刘伯承,而且自始至终都没有说一句话。

此前刘伯承并没有见过**,只知道对方是打下过武昌城的北伐名将,他对**做事的习惯方式完全不了解,当然也不明白**为什么一言不发——如果对计划不满意,可以当面指出来呀。

这是刘伯承第一次担任幕僚长,又是为如此重大的军事行动进行策划,内心不免感到忐忑。想来想去想不明白,他只好去问周恩来。

周恩来一听就笑了:“噢,你还不熟悉他。他就是这个样子,要是不说话,就是表示赞成。”刘伯承这才放下了心。

8月1日,各部按照拟订的计划发动起义,在几个小时之内便完全控制了南昌。起义胜利后,部队领导层重新进行了调整,**出任前敌总指挥,刘伯承出任参谋长,由刘伯承所领衔的参谋团实际上成为了起义军的领导中枢。

一旦有了自己的武装,应该把部队拉往哪里,中共内部展开过讨论。有人主张西退四川,徐作良图。周恩来等人认为不妥,依据是四川军阀力量不容小觑,重庆“三三一”惨案和顺泸起义的失败便是明证。相比之下,广东东江的革命基础较好,而且海口便利,可望在取得苏联的军火接济后发起第二次北伐。

由南昌到东江有两条平行的路线,一条是大路,一条是小路。二者各有利弊,大路所经地区比较富裕,便于部队补充给养,但是对起义军构成直接威胁的敌军也多,发生对抗难以应付。小路多为山路,沿途敌军既少且弱,比较容易应付,而且即便敌军从其他地方增援,山间行军困难,也便于各个击破。

刘伯承主持参谋团会议,最后他根据周恩来的意见,决定弃大路,走小路。

得知所部在南昌发动起义,张发奎赶紧召集幕僚商议追击起义军的问题。张发奎的参谋长叶剑英是秘密党员,他看透了张发奎其实是想借机回广东和李济深争夺地盘,于是就“献策”说:“让共产党去占领东江,李济深就要调兵去打,这时我们就可以乘虚而下广州。”

张发奎采纳了叶剑英的意见。他装模作样地对起义军追了一下,然后“嗣忽分途”,自顾自地往广州去了。在没有追兵的情况下,起义军得以集中全力对付前方的堵截部队。

李济深兵分三路进行堵截。乘右路钱大钧的兵力尚未完全集结,起义军以数倍于敌的兵力优势,对敌军所设防的壬田、瑞金发动攻击。

在进攻战上,包括**、刘伯承在内,起义军将领们所熟悉的仍然是北伐时期的“革命战术”,即长驱直进和夺取城市,而且作战过程中,血气之勇的硬拼要远多于避实击虚的巧斗。

进攻壬田时,负责迂回的**部尚未到达,主攻的贺龙部即从正面进行冲击。虽然敌人被冲垮了,壬田、瑞金也都拿下了,但并没有歼灭敌人,残余敌军又由瑞金退往了会昌。

攻克瑞金后,起义军查获了一份敌军文件,得知会昌屯集着敌军重兵,并有攻击起义军的计划。会昌在起义军身后,不破会昌之敌,起义军就会有后顾之忧。刘伯承认为应该先打会昌,然后折回瑞金,再转道进入东江。他的这一建议在参谋团会议上得到了一致通过。

这次会昌大战,一开始也颇不顺畅。贺龙的部队被留在瑞金做总预备队,导致前方兵力不足,难有建树,而总预备队实际也没派上什么用场。

二攻会昌,刘伯承随周恩来赶到**部队进行指挥。此时**部队共辖两个师,其中的第二十五师夜间行军走错了路,耽误了到达会昌的时间,第二十四师独木难支,攻击一度受挫。

**非常着急,专门派了一名参谋在路上等候,第二十五师一到会昌城下,师长周士第就立即被领进了指挥部。

**介绍完敌情后,转向指挥部南面,指着一处叫寨的要点说:“那座山上都是敌人占领的,我们没有部队在那一面。”刘伯承接着强调:“这座山上的敌人是后来才发现的,如果不把它打掉,它就会抄我们的后路哩!”说到这里,他抬手在寨到指挥部之间画了一道弧线。

周士第顿时明白了拿下寨对全局的意义,他马上率领两个团向寨发起猛烈攻击。

分兵

第二十五师由**独立团发展而来,是北伐战争中的铁军,官兵能征善战。经过他们的勇猛冲杀,敌军在寨的主阵地被一举攻破。

攻克寨成为了会昌大战的转折点,8月30日,起义军拿下了会昌城,钱大钧率残部落荒而逃。

虽然大获全胜,但二攻会昌还是没能避免“革命战术”的问题。整个战斗过程,贺龙部队都未加入,基本是靠**部队在孤军奋战,最后的结果也仍然只是击溃战,而非歼灭战。

对起义军这种无后方的作战部队而言,打击溃战实际是个“歼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买卖,并不划算。**部在攻会昌时,伤亡了约一千人,贺龙部也伤亡了七百人,其中多数都是冲锋在前的党员和骨干。

南昌起义时,大家已感到党内缺乏军事骨干,经过这几次伤亡,更感到缺乏万分,可又无法及时进行补充,只能寄望于到东江后再想办法。

刘伯承很注意收集和研究敌方情报资料。攻入会昌后,他对敌军遗留的文件和报纸进行了认真翻检。就在翻检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线索映入了眼帘。

南行路上,因为种种原因,不少人都脱离了部队,其中贺龙的参谋长陈裕新及以下七百人投奔了唐生智。陈裕新为此还发了一份通电,刘伯承在翻检中看到了这份通电,在那上面,起义军南行的目的和进军路线已经完全暴露。

刘伯承立即向周恩来建议召开参谋团会议。会上众人一致认为有改变南行路线的必要,遂决定在返回瑞金后,改经长汀、上杭入东江。

准备出发前,敌军突然进攻会昌,遭到起义军反击后又即行退去。刘伯承认为这是敌军在引诱起义军发动进攻,以延缓起义军到达东江的时间。在刘伯承的建议下,部队未与后面的敌人纠缠,继续向长汀进发。

9月19日,起义军进入汀州,参谋团开会讨论取东江的计划。一部分人主张全力进攻潮汕。理由是潮汕位于滨海地区,其中汕头港可停泊巨轮,另外那一带还爆发过农民暴动。如果起义军攻破潮汕,不仅可获得苏联的军火支援,而且能从当地农民中得到急需的兵员补充。

在东江历来的战史上,各军均重视兴宁、五华,源于两县地形上占优势之故。正好这个时候起义军得到一份敌军电报,说广州方面来的敌军正向河源集中。一些人便主张以主力取兴宁、五华,从而在迎击河源敌军主力时赢得地形上的优势。

参谋团由此分出了“攻兴宁派”和“攻潮汕派”。“攻兴宁派”建议仅以不超过两个团的兵力进攻潮汕,并且预计潮汕守军兵力空虚,小部分兵力即可让其弃城而逃。

“攻潮汕派”则不以为然。他们提出,情报显示兴宁方面并无敌情,以主力取兴宁根本没有必要,更重要的是,以小部分兵力攻潮汕,成功实无把握,万一遭受挫折,起义军的处境将变得进退维谷。

讨论到最后,多数人都倾向和赞同“攻潮汕”。于是起义军指挥部决定除留朱德率二十五师扼守三河坝外,其余主力都用于攻取潮汕,这就是“三河坝分兵”。

起义军大兵压境,潮汕立即陷入混乱状态,加上汕头工农赤卫队的里应外合,潮州、汕头相继拿下。

潮汕属于繁华之地。经过两个月的长途跋涉,起义军早已疲困不堪,多数人一停下来就想休息。按照原计划,起义军在攻取潮汕后,本应马不停蹄地开往揭阳,以迎击由河源来的敌军主力,结果这一计划并未得到坚决执行。

除了休整外,起义军还希望在潮汕补充到大量兵员或得到工农赤卫队的援助。可是当地农民并没能充分发动起来,后来刘伯承曾提到“农民其意重在本乡中寻得土地,愿意从军出征者少”。

已经组成的工农赤卫队十分涣散,别说协同起义军主力作战了,就连袭扰的作用都起不到,甚至于对付地主武装都要靠起义军帮助才能奏效。

在潮汕休整三日后,起义军进行了第二次分兵:由周逸群的第三师警备潮汕,贺、叶两军的主力则向揭阳进发。

与早期作战部队缺乏经验,战略战术明显不够灵活相一致的是,那时候中共的谍报工作也不像后来那样成熟有效。尽管中共中央由上海派到广东去的特工不少,可是起义军沿途所得到的情报,都是靠缴获敌军文件和报纸所得,从特工那里得到报告基本为零。

此外还发生过这样的事:某特工奉命去某地进行侦察,这名特工领了钱却未去,也没有说明未去的理由。最后查出来后,组织上又没有加以处分。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情报在战争中的作用是谁都不敢低估的。在揭阳,起义军指挥部终于接到了一个情报,说有千余敌军集中在汤坑,准备前来揭阳攻击起义军。大家决议后,便决定先发制人,用全力吃掉当前之敌。

做失败时的英雄

孰料好不容易得到的这份情报极不准确,汤坑敌军不是千余,而是两万。起义军方面,“三河坝分兵”先分了一个战斗力较强的二十五师,“潮汕分兵”又分了一个师,潮汕休整时又未能补充到兵员,到汤坑之战时,只能集中和投入六千余人。

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起义军未能突破敌军阵地,己方伤亡了近两千官兵,且弹药将尽,无力再战,只得向揭阳、潮汕后撤。

汤坑一战,敌军的损失也相当大,敌方战将黄绍竑事后承认,如果再战半天,他们是不能够支持的。起义军如果没有先前的两次分兵,造成主力分散,胜算应该还要大得多。

因为分兵,起义军反而被敌军各个击破。自主力部队离开潮汕后,驻守潮州的周逸群第三师遭敌两路猛攻,还没等主力退回,潮州城即被攻陷。

南昌起义至此宣告失败。起义军尚存两千多人,其中一部退往海陆丰,另一部由朱德、陈毅率领,转战江西、湖南,后来上了井冈山。

大革命失败了,起义军也失败了,但是陈毅说了一句话:“要受得起失败的考验,做失败时的英雄。”最艰难处显奇才,在这黑暗重重、前途茫茫的时刻,刘伯承和他的同志们一样,需要依靠自己坚强的意志和信念来渡过重重难关。

南昌起义失败后,刘伯承、贺龙按照上级指示乘船向香港转移,然后再从香港转赴上海找中共中央。日后刘伯承接受记者采访,回忆起这一段经历时止不住大声笑了出来——“我跟你讲,那一年我跟贺龙两个逃到香港,很狼狈呢。”

当时船到达香港,两人在下船之前就约好,由贺龙扮主人,他扮作贺龙的仆人,因为贺龙身材较胖,像个主人的样。

上了岸,刘伯承去找旅馆。茶房瞧了他一眼,就把他领到了一间又暗又小的房间里。刘伯承很生气,说你怎么能这样,把我领到这种房间里来。

正发着火,刘伯承往镜子前一站,立即被吓了一大跳:镜子里的人脸又黑又瘦,穿一身既破又脏的旧军服,胡子头发老长老长。

他醒悟过来,为免露出马脚,赶紧对茶房说,自己只是替主人来看房间的,主人是有身份的,你不该这样……

1927年冬,刘伯承前往上海,不久便被派往苏联学习。留学苏联,使得他有机会一边总结失败教训,一边学习当时世界上最新、最好的军事科学。

刘伯承首先就读的是苏联高级步兵学校。入学时,他已经三十六岁,一个中国班三十多人,就数他的年龄最大。这个年纪开始学俄文,自然要比其他年轻的同学困难得多,但对于一个在麻醉药失效的情况下都能咬牙接受眼科手术的人来说,这点困难又不算什么。

同类推荐
  • 三皇五帝的传说

    三皇五帝的传说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三皇五帝的传说》为丛书之一,系统全面介绍了三皇五帝相关历史知识。《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三皇五帝的传说》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明朝大书生:王世贞传

    明朝大书生:王世贞传

    王世贞,大明王朝一代大名士。他在当时的名气超越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严嵩、张居正等高官显宦,文坛名声盛极一时。他虽仕途坎坷却依旧内心强大,终至集政坛高官、风流名士、文坛盟主、万贯富豪于一身,“粉丝”无数,为天下读书人所追慕。本书是作者积五年之功推出的力作,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而是以朝堂政治为舞台,梳理读书人进入仕途后身份认同、适应、蜕变过程;描述朝堂中人为人处世与自我定位对仕途的深刻影响;揭示传统制度失效背景下体制内外读书人的迷茫、纠结和难以捉摸的个人命运,足可管窥大明社会生活和读书人群像。要想了解大明政治与文化,这本书不可不看。此外,王世贞身上也是谜团重重,世传他才是天下第一奇书《金瓶梅》的真正作者,关于这一点,本书也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读。
  • 胡适四十自述

    胡适四十自述

    《胡适四十自述》是胡适唯一亲笔撰写的自传,在中国现代传记文学中独树一帜。在本书中,胡适从母亲的订婚开始,讲述了自己童年、少年与青年时代的人生经历。九年的家乡教育,从拜神到无神,以及他接受新式教育,考取官费留美,到“逼上梁山”的文学革命,皆是胡适难以忘记的人生历程,也是造就胡适成为当时中国学术、思想、舆论领袖的成因。同时,本书也是胡适与自己心灵的一次对谈。本书讲的不仅是胡适40岁以前的人生经历与思想建树,更反映了他当时所处社会的风貌。
  • 中国航空事业先驱王士倬

    中国航空事业先驱王士倬

    王士倬(1905——1991),中国航空事业先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作为中国航空发展的标志性人物,他主持设计、建造了中国第一座风洞,协助培养了以钱学森为代表的大批航空科研工作者,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创建、起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书以钱学森同志的书信为序,收录了王士倬写的《我的自传》及其家人、同事撰写的文稿、回忆录和书信。以王先生的生活历程为线索,回顾了中国航空事业初建时期的成就和业绩,高度褒扬了中国航空先驱者们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本书为航空领域内广大科研工作者和科普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客观、鲜活的审读视角,也为各图书馆藏提供了一份可读的参考资料。
  • 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位历史名人

    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位历史名人

    中国历史长如江河、浩如烟海,历史人物更是林林总总,数不胜数。如一代枭雄曹操;神算子诸葛亮;精忠报国的岳飞……每一个历史人物的背后都蕴藏着一段扣人心弦的传奇故事。本书《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位历史名人》点击历史人物100位,助你收获超凡智慧。
热门推荐
  • 小众经济创业课:社群经济与小众文化创造的新蓝海

    小众经济创业课:社群经济与小众文化创造的新蓝海

    《小众经济创业课:社群经济与小众文化创造的新蓝海》从小众经济诞生的时代背景出发,深入揭示了小众经济的产生、存在及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并结合生动详实的案例分析了诸多小众生意的得失成败。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中间市场的陷落、小众经济的兴起、社群经济的崛起,弹幕视频、小众游戏、虚拟偶像等文化潮流引领下小众文化的兴起,差异化定位、重度垂直的行业壁垒等新商业模式所带来的商业机遇。
  • 重生之钱途

    重生之钱途

    重回四年前,方墨要改变上一世自己方家的悲惨命运!一切都从15年夏天的股灾说起!在这里股市、商战、娱乐均有涉猎。(经常两更偶尔三更,一定会将故事写完,绝不自宫。)
  • 愿不曾爱过你

    愿不曾爱过你

    罗熙:高中的时候,军训时第一眼看到陆云深,就一不小心喜欢上了陆云深了,然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可是我偏偏爱了个不会爱人的人,我知道陆云深有喜欢的人,不过当时傻傻的我认为只要我好好的对他,他会知道自己的好的。可是她用了那么多年的时间换来的只是伤心。纠缠了几年,最后只能自己独自舔伤口。陆云臻:我从来都不觉得自己是一个好人,所以我没有拒绝罗熙。她想做我女朋友就做咯,反正又不缺这一个,我渣吗?好像是有点。可是为什么她离开让我这么难过呢。我好想她,我错了,我希望你回来,罗熙。。。。原谅我好吗?
  • 修行师

    修行师

    百年结界被毁,无名村全村被屠,还来不及看清仇人模样,云隐就被杀了。可是没想到他竟然重生了,重生回了结界被破之前。这一回,他要改变命运。且看他如何激发体内潜藏的苍龙之火,击退仇敌,走出山头,开启他的纵横之路!
  • 重生第一魔医

    重生第一魔医

    重生女主VS穿越男主,男强女强,甜宠撒糖无上限~前世她是废物,愚蠢错信他人,害死了家人和所爱。今生,貌美又强大的爹爹和五个哥哥们,个个为宠她护她争风吃醋。家养的大妖孽霸道将她圈入怀中,“我的媳妇,理应由我来疼,谁也别争!”肖爹爹和肖哥哥们怒了:自家的好白菜居然被自家养的猪给拱了!面对岳父和舅哥们的摩拳擦掌,大妖孽摇了摇食指,“你们六个一起上,输的那方,不许再霸占着我家媳妇儿。”魔界唯一的小公主,明明是他们家的,什么时候成了别人家的了!父子六人纷纷叫上各自的老婆孩子们蜂拥而上——惜败!“老婆,岳父和舅哥他们又拖家带口的欺负人……”磨人的大妖孽转身抱住她,埋头撒娇好不可怜,“不如我们生一个团?人数向他们看齐,以后对抗才公平!是吧?”
  • 重修福建台湾府志

    重修福建台湾府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侯门悍妻

    侯门悍妻

    她是惠周侯府唯一的嫡女,上无兄,下无弟。要财,她坐拥天下三分之一财富,要貌,她万里挑一。作为家族唯一继承人,梁芜菁表示毫无压力,就等着招赘完美夫君守着偌大家业混吃等死,然而,她却屡次遭退婚,成了天下人茶余饭后的笑料。本以为此生和出嫁无缘了,一道圣旨却把她赐给了永安王,一个半年之内死了三个老婆智商不及五岁稚童的傻子。难不成要她去冲喜?不不不,这只会跟在她背后的男人还有个身份,那就是废帝,曾经英武盖世,被世人誉为明君的皇帝。某女表示,她要发飙了……
  • 贵女难当

    贵女难当

    明意,穿越女一个。祖父,平国公。外祖父,当朝顺王。母亲,一品郡主,祖母外祖母及若干伯母皆是一等世家的贵女。萧明意作为家里最小的女孩,从生下来就是万众瞩目,家人疼爱,生活美滋滋。
  • 仙游天下

    仙游天下

    修行路漫漫,天地何怆然;天高任我飞,海阔肆意游。看破红尘道,逍遥自在天;万物皆刍狗,缱绻仙凡间!转世?重生?宿命?一个抗战时期的军人,如何揭开转世之谜?又是何人让他在濒临死亡中重生?这里有灵异、这里有妖孽还有上古世界的各种强者,跟随着李红军在弱肉强食的世界揭开不一样的仙侠世界,摆脱命运之轮!!!
  • 莎士比亚悲剧集

    莎士比亚悲剧集

    《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是代表莎士比亚悲剧创作最高成就的“四大悲剧”,也是最淋漓地表现其伟大之处的作品,其中尤以《哈姆雷特》在世界上享誉最高,成为世界戏剧史上难以企及的巅峰之作。而莎士比亚在喜剧创作方面也同样成就斐然,“四大喜剧”是他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强的喜剧效果,同时还富有深刻的社会讽刺意味,成为世界戏剧创作史上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