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02500000026

第26章 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名绛,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清代杰出的思想家和著名的诗人。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后,参加昆山、嘉定一带人民的抗清斗争。入清不仕。治经重考据,注意经世致用,开清代汉学风气。其诗沉郁苍凉,有强烈的爱国精神。有《亭林集》。

顾炎武的家庭是江苏有名的四大富户之一,又是世代相传的书香门第。从他的高祖到他父辈,祖孙五代都作过明朝的大官。顾炎武的养母王氏也出生在官宦人家,是一位有学识的妇女。

顾炎武小的时候患过天花,病好以后,左眼略微有点斜视,相貌有点儿怪。可是他学习非常勤奋。三岁的时候,王氏就亲自教他读《小学》(古代儿童教育课本,朱熹、刘子澄编),还给他讲古代英雄的故事。十岁的时候,他开始跟随祖父学孙子、吴子的兵法著作和《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等书,十四岁就考中了秀才。

后来,他参加了明末有名的文学团体“复社”。从此,他的视野开阔了,开始关心国计民生的大事。明朝大政治家的文集和奏章文册,他都仔细阅读,切中要害的地方就立即摘录下来。明朝灭亡以后,顾炎武接受了福王的招聘,到南京担任兵部司务。可是,还不到一年。福王政权也灭亡了。顾炎武满怀亡国之恨,回到家乡组织义军抗清。不久,清兵攻占昆山,顾炎武率义军奋战了四个昼夜,因为力量悬殊终于失败了。王氏为国担忧,粒米不进,绝食而死。她临死前嘱咐顾炎武说:“我虽是个妇人,也要以身殉国;你千万不要当异族的臣子,不要忘记先祖的遗训。那样我死也瞑目了。”顾炎武牢记母训,决心抗清到底。他又去和唐王政权联系。这件事让人告发了,顾炎武被清朝政府关进监获。多亏他的好朋友设法把他搭救出来。顾炎武在家里没法呆了。只好背井离乡,开始了长期的旅居生涯。

顾炎武出游,为了考察方便,随身带了很多资料,行动极为不便。他的友人见后,深为感动,就赠送了二马二骡的车子,装驮书卷。一路上,他进行大量的金石考古工作。一年之中,半宿郊野,半宿旅店,行了万里路,读了万卷书。

以游为隐之后,顾炎武专心著述。对于清朝科举应试、清朝开办史局的征聘,甚至邀其南归,他都予以拒绝。因此,他著述甚丰,据说他写的书稿,堆积得有自己身体那么高了。今天可以见到的近50种400多卷。其中《日知录》32卷,他一生为学所得,大都荟萃其中,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有人说,这是顾炎武治世救民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更加深化,反映出的时代特征更加集中,萃平生心力所精心结撰的作品,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他写此书的目的非常明确,这在他与友人的书札中,多次说明。

如在致友人的信中,顾炎武明确地谈到:“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某自五十以后,笃志经史。其于音学深有所得,今为《五书》,以续三百篇以来久绝之传。而另著《日知录》,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共三十余卷。有王者起,将以见诸行事,以跻斯世于治古之隆。”

可见,顾炎武撰写《日知录》,其动机在于“拨乱涤污”、“法古用夏”、“以跻斯世于治古之隆”。这也正是他治世救民思想的进一步体现。

在《日知录》中,最为可贵的是他所表现的有价值的民主思想,具体反映在:

首先,对君权的怀疑,顾炎武将神圣不可侵犯的君权,大胆地列入了自己的讨论研究范围。在《日知录》卷24《君》条中,他广泛征引历代载籍,以论证“君”并非封建帝王的专称,在古代君为“上下之通称”,不惟天子可称君,就是人臣、诸侯、卿大夫,乃至府主、家主、父、舅等皆可称君。这样的论证,简直近乎在嘲弄封建帝王了。

在论君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了反对“独治”,实行“众治”的主张。他认为:人君对于天下,不能搞“独治”,如果搞“独治”,则“刑繁”;搞“众治”则“刑措”。

顾炎武为了进一步论证“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的道理,还在《日知录》的《守令》条中写到“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这里的“各治”,也就是“众治”,只有“众治”,天子之权才能受到尊重。相反,“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这是“独治”,搞“独治”的结果是“贤智之臣亦无能效尺寸于法之外,相与兢兢奉法以求无过而已”。

这里,顾炎武虽然没有否定君主制,但他对君权的大胆怀疑,并进而提出“众治”、“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等主张,是难能可贵的。

除了民主思想外,在《日知录》中,反映了顾炎武社会政治思想另一个突出内容,即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也就是他在《日知录》中反复阐述的“华裔之防”。

同时,在《日知录》中,对宋明理学、王阳明的心学,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在《日知录》中的《夫子之言一性与天道》中,他指出:理学家们,言心言性,“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他认为这整日空谈,“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才使“神州荡覆,宗社丘墟”,引起了国家民族的危机,造成了明朝的灭亡,危害之大,后果之严重,是极为痛心的.

顾炎武从政治上批判了心学的危害之外,还从哲学上指出心学的错误。他否定心的全能,但不否定人们主观意识的能动作用。所以他在《日知录》的《艮其限》一条中,谈了他对“心”的看法。他说“心者,于身之主宰,所以治事而非治于事”;“人之有心,犹家之有主”。但具体说,有两种情形:一是“古人之所谓存心者,存此心于当用之地”;二是“后世之所谓存心者,摄此心于空寂之境”。然而,造化流行,无一息法运,人得之以为心,亦不容一息不运。心怎么能是空虚无用之物呢?

顾炎武否定了心学,提出了“经世致用”、“引古筹今”,学习要为现实服务,人们要从外界的具体事物中去探求真理,而不能“用心于内”,只从自己的头脑中寻求答案。否则,“近世禅学之说耳”。所以,他认为,应该把天道性命等抽象的论述,还原于日常的经验之中,不要清谈妙悟,而要把着眼点放到探讨与国计民生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上,做些实实在在的事。

作为爱国志士、杰出的学者、进步思想家的顾炎武,他的道德学问、治学精神、思想方法,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清初学术界,顾炎武即是旧传统的破坏者,也是新风气的开创者。他以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宣告了晚明空疏学风的终结,为开启清一代的朴实学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后世学者,发扬其治学精神,继承他的治学方法,沿着他开辟的路径走下去,取得了清代学术文化多方面的成果。所以,清人阎若璩曾盛赞顾炎武是“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也是罕见难得的学人。从现在看,尽管他的思想不能与现代思想家相等同,但是他注意到了“匹夫之心,天下之心也”;注意到了人心所潜在力量对社会面貌的重大影响;注意到了端正人们精神面貌在变乱世为治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这一切都给后世以有益的启示。

顾炎武不但是杰出学者,而且也是著名诗人。为有明诗文殿后,清代朴学开山。他诗歌根底深厚,于古人兼学并蓄,尤得力于杜诗。诗的内容大都是眷怀君国,感慨沧桑。诗风沉郁悲壮,慷慨苍凉,绝无敷衍应酬之作。所作众体兼备,七律尤为杜甫以后有数的作者。其诗集有《亭林诗文集》。

仅举一例,可见其大概,诗题《又酬处士次韵》:

愁听关塞遍吹笳,不见中原有战车。三户已亡熊绎国,一成犹启少康家。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待得汉廷明诏近,五湖同觅钓鱼槎。

这首酬答诗,向好友抒发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志向,充满了乐观主义的精神。反映了诗人坚强的民族气节。

顾炎武还是一个唯物主义的思想家。他认为宇宙是物质构成的,强调要从具体的事物中探求真理,反对主观空想。他积极主张改革政治经济。除此以外,顾炎武在音韵学、考据学、训诂学(研究古代词义的学科)、历史学、文学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著述。

到了顾炎武晚年,年轻的康熙皇帝为了把汉族地主中的学者名流笼络起来,下令让各地荐举著名学者。那时候,顾炎武已经是学术界的领袖人物了,荐举他的人当然很多,可是都被他拒绝了。

不久之后,大学士熊赐履主修明史,又写信聘请顾炎武。顾炎武派他在北京的学生去对熊赐履说:“刀和绳都在这里,难道你非要逼死我不行吗?”从此,再也没有人敢打顾炎武的主意了。

顾炎武四十五岁离家出走,在外面整整漂泊了二十五年。到了晚年,他定居在陕西华阴县,但仍然经常来往于河南、山西、陕西一带讲学。到了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顾炎武旅经山西曲沃时不幸患病,又吐又泻,不久就与世长辞了。那时他已经年逾七十。

同类推荐
  • 民国名人与日本妻妾

    民国名人与日本妻妾

    戊戌变法夭折,康有为孤身一人仓皇逃上英国舰船,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在流亡前,康有为的妻子和儿女滞留港澳。后来大女儿辗转来到海外陪伴父亲,照顾他的生活。康有为曾经和弟子梁启超一道,倡立“一夫一妻世界”运动,提倡妇女解放和建立现代家庭制度。但其后师徒相继食言,各自开始纳妾。
  • 天空多么希腊:徐志摩与邵洵美

    天空多么希腊:徐志摩与邵洵美

    徐志摩与邵洵美,两位浪漫风流的海上才子,同样来自浙江,同样留学海外,同样都是诗人,同样在上海呼风唤雨一掷千金。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们长得也非常相像,近乎完美的俊美面孔,常常被人当成一个人。由他们领头的“新月派”是近代文坛主要文学流派,在后世影响深远、广泛。
  • 英雄群体:尹浩洋法制新闻作品选

    英雄群体:尹浩洋法制新闻作品选

    本书为法制新闻作品选,这里的主要人物,除了巡警栾波是个二级英模烈士外,其它都是些很普通的警察或者检察官法官律师等等。就是在多年的工作中作者确实坚信我们的警察就是英雄——在共产党领导下的警察,是法制社会的基石,是一个奉献大于风险、辛苦大于艰苦的英雄群体。
  • 一路阳光一路歌

    一路阳光一路歌

    几十年来,她一直用自己的笔为央行激情吟唱、纵情高歌,她把央行人、央行事、央行情融进了自己的血液,刻进了自己的年轮,无怨无悔,笔耕不辍地传递着正能量,让人心生敬佩和感动。
  • 一个人的滇池保卫战

    一个人的滇池保卫战

    “生命只有一次,滇池只有一个,他把生命和滇池紧紧地绑在了一起。他是一个战士,他的勇气让所有人胆寒,他是孤独的,是执拗的,是雪峰之巅的傲然寒松。因为有这样的人,人类的风骨得以传承挺立。”“生命只有一次,滇池只有一个,他把生命和滇池紧紧地绑在了一起。他是一个战士,他的勇气让所有人胆寒,他是孤独的,是执拗的,是雪峰之巅的傲然寒松。因为有这样的人,人类的风骨得以传承挺立。”2009年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组委会把这样的颁奖词授予了一位来自昆明滇池湖畔的普通农民——张正祥。
热门推荐
  • 半生征途

    半生征途

    人们惊恐地看着这场神灵的战斗,仅仅几个人,就把地球搞得支离破碎,宛如末日。。。。。
  • 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

    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阎帝的妃

    阎帝的妃

    本文算是正式完结,喜欢的亲们请继续关注灵儿另外本《狼妃难驯,妖孽狼王快闪开》同样幻青情不一样的题材。第一世,她是狐女,他是书生,为她他自掏心肺,她为他放弃千年道行。这一世,她是公主。家仇国恨让她对他恨之入骨。一双清澈灵眸,一个蝶形胎记,让他们之间有了纠缠。为了生存她不得不成为他的爱奴,他宠她,爱她给她可以给的一切。她对他又爱又恨心有感动,却难忘仇恨。直到那天,他全身是冰,,她只要一发簪过去就可以报了血海深仇,发簪到她喉头她却再也下不去手,“我还是下不去手,既然杀不了你,只有救你,”说着她扔下发簪直到那天,哪个长相俏似她的女子的出现,她才知终究不是他心中的“她”。于是她逃避,她躲闪,直到那天,他把她当礼物送人,长剑刺进胸口,她才知,这一生她终于还了他所有的情,他才知原来一直寻觅的人就是她……只可惜那深情的眸子依然闭上,眼前的鲜血更是淋透了他的眼……
  • 穷人穷什么

    穷人穷什么

    打开《穷人穷什么》,改变就已经开始!审视你的现状,改变你的观念,增强的你品位,摒弃你的弱点,就能找到你自己的出路。你知道穷人与富人间的区别吗?《穷人穷什么》从心态的角度,给予说明。看看《穷人穷什么》,你就可以知道你与富人间到底差距在哪。然后从中吸取教训,说不定,下一个富人就是你。《穷人穷什么》立足于让穷人认识自我,尤其是认识自己的弱点,知耻而后勇,它不想让穷人沉溺于一种假想的贫穷快乐中,而是以直面人生的笔触唤起穷人改变自我的勇气。
  • 低吟浅唱的世界戏剧

    低吟浅唱的世界戏剧

    从古希腊戏剧时代到近代戏剧,从《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到《阴谋与爱情》,在低吟浅唱中回顾东西方戏剧走过的道路,戏剧经典的产生,上古戏剧发展的近代戏剧的历史等。本书从上古、中古、近代三个时期进行划分,图文并茂的为我们展现出杰出的剧作家们,用他们独特的人生体验和艺术探索,奉献出的一台又一台别具特色、精彩绝伦的好戏。
  • 护心龙鳞

    护心龙鳞

    明镜湖边,三生桥前。桃花树下,共许诺言……护心龙鳞,牵住繁华哀伤。弯眉间,命中注定,亦成过往。唯有龙鳞,难断相思情。
  • 恩别离

    恩别离

    当乔恩遇见莫离的那刻起,本来以为是小混混和黑暗原生家庭小女生的穷酸戏码,谁知道一番神操作变成了总裁穷追在校女大学生?“你答应也得答应,不答应也得答应。”“凭什么!难不成我还卖给你了!”莫离扬起嘴角:“三年前是谁和我说你想怎样就怎样的,你那时候不就卖给我了。”乔恩低头嘟囔:“可是你也没怎样啊。”莫离闻言轻笑,单手揽住乔恩的腰往怀里一带:“你想要怎样,现在,开始吧。”
  • 豪夫童话

    豪夫童话

    《豪夫童话》选取豪夫有代表性的童话10篇:《童话年鉴》、《仙鹤国王》、《救妹奇遇》、《小穆克的故事》、《假王子》、《矮子长鼻》、《什么都没看见的艾伯纳》、《年轻的英国人》、《冷酷的心》(上、下)。在《童话年鉴》中,作者旨在表明:富于幻想的童话好似穿透阴霾的阳光,让“花园永恒翠绿”,让人们在“严酷的生活里有了笑声”。而《年轻的英国人》写一只猴子扮成绅士在上流社会厮混,受到赏识和尊重,后真相大白,上演了一场猴耍人的闹剧;《小穆克的故事》写形态古怪的矮子使国王长出了驴耳朵的故事。
  • 天使不再有泪

    天使不再有泪

    是希坦创造了我,但,那只是希坦的一丝厌倦。我没有幸福女神的祝福,但那只是一瞬息的时间罢了。遇见他,凌乱又华丽的色彩再一次的掀起,也预示着……仇恨的来临。
  • 光明大陆之重启命运

    光明大陆之重启命运

    张笙磬的母亲张双虽然是圣灵樱的直系后代却没有任何的继承权,只因当时圣灵樱嫁给了张枫张枫是个维权至尊之人,后来本属于圣灵樱的管辖地变成了张姓,真正的继承人因为不是男子无法继承王位,一直流落世界各地,终于得到了石葛后代的帮助,在石葛管辖区生活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