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45900000004

第4章 试谈文艺创作中灵感的特征(2)

末次,从时间形式上看,灵感是长期性和短暂性的统一。臧克家说:“对于一篇作品的产生来说,酝酿的时间最关重要。如果酝酿成熟,到下笔的顷刻,已经是水到渠成了。”[36]灵感好比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红旗谱》是经历了20年左右的长期酝酿最后写成的;郭沫若《屈原》孕育了21年,写作仅花了10天;《浮士德》则孕育了60年,因而创为巨构,成为不朽名著。

“蓄极积久,势不能遏。”[37]经过长期生活实践和艺术追求,灵感会不招自来,登门造访,虽然什么时候光临带有很大的或然性。所谓“尽日觅不得,有时还自来”,“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就是指的这种情况。这虽说明了灵感出现的偶然性和或然性,但也说明了灵感出现的必然性和孕育的长期性。试想,没有“踏破铁鞋”的“尽日觅”,又何至于“得来、自来”耶?

灵感是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是一定量的积累所达到的质的突变,是渐进过程中的中断。灵感的孕育具有长期性,灵感的出现具有短暂性和突发性。灵感是一种仓猝即至瞬间即逝的短暂思维过程。“来不可遏,去不可止”[38],“才着手便煞,一放手又飘忽去”[39]。不期然而突如其来,欲揽之又突如其去;灵感袭来,磨墨展纸落笔又倏作变相。古人说,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和艺术追求,“当其触物兴怀,情来神会,机括跃如,如兔起鹘落稍纵即逝矣。有先一刻后一刻不能之妙”[40]。这很好地说明了灵感所具有的长期性、短暂性和突发性诸要素。

上面我们大致描画了灵感的轮廓和发生发展的轨迹。如果我们对灵感特征的把握大体不错的话,那么,灵感之缘起动因也就昭然若揭了。灵感,是生活的长期积累、充满整个躯壳和灵魂的心理探询、思想的高度修养、技巧的刻苦砥砺和艺术的创造性跨越加上偶然的闪光和外界的刺激等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艺术精灵(虽然是短命的)。作为一种思维形式和心理状态亦未尝不可作这样的解释:理性和非理性、自觉性和非自觉性构成经线和纬线,共织灵感。如此看来,慨叹“未识夫开塞之所由”,惊呼其“不可思议”的时代似乎应该过去了。

曾几何时,灵感还是一鼎无人敢染指的禁脔,今天,当人们把这一本应重视而未能重视的艺术创作中的重要现象还它以本来面目,期以应有权威时,所花费的气力大概是不会小的。本文所作的努力诚然是微不足道的,但又不能不指出这一工作的意义之重大,因为灵感对创作的作用是不能也不容许低估的。

史达尔说:“在艺术中的灵感是一个不竭的源泉,它使整个诗篇从第一个字到最末一个字都活跃起来。”[41]灵感来临,积累的仓库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展现在眼前,它是那样地令人惶然欣如,欢呼雀跃。灵感的出现可以促成思想的飞跃,唤起组合和联想能力,按其相似或时空相近进行分类、比较、概括,补充事实和记忆锁链的不足,形成一条无尽的艺术创作链条。灵感一般出现在创作构思活动的开始和中间,借用古人的诗句来说,前者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后者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可以说,灵感是创作的助产婆和催化剂。

灵感不仅具有催化的作用,而且具有独创性。别林斯基说:“两个人可能在一件指定的工作上面不谋而合,但在创作上绝不可能如此。因为如果一个灵感不会在同一个人身上发生两次,那么,同一个灵感更不会在两个人身上发生。这便是创作世界为什么这样无边无际、永无穷竭的缘故。”[42]何其芳说:“其实所谓灵感,就是诗人在想象中捕捉了动人的不落俗套的构思。”[43]每一滴露水都在太阳的照耀下闪耀着无穷无尽的光辉,作为特殊的精神现象和复杂的思维形式的灵感,自然因时因地因人而不雷同,作品也因而绚丽多彩,万紫千红。

诚然,灵感对文艺创作具有催化作用,可以使文艺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创性。但是,如果把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强调到不适当的地步,那就不对了。灵感只是艺术创作构思的触媒,并不等于创作过程本身。倘若在灵感和创作之间画上等号,片面强调灵感爆发状态中的不自觉的一面,势必要陷入神秘的非理性主义的泥淖而不能自拔。所以,我们重视和研究灵感现象及其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决非想把它奉为掌上明珠,尊为艺术缪斯,而不过是对艺术创作中的这种常有的精神现象的特征作一番研讨以促进文学艺术的创作罢了。

综上所述,灵感曾是禁区,但却为艺术创作中之实有的现象,并非因为人们的无视或讳言,不解或歪曲不复存在。灵感,作为艺术创作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现象,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自觉性和非自觉性、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长期性和短暂性的统一。灵感与偶然性有关,但并不神秘,有着必然性作根柢;灵感与直觉性有关,却并非与理智对立,有着高度意识的心理内容。灵感,是文艺创作的助产婆,创作个性的强化剂。所以,当灵感像一阵狂飙似的把那风筝吹上蓝天,让诗人作家艺术家们遨游那艺术太空,确是令人心驰神往的。

(原载《延边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

注释:

[1]艾青:《〈艾青诗选〉法文本序》,《诗刊》1980年第6期。

[2]艾青:《与青年诗人谈诗》,《诗刊》1980年第10期。

[3]郭沫若:《我的作诗的经过》,《中国现代作家谈创作经验》(上),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2—43页。

[4]曹禺:《谈剧作》,《中国现代作家谈创作经验》(上),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64页。

[5]参见郑恩波:《刘绍棠的写作习惯》,《文学报》1982年第48期。

[6]艾芜:《文学手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6版,第107页。郭沫若:《论诗三札》,《文艺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08页。

[7]钱中文:《果戈理及其讽刺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96页。

[8]柏拉图以前已有灵感论断片。如德谟克利特说:“一位诗人以热情并在神圣的灵感之下所成的一切诗句,当然是美的。”(引见北京大学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07页)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也曾说过:“诗人写诗并不是凭智慧,而是凭一种天才和灵感。”(同前书第147页)这些片言只语不成系统,故言柏拉图为鼻祖。

[9](古希腊)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8、9页。另见《西方文论选》上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18—19页。

[10]钱学森认为灵感是一种不同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思维形式。参见钱学森关于形象思维的一封信,载《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6期。又见《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与人体科学》,《自然杂志》1981年第1期。

[11]秦牧:《艺海拾贝》,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年版,第185—186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0页。

[13]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64页。

[14]周恩来:《关于文化艺术工作两条腿走路的问题》,《周恩来论文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6页。

[15]王汶石:《答〈文学知识〉编辑部问》,《中国现代作家谈创作经验》(下),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917—918页。

[16](法)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前言》,《文艺理论译丛》第2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6页。

[17]李凖:《从生活中提炼》,林默涵等:《题材、人物及其他》,中国青年出版社1959年版,第52页。

[18]曹禺孕育5年而半年写成《雷雨》,老舍听朋友所述故事写成《骆驼祥子》,郭沫若孕育21年写成《屈原》(分别见《中国现代作家谈创作经验》(上),第350、170、58—60页),福楼拜看一则消息报道写成《包法利夫人》(《论写作》,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50页),果戈理听朋友故事写成《外套》。

[19]北京师范大学编:《文学理论学习参考资料》,高等教育出版社1956年版,第116页。

[20]郭沫若:《诗歌漫谈》,《文艺报》1967年第5—6期。

[21](美)克雷奇等著:《心理学纲要》(上),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242—272页。

[22]胡震亨:《唐音癸籖》卷2,引自《文艺论丛》第5辑,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版,第178页。

[23]《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5页。

[24]《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2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93页。

[25]汤显祖:《合奇序》,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735页。

[26]刘熙载:《艺概·诗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80页。

[27](法)雨果:《论文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167页。

[28]王国维说:“文学中之诗歌一门,尤与哲学有同一之性质,其所欲解释者,皆宇宙人生根本之问题,不过其解释之方法,一直观的,一思考的,一顿悟的,一合理耳。”(《奏定经学科大学文学科大学章程书后》)

[29](美)克雷奇等著:《心理学纲要》,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197—198页。

[30]別林斯基观点前后有发展,但却未弃此观点,诚如普列汉诺夫所说:“别林斯基在自己活动的最初两个时期(也就是在迷恋黑格尔的绝对哲学以前的时期和迷恋它的前期),曾经认为不自觉性是任何诗的创作的主要特征和必要条件:后来他对于这个看法就讲得不那么肯定了,可是他从来也没有否认不自觉性在真正艺术家的活动中的巨大意义。”(普列汉诺夫:《别林斯基的文学观》,见《外国理论家、作家论形象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127页)

[31](俄)别林斯基:《艺术的观念》,《外国理论家、作家论形象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62—64页。

[32](俄)杜勃罗留波夫:《黑暗的王国》,《外国理论家、作家论形象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94页。

[33](俄)别林斯基:《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君的中篇小说》,《别林斯基选集》第1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177、180页。参见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29—236页。[苏]波采斯洛夫斯基等著《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中,有段谈灵感的话可与别氏语参看:“创造性想象的这个特点,并不意味着人不意识到他在做什么,不意识到他的创作性努力是指向于什么。只有过程本身的进行才是未被意识的,因为人的注意力完全集中于创造的客体。”(第288页)另,李泽厚是同意别氏此观点的,见《文学评论》1980年第3期。又见其《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37—39页。

[34]严羽:《沧浪诗话·诗辩》,《中国历代文论选》第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424页。

[35](英)李斯托威尔:《近代美学史评述》,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83页。

[36]臧克家:《写诗过程中的点滴经验》,《中国现代作家谈创作经验》(上),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32页。

[37]李贽语,引自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第4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第142页。

[38]陆机:《文赋》,《中国历代文论选》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74页。

[39]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810—811页。

[40]郎廷槐编:《师友诗传录》,引自《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46页。

[41](法)史达尔:《论德国》,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138页。

[42](俄)别林斯基:《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君的中篇小说》,《别林斯基选集》第1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191页。

[43]何其芳等:《诗歌欣赏》,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6页。

同类推荐
  • 流行音乐之旅

    流行音乐之旅

    音乐与流行、欧美流行音乐之旅、中国流行音乐之旅三大编。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音乐、流行音乐、经典音乐等,其中还有一些经典的音乐赏析,供读者赏析参考。
  • 教你西方绘画史

    教你西方绘画史

    美术是以一定物质材料,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形象,以反映客观世界和表达对客观世界感受的一种艺术形式。主要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表达我们的思想观念和感情。它主要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类型。因此,美术又称之为“造型艺术”或“空间艺术”。音乐、美术、舞蹈都可以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达到潜移默化我们心灵的作用,让我们得到美的滋润和享受,从而提高我们的修养和情趣。
  • 老北京民歌

    老北京民歌

    本书讲述的“民歌”是指流传在北京民间的歌曲小调,又被称为时调、小曲,或者清音。按照时代发展的顺序,分门别类地、详尽地向读者介绍北京民歌的曲牌、内容、艺术特色、演唱形式、演出场所;介绍那个时代的“北飘”—民歌歌手的来源、歌手的组织、歌手的技艺和他们的身世;介绍近代以来,北京民歌是如何向曲艺、戏剧演变的。由此探索民歌文化大宝库的成就。
  • 青闺爱巧:中国女子的古典巧艺

    青闺爱巧:中国女子的古典巧艺

    本书在内容上注重鉴赏方法的介绍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追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选取了名家名篇作为经典鉴赏实例。选文贴近高职学生的特点,在注重介绍中国传统文学,展现中国优秀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努力做到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相结合,对外国文学也有涉及。在形式上采用了“理论知识”“作品示例”“讨论探究”和“拓展阅读”,部分作品增加了“辑评”。“理论”部分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便于学生掌握;“示例”部分经典而生动;“探究”部分激发兴趣,让学生有话可说;“辑评”“拓展”部分让学生课堂得法,举一反三,相关篇目、不同观点举证链接,课堂内外融会贯通。
  • 色彩写生基础与实践

    色彩写生基础与实践

    《色彩写生基础与实践》以培养色彩思维为目的,从色彩理论基础出发,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操作中提高学生对颜色的感知和兴趣。通过理论的融入,使学生认识到色彩造型规律的来源和过程;通过技法和训练,增强学生的色彩敏感度和用色能力。
热门推荐
  • 流云酒馆

    流云酒馆

    流云小酒馆每天人来人往,演绎着一个个故事……
  • 杀手皇后

    杀手皇后

    人是他捡的,名是他赐的,宠是他许的,想逃?他准了吗!她敬他爱他,杀孽、报应她从不看在眼里,她厌了够了想逃了,他却对她说我不许!等对方都受尽折磨,妥协的还是他,他给她她想要的一切,他终于给她自由,可是她还是逃不掉了,这个至高无上的王阿,终究还是她的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重建中文之美书系立场

    重建中文之美书系立场

    精选近几年《百花洲》杂志“领衔”“立场”“虚构”“叙事”“重建”“前世”栏目中刊发的短篇小说作品,汇编成册,总结了近几年中国各类文体的文学创作成就与风貌。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创作中,编者们从作品的价值上反复斟酌,碰撞,判断,从而披沙炼金,把或感人肺腑或引人深思的,现实中受到普遍好评、具有广泛影响的,具有经得住时间考验、富有艺术魅力特质的好作品,评选编辑出来,以不负时代和读者的重托与期望,恪尽对中国当代文学事业的责任。
  • 狂医妃

    狂医妃

    “废材?不存在的!上一世的天才医生怎么会是筋脉尽断的废物呢?”她邪魅一笑。从此,她炼丹,打怪,契约神兽,一路升级。“有趣,明明没有一丝斗气,却能反杀二阶魔兽。”他冰冷的双眸上闪过一道金光。从此,他越陷越深,走上一条漫长的追妻路。一个是府最受宠的小小姐,一个是翎王府双腿残废的王爷。一场命运的相遇让这一双人一世情深。
  • 密使

    密使

    21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传奇大师!马尔克斯、福克纳推崇备至的大师级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的悬疑小说代表作。《纽约时报》称这部小说为“一部华丽的杰作”。在这部书里读懂信任的宝贵。你永远不是孤身一人,因为总有人对你满怀信任。因为内战,D带着秘密使命前往英国,他能否完成使命将左右内战的格局。然而在尚未到达英国前,D就不幸被另一派势力的人发现,围追堵截、诬陷、谋杀接踵而至,甚至他的同伴们也在怀疑他。这个时候,D得到了一位少女的信任和帮助,但敌方却残忍地杀害了少女并栽赃给了D。为了替少女报仇,D发誓,他将从一个猎物变成一个猎人,一个枪手,一个复仇者……
  • 我们身边的空缺

    我们身边的空缺

    《我们身边的空缺》作者高安侠通过富有鲜明个性的文字,充分地将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独特的生命体验与感悟凸显出来。关注“人”,特别是关注身边小人物,他们的苦痛作者感同身受,在平静的文字背后暗藏悲天悯人的情怀,充满了个性和智慧。在文本中有很大比重的作品是对历史的独特诠释,作者常常试图叩开锈迹斑驳的历史之门,造访历史。《我们身边的空缺》以古人古事为题材,诠释那一个个高贵的或者是丑恶的灵魂,非常智慧地注入她自己独特而新鲜的感悟与见解,时不时闪现一种超越时空的哲思,令人耳目一新。
  • 美人无间

    美人无间

    一纸赐婚,晏容公主成为藩国质子之妻。她以为,从此挣脱皇宫禁锢,却不想未曾谋面的丈夫竟挟她假死出逃。再见,他是神秘莫测的凤游宫宫主,她化身为孪生哥哥信郡王。她与他的每次相遇,都暗潮汹涌,亦在不知不觉中被卷入一场天下之争。在这场权力角逐中,她隐身份、入乱局,周旋于各种势力之间……若即若离的挂名丈夫、青梅竹马的冷峻帮主,谁才是值得依赖的人?而当一切尘埃落定,她又将情归何处?
  • 悍妃追夫记

    悍妃追夫记

    别人穿越都是被美男追到遍地跑,而她苏玉的穿越却是被男神一次又一次的唾弃与拒绝。好吧,为了前世的爱恋,今世的夙愿,她便开启了无敌追男模式。正所谓,男追女隔层山,女追男隔层纱,她把纱都捅破几百次了,为何那男人还无动于衷?他——年云飞,世家第一公子,京都第一美男,只因初见,便心许于他。他——玄寅烈,当今四皇子,一朝为她倾心,便可豁尽天下宠她爱她。他——赵子高,帝都第一纨绔儿,因嘲笑她的厚颜无耻,却在不知不觉中,受她吸引,以至于最后身心沉沦。【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成为企业最有价值的员工

    成为企业最有价值的员工

    今天的商业社会还处在一个“利润至上”的阶段,每一个公司为了生存和发展也不得不秉承这一原则。作为员工,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为企业创造财富,而不要总觉得自己应该拿到更高的工资,应该获得更多的年终奖。如果一名员工不能为企业赚钱,不能为公司创造财富,他在公司就没有存在的价值。本书从忠诚、敬业、责任、落实、积极主动、团队合作等方面入手,用精彩纷呈的案例和浅显易懂的道理告诉大家如何成为企业最有价值的员工。
  • 驸马有毒

    驸马有毒

    陆素问上辈子死得凄惨,归根结底,因为心善过了头。这辈子,她励志要把那些混蛋挫骨扬灰、只不过么……这身份,似乎有点微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