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44600000008

第8章 是中国摄影史还是中国被摄史?

——评泰瑞·贝内特的《中国摄影史1842-1860》

摄影史写作中有没有“唬人派”?如果没有,泰瑞·贝内特先生(下面简称“贝先生”)的《中国摄影史1842—1860》可算开山之作了。

贝先生是一个买进卖出老照片的英国生意人,前些年入手一些19世纪来华的西方人在中国拍的照片。为了出货,他给这些老照片的作者配了个简历(此乃行规,相当于卖商品带的商品简介),这些东西用于做简易图录是够的,但贝先生有史癖,给弄了个唬人的名字:《中国摄影史1842—1860》,这就有点不厚道了。更何况,书中谈及的50余人,除了邹伯奇等几位中国摄影师之外,清一色的西方人:用西方摄影师及其照片来构建中国摄影史,这一逻辑的合理性在哪儿?

按说应为贝先生这种国际主义范儿高兴:按此逻辑,卡帕、卡蒂埃-布列松、马克·吕布就都是咱中国摄影史的一部分啦,问题是卡帕们同意吗?中国摄影史呈现的不是中国人作为主体的摄影思考与摄影作为,不是中国人通过摄影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生命欲望、美学趣味,那还是中国摄影史吗?

如果贝先生是一位态度严谨的摄影史作者,他应该把这本书叫作《中国被摄史》。

逻辑混乱如此明显,如果同样的情况发生在英国,比如贝先生将一位在伦敦随意拍过照片的中国游客,在英国摄影史中列上一章,他的英国同胞会如何反应?

笔者不好推测,但英国文化对血统论的洁癖举世闻名,爱德华·萨义德曾以文学为例谈及。吉普林(186—1936)和康拉德(1857—1924)均是20世纪影响巨大的英国作家,前者是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人(1907年),死后葬入西敏寺,得享英国文人的最高荣誉。康拉德21岁才开始学英语,后来成为“天才的英语文学大师”——但这两位都不被归入英国文学的正统,也就是从莎士比亚到托马斯·哈代、查尔斯·狄更斯这条线,只是讲课时提提而已——原因何在?因为他们都不是英国本土出生,前者生于印度,后者生于波兰,血统不纯,“非我族类”。所以,将中国游客单列章节的“英国摄影史”,估计能把英国人的眼珠子给气出来。

逻辑混乱的真正原因是史观出了问题;与此同时,作者未能在其他方面予以补救,比如在史识方面展现才华,全书没有一种来自于摄影美学、技术美学或社会历史文化评价的眼光和洞见——而享有国际声誉的几部摄影史,在这方面均有建树。就笔者读过的几本而言,博蒙特·纽豪尔的《摄影史》(初版于1937,世界上的第一本摄影史),其功常被归为梳理脉络、史料分类和分级、建立体例,但其史识也同样卓越:他是第一位用艺术史的、美学的眼光来看待摄影史的人,而那个时代摄影还没有被承认为艺术。约翰·萨考斯基的《迄止今天的摄影》(Photography Until Now,1992),作者首先将推动摄影发展的动力归于科技进步,于是法国、英国在摄影术发明之后的重要性大大降低,因为20世纪的摄影科技主要在美国。谈到彩色摄影的发展,萨考斯基认为1960年代只有两个人领悟了彩色摄影的重要性——这两个人当然都是美国人。偏颇归偏颇,在史识方面,萨考斯基仍表现出了不少“片面的深刻”,在建立摄影史的美国中心论方面大体自圆其说。而为学界称道的纳奥米·罗森布拉姆的《世界摄影史》(1997),则以“史论结合”见长:同样是拍风景,为何安塞尔·亚当斯就是传统的风光摄影,而罗伯特·亚当斯就是“新地形摄影”?纪实摄影领域大师辈出,为何纪实摄影不能归于艺术?罗森布拉姆在论及相关摄影家和现象,对这些问题详加阐明,寻思寻思,这本摄影史的不少章节其实是摄影理论——反观贝先生的“中国摄影史”,谁能告诉我这样的章节在哪儿?

以上所论,只是从读者角度讨论书中的问题,并不是要否定贝先生这本书的价值。他梳理了1842—1860年间有哪些西方人拍摄了中国照片,这也是一个领域,这种史料整理的工作值得称道。傅斯年曾力主“史学就是史料学”,就充分说明了史料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史料”要想成为“史”,首先必须有“学”在里面,即使整理史料,也要小心求证、细加辩驳;否则,“史料”无“学”难称“史”。在这点上,《中国摄影史1842—1860》又表现得相当粗疏,致使本该是精彩篇章的部分,而今不忍细看。举个例子:整本书中,菲利斯·毕托是最重要的一位摄影师,本该详细铺陈,细密考证,不仅回答毕托在中国拍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对此,这本书基本上是人云亦云,还应该包括其他与中国有关的问题:毕托当时总共拍了多少湿版照片?回到英国后是怎么处理的?展览了吗?在哪儿展出,名字叫什么?出售了吗?卖给谁,价值几何?当时的英国人有何评价?此后毕托又在何时造访中国?照片如何?拍摄中国对毕托的声誉有何影响?英国摄影史对他有何说法?……上述问题,摄影史料中均有记载,但在贝先生的书中全无答案;因此,我很怀疑在写这一章之前,贝先生是否看了足够多的资料。结果本该是全书最精彩的一章,写得全无功力,都是“熟料”,没有“爆料”。唯一的“爆料”是新发现的毕托的死亡证明,依据该证明,毕托死于1909年1月29日,死亡地是佛罗伦萨,而不是此前一般认为的缅甸。而这唯一的亮点是其他人发现的,并非贝先生。同时,他依据这张死亡证明认为,毕托的出生地应该为威尼斯,出生时间应为1832年。这张看起来能让毕托生死有据的重要史料,实际上引出了乱子。贝先生似乎不知道另一条重要史料:2004年,一位研究者在查阅殖民时期英国政府印度事务办公室的档案时,发现了1858年3月18日该办公室在给毕托颁发印度旅行许可证时留下的备案文件,里面有毕托自己填写的个人资料:时年25岁,出生地是科夫岛(时为英国管辖)。据此,毕托的出生地应该是科夫岛,出生时间应是1833年。这样,毕托亲自填写的个人资料与他死亡之后别人填写的死亡证明就产生了矛盾:要知道,发现史料的矛盾对史家乃是可遇不可求,自己正可大显身手啊——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时就是这么干的。《通鉴》完成后,司马光将写书时有疑问的那些史料详作辨析,“抉择幽隐,校计毫厘”,一一说明取弃之理由,另成《通鉴考异》30卷,不仅助《通鉴》成为“良史”,亦创下中国史学中与“长编”齐名的“考异”之法。但贝先生事先声明自己是“商人”,似乎“商人”可跨界写“史”,但以“史家”的责任来要求“商人”就过分了。

“唬人”派写作之所以不惧史学的基本法度,其意不在于挑战中国人对摄影史的理解力(贝先生的书不具挑战力),也不是看着中国摄影史研究进步不大,因此豁出名誉,为中国摄影界两肋插刀,而是有自己的小算盘:出货。2006年的照片拍卖纪录大家还记得吗?爱德华·斯泰肯的《月色池塘》拍出了创纪录的292万美元的高价(加上佣金超过300万美元)。代理该幅照片的纽约麦吉尔画廊老板曾告诉采访的记者(大意):买家系统收藏画意摄影流派的作品,大家名作基本收齐,独缺斯泰肯的“池塘”,所以不惜血本。聪明的图片商马上就领悟到:要打动大买家,仅仅单幅照片不够,最好能做到:第一,藏货成系统;第二,具有鲜明独特的摄影美学、社会历史或技术美学价值;第三,抹上“学术”的口红。贝先生做得有模有样:“19世纪的中国影像”,看上去很系统;摄影美学或技术美学价值差点,可往历史价值上靠;学术方面就更强了:有“中国摄影史”撑着啊,而且中国人已经鼓掌啦,还有比这更强的吗?

这点是笔者推测的。贝先生的书中,每每在没有史实可以依据、而摄影师的事迹或简历字数又不够的时候,他就玩“降神术”,用“也许”、“应该”、“可能”的方式安排摄影师干点什么,笔者现学现卖一下——仅此,算是没有白读这本书。

贝先生的书还有续集,希望续集更精彩。

(作者声明:以上所发议论,完全依据《中国摄影史1842—1860》,徐婷婷译,中国摄影出版社2011年版。作者未读原版,中文版版权页也未见原著英文书名。)

同类推荐
  • 算命:清影记录中国2009

    算命:清影记录中国2009

    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独立纪录片导演访谈。受访对象风采各异,访谈的内容核心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导演对纪录片的认识;二、导演对当代中国的认识;三、导演对自我的认识。
  • 西方美学史(第1卷):古希腊罗马美学

    西方美学史(第1卷):古希腊罗马美学

    《西方美学史(第1卷):古希腊罗马美学》是“西方美学史”系列丛书之一。全书共分三编十五章,包括:早期:希腊美学思想形成时期;中期古典时代:希腊美学思想鼎盛时期;晚期希腊和罗马帝国时代:希腊化和罗马美学思想衰落时期。内容涉及:毕达哥拉斯和毕达哥拉斯学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柏拉图;伊壁鸠鲁学派;怀疑论学派等。
  • 普希金绘画

    普希金绘画

    普希金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诗人,现代俄国文学的奠基人。像雨果和歌德一样,普希金在绘画方面虽不是专业人士,却也是才华横溢。翻阅普希金的手稿和书信,会发现文字中间嵌入的线条轻盈、极度传神的速写。保存下来的普希金绘画作品有1500多幅。普希金绘画的内容包罗万象,有自画像,有朋友、沙皇、女友、官吏们的肖像,也有马、鹰、风景等。这些画寥寥几笔散布在文字旁,显然是作者心思的表露,爱恨情仇讥诮怨讽,跃然纸上。列夫·托尔斯泰说他“用诗歌思想”,同样,他也“用画思想”。本书是高莽先生在多年研究普希金文学、绘画创作的基础上,从普希金的1500多幅画作中精心编选而成,辅以详细的说明和生动的画作解读,是一本兼具欣赏和研究参考价值的佳作。
  • 处处有音乐

    处处有音乐

    本书是著名乐评人、资深乐迷辛丰年于1999—2005年间谈论音乐的随笔结集,此次在原版基础上增补《中乐寻踪》,从传统的深处寻觅中国音乐的韵味。辛丰年将音乐鉴赏与历史文化和人生感悟融汇贯通,乐人掌故佳话娓娓道来,叙述生动易懂而不时有灵光闪现,其音乐随笔为一代人开启了欣赏古典音乐的门径。
  • 中国古代戏曲艺术

    中国古代戏曲艺术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刘旭编著的《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为丛书之一,生动介绍了先秦、秦汉时代的戏曲,宋金杂剧、宋元南戏、恢弘元曲、明代戏曲、清代戏曲等曲艺艺术。 《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 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热门推荐
  • 情深,不知归处!

    情深,不知归处!

    在这个世上,拥有美貌的女人,通常都得不到幸福。这,是一个诅咒。一个被当做替身的女人用自己斑斑血泪所下的诅咒。……林梦为了爱冷枭,将自己放得很低很低,低入了尘埃。冷枭为了追逐记忆里那抹虚幻的倩影,将林梦伤得体无完肤。当满腔深情寻不到归处时,血与泪,彻底摧毁了两个在罪孽里挣扎沉沦的男女。放手,是唯一的生路。可,刚烈的女人,却选择了最为残酷的方式了结。“冷枭,我敬你。”举杯遥望,毒药穿肠而过。以生命为赌,是解脱,还是报复?当爱成殇,悲与痛,又该何以流放?
  • 歌尽乱世烽火

    歌尽乱世烽火

    陆昭念以为自己嫁的是如意郎君,人人艳羡。不曾想这个男人欺她,骗她。陆昭念欲哭无泪,左右算计筹划,携卷出逃。
  • 妃来横祸:邪王很宠很撩人

    妃来横祸:邪王很宠很撩人

    一朝穿越,她本无意沾惹是非,却被母妃早逝的皇子乱了心。她以为他是弱小无助的小可怜,可“小可怜”一朝登上皇位成了王。“子衿,天下为聘,你可愿嫁?”
  • 暖冬未寒

    暖冬未寒

    他穿越千年只为一个暖冬;她留守千年只为那执手之人!
  • 六十种曲玉簪记

    六十种曲玉簪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弑魔大人摸摸头

    弑魔大人摸摸头

    本文又名《异世召唤师》【玄幻种田甜宠言情文,更多关注日常,但是金手指也是时常出没。】贺俊佳虽然年龄不大,却像是一个沉浸社会多年的老人,懂生活,懂社会。一朝穿越异世,本以为会成为至尊召唤师,成为大陆的顶尖高手。却受天赋所制。本以为要在这个大陆成为一个默默发家致富的普通人。却又因为那躲不掉的责任,与这个世界的规则相作对。且看她废材体质,如何风生水起。【日常】:吼天吼地的少主带回一姑娘。以前少主最爱做的事,是挑战、挑战、挑战,得到压倒性胜利。现在少主最爱做的,带着那姑娘四处挑战、挑战、挑战,得到压倒性胜利,还有那个姑娘甜甜一笑和摸头杀。少主在姑娘的手下,乖得像个宠物。只有贺俊佳知道,这个人背后有多“恶劣”。喝醉之后,各种展示他的天赋技能,还服从她的命令,叫她姐。睁着朦胧的双眼,迷迷糊糊地看着她,“姐,我给你开花,开各种花。”又憋着嘴,委屈地鼻音,“姐,你管管我的花。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傲女娇修

    傲女娇修

    柳青,工作男,兢兢业业,在天台与朋友聊天喝酒时飞来横祸,被一颗流星砸死。死后穿越到修仙界,却意外地附身在一女子身上……柳青:不带这样的!别人穿越都不改性别,我怎么变成不带把的了!……柳青:一定是贼老天给我开的玩笑,不行,我要逆天!
  • 盗门百年

    盗门百年

    燕子李三:死了,盗门传承:还在。三代盗门传承人,百年变迁,坚持了该坚持的,放弃了该放弃的,守护了道义,妥协了情义。他们有怎样的经历,由江湖道走进寻常人生?他们有怎样的情怨,由同门阋墙成陌路?挣扎、妥协、顺应,军、政、商,不同时代,不同理念,不同命运。
  • 邪王狂追妻:草包庶小姐

    邪王狂追妻:草包庶小姐

    他皇家嫡子,上赶的女人排成行,只奈,爷邪魅不羁,腹黑强大,却怪癖连连,女人一碰,挥刀剁手。此生最大耻辱,被那谁吃干抹尽,赐死了还阴魂不散。她金牌杀手,穿越带着两娃,娃常曰:“娘亲,爹爹在哪里?”答曰:“最好别让我看见你们老子,否则你们这辈子都没老子了。”死而复生,怀揣着各种阴毒,却报复不成被禁锢在他身边,逃无可逃。某男:“女人,你已经引火烧身了。”某女:“姑奶奶有灭火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