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42200000006

第6章 中国话剧诞生的历史坐标

中国话剧百年,不是话剧诞生百年,这是留给后代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历史备忘录。

中国话剧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它却成了一部被随意篡改的历史。要想真正还原这部不算太长的信史,也是很有分量的工作。

2007年举办的话剧百年纪念,本来只是1997年话剧九十年纪念的一个延续,它和中华老字号统称的百年老店是同一意义上的提法。谁都知道,每家“百年老店”并非都是恰恰正好只有一百年的创业史,这是个常识问题。可是,果不其然,就有人竟把话剧百年偷换为话剧诞生百年,这个问题就大了,问题就严重了。当时,学界有历史知识的一律噤声,纪念活动全国难以开展,最后只得走个过场,落得草草收兵。问题至今形成了一个学术悬案。

中国话剧到底何时诞生,还是要用历史本身加以实证考察,真理才能战胜谬误。

历史是前人留下的脚印,它是永远抹不掉的。因此,我们可以努力去发现它,寻找它。

让我们先回顾一下1997年举行的中国话剧九十年纪念的前前后后。

当时,已经有人想把命题定为“中国话剧诞生九十周年纪念”,由于学界著文质疑,用史实说明,而且那时仍健在的话剧史权威张庚也表示异见,“诞生”命题才不得已放下,仍沿用1957年“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纪念”的提法,顺理改称“中国话剧九十年纪念”,才得以认同。

问题的焦点在哪儿,原因何在?简单地说,其实就是对春柳社的历史地位究竟应当如何看待的问题。如果把春柳社定位为中国话剧诞生的标志,是否符合历史真实?

无可争议,春柳社是中国话剧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团体,在中国早期话剧中的作用更是数一数二。因此,才有1957年的《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集》三册文献的出版。其实,当时的起因和目的,就是纪念春柳社成立五十周年,它无疑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1997年和2007年的两次纪念,都是沿此而来,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无需节外生枝。

需要明确的是,1957年三册文集中,通篇没有一人一文提出中国话剧创始于春柳社。那时的戏剧界,对历史还是有知的,何况还有亲历者健在。当时,戏剧界元老,春柳社重要成员如欧阳予倩先生,自己也从未提出过中国话剧诞生于春柳社这样的立论。这是有据可查的。

那么,中国话剧究竟何时诞生?历史的脚印目前可以找到一些,准确的纪实还有待继续发现。

1913年,朱双云出版了一部编年体的《新剧史》,其中第一条记录的是:1899年,上海约翰书院学生演出自己编写的新剧《官场丑史》。

约翰书院(后改为圣约翰大学)是一所教会学校,是目前认知的中国学生演剧最早的开拓者之一,大概从19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它的演剧传统,至今尚未被充分发掘与研究。

可以确认,在1907年春柳社之前,国内的新剧活动很是不少,《新剧史》上大都逐年有所纪实,漏记的当然还有若干。

由此足可证实:春柳社不是中国话剧诞生的起点,这已经是无可辩驳的一件事。

春柳社的创始人是李叔同(李息霜),他在1906年东渡日本东京之前,在上海已参加过两年左右的新剧活动,并编写出版过《文野婚姻》(内含四个小戏),由沪学会演出。仅此,也足以旁证:春柳社并非中国话剧的始祖。

1899年上海约翰书院编演的《官场丑史》,是中国新剧(话剧)史的一个清晰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历史脚印,但仍未能确定为中国话剧诞生的起点。因为,之前中国教会学生演剧历史,还应更早。早多少年,目前尚未能定论。

要求一个剧种创始于具体那一年,那一出戏的编演,这是不太可能的,也是一种十分幼稚的想法。谁能回答:西欧的希腊戏剧始于何年?印度的梵剧又始于何年?中国的话剧来自西方,历史不长,可是目前仍无法考查出确切的创始年份。大至说来,由于西方学者来华办学,在上海以及南方各地兴办教会学校,由牧师一边传教,一边培养教育若干学生,随后更兴起教会学校的学生演剧活动。从这些历史脚印,进而追溯中国话剧创始的史实,是目前最应该下功夫探寻的地方。

外国人在中国兴办教会学校,最明显的历史界限,应该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

据查,此前的1830年,美国教会曾在广东(如今的广州)创办过一所教会团体在中国大陆最早兴办的洋学堂。当时,中国封建王朝的大门尚未打开,办学条件想必十分艰难。教会学生演剧不大可能在此时创始。

只有在鸦片战争之后,外国教会在华办学才逐渐形成一股潮流。如1844年在宁波(后迁杭州称为育英学校),1850年在上海有徐汇公学、清心书院等,1853年在福建(福州),1864年在山东、北京(贝满女校和崇实),1865年的上海培雅学堂和度恩书院等,1867年的北京潞河男校,如此等等。这些大多还只是中学性质。到了19世纪70年代以后,才开始兴办教会大学,如上海约翰书院(后改圣约翰大学),是驰名一例。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会学生演剧方兴未艾,引为传统,这是后话。

为什么要把最早的中国教会学校学生演剧作为中国话剧的创始者呢?这里恐怕值得我们研讨一下。根据西方传统的习俗,每年12月24曰圣诞节前的平安夜,教会系统(尤其是教会学校)凡有条件的,都要举办盛大的文化活动,表示庆祝。其间,往往要排演若干戏剧性的节目,内容不外是《圣经》故事和耶稣基督本人的生平传说之类。这些戏剧归类属于宗教剧系列,是西方话剧的一种。近年来,我在美国参加过几次这样的宗教文化活动。令我惊奇的是,关于耶稣在平安夜降生在伯力恒一家农户的马槽内,这个故事每年必演,版本形式则多种多样,千差万别,各出心裁。可以说是一个永恒的保留剧目,常演不衰,观者笑纳。由此可以认定中国早年的教会学校圣诞演出,必然也有这个剧目。那么,这种演出至少比1907年春柳社初演的《茶花女》要早多少年?二十年?甚至是四五十年?很值得我们去考证一下吧!

也许上述性质的圣诞庆祝只是教会学校学生演剧的开端。随后却发生了真正意义上的戏剧性发展。当时,有些外籍教师,为了训练中国学生的外语会话能力,创造出一种名为“形象艺术教学法”的新招数,作为实验,他们把莎士比亚原作等等世界名著,让学生朗读,一人分派一个角色,相当于相互对台词了。这果然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教学效果也很好。接下来,老师干脆让学生们一边对话,一边走台步,成了原始的戏剧排演了。不用说,再发展下去,就正式排成戏剧片断,甚至是一幕戏,一出戏,可以在恳亲会上演出,给来宾和家长们观看了。

教会学生演剧的发展史,由圣诞庆祝的宗教活动,发展到世界名著的选演,中间可能走过十年或者更长的历史,无论如何,这都远比1907年春柳社演出《茶花女》要早十多年、二三十年,甚至四五十年的光景!

以上海约翰书院为例,学生演剧发展到了1899年中国学生自己编演的《官场丑史》,更是一次历史的飞跃。朱双云1913年出版的《新剧史》终于有了史实的记录。

教会学校的学生演剧是中国话剧的开端,应该确实是历史留下的脚印。随后,在1907年春柳社之前,国内的学生演剧潮,也日益兴起。包括李叔同本人,都曾是国内学生演剧的参与者之一。

所以,春柳社并非中国话剧的创始者,春柳的话剧百年,不是中国话剧诞生百年,这是毋庸置疑的史实。

此外,作为借鉴,这里还有一段外国人在中国最早演出话剧的,十分重要的外参历史,对我们中国自己的话剧,或许也起过催生的作用,不妨也简单介绍一二。

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上海外侨成立了一个业余戏剧俱乐部(简称A.D.C.剧团),他们专门排演莎士比亚、莫里哀等戏剧名著,每年公演二三次,每次公演的戏单上,都把过去历次演出的剧目和日期重新附印在上面,以供观众参考,也可备作历史的鉴证。A.D.C.剧团后来还建立了专供舞台演出的上海兰心戏院(这是中国第一家西式建筑的剧场),这个剧团在上海一直存在了几十年,我国早期话剧的先驱者如汪优游(汪仲贤)、徐半梅(羊老伶工)等人都曾受过A.D.C.剧团的启蒙教育和艺术影响,对中国话剧的诞生起到积极作用。无可怀疑,汪优游从事新剧实践,比春柳社的确还早了几年。这个A.D.C.剧团的创建历史,比春柳社在日本东京成立,几乎要早半个世纪左右!

我从事话剧史研究近六十年,它始终是冷门学科,至今几乎后继乏人,这是十分无奈的一件事。还望传媒方面能略加关注,共同挽救这门垂危的人文科学。

生活要求真,历史更要求真,我真希望能留下一部中国话剧的信史。

(2010年5月于北京 2012年修订)

同类推荐
  • 大曲:古代鸾歌凤舞

    大曲:古代鸾歌凤舞

    相和歌是乐府搜集的最有名的歌舞曲,是我国汉代在街陌谣讴基础上,继承先秦楚声和远古三皇舞、龙凤舞、六代乐舞而形成的一种乐舞。它主要在官宦巨贾宴饮和娱乐的场合演奏,也用于宫廷的元旦朝会与宴饮、祀神乃至民间风俗活动等场合。汉魏的相和大曲,主要是一种兼有器乐演奏的歌舞曲,这一时期主要作品有《陌上桑》、《东门行》、《白头吟》、《步出夏门行》、《广陵散》、《大胡笳鸣》、《小胡笳鸣》等。
  • 电影与文化:电影史论·女性电影·后现代美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电影与文化:电影史论·女性电影·后现代美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电影与文化:电影史论·女性电影·后现代美学》分为三部分:第一编电影史:比较研究的视角,第二编女性电影,第三编知识分子理论与后现代美学;内容包括:也谈《中国电影发展史》的历史建构——以中国现代史学脉络为视角,破产的乡村与失衡的现代中国——谈左翼早期电影对中国农村的再现,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目光政治学与“凝视”理论,站在摄影机后面:女导演先驱,元叙事的危机与知识分子的坟墓——评利奥塔的知识分子理论,知识分子与革命——论葛兰西的知识分子理论等。
  • 国际艺术品贸易

    国际艺术品贸易

    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深化加速了艺术品的跨国流通,艺术品贸易已经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兴领域,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巨大的艺术品市场。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欧美等国掀起的艺术品投资潮,促进了对艺术品贸易中法律问题的研究。本书采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比较法学的研究方法及实证分析的方法,绕以美国为代表的普通法系国家和以法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对艺术品贸易中的法律问题,诸如进出口的法律规制、所有权问题、艺术品评估鉴定中的法律问题及国际艺术品贸易中的法律冲突与协调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基本形成了一个国际艺术品贸易法律制度的研究框架。
  • 知音相聚:西方音乐那些人和事

    知音相聚:西方音乐那些人和事

    连纯慧这本《知音相聚:西方音乐那些人和事》以音乐人的视角解读西方音乐,尤其是欧洲古典和浪漫音乐的独特魅力。让众多的爱乐者近距离感受西方音乐人聚集于一本书所产生的共鸣。作者连纯慧让读者随音乐家的人生故事而翻腾起伏,共享音乐里你我也会经历的无常人生,并进一步阐述音乐名作的意境及其创作背后的艰难心路历程,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音乐所揭示的人性与音符交织的艺术热情。
  • 中国音乐故事

    中国音乐故事

    《青少年艺术欣赏讲堂:中国音乐故事》主要内容包括:伶伦制律、最早的情歌、夔是人还是兽、姜子牙歌动西伯侯、孔子闻《韶》、孔子学琴、宁戚敲牛角歌动齐桓公、伯牙学琴、囚车里的歌声、师旷奏乐、师旷以琴撞晋平公、师文学琴、百里奚听歌认妻等。
热门推荐
  • 初刻拍案惊奇

    初刻拍案惊奇

    《初刻拍案惊奇》是明朝末年凌濛初编著的拟话本小说集,与《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书中的故事题材多出自前代著述,凌氏进行了再创作,读这些故事,可以读到凌氏本人的思想个性。《初刻拍案惊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书中描写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如商人由霉运后来变得富有,读书人由贫寒后来一举成名;清官们断案明如神,贪吏们枉法凶如虎;青年男女勇敢地追求美好的爱情,而封建礼教却从中作梗,制造婚姻悲剧……
  • 拯救异世危机

    拯救异世危机

    末日是真的?穿越了?玄幻了?习武?修魂?不是说没有生物魂吗?为什么我的魂会有一个蛋!契合魂兽?魂兽化行?!怎么自己就那么好命的契合到万年的化形魂兽!大陆上有潜在危机?难道自己穿越而来又要面临末日危险?看花痴女如何在京哈大陆混得风生水起。。。
  • 皇后别生

    皇后别生

    作为孤儿,她被一名杀手所带走,成了顶级杀手,亦是一本活着的‘百科全书’,死于他人贪心。本以为这就是生命的结束,谁知,却是新的开始。据传,镇国将军府子嗣繁多,然没有女儿是镇国将军府一大遗憾,不负重望,她转世镇国将军府嫡女!简介无能,请原谅!写这本小说原因就是想满足一下我个人的私欲,毕竟本人为家中老大,只好在小说里满足一下有哥哥宠的感觉
  • 大领导的小妻子

    大领导的小妻子

    安雪被另结新欢的丈夫郑余所抛弃,偶然与邻居雷从光发生了交集,她的命运就此改写的故事。高干家庭出身的雷从光开始根本看不起安雪,但在一个个啼笑皆非的遭遇里,终于认清了自己的内心,并爱上了安雪。一个是步步高升的高官,一个是扎在人堆里半点不打眼的离婚女人,排除高干与寒家的贵贱、高级知识份子与普通工人的家庭背景、雷家长辈的不接受、未婚青年童远和多金总裁樊达对安雪的追求等曲曲折折,他们开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谁说领导就天天开会、检查工作了?谁说领导就不能恋爱了?雷从光这个领导就恋爱了,还跟一个“弃妇”!
  • 天绝神

    天绝神

    被厌恶?被抛弃?被否定?少年道,我李吾昆记事起便是濒死之命,无人记挂的无根之萍,纵然风雷加身,亦不能阻我前路,长生不死,何须挂怀?震慑诸天,难彰我心!
  • 以魔法纪年

    以魔法纪年

    阎瑞被法师召唤,阎瑞被魔鬼附身,阎瑞被穿越也被丢掉了性命。但从今日起,他决定不再“被”,而是要把一切掌握。
  • 美好的一年

    美好的一年

    大家就鱼贯而入,洗洗漱漱,各自睡去。刘虹先躺下,美好进去把药拿给她。刘虹拉住美好的手:“闺女,你别怕。”美好停住,胸中怒海翻江,她太明白这句话的深意了。“我不怕!”美好站住,身体挺得笔直,“我对得起你生下我的每一个日日夜夜,过去,现在,将来,一样!”
  • 人性的优点(全集)

    人性的优点(全集)

    《人性的优点全集》是卡耐基一生中重要、生动的人生经验的汇集,也是一本记录如何让人摆脱心理困扰、走向成功的实例汇集。本书一经出版,改变了无数人的生活和命运,被誉为“克服忧虑、获得成功的必读书”。
  • 云髻坠

    云髻坠

    缘起一本书,她和他相遇,但这一生浮华若梦,只有擦肩而过的浮云,只是她不明白,那一次的擦肩而过彻底扰乱了他的心神重来一世,这一生,她和他青梅竹马,他守护照顾了她一生,她和他厮守了这一生ps(只写甜文,喜欢甜文的小可爱放心看)
  • 我要我们在一起

    我要我们在一起

    苏莞尔是个喜爱文学的乖乖女生。五岁那年险些遇到一场车祸,幸得一位陌生的张阿姨相救才死里逃生。苏莞尔的妈妈非常感激,并将贫困的张阿姨的儿子叶天宇收为义子,莞尔十岁那年,天宇双亲去世,他跟着叔叔远走他乡,从此断绝了与莞尔一家的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