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42200000003

第3章 中国话剧史研究概述

中国的话剧,一般人认为,至今大约只有七八十年的历史。这个朦胧的结论,完全反映了目前这门学科研究的落后状况。

把1907年春柳社的首次演出,列为中国话剧的创始历史,这是五四以来的正统看法。1957年曾大规模纪念中国话剧五十周年庆典,并出版了三本史料辑集。从此,1907年这个创始期的概念更增加了无比的正统性。顺此推算,目前岁庚正好是七十年有余,八十年不足。

奇怪的是,目前留存的中国第一部话剧史著作,1914年出版的朱双云写的《新剧史》,当时却已记载有十六个春秋的史实。《新剧史》的春秋篇,用的是“大事记”的编年体例,是最早的中国话剧演出实录,它逐年逐月记述,一直追溯到1899年。至于1899年是否最早的纪录,以及春柳之前国内的话剧萌芽活动是否应归入中国话剧的历史范畴,目前仍有待话剧史家们去论证和研究确定。

除朱双云的《新剧史》之外,记述春柳之前国内话剧萌芽活动的早期著述,还有汪优游写的《我的俳优生活》一书,虽不是准确的编年史,却也并非单纯个人演剧生活的回忆,可以算是《新剧史》的姐妹篇。

五四运动以后,在舆论界的口诛笔伐之下,文明新戏与传统戏曲同遭灭顶之灾。从此,中国话剧的正统创始者和宗师,就便顺情达理地落在了春柳社之上了。也是从此以后,中国话剧成了单纯外来移植的剧种。中国话剧从五四运动以来,几乎是另起炉灶,重新搞起,这也是新文艺史难写的一页。以上两种概念,可以说一直成为话剧史研究的传统观念了。正因为如此,中国话剧的民族化也成了几十年来争论不休的一个难题,当然也一直成为中国话剧群众化与普及运动的一个隐忧和顽疾。

中国话剧早期称作新剧或文明新戏。1928年,洪深写了一篇专题论著:《从中国的新戏说到话剧》,从此,中国的“话剧”才被公认“正名”了。西方的Drama,含意原非“说话的戏剧”,而是“通过演员在舞台上的动作表演的艺术”。它是区别于大歌剧(Opera)与轻歌剧(或叫歌舞剧即Musical-Drama)的戏剧类型之一。因此,“话剧”的正名,也往往引起各种学术检讨,成为至今不时尚有争议的一个问题。当然,如果说由于中国传统戏剧种类繁多,而终究可以概括为“戏曲”一大类,而“话剧”相对成为另一剧种形式,不能理解为单纯的说话的戏剧,这也是可以接受的。

几十年来,作为中国话剧史类的著作,比较重要的还有欧阳予倩写的《自我演戏以来》(1933年出版),洪深写的《现代戏剧导论》(1935年出版),朱双云写的《初期职业话剧史料》(1939年4月完稿,1942年出版),以及《中国戏剧概评》(向培良著,1928年4月出版),《中国现代艺术发展史》中的话剧部分(杨邨人编写)和若干《中国戏剧史》著作中附录的话剧史章节等等。

1944年6月,阳翰笙曾对抗战大后方的文艺戏剧界讲述过中国话剧运动发展史的概况。

抗战期间,张庚担任延安鲁艺戏剧系主任,从1938年开始开展了中国话剧运动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当时,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搞出了《中国话剧运动大事编年》的初稿。建国之初,他担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并主持建立了话剧史教研组,还亲自讲授过这门课程。1954至1955年间,他曾在《戏剧报》上连载发表了《中国话剧运动史》的前两章。这是建国以来的第一部话剧史著作,可惜未能连续刊完。此外,50年代初,他还给苏联大百科全书撰写过有关中国话剧概况的条目,并在国内发表了《半个世纪的战斗历程》(1957年8月《戏剧论丛》第三辑),这篇专著基本上论述了中国话剧发展的一个轮廓。

此外,《戏剧论丛》1957年还发表了田汉的专文《中国话剧艺术发展的径路和展望》(第二辑),以及赵铭彝的《话剧三十年概观》(第三辑),这是中国话剧从1907年到1937年的专题论述。

1957年,徐半梅出版了他的《话剧创始期回忆录》,这部著作以“羊老伶工”的笔名,先在上海的报纸副刊上连载发表。

从1957年发起,陆续编辑出版的《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集》(共出了三辑),是建国后集中组织的一批著述,对话剧史的研究与评价,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欧阳予倩先后写出的《回忆春柳》、《谈文明戏》两篇专著,也收入第一辑内发表。

由于教学与科研的需要,中央戏剧学院与上海戏剧学院都设有话剧史教研组,并有专人从事这门学科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最初两院的专业研究学者有张庚、赵铭彝、魏照风、沙新等人,并陆续培养了的若干后继者,现在大部分也是中年骨干了。1962年,两个戏剧学院曾合作编写了一部《中国话剧史纲》,可惜只产生了少量的打印稿,未能正式出版问世。

此外,南京大学中文系的陈瘦竹,也是重点研究中国话剧作家作品的一位教授,解放后曾著有论田汉、曹禺等作家作品的专门著作。其他大学中文系也逐渐培养了一批专攻中国话剧作家作品的研究人才。他们都在艰苦地推动着话剧史这门学科的研究进度,并已陆续有不少研究成果出现。

粉碎“四人帮”后,三中全会以来,中国话剧史的研究工作正在迅速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

一方面是,这几年有大批的参考史料著作正在陆续编写、出版问世。其中有作家艺术家辞典及各种作家艺术家的传记、访问记、回忆录、艺术总结等等,或见诸报刊,或辑录成书。

另一方面,有关剧院(团)史料,艺术活动总结,话剧运动的断代史、阶段史,地方话剧史、专题话剧史等等,也正在陆续编写中,即将相继问世。

关于话剧史的编写,也有几个单位同时列入计划进行,其中有上海戏剧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南京大学等,均在限期内计划完成,有的已完稿付印。这批专著除《中国话剧史》外,包括有《中国戏剧教育史》、《中国现代戏剧文学史》等等。其中南京大学由陈白尘主持的项目已列入国家重点科研规划。

1982年,经过三年筹备,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正式成立。所长葛一虹是研究中外戏剧的多面手,也是几十年话剧运动的过来人,曾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写过中国话剧的专题论述。1983年受国家委托,话剧研究所已把编写《中国话剧史》列为第六个五年计划的重点科研项目之一。目前,话剧研究所正与庞大的社会支持力量一起,陆续编辑出版《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丛书和《中国话剧艺术资料》丛书两套丛书。其中包括有作家艺术家评传、断代史、地方话剧史、剧院(团)史、大事编年及各种专题研究著作等等。

目前全国部分省市文化局下属戏剧研究室以及个别艺术研究所,已经开始着手研究地方话剧史和有关专题,这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话剧史科研队伍。

综上所述,中国话剧史的科研工作,已非一片空白,只是相对处于比较后进的状态。

可以看出,在中国话剧的初创阶段,即已有个别先驱者着眼于话剧史的材料积累并及时总结成文发表。问题在于,若干话剧史著作的学术水平不高,对运动中流水账的记录多于真正的科学总结,更缺少艺术上的总结和评价分析。

由于话剧史的研究工作比较长时期地处于自发(或志愿式)状态,有领导、有组织的专门研究机构比其他科学领域起步较晚,形成了目前该项科研的后进状态,甚至成了中国现代艺术史研究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

中国话剧虽然只有八九十年的历史,但它在中国现代文学艺术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却不容轻视,在科研上长期存在、有待突破的问题也很多。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项:

第一,关于中国话剧的发端问题。

对有关中国话剧的产生及其源流的看法,历来颇有争议,至今看法未能统一。

不少人认为中国话剧纯属外来形式,是从西方话剧移植过来的,春柳社的始创地位便是这种观点的实例和历史的见证。春柳社开演新剧,可以说直接源于日本的新派剧,同时也借鉴了西方话剧的形式。日本的新派剧,可以算是一种民族化的话剧,它是西方话剧与日本民族戏剧(歌舞伎)的混合体。把中国话剧的产生定在1907年,其历史根据就是从春柳社首演《茶花女》算起。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中国话剧古已有之,诸如唐代的参军戏,以及后来部分戏曲剧目中以白为主的戏,都存在有话剧因素,直至清末才出现了新剧这种早期话剧的形式。这种看法认为中国话剧是直接由传统戏曲演变发展而来的,根本不需要受到什么外来的影响。

另有一种看法,认为中国话剧在内部孕育时借鉴了传统戏曲的形式,同时又受到西方戏剧的外来影响,逐渐形成了早期话剧(新剧)的新形式。它的历史显然不能仅从春柳社算起,而至少要追溯到十九世纪末,即比春柳社的创业活动大约还要早十年左右。

第二,关于早期话剧的流派问题。

辛亥革命前后,新剧发展迅速而蓬勃。当时,任天知的进化团,曾竖起“天知派新剧”的大旗,以示招徕。至于天知派新剧是否一种话剧流派,有待话剧史家认真研究。稍后,新剧派别林立,大多以名角或以行当为中心,十分类似传统戏曲中的流派。

但是,早期话剧区分得更为明显的两大流派,似乎起因于话剧创始期所受的两种不同影响而自然形成。以春柳为首的主流派,因受外来影响较多较深,虽然后来也多少吸取了传统戏曲的滋养,终究被认为是外来形式移植的新剧种。我所以称它为主流派,原因在于它在五四以后成了中国话剧的正统。这也是中国话剧至今被认为是外来形式占主导地位的历史原因。

另一派是既内部孕育于传统戏曲,又接受外来影响的改革,由时事新戏、时装新戏进而形成的早期话剧(新剧,包括文明戏),它与春柳的演出风格有所不同,更为当时观众所喜闻乐见。这一流派后来发展为文明新戏、通俗话剧,以至于今天的上海滑稽戏和各地的方言话剧,也可以说是一大流派了。这可以归入民族化的话剧艺术之中,在世界话剧艺术中,也足以独树一帜。

关于以上流派问题的探讨,在中国话剧史研究中,无疑应列入课题内容之一,可惜目前研究很不深入,公开探讨似乎才刚刚提上议程。

第三,关于话剧的民族化问题。

这个问题已经争论了几十年,至今无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远远未能解决。

民族化问题在早期话剧阶段并不突出,只是在探讨春柳失败的原因时提出曲高和寡的问题,并涉及到春柳的演出形式和风格,认为由于受到日本新派剧和西方戏剧的影响较深,所以当时一般观众尚难以接受。而其他新剧团体的演出,受传统戏曲的影响较深,比较符合当时观众的欣赏习惯。由此可见,民族化问题在早期话剧中至少不是新剧界的一个普遍问题。

五四以来,由于话剧形式与传统脱节,明显照搬西方戏剧的一套,民族化的问题才日益突出,成了话剧普及的一大障碍,几十年来引起了多次大讨论、大争议,始终也未能妥善解决。

由于话剧当前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艺术,我们在考虑民族化的同时,还要考虑多样化、现代化种种新课题需要解决,话剧形式的探讨,无疑是更为复杂了。

民族化是否“必由之路”?民族化与多样化、现代化的关系如何摆法?是在多样化、现代化的实践中探索民族化的道路,还是民族化先于一切?高于一切?究竟话剧民族化是话剧多样化的一朵瑰丽的鲜花,还是民族话剧统一大局,不容其他现代世界话剧在中国有栖身之地?艺术的民族化与艺术的民族性如何区别?这一“化”与一“性”,在艺术形式与艺术特色中如何理解?等等。这方面的问题真是太多了。

第四,关于中国话剧的历史分期问题。

这无疑也是话剧史科研工作者需要慎重考虑解决的问题。

编写艺术史,是根据政治历史阶段划分时期,还是根据艺术运动的历史轨迹划分时期,这是两种不同的历史分期方法。两者有时或可统一,有时又会互相矛盾。

例如:毛主席1942年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艺术史上无疑是一个重大事件,但如果按1942年作为艺术史分期的一个划时代的篇章的历史标志,则抗日战争阶段将不得不分割成为两个部分,这就是一种矛盾。

又如: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历史分期的重大标志,但是,在文化艺术实践上,在理论准备上,1915年《新青年》创刊的作用十分重大;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则是1921年。1915年、1919年、1921年这三个年代,其中前后差若干年,给历史分期和学术探讨带来了困难。再如: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这是世界历史也要载入史册的重大日子。然而,在文艺史的篇章记述上,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的召开,无疑是艺术史分期的重要标志,虽然相差只有几个月,也造成编写体例中分章分节的矛盾。

第五,关于三十年代左翼戏剧的评价与论争的问题。

这是中国现代文艺论争中的一个十分复杂而棘手的问题。它涉及党的路线斗争问题,党内个别领导人的问题,复杂的人事问题,以及历史问题,学术问题等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纠葛。这些问题有待话剧史家们深入研究,继续争鸣,慎重解决。其中若干重大的原则性问题,更有待党内做出明确的历史结论。

第六,如何对待延安文艺整风前后的评价及有关问题。

这里涉及艺术史中关于无产阶级文艺,社会主义文艺,作家的世界观和创作方法,作品的倾向性等等一系列具体原则问题。

第七,对话剧史上若干重要艺术团体的实践活动及其总结与评价,对若干重要作家作品以及重要艺术家(导演、演员以及其他舞台艺术家)的评价等等,至今可以说也刚刚开始提上研究的日程。这里有大量工作等待话剧史家及评论界开拓研究。

第八,关于建国以来中国话剧的发展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话剧目前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艺术形式。中国话剧的队伍,到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全世界最庞大、最壮观的一支队伍,不少剧院(团)的演出水平堪称是世界一流的水平,新中国话剧艺术的成就亟待总结。它当然也存在不少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正在影响与妨碍中国话剧艺术的发展,亟待妥善解决。

第九,关于中国话剧的现实主义传统与其他流派发展等问题。

如何认真通过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待艺术发展的问题,恐怕是艺术生命攸关的一个决定性问题。我们既要防止个人主观意志强制艺术的发展,又要纳入进步潮流的正轨,避免自由化倾向的侵蚀。话剧史家无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需要掌握好这支春秋之笔,千秋功罪,公正评说。

(原载1985年《中国戏剧年鉴》)

同类推荐
  • 因为山在那里

    因为山在那里

    这是全球首位独立完成14座8000米雪山行走拍摄的摄影家的孤独逐梦之旅。 从喜马拉雅到喀喇昆仑,1个人,10年,10万公里自费攀援独走。 以绝无仅有的百幅珍贵照片,和不曾为外人道的绝境生命体验, 讲述一个人的十年雪山故事。
  • 乐迷闲话

    乐迷闲话

    《乐迷闲话》是辛丰年的第一本音乐随笔著作,对于许多乐迷来说,本书既是古典音乐的启蒙书籍也是与辛先生的邂逅伊始。在此之后,辛丰年这个名字成为一代古典乐迷心中的集体记忆。辛丰年从一个普通乐迷的视角出发,以“槛外人”身份漫谈音乐文化,涵盖从乐器、乐人到乐史的方方面面。这些 生动悠闲的文字蕴含了一位半生跋涉乐海的“老乐迷”对音乐渊博精深的理解与赤诚之心。
  • 如是我闻

    如是我闻

    《如是我闻》是辛先生在《读书》上的专栏文章集结,在本书中这位在乐海中跋涉了大半生的老乐迷化身为“音乐导游人”,将自己大半生所得的“听乐实感”化为一篇篇实在的“乐普”文章,以期能同诸多爱乐同好一起探幽音乐的极境。
  • 篆刻:金石篆刻艺术

    篆刻:金石篆刻艺术

    我国古玺的源头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期的印纹陶,后经商周时的甲骨文、铭文、石鼓文等雕刻影响,至战国时形成整体形象。在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动力来自文字体系的演变和完善,同时体现了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审美风尚。随着玺印的使用相对普及,其文字表现形式也趋于多样化。先秦古玺留存于世的大多是战国玺。古玺形状各异,内容有官职、姓名和铭文等,玺文精练,章法生动,传达着远古文明发端的信息。随着时间的漫漶,显得越发神秘、朦胧和迷幻,让人感受到一种神奇、古朴的气息,令人心驰神往。
  • 黑白之外

    黑白之外

    《黑白之外: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叙事与意识形态》从本体的语言学诗学与外国的文化研究两个视角剖析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叙事与意识形态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本书第一、二两章以本体研究为主,从语言学诗学角度出发,探讨民族化的意识形态对中国电影的叙事形态、叙事方式、叙事图景(时间意识与空间意识)乃至叙事类型的变迁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发挥了怎样的影响;第三章则开始从本体研究转向文化研究,探讨电影叙事的话语权争夺,揭示各个意识形态团体如何通过电影实现自己的意识形态利益,而意识形态话语又是如何渗透到电影的叙事话语之中。
热门推荐
  • 婚姻终点站

    婚姻终点站

    高知男女,进入婚姻后发现种种不和。为了财产、子女,彼此踏上新的婚姻历程。
  • 我喜欢的是变成猫的你

    我喜欢的是变成猫的你

    一块天外陨石,砸中了在自己家楼顶晒太阳的沈飞,从此,他拥有了变身为动物的特异能力,靠着这种特异能力,他泡妞赚钱走上了人生巅峰,可以说这块‘陨石’改变了沈飞的人生。但,直到某一天,迸射的火光穿过浓密的黑云,照亮了铺满森森白骨的地球大地,这时他才知道。自己变了,而世界,也变了…… 群:216959022
  • 大象巴巴全集

    大象巴巴全集

    世界上最早的绘本寓言故事的重新演绎,让经典再现经典。布吕诺夫编 著的《大象巴巴全集》完整收录了“巴巴之父”让·德·布吕诺夫原创的六 个经典故事:“巴巴的故事”、“巴巴的旅行”、“国王巴巴”、“巴巴和 猴子泽菲尔”、“巴巴和他的孩子们”以及“巴巴和圣诞老人”。小象巴巴 ,妻子西莱斯特,三个孩子弗洛拉、波姆和亚历山大,以及朋友亚瑟和小猴 子泽菲尔……它们以及它们的故事已经成为全世界孩子的最爱,伴随着他们 进入甜美的梦乡。阅读《大象巴巴全集》,你会有置身动漫之中的感觉—— 童话中有图画,图画中有童话,恰如观赏鲜活、生动的动画片,领略大象巴 巴生活世界的神奇与美妙。
  • 稻草人

    稻草人

    本书收录了叶圣陶先生的二十八篇经典童话故事。以收录的《稻草人》和《小白船》这两篇童话故事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叶圣陶先生创作的童话故事诚如臧克家所赞叹的“插眼进去,就能入迷”。《稻草人》讲述的是一个稻草人观察到的世间百态,其中有可怜的农妇、无助的渔妇、绝望的自杀者、悲情的鲫鱼等等。然而对于人世间的悲剧,稻草人有心无力,束手无策。在内疚感与无力感之间纠结的稻草人倒在了田地中间,与悲剧同眠。《小白船》描写了孩子们可爱的笑颜、率真直接的对话、内心真实的思想、天真烂漫的性格,如诗如画般的景色,营造了一个充满幻想和诗情画意的童话世界。叶圣陶先生的童话是我国现代儿童文学经典宝库中的珍品,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不少作品被收入中小学课本,影响了几代人。他的童话虽然写于20世纪上半叶,但反映了时代的脉搏以及人们在那个时代的生活、理想和追求,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叶圣陶先生的童话虽然带有奇幻色彩,但在细节上都是写实的,并采用了民间故事中常用的反复变奏手法。叶圣陶先生用散文的形式来写童话,诗意盎然,富有听觉、视觉上的冲击力,震撼力强,能给孩子以爱的熏陶和美的享受。
  • 盛世悍妃

    盛世悍妃

    “你无耻勾搭我,狠心抛弃我,现在还想装不认识我?”“我把你当死对头,你却想对我图谋不轨?”一朝穿越,成了苏家最不受宠的丑八怪大小姐,苏月表示不慌,容我猥琐一波再超神。女扮男装虐渣男踩白莲,驭万兽,诛妖邪,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却不慎惹上某冰山世子,退无可退避无可避。在外他冰冷嗜血步步为谋,在内,他只想怎么把人拐上榻。“月儿,吾染恶疾,急需良医。”苏月一脚踹飞,咬牙切齿:“说人话……”“我病了,要月儿亲亲抱抱才能好。”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农姐有渔,王爷家的小厨娘

    农姐有渔,王爷家的小厨娘

    作为禹城第一厨娘,许丞暖认为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顿饭不能解决的,如果不行,那就两顿。她身怀神秘系统,拥有无数调味料,做的出天下名菜。但想吃饭的太多,走后门的太多,更有大官小官想要吃霸王餐。一天,某王爷跪在搓衣板上,大叫:“若做不出满汉全席,本王宁愿饿死。”顿时府上姨奶奶,亲娘哭天喊地,叫着:“我儿命苦!”许丞暖淡定的盛上一碗鱼汤,两片烤馒头。某王爷扬了扬下巴,一脸傲娇:“本王要吃肉!许丞暖默而不语,某王爷的迅速吃完,又道:“再来两块!”
  • 道友请留步

    道友请留步

    现代青年穿成申公豹。除了实力还有法宝,最大的凭借就是对于封神一劫的熟知,相信自己谋划一番,必定不会再当什么分水将军,被拿去填北海之眼了。
  • 蜜宠小娇妻,老公你够了

    蜜宠小娇妻,老公你够了

    【甜宠+爆笑+虐渣】直到遇见她,顾连瑾此生只想做一件事:宠她!宠她!宠她!她杀人,他放火,她虐渣,他帮她,她请客,他买单。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