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31100000006

第6章 里仁第四

4-1

【原文】

子曰:“里[1]仁为美。择不处[2]仁,焉得知[3]?”

【注释】

[1]里:住处。[2]处:居住。[3]知:通“智”。

【译文】

孔子说:“居住在仁德的地方多好啊,选择对待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说是智慧的呢?”

【历代论引】

朱子曰:“里有仁厚之俗为美。择里而不居于是焉,则失其是非之本心,而不得为知矣。”

【评析】

用现代教育学的观点来看,“里仁为美”就是强调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

环境是重要的,是人才成长的决定因素。以德为邻,依仁而居,择善而处,古风如此。风俗教化影响至大,不容忽视。远亲不如近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恭亲睦邻,是历来为人们所奉行的美德。因此,个人品德修养既是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环境有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仁德的人相处,耳濡目染,自会受到仁德的熏陶;反之,就会受到不良行为的影响。所以才有孟母三迁的故事流传。

尽管我们难于选择邻居,但是我们可以选择长相交往的朋友,我们可以按照“仁”的指引选择与人为善的待人态度。在漫长的人生之旅,我们总是面临许多的选择,需要在各种诱惑中做出自己的抉择,因此必须以仁德作为选择的出发点,勇于摒弃功利的诱惑,求得大仁大义。其实,“仁”就是“人”。依于人而成于人。与人为善,就是善待自己。只要我们内心存有仁德的美好愿望,那么,仁德就在我们内心,何必苛求别人?

4-2

【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注释】

[1]约:穷困。[2]安仁:安于仁道。

【译文】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是不可能长期地安处穷困的,也不能长久地享受安逸快乐。有仁德的人,安守仁道。聪明的人,则利用仁道。”

【历代论引】

谢氏曰:“仁者心无内外远近精粗之间,非有所存而自不亡,非有所理而自不乱,如目视而耳听,手持而足行也。知者谓之有所见则可,谓之有所得则未可。有所存斯不亡,有所理斯不乱,未能无意也。安仁则一,利仁则二。安仁者非颜、闵以上,去圣人为不远,不知此味也。诸子虽有卓越之才,谓之见道不惑则可,然未免于利之也。”

朱子曰:“不仁之人,失其本心,久约必滥,久乐必淫。”又曰:“盖深知笃好而必欲得之也。惟仁者则安其仁而无适不然,知者则利于仁而不易所守。盖虽深浅之不同,然皆非外物所能夺矣。”

【评析】

提高人的素质绝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针对性。品德的修养不仅决定着个人人生的发展,更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风尚。缺乏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安处贫困或安乐之中。因为困穷的小人是没有立场和原则的,他们不可能长期地遵守原则的约束,也不能够长久地享受生活的富裕,必然挥霍无度而自我膨胀,最终又陷于窘困。他们会因为贫困而做出反社会的行为,为非作乱;也会因为沉迷于骄奢淫逸之中,忘了自己是谁,自我膨胀到蔑视一切的程度,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情。

真正有智慧有修养的人,无论处于贫富之际,还是得意失意之间,都能够把握自己,既不因得意而忘形,也不因失意而怨天尤人。“君子固穷”,真君子能始终保持着平和中正的心境,矢志不移,乐天知命,安之若素。

4-3

【原文】

子曰:“唯仁者能好[1]人,能恶[2]人。”

【注释】

[1]好:喜爱、爱好。[2]恶:讨厌、憎恶。

【译文】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有资格褒扬人、批评人。”

【历代论引】

朱子曰:“盖无私心,然后好恶当于理,程子所谓‘得其公正’是也。”游氏曰:“好善而恶恶,天下之同情,然人每失其正者,心有所系而不能自克也。惟仁者无私心,所以能好恶也。”

【评析】

在孔子看来,只有有仁德的人,才是公正无私的,才会爱憎分明,敢爱那些值得爱的人,恨那些应该恨的人。

“谁个人前不说人,谁又背后无人说”,我们总是生活在是是非非之中。那么,在我们对别人做出褒贬的同时,先须自己做一番反省:自己的行为如何,又有什么资格对别人的行为做出是与否的评议,又怎么能够做出令人信服的爱或恨的评定。与其热衷于品评别人,不如反躬自问,好好修养自己的德行。

对于别人的评述,同样也体现着自己的人品。

4-4

【原文】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

孔子说:“假如一个人立志于修行仁道,就不会有恶行了。”

【历代论引】

朱子曰:“其心诚在于仁,则必无为恶之事矣。”

杨氏曰:“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评析】

在孔子看来,人只要立志积德行善,怀有仁德,就可以做到一生不做坏事,成为仁人之士。所以,“仁者无敌”,并不是一句高调的言论。

无论在古代还在当前,时代的变化并不能改变事物自身的规律。用心险恶、手段卑劣,虽有时候能获取蝇头小利和短暂的好处,但毕竟不是正道;只有内心仁德平和,行为光明正大,才是能够成就大事、行之久远的正确的做人做事的途径。

4-5

【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1]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注释】

[1]造次:仓促、极速。

【译文】

孔子说:“富有与显贵,是人人所想要拥有的。但是,如果使用不合乎道义的手段而得到,君子是不能接受的。穷困与贫贱,是人人所厌弃的。但是,如果用不正当的手段摆脱它,君子也是不能接受的。君子如果放弃了仁德,又何以称其为君子呢?君子不会在一顿饭的时间里远离仁德,即使处于仓促急迫的时刻也必定谨守仁德,困顿的境地也一定固守仁德。”

【历代论引】

朱子曰:“君子之不去乎仁如此,不但富贵、贫贱取舍之间而已也。言君子为仁,自富贵、贫贱取舍之间,以至于终食、造次、颠沛之顷,无时无处而不用其力也。然取舍之分明,然后存养之功密;存养之功密,则其取舍之分益明矣。”

【评析】

这一章孔子谈论君子如何加强自我修养,努力追求并实行仁义道德。

富与贵,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人们都希望有前途,得意顺遂,有所成就。相反的,贫与贱,是人人都讨厌的,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富贵安逸。即使一个有仁德修养的人,也是不愿意接受困顿贫贱、毫无着落的生活。但是,这一切都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享受富贵。

凡事总是要付出代价的,不要想着有什么不劳而获的美事。在当今社会的经济大潮冲击下,应当保持清醒头脑,有所为有所不为。往往人们在身处寒微之时为了改变自己的处境能够拼搏上进,但是当目的达成,得到了他想要的,以后就会有所变化,一些人变得贪婪,生活腐化糜烂,骄奢淫逸,更有甚者,狂妄自大,把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其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加强“仁”的修养是每一个人都必须重视而不可须臾放松的。

4-6

【原文】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1]尚[2]之;恶不仁者,其为[3]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注释】

[1]无以:不可。[2]尚:超过。[3]为:施行。

【译文】

孔子说:“我不曾见过一个真正喜爱仁和憎恶不仁的人。真正爱好仁德的人,认为天下没有什么是超过仁德的。憎恶不仁的人,之所以崇尚仁德,是为了不至于使不仁的行为落在自己的身上。有谁能够在一天之内尽力修行仁德呢?我还没有发现有力不从心的人。或许也是确有这样的人,但我还没有见到过。”

【历代论引】

朱子曰:“夫子自言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盖好仁者真知仁之可好,故天下之物无以加之;恶不仁者真知不仁之可恶,故其所以为仁者,必能绝去不仁之事,而不使少有及于其身。此皆成德之事,故难得而见之也。”又曰:“好仁、恶不仁者,虽不可见,然或有人果能一旦奋然用力于仁,则我又未见其力有不足者。盖为仁在己,欲之则是,而志之所至,气必至焉。故仁虽难能,而至之亦易也。”又曰:“人之气质不同,故疑亦容或有此昏弱之甚、欲进而不能者,但我偶未之见耳。盖不敢终以为易,而又叹人之莫肯用力于仁也。”

【评析】

这一章表达了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即“仁”的标准虽然很高,但并非不可企及。其实“仁”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存在于我们的每一个意念之中,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时刻每一个细节,是从普通百姓所能做到的细微之处开始的。因此,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

4-7

【原文】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1]。观过,斯知仁[2]矣。”

【注释】

[1]党:类。[2]仁:通“人”。

【译文】

孔子说:“人的过错,总是与他同类的人所犯错误性质一样。考察一个人犯的错误,就可以确知这个人是哪一类人了。”

【历代论引】

何晏曰:“观过,使贤愚各当其所,则为仁矣。”

尹氏曰:“于此观之,则人之仁不仁可知矣。”

吴氏曰:“后汉吴祜谓:‘掾以亲故,受污辱之名,所谓观过知仁。’是也。”

【评析】

这一章孔子教育人们学会观察别人的方法。观察一个人,一般不外乎态度言行。一个人说什么,做什么,往往就是他内心思想、爱好、喜恶、需要的客观反映。因此,观察一个人所犯错误的类型,就能知道他是怎样的人。观察他对待过错、失误的态度,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和人品。

4-8

【原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我悟知了真理,即使当晚就死去,也没有什么遗憾。”

【历代论引】

程子曰:“言人不可以不知道,苟得闻道,虽死可也。”又曰:“皆实理也,人知而信者为难。死生亦大矣!非诚有所得,岂以夕死为可乎?”

朱子曰:“道者,事物当然之理。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朝夕,所以甚言其时之近。”

【评析】

“朝闻道,夕死可矣!”正是一种探索真理、献身真理的态度和精神。

生命是短暂的,不论是谁,我们都无法置身自然规律之外,眼前的一切,很快就会成为过去,无论荣辱成败,都只是一瞬,只有事业永存。生命会渐渐离我们而去,肉体终将消亡,而只有名字是能够流传的,但也是必须附丽于对人类有所贡献的事业与道德上。重要的是我们能在生命存在时干完自己该干的事,明白自己孜孜以求的“道”。因此,我们一生都应当为此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努力给世间留下一些无法抹去的刻痕,将我们的名字,这个能够代表我们自己的唯一品牌做得精美,让它能够长久传颂,让人们为我们鼓掌。

4-9

【原文】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

孔子说:“读书人有志于德行的修养,但是却以敝衣陋食为耻辱,不能安于清贫,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共谋大事的。”

【历代论引】

程子曰:“志于道而心役乎外,何足与议也。”

朱子曰:“心欲求道,而以口体之奉不若人为耻,其识趣之卑陋甚矣,何足与议于道哉?”

【评析】

西汉著名学者董仲舒认为:“尽小者大,慎微者著;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积恶在身,犹火销膏而人不见也。”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能做好每件小事的人,能建立大的功业;每一细微言行都能谨慎的人,能留芳于社会;积累好的东西在身上,就像人一天天长高但别人并没有觉察到;积累邪恶的东西在身上,就像灯光慢慢燃去灯油而别人也发现不了一样,董仲舒把这个问题讲得形象而又明了。

立志高远的人应该省悟到这段话的精神,并且落实到行动中去。要行千里路,就必须一步一步向前走,披荆斩棘,风雨无阻,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到达目的地。那种只会在路边品头论足的人,或者见了荆棘、遇上风雨就害怕的人,或者刚走了几步就徘徊不前的人,都是不可能到达目的地的。

斤斤计较个人的享乐,必然不会怀有远大的志向。虽然表面上立志做一番事业,但是却又贪图享受,这样的人不可能成就什么大事。只有那些能够安于清贫,耐得寂寞,向着既定的方向不懈努力的人才会有所作为。

4-10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1]也,无莫[2]也,义[3]之与比[4]。”

【注释】

[1]适:可以。[2]莫:不可以[3]义:适宜、妥当。[4]比:亲近。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任何事,都没有厚薄、远近、亲疏之分,只以道义为准绳而不偏袒。”

【历代论引】

谢氏曰:“适,可也。莫,不可也。无可无不可,苟无道以主之,不几于猖狂自恣乎?此老佛之学,所以自谓心无所住而能应变,而卒得罪于圣人也。圣人之学不然,于无可无不可之间,有义存焉。然则君子之心,果有所倚乎?”

【评析】

孔子在此说明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

易经上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无此器最难,有此器不患无此时。锋芒对于年轻人,有的是害处,而好处却很少。这种锋芒好比是额头上长出的角,额上生角必然会很容易触伤别人,如果你不去想办法磨平自己的角,时间久了,别人也必将去折你的角,角一旦被折,其伤害也就更大了。

正所谓要低调做人,就不要太露锋芒,正如那句俗话说的:人怕出名猪怕壮。太露锋芒很有可能招致“毁灭”,而盖其锋芒低调处世方可图日后更大发展。

4-11

【原文】

子曰:“君子怀[1]德,小人怀土[2]。君子怀刑[3],小人怀惠[4]。”

【注释】

[1]怀:记挂。[2]土:乡土。[3]刑:法制惩罚。[4]惠:好处、恩惠。

【译文】

孔子说:“君子致力于德行的修养,小人看重的是生活的安逸。君子关心法度,小人关心好处。”

【历代论引】

朱子曰:“君子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矣。”

尹氏曰:“乐善恶不善,所以为君子。苟安务得,所以为小人。”

【评析】

这一章孔子谈论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的风范,在于舍己为人,道人之善,成人之美。道德高尚,胸怀远大。而小人是损人利己的事抢着去干,即使损人不利己的事也竟然干得出来。

4-12

【原文】

子曰:“放[1]于利而行,多怨。”

【注释】

[1]放(fǎng):依据。

【译文】

孔子说:“依据个人的利益肆意而行,必然招致更多的怨愤不平。”

【历代论引】

程子曰:“欲利于己,必害于人,故多怨。”

【评析】

孔子认为,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他不会总是考虑个人利益的得与失,更不会一心追求个人的利益,否则,就会招致来自各方面的怨恨和指责。也就是说一定要以大家的利益、仁义为行动的依据。

现代商场上,制造商和经销商形成了一个供需依存的紧密关系,若没有经销商的渠道,制造商制造山来的产品无法流通获利,而如果没有制造商的产品,经销商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制造商和经销商是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做生意是要讲求双赢的,绝不能让其中的一方感到委屈,双方在合作的折中谈判里,找到一个平衡点,让双方都能赚钱,才是长久之道。但有些经销商却吃定了制造商,不是压低进货,就是退货冲账,自己赚足了好处,却让制造商无利可图;自己大块吃肉,却让对方无处喝汤。像这种损人利己的行为,终将让对方唾弃,到头来自己变成了无货可销,还不是得吃大亏?所以说,损人利己像风中的残烛,虽有短暂的亮光,但却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损人利己的公司,绝对不会是一个好公司。

损人是绝对无法利己的,唯有成就别人,才能成就自己。智者说:“帮助别人,就是实现自己。”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4-13

【原文】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译文】

孔子说:“能够用礼让治理国家吗?那么又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治理国家,又怎样对待礼仪呢?”

【历代论引】

朱子曰:“有礼之实以为国,则何难之有?不然,则其礼文虽具,亦且无如之何矣,而况于为国乎?”

【评析】

这一章孔子认为,礼让精神是安邦治国的根本要求,也只有提倡礼让,一个国家才可以成为礼仪之邦。孔子所讲的礼让治国,实质在于提醒只有做领导的以身作则、文明治国,才能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和拥护,从而上下一心,同心同德,一起把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搞上去。

4-14

【原文】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不必忧虑没有地位,应当担心自己没有立身的本领;不必忧虑没有人知道自己,而应该忧虑自己不具备让人知晓的本领。”

【历代论引】

程子曰:“君子求其在己者而已矣。”

【评析】

孔子在这里勉励人们不要担心自己的社会地位,而要掌握自立于社会的真正本领,只要自己有本领,总是会为人们所知晓为社会所承认的。

但是现代社会的现实竞争和快节奏的变化,让许多人不再在坚定自己的修为方面下功夫了,他们认为,事情的关键在于谋求一个好的职位,把自己的名头做大做响。

这种观念和行为也许很合乎时宜,而且也有那么一点道理,但是墙上芦苇终究不会长成参天大树。其实,与其成为一个名不副实的自己,还不如先苦练内功、充实自己更实在些。无论别人知不知道自己,了不了解自己,对于一个真正有品位、有内涵的人来讲,都是次要的。

其实,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生存环境,每一个时代的人也都有各自的生存方式。目前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知识经济的社会,在这样一种高科技的生存环境中,与远古时代相比,生存技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个人需要掌握的生存技能也在变化。

4-15

【原文】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1]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2]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注释】

[1]贯:贯穿。[2]门人:曾子弟子。

【译文】

孔子说:“曾参啊!我的学说有一个核心贯穿其中,始终不变。”曾子说:“是。”孔子离开后,同学们问:“是什么呢?”曾子说:“夫子的思想,概括起来就是‘忠恕’二字。”

【历代论引】

朱子曰:“圣人之心,浑然一理,而泛应曲当,用各不同。曾子于其用处,盖已随事精察而力行之,但未知其体之一尔。夫子知其真积力久,将有所得,是以呼而告之。曾子果能默契其指,即应之速而无疑也。”又曰:“夫子之一理浑然而泛应曲当,譬则天地之至诚无息,而万物各得其所也。自此之外,固无余法,而亦无待于推矣。曾子有见于此而难言之,故借学者尽己、推己之目以着明之,欲人之易晓也。盖至诚无息者,道之体也,万殊之所以一本也;万物各得其所者,道之用也,一本之所以万殊也。以此观之,‘一以贯之’之实可见矣。”

【评析】

忠恕之道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居于重要位置;它强调了仁爱之心,又注意到了人我、群己的权界。其间蕴含的宽容平和与不强加于人的心态,正是人类个体之间、社群之间、种族之间、国家之间、乃至天、地、人、物之间,相互尊重、共存共生的相依之道。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在利益上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无论什么样的人物,要想在社会上安身立命,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以他人的生存与发展为前提。因此,孔子断言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16

【原文】

子曰:“君子喻[1]于义,小人喻于利。”

【注释】

[1]喻:知晓、懂得。

【译文】

孔子说:“君子知晓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历代论引】

程子曰:“君子之于义,犹小人之于利也。唯其深喻,是以笃好。”

杨氏曰:“君子有舍生而取义者。以利言之,则人之所欲无甚于生,所恶无甚于死,孰肯舍生而取义哉?其所喻者义而已,不知利之为利故也。小人反是。”

【评析】

君子与小人的分野就在于其面对“义”与“利”的态度,功利与势利,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试金石。君子以道义为先,小人以利益为重。君子蹈义,小人趋利。君子以义兴,小人奔利亡。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孔子认为,利益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孔子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但其实义与利两者有不相容的一面,也有相容的一面,因此不能单纯以“义”和“利”来区分君子和小人,而只能以是否合法来区分。

4-17

【原文】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看到贤德的人,就向他学习、看齐。看见没有良好德行修养的人,就自我反省是否和他有一样的行为。”

【历代论引】

胡氏曰:“见人之善恶不同,而无不反诸身者,则不徒羡人而甘自弃,不徒责人而忘自责矣。”

【评析】

本章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

《法华经》说:“人若知自爱,则应慎护自己。有心者应于三时之一,严以自我反省。”

任何人,不管出身多么高贵,受过的教育多么良好,也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都需要一个自我不断完善的过程。相反,一个人不管出身多么低微,受过的教育多么不全面,只要不断地完善自我,也能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在今天“见贤思齐”已经演变成我们对自我修养的一种要求,是值得我们继续发扬光大的。但生活中,总是有一些人看见别人的成就就心怀嫉妒,看到比自己差的人就加以鄙视和嘲笑,这种人最终的结果只能是难成大气候,落得不堪收拾的下场。

4-18

【原文】

子曰:“事父母几[1]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2]而不怨。”

【注释】

[1]几:轻微、婉转。[2]劳:操劳。

【译文】

孔子说:“侍奉父母,对他们的过错应该委婉地劝谏。自己劝谏的意思没有被父母采纳,就应该更为谨敬谨孝,不要违拗父母的意志,要任劳任怨,不能心怀抱怨。”

【历代论引】

朱子曰:“此章与《内则》之言相表里。”又曰:“所谓‘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也。”

【评析】

侍奉父母,这是子女应该做的,但如果要求子女对父母一味地绝对服从,百依百顺,甚至父母不听劝说时,子女仍要对他们毕恭毕敬,毫无怨言,这就成了封建专制主义维护封建宗法家族制度的重要纲常名教。因此,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是应该摒弃的。

但话说回来,中国是一个崇尚孝道的民族,孝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人品质的主要依据,你能否在所处的生活环境中站得住,取决于你对待老人的行为态度。你可以没有本事赚钱,可以贫穷,可以没有才能,可以什么都没有,但是,你不能没有孝心。只要你是一个孝敬的人,就可以得到亲戚邻里的称赞,你就可以站得起来,得到人们的信任。孝行,就是从最基本的方面做起,就是在衣食等生活方面尽心侍奉、体贴赡养,并且要有一颗善良诚敬的心,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救助抚恤幼弱鳏寡,使父母教养子弟的大德得以弘扬,使他们因为你的德行而感到高兴自豪,这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孝顺。

4-19

【原文】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1],游必有方[2]。”

【注释】

[1]游:游学、游官、经商等外出活动。[2]方:一定的地方。

【译文】

孔子曰:“父母健在,儿子不宜到远方游历。即使不得已要外出,也一定要有方向。”

【历代论引】

范氏曰:“子能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孝矣。”

【评析】

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在本章的“余论”中说:“古代交通不便,又没有私人通信的设备,同时儒家又把‘养亲’‘慎终’看作大事,自然主张‘父母在,不远游’。”

今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交通、通信设备日新月异,几千里外,也可以朝发夕至。何况今天想有大的发展,必须放眼世界。但是不管走多远,也应该“游必有方”,以免老人挂念。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长辈亲人们健康没有大碍,生活亦能自理。否则,在情理上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4-20

【原文】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

见《学而第一》11章。

【历代论引】

见《学而第一》11章。

【评析】

见《学而第一》11章。

4-21

【原文】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

父母的年龄,不能不谨记在心。一方面为父母颐年高寿而高兴,一方面又因为父母年迈体衰而忧惧。

【历代论引】

朱子曰:“常知父母之年,则既喜其寿,又惧其衰,而于爱日之诚,自有不能已者。”

【评析】

这一章孔子提醒人们要随时注意父母的年龄,既要为他们的高寿而高兴,也要为他们的逐渐衰老而担忧,做到及时行孝,尽到自己的孝心。

反观时下,那些不知父母年庚,连父母的养育之恩都不感激而一味自私索取的人,怎么会去感恩别人?又怎么能够担当大任呢?一个不关爱父母的人,又怎么能奢望他去关心国家和社会?又怎么能以天下之事为重呢?一个不在乎自己父母生老病痛的人,难道能够为社会公众事业尽力吗?记得父母的生日并送上一份祝福,是每个儿女最起码的为人之道。

4-22

【原文】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1]也。”

【注释】

[1]逮:及、达到。

【译文】

孔子说:“古人不轻率地发表言论。因为,耻于言而无行、躬行不及。”

【历代论引】

范氏曰:“君子之于言也,不得已而后出之,非言之难,而行之难也。人惟其不行也,是以轻言之。言之如其所行,行之如其所言,则出诸其口必不易矣。”

【评析】

孔子认为,在德行的视野里,“言”与“行”是一体的。“言”本身意味着一种“行”,是一种承诺。如果“言”与“行”失衡,“言”远远地超过了“行”,“行”之中没有实现诺言的保证,“言”就成了空头支票。

俗话说:“言而无信,人之大忌。”承诺别人的事一定要兑现,这样才能受到人们的信任和尊重。一诺千金不仅是立身处世之道,而且也是一种提升自己的方法。

4-23

【原文】

子曰:“以约[1]失之者鲜[2]矣。”

【注释】

[1]约:约束。[2]鲜:少。

【译文】

孔子说:“因为约束自己而发生失误的是很少的。”

【历代论引】

谢氏曰:“不侈然以自放之谓约。”

尹氏曰:“凡事约则鲜矣,非止谓俭约也。”

【评析】

古贤有云:“三日而省乎己。”这句话所体现出来的自律精神,是每一个有志于做有品位的人,以及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必须学习的。做不到这一点,即使能有一个良好的开始,但未见得会有良好的发展过程和结果。

因此,经常性地检点自己的言行,并及时做出调整和约束,是十分有必要的。从积极方面来讲,自查自省是修德建业的需要;从消极方面讲,这是少犯和不犯错误的关键所在。一个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凡事皆可善始善终。

4-24

【原文】

子曰:“君子欲讷[1]于言而敏[2]于行。”

【注释】

[1]讷:这里指说话谨慎。[2]敏:敏捷。

【译文】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做事要行动敏捷。”

【历代论引】

谢氏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

【评析】

我们说话时,务必要把握时机,如果该说的时候不说,便失去表达的机会。同样,如果不顾及说话对象的心态,不注意周边的环境气氛,或者是不该说话时却急于抢说,都极有可能引起对方的误解甚至反感。

同时,对于自己说过的话,一定要快速承诺,不要只耍嘴皮子,要多干实事。总之,我们不能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少说多做,绝对是至理名言。

4-25

【原文】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1]。”

【注释】

[1]邻:邻居,这里指志向相同的人。

【译文】

孔子说:“有仁德修养的人是不会孤立的,必然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相处。”

【历代论引】

朱子曰:“德不孤立,必以类应。故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如居之有邻也。”

【评析】

这一章孔子赞扬他所提倡的仁德具有无所不在的力量,甚至可以说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和凝聚力。

一个人有了美德,自己就不会感到孤单,会得到很多朋友,人不能把自己孤立起来,真正的有德之人是生活在人群中间的,有德之人的朋友遍布天下。这就是孔子讲的“仁义”,即爱己就是爱人,“仁义”就是大家好,“仁义”就是快乐。

4-26

【原文】

子游曰:“事君数[1],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注释】

[1]数:屡次、频繁。

【译文】

子游说:“对待君主,频繁进谏,这是自取其辱。朋友交往,多次劝导他的言行,就会被疏远。”

【历代论引】

胡氏曰:“事君,谏不行,则当去;导友,善不纳,则当止。至于烦渎,则言者轻,听者厌矣,是以求荣而反辱,求亲而反疏也。”

范氏曰:“君臣朋友,皆以义合,故其事同也。”

【评析】

这一章子游谈论了侍奉君主和结交朋友所应注意的方式方法。

说起来也是,人各有志,不能勉强。君臣之间也好,朋友之间也好,保持一定的距离反而会走向真正的和谐,所谓“远香近臭”。“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其实都有这种意思在内。

同类推荐
  • 文明之旅:图话世界十二大古文明

    文明之旅:图话世界十二大古文明

    古往今来;多少故事都已尘封,多少城邦都已漂灭,从源远流传说故事到充满争议的古老文明兴起与崩解,那些失落在时间与历史之间的人类文明渐渐演化成了一个个神秘的不解之谜。结合最新研究成果,真实档案文献,配合大量精彩图片,重读消失的文明。
  • 乡村拾遗

    乡村拾遗

    本故事集共有185篇故事,分为花草动物篇、风土人物篇、奇珍异物篇、乡俗玩物篇、民间传说篇等五篇,主要叙写了乡村业已消失或正在消失的花草树木野生家养动物,乡土风情人物,以及许多奇闻异事珍物,乡村人吃穿住行趣闻异事,民间传说亲历等,是一幅幅乡村民俗画,是一部乡村民俗民风史,是典型的非遗文化遗产,弥足珍贵。
  • 世界最具神奇性的探险故事(3)

    世界最具神奇性的探险故事(3)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论语日记(下册)

    论语日记(下册)

    《论语日记(全2册)》以日记的形式把《论语》二十篇作别开生面的解读,如道家长里短般向读者娓娓道来。作者注重对《论语》每一个重点字词和句子的详细解读,且汇集历代儒学名家的不同解构形式,让读者可以从不同角度梳理《论语》所反映的内涵。同时,作者还深挖《论语》中每一个字的来源及引申义,让读者可以了解汉字的由来和该字的微言大义。《论语日记(全2册)》在阐述《论语》文本所包含的深意时,还结合经典佐证,以及史料、文献、文学资料进行侧面的阐述和对比,读者从中得到的不仅是视野的扩增,更重要的是知识的累积和智慧的提升。总之,《论语日记(全2册)》堪称一本阅读《论语》的工具书。
  • 中华茶道(第三册)

    中华茶道(第三册)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中别有情韵的一部分。通过茶道可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参禅悟道,最终使精神得到升华,人格得到陶冶。所以,只有通过茶道人才能体味茶的妙处,才能体会到以茶为载体的思想和美学境界。《中国茶文化》集趣味性与实用性于一体,让读者领略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热门推荐
  • 原来没有离开

    原来没有离开

    闻名玄冥大陆的第一废才蓝岚,嫁给了玄冥大陆第一高手紫邪王君影邪,说的过去的是,紫邪王并不爱蓝岚,因为他心里有一个人。…………一封信,一只步摇,君影邪发现蓝岚就是那名红衣女孩儿,这个发现让君影邪彻底崩溃,谁来告诉他,怎样能让一个原来对自己死心塌地的女孩儿被他伤的彻底然后重新爱上他。这时的玄冥大陆上有两个劲爆消息。一个是相府五小姐蓝岚是超级天才,另一个是紫邪王君影邪为了求王妃原谅竟一哭二闹三上吊。‖小剧场‖“岚儿,跟我说句话好不好,你都一星期不理我了。”蓝岚只求这个男人能签了和离书,让她回丞相府,之前的她太傻,现在她想过来了,一定离开那个男人。
  • 斩仙诀

    斩仙诀

    道义,一个至地狱归来的青年,携逆天功诀与血海深仇,踏上了一条血浴之路,展开了一段霸道人生,誓完成一段逆天之旅。一人一枪,独挑九界,斩仙魔,屠神圣,只为成为那万古流传的亘古一帝——混元无极太上圣帝!【热血仙侠风,暧昧请绕道】
  • 知更鸟女孩3:神秘人

    知更鸟女孩3:神秘人

    也许你忘了,她知道你将如何死去!神秘少女米莉安一碰触别人就能看到他们的死亡日期和濒死场景,无法扭转既定命运的无力感让她走上自我放逐的流浪之路,没想到因而遭遇一连串惊心动魄又让人欲摆不能的悚然事件。新作中,带着神秘能力而来的少年步步紧逼,向米莉安复仇,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即将杀害米莉安的母亲,却被米莉安提前知晓……预知死亡的少女被命运裹挟,不得不重新踏入这条死亡之旅,惊悚,黑暗,幽默,穿插着人性的救赎,米莉安能否守护自己深爱的人……
  • 万界剧透群

    万界剧透群

    自从渣昆当上万界交流群群主之后!钢铁侠开始造变形金刚,至尊宝肉身成圣,杨过有了麒麟臂,…………………………………建了一个交流群,欢迎大家加入, 交流群:985745809
  • 佛说阿閦佛国经

    佛说阿閦佛国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从零开始读懂管理学

    从零开始读懂管理学

    现代管理方式中,管理不是玩弄权术,不是指责批评,而是需要智慧、方法和技巧的,是每个有志于成为管理人才所必须掌握和实践的一门学问,一门艺术。《从零开始读懂管理学》以实用性和趣味性为原则,对有关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做了详细全面的介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是管理者和职场人士必备的管理学成功指南。书中推荐的管理方法科学实用,切实可行;同时结合管理心理学理论,给每一位管理者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重生之与你沉眠

    重生之与你沉眠

    一朝重生,她多了个特别的技能,在形形色色的梦中世界,他们有不同的身份,他们有更多的可能,由始至终,为一人而来。“为你妄想成瘾。”“为你偏执成狂。”————————————————————————本文包罗万象,含许多不同情景不同元素的故事(民国、现代、仙侠、西幻、悬疑、武林、后宫……),男女主换汤不换药,人设永远都在变,小虐怡情,甜虐参半,偶尔会有小剧场。PS:救赎微虐HE,1V1双C,狗血脑洞文,作者水平低、起名废、逻辑废,伪心理学,一切为剧情服务,如有内容与专业知识相悖,没错,是菜鸡作者在瞎扯淡!
  • 七世情劫

    七世情劫

    轩辕情殇,一个被情所伤的男人,带着一颗破碎的心离开了让他拥有许多回忆的地方。在到前女友想去的五川时,误进了深山。被困之下见识到了传说中的修真者大战。修真者明心自爆元婴,魂魄进入了轩辕情殇的身体,轩辕情殇的命运从此改变,在都市中修真的他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