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00300000002

第2章 《菊与刀》的传奇:无关风雅与杀伐(2)

由于本尼迪克特大胆地对日本文化进行了抽象化的表述,这成为后世读者、学者争论不休的根源。赞同者对她的文化模式分析深以为然,感觉茅塞顿开;借助本书的分析,日本文化得到了相应的定位。与此相对,反对者针锋相对;比如他们认为“羞耻感”并非日本文化的基调,而“罪恶感”亦非欧美文化的底色。在何谓“日本文化的模式”这一点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有一种观点值得读者注意。

前面提到,森贞彦在其一系列《菊与刀》解读中,出任了本尼迪克特的特别辩护人,对《菊与刀》的主旨进行了全面解释与辩护。在他看来,在理解《菊与刀》时,有必要特别注意两点:第一,“文化模式”并非是人们意识领域的事物,而是一种在无意识层面发生的信息处理体系;第二,人类的集团生活具有超越个体意志的意志;本尼迪克特所言的“文化模式”,正是这种国民性的,因而超越具体个体的行为倾向与方式。换句话说,“日本文化的模式”可以用于解释日本具体国民的日常与非日常的行为,但它并不是具体国民的行为与文化本身。站在这个角度,森贞彦赋予了《菊与刀》最大的赞辞:它开辟了日本文化研究的新领域,堪与伽利略的《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的对话》、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媲美。

森贞彦可能有“高推圣境”之嫌,这里暂且不论;不过他注意到的“集团生活的意志”,倒是理解《菊与刀》的一个视角。他特别指出,在日本读者中,能认识到“文化模式”(patterns of cul-ture)与“文化类型”(types of culture)差异的人甚少,这是导致人们对《菊与刀》的大多数误解的根本原因。在他看来,两者的最大区别是,前者属于人们无意识领域的行动倾向与方式,而后者则是对人们在意识领域中各种行为的分类。这种解释的依据正是本尼迪克特在1934年发表的学术著作《文化的模式》。

当然,上述观点仅仅是诸多解释中的一种,并非《菊与刀》解读的最终版。不过,这些解释将《菊与刀》研究引向深入,却是不争的事实。可以说,正是这种在学术上锱铢必较的严谨治学态度,成为《菊与刀》持续获得关注,因而继续其传奇的第二种要因。实际上,文本层面的研究在日本已经全面展开;譬如,本尼迪克特具体利用了哪些日本研究资料,观看了哪些当时的日本电影,对具体的日本研究资料进行了怎样的引用,这些都获得了考证。从结果上说,由于《菊与刀》成为学术研究的对象,这直接促成了它的持续流行。

不同于上述两种要因,日本知识界特有的“日本文化论”,亦称为“日本人论”领域的高度发达,则构成了《菊与刀》流行的第三种机制。如同日本著名社会心理学者南博在其著作《日本人论》中坦言的一样,“世界上没有比日本人更爱好自我定义的民族了”。这种“自我定义”也就是日本知识精英与民众对何谓日本人、何谓日本社会、何谓日本文化的说明与讨论。由于这种讨论正是日本民族的一种自我意识的表达,一部由外国学者,尤其由美国学者撰写的同类作品在二战后的混乱时期出现,可谓恰逢其时。

读者诸君可能会问,为什么日本民族偏好“自我定义”。对于这个颇为宽泛的问题,这里只能在宽泛的意义上指出一种可能的原因——日本社会先后经历了两次外来文明,即隋唐时代的中华文明与近代的欧洲文明的全方位影响,这种源于外部的影响导致了强烈的自我意识的生成。尤其是近代以降,几乎是一帆风顺的现代国民国家与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急剧改变了传统日本社会的风貌。当这个民族稍有余裕驻足回首时,一种更为急切的自我确认的心情便油然而生。事实上,今日的多数日本学者都注意到中日甲午战争及其后日俄战争在建构现代日本民族自我意识上的作用,而“日本文化论”方面的著述,也正是在这两个时期大量产生的。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对日本民族优点的阐述,还是对自身缺点的指摘,这些通常充满高度自我反思意识的论述事实上发挥了独特的政治效果——近现代日本民族主义正是在上述话语空间中得到了生成与建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文化论”与时代的政治、社会状况相互呼应,发生了许多变化。尤其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日本经济腾飞,社会进入稳定和谐的局面后,“日本文化论”从此前的自我批判主旨逐渐转换为自我赞同、自我期许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菊与刀》成为日本文化论者展开议论的原点。日本学者青木保在《“日本文化论”的变迁》(1990年)中指出,如果略去1948年出版的日译本《菊与刀》,那么今天的人们就无法思考“日本文化论”。在他看来,在战败后的混乱状况中,本书的翻译出版首次从外部将“何谓日本人”、“何谓日本文化”等包含生活样式、价值观的问题呈现了出来。因帝国战败而苦于“心被撕成碎片”(川岛武宜)的日本知识与文化精英,或许正是在这种来自外都的呈现与解释中获得了精神的慰藉。

这样,我们看到了《菊与刀》演绎传奇的一种内在于日本文化自身的机制,即《菊与刀》在日本首先被定位为“日本文化论”的代表作,而非其他。《菊与刀》与日本国民的心灵产生了独特的耦合与共振效应。

现代日本文化人类学家船曳建夫在其著作《“日本人论”再考》中指出,“日本人论”亦即日本文化论产生的根源在于,日本国民必须通过不断解释何谓日本人,来消解生活于现代社会中的自我意识、自我认同中的不安。由于日本的“现代”起源于西洋,这种起源的外部性格决定了日本国民自我意识的“不安”乃是根源性的,无法得到去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菊与刀》在对日本文化本质性格进行说明的同时,通过各种社会机制,亦同时建构着日本文化。这里所说的“社会机制”既包括学术讨论,又包括国民的一般性阅读消费行为。

当然,如果考虑到本书在美国对日占领政策形成中的政治作用,亦即考虑到战后日本国民国家建构的出发点,那么可以说《菊与刀》已然随着日本战后改革而内化到国民的日常生活当中。换句话说,借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重建,《菊与刀》参与了日本文化的建构与塑造。

四、路标

让许多人始料不及的是,《菊与刀》的传奇也在中国大陆上演。该书的第一个中文译本出现于1987年,书名作《菊花与刀:日本文化的诸模式》(孙志民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三年后即1990年,商务印书馆推出第二个版本,题名为《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吕万和等译)。此后,商务的这个版本多次再版,支持了国内读者对《菊与刀》的阅读与理解。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十数年。从2005年开始,《菊与刀》在中国迎来了在世界范围内亦罕见的热潮。截至2011年,已有十余家出版社推出了各自的版本,包括部分英汉对照版。另外,还出现了对该书的精读作品《〈菊花与刀〉精读》(冯玮,2010年)。可以想见,巨大的阅读市场首先造就了《菊与刀》在中国的新传奇。

对于这股热潮的原因,许多学者都进行了分析;其中最常见的说法是,由于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日关系出现的紧张局面,中国国民迫切希望理解日本社会、日本文化。这样,《菊与刀》就被视为理解日本的启蒙读物与权威读物而得到了重新的发现。与早期两个汉译本强调该书的学术性不同,新近的译本强调的是启蒙与普及。

不过,对于国人的《菊与刀》阅读热潮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即理解日本,人们看法并不一致。赞同者认为该书解释了日本文化的本质,因而其意义不言自明;而反对者则认为该书内容“肤浅”、“陈旧”,加之“作者不懂日文”,因而无助于中国国民理解现代日本。其实,前一种看法不够准确,而后一种看法则不值得任何意义上的认真对待。任何读者只消认真阅读一下著者在本书第一章中对研究对象与方法论进行的细致而审慎的讨论,自然就不会妄下断语;相反,读者知性的好奇心将得到激发,从而沿着不同路径进入本书的主题。限于本文主旨,这里不拟详论;这里要指出的是,本文在前面两节中描述的《菊与刀》在国际关系史、在日本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已经成为我们今天必须深入阅读该书的本质理由。

尽管如此,或曰正因如此,通过该书来认识、理解日本仍将是多数中国读者阅读的主要动机。那么,中国读者要注意什么?这里仅指出三点。无须赘言,这三点也正是本尼迪克特本人反复提醒所有读者的,或直接或间接,而非笔者独发。

第一,由于中日两国文化上的历史渊源,它构成了我们阅读该书的一道无形屏障——《菊与刀》中涉及的“修养”、“义理”、“人情”等字眼,由于文字表记的同型性,很容易让中国读者用自己的观念去轻易地替换原文,从而失去了对日文语境中这些词语具有特殊涵义的敏感。换句话说,由于中日文化的历史渊源,《菊与刀》中的许多描述可能引发中国读者似曾相识之感;因此是否能读出中日文化的真正差异,对中国读者而言就成了试金石。

如果注意到意大利学界的一种说法,即“翻译者就是歪曲者”,那么,我们就可以把问题意识引向深入。比如,英文原书名与日文书名的转换中出现了怎样意义的隔绝?举例而言,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英语世界中的“菊”(chrysanthemum)的表象与日本文化中的“菊”(kiku)有何不同?同样,这两种表象又与汉语世界中的“菊”具有怎样的差异?这种思考并非要求读者进入深奥的语言学领域,而是要提醒中国读者:如果我们要达成阅读的目标,我们必须首先进入对象的语境中去揣摩、理解,而非横向的、从外部进行简单的语义替换。

第二,《菊与刀》为我们理解日本文化提供了一个制高点、一个方向标、一幅地图,然而,制高点、方向标与地图自身并不是日本文化。换句话说,《菊与刀》可以用于理解与解释日本文化的一些整体性现象,但由于这种理解与解释的视角具有超越历史与地域的特征,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此可以理解日本,尤其是现代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要深入理解现代日本,我们还要付出其他的努力;而且,这种努力亦非朝夕之功就可奏效。尽管如此,本书由于其独特的性格,将会成为我们阅读日本时一个出色的向导,时刻为我们提供前行的路标。

第三,在进行阅读时,中国读者还须时时刻刻自问:我们是否理解我们自身?《菊与刀》中对欧美与日本文化的对比,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可资利用的视角——重新审视自我的视角。毋庸讳言,一个民族只有保持清醒的自我认识、自我反思的能力,才能永葆青春;反之,它将失去滋润生命的源头活水,浑浑噩噩地迷失在社会历史的变迁与诸文明的竞争当中。中华文明进入近代后,命运多舛、数度劫灰,最终能否生生不息,端赖自己是否有清醒的自我认识。对此,中国读者诚不可不察也。

无论怎样,《菊与刀》在今天已然成为一部超越了时代与特定文化的古典性作品。这要求读者,须以阅读古典的心态接近这部作品。至于是否经由本书而对日本文化登堂入室,则全赖读者的阅读方式与努力程度了。

2011年3月23日 00:19定稿

于粤东桑浦山麓客舍

同类推荐
  • 荀子:儒学主流的真正塑造者

    荀子:儒学主流的真正塑造者

    在大一统气氛笼罩的时代,荀子才是儒学的主流。中国文化经常和儒家被等同看待。不论称赞还是批判中国文化,很自然都会拿儒家的主张、信念作为代表。更进一步,儒家往往也就和孔孟画上等号。儒家相信什么、主张什么,也就理所当然认为是孔子和孟子所说、所主张的。这种常识态度,在历史上不只不精确,而且带着许多误会。那些想当然对儒家的种种说法,其实里面来自《荀子》的部分可能多过来自《孟子》的。孟子名气大,和孔子并称,荀子的名字往往被湮没在背景里,但若从思想内容及表达形式上来看的话,荀子对于后世建立的儒家传统,影响恐怕大过孟子。
  • 山西面食

    山西面食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刺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国学入门课

    国学入门课

    国学,兴起于20世纪初,而鼎盛于20年代,经过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中国传统文化”探寻与反思热潮于今再次勃兴。本书收录了章太炎先生1922年及1935年两次国学公开讲学记录,系统体现国学的概貌,展示章氏深厚的学养,诚为国学爱好者及研究者必读之书。书中精辟论述了国学的内涵以及研治国学的方法,系统介绍了传统经学、哲学、文学的流变、对各时期学术发展的特点、代表人物、著作,都有精湛、独到的评价,可视作一本中国经学、哲学、文学的简史。而且为了帮助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国学,编者对书中晦涩难懂之处进行了注解,实为国学爱好者入门必备之书。
  • 丝绸之路重镇宁夏固原:回族民俗

    丝绸之路重镇宁夏固原:回族民俗

    传统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固原”,指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清水河上游西岸、有着“贫瘠甲天下”之称的大片黄土丘陵地区,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固原地区”或“西海固地区”。包括固原市原州区、海原县、西吉县、隆德县、彭阳县、泾源县。由于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理位置、恶劣的自然环境、众多的回族人口,使“西海固”这一独特的自然文化地理概念闻名于世。
  • 新媒体时代的文化批评

    新媒体时代的文化批评

    本书收录了作者2008—2011年的文化研究成果,分为上海文化、文化形象、传媒文化、文化教育、世博文化五辑,呈现了新媒体时代文化和文化批评的现状。该论集的文章获得极好的社会反响:《大都市文化发展趋势与上海文化发展坐标、定位问题研究》一文获得第七届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二等奖,《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一文发表后为《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新媒体时代的文学创作与阅读》整版刊载于《文汇报》学人演讲栏目。
热门推荐
  • 李鸿章一生与他的时代

    李鸿章一生与他的时代

    李鸿章,最具争议的晚清重臣之一,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第一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许多屈辱条约的签字者,然而中国近代化的许多“第一”又都与他的名字联在一起,如中国第一家近代化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中国第一条自己修筑的商业铁路、中国人自行架设的最早的电报线、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中国第一支近代化的海军等等。国人骂他,是因为觉得他与晚清的许多耻辱有直接关系;西方人敬他,因为认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真正的杰出外交家。
  • 股市大亨自白

    股市大亨自白

    大学没考上,我在家里逛荡了一年半,后来父母托人,把我送进了北京东郊的一个大工厂。第一次走进那里,差点惊呆了!哪见过这么大的工厂啊——足有十几里地,走一圈累得腿都疼。这个厂里居然还通着火车,有好几个铁路道口。厂里的马路比外边的马路还宽,并且设立了跟外面交通岗一模一样的红绿灯。我第一次对父母产生了敬意。我对他们说:“这个工厂不错,我以后不会到处乱跑了,我就在这个厂子好好干,好好学一门技术,为‘四化’做贡献。”
  • 凉风依旧你还在

    凉风依旧你还在

    风说它很念旧,会回到最初的地方她说只要你不丢下我,我就一直在他说我们其实没有那么好凉风依旧,你在哪
  • 千金策:盛宠之仵作嫡妃

    千金策:盛宠之仵作嫡妃

    一句话简介:这是一个黑心黑肺女仵作与冷心冷情指挥使斗智斗勇,携手走上人生巅峰的励志故事!*传闻,远安县那位女仵作生得是虎背熊腰,不堪入目传闻,远安县那位女仵作性子怪异,喜怒无常传闻,远安县那位女仵作最喜尸体,常与尸共眠传闻......看着堂上坐着的青衣女子,众人撇嘴,传闻着实不可信,好好的妙龄女子松竹之姿,皎皎若天上月,谁见谁知道!玩的是柳叶刀,剖的是死人尸,破的是悬疑奇案,尊的是青衣女判官!阮梓宁表示,传闻不仅仅是传闻,比如说,她性别女,爱好——尸体!传闻,北抚镇使萧璟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权势滔天传闻,北抚镇使萧璟嗜血好杀,所过之处雁不留毛传闻......看着玄袍披氅,腰挎绣春刀的俊美男子,众人战战兢兢,传闻果然没错,貌若谪仙胜三分,心狠手辣阎罗犹不能及,玉面罗刹之称实至名归!当罗刹对上判官那——女子一袭青衣出尘,手中银刀闪烁,“我对活人没兴趣,要是你死了我倒是可以勉为其难将你制成标本收藏!”男子敛目,“可以。”“哈?”女子手一滑。“生同衾死同穴,”男子轻轻一笑,如玉容颜勾人心魄,“听说制成标本后能保尸身千年不腐,你我身后就制成标本下葬也可。”女子咬牙,“呸,谁跟你死同穴,我说的是把你做成标本。”“我知道,”男子点头,眸光柔情似水,“不论身前死后,我都是娇娇的,娇娇想如何就如何!”看着面不改色说情话的男人,女子掩面暴走,去他娘的娇娇,她当初就不该吃饱了撑的救这只大尾巴狼!你杀人,我递刀;你放火,我浇油;天上人间,碧落黄泉,既然逃不掉,那就——携手祸害世人好了!!!*世人谤我诽我欺我辱我,我待如何?来我怀里,替你狠狠揍他!我这辈子只有丧偶没有离异,你可得想好了正巧,我天煞孤星,除了你,没人镇得住!那就,醉卧美人膝吧!
  • 77次暖入心扉

    77次暖入心扉

    影后慕云柒遭渣男算计,听白莲花的花言巧语,惨死在大火之中。重生回到十八岁成人礼,她誓要虐渣男,撕白莲!让他们永无翻身之地!可是,她这是想抱个大腿,为什么大腿缠着她不放!?“大,大佬!我们只是契约夫妻!你,你怎么可以这么犯规!?”慕云柒直勾勾地盯着某人的人鱼线,不争气地咽了咽口水。“呵~犯规吗?”某人邪魅一笑,“你我还有规矩?我怎么不知道!?还是说,你想做一些更犯规的事?”慕云柒怂,结结巴巴地说:“我,我去直播了!”某人看着小妻子逃走的背影,勾起一个大灰狼般的笑容。——直播间。【柒柒,你是不是和叶神谈恋爱了!?】【柒柒,你是不是和叶神同居了?!】【柒柒,你是不是和叶神领证了!?】……慕云柒对着镜头坚决地否认:“不是!没有!不可能!”结果某人打开房门,直接把自家小妻子抱起,还顺便解释:“我把我老婆抱走了!各位晚安!”吃瓜群众:[暧昧一笑]我们都懂~~
  • 王学质疑

    王学质疑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重生之统治NBA

    重生之统治NBA

    一脸懊恼的乔丹:如果那个夏天我能够早一点入主山猫,我一定选择“赵承昊”。万念俱灰的巴克利:为什么我没有坚定的选择复出,不然我也能跟着“佛祖大爷”把手指戴满总冠军戒指。喜极而泣的詹姆斯:还好我机智装死了一个赛季终于在总决赛拿到了FMVP,太不容易了——呜呜呜呜呜呜、、、、、暗自庆幸的斯特恩:退休啦!终于不用处心积虑的营造势均力敌的场面,愁得老人家我白头发都要变黑了!满脸倔强的小铁匠:我是不会屈服的,我要回去生儿子,等我儿子长大那该死的家伙肯定打不动了!嗯!肯定的!赵承昊摸了摸已经花白的胡子:我觉得我还可以再打一年。校花同学卒。
  • dota电竞之皇帝归来

    dota电竞之皇帝归来

    dota皇帝,终身没有ti冠军。高龄选手,再战一年。既是老板,也是队员。转型4号位,职业第二春。复仇者联盟,干翻前队友。但我现在还需要一个顶级的中单,一个能1V9的中单!......新书《听冰女的话别让她受伤》已经发布!!!
  • 青春似酒

    青春似酒

    青春美好而阴晴不定,我们都曾经历,用文字,把它定格下来,我们就成了追逐阳光、露出灿烂笑脸的向日葵。这本书是余红人生经历和生活美景最真实的记录,像一扇扇门窗,每一篇都带你走进一个诗情画意的世界,和你分享青春的秘密,带你游历美不胜收的大自然,一起感悟生命不可多得的智慧和哲理。余红用书写留驻了青春,将生命变成一条潺潺流淌、浅吟低唱的小溪,让我们在阅读中获益匪浅。
  • 汤小团漫游中国历史系列10(两汉传奇卷2):西楚霸王

    汤小团漫游中国历史系列10(两汉传奇卷2):西楚霸王

    在这本书中,汤小团三人组根据张良的线索前往巨鹿,寻找神农亲。同时,刘邦和项羽长达五年的楚汉之争开始了。他们三人到底能不能找到神农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