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62200000006

第6章 活着的波澜——鄞江水利文化(2)

以上这些零碎的平时读书的心得,如果试着将它们拼凑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子?是否可接近或部分接近当年的真实情景,我不敢保证,不过试一下是无妨的。(年代和人物姑以《它山水利备览》所发布的为准)设想现在是中唐太和七年,数月不雨,郡城大旱,禾苗枯焦,百姓生活用水断绝。作为明州附郭的鄮县令王元暐勇于任事,四处踏勘。在郡城南郊它山找到旧时废陂一处。山有两山嘴,即支脉,并分别向外延伸数里。一东北向,通江,江又通海。一东南向,通小溪,溪通城南。陂是现成的,挖深后可蓄水作水库用,然因江溪自古相通,故小溪之水亦受咸潮影响,无法食用和灌溉。王县长的科学做法是:采石山中,于两山嘴间筑一长堤,隔断江潮,并置闸门以便调控。生活用水紧张时,就七分入溪,三分入江。平常日子里就七分入江,三分入溪。同时努力开拓源流,封闭上源所有支道,连山上原有的三处洞穴,也分别置碣加以管理,不允许有滴水流失,保证它们能全部入陂储蓄。不清楚具体花了多少时间,但工程的效果是相当明显的。西溉七乡之田,确保收成;南由小溪引水入城,以资民用。在此后的几十年甚至近百年时间内,基本保证了本县及郡城用水正常。原本令历代长官头痛的一个历史问题,到他手里就这样给解决了,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要写诗歌颂他,赞美他,为他立祠堂,请封爵,并以王侯尊称。至于郡志所谓城里另凿二湖蓄水一事,王深宁《小江湖辩》已驳之,此不赘述。

站在初春阳光明丽的它山堰堤岸上,一边听着导游的讲解,一边为脑子里冒出来的种种念头所纠缠,那样子肯定显得相当的滑稽,甚至无聊。这是到后次日的下午,现实中的堰闸,比原先想象中更为生动,也更气派,虽然没法将它跟纸上得来的印象完全等同,但这些因年代久远记录传讹产生的差异,在传世文献中其实相当普遍。不信你翻开任何一个城市的地方志,仔细看上几分钟,都能发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比如《新唐书》够权威了吧,称开元中鄮令王元暐置小江湖,同样也是根本站不住脚的。玄宗开元年号总共二十九年(712一741年),八年并故鄞州为鄮县,隶会稽,《阿育王寺常住田碑铭》称越州都督府鄮县是也。至二十六年复割鄮县置明州,而八年以前,二十五年以后,又焉能以中名之?又比如袁桷一代大儒,元初主修《延佑四明志》,居然连山在哪里也弄不清楚,只好感慨:“明郡以四明山得名,其山范不能定,或曰在越,或曰亡。”更要命的是,这座山,实际上就是它山的本名。魏岘当初编此书,类似的这些问题肯定也没少困惑他,因而说法上有所调整,改称元暐令鄞为令鄮、开元中为太和七年,想来也是不得已之举。宽容一点说,身为国家税务官,业余写书为家乡保留乡邦文献,能做到这样,实在也已经很不容易了。包括以上的这些讨论,同样也只是一家之言,算不得数的,不仅丝毫不会影响其历史价值,相反只会让它的脉络更清晰,身影更真实,水波更纯澈。在多年前遥献于它的一首诗篇的结尾,我曾这样写道:源头晃动着盛唐的光影,夕阳沧桑/涛声应和远处寺钟的幽鸣。/回来路上我问同行的水利专家:/“这里流出来的是智慧,还是水?”这一观点,我想我到现在还是坚持的。

链接:它山堰

地址:鄞江镇它山堰村

它山堰位于鄞江镇西侧它山之隅,至今已有一千一百七十余年历史,为唐太和年间,鄮县县令王元暐率领鄞江人民历时三年时间建造而成。同都江堰、郑国渠、灵渠合称为全国四大古水利工程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简介:柯平,中国作协会员,诗人、学者、国家一级作家、湖州师范学院教授。曾获《萌芽》创作奖、《人民文学》奖、《青年文学》奖、首届中国艾青诗歌节诗歌大奖、首届全国朱自清文学奖等多项大奖。

作品有长诗《文化浙江》《历史与风景》《阴阳脸一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生态考察》《都是性灵食色:明清文人生活考》《明清文人生活考》《素食者言》《大话荤食:柯平与李渔的对话》《素材朝天:柯平与李渔的对话》等。

它山堰记

余一卒

1

世人皆知都江堰,而未尝听闻它山堰者不知凡几?

它山堰在浙东甬江上游。甬江上接姚江、奉化江。后者又汇聚剡源溪(亦名“剡溪”)和鄞江两源。它山即在鄞江折向处,仅一土丘,高数丈而已,谓之“山”,名不副实。其地处水北,与江南连绵的山岭断无瓜葛,为此称之为“它山”,方言音“tuo”意为多余。

此地历来为鄞县、鄮县旧治,一度还是明州(即宁波)州治所在。其名历代更替,而今以水为名,曰鄞江镇。故而当地有“先有鄞江镇,后有宁波府”一说,颇可自得。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今日的宁波以大港雄姿屹立于太平洋之滨,数十里之外的鄞江古镇终于籍籍无名。

它山堰,也隐没在古镇的一角,在青山绿水的怀抱中,在农夫耕牛的凝视下,寂寞地偃卧着,沉默着,白云苍狗,落日余晖,一千年,白驹过隙……

2

鄞江旧镇,规模可观,依稀可见县州府治的格局。缓缓穿过局促的街道,孩子已经急不可耐了:“它山堰到底在哪呀?怎么还没到呢?”它山堰,这古怪的名称终究让她诧异莫名了。而我们山水迢迢地赶来,除了了却自己一睹堰坝风姿的心愿外,更希望的,不正是想让孩子看一看古人的遗迹?掬一捧鄞江水,摸一摸它山石,读懂古人的巧作,也读懂古人的智慧和襟怀吗?

它山堰村。它山堰路。它山堰终于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

两山夹一水。此为它山,彼作蛇山。当间便是鄞水。它山堰横亘其上,截径流为二。目之所余,田野辽阔无际,碧绿的庄稼一直延绵到天地相接的尽头。几点青山,数痕村舍,点缀其间,不是桃源,也似桃源。然而谁又能否认,这蓬勃的稼穑之美,这娴静而辛劳的田庄生活,不都有赖于它山堰的惠泽吗?

《四明它山水利备览》中记述:“它山之水,源自越山,委蛇绵历几二百里。”一脉出于四明山分水岭,一脉出自杖锡山,缘溪流,径深涧,越莽苍四明,伏剡地鄞州,源源不竭,于它山汇合并折流北向。然而,“溪通大江,潮汐上下。清甘之澴,酾泄出海;泻卤之水,冲接入溪。来则沟浍皆盈,去则河港俱涸。”独峙一隅的它山,即便雄健如男儿,虎势蹲伏,肩抵臂挽,却挡不住“毕竟东流去”的源源清流。何况,其更像极了茫然无计的垂垂老者,踞坐怅望,咸潮日复一日地动地涌来。鄞鄮的百姓既不能积蓄鄞江水以资饮用,灌溉庄稼;又不能阻挡海潮倒灌毁坏庄舍农田,以致“田不可稼,人渴于饮。”

于是,唐开元年间,县令琅琊人王元暐“度地之宜,叠石为堰,冶铁而锢之,截断江潮而溪为之清甘(《备览·序》)”,“侯之为堰也,规其高下之宜,涝则七分水入于江,三分入溪,以泄暴流;旱则七分入溪,三分入江,以供灌溉(《备览·堰规制作》)”。后继者不乏增益其善。鄞江两岸,始得安定。自古水利兴则家国兴,唯有水利健全,才是农事桑麻稻粟之本,才有百姓安居乐业之属。它山堰虽不能开“天府之国”,却同样润泽了鄞鄮大地。

孩子迫不及待地跑上堰坝,好像要憋着一口气跑过江去。上游水面平静,下游更是几乎裸露了河床,无法想见“状如喷雪,声如震雷”的壮观场面。不过也好,坦坦荡荡,不是可以看得更真切吗?

平坦的堰坝如同一个休止符,上游伏流四出的源头活水到此洄滀,溯江而上的潮水而今已杳无踪影。《备览·堰规制作》中明确记载:“堰脊横阔四十有二丈,覆以石版为片八十有半。左右石级各三十六,岁久沙淤其东,仅见八九;西则皆隐于沙堰身中,擎以巨木,形如屋宇。”今日所见,共有三级。坝基宽阔几何不可见,巨石铺排,平坦如砥。碎裂而不紊乱,几乎陷没于河槽之中,仿佛也深深地嵌进了岁月的洪流里。第二层,堰坝主体,巨型条石顺水流方向层层垒叠,微微有倾角,宽数丈,高亦过丈,如墙如障,岿然亘立。坝顶收束,叠石方式同一,宽丈余,高半丈,水漫坝则倾泻无余,水滀止则通衢大道。坝顶上还横排一溜条石,两两间隔一步,作踏石,仿佛一道漫长的破折号,或者省略号,诱引读者无尽的遐思……

孩子气喘吁吁地跑回来,跌坐在踏石上。

“你看,这石头两端有什么?”我指着条石顶端“T”形的榫卯问。铁质铆钉牢牢地扦插在坝顶的石板上。

她俯下身来,探望玄奥,“这样,水来了也不会被冲走了。不过,这么大的石头,水能冲走它吗!呵呵呵!”她摆弄着潮湿的鞋子,颇有些不屑地说。坝顶的石板经过洪水淘洗,岁月剥蚀,已然斑驳陆离,而她刚才肯定又踩得水花四溅了。

其实,这看似敦实浑朴的堰坝,玄奥又何止一端啊?整座堰坝,并不是水平夯筑,而是微倾斜角,既可抵御上游水压,也利于水势下泄。石板与石板之间灌注铁浆,利以黏合巩固。还有为拦沙固石而“擎以巨木,形如屋宇”的“梅梁”,“其大逾抱,半没沙中,不知其短长,横枕堰址”,“每遇溪涨湍急,则有沙随实其中,俗谓护堤沙,水平沙去,其空如初”。可谓神奇!时间久了,关于梅梁的传说也流传开来了,有的说当时筑坝立堰之时,工人无法采伐深山绝壑里的高大树木,却随着暴涨的水流自行而至。还有的说那可不是普通的木头,都是成精的龙木,潜龙在渊,是镇水神兽……这座神奇的堰坝,给鄞江两岸百姓带来福祉的同时,也激活了人们无尽的想象力——你听,“十里犹闻震地雷,海旦惊惧勒潮回。”(应煟《它山堰》)

你看,“梅梁偃蹇苍龙伏,石级参差白雪飞。”(魏雩《谒善政祠》)

你还可以想,“灵峦着色四时画,石濑有声千古诗。”(史弥宁《它山堰》)

几乎没有游客。几个少年一次次来回丈量着堰坝的长度,似乎还在细数坝顶石版的数量。然而每个人的计数前后总是差异;几个人合计,好像也未能统一。他们相携并举,一步一块石版,未到中途已然意见相左。他们哈哈笑着,笑声清朗而陶醉……

3

它山脚下,立了碑:它山堰唐代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朝离现在多少年了?”孩子突然问。

“一千多年!”我想了想又说,“一千两百年左右!”

“呃!”她挠了挠头,默默地拾级上山。

“就是唐僧取经的那个时候!”

“哦!哈哈!原来这么久了啊!”她又笑着跑了起来。

我不知道她是否清楚“一千年”或者“唐僧取经”究竟什么概念?她经常出语惊人,我已经无法确知她究竟懂了什么,什么又是不懂的?其实,我又何尝读懂过一个孩子的世界呢?但我希望自己有能力与她一起构筑属于她的世界!

她几步跑上山——这真的不能称之为“山”——站在一座碑亭前端详。“片——石——留——香——?”她扭头看着我,也许是希望我能帮她确认。这是功德碑。阳面记述立碑事宜,碑阴镌刻《善政侯孚惠王王公碑记》,追溯王元暐立堰理水的功绩。碑亭后,它山遗德庙端踞山巅。大殿题额“远绩禹功”,祭祀的正是王元暐,配享的是为立堰筑坝做出牺牲的“十兄弟”。庙是旧址新葺。垒砌的石墙维护山体的同时,也夯实了古庙的基础,历数百年未曾崩毁塌陷。山门旁一棵柏树也许是前朝旧物,郁郁葱葱,迎风如炬。

史书上对王元暐的记述吝啬得几乎不着一字。但他留下的它山堰却实实在在地横亘在鄞江上,时至今日,还发挥着蓄水调沙的功用。后人感其德,以致在鄞鄮各地都建有它山庙;而它山堰高超的建筑工艺也泽被后世,成为水利学科的研究对象。

它山堰并不是单单一座堰坝,而是一座完整的水利工程。王元暐修建主坝后,又在下游回流的南塘河上依次修筑了乌金碶、积渎碶和行春碶三座碶闸,以启闭蓄泄。后继者中也不乏增制生利者。宋淳祐年间,郡守陈垲于上游百米处建回沙闸,以防流沙阻塞河道。南宋宝祐年间修建洪水湾石塘,明代嘉靖年间又建造角尺形石塘——官池塘,皆为蓄水灌溉、防沙泄洪之用。至今遗迹尚存。回沙闸遗存的石柱四根,孤峙于水面,上镌“测水尺”三字,并刻有水纹尺度;而各处塘岸还保存着旧时模样,即便破损颓败,却依旧记述着前人的遗泽……

我们沿着它山堰路回转,转角处不经意间瞥见墙上的路牌:王元暐路。路侧,刚修缮的一座古宅也挂上了“它山堰水利研究所”的牌子。

孩子又开始惦记着她的纪念品了,一把水枪,或者一柄折扇。我说是不是可以写一写今天见到的它山堰,也可以留作纪念的。她一撇嘴道:“我还是写写杭州湾跨海大桥吧!”——这也好。当我们疾驰在大桥上时,她着实被震撼了。她不明白究竟是什么人会有如此的想象力,居然在辽阔浩瀚的大海上建造一座举世无双的大桥?也许有一天,她会把跨海大桥和这座隐藏在山坳里的它山堰联系起来——不正是因为有了前人的不断尝试,才会有今日猛进如潮的洋洋大观吗?

同类推荐
  • 古代舞蹈的形成与发展

    古代舞蹈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金开诚编著的《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古代舞蹈的形成与发展》为丛书之一,系统全面介绍了古代舞蹈史相关知识。《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古代舞蹈的形成与发展》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游戏的人:文化中游戏成分的研究

    游戏的人:文化中游戏成分的研究

    本书研究游戏在人类进化和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者赫伊津哈强调,游戏是文化本质的、固有的、不可或缺的、绝非偶然的成分。作者是荷兰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化学家。他旗帜鲜明地断言:文明在游戏中诞生,并且以游戏的面目出现。
  • 元稹:只缘感君一回顾

    元稹:只缘感君一回顾

    本书以此花开尽更无花、夜合带烟笼晓月、莺藏柳暗无人语、花笼微月竹笼烟、春莺无伴啭空长、紫垣驺骑入华居、贫贱夫妻百事哀、曾经沧海难为水等八卷、约22万字的篇幅,采用诗词解析+人物传记+美文+小说+游记的方式进行创作,作者用诗一样的文笔以及充满古典韵味的气氛,解析元稹这位古代著名诗(词)人脍炙人口的作品,结合运用小说故写作的事的形式演绎其传奇人生,以及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书中元稹与莺莺的爱情故事,就是妇孺皆知的《西厢记》里张生与崔莺莺的原型。
  • 法国精神

    法国精神

    自中国被西方战舰轰开大门,西方大国就介入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变迁。其中法国对于中国的影响不可小觑。如果说在19世纪下半叶,对中国改革运动起着重要影响的还主要是来自当时第一号强国大英帝国的社会政治思想(比如严复的著名翻译都采自英国思想家),那么在19、20世纪交替期间,由于大部分海外的中国留学生都来自于日本、美国和法国,因而这三个国家变成了外国影响中国最主要的国家。
  • 茶之书

    茶之书

    冈仓天心以一己之力,纵横捭阖,为我们阐释了东方文化尤其是日本茶道文化所蕴含的美妙意境。——《纽约时报》在所有讲述茶道的书中,这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冈仓天心的著述不仅是空前的,今后也很难有人超越他。 ——《东西》杂志我们可以欣赏日本茶道的美,我们可以共同品味艺术殿堂里的人类思想与艺术的精华,然而,当冈仓天心满怀深情地守护“大和之心”时,难道我们不也应当好好守护我们的“中华之心”?——蔡春华(学者,冈仓天心研究专家)《茶之书》,是使日本文化走向世界的书,能让日本人以及东方人认识自己的文化。——李长声(学者,日本文化观察家)
热门推荐
  • 醒名花

    醒名花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纸孔雀

    纸孔雀

    吴文君,女,浙江海宁人,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上海首届作家研究生班学员,鲁迅文学院第十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作品发表在《北京文学》、《大家》、《收获》、《上海文学》、《中国作家》、《钟山》、《山花》等多家文学期刊。
  • 我从地球来成仙

    我从地球来成仙

    这是元气重启(灵气复苏),也是现代仙侠,一个元气重启的仙侠地球!秦风,一个地球少年,在地球元气重启的时代,得了一本无名之书,可吸收别人的邪恶之念。从此,集邪恶之念,掌十凶之术,开启了一个犯二少年的修仙之路。
  • 反套路明星

    反套路明星

    (我的新书《从好声音导师开局》来了!!!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一个红极一时的艺人,因为得罪了娱乐圈的大佬,所以被封杀了三年之久。当他再次踏入娱乐圈的时候,早已经是物是人非,人走茶凉!从玩王者荣耀直播开始,他一步步被大众所熟知,然后一步一步的浪翻娱乐圈。我呀,划船不用桨,我呀,划船全靠浪。人生就是要浪浪浪浪……
  • 追剑志

    追剑志

    作为唯一异姓王北肩王世子,出生便有着自己的命运和背负的使命。行走江湖遇见了很多出乎意料的事情改变了杨晨玉对自己一生的看法。自己的剑究竟是为谁而握?
  • 谢谢你,钟情我

    谢谢你,钟情我

    秦慕锦在婚礼上被新郎抛下,外婆气急去世,好好喜事变成一场闹剧,从此封闭自我,放逐英国。直到遇到江念何——两大家族江家和何家的法定继承人,天之骄子,二十五年的时间里对待一切都吊儿郎当,偏偏对秦慕锦上了心。########################################################秦慕锦:“江少,我们不合适,我性冷淡。”江念何:“有什么不合适的,年龄相仿,门当户对,我又不是gay,而且我只对你一个人硬的起来。”########################################################这是一个救赎与被救赎的故事,是我理想中的爱情模样。他们衣食无忧,不会为柴米油盐吵架。他们有缘,命中注定要相遇相爱。他们有份,不会被命运捉弄,做被人棒打的鸳鸯。他们勇敢去爱,互相鼓励,成就更好的对方。他们是我心目中的完美,纯粹真挚,不掺杂质。他们的爱情是我心中的白月光、象牙塔。
  • 小刀的刀

    小刀的刀

    什么是真正的练武奇才?骨骼清奇,双臂过膝,肌肉匀称,肢体协调?NO!!统统不需要!!练武也要靠脑子的!!!小铁匠智商拉满,开启另类习武之路,人形alphaGO让你知道:圣斗士不会在同一个招式下倒下两次。跟着小铁匠一起领略快意江湖吧,走着。
  • 少主莫慌

    少主莫慌

    如果人生能够重来,我一定......嘶~真就重来了呗!魂穿大陆之主独子,天胡开局,但本该一路无敌的虞庭却沉迷在了一声声的“少主莫慌”中......ps.本书偏轻松愉悦向,能看到本书的读者老爷莫慌,往下看。
  • 我必须成为主角

    我必须成为主角

    我叫封玄,是个扑街写手,因为写死太多主角,被扔到一本太监书里,这个世界即将毁灭,为了活下去,我必须成为主角。好在我有一个系统,它给我提供各种主角的光环,比如……等一下,前面这个人火冒三丈,怒气冲天,看起来是被我的嘲讽光环击中了,我先去打屎他!
  • 先生乔松

    先生乔松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生活在大山之中的少年,过了十来年安稳的生活,突然一朝,被人带出大山,经历种种离奇之事后,少年渐渐对当初生活的大山生出好奇之心,于是,少年几经波折,再重回山里....惊讶的发现自己的身世。于是,再度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