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03900000005

第5章 常常听见火车的回响

——重读曾卓《听笛人手记》

2002年4月,我写过一篇《曾卓的火车,不再回返》,发表在我自己编的《文汇报·书缘》版上。那时曾卓刚去世,我是在一个周末,含泪写的。一边写,一边回忆,下笔很快;但写完后,却一遍遍地推敲、修改,一字一句地琢磨,不知改了多少遍。到后来,忽然身上发冷,才发现自己莫名其妙地发烧了。这样的事情我遇到过两次,还有一次是为一个刚去世的老学者写纪念文章,这是位才华过人却又经历坎坷的前辈,我觉得我能真正理解他,那篇文章很长,写到后来,身子有点打颤,一量体温,也是发烧。这时候我会想到灵魂的相通,虽然明知这是不可能的。大概因为过分投入,才有了这样的神秘经验吧。

要不是因为薛如茵阿姨的电话,约我再为曾卓先生的纪念集写一篇文章,我真的不敢相信,已有将近十年过去了!当初写稿的情景,历历在目,恍如昨日。

但我确实还有很多话要说,因为心里还憋着一团感觉,多年来一直未有机会抒发。本来,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文汇月刊》(一开始还是《文汇增刊》)上读到署名曾卓的《笛声》和“外一章”《火车》,这感觉就腾地一下在心头涌起,随着读他的作品越来越多,这感觉在酝酿,在发酵,但我始终没把它理清楚。在我当了《文汇月刊》的编辑后,曾想请萌萌和曾卓搞一个对话,谈谈散文艺术,谈谈《听笛人手记》,但终因自己的拖延和其他原因,没有搞成。那时总觉得时间会无限地多,总是不珍惜眼下不显得过于急迫的机缘,这是年轻时代的通病吧。而现在,曾卓和萌萌都已不在人世,思之泫然。看来,我只有自己下工夫发掘和清理,将这酝酿几十年的感觉写出来了。

我重读一遍《听笛人手记》,仍然感动,仍感到轻微的震撼。这不仅因为回忆,也是我的新体验。过去那团感觉还在,堵在嗓子眼。

我发现,曾卓之所以让人感动和震撼,首先在于他那独特的阅读状态(其实也可以说,这应是一种多么正常的状态呵)——这是非功利的阅读,这又是成为人生第一需要的阅读;这是摒弃了一切外缘的阅读,这也是投入全部生命的阅读;这是全无禁区的阅读,这又是由自己灵魂来选择的阅读。

曾卓是那种离开了书,离开了阅读,精神难以维系,亦即难以生存的人。在《听笛人手记》中,看得出他读书之细,之精。他常常回忆起自己过去所读的书,将以前读的和现在正读的书放在一起对比、思考,也常常让自己的思想在不同的书中流动、穿行,碰撞出新的灵感,引发新的精神的升华。他的文章常以这样的方式开头:

最近借到了巴金同志在30年代翻译的、匈牙利作家巴基的中篇小说《秋天里的春天》,这是我念初中时所喜爱的一本小书。这次重读时,我好几次流了眼泪,而且也正是当年感动过我的那几个章节……(《永远的春天》)

有一本书,在我处境艰难、感到痛苦和失望的时候,曾经使我得到安慰和鼓舞,而且给我以很大的艺术享受。——这其实只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严格地说,它甚至不是文艺作品。我指的是罗莎·卢森堡的《狱中书简》。(《战士·诗人·哲人》)

整整两年前,1979年的3月,一位年轻的友人送我一本新版的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使我很喜悦。我在那场浩劫中丢失了大批书籍,《贝多芬传》也是我有时念及的一本。友人还在书的扉页上题了几句话……他没有想到的是,那一天正是我的生日,他送我这本书,于我乃是最珍贵的礼物。(《让火燃着》)

看得出,这是一个真正的爱书者,他的人生长河是由一本本有意味的书连缀起来的,它们成为他记忆中最美的涟漪。他的精神在阅读中变得丰富、细腻、坚忍,这就对比出了周遭的粗野和浅陋,而更使他充满自信与悲悯,也使他的精神难以摧折了。

现在读书人越来越少,即使坚持阅读者,有不少也出于工作需要,或求学,或参考,或掌握书情、舆情……真正作为享受的闲读,即像曾卓那样,把读书视为日常人生第一需要的人,就更少了。这不啻是人生最大的损失。

其实,曾卓在拿到一本好书,在如饥似渴阅读时,他是摒弃一切外缘的,也就是,没有任何预设的目的,也没有任何现成的思想、律令可以限制他,此刻的情感和思维是完全自由的,他只以自己的生命与书本相拥抱。在这场精神冒险过后,他会沉思,会回忆,会重读,甚至反复阅读。——这样,每本书的阅读,也就成为一个新的情感和思想的出发点。人的“升华”,就是这样形成的。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而这样的阅读,可以让人和他人的生命相交融,他的精神世界也就扩展了无数倍。

读《听笛人手记》时所受到的震撼,往往是因为作者如实披露了自己阅读的经历,让人看到了这种高贵的生命的交融,看到了灵魂创造和升华的过程。

曾卓让人震撼,也因为他那独特的写作状态——其实,这也应是最为正常或寻常的状态,只是我们早已忘记了这种状态,从而使写作变为一种异化了的工作。

曾卓写他读书的感想,正如他阅读时一样,是没有任何限制的,既没有思想的限制,也没有形式的限制,他只把自己最重要的感受,把自己压抑不住的情感,把在阅读中获得的心灵的升华,如实表达出来。所以《听笛人手记》中提到的书,大多和他的亲身经历有某种呼应,有灵魂和血肉的联系,因为这样的作品最能感动他,也最能引他进入新的思考。

较早面世的《笛声》,是用曾卓自己的方式,复述了柯罗连柯中篇小说《盲音乐家》的故事。其中的小男孩子不喜欢母亲用高度的技巧为他弹奏的钢琴曲,却爱上了马棚里的马夫吹出的笛声,这使那位高雅的母亲十分惊讶。晚上,当那个外形粗鲁的马夫吹起自制的木笛时,笛声里震荡着草原的气息,悲怆的乐声与夜色融合在一起,一个失明的孩子坐在一边聆听;临近的一座高楼里,一个少妇倚在窗口,也感动地倾听笛声,思索着艺术的奥秘……写这篇文章时是1974年,正是“四害”横行的“文革”期间,但各地的“文艺刊物”也一个个办起来了。作者难以忍受那些充满政治高调的虚假的“创作”,这和他心中的艺术离得太远了,于是给这篇优美的短文加了这样的结尾:

我多么希望,在我的窗口也能听到那样动人的笛声,有着特别真挚的情感、有着纯洁诗意的笛声。

另一篇《火车》也写于1974年,这更是美得让人震惊的佳作(也许因此文谈感想多于谈作品,曾卓未将其收入《听笛人手记》,以至许多读者很难找到它,我为此向作者抱怨过多次)。文章一上来引了两句美国女诗人米莱题为《旅行》的诗:“没有我不肯坐的火车,也不管它往哪儿开。”通篇以一种孩子般单纯的心情,写出了对旅行的渴望和羡慕,对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旅行的无奈,以及那种深深的寂寞。那其实是写了一种无法施展的幽困,以及对于突破幽困获取新的生活的无时不在的渴念。这是在“文革”长夜中流露的渴望和憧憬。发表时,文末有两行写于1979年10月的附记:“今年,我终于坐上了火车,那是向北京开的。”我后来才知作者是一位老诗人,因被划为“胡风分子”而遭受了二十多年的迫害。这样的文章,在写作的时候,并不想到发表,更不考虑外界的允许与否,他首先是要把一腔真情写出来——这才是纯粹的写作状态。

其实,如集子中的《海的沉默》和他写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的那几篇妙文,在写作的当时,甚至在发表的时候,也都是“不合时宜”的。前者写一个德国占领军军官和一位法国少女的暧昧的恋情,作者对他们抱以赞许的感情(不要忘记那是在文艺思想并未真正开放的1980年);后者,则以他的巨大的诗人的热情,推出了一位“并不伟大”、“缺乏浓厚的社会内容”的作家。但曾卓的文章打开了读者的思路,推进了中国文学的多样化发展。正如他对巴乌斯托夫斯基的评价:“当所要表现的题材与他的心完全交融无间,可以让他的想象奔驰的时候,他就能达到艺术的峰巅。”只是那时的文学界还看不见这“峰巅”罢了。

不仅思想上无所羁绊,艺术形式上他也无羁绊。记得中国作协第一届散文杂文奖评选的时候,我正在北京组稿,当时有几位评委对《听笛人手记》大摇其头,说这不是散文,只是“外国文学评论”,有的甚至说是“外国小说故事”,但最终它还是得奖了,并且受到了读者真诚的喜爱。我想,作者不是按着当时的散文的样式写的,他要把自己的真情和感受完整地表达出来,他不受任何诱引,也没有谁可以动摇他。事实上,只有像这样写,世上才可能有最新最美的作品。而一旦写出来了,也就“文成法立”。这是真正的创造。

因为精神是自由的,也因为内心的愈益丰富和过人的才华,他的审美眼光具有独特的穿透力。他的这些鉴赏性的文字能发现别人所忽略或一时无法把握的美,他与作品的深层次的对话发掘出了不仅为当时的批评家、研究者所看不到的东西,还常常走在了整个思想界的前面。

由阅读状态、写作状态再往上追索,我们看到的,就是作者的人生状态了。这是一位有阅历、有思想、有个性的真正的高人。他有着美的、充满诗意的灵魂。我以为,他是那代由19世纪文学(从普希金到托尔斯泰、契诃夫)养育出来的人文知识分子的代表性人物,他们有一颗忧郁而悲哀的心,本质上却又是乐观向上的。他们真诚地对待世界,充满对生活的爱,他们的作品总是沉甸甸,而不会是轻飘飘的。他是当年的革命者群体中,最有文化,最有诗情,最爱美,也最有向往的一位。这样的人,是具有永久魅力的。他的文章的魅力,正是这种人的魅力的外化。

趁此机会,我想说说我所受到的曾卓的影响。精神上性格上由景仰而生的影响过去已说过,这里想说的是文章上的“心向往之”。他在《听笛人手记》的“后记”中写道:

考虑到我写的作品未必都是读者读过的,而且,也为了写得较为生动,我对作品都作了简短的复述。这是一项看来容易而在我是异常费神的事。我不仅要表达出那主要情节,而且想传达气氛和情调。在情节的复述中,也就夹杂着我的议论和感想。总之,我试图不要写得那么干燥和枯涩,不要败坏了读者对原作的印象。

我以为,这是一段非同小可的话。现在的大学文科教育,那些文学概论和文艺批评的课,其实都应该将这段话作为金科玉律。因为批评而不知复述,批评而不会复述,或者批评而不善复述,那就不是真正好的批评。这只要读一下当年别林斯基的批评,就可以明白。至少我自己,是牢牢记住了这段话,我在写批评文章时,总要尽力将原作的精髓复述出来。做不到这一点,就说明自己还未吃透原作。也因此,每一篇批评,我都是作为散文来写的;而同时,又要有学理的高度。当然这只是“虽不能至”的目标,真要达到《听笛人手记》那样的文学性,则几乎是不可能的。

曾卓走了近十年,他的火车的回声,的确时时响在耳畔。一年多前,我在评价一位学人的文章时,想到了巴乌斯托夫斯基的文学地位,便引用了曾卓当年的大段评述。这篇文章在《南方周末》发表时,受到了一些读者的好评。四年多前,我读一位武汉作家的一部感人而有深度的长篇小说,看到其中有一位有思想有修养而又独立不羁的离休老干部,看到他对年轻一代的人生带来深刻的影响时,不禁拍案:“这是曾卓!”我看得出,这个人物的原型,一定就是这位仍活跃于年轻作家心中的高人。

是的,一定有许多人,像我一样,还常常听见那火车的回响。

2011年中秋,写于上海香花桥畔

·附

曾卓的火车,不再回返

没有

我不肯坐的火车,

也不管它往哪儿开。

当我默念起这两句诗的时候,我忍不住内心的一阵悸动。我赶紧转移自己的思绪,以免眼泪真的涌上来。整整22年前,我还不足30岁,第一次读到它们,我的心受到了震动。我能体会到诗句里那种心酸和渴望,以及那份来自童年、但已远非童年的悠远的痴迷。这两句诗出现在《文汇月刊》创刊号上——在一篇短短的散文《火车》里。作者的名字“曾卓”,那时对于我是完全陌生的。但从那一刻起我就相信,我和他的灵魂一定是相通的。

后来我不断读他的文章(他在《文汇月刊》上开了一个“听笛人手记”的散文专栏);再后来我调到《文汇月刊》,如愿以偿地成了他的“手记”的编辑(说心里话,在我办理调动手续时,确曾为今后能与曾卓打交道而暗自窃喜)。很快,我与他成了忘年交。我们见面不多,谈话也不多;来往信件不少,但信都不长。然而,我和他的心真的靠得很近。记得在安徽芜湖的会上,我第一次见到他,他马上送我一册刚印成的诗集(其实来开会前,他赠我的那册已寄出了)。我连夜看了一遍,第二天早晨,一见他就说:“其中有一辑,我最喜欢。”他眼睛亮亮的,用右手的食指指着我说:“‘有赠’?”我点头。他笑了,我也笑了。以后,上面在发言,我们就常在下面轻轻地聊。我们年龄相差近一倍,但说话时都如小孩,谈到心仪的作家或作品,总爱打断对方的话头,而说出的竟常常是一样的话。当声音同时出口,两人愣一愣后,接着便是会心的笑。现在回想起来,那是一种多么美好、多么难得的人际交往呵!一个人一辈子,能有几次这样的交往,那可真是一种福分。

在曾卓的性格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坦率和真诚。他从没有客套和那种夸张的寒暄,初打交道时甚至会觉得他有点冷,而其实他是热的,只是热得内在而又实在。他对每个人,都像对老朋友一样,只说心里话,不说废话。所以他的话又是直率的,有批评的意思也总是当面说出来,但不会叫你难堪,只让你觉得温暖。这是我最为向往的一种性格。现在我的性格中,如果还有一些优点的话,那么我敢说,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向曾卓学来的。

后来,在他武汉的家中,我们有过一下午的长谈。他对黄裳的文章推崇备至;而对周作人,更是佩服无以。我本来就喜欢黄裳的文采和学养,对他的称赞,深觉会心之喜,并为自己欣赏的眼光而暗暗得意。但他作为一个在抗战前夕参加革命的、有“老红军”资格的人,会对周作人作品倾心如此,实出于我的意料。现在想来,这大概是他艺术家的气度和非凡的鉴赏力所决定的吧。我那天就跟他说了,今后很想花点时间研究知堂散文。要是没有他的鼓励,我后来那本《解读周作人》,一定也是写不出的。

曾卓对于文坛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是与绿原、牛汉等齐名的“七月派”诗人,除了“有赠”那样纯情、纯美的诗,他还有大量铜琶铁板的战斗的诗章,而在被划为“胡风分子”的岁月里,他那首凝聚了自己的悲愤和热血的《悬崖边的树》,更是成为那一时代诗歌的绝唱。由于他的艺术修养和理论素养,他又很自然地成为继胡风之后这一诗歌群体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家。但我总觉得,他的散文,尤其是那本《听笛人手记》,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意义,更其远大。他这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系列散文创作,因为感情真挚和风格的别致,很快赢得了大量读者。但散文界却有人对此不屑一顾,或干脆称其为“外国文学评论”。其实那是真正的散文,虽然多以西方文学的名著作为话题,但他的议论,甚至对于情节的复述,都深深地融进了自己的经历和感情;凡与自己的经历和感情无关的,他决不写。这是这些作品之所以独特的奥秘,也是他的成功奥秘。当时的作家们所追求的,大抵还是较强的外在效果,真正返归这种“有我之境”,我以为,还是自曾卓始。他在这一时期的另一贡献,是发掘了巴乌斯托夫斯基。当然,这位苏联作家的《金蔷薇》早为中国读者所喜爱;但曾卓在“听笛人手记”中,一连写了好几篇发自真情而又见解独特的美文,使人们对他又有了新的认识。正如曾卓所说:这不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他没有为我们带来时代的丰碑和生活的惊涛骇浪,他怀着一颗过于柔和的,善良而温情的心,在生活中追求美和发现美,他的作品使我们的心灵轻轻颤动,使我们以愉悦的心情体会生活的美,并激发了对生活的爱——这是具有着恒久魅力的牧歌式的作品。这些话,现在看来也许觉得平常,但在文艺思想还相当单一乃至僵化的当时,则无异于旱地惊雷。他哪里只是介绍了一个巴乌斯托夫斯基?他是从一滴水里,让我们看到了文学和人生无限的丰富和多样!

曾卓终于老了,病了。去年,他在病中迎来了80大寿。在他晚年,我有两件事甚觉欣慰:一是我的一本书稿,被编入了他与周翼南联合主编的“跋涉者文丛”;二是我发表的一篇关于《文汇月刊》的回忆文章,引起了他的注意。去年元旦前夕,我收到了他从医院里写来的信:“回忆文章已读过(在你寄来以前,已有友人复印寄我)。谈人论事,有章法,有情趣;没有想到的是,对我用了如此的重墨,使我有惶恐。不知你是否由于偏爱而溢美了,但我总还是欣慰而且受到感动的。……”我在文中,提到了在创刊号上最初读到他两篇作品时的心情:“他的《笛声》美得令人心醉,而‘外一章’的《火车》,却美得让我震惊。”我在那一段的结尾写道,“多少年了,每想到这篇文章,我的心仍禁不住微微的颤动;而那两句诗——没有我不爱坐的火车,也不管它往哪儿开——此后就一直隐隐地伴随着我了,它们也许将伴我一生。”我这些话,都是真诚的。而曾卓所说的“欣慰而且受到感动”,也一定是真诚的。我甚至还固执地觉得,这种欣慰和感动,一定在他心里保持了很久,因为在将近一年之后,他自称是“投入了自己全部心血”的那首短诗(这也许就是他最后的作品),题目就叫《没有我不肯坐的火车》。这肯定是他的又一首杰作,一如弘一法师所写的“悲欣交集”,将长留于人间的。如果真是因我的回忆勾起了他的创作冲动,那我是会觉得幸福的——虽然这很可能只是我的痴想。

就在几天前,曾卓离开了我们。我仿佛看到,他登上的火车,慢慢地,永不回头地开远了。一段多么艰难曲折而又温暖美丽的人生,就这样,永远结束了。然而他的书仍在读者心里流动,它们将陪伴一代代的读者,继续寻找那更温暖、更美丽的世界……

写毕于2002年4月14日

同类推荐
  • 世界文化博览2

    世界文化博览2

    带你领略世界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文化的力量和魅力,享受精神的盛宴,浓缩世界文化知识精粹。旨在为读者提高文化修养、丰富人生内涵、添加知识储备、准备写作素材、增加聚会谈资……
  • 人类历史未解之谜全集

    人类历史未解之谜全集

    本书立志向广大读者介绍一些人类历史未解的谜团,分别从外国军史谜团、中国军史谜团、历史疑云、名人疑案、古老的文明、传说中的历史、迷雾重重的宝藏这七个方面向读者一一展示了人类历史所存在的扑朔迷离、神秘奠测的谜团。此外,本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趣味性,将一个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谜题以及众多富有传奇色彩的话题,借助简明的体例,精练的文字,新颖的版式,精美的图片等,描绘得栩栩如生,从而披露出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再现历史的丰富与变幻。
  • 湖南人的性格读解

    湖南人的性格读解

    本书从近现代历史上的湖南现象剖析湖南人的性格,再结合湖南人的人文地理、经济环境等方面全面解读了湖南人,并提出了湖南人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 越剧

    越剧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其声腔优美清婉,表演真切动人,无论是音乐、唱腔、表演,还是布景、道具、服装,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成为广受喜爱与赞誉的戏曲艺术瑰宝,如今已享誉全国,蜚声海外。
  • 论语日记(全2册)

    论语日记(全2册)

    《论语日记(全2册)》以日记的形式把《论语》二十篇作别开生面的解读,如道家长里短般向读者娓娓道来。作者注重对《论语》每一个重点字词和句子的详细解读,且汇集历代儒学名家的不同解构形式,让读者可以从不同角度梳理《论语》所反映的内涵。同时,作者还深挖《论语》中每一个字的来源及引申义,让读者可以了解汉字的由来和该字的微言大义。《论语日记(全2册)》在阐述《论语》文本所包含的深意时,还结合经典佐证,以及史料、文献、文学资料进行侧面的阐述和对比,读者从中得到的不仅是视野的扩增,更重要的是知识的累积和智慧的提升。总之,《论语日记(全2册)》堪称一本阅读《论语》的工具书。
热门推荐
  • 从宝莲灯开始的聊天群

    从宝莲灯开始的聊天群

    新书:《在柯学世界打卡的我加入了聊天群》******剧透一时爽,一直剧透一直爽。苏昊穿越了,却发现自己还没有出生,然后就成为次元聊天群的群主,看到加入群聊的熟悉人物,开始了他的剧透人生……小学生,对,柯南,说的就是你,你准备什么时候跟小兰坦白?纳兰嫣然,你听说过莫欺少年穷吗?段誉,别哭,姑娘全都是你妹妹。大蛇姬,别玩蛇了,快点做个科学家吧。加藤惠,你的存在感这么低,去Fate当暗杀者吧。呆毛王,你不懂人心。涂山苏苏,你想知道怎么成为红线仙吗?崇祯,你的大明亡了,你会砍死妻子儿女后,跑去煤山上吊。群号:6-9-6-5-0-5-3-6-1。欢迎大家加入……
  • 暗夜女子

    暗夜女子

    蒙冤入狱,刚刚重获自由不久的布拉希尔,遇上了深夜从家中逃出的美丽女子路易丝,得知她是一个有着复杂的过去,被当地人指指点点的女人,正试图逃离自己不爱的男人。她醉酒的男友携一名同伴追来,在打斗中同伴摔伤了头部,二人只得离去。旋即传来了伤者命在旦夕的消息,警方也对布拉希尔展开了追捕。他避免再次入狱的唯一希望,就是病床上的伤者能够醒来。然而,似乎有人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本书同时收录了萨姆·斯佩德系列的三个短篇:《太多人曾经活过》《他们只能绞死你一次》《一个名叫斯佩德的人》。
  • 快剑快刀快江湖

    快剑快刀快江湖

    看世间红尘,阅人间极品,拿千金头,饮低廉酒,这就一位杀手的故事。(新人写书,请多关照)。第一卷没写好,可以从第二卷看。
  • 我的家里有座矿

    我的家里有座矿

    神秘的重生事件,化身超级矿主!建立超级商业帝国!掌控星际海盗排行名单!无限超级造神计划!成为一代传奇!
  • 叶罗丽之恋爱系统

    叶罗丽之恋爱系统

    (注:原文党请绕行)我,糯小米,被一个自称“恋爱系统”的系统给绑定了……然后,开始了我的任务之旅(新书已开求关注)……………………
  • 王者之拯救世界

    王者之拯救世界

    一次阴差阳错,地球上最强的王者荣耀玩家叶鸿,居然穿越到了王者大陆,并且同时获得了李白的传承,然而王者大陆,一场波及全宇宙的风暴即将掀起,而只有叶鸿因为特殊原因,居然能够学习所有的英雄传承,这样,拯救世界的重任,就被叶鸿扛起,看荣耀王者在王者大陆如何拯救世界,要么成神,要么入坟!
  • 深情不负浅时光

    深情不负浅时光

    【全文免费】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呵呵,颜沐雪无奈一笑。回国后,某女发现那个大帅比竟然是个不折不扣的花花公子!“老婆你看,我卖色不卖身的!很纯洁的好吗?”“……”纯洁你大姨夫!不料,其实那个大帅比也是个忧郁的美男子。好吧!预言家也有失算的一天。深情不负浅时光,不负时光不负你。读者交流群号:461145294
  • 母戒

    母戒

    不是能力者?别怕,戒指里有。没有尸核?别怕,戒指里也有。靠着重活一世的优势,他得到了非同一般的机缘。这次他不会再像前世一样,在社会的最底层打滚。这一次他会走在所有人的前面,那些伤害过他的人,这次他会一一的亲手解决;那些帮助过他的人,他也会用自己的力量拉他们一把。
  • 重生我的商业女王

    重生我的商业女王

    这里没有太多的金手指。因为金手指就是女主的大脑以及商业的经验,一直和前世的记忆,人脉。这是一个双强的文章。女主是一个重组家庭。性格有些不一样,再加上那是种生的,所以性子难免比较有些人。无法用言语表达。在前四的时候是没有男主的,这也是才会有男主。所以男主可能会去后期出现较慢。这是新作,诶。嗯,不喜勿喷吧。
  • 傲行天下:佣兵痞王妃

    傲行天下:佣兵痞王妃

    她的世界充斥着血腥,杀戮!她腹黑!她狠毒!她坐拥财富与男色,她是神秘组织的王牌杀手。强大如她,一朝被陷害,成了玄之大陆风氏家族庶出的废柴小姐!废柴怎样,庶出又怎样!且看她一个至尊杀手如何称霸天下!玄之大陆唯她独尊!普天之下任她傲行!(情节虚构,切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