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03700000003

第3章 写小说是个笨活

对话者:作家河西

时间:2012年7月19日下午

地点:上海静安北京西路夏商工作室

初中辍学的文学青年

河西: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文学的?

夏商:很早,大概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有这种意识,小时候爱看连环画,觉得挺有意思。那时老街上有老虎灶,有说书先生说书,《三侠五义》《七侠五义》之类,没钱进去听,就趴在窗外的门板上听。那时连环画很发达,有几个出版社做的比较好,比如上海人美社岭南美术社人民美术社等。我现在家里还有上百套比较全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早中期的连环画册,《镜花缘》《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还有西方名著的连环画,比如从《天方夜谭》里选出的一些单篇等等,读了很多,朦朦胧胧中觉得是不是自己也可以写一些东西?真正创作要到十四五岁,初中辍学以后在化工厂上班,纯体力活,很辛苦,也想改变命运。通过社会上认识的记者老师,为《青年报》《劳动报》写一些零碎的东西,后来结识了一些副刊编辑,给副刊写的散文随笔就有点像创作了,文学青年的路大概都是差不多的。

河西:初中辍学是什么原因?

夏商:调皮,读不下去,和老师打架。我读的中学是浦东中学。这个学校早期和南开中学齐名,1949年前有个说法叫“北南开,南浦东”,出了很多知名校友,蒋经国啊蒋纬国啊谢晋啊,还有很多两院院士,左联烈士中也有校友。1949年以前读这个学校很贵,据说要背一个皮箱,装满银元才够学费。1949年以后就没落了,最近听说浦东新区要重点扶持这个学校。我开始动笔写《东岸纪事》的时候,去学校拍过一些照片,那时校园还有一点八十年代的影子,前年再去看,面目全非了,只剩下一幢老楼,和其他新建的新式中学没什么差别。

我在浦东生活了二十多年,三十二岁才搬到浦西静安来住。我读书特别晚,九岁开始上小学,之前在浦西和祖母生活在浦西武宁路一带,后来就回到浦东乡下的父母家读书。我母亲是川沙本地人,父亲是船员,常年在外。乡村小学毕业后,初二上半学期读完就辍学了,前后加起来读了大概六七年书。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拼音,可以查字典了,这是应试教育给我最大的帮助。辍学以后因自己基础比较差,就自学,查字典,看《辞海》。后来因为浦东开发搞动迁,就进了工厂。后来辞职做一些小生意糊口,同时进行文学创作,一直到今天。

河西:创作第一篇小说是什么时候?

夏商:第一篇小说大概是1988年,大概是发表在《萌芽》,也可能是《山花》,那时候《山花》还没改版,还是比较保守的杂志。我也不敢给《收获》《花城》这样的名刊投稿,就给一些地方的,但也是全国发行的刊物投稿,那时有大量地市级文学刊物,比如常州文联的《翠苑》,个旧文联的《个旧文艺》,广州文联的《广州文艺》,绵阳文联的《剑南文学》,南京文联的《青春》等等。我第一篇散文就发在《剑南文学》上。我之所以选这些杂志,是认为录用率会高一些。省级文学刊物还不太敢投,唯一敢投的就是上海的《萌芽》,因为《萌芽》算是一个文学青年的阵地,旨在培养青年作家。我还曾战战兢兢地去拜访过《萌芽》的编辑,那时还是曹阳担任主编。

河西:《山花》是自己投稿还是老师推荐的?

夏商:我的文学之路比较艰辛,都是自由投稿。当时参加文学社,有一份通讯名录,记录了全国各个刊物的通讯地址,就按地址一家家投过去。

河西:那个时代小说家的出道和现在年轻作家的成名方式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夏商:我们这批作家的出道和现在的作家不一样,比如韩寒郭敬明的读者大多数是青少年,带有偶像崇拜的性质,不是文学读者,所以他们的作品好坏是次要的,作家的魅力更重要。严肃文学作家的读者人群小很多,有世俗影响力的作家也有,比如余华、莫言等,但我们这批影响小一些,属于先锋小说的尾声了。但出道方式和他们是一样的,先通过文学杂志得到圈内初步认同,而后再出书。不像现在,将小说在网络上一贴,书商包装一下就出道了,我们的这种出道方式以后可能不太会有了。现在文学杂志的作用确实在衰退,牛逼的杂志越来越少。当时有很多杂志都是很牛逼的,近年退步真的很大,比如《大家》《漓江》关掉了,《上海文学》《天涯》《山花》《钟山》《青年文学》都不复当年的影响力。我们当时都会在这些名刊上登小说,把这些刊物当做一个平台,我在《作家》上发了近十篇小说,在《山花》《钟山》《花城》上也发了不少,《北京文学》《上海文学》《人民文学》都发过,出道方式和现在是不一样的。

河西:之前除了《乞儿流浪记》之外,怎么还写过一部玄幻小说《魔染梦土》?

夏商:那部玄幻小说不是我写的,只是作者与我同名,我没有写过任何这种类型的小说。《乞儿流浪记》初版叫《妖娆无人相告》,当时出版社的责编一定要改成这名字,2009年出版四卷本《夏商自选集》时改回来了。

除了这部《乞儿流浪记》,我还写过长篇《裸露的亡灵》,还有一部比较短的长篇《标本师》,最近正在推倒重写。

先锋文学的训练

河西:你的上一部长篇小说《乞儿流浪记》,和《东岸纪事》的语言、结构处理有很大不同,显得比较欧化。

夏商:那是一部关于欲望、饥饿和性的小说,我把故事放在一个岛上,描写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岛有哲学意味,是一个封闭的陆地,和普通的大陆有很大区别,很多寓言故事都发生在岛上,比如戈尔丁的《蝇王》。对于这部小说我还是比较满意的,一方面是意象比较集中,寓言性基本完成了,另一方面我在写作中发现语言的训练很重要。这本书初版的责任编辑是作家出版社的懿翎,她本身也是一位小说家,她对此书评价很高,觉得我在文字方面特别有野心。不过懿翎有个坏习惯,喜欢让作家改书名,改成了莫名其妙的《妖娆无人相告》。

我们这批作家从先锋小说过来,语言方面都有些欧化倾向,不过我现在对“欧化”的看法不太一样了。过去觉得这是一种舶来品,因为中国的小说,比如说《红楼梦》的语言,都比较干净洗练,形容词少,和西方的那种繁复的长句有很大区别。但经过将近三十年的语言移植,我发现所谓“欧化”的句子也成了母语的一部分,语言本来就在变化当中。现在四十岁以下的年轻作家已能够熟练运用“欧化”的句型进行创作,它已经成为母语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乞儿流浪记》在语言上对我来说就像一次毕业考试。

河西:哪些作家对你开始写小说产生过比较大的影响?

夏商:说到作家的影响,几乎每个思潮都会对我们这批写作者产生影响,比如有一阵流行米兰·昆德拉的思辨,或者是海明威的极简,还有法国新小说的解构主义和文本化,马尔克斯的拉美魔幻,还有日本的新感觉派,几乎每个流派我们都临摹过,有一些作品还发表了。所以朋友们有时候在一起,会说你这篇蛮像海明威的,那篇蛮像玛格丽特·尤瑟纳尔的,其实都是在模仿他们的笔法,处于一个学徒状态。这样一个模仿的过程大家都有过,只是有些人会选择一个特别喜爱的流派,比如莫言,基本就是按照拉美的风格进行创作的。就我而言,还是马尔克斯对我影响最大,但我喜欢的不是《百年孤独》,而是《霍乱时期的爱情》,我比较喜欢“正常的”马尔克斯,而不是他那些特别妖魔鬼怪的作品,当然有时候我也会写一些神神道道的故事,比如《东岸纪事》里狐狸的那个章节,还有最后破碎的地图,意指老浦东的消失,就是受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整个西方,包括拉丁美洲的一些文学观念,对我们影响巨大,“文革”刚过去没什么好小说看,西方作品的出现当然很有新鲜感。

河西:你之前的小说相对关注日常的生活状态,不像苏童余华这一代先锋派早年的写作比较喜欢把背景放到遥远的民国以造成一种距离感,更和韩东朱文接近,即所谓的“新状态小说”。在写作对象和故事框架的选择上,为什么你和韩东朱文这一批会有相似的趣味?

夏商:关注晚清民国是先锋小说发展到中间状态出现的一个分支,由《钟山》王干发起一个叫“新写实主义小说”的联展,还有一个说法叫新历史主义小说,比较集中地出现了《红粉》《妻妾成群》等作品,叶兆言也写过关于民国的小说,莫言也写过。不过他们观照的方向不一样,有的是写民国的城市,写军阀、战场,有的是写乡村,比如说《红高粱》,再往后就是抗战。我是觉得我对遥远的东西把握不住,写历史小说很容易陷入假民俗、伪民俗的境地,毕竟不是搞历史的,历史钩沉的叙述本应该很严谨,但小说家往往天马行空,有些细节会压不住。这超出我的创作能力了,所以我不写。而有些人对晚清民国比较了解,觉得借古讽今比较好玩。有些小说从文本的角度看,故事本身还是很有意思的,但真正推敲起来破绽还是很多。比如当时就有对《妻妾成群》《红粉》里有关民俗的描述的质疑,觉得这个不对那个不对。但小说有时候不能过分苛求,毕竟小说家不是历史学家。

《东岸纪事》:画鬼容易画人难

河西:让我们来重点聊聊《东岸纪事》,最早是什么时候动笔的?

夏商:大概2004年开始动笔,写之前特地去六里镇拍了一些照片,现在已经完全没有当年的痕迹了,浦东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开发的,到了2004年六里地区已经拆得差不多了。我对照着自己拍的这些照片,写关于乡村的记忆,慢慢地写了一些段落。中间做普洱茶生意,有些分心,前前后后写了近七年,去年上半年完成,然后在出版发表的过程中又作了一些修改。

河西:《东岸纪事》读下来与你此前的作品比较起来,感觉高了不是一个台阶。

夏商:可能是写法比较扎实的原因吧,总体上有为老浦东树碑立传的感觉。先锋小说从技术上讲,很多时候是“画鬼”,而写实小说是“画人”,画鬼容易画人难。先锋小说有很多技法,它变化多端,但往往只是花拳绣腿,而写实非常难,最好的小说家都会迎难而上。举个例子,最近我在推翻重写的小长篇《标本师》,这个小说我不太提起。好像是1998年《廊桥遗梦》走红的时候,《作家》杂志主编宗仁发约了十个作家,写八万字左右的中国式廊桥爱情小说。当时赶着出版,我花了不到一个月就写出了八万多字的《标本师》。这个故事是讲一个标本师的爱情,他的女友去世了,他和她最后蹈海殉情。第一人称“我”在船上拿到一叠日记本,日记本里是标本师追忆自己的爱情故事,“我”拿到日记本的时候,他们都去世了。这本书有一个重大的问题要解决,就是大量的标本制作知识,但我当时完全是门外汉。直到最近准备重写此书,刚好我的朋友、Elleman记者赵岚采访了中国最牛逼的“标本唐”后人,在赵岚引见下,我去拜访了唐老师,唐老师给我讲解了一些制作标本的知识,推荐了相关图书和资料。我研读后,才知道标本原来是这样诞生的。可当时我把不了解的东西全部虚化掉了,虽然故事也成立,但好的小说家不会逃避,而是会把细节全部写出来,在我看来,这是优秀小说家和二三流小说家的最大区别。你可以看到在《东岸纪事》里,我没有逃避任何细节,很多地方我都顶上去了,而先锋小说可以通过技巧避开,普通读者也看不出什么破绽。但写实小说,一拳就是一拳,必须拳拳到位,才能击中要害,否则很难击倒小说这个“敌人”。所以我写《东岸纪事》真的苦不堪言,过程中不断遭遇类似“制作标本”这样的问题。

让我悟到妙义的还有聚斯金德的《香水》,它对香水的描绘很详尽,让读者读完小说后还能了解很多香水知识,当然,如果把制作香水的过程抽掉,故事还是成立,但会单薄很多,因为它失去了活色生香的细节。长篇小说就是靠细节支撑起来的,如果没有细节,只剩骨头,没有脂肪,就好比一个女人没有了风韵,就不美了,所以你必须用细节将故事撑满。《东岸纪事》就是不断撑满的过程。如果把长篇小说视做一个女人体的话,每个地方都要丰腴匀称才是一个美人。先锋小说会有形式感,而写实小说则是“笨活”,我想你说的“高”就在这方面,因为我没有避开难点,始终在迎难而上。

河西:人物有没有原型?完全是虚构的么?

夏商:没有任何原型,真实的只有地名和历史事件,我把一些历史事件穿插在故事里面,比如上海甲肝大流行、陆家嘴轮渡踩踏事件等。但人物是假的,故事也是编的,只是有些零零碎碎的记忆,比如乔乔让我想起以前班里的一个女生,考取了大学,后来因故辍学了。一个人物里可能会有很多人的影子。我后来写刀美香这条线,是因为做普洱茶生意的关系,了解了一些云南西双版纳的生态、地理、人文知识。另外我还有一个意图,想写一部群像小说。虽然里面的主要人物是乔乔和崴崴,但也不明显,因为刀美香形象也比较丰满。乔乔和刀美香是两个不同的女性,乔乔是土著,是老浦东人,而刀美香则是外来户,新浦东人,我所关注的是时代洪流中的小人物命运。

河西:小说在《收获》上发的时候并不是全文,《收获》砍了哪些部分?

夏商:其实故事没有砍掉,因为杂志篇幅的关系,我做了一个二十五万字的压缩版本,把风土人情的东西删掉了一部分,但还是《收获》历史上单期发表的最长小说之一。上海文艺出版社最后统计有四十余万字,单册较厚,分成上下两卷出版。

河西:《东岸纪事》在语言、人物刻画、技巧方面都很成熟,有没有特别找一些书来读?

夏商:我写一部新书前,一般不看其他作品,以免被干扰。《东岸纪事》是《乞儿流浪记》完稿后的一部长篇,当时就觉得我的先锋小说之路基本走到了头,想刻意去写扎实一点、迎难而上的小说。这应该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更早的时候大概也有这种能力,但因为偷懒等原因避开了。1997、1998那两年每年都会发不少中短篇,发表容易,影响力也有限,决定干脆花几年时间去写个有意思的东西,没想到一写就写了六七年。当然,开始写的时候就是有野心的。过去写作比较浮躁,发表太容易,对自己要求不高,反正写了就能发,约稿不断,有些杂志还为你留好版面等你。慢慢意识到,这样对小说创作是有害的,所以就去写这样一部大篇幅的长篇来挑战自己。现在回头看,花几年时间沉寂下来写作很值得。看过这部小说的人都有不错的评价,比如我曾收到张小波的微博私信,他留言说,你这小说比较牛逼。我和小波之前不熟,他也比较孤傲,平时不太夸人。所以说,当你全力以赴去做一件事,和应付的、没有使用全部才华去做一件事,效果是不一样的。

写完《东岸纪事》,最大的感触就是觉得小说是个笨活,小说家写到后来,拼的是“拙”,而不是小聪明。你之所以感觉这个小说比过去好,不是能力增长,而是以前小聪明太多。很多作家都有这样一个问题,因为有才气,所以爱用小聪明。但是对一部伟大的小说来讲,才气不是最重要的,甚至可能是有害的;反倒是笨拙的、像手艺人一样的写作才是真谛。就好比打绒线,最难的是四平针,正反都要打,看似很平整,有点像写实主义,而棒针衫花里胡哨图案很多,却打起来很容易。写小说也是这么回事,《东岸纪事》娓娓道来,没有心急火燎,就这样平稳地叙述,看起来没什么,其实有很多奥妙在里面。

河西:你说的写实,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吧。

夏商:因为我毕竟是从先锋小说走过来的,和传统作家经过的文学训练不一样。所以《东岸纪事》整个小说看似结构四平八稳,但还是有很多变化,这就是多年文学训练的结果,包括对语言的控制,起承转合的把握,以及一些只能意会的文学观念。我觉得真正的先锋小说家,是姿态的先锋,而不是文本的先锋。有些小说你一看就知道不是传统作家写出来的,他们肯定写不出来,因为没有经过文学的整体训练。虽然从教育体制上来说我是“野狐禅”,但文学修养还是很完整的,无论是各种文学思潮还是创作手法都有研究。你看我的中短篇小说,各种流派都学过,每篇小说都不会白写,虽然不能保证写得都好,但都能给你带来进步和启发。《东岸纪事》虽然骨架是一个时代的乡村记忆,但真正写的还是人,这才是文学最终要完成的使命。所以我们之前可能还是伪先锋派,关心的可能不是人,而是语言、文本、技术之类的东西,像孙甘露早期的小说,就完全是语言的自我繁殖,他更像是诗人而非小说家,小说家重要的还是叙事能力。当然从文本角度来说,孙有文学史价值。但从小说本身来说,严格意义上他不算小说家,而是诗人。你看跟我同辈的小说家像艾伟毕飞宇张旻韩东的长篇,文本都越来越归于常态,但在写实的外套下还是能看出先锋的意识,包括文本、结构、语言的能力,都和传统作家迥然不同。

河西:《东岸纪事》是一口气写下来,还是反复修改后的产物?

夏商:第一年的时候三分之二就写完了,对话都是上海话,我拿给一些朋友看,觉得还是有障碍,比如“不是”写成“弗是”,后来就改掉了,改成普通话里夹少量沪语,尽量用大家熟悉的词,比如“阿拉”,另外还造了一些上海话新词,比如“面熟目生”,北方人也能看懂,最后小说的上海话韵味还在,外地读者的阅读障碍也较小。另外,人物也做了调整,本来乔乔有个妹妹,我把她去掉了。乔乔去周浦的那条线是后来补出来的,本来中间有个空白。所以说,我写这个小说是迎难而上、攻克堡垒的过程。乔乔不能生育离家出走后,第一稿写她那两年不知去哪里了,然后笔锋一转,直接写她回来以后的事情。后来我把这段空白的情节补足了,加上了她在周浦和瘸腿警察的故事,有一些淫乱、乱伦的情节。加上这些,就塑造了一个泼辣的女性形象,包括后来她做生意很泼辣,第一次赴崴崴的约也很放得开,这些都是周浦这条线的铺垫。如果没有这些交代的话,就会显得突兀。还有一些我觉得很妙的地方,比如关于上海方言的部分,就花了我不少笔墨。乔乔去乡下小饭店应聘的时候说上海市区话,马上被识破,人家不想雇用说市区话的服务员,乔乔马上意识到,改口说浦东土话,就被录用了,这段我觉得挺有意思。确实是这样,浦东土话和上海市区话确实有个等级的问题,直到今天也还是这样,骨子里上海市区的居民还是有点歧视乡音很重的浦东青浦松江等郊县人。到了第二稿,把对话里的上海话改成普通话还是比较顺利的,但过程比较痛苦,中途不断地被生意上的各种事务打断,时间久了就会忘记线索,要往回翻去找一些线头。

河西:你是说,写了三分之二的时候有意识地把上海话改回普通话了?

夏商:对,其实上海话的韵味还在,但对话的主体都用普通话了,毕竟不仅是写给上海人看的。南方小说家在语系方面一直比较吃亏。

河西:比如杨显惠会在甘肃方言下面加注。

夏商:我觉得小说还是少加注比较好,总之北方语系比南方语系合算。

河西:故事线索方面是怎么考虑的呢?

夏商:我觉得小说的脉络自有其神奇之处,小说本就存在,只不过作者把它找了回来,听起来很玄妙,但确实有它道理。小说最初的部分是作者在写,后面绝大部分是小说自身的逻辑在写,有很多故事写不下去了,作者觉得叙述不舒服,就是违反了小说的逻辑和规律。跟着小说的逻辑去写,人物和故事自然会鲜活起来。

不是所谓的猎奇

河西:《东岸纪事》写完之后,有没有新的小说在创作?

夏商:正在重写《标本师》。看了一些标本制作的资料,唐老师也给我推荐了相关书籍,我会补几万字,增加一些情节,把标本制作的过程写得详细有趣一些,这样小说更好看。但这是个小活。主要在写一个同性恋题材的长篇,我采访了很多同志,准备2015年把它写完,约二十万字,是一个标准体量的长篇。

河西:怎么会想起写同性恋题材的小说?

夏商:写完《东岸纪事》打算歇一段时间,写累写伤了。休息几个月后,集中看了这方面的一些书,过去我对这个人群也比较感兴趣,但不太了解,相信很多读者也不了解。我一直很宽容地看待这个人群,生活中也有这样的朋友。我发了一条博文,看有没有人愿意接受采访,结果有几个同志就回应我了,我就对他们进行了采访,发现材料还是超乎我想象的,确实很有意思。但我并不是猎奇,写完《东岸纪事》之后,我对猎奇更没兴趣了。有些朋友听说我要写这个题材,就给我介绍发型师美容师啊等比较时尚的GAY去采访,其实这些人里面很多是假GAY,不过是处在那种氛围当中,周围都是同性恋,如果自己不是,就很难找到认同感。我对那些没兴趣,我采访的是工人、小商小贩、警察、教师等,走在马路上,根本看不出来是GAY的那种。所以你以后读到这本书会发现虽然是同性恋小说,但其实和《东岸纪事》一样,是非常扎实的描写人性和小人物命运的故事。

河西:采访同性恋之后发现和自己原先想象的很不一样?

夏商:我不是直接拿他们的故事来用,故事都是编的,会用一些细节,还是写人性。我这里可以透露一个情节,你可以看出来这部小说的着力点在哪里。这个小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讲起,主人公是个电工,很帅。同性恋一般都长得比较好看,有一点纳西索斯自恋情结,爱池塘倒影出来的自己。谈恋爱的年纪到了,他妈妈给他介绍厂花,约会一次他就拒绝了,后来又拒绝了各种不错的女孩子,因为他知道自己是同性恋,不能害人家。后来娶的老婆是江西知青的女儿,一个长得胖胖的丑姑娘。他们刚约会时,她告诉他,自己曾有过男友,暗示已不是处女,他却心头暗喜,立刻就准备娶她了。他认为自己是同性恋,害一个美女说不过去,而这个女人不是处女,并且是个长相一般的外来妹,和她结婚就心安理得了。我在小说里不是明写,但你可以看到灵魂拷问的东西,关心的是小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挣扎,不是所谓的猎奇,描写性行为也只是一笔带过。

河西:他们会跟你掏心掏肺说自己的故事么?

夏商:我采访是付费的,一百元一小时。经常有对象说夏老师我不要钱,我太苦闷了,平时没人可以说,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倾诉对象。他们都知道我没恶意,我的身份在微博上是公开的,不可能出卖他们。我也不想知道他们的真实姓名,不想知道他们的具体单位,最多就是了解是哪个行业的,年龄大概多少,个人信息我都不问,采访完也不再联系。我要的不是纪实性的猎奇,我要的是灵魂。访问了三十多个对象,花了一万多块钱。

河西:最让你印象深刻的是刚才说的那个电工么?

夏商:那个电工是编的,是小说情节。故事只会用一些当事人的材料,和《东岸纪事》一样,一个人物身上可能会有五六个人的影子。

河西:普洱茶生意是什么时候开始做的?

夏商:“普茶客”这个品牌到今天已经六七年了,我以前做广告设计,做广告有个缺点就是你有很多诉求不能完成。很多老板对创意不是很尊重,而他们又是买单的,所以你得戴着镣铐跳舞。做广告人时间长了,就想自己做个品牌练练手。后来接触到普洱茶,发现有很多诉求很好,比如减肥、养颜、慢生活,也有很多故事可以讲,有很多可打造的元素,和红酒、鱼子酱、雪茄等高档食品理念有点接近,都是传递一种生活方式。它就像我另外一个小孩,包装广告营销,做得比较用心。普洱茶分两种,一个生茶,一个熟茶。从形态来分,有沱茶砖茶饼茶。按等级的话有普通的砖茶,高端的典藏茶,更高端的金瓜贡茶等等。但这个生意主要还是为了有个平台可以和社会接触,否则就是在家里闭门造车了。

河西:当代作家的小说你还读么?

夏商:反响特别大的会读一读,但还是读经典的多。当你经过遴选甄别以后,会有自己所喜欢的经典,属于自己一个人的圣经,反复阅读就够了。现在很多书都是炒作,不一定值得阅读。每年也会看一些新书,但社科类较多,小说较少,比如最近在看西方法律的书,有时候会读朋友的书。现在看微博也要耗很多时间,我转发量比较高,人都有虚荣心,就会去看被多少人转发评论了,所以现在控制着少发,有时索性一天一个帖都不发,以免忍不住去看转发和评论。

河西:马原、格非新的长篇你看了么?

夏商:马原的我翻了,格非的还没看。说实在的《牛鬼蛇神》的结构我不太喜欢,从第3章写到第0章这样的结构真的是老伎俩了,马老师也是老资历作家了,还在玩这些花拳绣腿的东西。我看了一部分,真没叶开说的那么好,就算我是责任编辑,和作家关系好,也不能把话说得这么满。须知,这是以自己的专业眼光和名声做抵押的。马原的作品肯定有它的魅力和价值,但被说成好像是天下第一,我觉得对推荐人来说是有伤害的,总得爱惜自己的羽毛吧。格非的江南三部曲我没看过,第一部《人面桃花》名字我很喜欢,后两部的名字有点像散文集。

河西:最近有没有读到什么自己喜欢的小说?

夏商:也没有看到特别好的小说,冯唐的《不二》特地让人从香港带了,很烂。所以现在文学圈满是这种互相捧臭脚,真心受不了。真写得不好。所以我说后面出来的这些作家,出道方式不一样,还真是有区别,有些人就是靠小聪明吸引眼球,而长篇小说靠小聪明是没用的。

河西:近期读的经典小说有哪些?

夏商:《霍乱时期的爱情》《香水》经常会看,还有《日瓦戈医生》,君特·格拉斯的《比目鱼》等,还有一些古典小说,比如《聊斋志异》。当代小说也在看,汪曾祺、莫言。此外,还有加缪的小说,尤瑟纳尔的《哈德良回忆录》。经常阅读的也就几十本,隔段时间会翻出来读一读。对了,还有伯尔的《女士与众生相》,最近还看了一些同性恋题材的作品,比如白先勇的《孽子》,他还是写群像,关注现象比较多。另外还看了李银河的《同性恋亚文化》,案例比较多,还有福柯的《性经验史》。这些都是辅助材料,看一看去更深层地了解同性恋。同性恋长篇已写了四万多字,最近因为重写《标本师》停了下来。

河西:《东岸纪事》出版后有什么计划?

夏商:应该会做一些宣传,但我不太喜欢签售,喜欢小型演讲、讲座的形式,到时候找一些特色书店、咖啡馆和读者见面,跑几个城市。年底之前肯定没时间继续写那部同性恋小说了。对我来说,还有一个问题是,四十岁后记忆力明显衰退,特别是写长篇,总要往前翻人物和细节,年轻时根本没这种问题。所以很多中国作家五六十岁就变成文人了,练练书法、写写旧体诗什么的。没办法,写不动了,没这么大的结构能力了,不是智力问题而是记忆力的问题。所以我打算在老年痴呆症来临前多写一点。有人问我会不会续写《东岸纪事》,我觉得不会了。我倒是想写一部花花公子小说,甚至是色情小说,这是我的一个梦想。我之所以对《不二》不满意,因为它号称是黄书,但一点也不黄,只是主人公喜欢说屄屄屌屌而已。黄书其实很难写,既要黄又要不猥琐,我觉得王小波写性就写得很好,他有一种姿态在那里,什么脏话都敢说,但你觉得不猥琐不脏。当然《不二》对佛教的解构挺好,但整个故事的结构能力很差。最近还想看马尔克斯的新长篇《苦妓回忆录》,它好像还没有合法的中译本,我想看看他怎么写“黄色小说”。《东岸纪事》带给我的最大价值是,对挑战性的题材充满斗志,而过去往往绕开,往虚里写,现在黄书啊同性恋啊都不在话下。当你硬着头皮往敌人阵地冲,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可怕。当然会有难度和阻力,会有枪林弹雨,但突破后的快感是很强烈的。另外文学观念也在创作中发生变化,空谈没有用,只有不断阅读和写作,才能慢慢接近文学的本质。从文本的角度来看,技术性的东西少了,看似退步了,其实是对文学的理解加深了,是以退为进。

河西:你的这个比喻很有意思,写小说是往敌人阵地冲。

夏商:对,这个阵地一个是指专业知识,一个是指故事逻辑。比如《东岸纪事》里面关于风土人情的东西,要查很多资料,询问很多浦东乡亲,要去采风和考证,这些东西不能有穿帮。你可以看到,我很迷恋这种世事中的小知识,小说家有这样的义务,让读者读完一部小说之后,懂得一些额外的知识。另外一个是逻辑的阵地,现在很多小说家逻辑没学好,以至于情节不合理。你写小说,一开始搭个框架,等有了人物性格,情节的出路,故事自己会形成一条大道,有些人却非要走独木桥,以至于越看越别扭。小说的逻辑就是生活的逻辑,还原生活并不是那么简单。

同类推荐
  • 感悟亲情:感人肺腑的106个回忆

    感悟亲情:感人肺腑的106个回忆

    用诚挚的心拥抱这个世界,用生命的画笔为世界添上一笔色彩,世界会因为你而变得更加迷人、美丽!
  • 麦克白

    麦克白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讲述了苏格兰将军麦克白从三女巫得到预言,说他会称王。出于野心和妻子的怂恿,麦克白暗杀了国王邓肯,自立为王。恐惧和猜疑使麦克白心里越来越有鬼,也越来越冷酷。最终,面对邓肯之子和他请来的英格兰援军的围攻,麦克白最后落得个袅首的下场。1590年到1613年是莎士比亚的创作的黄金时代。他的早期剧本主要是喜剧和历史剧,在16世纪末期达到了深度和艺术性的高峰。到1608年,他主要创作悲剧,莎士比亚崇尚高尚情操,他的悲剧常常描写牺牲与复仇,包括《奥瑟罗》、《哈姆莱特》、《李尔王》和《麦克白》,被认为属于英语最佳范例。在他人生最后阶段,他开始创作悲喜剧,又称为传奇剧。
  • 爱真的很近么

    爱真的很近么

    当年在农村上初中时,放学回家就得去放牛。其实放牛也就是把牛拉到村头的河堤上,将牛绳子的一端插在地里就可以了。我一边看书一边照看着牛。教室里的谈论声惊天动地,大家都在为下节课的演讲做准备。我也忙得停不了口。尽管这样忙,我心里还是想着秋。这丫头,一个星期没个好心情了。在那个角落,我发现了她。众人在热血沸腾,她怎么能那样安静?
  • 不日记二集

    不日记二集

    《不日记二集》是继《不日记》之后的第二次结集出版。“不日记”是陈子善先生在《文汇报·笔会》开设的专栏名,顾名思义“不是天天写的日记”,专栏内容多记录作者与作家闻人的交游,兼记文坛雅事。陈先生自言“话题相对集中,从微观层面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特别是史料发掘略陈鄙见”,“偶尔说说自己的兴趣爱好,如西洋音乐之类”。这本书还附有22张现代作家初版初印的作品书影、手稿。封面图片为陈子善先生猫咪陈多,扉页贴有小猫藏书票,可供读者赏玩。
  • 巴山月蜀水潮:文铭权新闻作品集

    巴山月蜀水潮:文铭权新闻作品集

    本书是一部反映四川省多个市州改革发展、时代风貌的大型新闻纪实文学作品,全书约28万字。作者饱含真情,勤于思考,以新闻这一独特的视觉,深入众多新闻现场,真实而又全面地呈现了这些市州改革发展的实践与成效,展示了广大干部群众良好的精神面貌,既讴歌了时代的主旋律,突出真善美,又提倡多样化,在内容和形式上大胆创新。尤其让人感动的是,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3年芦山大地震发生后,作者在均第一时间赶赴抗震救灾一线,写出了大量感人肺腑的新闻作品。
热门推荐
  • 纵横捭合的外交家(2)(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纵横捭合的外交家(2)(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纵横捭合的外交家(2)》本书分为富兰克林·罗斯福、孟尼利克二世、伍德罗·威尔逊等部分。
  • 苏先生想我了

    苏先生想我了

    [高甜!]他被家族陷害,受尽别人白眼,只有她给予温暖;后来,他终于夺回了自己的一切,成为了家族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人物。把她从排挤中解救出来,将她娶回家,保护成自己独一无二的公主!************苏先生,你……想干什么?”男子邪魅一笑,“你说呢?”
  • 踏尽公卿骨

    踏尽公卿骨

    “我回不去了。”周文身体再也撑不住,瘫倒在地。周围的流民依旧机械地往前走着,佝偻脊背,蹒跚步伐,对于将死的周文没有多看一眼。有流民停了下来,看过来,目光幽幽。周文认识那种目光,那是看向食物的眼神。我要死了,成为别人的腹中餐。大汉光和七年一月,穿越者周文侥幸未被饿死,并且暗暗留下自己终生的誓言:“终有一日,铁骑踏尽公卿骨!“
  • 长生仙箓

    长生仙箓

    就是一篇普普通通,升级打怪的修仙文。1.女主的人设蠢、蠢、蠢2.成长文,慢热。第三卷后才会有挂接受不了人设和这篇风格的建议不要入坑
  • 网游之梦幻未来

    网游之梦幻未来

    “小子,远古族的希望就交在你身上了。”女娲拍着白羽的肩膀,认真地说着。“我拒绝!”白羽抗议。“您确定!”女娲眉毛一俏!“那个。。。”白羽有点无语,“我到底是该叫您奶奶呢,还是该叫您大姐呢,还是该叫您岳母呢?”“等你完成我远古族复兴的那天。你就是想叫我娘子都没问题。”女娲俏脸一红。
  • 梦回百转

    梦回百转

    一次突然而来的穿越,改变了她这一世的轨迹,是什么把她从一个没心没肺每天充满着逗逼精神的她,变成了城府深不可测的后宫之主,她的一个眼神一个念头都让曾经的对手恶寒胆变生心神颤抖呢?【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人武星河

    人武星河

    万年枯骨,血肉重生,再见天日。既已重生,又世道险恶,步步生辛。自古人心殊异,善恶难分,骸骨再世为人。魔也,人也,皆在一念尔。
  • 诸天最强老尸

    诸天最强老尸

    齐小圣捡到万界轮回系统,被系统忽悠变成僵尸。僵尸好啊,长生种,缺点就是要吸血。没关系,绑定系统,吸血能变强,能进化。ps:道路千万条,进化第一条,进化不规范,小圣两行泪。再ps:可能要去的世界《流浪地球》、《狂暴巨兽》、《侏罗纪世界》、《环太平洋》、《白蛇缘起》、《漫威宇宙》等等。再再ps:异兽流,主角不当人。
  • 沧海赋云归

    沧海赋云归

    原名《沧海赋》心卷――静听水无声:心静如水,上善若水。音卷(上篇)――琴音绕梁三日不绝:空谷幽兰,芳菲自若,碧海潮生……幻卷――镜花水月原非真:镜花水月。阵卷――只缘身在此山中:日月星辰,斗转星移。音卷(下篇)――何似在人间:风花雪月,悲欢离合……尾卷――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 缺德皇帝,妃常萌

    缺德皇帝,妃常萌

    N年前师徒节奏:他逼着她嫁人,别的师傅都教徒弟轻功剑法,他却教她女红、女戒、打坐、金刚经、地藏经、以及各种发神经!她卧槽一声,当着说成的准夫君来了句:“师傅,难怪你教我地藏经,原来是用来超度我未来夫君的啊……”板上钉钉的婚事吹了,某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