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00400000007

第7章 《诗》的结集

前面说过,《诗经》中的作品,产生的地域相当广袤,作者十分复杂,创作时间非常漫长。它是如何被编定、如何结集的呢?关于这个问题,一向有“王官采诗”说、“孔子删诗”说、“太师编诗”说三种解释。

第一节 “王官采诗”说

《汉书·艺文志》记:“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人对古代采诗情景的描述是十分生动的。如《汉书·食货志》说:“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木铎,是一种木舌金铃;行人,即指采诗官员;徇于路,就是到处采集民歌的意思。刘歆《与扬雄书》说:“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逌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逌人”也是采诗官。何休《春秋公羊传注》说得更明白:“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这就表明,在朝廷任命的专职采诗官员之外,还有“兼职”的民间采诗人。他们一方面为朝廷收集民歌民谣,一方面也解决了衣食问题。

先秦古籍中对“采诗”也有记载。《左传》鲁襄公十四年引《夏书》云:“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孟子》云:“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宋翔凤《孟子赵注补正》解释道:“《孟子》:‘王者之迹熄’……言王国无遒人之官,而诗遂亡矣。”以上的意思是,采诗官废止之后,诗歌就湮没无闻了,《春秋》这一部书就产生了。

这样看来,上古确实有采诗的制度,有这样一种制度的保证,三百零五篇诗的被网罗,就是很自然的事,何况据古书记载,古代还有献诗、献曲的事呢。

“自王以下,各有父兄子弟以补察其政: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庶人谤”。(《左传》襄公十四年记师旷语)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百工谏……”(《国语·周语上》)

“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礼记·王制》)

“吾闻古之王者,政德既成,又听于民,于是乎使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使勿兜;风听胪言于市,辨祅祥于谣,考百事于朝,问谤誉于路。有邪而正之,尽戒之术也。先王疾是骄也”!(《国语·晋语》记范文子戒赵文子语)

这些太师、公卿、在列者所献给天子或王者的诗,有的是自己创作的(如《大雅》、《小雅》中的一些作品),有的是民间采集来的风诗,还有一种,可能是各诸侯国之间相馈赠的。《左传》襄公十一年记载:“郑人贿晋侯以师悝、师触、师蠲,广车、<车屯>车淳十五乘,甲兵备。凡兵车百乘,歌钟二肆,及其<钅尃>磬,女乐十八。”师悝、师触、师蠲都是著名的乐师,歌钟、<钅尃>磬,是乐器,女乐是会奏乐的女子。因为晋侯是诸侯的盟长,可以得到其他诸侯进献的乐诗,那么以周天子之尊,列国更应该向他献诗乐。所以各国的诗歌集中到周太师手中,是很正常的事。

曾经有许多人怀疑“王官采诗说”,其根据是在汉人的记述中,采诗的时间有暮春、有八月之说;采诗的方式有遒人采诗,也有年老无子之人采诗之别。因为说法不一,所以引起疑问。汉人距离春秋时期,至少也有五、六百年之久,虽然也许有些史料可作依据,但其中必会产生一些偏差。但是怀疑采诗之说的人,也还未能提出更有利于他们论点的证据。看来,采诗制度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域内是确实存在过的。

第二节 “孔子删诗”说

“孔子删诗”说始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班固承袭了《史记》的说法,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

据这两段引文的意思,《诗经》不过是经孔子之手的诗歌选本而已。孔子删掉了重复的和不合于礼义的诗篇,留下了现存的三百零五篇。因为首倡此说的是令人尊敬的司马迁,所以有很多人相信孔子删诗说,如欧阳修、郑樵、王应麟、马端临等。

不过,在汉代和汉以后历代,又都有饱学之士如孔颖达、崔述、叶适、朱彝尊等纷纷对此提出质疑。归纳其理由,比较集中的是这么几点:

一、孔子自己没有说过删诗的话,这话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的。据赵翼《廿二史札记·〈史记〉有后人窜入条》考证,《史记》曾被后人窜改过。孔子删诗之说,也可能是后人妄改的。

二、《史记》载孔子删诗,是在孔子自卫返鲁之后,当时孔子已69岁。在这之前,《论语》中已频频出现“诗三百”的字样,可见此数乃早已有之。

三、如果说孔子删诗的标准是只“取可施于礼义”者,那么现存于《仪礼》中的《肆夏》、《新宫》等诗,都曾被周王朝所采用,这些明明合礼的诗,《诗经》为什么不收呢?而现存于《诗经》中的那么多“郑卫之声”,孔子为什么不删削呢?可见此说难以成立。

四、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表示:“如《史记》之言,则孔子之前,诗篇多矣。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则孔子所录,不容十分去九,马迁言古诗三千馀篇,未可信也。”他认为,如果春秋时期真有三千多首诗,那么先秦古籍中所引用的诗,大都能在《诗经》中见到,少部分才是《诗经》中逸失的,而现在《诗经》只有三百篇,可见当时并没有那么多诗。所以司马迁的话是不足为凭的。

五、《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吴国公子季札到鲁国观乐,鲁叔孙穆子让乐工为他演奏各国风诗和《雅》、《颂》,其风诗和《雅》、《颂》的排列次序,和今传的《诗经》相同,而这时候的孔子不过八岁。

这样看来,“孔子删诗说”是站不住脚的。不过孔子对《诗经》的完善,的确是有贡献的。《论语·子罕》记孔子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孔子一向重视“礼”、“乐”,他专门学习并掌握了“六艺”,曾以“礼”、“乐”为职业,后来又向弟子们传授《礼》、《乐》。《墨子·公孟篇》云:“儒者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孔子有可能调整了诗中的乐调,使之尽量合于原貌,即使“《雅》、《颂》各得其所”,订正了某些诗中的方言错字,使之合乎当时的书面语言——雅言。历史学家范文澜说孔子可能作了这样的工作:“保持原来的文献辞,删去芜杂的篇章……一些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古诗篇,因孔子选诗而得以保存。”[13]所以,说孔子对《诗》作过整理、校勘、“正乐”的工作,大概是没有问题的。

第三节 “太师编诗”说

郭沫若先生在《奴隶制时代·简单地谈谈〈诗经〉》中有这样一段话:

《诗经》虽是搜集既成的作品而成的集子,但它却不是把既成的作品原样地保存下来。它无疑是经过搜集者们整理润色的。《风》、《雅》、《颂》的年代绵延了五六百年,《国风》所采的国家有十五国,虽然主要在黄河流域,但也远及于长江流域。在这样长的年代里面,在这样宽的区域里面,而表现在诗里的变异性却很少。形式主要是四言,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音韵差不多一律。音韵的一律就在今天都很难办到,南北东西有各地的方言,音韵有时相差甚远。但在《诗经》里面却呈现着一个统一性。这正说明《诗经》是经过一道加工的。

翻开《诗经》,我们会觉得郭先生的话是十分正确的。《诗经》时代,民间虽然也有三言、六言、七言诗,如《左传》昭公十二年:“我有圃,生之杞乎?从我者子乎?去我者鄙乎?信其邻者耻乎?已乎已乎,非吾党之士乎!”但《诗经》中主要还是四言的体式,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薇采薇,薇亦作止”等。而更难得的是音韵的统一。那么对《诗经》进行大量的整理、加工的人是谁呢?这个问题也不好回答,因为在先秦史传中没有明确的记载。《诗经》的研究者们大多是从诗和音乐歌舞的关系、从诗的保管者的角度去推测、探求,认为整理、加工《诗经》的人,是太师和乐官。西周王朝为了巩固和发展封建领主制度的宗法国家,建立和谐安定的社会秩序,强调推广礼乐文化,于是就产生了制礼定乐的专职机构和专门的官员。《周礼·春官·大司乐》记载大司乐的职责:“大司乐掌成均之法,而合国之子弟焉,……以乐德教国子……以乐语教国子,……以乐舞教国子……”在大司乐下设太师,太师是乐工之长,职掌制乐和传习诗乐。《周礼·春官》: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礼记·王制》:“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这都表明太师是诗歌的保管者,也是诗歌的教授者。《国语·鲁语下》有一段记载也很能说明问题:“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太师。”正考父是春秋时宋国的大夫,“商之名颂”即《商颂》,它实际上是宋人的作品,“校”字可释为“校正”、“校对”,也有人释为“效”,呈献之意。不管是说正考父到太师那儿去校对诗乐,还是正考父把诗献给太师,都说明太师的确承担了保管诗乐的工作。历史上著名的季札观乐的故事中,提到鲁叔孙穆子让乐工为他演奏的话,如果不是乐官和乐工们事先对诗乐进行了整理、编辑,乐工怎么可能有条不紊地进行表演?

孔子教训孔鲤:“不学诗,无以言。”可能当时一般上层社会的子弟,都通过学诗,提高社交的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以利于将来的参政、议政,而教授诗乐的,就是乐官——太师。所以太师和乐工们才是整理、加工、润色诗乐的主要人物。关于乐官和乐工们对《诗经》成书所起的作用,朱自清先生有一段很生动、详尽的解释:

春秋时,各国都养一班乐工,像后世阔人家的戏班子,老板叫太师。各国使臣来往、宴会时都得奏乐唱歌。太师们不但得搜集本国乐歌,还得搜集别国乐歌。除了这种搜集来的歌谣以外,太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族们为了特别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作的诗,这些可以算是典礼的诗。又有讽谏、颂美等等的献诗;献诗是臣下作了献给君上,准备让乐工唱给君上听的,可以说是政治的诗,太师们保存下这些唱本儿,带着乐谱、唱词儿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到了战国时代,贵族渐渐衰落,平民渐渐抬头,新乐代替了古乐,职业的乐工纷纷散走,乐谱就此亡失,但是还有三百来篇唱词儿流传下来,便是后来的《诗经》了。[14]

这是关于各国太师、乐工保管、编辑《诗经》的说明。在这个工作中,周王朝的乐官所起的作用无疑是最大的。

同类推荐
  • 毓老师说

    毓老师说

    《毓老师说》为毓老师在台几十年讲学或谈论的语录,为毓老师思想言论的综述,由毓门弟子整理,一共十二辑。《毓老师说》中“思痛录”、“训勉录”、“用知录”为毓老师撰写的题名;“政事录”、“识往录”、“司铎录”、“奉元录”、“述学录”、“问心录”、“立本录”则是毓老师提撕众弟子的字词;“倚栏录”为毓老师对父母、妻子之情的动容记录;“俨然录”则是弟子记载毓老师的言行以及表达自己思慕之情。
  • 鲁迅与山西

    鲁迅与山西

    《鲁迅与山西》这个题目,对我来说,已不新鲜了。早在七十年代末,我就想好了这个题目,并且作了动手的准备。由于研究赵村理更为急迫,我改变了方向。1981年纪念鲁迅诞生一百周年,我当时在《汾水》编评论,特地开辟了一个《鲁迅与山西》的专栏,约请王瑶先生、冈夫先生、唐诃先生以及我的朋友王峻峰,分头写了文章。
  • 陈寅恪讲国学

    陈寅恪讲国学

    陈寅恪有着深厚的国学根底,他接受了严格的西学训练,他的新考据学方法,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献研究方法,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重大意义。陈寅恪与王国维、陈垣等形成了中国史学史上具有代表意义的“新考据学派”。他研究的范围涉及中古史、宗教史、蒙古史、敦煌学等多个领域,均取得了不少开创性的成果。本书对其学术成就、治学特色以及师友关系等进行了比较深刻的阐释,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内容丰富、语言生动,为进一步研究陈寅恪提供了新的视角,不失为一部富有特色的了解陈寅恪生平及其学术成就、中国文化精神的著作。
  • 犀利雄辩的世界演说

    犀利雄辩的世界演说

    本书收入了世界著名的演说,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黑格尔——在海德堡大学的演说、伽利略——在受审法庭上的演说、李大钊——在天安门集会上的演说等,这些演说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让人们领略到了思想巨人的风采。
  • 世界文化博览(第四册)

    世界文化博览(第四册)

    《世界文化博览》精选了大量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以精炼的文字从多方面加以说明与介绍。揭开历史,一窥背后的故事,将人类历史上的里程碑和转折点,冲突和战争、创造和发现、崛起和衰落等,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其内容涵盖了原始社会、传媒通讯、人类军事武器的产生、数学宝库、西方文明的产生、人类走向宇航时代等。带你领略世界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文化的力量和魅力,享受精神的盛宴,浓缩世界文化知识精粹。旨在为读者提高文化修养、丰富人生内涵、添加知识储备、准备写作素材、增加聚会谈资……
热门推荐
  • 一辆车的公路(中国好小说)

    一辆车的公路(中国好小说)

    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四人从小是青梅竹马,后来阴差阳错反目成仇,其中外人的阴谋,恋人的心赎,亲人的依恋相互交织,给读者展示了一个道理:人类是需要一种温暖的,而这种温暖与物质无关,有时,我们会感觉到这种温暖很遥远,于是会去借助某种愿景往前走……
  • 狐妖有点飘

    狐妖有点飘

    少林寺毕业的白小糖业余爱好就是吊打自己的死对头祁尘,可能老天同情祁尘的遭遇,一经穿越白小糖竟然生活在祁尘统治的妖族,新仇旧恨一起算......(已完本)
  • 快穿之我的宿主是个渣渣灰

    快穿之我的宿主是个渣渣灰

    苏蓁儿再次醒来时已经跟着系统八八六在任务世界里了,因为一场大战,导致失去了记忆。被投入三千世界!“宿宿宿主……大大,反派大人咋又被你弄黑化了,快快快~逃哇”“我怎么晓得他又黑化了,我已经很用心去攻略他好了吧,谁知道他动不动就黑化,我表示很想锤他,” 某女看着某阴沉着脸即将黑化的男子,急急呼喊着系统“等等等等……会,统统砸,别抛下我哇,快跑啊”唉:-(宿主大人是个渣渣灰,我表示未来的任务很艰辛!!!女主比较渣,男主身心干净!(第一次写文文,有点小紧张,你们的喜欢将是我写文的动力,加油^0^~)
  • 骨生灵

    骨生灵

    秘羽林深处是一颗千年妖树,红的如被鲜血浸染过的叶子,数十人合抱围成的树干,远远望去像一把打开的红油纸伞。妖树旁是一汪血池,方圆百里都闻得到血腥味。
  • 第一重装

    第一重装

    璀璨的星河中,守护家和民族希望的身影,从未因为炮火的肆虐而退却。(新书《从八百开始崛起》已经上传,风月重回抗战,喜欢风月的书友请支持!)
  • 妙手医春

    妙手医春

    已完结,he 【事业型X冷淡女主+苏爽金手指】 秦妙言前世老实木讷了一辈子,临死前终于有机会为惨死的父母报仇。可惜天不遂人愿,她好死不死的死在了仇人前面。再睁眼却重回年少寄人篱下之时,幸好人还未嫁,仇人还在等着她。这一世她便谨慎铺路,先在家中立稳脚跟,再靠一手回春妙术治怪病救贵人撑起家族门面。所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有人问恶人怎么办?秦妙言淡定表示,自然是先下手为强,毕竟人不犯我,我不杀人。简而言之,这是一个有冤报冤有仇报仇,一不小心牵扯出许多大秘密的故事。
  • 我是地球治理者

    我是地球治理者

    (新书《原始开端》已经发布,喜欢原始文和荒野求生的可以去看看)陈玄很怀念自己以前的十二只脚和六只眼睛,以及肉嘟嘟的白色身体上流淌的香喷喷粘液。他只想好好的治理星球,再找只母虫一起过完虫生。现在变成了两脚兽,真的丑爆了。还有母两脚兽喜欢我?不行!不可能!他是拒绝的!两脚兽,真丑!
  • 幸福扣

    幸福扣

    在王家庄,王五成最苦。王五成六岁那年,他爹王家耀被生产队里的牛给拱死了。当时王家耀三十二岁,身强力壮,两只手大得很,也有力得很,手指肚长着硬硬的茧子,钉子都戳不破。大伙都相信,就算是生产队里最强壮的牛,他一拳也能砸得趴下。王家耀也相信自己的力量无所不敌。他经常蛮横地把王五成像拎一只小鸡一样拎起来,噗哧丢到牛背上,让生产队的牛无偿地驮着他的宝贝儿子快活。虽然王五成当时轻如鸿毛,但牛也并不情愿随随便便驮个东西在背上晃荡,因而就不高兴,甩头拨弄角的。王家耀这时就把拳头亮出来,砰地一下,结结实实在牛身上造一拳。
  • 一炮而红

    一炮而红

    陌沄昔用七年的倾心付出和满腔爱恋,换来的却是无情的背叛,残忍的虐杀!重生后,她成了另外一个人,却发现身体的主人已经被潜规则,而金主则是她的前任老板沈濯言。她将计就计,用身体换取一炮而红的资格,沈濯言却跟她签订独家占有的合约。她为他被绯闻缠身,成为不能见光的地下情人。曾被伤过的心不敢言爱,却在相处中彼此吸引。她最终上位成功,成为当红巨星,却得知他已经有了婚约……当娱乐圈再现巨星神话,这场爱情的追逐游戏里,谁才是赢家……
  • 残存寂界

    残存寂界

    人生在世,万事岂能如意。老来得子,老怀安慰,父亲为儿子付出一切,失去所有。只为换来儿子的一线生机。命运如斯,儿子无形中踏上这条既残酷又带着希望的修真之路。“情”之一字,到底懂得多少?